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常见血液病及细胞化学染色简写

1、IDA 缺铁性贫血

2、MegA 巨幼细胞性贫血

3、HA 溶血性贫血

4、AA 再生障碍性贫血

5、AAA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6、CAA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7、PRCA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8、SA 继发性贫血

9、SBA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0、RA 难治性贫血

11、RAEB 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

12、RAEB-t 转变中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

13、PA 恶性贫血

14、IA 感染性贫血

15、SCA 镰状红细胞贫血

16、HS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7、HE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18、HST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19、PNH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0、AL 急性白血病

21、ALL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2、ANLL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3、AML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24、AGL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5、AmoL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26、AmmL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27、AmgKL(AmKBL) 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28、APL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29、AEL 急性红白血病

30、CML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粒)

31、CGL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32、CmmL 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33、CLL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4、CmL-BC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

35、PCL 浆细胞白血病

36、PLL 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7、MAL 混合性白血病

38、HAL 低增生性白血病

39、HCL 毛细胞白血病

40、ATL 成人T细胞白血病

41、CNSL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42、G-ALL 颗粒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3、H-ALL 手镜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4、T-ALL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5、B-ALL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6、C-ALL 普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7、LSL 淋巴肉瘤白血病

48、MH 恶性组织细胞病

49、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50、MPD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51、MF 骨髓纤维化

52、MM 多发性骨髓瘤

53、ML 恶性淋巴瘤

54、HD 霍奇金病

55、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

56、Chl 绿色瘤

57、HX 组织细胞增生症X

58、L-SD 勒雪病

59、HSCD 韩-薛=柯病

60、GD 高雪病

61、N-PD 尼曼-匹克病

62、SHH 海蓝组织细胞增多症

63、AP 过敏性紫癜

64、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

65、AG 粒细胞减少症

66、PV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67、ITP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8、LR 类白血病反应

69、lm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0、Hm 脾功能亢进

71、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72、POX 过氧化物酶染色

73、SB(SBB) 苏丹黑B染色

74、ALP 碱性磷酸酶染色

75、NAP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76、ACP 酸性磷酸酶染色

77、NAE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78、ANAE 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79、CE 特异性酯酶染色

80、MPO 髓性过氧化物酶染色

81、PPO 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染色

82、PAS 过碘酸席夫染色(糖原染色)

83、NBT 硝基蓝四氮唑染色

84、TaT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85、UHT 尿水解试验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前言 细胞化学是细胞和化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细胞化学染色是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涂片染色的方法,观察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在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成分可发生改变。因此,细胞化学染色不仅对研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生理功能,而且对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各种类型血细胞的鉴别、某些血液病的鉴别诊断、疾病的疗效观察以及发病机制的探讨均有重要意义。研究血细胞的化学物质较多,如各种酶类、脂类、糖元、铁等。下面主要介绍血液学中常用的一些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液的配制: 瑞氏染料(粉)1g 纯甲醇60ml 将染料放在乳钵内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得倒入洁净的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如此继续操作,直到全部染料溶解及用完甲醇为止。制配好的染液保存于温室中一周便可应用。新鲜配制的染液偏碱性,放置后可呈酸性,染液储存愈久染色愈好。 缓冲液的配制及其作用: 1% KH2PO4 (即1g KH2PO4+100ml蒸馏水) 30ml 1% Na2HPO420ml 加蒸馏水至1000ml PH 6.4~6.8 过氧化物酶染色 一、原理: 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POX)分解底物过氧化氢(H2O2)产生新生态氧,后者使

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沉淀而定位于POX活性部位。 二、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染液的配制: (1)联苯胺(Benzidine)0.3g 95%乙醇(Ethye alcohol)99ml 36%亚硝基铁氰化钠(Sodium Nitroprusside)1ml (0.36g+1ml蒸馏水,置于37℃水浴箱中促溶。) (2)30%mlml过氧化氢溶液: 30%双氧水,吸取一滴约0.05ml放入50ml蒸馏水内,每次用时必须新鲜配制。 三、结果判断: 细胞质中有蓝色颗粒的为阳性细胞。 四、临床意义: 粒细胞中除早期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外,晚期原粒细胞及以后各阶段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细胞越成熟反应越强。 单核系细胞:原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及成熟单核细胞多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系.巨核系.红系细胞均呈阴性反应。POX反应主要用于白血病的鉴别。(一)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M1、M2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型)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M4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型)、急性红白血病(M6型)均可呈阳性反应,阳性率>3%。M3型阳性反应最强,M5型反应最弱。 (二)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M7型)成阴性反应。阳性率<3%。部分M1型、M5a型可呈阴性反应,M6型的幼红细胞成阴性反应。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一、原理:细胞内碱性磷酸酶能分解磷酸萘酚AS-BI为磷酸和芳基萘酰胺,后者与

