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学内容】

1、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了解“信天游”

3、中国民歌的体裁类别:山歌与号子

4、中国民歌《茉莉花》

5、中国民歌的体裁类别:小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茉莉花》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感知和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感受到优秀的音乐文化源头是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

3、知识与技能:

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教学重点】

感知和体味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感受到优秀的民歌来源于生活,是在人民大众之中产生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积极投入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播放小提琴演奏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学生进入教室。

一、导入

出示三幅图片,欣赏教师钢琴弹奏一段民歌主题片段,音乐表现了哪张图片上的内容? 说明:“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演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强化审美体验。熟悉主题旋律,为后面欣赏原生态的歌曲作铺垫,能让学生立刻进入到当地的音乐风格中。

二、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欣赏阿宝演唱的这首歌曲的第一乐段,感受这段歌曲的风格特点。

2、知道“信天游”,通过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3、了解“山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4、师生跟着钢琴哼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5、欣赏视频

思考:这段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感受这段歌曲第二部分“一领众和”的风格特点。

6、了解“号子”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7、熟悉主题(第二乐段片段):请看着谱例,演唱主题旋律。

说明:整首民歌由两类音乐体裁创编而成,在了解基本概念与特点之后,通过领唱与合唱的形式,表现和体验“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与掌握不同民歌体裁类别的风格特点。

8、学生即兴创编“号子”

模仿劳动号子的形式,创编情景,并用“一领众和”的方法演绎出来。

三、赏析《茉莉花》:

1、跟着钢琴,演唱P31《茉莉花》。

2、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思考:和刚才演唱的《茉莉花》有什么地方不同?

3、听音乐,用苏北方言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说明:通过“聆听——思考——模仿”的方法,感受用苏北方言演唱的茉莉花,通过模唱,了解苏北方言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和音调,并运用到歌唱中,在复习、巩固江苏民歌《茉莉花》旋律的同时,还体验了当地民歌的地方风味。

4、欣赏与比较:

(1)欣赏河南《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进行比较:

歌词:A.完全相同 B.大多相同 C.略有相同 D.完全不同

旋律:A.完全相同 B.大多相同 C.略有相同 D.完全不同

(2)欣赏山西《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进行比较:

歌词:A.完全相同 B.大多相同 C.略有相同 D.完全不同

旋律:A.完全相同 B.大多相同 C.略有相同 D.完全不同

5、了解“小调”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6、归纳:

(1)民歌的流传方式:口头传唱。

(2)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语言和地方音调融入这些民歌中,在改编与再创作中体现了民歌传唱中的变异性。

说明:通过“赏析——比较——思考”的方法,对比听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感受民歌在口口相传中的变异性;知道民歌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民歌在传唱中的变异与再创作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和热爱家乡的文化热情。

拓展欣赏:——寻找《茉莉花》

1、选择喜爱的视频、观看

女子十二乐坊,歌剧《图兰朵》,申博宣传片,雅典奥运会

2、小结:

那么多版本向我们展示了风格各异的《茉莉花》,民歌《茉莉花》在不断发展和变异中甚至走出了国门,成了东方文化的使者,登上了世界的大舞台,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如今,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与重要的活动中,中国的世界亮相经常伴随着这首《茉莉花》的音调,《茉莉花》几乎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符号与标志,带着中国走向全世界!

【课堂小结】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歌曲,它在广泛流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民歌反应的内容与人民生活及地方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形式简明朴实,曲调短小生动,易唱易记。

人们在民歌的口头传唱中加入了当地的方言、语音语调,这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内容,让民歌传唱得更广,更多姿多彩!多听民歌、多唱民歌,去探索、发现和保护色彩斑斓的世界民族音乐瑰宝,通过民歌来继承传统文化,表达出我们的爱国热情!

