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

XXXXXXXXXXXX5#楼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施工阶段)

二○一二年五月

目录

1.项目概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项目完成情况 (1)

2.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 (1)

2.1.技术依据 (1)

2.2.仪器设备及检校情况 (2)

2.3.作业技术标准 (2)

2.4.基准点的埋设 (2)

2.5.控制网测量 (2)

2.6.沉降观测点布设 (2)

2.7.沉降观测作业方法 (3)

2.8.数据处理 (3)

3.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 (4)

3.1.精度分析 (4)

3.2.质量检验 (4)

4.变形异常及特殊情况 (5)

5.沉降分析 (5)

5.1.建筑物沉降稳定阶段的认定 (5)

5.2.总体沉降变化 (5)

5.3.等沉降曲线图 (6)

5.4.沉降量、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 (6)

5.5.沉降展开图 (6)

5.6.载荷、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6)

6.结论与建议 (6)

7.附图附表 (6)

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1.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公司从2011年9月开始承担了XXXXXXXXXXXX5#楼的沉降观测任务。按二级沉降观测等级,分3个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使用阶段)进行观测。本次报告是针对施工阶段所做的报告。

沉降观测的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以及使用阶段沉降变化情况,并为施工、监理、设计、管理等部门提供有关资料及有效数据,同时又可为有关部门提供本工程结论性意见。

XXXXXXXXXXXX(一期)位于XXXXXXXXX以北,XXXXX以西。5#楼为18层,建筑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

1.2.项目完成情况

本工程5#楼沉降观测于2011年9月15日开始首次观测,至2012年5月25日主体封顶完成19次观测,历时253天。首次观测时从-1层开始。施工阶段每层观测1次,到目前为止共观测19次。

作业人员固定5人,每期进行观测。仪器使用苏一光(DS05级) 精密水准仪配合铟瓦水准尺。

本项目设置基准点9个,均为埋石基准点。基准点经复测和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5#楼沉降观测点共14个(其中主体观测点7个,裙楼观测点7个)。观测过程中没有发现建筑物异常的沉降情况,沉降观测工作按计划进行。

2.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

2.1.技术依据

⑴.《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⑵.《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

⑶.《XXXX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建(构)筑物工程沉降观测管理工作的通知》(XX建…2006?327号)。

⑷.《XXXX市沉降观测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⑸.《XXXXXXXXXXXX沉降观测技术设计》。

2.2.仪器设备及检校情况

所用苏一光DS05级仪器观测均按要求定期鉴定,使用状况完好。每次使用前i角检验均小于15秒。所用铟瓦水准标尺经尺长检验合格。

2.3.作业技术标准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二级沉降观测主要精度指标如下表。实测时,所有指标均满足要求。

二级沉降观测(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二级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限差(mm)

2.4.基准点的埋设

基准点设置基准点9个,均为埋石基准点。由于场地狭窄,可选择的埋设位置有限,根据现场情况和地质条件,基准点埋设深度达到卵石层。基准点桩孔采用机械成孔,直径300~400mm,现浇混凝土。基准点标心采用不锈钢材料,上部为球形。基准点设立井盖,井内设排水,避免积水,保持美观、便于保存、方便使用。经过15天的稳定期。

2.5.控制网测量

采用四等水准与城市高程点联测,引入城市高程系统。为便于利用,本工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6.沉降观测点布设

沉降观测点标志,根据实际,采用墙(柱)标志。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依据施工图设计,由施工单位埋设。每栋楼沉降观测点均安装在-2层,20cm高

度左右位置。

2.7. 沉降观测作业方法

⑴.作业组织

本项目由专人负责,人员、仪器相对固定。

⑵.测量程序及方法

每栋楼均从基准点出发,到每栋楼的1A 号观测点之间采用双转点双测站

往返测。每栋楼观测点之间组成闭合水准测量路线。

联系点作为临时控制点每次均重新设置和测量,数量根据线路布置确定,

测量时尽量双站上点,单站上点时,加标尺零点差。

观测点主要布置在观测线路上,局部点位采用间视法观测。

(3).精度控制

精度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要求执行,相关操作按国家一、二等水

准测量要求执行。实际作业时,主要限差控制到≤1/2限差范围,困难条件下

保证满足2/3限差。

2.8. 数据处理

⑴.观测结果的验算

每期观测后,在进行平差计算之前,对观测结果进行必要的验算,主要是

验证测站高差中数中误差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差(≤±0.5mm )要求。测站高差

中数中误差计算采用以下方式:

①、按水准网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w i (mm )计算测站高差中数中误差

m w (mm ):

??

????±=n ww N 1m w 式中,N —水准环数;n —各环的平均测站数。

②、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i (mm )

计算测站高差中数中误差m △(mm ): ??