最新GUS组织化学染色

GUS组织化学染色 1. 实验原理 适宜的反应条件下,β-葡聚糖苷酶(GUS)可将X-Gluc水解成蓝色物质,因此具有GUS活性的部位或位点呈现蓝色或蓝色斑点,可用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到。 2.实验材料 1)转基因烟草叶片或试管苗 2)非转基因烟草的叶片或试管苗(阴性对照) 3.药品试剂 1) X-Gluc,用N-N-二甲基酰胺配成20mM的贮存液,分装成每管100μL,保存于-20℃。 2) 底物溶液(染色液): 3) 1mM X-Gluc加入100mM磷酸钠缓冲液(pH=7.0),缓冲液中含10mM ED TA-Na2,1-5mM K3[Fe(CN)6](铁氰化钾),1-5mM K4[Fe(CN)6](亚铁氰化钾),0.001%(V/V)Triton X-100 4.实验器材 小药瓶,培养皿,培养箱(37℃),微量移液器 5.实验步骤 1) 将准备好的叶片放入小药瓶,加入染色液浸没试材,封好盖子; 2) 37℃培养箱中温育1小时至过夜; 3) 将浸染过的试材转入70%或95%乙醇中脱色2-3次(除去叶绿素),至阴性对照材料呈白色为止。 6.结果 叶片上GUS活性的部位或位点呈现蓝色或蓝色斑点。 先用DMSO溶解X-GLUC 好像是100mg/2ml PBF 94ML+X-GLUC 0.1ML+TRIT ION X-100 2ML +FE2+ 2ML+ FE3+ 2ML https://www.doczj.com/doc/e97391102.html,/plsc/labs/sherrierlab/Methods_pdf/microscopy/Protocol%2 0for%20Fluorescent%20GUS%20Staining%20of%20Root%20Nodules.pdf https://www.doczj.com/doc/e97391102.html,/stockingerlab/Protocols/GUS-HistochemicalS taining.pdf https://www.doczj.com/doc/e97391102.html,/langdalelab/protocols/misc/Dex_induc_GUS_stain.p df Gus staining 1. Excise root and leaf segments, wash with 100mM potassium phosphate buffer (pH7.0) for 3 times.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年练习题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2017 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一、A1 1、采用过氧化物酶染色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鉴别点是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呈弥散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呈局灶分布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多且粗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小且细小 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小且细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多且粗大 D、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E、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的细胞是 A、早幼粒细胞 B、中性中幼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单核细胞 3、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反应程度最强的是 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4、过氧化物酶染色结果显示“颗粒较粗,局灶分布”,结果判断应为 A、(-) B、(+) C、(++) D、(+++) E、(++++)

5、属于细胞化学染色的是 A、瑞氏染色 B、革兰染色 C、墨汁染色 D、抗酸染色 E、铁染色 6、过氧化物酶染色中,被初生态氧氧化的物质是 A、酒石酸 B、重氮盐 C、过碘酸 D、四甲基联苯胺 E、亚铁氰化钾 7、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是 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淋巴肉瘤 C、尼曼-匹克病 D、多毛细胞白血病 E、B淋巴细胞 8、骨髓增生程度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30%,这些原始细胞的化学染色结果分别是:POX(+),ALP积分5分,PAS部分细胞呈颗粒状阳性,α-NBE(-),据此,下述最可能的选择是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9、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多毛细胞白血病首选的细胞化学染色是 A、过氧化酶染色 B、耐L-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 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D、非特异性酯酶加氟化钠抑制 E、苏丹黑染色 10、过氧化物酶染色强阳性的是 A、多毛细胞白血病 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红白血病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1、铁染色常用于哪种疾病的诊断 A、缺铁性贫血

免疫组织化学及HE染色实验步骤复习过程

免疫组织化学及H E 染色实验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1组织脱水、包埋及切片 (1)将剥离出瘤组织切成合适大小的组织块放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2天,固定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个月; (2)将组织块从固定液中取出,PBS漂洗1h,然后开始进行组织脱水,程序如下:70%乙醇浸泡30min—80%乙醇浸泡30min—90%乙醇浸泡30min—95%乙醇浸泡30min—95%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无水乙醇浸泡30min—二甲苯 浸泡30min—二甲苯浸泡30min; (3)将组织块完全浸泡在蜡液中60℃过夜; (4)打开包埋仪器,设置相应参数,2h后将蜡液中的组织块取出放入包埋机的蜡缸中,将包埋所用铁槽清理干净放入蜡缸,用镊子将组织块放于铁槽正中央,取出铁槽接取少量蜡液使凹槽填满,将包埋盒倒置卡在铁槽上,放于低温工作台上冷却凝固,待其完全凝固后,取下包埋好的蜡块; (5)在切片前,先将蜡块表面修平,切成连续的厚度为5μm的切片,放入冷水中展片,用刀片将连续蜡带分开,然后放入40℃水浴锅中,用防脱载玻片捞出目的蜡带,放入烤片机上过夜,组织切片4℃保存。 2免疫组化染色 (1)首先,用二甲苯脱蜡,然后用梯度酒精和水使切片充分复水,详细流程为:二甲苯浸泡10min—二甲苯浸泡10min—无水乙醇浸泡5min—无水乙醇浸泡5min—90%乙醇浸泡5min—80%乙醇浸泡5min—自来水冲洗5min; (2)抗原修复:微波炉中火预热配制好的枸橼酸缓冲液3min,将切片浸入修复液内,用微波炉中火加热3min,在此过程中注意不要让修复液溢出,以免切片变干,加热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一、标本制作 可制作涂片、印片、细胞单层培养物、组织切片,经适当固定或不固定,作免疫荧光染色用。 二、荧光抗体染色方法 (一)直接法 1.染色切片经固定后,滴加经稀释至染色效价如1:8或1:16的荧光抗体(如兔抗人γ-球蛋白荧光抗体或兔抗人IgG或IgA荧光抗体等),在室温或37℃染色30min,切片置入能保持潮湿的染色盒内,防止干燥。 2.洗片倾去存留的荧光抗体,将切片浸入pH7.4或 pH7.2PBS中洗两次,搅拌,每次5min,再用蒸馏水洗1min,除去盐结晶。 3.用50%缓冲(0.5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0~9.5)甘油封固、镜检 4.对照染色 ①正常免荧光血清染色,如上法处理切片,结果应为阴性。 ②染色抑制试验(一步法):将荧光抗体和未标记的抗体球蛋白或血清(相同)等量混合,如上法处理切片。结果应为阴性。为证明此种染色抑制不是由于荧光抗体被稀释所致,可用盐水代替