陕北民歌的魅力之源

陕北民歌的魅力之源 Thu, 01 Mar 2012 12:00:57 +0800 【原文首发于《思想的防空洞》,感谢作者“狄马”的原创分享,因原文过长,特分两篇刊发。作者曾撰文《宠辱皆忘?自欺欺人!》】 近年来,在世界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国内有好多人也开始重视和保护民歌以及其它的民间艺术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大大小小的晚会上总有那么一两个原生态歌手粉墨登场,甚至像中央台主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这类全国性的赛事,也专门设了“原生态组”以示褒奖。看这类晚会和比赛,观众等待的也就是一两首原生态歌曲。 为什么民歌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为什么几个未经训练的乡 村歌手用大白嗓子唱出来的歌,就能将官方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声乐教育体系打得七零八落?这里面有好多原因值得分析。除了来自国外的美声唱法暂且不提外,所谓的“民族唱法”实际上是土洋结合以洋为主的混合唱法,在近三十年举国上下齐练“共鸣”的模式化教育下,已经没有了任何个性可言。它的那一套所谓的科学方法一开始就是直奔“颂歌”而去的。更可笑的是,全国的56个民族,没有哪一个民族是用这种方法唱歌的,怎么还好意思叫“民族唱法”?相比之下,“原生

态唱法”才是真正的“民族唱法”。与学院派歌手千人一面直着脖子大唱颂歌的情形不同,民歌的美来自生活,来自人性深处对爱,对幸福自由的永恒渴求。它的美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一 首先它情感真挚。一个拦羊老汉因为寂寞,走到山梁上吼两嗓子,这用不着伪饰,也想不到发表,更谈不上版税,也没有大奖和评委。如果说有评委,山就是评委,水就是评委,天地自然就是评委,对面的二道圪梁就是评委,羊就是评委。这些评委虽然都没有余秋雨有学问,但这老汉至少不要担心有人会考他,认识不认识新西兰国旗? 一个人唱得再好,说得再好,也不管是那路唱法,说到底总不出《毛诗序》的那几句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就说到一切音乐的本质上了。一个捻毛线的老婆婆,因为思念过世的丈夫而哼起了哭灵歌,一个赶脚的老汉几十里不见人烟,就靠《走西口》打发寂寞,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因为春心萌动而低吟《女娃要汉》,这些都和职称、房子、奖金、名气 无关,而只和自己的快乐与忧愁有关。 陕北人说“信天游就是没梁的斗,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又 说“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没法解忧愁”,说的就是“信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信天游 和音乐结缘是小时候的事,但大家不要笑,因为现在的小孩谁没听过歌啊,但是对于我小时候,对于我们当时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听过几首歌真的很不容易。说来挺幸运的,妈妈当时很喜欢音乐,刚好我姨家有一台录音机就给了我们,老东西虽然不怎么好看,质量绝对比现在的好,音质特纯。嗯,老师见谅,刚开始听的和喜欢的并不是美声音乐,而是富有乡村气息的作品,算是乡村音乐吧,接触美声还是后来的事。 我喜欢的是真实自然的音乐,小时候听的《黄土高坡》、《黄昏放牛》、《三百六十五里路》应该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听着这些歌,竟然可以掉下眼泪,一直到后来迷恋上信天游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都是比较干净,反应人最真实最直接想法的。 闲话少叙,这里要说的主要是信天游。说道信天游,不能不说陕北民歌,说到陕北民歌,就再说说我吧,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家处黄土高原边上,喜欢陕北民歌算是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吧。最初的接触它是源于根据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本来《血色浪漫》都是年轻一代非常喜爱的电视剧,在嘹亮、粗犷的信天游唱出来以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各种媒介上查找有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资料。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信天游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 简介 它,便是陕北民歌,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比兴手法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反映生活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情感处理

浅析《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弹奏的情感处理 【摘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在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原型上进行改编的。本论文从赏析的层面研究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对其曲式,钢琴肢体,民族特色,通过弹奏练习和理论结合,探索曲子的情感表现方式和弹奏特点,以达到提高对作品的知识概念,理解诠释富有陕北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音乐作品,折射出陕北地域文化。通过从历史背景的研究曲式分析手段及其感情处理,让更多的钢琴学习者和演奏者了解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美的内涵。【关键词】陕北民歌二度创作情感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音乐艺术事业也得到了日益普及和提高,钢琴虽然是一门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我国正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钢琴演奏的水准也开始跻身于世界前列。但国内对于钢琴作品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有建树的、有学术价值的、可资借鉴的钢琴作品方面的理论专著。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经历了百来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的可喜形势。在百花齐放的中国钢琴音乐艺苑中,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是以其浓郁的本土风格、现代气息和激越悠扬的特点来表现的,在创作题材上形成了一大典型的类别。正是其源于传统这条亘古不息的河流,因而大部分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深受人们喜爱,部分作品更是经受了长期的钢琴演奏艺术实践的考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精品。如何在演奏中表现好这些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是我们要认

