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西口,陕北民歌

走西口,陕北民歌

走西口,陕北民歌
走西口,陕北民歌

走西口

机电工程学院1261710107许敏个人评分:

一、

创作背景

1、地域

西口是指明,清至民国初年,由长城内的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居民因经商或谋生而向长城外少数民族地区。因而走西口这首歌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

2、人文

走西口是由女声演唱的一首民歌,在陕北,男女老少都是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这些民歌记录着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但是却反应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多数是表达爱情,婚姻生活的。

3、历史

如今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这首走西口流传已有一两百年了。在旧社会,陕北经济落后,所以陕北的人民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的生活,所以走西口成为了分离的代表作。

二、歌词理解

1、故事情节

歌词中的哥哥,应是指丈夫。丈夫为了全家的生计,要出去拼搏,新婚不久的妻子一边送别丈夫,一边叮嘱丈夫出门在外自己要当心,万分叮咛,情意绵绵。

歌词中表现出万分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哀怨的情感,为了支撑家庭,男人只能出去打拼,妻子流着眼泪送别丈夫,又叮嘱丈夫不要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了,就忘了还在家等候他归家的妻子。

2、人物形象

哥哥:身为一个家庭的支柱,就要担起赚钱养家的责任,因为家乡生活贫困,只能出去打拼,但又非常不舍家中的妻子,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这离别的时刻,依旧流下不舍的泪水。

妹妹:即将与自己的丈夫分别了,流着泪近似唠叨地述说对丈夫的不舍,牵着丈夫的手,不舍得分开。万分叮嘱路上要小心,要记得还在家痴痴等候的自己。

路上要是一个人孤单,就和一道出去打拼的人人话话家常。表现出妹妹的痴情,稚嫩,单纯,对丈夫的关心。

3、情感特点

除了浓浓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对要现实穷困生活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的的哀怨,惆怅的情感。还有妻子对丈夫的深深的痴情。

三、艺术特征

1、民歌种类

走西口因为传播广泛,有不同的版本,这里所说的是陕北信天游版的。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风格。

2、演唱风格

女生演唱,声音柔和抒情,感情细腻。歌唱中声音圆滑通畅,音调较高,感情浓烈直接。演唱中的哭腔属于一种润腔,是音乐情绪表现得更加饱满和感人。

演唱的歌词中有一部分需要方言表现,这样更具有地域特色,表达的情感更为突出。

3、音乐素材节奏旋律

歌词浅显易懂,就是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时的不舍,种种叮嘱,近似于老叨的不舍表达。很普通却也是很直接地表达出了自身的情感。王二妮演唱版的走西口,整首歌的旋律是悠长柔和的,节奏舒缓,声音柔美,情感细腻。

四、作品发展

根据走西口改编的电视剧也叫走西口,讲述的就是男子出家打拼的一系列事情。信天游版走西口,信天游的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信天游有很多修辞上的应用,从语言、节奏、旋律上都与现代语词相近,信天游的独特特点使其能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解放前人民用其歌唱生活的痛苦,爱情的不幸,解放后许多艺术家都采用这种形式来歌颂新生活,赞美新社会。