未标记抗血清,染色结果应为阳性。此法结果较二步法稳定。③类属抗原染色试验,前面已作叙述。 直接法比较简单,适合做细菌、螺旋体、原虫、真菌及浓度较高的蛋白质抗原如肾、皮肤的检查和研究。此法每种荧光抗体只能检查一种相应的抗原,特异性高而敏感性较低。 (二)间接法 (1)切片固定后用毛细滴管吸取经适当稀释的免疫血清滴加在其上,置于染色盒中保持一定的湿度,37℃作用30min。然后用0.01mol/l pH7.2PBS洗两次,10min,用吸水吸去或吹干余留的液体。 (2)再滴加间接荧光抗体(如兔抗人γ-球蛋白荧光抗体等),同上步骤,染色30min,37℃,缓冲盐水洗两次10min,搅拌,缓冲甘油封固,镜检。 对照染色:①抗体对照:用正常兔血清或人血清代替免疫血清,再用上法进行染色,结果应为阴性。②抗原对照:即类属抗原染色,亦应为阴性。③阳性对照。 间接法中上述方法称双层法(Double Layer Method)。另一种称夹心法,即用未标记的特异性抗原加在切片上先与组织中之相应抗体结合,再用该抗原之荧光抗体重叠结合其上,而间接地显示出组织和细胞中抗体的存在,方法步骤如下: ①切片或涂片固定后,置于染色湿盒内。 ②滴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原作用切片于37℃,30min。

GUS 组织化学染色-拟南芥

幼苗GUS染色实验 GUS洗液配方: 0.1 M PBS, pH 7.0 10mM EDTA 2mM 亚铁氰化钾potassium ferrocyanide 2mM 六氰合铁酸钾potassium ferricyanide 300mL中加0.254 g亚铁氰化钾,0.198 g六氰合铁酸钾,EDTA 6 mL(10 mM) GUS染色液(1mM)就是把5 mg X-Glus(5 mg加100μL DMSO助溶,X-Glus用前离心3min)加到5 mL洗液里即成染色液。一次配5 mL染色液,1.5 mL离心管每管分装200 μL,锡纸包住-20℃保存。 步骤: 一般5d幼苗可进行试验,早上做以方便白天随时观察幼苗着色情况。 1.90%丙酮固定20min; (丙酮(acetone)渗透力很强,能使蛋白质沉淀凝固,但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基团而保存酶的活性,用于固定磷酸酶和氧化酶效果较好,因此可用于GUS染色前的固定,可防止GUS信号的扩散。缺点是固定快、渗透力强,易使组织细胞收缩,保持细胞结构欠佳。一般4℃下20分钟为宜) 2. 加1 mL GUS洗液洗去丙酮,洗2遍; 3. 加GUS染色液,冰上抽真空15-20 min; 4. 37℃放置,隔一阵观察一下,染上色了就进行下面步骤; 5. 吸出染色液,加入1 mL 70%乙醇,停止染色反应及脱色; 6. 更换几次乙醇直到脱色完全; 7. 解剖镜及显微镜拍照观察 载玻片上加适量HCG透明液,用镊子取出幼苗在透明液中铺平,盖上盖玻片,解剖镜观察整株,显微镜观察细节并拍照。 实验原理: GUS基因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相当稳定而不易降解。根据GUS基因检测所用的底物不同,可以选择三种检测方法:组织化学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灵感度为分光光度检测法最高)。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组织化学法。组织化学法检测以5-溴-4-氯-3-吲哚-β-葡萄糖苷酸(X-Gluc)作为反应底物,将被检材料用含有底物的缓冲液浸泡。若组织细胞发生了解gus基因的转化,并表达出Gus,在适宜的条件下,该酶就可将X-Gluc水解生成蓝色产物。这是由其初始产物经氧化二聚作用于形成的靛蓝染料,它使具Gus活性的部位或位点呈现蓝色,用肉眼或在显微镜下可看到,且在一定程度下根据染色深浅可反映出Gus活性。因此利用该方法可观察到外源基因在特定器官、组织,甚至单个细胞内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之常用染色方法 百度文库