真对待的问题。 钢琴的二度创作与钢琴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在钢琴曲的表演艺术上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作曲家合作谱写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由演奏者在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钢琴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将演奏技巧同钢琴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弹奏出的过程,称为演奏者对钢琴曲的“二度创作”,在演奏过程中找到如何掌握二度创作的关键所在。 二度创作是音乐表演的本质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作行为。严格意义上讲,当音乐家把生动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已经抽掉了音乐的灵魂,只剩下没有生命的乐音符号而已。而只有通过音乐表演的行为赋予音乐以活的生命。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演奏者不仅仅要忠实原作,还要通过演奏者富有创造性的表演,两者缺一不可。许多钢琴学习者有一种误解,认为弹钢琴只要弹出声响,把乐谱音符能分毫不差地弹奏出来就可以了,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作品蕴意的表达,那就是听众理解的事情了。孰不知,这种错误的理解往往会引人误入歧途,最终使钢琴学习者变成一个没有思想与情感的弹奏音符的机器。在钢琴弹奏中,要使用正确的弹奏技巧与方法,还要学会怎样最完美地去处理弹奏中作品表达情感的方法。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中介 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作为联系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

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

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 ]【摘要】用陕北民歌《天心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东方红》、《兰花花》等歌来论述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并论述了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兰花花》的风格特征及演唱技巧。 【关键词】陕北民歌;旋律特点;兰花花;风格特征;演唱技巧 【Abstract】Use Xia north folk song 《day heart agreeable 》, 《the inside of Heng-shan come down some swim a shot brigade 》, 《east red 》, 《arethusa flower 》etc. song to discuss Xia north folk song of melod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 Xia north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folk song 《arethusa flower 》of style characteristic and sing on stage technique. 【Key words】Xia north folk song;Melody characteristics;Arethusa flower;Style characteristic;Sing on stage technique 民族风格的歌曲包涵较广,有人们长期收集、整理的原始民歌,如:江苏民歌《茉 莉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有根据民歌或戏曲、说唱音乐改编、创作的民 族艺术歌曲和民族歌剧唱段,如美丽其格作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石夫 作曲的《牧马之歌》. 今天我们来论述一些陕北风格的民歌及它的代表作《兰花花》。 1.陕北风格的民歌 西北地区的汉族民歌涉及陕西及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从地形上可以看出,以陕西为中心,向四面幅射。这个地区以高原为主,山歌成为 西北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歌种。如各种“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 已闻名遐迩,广泛流传。特别是陕北民歌,经30年代末、40年代初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推荐、介绍,更是深入人心。现集中分析几首流行于 陕西省的民歌旋律特点,可大致了解西北民歌色彩区的音调进行规律。 1.1调式和音阶。陕北民歌以五声徽调式为最普通。如:《天心顺》这首民歌的 调式音阶为:561235 。 也有少于五声的徵调式。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 为:56125。是一首缺角音的徵调式民歌。 《东方红》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5671235。是一首带变宫的的徵调式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56712345 。是一首带闰和清角的 徵调式民歌。这种调式音阶在陕北民歌中很独特。在秦腔和眉户中也有运用,俗 称“苦音音阶”。 在陕北民歌中除了大量出现徵调式外,商调式也常运用,较少出现的羽调式和宫 调式。如:《对花》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2345612 。是一首带清角的商调式民歌。 《兰花花》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612356 。是一首五声羽调式民歌。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1.平腔唱法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 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 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 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字和“ 哇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 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e2 与b2 之间,近似呼喊。 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 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 在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演唱中,把船工的性格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有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音往往时值较短,音域较高。 演唱这种长音后面的短装饰音时要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前面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迅速地把气一提,把声音送进头腔,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又短又重的音,就用假声演唱。 这样唱既体现了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 陕北民歌中这种甩腔一般都在句首,信天游中较多见。