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

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 ]【摘要】用陕北民歌《天心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东方红》、《兰花花》等歌来论述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并论述了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兰花花》的风格特征及演唱技巧。 【关键词】陕北民歌;旋律特点;兰花花;风格特征;演唱技巧 【Abstract】Use Xia north folk song 《day heart agreeable 》, 《the inside of Heng-shan come down some swim a shot brigade 》, 《east red 》, 《arethusa flower 》etc. song to discuss Xia north folk song of melod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 Xia north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folk song 《arethusa flower 》of style characteristic and sing on stage technique. 【Key words】Xia north folk song;Melody characteristics;Arethusa flower;Style characteristic;Sing on stage technique 民族风格的歌曲包涵较广,有人们长期收集、整理的原始民歌,如:江苏民歌《茉 莉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有根据民歌或戏曲、说唱音乐改编、创作的民 族艺术歌曲和民族歌剧唱段,如美丽其格作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石夫 作曲的《牧马之歌》. 今天我们来论述一些陕北风格的民歌及它的代表作《兰花花》。 1.陕北风格的民歌 西北地区的汉族民歌涉及陕西及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从地形上可以看出,以陕西为中心,向四面幅射。这个地区以高原为主,山歌成为 西北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歌种。如各种“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 已闻名遐迩,广泛流传。特别是陕北民歌,经30年代末、40年代初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推荐、介绍,更是深入人心。现集中分析几首流行于 陕西省的民歌旋律特点,可大致了解西北民歌色彩区的音调进行规律。 1.1调式和音阶。陕北民歌以五声徽调式为最普通。如:《天心顺》这首民歌的 调式音阶为:561235 。 也有少于五声的徵调式。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 为:56125。是一首缺角音的徵调式民歌。 《东方红》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5671235。是一首带变宫的的徵调式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56712345 。是一首带闰和清角的 徵调式民歌。这种调式音阶在陕北民歌中很独特。在秦腔和眉户中也有运用,俗 称“苦音音阶”。 在陕北民歌中除了大量出现徵调式外,商调式也常运用,较少出现的羽调式和宫 调式。如:《对花》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2345612 。是一首带清角的商调式民歌。 《兰花花》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612356 。是一首五声羽调式民歌。

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与婚俗

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与婚俗 编辑整理https://www.doczj.com/doc/e918654205.html, 编辑:汪小菲源:中华论文货源网 论文关键词:婚恋歌谣血缘婚姻不落夫家婚姻习俗 论文摘要:云南罗平布依族代代传唱的婚恋歌谣数量多、内客丰富,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姻习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早期的“兄妹婚配”血缘婚姻形式,还反映了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奇异婚俗,以及以歌传情等独特的婚恋嫁娶过程。 拉法格曾说:“口头诗歌是没有文化的各族人民所知道和所采用的唯一的方法,目的在于保存他们的日常经验,保存给他们以深刻印象的事件的记忆。川民间歌谣,是各族人民的心声,是各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风雨表”。居住在云南省罗平县的布依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能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朴实自然、真实生动地表现在自己的歌谣、神话、传说中。罗平布依族自古就有“无事不成歌”之说,布依族地区素有“诗乡歌海”之称,各种歌谣数量多,内容丰富,因而罗平布依族歌谣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神话还要丰富、清晰,他们的歌谣不仅是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本民族的史书。婚姻是人类重要的生存形式,各民族的婚姻特点五花八门,罗平布依族有着奇异的婚姻习俗,大量的婚恋歌谣可谓记录布依族婚姻习俗的“大仓库”,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俗特点的珍贵资料。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具有史料价值,记录了该民族最早的“兄妹开亲”血缘婚姻家庭形式,以及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风俗。布依族婚恋歌谣对婚俗的记录细腻丰富,从内容上分有情歌、嫁娶歌、婚怨歌等。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所反映出的婚俗特点。 一、兄妹婚配 “人类婚姻并非从来如此,有一个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婚姻形式,除了荒古时代的杂乱性交外,基本上是循着四种形态发展过来的,即:1.血缘婚制;2.蒙昧时代的群婚制;3.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4.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各民族的五花八门的婚姻上的‘奇风异俗’,基本上都是从这四种形态的婚姻制度中变异出来的。罗平布依族“开天辟地”歌反映了布依族最早的家庭婚姻形式是以兄弟姐妹结婚为特点的“血缘家庭”,这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家庭形式。这种家庭形式就是直接从人类杂乱性交状态中产生出来的,是同辈人,即兄弟姐妹之间组成的婚姻圈子,“家庭范围内所有的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集团的曾孙和曾孙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分析布依族“开天辟地”歌,就是在重温布依族,乃至人类的婚姻历史。 “开天辟地”歌也称为“洪水歌”,歌中这样叙述:洪水淹没了大地,一直淹齐天,“世上只有两兄妹,如何传后辈?报罗朵(布依族语,土地神)让他兄妹成婚,两人不愿意。”后来兄妹问竹子、问乌龟,“都让他们成婚,兄妹还是不肯。”于是“报罗朵指磨为婚,两兄妹各抬一扇,分从波郎岸波郎里(布依族传说中“水淹天”后最早现出的两个山包)滚下,磨合在一起,两人才结为夫妻。”“成亲十二个月,生下一个肉瘤,砍成小块撒向四方,从此有了人类,挂在桃树上姓陶,挂在李树上姓李,由此有了姓氏。”从布依族“洪水造人故事”中,我们看到,当时的布依人已朦胧意识到兄妹近亲不能结婚,因而把他们的结合安排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洪水滔天的世上只剩下葫芦里的兄妹俩,他们不结婚就无法繁衍后代,即使土地神“报罗朵”让他们结婚,两人也不愿意,兄妹认识到这样的婚配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要去试试自己的命运,问遍万物,最后兄妹俩是万不得已才结为夫妻。后来生下肉团砍成小块撒向四方,说明当时的布依人已意识到血缘婚所带来的危害,所生育的后代不正常,当然也表露了大批量繁衍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另外,“洪水歌”中的“李”“陶”都是布依族姓氏,布依人已认识到人类的繁衍分支,最早都是由血缘婚姻而来的。 二、不落夫家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 成因 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