免疫组化的相关知识! 一、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不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特点是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结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养细胞爬片上定位一些蛋白质和多肽类物质的存在,并可精确到亚细胞结构水平,结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或激光扫描共聚集显微术等技术,对被检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二、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 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三、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 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 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四、免疫组化实验用抗体的选择 1、一抗选择要点 (1)选择单克隆还是多克隆抗体。由一种克隆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叫做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能目标明确地与单一特异抗原决定簇结合,就象导弹精确地命中目标一样。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抗原决定簇,在机体内也可以由好几种克隆产生抗体,形成好几种单克隆抗体混杂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一般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但亲和力相对小,检测抗原灵敏度相对较低;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稍弱,抗体的亲和力强,灵敏度高,但易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可以通过封闭等有所避免)。 (2)种属来源。一般家兔来源的抗体多是多克隆;而小鼠来源的抗体多是单克隆,但也有另外。这条主要要与后面的二抗来源相匹配。 (3)实验目的是检测什么种属的抗原,即species reactivity。这一点很重要,一般说明书

血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血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发表时间:2011-05-13T17:08:37.9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张辉[导读] 中性、嗜酸性较细胞及单核细胞胞质能将试剂中的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生成蓝色颗粒。 张辉 (黑龙江省林甸县中医院 166300)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146-02 【关键词】血细胞检验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中性、嗜酸性较细胞及单核细胞胞质内含过氧化物酶(POX),能将试剂中的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生成蓝色颗粒。 1.酶活性增高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放射病,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出现阳性。 2.酶活性减低可见于肿瘤、MDS、链球菌感染、风湿热等。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NAP)能使试剂中的成分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棕黑色颗粒定位于胞质中。胞质中出现灰色到棕黑色颗粒为阳性反应,视反应强度可分为阴性反应,+~4+。由此可计算出NAP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和阳性积分值。 1.NAP积分增高可见于①细菌性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或寄生虫性感染时常无明显变化或减低,这有助于感染性质的鉴别;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③类白血病,由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白血病反应;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⑤多发性骨髓瘤时,NAP活性显著升高;⑥烧伤、中毒、手术、外伤等。 2.NAP积分降低可见于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NAP活性明显降低,经治疗病情缓解时活性恢复正常,急变时活性增强,有助于对病情判断;②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疾病;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结核、病毒感染以及立克次体病等。 (三)酸性磷酸酶染色 血细胞中的酸性磷酸F(ACP)在酸性条件下水解试剂中的成分,产生的化学反应形成黑色颗粒定位于胞质中。 1.单核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组织细胞中此酶呈阳性反应,有助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诊断。 2.毛细胞白血病时呈阳性反应,且不为左旋酒石酸所抑制,有助于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3.高雪细胞呈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细胞呈阴性反应,有助于两者鉴别。 (四)特异性酯酶染色 特异性酯酶(SE)为粒细胞所特有,能将试剂成分形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原粒及早幼粒细胞的SE活性显著增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一般呈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性及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均呈阴性反应。 (五)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血细胞中的非特异性酚酶(NSE)能将试剂中的成分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于胞质中。 NSE主要存在干单核细胞系,从原单核细胞到成熟单核细胞其活性逐渐增强,粒系细胞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系一般呈阴性反应。在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时呈强阳性反应,但其活性能被氟化钠抑制。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有部分病理可呈弱阳性反应,但其活性不被氟化钠抑制,有助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 (六)糖原染色 糖原染色又称过碘酸-雪夫(FAS)反应。过碘酸能将血细胞内的糖原氧化后与雪夫试剂反应形成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细胞质中。胞质中出现红色颗粒或块状物质为阳性反应因细胞不同,其反应程度各异粒系细胞中原始粒细胞多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随细胞成熟,阳性反应增强;红系细胞呈阴性反应;单核细胞呈弱阳性淋巴细胞多呈阴性;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均呈阳性反应按阳性强度计算积分值。 1.鉴别良性与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在良性淋巴细胞增生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其淋巴细胞PAS阳性反应产物呈细小颗粒状,积分值正常;在恶性增生时如恶性淋巴瘤、急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其淋巴细胞中常呈粗颗粒或块状红细胞沉淀的阳性反应,积分值增高。 2.鉴别幼红细胞增生的性质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时,幼红细胞PAS反应积分值正常;在红血病、红白血病时则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增高。 3.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原始及幼稚粒细胞PAS反应呈阴性;原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反应呈颗粒状或块状阳性;原始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反应呈弥漫性强阳性。 4.鉴别某些细胞类型如巨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尼曼-匹克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李-斯细胞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七)铁染色 骨髓组织中的含铁血黄素(细胞外铁)和幼红细胞中的铁粒(细胞内铁)在酸性溶液中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定位于含铁部位及胞质中。 1.细胞内外铁消失或减低,见于铁原料摄入降低,铁吸收功能障碍或铁的丢失和消耗过度,使幼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或障碍,如临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及能引起机体缺铁的相关疾病,如钩虫病、ITP等均能使机体细胞内外铁减少,产生贫血症状。 2.细胞内外铁增多,见于机体造血功能障碍,铁利用和转换能力下降或迟缓,临床常见的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 3.铁染色与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机体内铁的动态变化以及铁剂治疗的效果,可评价骨髓代偿造血能力。参考文献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 理及应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1)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POX) [原理]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中含有的过氧化物酶能将底物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它将四甲基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进一步变成黑色化合物,沉积于胞质内。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原粒大多数呈阴性反应,有点渴出现少量蓝黑色颗粒。自早幼粒致成熟中性郡城阳性反应,细胞月成熟,阳性越强。中性分叶核强阳性,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反应最强,其阳性颗粒比中性粗大,有折光性。定位于胞质内。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2.单核细胞系-原始单核呈阴性反应,幼稚单核及单核呈弱阳性,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均匀分布,有时也可呈阴性反应。 3.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均呈阴性。有的巨噬细胞可呈阳性。 (2)过碘酸-雪夫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PAS) [原理]过碘酸-雪夫又称糖原染色。胞浆内存在的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黏多糖、黏蛋白、糖蛋白、糖酯等)中的乙二醇基经过碘酸氧化,转变为二醛基,与雪夫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而沉积于胞浆中糖原类物质所存在的部位。该反应称为过碘酸-雪夫(PAS)阳性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原粒细胞多呈阴性,至早幼粒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熟,阳性反应的强度逐渐增强。嗜酸粒细胞本身不着色,而颗粒之间的胞浆呈红色,嗜碱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阳性物质为大小不一的紫红色颗粒。 2.单核细胞系---原单位阴性,幼单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 3.淋巴细胞系---大多数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少数淋巴细胞可为(+)阳性反应。 4.红细胞系----红细胞系的各个阶段皆呈阴性反应。