陕北民歌

《神仙挡不住人爱人》 正月十五挂红灯 黑夜里睡下实难盛 云遮月芽天不明 唱起那酸曲想情人 高山唱曲圈不住音 想起那干妹妹收不住心 闲言碎语都不听 站着说话不腰疼 兰格莹莹天飘彩云 看见干妹妹实在亲 山挡不住风雪挡不住春 神仙挡不住人爱人 《五哥放羊》 演唱:任慧 民歌原词曲 配器:尚建三 歌词: 正月里,正月正, 正月十五挂红灯, 红灯那个挂在大门外, 单等我五哥他上工来。 六月里,二十三, 五哥放羊在草滩。 身披那个蓑衣他手里打着伞,怀中又抱着上那个放羊铲。 九月里,秋风凉, 五哥放羊没有衣裳。

小妹妹有件小袄袄, 改一改领那个口你里边儿穿上。 十一月,三九天, 五哥放羊真是可怜, 刮风那个下雪常在外, 日落西山他才回来。 十二月,整一年, 五哥年底转回还。 有朝那个一日天睁眼, 我与我五哥你把婚完。 道情十字调《灵英降香》: 三月三日天门开,灵英小姐降香来,祷告天间众神灵,保佑我丈夫早回门。 一炷香奴敬上,上天的玉皇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二炷香奴敬上,关公二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三炷香奴敬上,三圣母娘娘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四炷香奴敬上,四大天王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五炷香奴敬上,五帝五方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六炷香奴敬上,南斗七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七炷香奴敬上,北斗七星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八炷香奴敬上,八大金刚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九炷香奴敬上,九天玄女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炷香奴敬上,十殿阎君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殿阎君,九天玄女,八大金刚, 北斗七星,南斗六郎,五帝五方; 四大天王,三圣母娘娘,关公二郎, 上天玉皇,你保佑奴丈夫哎,哎咳哟嗨,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来。 《看妹妹》 头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给我一个长烟袋,亲亲爱。 二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给我吃的扁豆捞饭酸白菜,亲亲爱。 三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说你山里掏苦菜,亲亲爱。 四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哥哥把我打了两锅盖,亲亲爱。 五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拿起扁担翻过调过直打坏,亲亲爱。 男方三番五次来,却总是见不到女方,而且引起女方家长反感,吃了苦头。就这么简单的过程,却一唱三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是妙笔生花,想象力十分丰富。 脚夫调 李治文唱宋建栋记 四十里长涧羊羔山,好婆姨出在我们张家畔。

黄土地之魂_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粗犷、豪爽,具有黄土高原一样坦荡豪爽的性格特质,其种类多样曲调广阔,有优美抒情的山歌,浑厚宽广的信天游,节奏强烈的劳动歌,流利畅达的小调,流传民间的风俗歌等等,仅记录在册的就有2万多首。 陕北民歌不仅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还富有广泛的多元性,如小调类歌曲中包含有许多外地流入的民歌小调,经陕北民间歌手更新、重组,成为陕北民歌,一展陕北人民的歌唱才能和音乐创编智慧,更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一、陕北民歌的文化底蕴 (一)悠久历史 陕北是华夏民歌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一带的早期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端史。陕北民歌源流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如神宫调是陕北巫婆神汉作法事时所唱之曲调,可溯源至古代的占卜巫风;其旋律简单,吟诵性强,代表曲目如《参神》、《上香》等。再如陕北民歌小调,可溯源至先秦时的乡遗风,历唐、宋、元、明、清而发展盛行。 最早的陕北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千百年来不断的筛选和丰富、保留与变异,直到封建社会,才逐步衍生了包括劳动号子、仪式歌、信天游、小调、社火歌舞等体裁,具有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特色。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对陕北民歌早有记载,而《国风》中的《秦风》和《幽风》就是陕西一带的民歌。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陕北民歌历史性的辉煌时期,以吕骥为首的一批鲁迅艺术学院的教收稿日期:2009-07-03 作者简介:刘彩云(1958-),女,陕西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与理论。 黄土地之魂 ———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刘彩云 (海南大学,海南 572022)摘要:陕北民歌用它那淳朴明快的音乐、原始野性的唱腔与近似疯狂的语言,彰显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以山曲小调宣泄黄钟大吕之韵,以大气磅礴张扬黄河儿女的性格。这块黄土堆起的中华的脊梁,承载了历史上最深的苦难,扛起过华夏的大运,在艰难的岁月里是民歌让人们在苦难中找到希望,也是民歌让人们在重压下爆发出力量。 关键词:陕北民歌;体裁形式;曲式结构;文化底蕴;信天游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9)09-0092-05