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歌辽阔舒展,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歌曲《青藏高原》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歌曲,但它却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民歌的风格。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跌宕起伏,宽广豪放,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牵动着人们情感的波澜。歌曲一开始用很强的力度喊

中国民歌现代化趋势的分析

中国民歌现代化趋势的分析 摘要: 民歌作为一个最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所有艺术中最高的。但是如何在更注重艺术审美的时代把握好民歌的现代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人更注重民歌审美的方面,所以在对于人们审美方面的探究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 民歌现代化审美转型 正文: 很多时候,音乐界和文化界学人对民歌的现代发展深感忧虑,认为与现代化高的结合使民歌面临生存危机,担心民歌的现代唱法会导致改变其文化基因,会失去其鲜明的民族性、人民性以及特有的韵味,并因此反对民歌的现代化,反对民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但是在东西方社会都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只要掌握好,传统民歌面临的就不是什么危机,而是一个转型的契机。民歌在新环境下将来发展我不敢妄加论断,但它肯定将不同于传统的民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传统民歌的渐趋消亡,但不等于民歌的渐趋消亡;就像古典诗歌的消亡并不等于诗歌的消亡,相反,正是因为古典诗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有了今日繁荣的白话小说和自由诗。 与此相联系的是传统的民歌节,它在形式和功能上相对单纯,意

识形态色彩相对较淡。和现代民歌节相比,传统民歌在功能上则更多是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和娱乐,没有太多的功利色彩,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不是很密切。 但是传统形式的民歌当然是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的范本,但是它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随着技术的高度发达,各种文艺形式如戏剧、电影、广播、电视、录像、录音等得到大量的普及,这使人们的娱乐形式大大增加,演唱民歌随之大量减少。在这种语境下,民歌适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民歌的外延有所扩大。 我们现在习惯于把按传统民歌的旋律填上新词的民歌称作“新民歌”(这颇类似于古代根据词牌名——某种旋律的代称填词)。新填词的民歌,其改变幅度各有不同,小的可能只是改变几个音或节奏,大的可以扩充结构,适当改变其旋律。新民歌有些仍然沿用原名,有的则根据新内容改变其名称,后者如《东方红》就是根据山西传统民歌《骑白马》改编而成,《雪山放金光》则是根据藏族传统民歌《弦子》改编而成等等。现代的民歌与人民当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有些民歌甚至与党的“三个代表”、反恐怖斗争、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联系在一起。由于表现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需要,旋律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显而易见,“新”只是相对而言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流传之后,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1.平腔唱法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 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 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 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字和“ 哇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 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e2 与b2 之间,近似呼喊。 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 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 在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演唱中,把船工的性格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有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音往往时值较短,音域较高。 演唱这种长音后面的短装饰音时要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前面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迅速地把气一提,把声音送进头腔,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又短又重的音,就用假声演唱。 这样唱既体现了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 陕北民歌中这种甩腔一般都在句首,信天游中较多见。