组织化学染色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一:性质 组织化学是组织学与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在机体组织结构的原位上研究它的化学性质,利用已知的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在细胞组织的原位上显示其结构的化学性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酶等等) 二:要求 1:保持组织细胞的生前结构。 2:保持细胞生前的化学成分和酶的活性。 3:所有的方法是已知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 4:反应产物必须是一种有色物质,可以用显微镜观察。 5:反应产物在细胞内,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三:对象 研究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物质,包括: 1:蛋白质:可以显示其中某些氨基酸或功能基 2:核酸: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3:糖类:糖原 4:酶类:磷酸酶,氧化酶 5:无机盐:铁,铜,钴等 四:方法:固定和显示 1:固定:将细胞的生前结构和化学物质保存下来 (1),物理法:冰冻,干燥法 (2),化学法:甲醇,乙醇,丙酮,甲醛等 2:显示:不同物质显示法分下面几种 (1),化学法:A:金属沉淀法,钙-钴法显示碱性磷酸酶 B:偶氮偶联法,蛋白质,脂酶,氨基酸 C:雪夫反应法,糖元 D:联苯胺反应,过氧化物酶 E:普鲁士蓝法,显示三价铁 (2),物理法:A:脂溶染色法 B:荧光显示法 C:放射自显影法 五:意义 1:研究血细胞的代谢与机能 2: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 3:某些血液病的疗效与预后判断参考 六:常用的几种染色法及临床意义 (一) 糖原(高碘酸-雪夫(PAS)染色) 1:血片或骨髓片于95%乙醇中固定10分钟后,水洗待干。 2:在1%的高碘酸溶液中浸10-15分钟,水洗待。 3:放入雪夫溶液中30分钟,水洗待干。 4:2%的甲基绿复染15分钟。 5:水洗凉干,油镜下检查。 结果:PAS阳性反应物质呈红色颗粒或团块状定位于细胞质中,颜色因糖元的 量不同而呈粉红或深红。 淋巴细胞:PAS 阳性10-15%之间 ↑:慢淋淋巴肉瘤及何杰金淋巴瘤 ↓:急淋 粒细胞:原粒细胞阴性,早幼粒弱阳性,分叶呈阳性 ↑:感染再障 ↓:慢粒急性白血病 红细胞:有核红细胞阴性

特殊染色及组织化学

第一节特殊染色及组织化学的基本知识 一、染色方法 1863年由waldeyer率先倡导用苏木素染液染细胞核,后来Mallory、Mayer等也阐述过苏木素的应用。近年来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方法也屡有创新。Shikata(1973),Tanka 等(1981年)分别介绍了用地依红和维多利亚蓝混合液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方法;1987年Crocker J等推出了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的技术方法以及1991年进行的乳腺肿瘤核仁组成区的研究方法等。 特殊染色的分类: 特殊染色方法按照所染目的物进行分类,有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脂类物质、糖类、色素、病理的内源性沉着物、病原微生物、内分泌物质、单种细胞和性染色质、骨、血液及造血组织、核酸、酶类等。 特殊染色的命名: 对于特染的命名至今尚无统一的规定,多数均按发明者的姓名命名,如van Geison 染色等;有的则按所用染色剂命名,如甲基绿一派若宁染色、苏丹Ⅲ染色等;有的按目的物命名,如网织纤维染色;还有的采用混合命名,如试剂十人名等。 二、染色目的 未加染色的任何组织切片在镜下只能辨认细胞和胞核的轮廓,看不清楚其他任何结构。染色的目的就是将组织切片浸入染色剂内,经过一定的时间,将组织或细胞及其他异常成分染上不同深浅的颜色,便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三、染色原理 染色过程是染色剂和组织细胞相结合的过程。其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1、有学者认为从物理学角度看,染色剂和组织细胞的结合是“溶解”或“吸收”。例如苏丹类染色剂使脂质着色,就是利用染色剂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洒精等溶剂中的溶解度这一特性。有些染色剂是染色剂分子通过渗透和毛细血管作用而被吸收或沉淀到组织、细肋的小孔中去而着色的‘这种机制的染色是很少的。 2、另有学者认为染色是染色剂相组织、细胞之间的化学性结合。如显示含铁血黄素的普鲁士反应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大量染色的化学反应并不象铁反应那样明确。大多数染色的原理至今仍未搞清楚,有些可能是物理性的,有些可能是化学性的,有些则可能2种机制都起作用。正因为人们对染色的原理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原理来控制它,在相当程度上需凭工作经验。 四、染色的分类 (一)普通染色 最广泛应用于常规制片的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又称为常规染色。 (二)特殊染色