浅谈陕北民歌-------黄土高原上激情的呐喊

浅谈陕北民歌 -----黄土高原上的激情呐喊 (作者:高春风) 摘要:提起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我们最熟悉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西口》等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至今却毫不逊色,这不禁给人们以深思: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越唱越火其魅力何在? 陕北民歌是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他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一曲曲粗狂洒脱的歌声,表达了陕北人的直率、坦荡,唱出了陕北人的喜怒哀乐、苦乐爱憎,在他们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忧愁、痛苦、哀伤,更听到了幸福、喜悦和期盼。这大概就是陕北民歌就唱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陕北,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地处中国北部,是https://www.doczj.com/doc/944182707.html,/view/6776.htm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其地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自然环境及其特殊、极其恶劣,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极其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应允而生的,他的歌声也正如陕北那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一曲高歌则回肠荡气,梦幻萦绕。 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 陕北民歌的流传范围:大概流传于榆林境内及“三边”(陕北定边、靖边、南边)的山梁、沟洼、田野、村落及“商路”(过去陕北人为生活所迫而出口打工或经商,其交通工具就是骡子、驴等牲畜,商人们赶着牲畜驮着商品在路上行走时的吟唱),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他们用拦羊嗓子放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商路之歌。 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祭祀秧歌调和婚丧喜事及酒曲(酒曲是陕北喜事喝酒时唱的,分为请客曲、起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和对酒曲)、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几个民间艺人组合成一个简单的乐队对古代流传故事的叙说,一般为4-6人,其中有1人弹三弦,1-2人拉二胡,一人打竹板及铜锣,一人吹竹笛,其中有一人则为主唱,主要唱段是对故事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对现实生活的讲述)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陕北歌舞已经盛行,民歌必然随之滥觞。 约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出现了以信天游为主的“红色陕北民歌”此时陕北民歌主要反映的是对共产党的歌颂,对红军的情深意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内容,形成革命历史民歌。1942年兴起的大生产运动和新秧歌运动,对陕北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大生产运动中,佳县、绥德、米脂、清涧等革命老区人民,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地较多的延安地区,开梢林、垦荒地,其中许多人以后就定居延安各地。移民们将许多民歌和民间艺术带到延安。如《东方红》原名《移民歌》,歌中唱到“佳县移民走延安,一定要开老南山,不过几年再来看,尽是一片米粮川”。再如横山说书艺人韩起祥到延安后,说新书、唱工农,受到毛主席赞扬。陕北民歌经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采集和改编,出现了《东方红》、《翻身道情》、《绣金匾》、《拥军秧歌》等一批响誉全国的陕北民歌。有人说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这是指《东方红》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敬爱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有人说陕北民歌“唱出了一个新天地”,这是指《翻身道情》以鲜明的特色,将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感染力演绎到了极致,“大家团结闹翻身”成了引领当时时代的共识,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陕北民歌的情感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4182707.html, 陕北民歌的情感表现 作者:孙鸿亮孙志岗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6期 [摘要]陕北民歌像奔流不息的黄河,伴随着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民,成为勤劳的陕北人一部延续不断的生活史诗。陕北民歌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是贴近陕北人民生活和心灵的真实写照。陕北人民在波光闪烁的漫长历史长河里,用他们无穷的智慧创造出优美醉人的陕北民歌,是陕北高原历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丰富宝贵的艺术遗产。“一把黄土撒上天,信天游永世唱不完”。我们相信这艳丽的奇葩必将开得更加灿烂和绚丽多彩。 [关键词]陕北民歌情感表现信天游 一 众所周知,高亢激昂,苍凉厚重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用最真挚的情感谱写出来的一节节人生乐章,犹如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久经不断的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体现了陕北人民的勤劳朴实、坦荡厚道、豪放和倔强。由于陕北民歌一直为口头文学形式,故他具体产生于何时,现无史料难以稽考。迄今发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一首陕北民歌,是西汉成帝时(公元前206年-23年)的《上郡歌》。其歌词为“大冯郡、小冯郡,兄弟继踵相因循。聪 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均,周公康叔如二君。”丹纳在考察艺术品的产生时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陕北高原自古就是孔孟之道,封建道德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同时也集中体现阐释着人世间最强烈的情感和沉重的苦难。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民歌以它那高昂雄浑的气势世世代代和陕北人相伴一起,它那雄浑,苍凉、淳朴、深情,激昂,与高天阔地、空旷荒远的黄土高原一脉相承,无数的陕北民歌无不表现着陕北人民的酸甜苦辣,抒发着陕北人民的真切情感。它是从人们的灵魂最深处流泄而出呐喊。因而才能如生命之树般直斥性灵、世代常青。民族音乐学家梅里亚姆说“……音乐是由构成其文化的人类价值观、态度与信念所形成的人类行为的结果,乐音无非是人类为自己而创造出来的东西。人类的行为会产生出乐音,但它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具有因果性的连续过程……”陕北人们就生活在这块生长民歌的土地上,一代一代陕北民歌伴随着他们在这块自然条件恶劣偏远贫瘠的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地延续不断。由于陕北山高皇帝远,交通闭塞,与外界的直接交往和交流的机会很少,所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永世唱不完的信天游便成了单调枯燥贫乏生活必不可少的调节剂。“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无论是在劳作的时候还是在辛勤劳动之暇茶余饭后都是他们津津乐道消困解乏的精神营养补给品,是生活奋斗的源泉美好理想的无形动力,体现和倾诉着他们的心声和情感。陕北的汉子和婆姨们以“歌”为“食”,以