陕北民歌

《神仙挡不住人爱人》 正月十五挂红灯 黑夜里睡下实难盛 云遮月芽天不明 唱起那酸曲想情人 高山唱曲圈不住音 想起那干妹妹收不住心 闲言碎语都不听 站着说话不腰疼 兰格莹莹天飘彩云 看见干妹妹实在亲 山挡不住风雪挡不住春 神仙挡不住人爱人 《五哥放羊》 演唱:任慧 民歌原词曲 配器:尚建三 歌词: 正月里,正月正, 正月十五挂红灯, 红灯那个挂在大门外, 单等我五哥他上工来。 六月里,二十三, 五哥放羊在草滩。 身披那个蓑衣他手里打着伞,怀中又抱着上那个放羊铲。 九月里,秋风凉, 五哥放羊没有衣裳。

小妹妹有件小袄袄, 改一改领那个口你里边儿穿上。 十一月,三九天, 五哥放羊真是可怜, 刮风那个下雪常在外, 日落西山他才回来。 十二月,整一年, 五哥年底转回还。 有朝那个一日天睁眼, 我与我五哥你把婚完。 道情十字调《灵英降香》: 三月三日天门开,灵英小姐降香来,祷告天间众神灵,保佑我丈夫早回门。 一炷香奴敬上,上天的玉皇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二炷香奴敬上,关公二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三炷香奴敬上,三圣母娘娘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四炷香奴敬上,四大天王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五炷香奴敬上,五帝五方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六炷香奴敬上,南斗七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七炷香奴敬上,北斗七星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八炷香奴敬上,八大金刚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九炷香奴敬上,九天玄女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炷香奴敬上,十殿阎君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殿阎君,九天玄女,八大金刚, 北斗七星,南斗六郎,五帝五方; 四大天王,三圣母娘娘,关公二郎, 上天玉皇,你保佑奴丈夫哎,哎咳哟嗨,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来。 《看妹妹》 头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给我一个长烟袋,亲亲爱。 二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给我吃的扁豆捞饭酸白菜,亲亲爱。 三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说你山里掏苦菜,亲亲爱。 四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哥哥把我打了两锅盖,亲亲爱。 五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拿起扁担翻过调过直打坏,亲亲爱。 男方三番五次来,却总是见不到女方,而且引起女方家长反感,吃了苦头。就这么简单的过程,却一唱三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是妙笔生花,想象力十分丰富。 脚夫调 李治文唱宋建栋记 四十里长涧羊羔山,好婆姨出在我们张家畔。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分类特征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分类特征 发表时间:2013-07-04T17:54:12.077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5期供稿作者:谭芳云 [导读]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它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及普遍的民歌体裁。 谭芳云 〔摘要〕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它反映了几百多年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关键词〕中国民歌起源分类特征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在和自然界做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创造了歌舞和歌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便是那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它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锦延五百多年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广大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1 起源 多少年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民歌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究和挖掘,结合人类的起源总结出了各种学说,因为歌曲是用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所以产生了以下七种学说:模仿说;呼喊说;性欲要求说;劳动节奏说;感情说;语言说;宗教巫术说,因此民歌的起源也就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历史和哲学告诉我们,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集体创造的,是他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从中能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民歌就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许多民族的人民群众不仅有平时唱歌的习惯,而且还有一套自己的传统歌唱节日,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侗族的 “坐妹”、蒙古族的“敖包会”、回族的“花儿会”、瑶族的“放浪”、哈族的“阿肯弹唱”等等,每到会期,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就聚集在一起,他们选择在环境优美的青山绿水之间,在精心设计的空间里高歌低吟,纵情表达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无比向往,歌唱生活中包含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民歌不仅是人民群众的伴侣,而且还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有力的助手,也是人民群众在与生活做斗争的有力武器,当人民太平的时候民歌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当人民苦难的时候民歌能给自己带来力量。许多民歌都能反映出人民群众高尚的情操,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劳动实践中民歌又得到了不断的加工和完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民歌成为文艺繁荣的载体之一。 2 分类 2.1 号子。号子的起源是原始的劳动,在北方常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常常称“喊号子”,有的地区也称“哨子”,这是直接伴随劳动歌唱的歌曲,在劳动过程中号子不仅起着调整劳动节奏、统一劳动步骤的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调剂劳动者情绪、鼓舞劳动者热情的作用,多种多样的劳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号子,例如:打夯号子;大硪号子;装卸号子;春米歌;车水号子;捕鱼号子;拉纤号子等等,每一种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的动作特点紧密相连,号子的主要形式是一唱众合,它的实用性表现在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减轻疲劳和组织劳动过程,它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情感朴实,具有乐观的英雄主义情趣,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 2.2 山歌。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它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及普遍的民歌体裁。山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歌词常常有即兴的、同时也有固定的,它的歌唱形式有个人抒发情感的独唱、有表达爱慕之意的对唱、有寻找幸福生活的领唱与和腔的综合歌唱形式等等。我国各地的山歌非常丰富,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湖北的赶五句等等。