实验室做细胞常用染色

实验室做细胞常用染色

实验室做细胞常用的细胞固定与染色方法 一、爬片前盖玻片处理方法 对于悬浮培养的细胞,在进行各种染色前常需先制备成涂片。为了保证细胞在长时间的染色过程中不从载玻片脱落,必须使其牢固贴附于载玻片上。在载玻片上涂布一层有助于细胞黏附的物质是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能促进细胞黏附的物质主要有多聚赖氨酸、铬矾明胶等,这里介绍多聚赖氨酸的涂布方法。 1、将载玻片用玻璃专用洗涤剂(如Decon)浸泡5min,间或振荡。 2、用自来水冲洗5min。 3、以1%盐酸—70%乙醇溶液浸泡5min。 4、烤箱干燥(至此即可用于普通染色)。 5、多聚L-赖氨酸(1:10溶于去离子水)浸泡5min,振荡。 6、入60℃烤箱1 h,或室温过夜干燥(用于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及原位杂交细胞化学)。 二、细胞固定常用方法 固定细胞的目的在于把组织和细胞的原有结构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避免组织和细胞发生降解、自溶、腐败和变形等,使细胞和组织内的各种酶失去活性,防止细胞和组织的各种分子变性、解离,使细胞的化学物质和酶能准确定位,并在以后的处理和制片过程中亦不发生改变和破坏。同时,固定还可使细胞的各部分易于着色,适于观察、长期保存和分析。 1.固定组织、细胞的基本原则:尽可能选用新鲜培养物;根据检测工具、对象、目的和要求选择固定剂和固定方法。

2.培养物的准备和固定前处理:各种细胞培养物,如双盖片悬滴培养物、悬液培养物、单层培养物和盖片单层培养物都可作固定材料。对双盖片悬滴培养物和悬液培养物来说,常通过离心收集细胞,PBS漂洗2~3次后,备固定制片;对盖片单层培养物来说,将盖片从培养器皿中取出后,PBS液漂洗2~3次,以洗去血清和附着于细胞表面的残渣,备固定用。 3.常用固定液:常用的固定液分两类,一类是以单一化学物质配成的固定液,称简单固定液。主要有甲醇、乙醇、甲醛、醋酸、丙酮、戊二醛、苦味酸、铬酸、重铬酸钾、氯化汞、氯化镉、四氧化锇(锇酸)。另一类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配合成的固定液,称混合固定液。如Mueller固定液、Flemming固液、FAA固定液、 Carnoy固定液、Rossman固定液、Altmann固定液、Bouing 固定液等。不同的固定液对细胞的化学成分、酶类及细胞结构固定效果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固定液是达到固定目的的基础。 (1)4%甲醛-PBS:甲醛是一种气体,其饱和水溶液无色,约含40%甲醛。在很多情况下,甲醛常常产生多聚甲醛的白色沉淀。4%甲醛-PBS使组织变硬速度比乙醇快,并能较好地保存组织的外部形式,固定效果不受制片影响,固定材料可用苏木精和其他合成染料染色。甲醛的穿透力较强,对组织固定均匀,能增强组织的弹性,大标本的固定和保存多用甲醛。甲醛是染色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固定液,在冷冻切片中,甲醛作固定剂具有显著的优点。用40%甲醛水溶液:PBS=1:9配方制备甲醛固定液。 (2)丙酮:丙酮为无色易挥发液体,用纯冷丙酮(4℃)固定细胞内酶效果较佳。 (3)乙醇:乙醇又称酒精,固定血纤维蛋白、色素、弹性纤维、细菌和白细胞等效果优良。无水乙醇或乙醇和醋酸的混合液是固定肝糖原及肌糖原的良好固