??????±=?n 4N 1m 式中,N —测段数;n —各测段的平均测站数。

⑵.观测结果的计算

数据处理分4部分:手簿计算、平差计算、精度评定、沉降量计算。平差计算采用《导线(水准)测量平差》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精度评定、沉降量计算、沉降观测成果表均采用固定表格,在计算机上完成。

控制点稳定性检查采用比较法:以2倍测量中误差(如首次0.40n mm,n为检查时设站数)为限差,对高差观测值进行分析,首先剔除观测误差的影响。相邻控制点高差变化大于该数值的,经过复测予以确认。

(3).成果整理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要求,二级沉降观测控制点和观测点数字取位:边长0.001m,高程0.01mm,沉降量0.01mm。成果、图表及各种检验分析数据,完整、清晰、无误。

3.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

3.1.精度分析

(1).控制网精度

观测周期内对控制网进行了多次复测,所测基准点高程与前次相比,高差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可视为基准点稳定,基准点高程采用原值。本工程中控制基本稳定,故采用原值。

(2).沉降观测精度

每次观测按附合路线,闭合差计算的每测站高差全中误差均在限差内。

3.2.质量检验

⑴.质量三检制度

项目实行质量“三检”制度。保证原始数据的齐全、完整、准确、符合成图要求标准。

一级检查为小组自检和校核。在作业中加强自查、自检、校核工作,每次观测成果自检合格后上交质量检查组。

二级检查在小组自检、校核的基础上由主任工程师负责组织进行全面的检查,签署审核意见。同时负责组织对项目成果资料的分析论证。

三级检查由副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价,签署审定意见。

在三级检查的基础上,由公司总工程师负责组织,会同公司生产、技术部门,对成果进行最终检查和验收,最后提交甲方进行验收。

本项目每次观测成果均经过“三检”合格后才进入下一观测程序。

⑵.管理程序:

①.严格执行本单位质保体系规定的各项内容,强化全体员工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信誉第一”的思想。

②.现场观测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③.用于观测的仪器设备进场前必须进行检定,观测过程中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的运行状态。

④.依据建设方及设计方要求制定完善的观测技术方案,观测开始前由本项目技术负责人对现场观测人员进行详细技术交底。

⑤.加强观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关键环节设置质量管理点

4.变形异常及特殊情况

本项目观测过程中没有发现异常变形情况,工程施工及沉降观测均按正常程序进行。

5.沉降分析

5.1.建筑物沉降稳定阶段的认定

建筑物沉降稳定阶段的认定,以最后100d(d表示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分为3种情况:

①. 沉降速度小于0.02mm/d,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

②. 沉降速度介于0.02~0.04mm/d之间为亚稳定;

③. 沉降速度大于0.04mm/d为不稳定。

5.2.总体沉降变化

施工阶段5#观测19次,沉降变化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5#楼在施工阶段处于不稳定阶段。

5.3.等沉降曲线图

见附图。

5.4.沉降量、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

见附图。

5.5.沉降展开图

见附图。

5.6.载荷、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见附图。

6.结论与建议

根据表统计数据及等沉降曲线图、沉降量-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可见:在整个施工阶段,随着楼层的不断升高载荷量不断加大,有些点位沉降量稍大,处于不稳定阶段。由于裙楼在本阶段观测过程中,累计沉降量较小,处于稳定阶段,所以不再对裙楼进行单独的沉降过程分析。

7.附图附表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水准基点平面布置图;

(3).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4).等沉降曲线图;

(5).沉降观测点展开图;

(6).沉降量、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

(7).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成果表

7

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成果表

8

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成果表

9

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成果表

10

XXXXXXXXXXXX5#楼沉降观测成果表

11

沉降观测控制点成果表

注:BM1~BM4,BM8,BM9由于施工现场限制,暂未埋设。

12

13

17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9# -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 梅家塘小区9#楼 沉降观测工作报告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2018年6月

工程名称: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梅家塘小区委托单位: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管委会 设计单位:湖北天一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检测单位: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批准/审定: 审核: 校核: 编写: 主要观测人员: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观测目的 (4) 三.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4) 四.观测仪器及设备 (5) 五.观测依据 (5) 六.基准点及观测点布置 (5) 七.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5) 八.观测成果 (6) 九.结论 (6) 附后: 1. 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沉降观测成果表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 梅家塘小区9#楼 沉 降 观 测 工 作 报 告 一.工程概况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梅家塘小区工程位于蕲春县河西工业园,本工程地上总建筑面积98936㎡,规划净用地面积77975㎡,主要结构形式采用框架及框架剪力墙。其中9号楼建筑层数17F 。 受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管委会委托,由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本工程各楼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二.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使用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为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原则,确定本工程各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mm ,观测指标及技术要求如下: ① 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n b a h 0.1≤∑-∑=?,n 表示测站数; ② 前后视距 :≤50m ; ③ 前后视距差 :≤2.0m ;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 昔阳县鑫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一月四日