由于山歌多在野外,环境空旷,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歌唱者都可以无所拘束地抒发内心情感,因此山歌的特点一般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 2.3 小调。我国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类是小调或称小曲,如果说山歌是“山野歌曲”的话,那么小调则是“里巷小曲”,小调由于广泛的在城乡不同的阶层中流传,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各阶层的的文艺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对小调的加工和创作,因此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也更为复杂、尖锐和广泛,小调的题材更多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罗及广。旧时期由于广大人民群众被受压迫、受奴役,他们的痛苦和辛酸、他们的愿望和不平都在小调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反映,小调的内容和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例如:银绞丝,五州运动等等。 银绞丝 1=F2/4 3 5 3 2|1 2 1|1 6 5 1|6 -|2 2 3 现在哪个时局呀国事乱纷纷锦 5|3 2 1 6| 绣河山 3 2 1|1 6 5 1|6 -|1 6 5 1|6 叹瓜分野心肆蚕食强邻 -|2 2 3 5|32 1 6| 欲鲸吞危机一发 2 3 1 2|3 -|5 5 6 5|3 2 1 6|2 3 重千钧快挽救呀莫做亡国民 1|(7 6 5 6|1 3 2 3|1 - )∥ 这首曲子反映的就是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小调的艺术形式较多,它的曲调一般比较流畅,节奏比较平稳规整,结构也比较均衡和完整,它的歌词不是即兴创作,而且通过一定的传授关系和唱本来传播的,所以它比较固定,由于反映的生活比较广,所以歌词的句式比较多样,其曲式结构也富有多样性。 2.4 长歌。长歌是和小调相对而言的,泛指一些结构长的大型民歌体裁,它的主要类型有:①风俗性长歌,如孝歌、伴嫁歌、侗族的大歌和拦路歌等等;②长篇史诗歌曲,如云南彝族的“阿诗玛”等等,此外如十二木卡姆中的“达斯坦”也是长歌之类。 民歌作为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受某种专业作曲记法的支配,它是劳动人民群众口头自发的,曲调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民歌不借助于记谱法和其它手段,主要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流传,民歌不体现作曲的个性特征,但具有固定的民族风格,旧词旧曲与新词新曲的相互交融,使民歌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研究民歌的风格特点是研究劳动人民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信天游 和音乐结缘是小时候的事,但大家不要笑,因为现在的小孩谁没听过歌啊,但是对于我小时候,对于我们当时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听过几首歌真的很不容易。说来挺幸运的,妈妈当时很喜欢音乐,刚好我姨家有一台录音机就给了我们,老东西虽然不怎么好看,质量绝对比现在的好,音质特纯。嗯,老师见谅,刚开始听的和喜欢的并不是美声音乐,而是富有乡村气息的作品,算是乡村音乐吧,接触美声还是后来的事。 我喜欢的是真实自然的音乐,小时候听的《黄土高坡》、《黄昏放牛》、《三百六十五里路》应该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听着这些歌,竟然可以掉下眼泪,一直到后来迷恋上信天游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都是比较干净,反应人最真实最直接想法的。 闲话少叙,这里要说的主要是信天游。说道信天游,不能不说陕北民歌,说到陕北民歌,就再说说我吧,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家处黄土高原边上,喜欢陕北民歌算是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吧。最初的接触它是源于根据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本来《血色浪漫》都是年轻一代非常喜爱的电视剧,在嘹亮、粗犷的信天游唱出来以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各种媒介上查找有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资料。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信天游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 简介 它,便是陕北民歌,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比兴手法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反映生活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浅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社会学院103班李荣强(哈尼族)58号 一、关于山歌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山歌对唱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占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少数民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广两的各少数民族山歌等。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云贵高原与西藏高原是中国山歌的一大宝库,如四川南部的神歌、贵州山歌、云南风庆调子、弥渡山歌、藏族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音乐特性一方面保存自由、舒展的山野气息,又蕴藏清纯、明亮之风,更有“多声部民歌”的特色。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二、关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老、佤、傈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研究发现,古老传统的民歌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中,并将民族的传统保留下来。而且部分民歌已经超越了国族界限,用来歌咏全人类的心声,并出现了古典民歌和现代民歌之分。现代民歌虽然从形式上依然将古典民歌的色彩、风格美等延续下来,但是它丰富了传统民歌的内容,提升了民歌的深度。 一、我国民歌流变的现状 (一)大连新金民歌流变 “新金民歌”属于辽南系列的民歌,本种文化历史悠久,并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例如在李世民出征时,因为战乱死伤惨重,军中的士兵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祈求李世民病愈。这就是大连新金民歌的起源,后来这个起源传播到民间,就逐渐地演变为庆祝丰产和喜庆的事情,特别是在庆祝时打单鼓是新金民歌的重要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新金民歌集成和改编了许多的民歌小调,被文艺工作者逐渐发掘出有太平鼓的民歌形式。该种民歌的舞蹈者多才多艺,身兼多职,有效地发扬了“新金民歌”。 辽南民歌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他们的歌给人们力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总是充滿了正能量。辽南民歌借鉴了小调,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其歌曲中又有民间鼓乐、影调戏和东北二人转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山东文化特征。从新金民歌来看,它具有热情奔放,质朴诙谐的特点,在婉转细致的声音中其歌曲高亢嘹亮、咬字清晰,口腔放松。新金民歌在演唱方式上通常采用“一人领,众人和”的形式,也有说唱结合和观众互动的形式。新金民歌也有歌颂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以及天伦之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得到了百姓们的传唱,发展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辽南民歌的体裁有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小调秧歌类、古曲类、新民歌、劳动号子,伴奏方面涵盖扬琴、三弦、阮、笛子、唢呐、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_发展与地方色彩