陕西民歌

陕西民歌 陕西民歌,泛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各种地区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转柔美,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民间艺术。 陕北民歌 简介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是陕北地区普遍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风俗歌曲 风俗歌曲是反映陕北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风俗习惯和歌曲。这类歌曲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宴唱的“酒曲”,因陕北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老百姓用歌唱的方式求雨,形成了“祈雨歌”,还有祭祀歌、巫歌叫唱等。风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小调 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三十里铺》等。其歌词多为分节,七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另一部分已有丝竹、打击乐伴奏,向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发展,如清涧县的“道情”、米脂县的“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小调大多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沉优美,情绪刻划细致准确,篇幅较大。 小曲 小曲主要是流行于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歌曲。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吸收了清、明两代南方来榆官宦带来的苏州丝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调,又逐渐的渗入陕北当地山歌民曲,不断发展演变而成。歌曲题材主要采自市民阶层生活,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中思春、忠臣良将为内容。喝词结构严谨,文辞华丽,也讲究平仄辙韵,文人创作气息颇浓。被誉为沙漠绿洲中的一泓清泉。 特色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

浅谈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运用

浅谈陕北方言对陕北民歌艺术风格的影响 摘要:“哪哒地方讲哪哒话,哪个山头唱那个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每一种方言都各具特色。我国各地的民歌之所以能够多姿多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是各地各民族的唱腔及音调的风格迥异。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记录、吸收、储藏了大量的陕北方言。本文经过对大量陕北民歌的分析研究,并且对榆林本地的民歌艺术家的走访调查,我们可以揭示出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陕北方言陕北民歌方言特点艺术风格影响 On the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of the artistic style of Abstract: "nard nard, then the local stresses, which hills to sing the song," Every place has its own dialect, but each in its own dialect. Folk songs all over the country has been able to colorful, its greatest featur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alects from all over the nation's voice and style very different tone. Folk Songs in it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record in the process of absorbing, storing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This article is by Northern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of dialects of the Northern Shaanxi Folk Art style. Through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and folk artists of the Yulin's visit to the local investigation, we can see in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ormous impact.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 Folk Art Style dialect features affect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陕西北部,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黄土、黄河、骄阳、古烽火台,构成了陕北黄土高原悲壮的阳刚美,陕北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处于封闭状态,人们的交往半径很小,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方言。而飘扬在黄土高原上那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的。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陕北地方特色,除了其“作陕北之声,纪陕北之地,名陕北之物”外,“书陕北之语”也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陕北方言,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将大失其色,许多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我的家乡安塞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城,还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名城. 尤其是以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安塞腰鼓粗犷豪放,气势宏大,先后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活动的大型文艺广场表演,受到广泛赞誉,被誉为“东方第一鼓”和“中华鼓王”。安塞剪纸、农民画以其古朴的艺术风格而倍受青睐,被誉为艺术的“活化石”。民歌、唢呐、泥塑等独具风采,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 “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和 “腰鼓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但是我今天给大家不是以上这些,而是另外一项和我们陕北