十二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

实验十二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 Cytochemistry stain for blood cells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染色原理 粒细胞和部分单核细胞的溶酶体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POX或MPO),能将底物H202分解,产生新生态氧,新生态氧可氧化四甲基联苯胶成联苯胺蓝。联苯胺蓝自我脱氢氧化形成棕色的四甲基苯酿二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氧化纳结合,再进一步氧化形成稳定的蓝色颗粒,沉淀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 试剂器材 1.1%TMB(3,5,31,5f一四甲基联苯胶)乙醇溶液:0.1g TMB溶于100mL88%乙醇溶液中,置棕色瓶内,冰箱保存。 2.亚硝基铁氧化锅饱和溶液在少量蒸馏水中加入亚硝基铁氰晶体,至不再溶解为止,置棕色瓶内,冰箱保存。 3.1%过氧化氢溶液取30%H2021mL加入蒸馆水29mL。 4.稀过氧化氢溶液1%H2021滴,加10 mL蒸馏水稀释(新鲜配制)。 5.瑞氏(Wright)染色液。 6.新鲜涂片(骨髓或血片)、染色架、洗耳球、光学显微镜等。 操作步骤 1.取0.1%TMB乙醇溶液1mL,加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和溶液10μL,溶液呈淡棕黄色,染色液应临用前配制。 2.在新鲜干燥的血片或骨髓涂片上,加0.1%TMB一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和溶液0.5mL,放置lmin,再加稀H202溶液0.7mL,吹匀,染色6min。3.自来水冲洗,待干,用瑞氏染液复染15~20 min。 4.自来水冲洗,待干,用油镜镜检。 注意事顶 1.血涂片或骨髓涂片应新鲜制作,涂片应厚薄适宜。 2.TMB配制在85%~88%的乙醇溶液中染色效果较好,勿用90%~95%乙醇,否则细胞表面蛋白质很快凝固,妨碍试剂向胞内渗入而导致染色效果差。3.H202需新鲜配制,其浓度与加入量不能随意更改。涂片中粒细胞看不见阳性颗粒,红细胞呈棕色或绿色,即表示H202过浓。若H202加于血片上不产生气泡,则示无效。 4.染色液pH应为5.5。 5.试剂应置于低温暗处,防止因光线照射而失效。 实验评价 1.POX染色是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最重要最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临床上不管是哪种急性白血病,首先做POX染色,以区分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还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变异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极易误诊为急单、急粒中如以小型原粒细胞为主者极易误认为急淋等。在判读细胞POX 染色结果前,要先观察成熟粒细胞是否呈强阳性,以判断染色是否成功。2.POX阳性说明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阳性较强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弱阳性常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阴性说明各种急性白血病的可能性均有。因原始细胞多表现为阴性反应,故本法对白血病的分型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某些分化极差的白血病,可能失去鉴别意义。

酶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

第14章酶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 酶 酶是由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它们增加整个过程的反应速率,而自身的数量和特性不会改变。 组织化学 组织化学被Pearse定义为“用化学或物理的测试方法对细胞和组织中的特定物质、反应基团和酶催化物质进行鉴定、定位和定量的方法”。因此,采用化学方法技术将组织细胞中的物质进行定位,以用于显微观察的过程就是组织化学技术。 酶组织化学技术 酶组织化学技术是将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一种组织学技术。组织中酶的表现与其他无活性组织成分完全不同,酶必须是具有活性的。而且,细胞内酶的表达主要取决于酶在活性位点的特定底物和形成不溶物质,这种不溶物质随后变成有色体或不透明体。 组织必须尽可能新鲜才适合酶的表达,尸检组织/尸体解剖通常不适合用于研究。经处理不能被用于酶表达的组织要保存在冰箱中。对于大多数酶来说,它们的表达需要新鲜组织(如细胞培养物)或冷冻/晶体组织和冷冻干燥的组织切片,但是,一些酶如碱性磷酸酶或酸性磷酸酶对底物具有抵抗性,因此它们无法表达。 定影液 冰箱冷却丙酮,并用甲醛盐水或95%乙醇作为缓冲剂,在大多数情况下,冷丙酮用于酶的表达。 酶组织化学原理 组织化学方法是基于生化反应,含有酶的组织或细胞当置于溶液中时,它们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着色的不溶性产物,然后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评估最终产品的位置和数量。 经典组织化学反应 通常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之一: *简单离子相互作用。 *醛与希夫试剂或银化合物的反应。 *芳香族重氮盐与芳香族残基的偶联。 *底物和酶的转化形成着色沉淀。 酶的分类 *氧化还原酶:它是一个大组,由以下亚组组成: -氧化酶:在氧气存在下催化底物的氧化。 -脱氢酶:通过除去氢原子来催化底物的氧化。 -过氧化物酶:通过除去与过氧化氢结合的氢原子来催化底物氧化。 -Diaphoresis酶:通过除去氢原子来催化NADH和NADPH的氧化。 *水解酶:催化引入水中元素成为特定的底物键。 *转移酶:催化两种化合物基团的转移,但不利用也不损失水分。 *裂解酶:催化从底物中去除基团从而形成碳双键。脱羧酶是该组一个亚类。 组织化学反应类型 主要有四种类型: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原理及应用 (1)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POX) [原理]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中含有的过氧化物酶能将底物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它将四甲基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进一步变成黑色化合物,沉积于胞质内。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 粒细胞系---原粒大多数呈阴性反应,有点渴出现少量蓝黑色颗粒。自早幼粒致成熟中性郡城阳性反应,细胞月成熟,阳性越强。中性分叶核强阳性,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反应最强,其阳性颗粒比中性粗大,有折光性。定位于胞质内。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2. 单核细胞系-原始单核呈阴性反应,幼稚单核及单核呈弱阳性,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均匀分布,有时也可呈阴性反应。 3. 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均呈阴性。有的巨噬细胞可呈阳性。 (2)过碘酸-雪夫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PAS) [原理] 过碘酸-雪夫又称糖原染色。胞浆内存在的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黏多糖、黏蛋白、糖蛋白、糖酯等)中的乙二醇基经过碘酸氧化,转变为二醛基,与雪夫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而沉积于胞浆中糖原类物质所存在的部位。该反应称为过碘酸-雪夫(PAS)阳性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 粒细胞系-----原粒细胞多呈阴性, 至早幼粒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熟,阳性反应的强度逐渐增强。嗜酸粒细胞本身不着色,而颗粒之间的胞浆呈红色,嗜碱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阳性物质为大小不一的紫红色颗粒。 2. 单核细胞系---原单位阴性,幼单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 3. 淋巴细胞系---大多数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少数淋巴细胞可为(+)阳性反应。 4. 红细胞系----红细胞系的各个阶段皆呈阴性反应。 5. 巨核细胞系--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弥散性和粗大颗粒状强阳性反应。 6. 其他----浆细胞呈阴性反应,少数呈较弱阳性。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均定位于胞质内。 1