2009年4月号上旬刊 了动人的情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让欣赏者在愉悦甚至是如醉如痴的状态中,唤起内心的崇高的和美好的感情,增强了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人升华了情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 参考文献: [1]邵义强.钢琴与钢琴音乐[M].音乐乐谱出版社. [2]张大胜.钢琴音乐研究[M].全音乐谱出版社.[3]卡尔莱默尔.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音乐出版社.[4]杨丹.如何欣赏音乐[M].中国社会出版社. [5]张俊.音乐与音乐欣赏[M].中南大学出版社.[6]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7]理查德·贝克.音乐的魅力[M].人民音乐出版社.[8]洛秦.钢琴的故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宋念申.音乐边上[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0]赵晓生.走进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 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创作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本文分析了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并指出,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差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中国各地区民歌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 关键词:中国民歌起源发展地方色彩 民歌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创作的优秀文化的结晶,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它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及风土人情。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歌是民族音乐的瑰宝,是民族音乐之魂。而民歌的起源则是民族音乐发展史上关键性的第一步。在古老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民歌作为人民大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发展至今。 一、中国民歌的起源 劳动创造了一切,民间歌曲起源于劳动。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随着劳动产生了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创作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用它来反映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并直接为生产服务。《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记载。《吴越春秋》中有一首相传是黄帝时期的流传下来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可见,民歌在原始社会里,就与人民的生活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了。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门外文谈》中说的:“我想,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能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来。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关于民歌的起源问题有着种种说法,对这一问题我国学术界大都是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近些年来,随着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有部分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疑义。民歌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探讨民歌的起源,必须联系到艺术的起源。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的动因,古今中外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除艺术起源于劳动之说外,大致还有以下的说法:游戏说、摹仿说、天性说、梦幻说、语病说、灵性说、情欲说、美感说、感情传说、功利说、精力过剩说、能动说、本能说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人民音乐》1987年第1期发表了冯光钰先生的著文,文中指出:“事实上民歌的各类歌种的创作及产生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劳动歌曲,是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生活产生的;而民歌中为数甚多的情歌,则大都是男女青年说爱时的歌唱;婚丧嫁娶一类的内容的风俗歌,是民间红白喜事中常见的歌唱活动;一些民间歌舞曲和小调常是生活在各种民俗节日演唱,与群众的娱乐活动有密切关系;至于摇儿歌(摇篮曲)是一种抒发母爱的歌唱,等等。由此可见,如果研究的目光仅限在民歌‘起源于劳动’的范畴,就难免产生简单的分析,很可能将上述许多民歌排斥在‘民歌’之外,把理论研究凝固化或者从概念出发,作简单化的阐述,势必束缚民歌研究,也难于揭示民歌艺术的本质规律。”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民歌集是《诗经》,它反映了两千多年前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流行于当时北方十五个地区繁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诗经》共305首歌谣,其中真正反映人民生活的民歌有136首。 这些民歌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说是各国诸侯向天子献乐时带来的。二说是周朝时国家养活着一些苦劣无子女的老人,让他们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老人们常摇着木铎(一种古乐器)询问路人,然后他们把民歌集中起来,由掌管音律的音乐象选择、修正以后再演奏给天子。这是当时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间社会动态所采取的一种统治方法。因此《经诗》的内容肯定是经过统治者选择加工过的。鲁迅先生在他著的《且介亭文》中指出:“孔子究竟删过《诗经》没有,我不能确说,但看它先‘风’后‘雅’而末‘颂’,排列这么整齐,恐怕至少也费过乐师的手脚,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诗选。就是《诗经》的‘国风’里的东西,许多也有不识字的无名氏作品。因此比较优秀,大家 浅谈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与地方色彩 王钧平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文化艺术研究 65