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 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 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

100首陕北民歌歌词

100首陕北民歌歌词 编 号 歌名歌词 1 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干妹子你好来实在好(吗哎嗨哟), 哥哥早就把你看中了(哎哟)看中了(哎哟)看中(吗哎嗨)了。 打碗碗花儿就地开, 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哎哟)调过来(哎哟)调过(吗哎嗨)来。 二道道韭菜缯把把(吗哎嗨哟), 我看妹妹也胜过了(哎哟)兰花花(哎哟)胜过兰花花。 你不嫌臊我不害羞(吗哎嗨哟), 咱们二人手拉手(哎哟)一搭里走咱们一搭里走。 2 拜大年(男)过了大年头一天, (女)我和(那个)连成哥哥去拜年。 (男)一进门(女)把腰弯, (男)左手(那个)拉(女)右手(那个)搀。(合)(哎子依呀嗨) 拉拉扯扯拜的,拜的那个什么年 (那哎子依呀嗨)。 (女)过了大年初二三, (男)我请(那个)亲妹妹吃年饭。

(女)亲哥哥(男)吃什么饭,(女)下挂面(男)滴上两个蛋。(合)(哎子依呀嗨) 不大不小的扁食包上两拼盘 (哎子依呀嗨)。 (男)正月十五闹花灯, (女)我和(那个)连成哥哥去观灯,(男)西瓜灯红腾腾, (女)白菜灯绿茵茵, (男)韭菜灯宽生生, (女)芫荽灯碎纷纷, (男)茄子灯(啊)紫(格)茵茵,(女)七扭八弯的黄瓜灯, (男)龙王灯满身鳞。 (女)凤儿(的)灯花生生, (男)老虎灯实威风, (女)摇头摆尾的狮子灯, (合)(哎子依呀嗨) 还有那嘁咧喊咧乒乓乒乓, 嘁咧嘁咧乒乓两盏灯 (呀哎子一呀嗨)。 3 一碗谷子两碗米(《血色浪 漫》信天游插曲) 一碗碗个谷子两碗碗米 面对面睡觉(站着)还呀么还想你 只要和那妹妹搭对对 铡刀剁头也不呀后悔 4 半夜里来了你这勾命鬼 (《血色浪漫》插曲) 骑上那个毛驴哟狗咬腿 半夜里来了你这勾命的鬼 搂住那个亲人哟亲上个嘴 肚子里的疙瘩化成了水 5 唱不够的信天游走不尽的黄土地, 喝不够的高梁酒, 忘不了的家乡话, 唱不够的信天游(噢)。 红红的高梁已熟透, 春天播种秋天收, 大地吹来红酒的香, 思乡心儿随风抖。 红红的高梁红红的酒,酒香阵阵浸心头,