免疫组化染色操作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理和操作步骤 一、免疫组织化学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IHC)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应用带有可见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作为探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抗原性物质的一种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以标记的一抗孵育标本以检测其中的抗原成分;间接法则先后加入一抗和二抗,形成抗原—一抗—二抗复合体以达到检测该抗原的目的,该法因二抗的放大作用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间接法常用的有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ABC)法和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 PAP法一抗和二抗均不标记,避免了标记过程对抗体活性的影响,但需要制备过氧化物酶的抗体,与适量过氧化物酶混合形成PAP复合物(含3个酶分子和2个抗体分子),染色时依次加入一抗、二抗、PAP 复合物孵育标本,最后用H2O2和二氨基联苯(DAB)为底物显示过氧化物酶,即可检测标本中的抗原成分。 生物素为含硫的杂环单羧酸,可通过其羧基与蛋白质中的氨基结合,从而标记抗体和酶。亲合素又称抗生物素蛋白,与生物素有很高的亲合力,1分子亲合素可结合4分子生物素,ABC法即在此基础上建立。ABC法与PAP法相似,一抗不标记,二抗用生物素标记,染色前按一定比例将亲和素与生物素标记的过氧化物酶混合,制成ABC复合物,并使亲合素分子上至少空出一个生物素结合位点。在标本孵育过一抗和二抗后,再加入ABC复合物使其结合到二抗的生物素上,最后加入DAB 进行显色。ABC法的敏感性较PAP法更高。

图1. 免疫组织化学基本原理示意图(引自八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 SP法与ABC法相似,其不同于ABC法之处在于用 生物学特性与亲和素相似的链亲和素标记过氧化物酶。 在标本孵育过一抗和二抗后,加入链亲和素标记的过氧 化物酶使其结合到二抗的生物素上,最后加入DAB进行 显色。与亲和素相比,链酶亲和素的结合力与亲和素相 似而非特异性结合较亲和素低。SP法简化了操作步骤, 同时也减少了非特异性背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免 疫绥化染色技术。 图2. SP法原理示意图 二、实验准备: 1. 标本准备 ①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由病理室常规处理 ②冰冻组织切片:由病理室常规处理 ③细胞爬片:将无菌盖玻片置于六孔板中,接种细胞,待细胞生长达到 60%以上后取出玻片,4%多聚甲醛固定2 h。 2.试剂准备 ①抗体选择 单克隆抗体针对单一表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在该表位破坏后 将得不到阳性结果;多克隆抗体表位针对多个表位,可避免单克隆抗体

细胞化学染色

常见血液病及细胞化学染色简写 1、IDA 缺铁性贫血 2、MegA 巨幼细胞性贫血 3、HA 溶血性贫血 4、AA 再生障碍性贫血 5、AAA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6、CAA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7、PRCA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8、SA 继发性贫血 9、SBA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0、RA 难治性贫血 11、RAEB 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 12、RAEB-t 转变中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 13、PA 恶性贫血 14、IA 感染性贫血 15、SCA 镰状红细胞贫血 16、HS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7、HE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18、HST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19、PNH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0、AL 急性白血病 21、ALL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2、ANLL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3、AML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24、AGL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5、AmoL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26、AmmL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27、AmgKL(AmKBL) 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28、APL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29、AEL 急性红白血病 30、CML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粒) 31、CGL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32、CmmL 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33、CLL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4、CmL-BC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 35、PCL 浆细胞白血病 36、PLL 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7、MAL 混合性白血病 38、HAL 低增生性白血病 39、HCL 毛细胞白血病 40、ATL 成人T细胞白血病 41、CNSL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42、G-ALL 颗粒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3、H-ALL 手镜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4、T-ALL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5、B-ALL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6、C-ALL 普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7、LSL 淋巴肉瘤白血病 48、MH 恶性组织细胞病 49、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50、MPD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51、MF 骨髓纤维化 52、MM 多发性骨髓瘤 53、ML 恶性淋巴瘤 54、HD 霍奇金病 55、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 56、Chl 绿色瘤 57、HX 组织细胞增生症X 58、L-SD 勒雪病 59、HSCD 韩-薛=柯病 60、GD 高雪病 61、N-PD 尼曼-匹克病 62、SHH 海蓝组织细胞增多症 63、AP 过敏性紫癜 64、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 65、AG 粒细胞减少症 66、PV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67、ITP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8、LR 类白血病反应 69、lm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0、Hm 脾功能亢进 71、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72、POX 过氧化物酶染色 73、SB(SBB) 苏丹黑B染色 74、ALP 碱性磷酸酶染色 75、NAP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76、ACP 酸性磷酸酶染色 77、NAE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78、ANAE 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79、CE 特异性酯酶染色 80、MPO 髓性过氧化物酶染色 81、PPO 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染色 82、PAS 过碘酸席夫染色(糖原染色) 83、NBT 硝基蓝四氮唑染色 84、TaT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85、UHT 尿水解试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