《我爱你中国》歌曲分析

《我爱你中国》歌曲分析 邓 歌曲《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一首插曲,创作于1979年,作词为瞿琮,作曲为郑秋枫。尽管歌词质朴无华,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每当唱起这首歌,都能让人体验到一派喷涌而出的激情,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 从歌词上来分析: 一:歌词采用我国传统词律“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一咏三叹,字句凝练。其中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秧苗硕果、青松红梅、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清波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满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歌词由三部分构成。一句“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引入全曲。节奏较自由,气息宽广,音调明亮、高亢,旋律起伏跌宕,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大地而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坞,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这是歌曲的主体部分,节奏较平缓,旋律逐层上升,委婉、深沉而又内在,铺展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 从曲式结构上来分析: 曲式结构图:(数字为小节数) 如图所示,这首曲子为单三部曲式,中间的部分共有三部分,音乐的第19小节到26小节为A部分,为呈示部,其中19小节到22小节为a,23小节到26为b。27小节到34小节是B,是为中段,其间的27小节到30小节为c,31小节到34小节为d。从35小节开始到42小节是再现部分。接着是A、B、A’的整体反复接二房子到尾声。 从旋律发展手法上来分析: 一:变化重复。 二:节奏重复。

谈中国民歌的特征与发展状况

谈中国民歌的特征与发展状况 早在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民歌艺术,在那个时期的音乐大多都是载歌载舞,歌、乐、舞二位一体。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一、民歌的起源 民间歌曲是如何兴起的,音乐史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民歌的起源,众说纷纭。以下几种民歌起源说是较有影晌的。 (一)劳动说。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伴随体力劳动有规律的呼喊和身体动作,创造了人类最早的音调和舞蹈节奏,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宗教说。远古人类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知,认为用语言可以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免灾获福,而伴随着祭祀祖先、图腾崇拜、巫术等活动,民歌便相应而生。如,“天灵灵,地灵灵,牛鬼蛇神快显灵......”之类,就是巫婆、神汉进行巫术沽动吋隕的欹。又如“天皇皇,地皇皇”是“神医”治病的咒语,等等。原始氏族社会,人们对于雷鸣、闪电、狂风、骤雨都视为神圣不可思议的力量,认为这都是灵气的表现。远古时期葛天氏族的音乐,有的就是歌颂祖先和祈福的歌曲。 (三)语言说。民歌源于语言,先有语言后有音乐。《毛诗·大序》中写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说歌舞的产生是因为要弥补语言表达感情的缺陷。首先,从民歌演唱来看,民歌的确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各地区民歌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来演唱。其次,在当今看来,民歌的演唱,要“字正腔圆”,这与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