陕北民歌特点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丰富多彩,它那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其中《信天游》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赞誉。《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陕北民歌的主题 民歌和人民生活的联系紧密,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劳动、歌唱幸福生活成为陕北民歌的主题。下面谈谈陕北民歌的主题所表现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人类的文化。因此,歌唱劳动是一切民歌的共同特点,也是一切民歌的突出主题。一般地说,劳动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劳动生活为题材,表现劳动情绪的劳动歌。这种歌在旧社会往往是劳动者在沉重的劳动之余,概叹生活的艰难和对自己处境的愤懑,反映出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二是歌唱劳动本身,流露出质朴、健康的韵律的劳动歌。这种歌是劳动者在劳动时和着劳动的节拍,夹着劳动呼声或全用劳动声组成的歌。这两种内容的歌,前者内容较为丰富,后者内容较为单纯。 (二)政治歌是人民群众政治态度的晴雨表。其有有战歌,有颂歌,战歌对敌,颂歌对我。反映在陕北民歌中的第二个突出主题,便是劳动人民对封建剥削制度、地主武装的控诉和反抗,对党、对领袖、对革命的热情歌颂。民歌的字里行间充满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真挚的爱戴和深厚的情谊。 (三)生活歌在陕北传统民中极为丰富,题材也较广泛。有反映家庭生活、风土习俗的歌,也有传授自然知道、生产经验的歌。这些歌虽然是点点滴滴,片片断断,甚至有些知识、经验还介绍得不够正确,但是,这些家庭生活、习俗习尚歌,表现了陕北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这些零星的知识、经验对于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来说,在他们的知识领域里还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 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常有人说大巧若拙,也有人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可见拙与巧是和谐统一的,拙在其表,巧在其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方是上乘之作。叶燮“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正是其意。陕北民歌,可以说就是大巧若拙的民间杰作。我觉得它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质朴。一、意象质朴;二、语言质朴;三、技巧质朴;四、情景质朴;五、情感质朴。 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宁夏平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山曲、酸曲、秧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二人台,碗碗腔、陕北说书、劳动号子等多种形式,用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文价值。在这里,黄土高原厂裹、雄浑中透出儿分苍凉的自然环境,端梁起伏、沟窒纵横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思维的折射,赋予了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那高亢粗扩、悠扬质朴、热情奔放的一首百陕北民歌,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吗。 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一个个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的炕头;无论是节日的街巷还是商贾的路途,都会被陕北人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阳坡的糜子背圳的谷,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哭",你看那田野里、路畔上、院落里、崖畔上,那做工、放牧、赶牲灵的;那洗衣、挑水、纳鞋底的,竞相用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劳作中、酒席上,甚至叫卖、哭悼,都有词有曲,令人荡气回肠,情不自禁。清末钦差、光绪帝的老师王培案(斋堂)在巡视三边后写的《七笔勾》中,将三边描绘成"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之地。恕不论老先生有无偏见,正是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小的客观现实,才使陕北人的天性、野性、人性得以张扬,才会涌现出赫连勃勃、李继迁、李自成、韩世忠这样的民族精英,才会孕育出陕北民歌这样的文化精品。 陕北民歌是用老撅头携刻在黄土高坡上的音乐巨著,是了望陕北的百科全书。"信天游好像没梁的斗,甚会想唱甚会有",现今流存的两万多首陕北民歌中,有言情的、叙事的,也有诉苦的、明理的,大都是口头传唱文学。陕北民歌在流

陕北民歌 文化

陕北民歌文化 热身子扑上冰窗台(陕北民歌) 夜夜听见马蹄子响 扫炕铺毡换衣裳 听见哥哥唱着来 热身子扑上冰窗台 听见哥哥脚步响 一舌头舔烂两块窗 陕北民歌《公公烧媳妇》 【演唱】刘彦军 正月里来个呦是新年,我给你公公来拜年。

手提银壶四两酒,我给你公公磕上一头。 二月里来个呦龙抬头,儿媳妇妹子个上高楼。 搬住那姐姐亲了个口,人家娃娃的好绵手手。 三月里来个呦桃花花开,儿媳妇穿一对红缨缎鞋。红缎鞋的个绿飘带,看的个公公口张开。 四月四来个呦四月八,娘娘庙上就把香插。 人家那插香为儿女,公公媳妇是为探花堂 五月里来个呦五端阳,软米粽子的包砂糖。 黑糖那白糖雪花糖,总不如那儿媳妇的唾沫香。 六月里来个呦热难当,葡萄树底下歇阴凉。 葡萄甜的个酸溜溜,公公揣起个奶头头。 七月里来个呦秋风凉,我给你公公是换衣裳。 踏面子皮袄舞龙带,是儿媳妇毡帽头上戴。 八月里来个呦月儿圆,西瓜月饼献老天。 西瓜甜那个月饼园,公公媳妇得团圆。

八月里来个呦月儿圆,我和我公公割燕麦 燕麦个割下两捆捆半,转不过弯弯就把活干。 九月里来个呦九月九,我家公公走碛口。 碛口的干炉油水大,吃得儿媳妇活不下。 十月里来个呦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 出了大门朝南跪,我问公公对不对。 十一月里来个呦里下大雪,我妈捎话叫我坐娘家。 这回娘家我不坐,我离公公不能活。 十二月里来个呦快过年,公公和媳妇有了娃。 你说咱娃叫你啥,明叫爷爷暗叫爸。 你说咱娃叫你啥,明叫爷爷暗叫爸。 《叫大娘》(一)和《摘豆荚》一个调 叫大娘,你坐下,咱和大娘拉上两句知心话呀(我是一个大娘唉呀) (白:唉~灰女子你和大娘有甚知心话要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