100首陕北民歌歌词

100首陕北民歌歌词 编 号 歌名歌词 1 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干妹子你好来实在好(吗哎嗨哟), 哥哥早就把你看中了(哎哟)看中了(哎哟)看中(吗哎嗨)了。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 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哎哟)调过来(哎哟)调过(吗哎嗨)来。 二道道韭菜缯把把(吗哎嗨哟), 我看妹妹也胜过了(哎哟)兰花花(哎哟)胜过兰花花。 你不嫌臊我不害羞(吗哎嗨哟), 咱们二人手拉手(哎哟)一搭里走咱们一搭里走。 2 拜大年(男)过了大年头一天, (女)我和(那个)连成哥哥去拜年。 (男)一进门(女)把腰弯, (男)左手(那个)拉(女)右手(那个)搀。(合)(哎子依呀嗨) 拉拉扯扯拜的,拜的那个什么年 (那哎子依呀嗨)。 (女)过了大年初二三, (男)我请(那个)亲妹妹吃年饭。

(女)亲哥哥(男)吃什么饭,(女)下挂面(男)滴上两个蛋。(合)(哎子依呀嗨) 不大不小的扁食包上两拼盘 (哎子依呀嗨)。 (男)正月十五闹花灯, (女)我和(那个)连成哥哥去观灯,(男)西瓜灯红腾腾, (女)白菜灯绿茵茵, (男)韭菜灯宽生生, (女)芫荽灯碎纷纷, (男)茄子灯(啊)紫(格)茵茵,(女)七扭八弯的黄瓜灯, (男)龙王灯满身鳞。 (女)凤儿(的)灯花生生, (男)老虎灯实威风, (女)摇头摆尾的狮子灯, (合)(哎子依呀嗨) 还有那嘁咧喊咧乒乓乒乓, 嘁咧嘁咧乒乓两盏灯 (呀哎子一呀嗨)。 3 一碗谷子两碗米(《血色浪 漫》信天游插曲) 一碗碗个谷子两碗碗米 面对面睡觉(站着)还呀么还想你 只要和那妹妹搭对对 铡刀剁头也不呀后悔 4 半夜里来了你这勾命鬼 (《血色浪漫》插曲) 骑上那个毛驴哟狗咬腿 半夜里来了你这勾命的鬼 搂住那个亲人哟亲上个嘴 肚子里的疙瘩化成了水 5 唱不够的信天游走不尽的黄土地, 喝不够的高梁酒, 忘不了的家乡话, 唱不够的信天游(噢)。 红红的高梁已熟透, 春天播种秋天收, 大地吹来红酒的香, 思乡心儿随风抖。 红红的高梁红红的酒,酒香阵阵浸心头,

儿歌词大全

儿歌词大全 [打电话] 汪玲曲蒋维民配器独唱:怀婷婷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 “喂喂喂,你在那里呀?” “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 “喂喂喂,你在做什么?” “哎哎哎,我在学唱歌。” [乖孩子] 愚勤词段福培曲领唱:周文婷 小鸟自己飞,小猫自己跑 我们都是乖孩子 不要妈妈抱 [一分钱] 潘振声词曲狄其安配器独唱:顾文洁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把他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 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 我高兴的说了声: “叔叔再见!” 找朋友] 狄其安配器 找找找,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敬个礼,握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好妈妈] 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 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 妈妈妈妈快坐下 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您吧 我的好妈妈 小兔儿乖乖]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就开就开我就开 妈妈回来了,我就把门开 小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 鸟儿也不叫 小宝宝,要睡觉, 眼睛闭闭好 泥娃娃]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 也有那眉毛,也有那眼睛,眼睛不会眨;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 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说话。它是个假娃蛙,不是个真娃娃, 它没有亲爱的妈妈,也没有爸爸。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 我做它妈妈,我做它爸爸, 永远爱着它。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伴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祖国祖国多美丽] 祖国祖国多美丽, 党的阳光照大地, 我们茁壮成长在您的怀抱里。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我们茁壮成长在您的怀抱里。 [这是什么]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 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 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 [丢手绢] 丢,丢,丢手绢, 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丢,丢,丢手绢, 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丢,丢,丢手绢, 悄悄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小小鸭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