目录 1、工程概况 2、观测依据 3、观测设备及仪器 4、观测时间与次数 5、建筑物施工阶段沉降观测人员 6、结论与建议 7、建筑物沉降观测原始记录 8、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 9、建筑物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10、沉降展开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1、工程概况 受甲方委托,我公司对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进行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 2、建筑物沉降观测依据 2.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 G J8-2016) 2.2沉降观测方案 3、观测设备及仪器 观测仪器精度是满足沉降观测成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本次观测采用D S 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F S1光学平板测微器、N3铟刚水准标尺,精度要求可以达到0.1m m/k m。 4、观测时间与次数 观测时间和次数,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情况等决定,“规范”规定如下: 4.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物可在±0.00完成2~3天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完成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于加荷情况而定,普通宿舍楼每层观测一次,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4.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 m/d 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 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 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要求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的基本要求 9.8.1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高耸构筑物、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工业厂房及在软弱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采用 锚杆静压桩进行地基处理或基础托换的新建或改建建(构)筑物,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规定应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物,以及设计有要求的建筑物,均应进行沉降观测,并应按单位工程提供沉降观测记录; ? 2 沉降观测的每一个区域,必须有足够的水准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点布设应坚固稳定,应 设置在基岩上或设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应避开沉降和振动影响的范围,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距离宜为30m~50m;水准点埋设必须在基坑施工前15d完成,水准点应定期核对; ? 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够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 2)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 3)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且应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 4 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隔10m~15m或每隔2~3根柱子处; 2)变形缝和防震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 3)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4)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 ? 5 沉降观测测量仪器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人员,观测 前应严格校验仪器,每次观测均须采用环形闭合法或往返闭合法进行检查,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mm,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5mm的要求; ? 6 测量精度宜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m~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前后视 距应基本相等;前后视观测应使用同一水准尺,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7 沉降观测周期和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进度、基础荷载的增加以及意外情况等因素而定, 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主体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完工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一.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 二. 沉降观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 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范、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 四. 观测目的及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内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平面图上,都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

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沉降观测报告(施工单位版)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 沉 降 观 测 报 告 中建五局建设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本次沉降观测建筑为生活工艺用房,层高为9层。按有关规范规定,建筑物施工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等级为二级。 此次观测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工作自2016年3月23日开始观测,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累计观测10次。应委托方要求,提供沉降观测竣工报告。 2、沉降观测目的及要求 建筑物沉降是建筑整体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3、沉降观测依据 本次测量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及设计要求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JG32/J 18-2006 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4、观测点布置 4.1、基准点布置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本建筑共埋设3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1962.6m,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4.2、沉降观测点布置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埋设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针对本工程,共布置观测点8个,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 或S05 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致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次/30d)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3 层为一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必须定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 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另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饰装修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致使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 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目录 文字部分 一、概述 (1) 二、观测目的 (1)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 4.1、基准点的布设 (1)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2) 五、沉降观测 (2) 5.1、仪器与观测 (2)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2) 5.3、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3) 5.4、观测时间 (3) 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3) 6.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 (3) 6.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 七、沉降数据评价 (4) 八、结束语 (5) 图表部分

一、概述 受委托,我公司对位于榆林市高新产业园区高新第六小学一号楼进行了沉降监测工作,该楼长73.8m宽17.6m,地上十层,地下一层, 框架剪力墙结构、片筏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

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GX1,GX2。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其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其中GX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GX1高程值是以GX2为基准,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其编号为1、2、3、4、5、6、7、8、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日本拓普康AT-G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其精度为: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0.40mm/Km,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精密铟钢尺施测。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等精度观测,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第3.0.4条及表3.0.4规定,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时,对应的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观测精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以其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建设概况 1、建筑设计概况 2、结构设计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2、观测时间的要求 3、观测点的要求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5、施测要求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四、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3、沉降观测 4、平差计算 5、统计表汇总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五、沉降观测方案 1、基准点埋设 2、沉降观测点埋设 3、精密水准测量 4、资料整理与提交 六、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七、各控制点的放样 八、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限差要求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九、沉降观测技术要点 十、位移观测技术要点 十一、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十二、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2、施工测量管理人员组成 十三、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十四、测量管理制度 十五、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应急处置 4、救援物资的储备 5、恢复 6、注意事项 7、建筑物沉降事故预防

一、工程建设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乐天村、桃花店村,茶涪路南侧地块。一组团建筑面积约18.5万㎡,投资额约3.33亿元。 1、建筑设计概况 (1)工程总体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由8栋33层一类高层住宅、裙房以及地下车库组成。 地面主要有:砼防水地面、细石砼地面、防滑地砖地面、玻化砖地面、地砖地面。 楼地面主要有:细石砼楼面、防滑地砖楼面、架空保温楼面、保温楼面、防水楼面、毛坯楼面、耐磨地坪楼面。 内墙主要有:水泥砂浆抹灰墙面、涂料墙面、水泥砂浆防水墙面、腻子墙面、瓷砖墙面。 外墙主要有:砼防水外墙、涂料墙面、外墙漆墙面、面砖墙面、干挂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精选】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精选】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 求施测。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

沉降观测总体报告(竣工必须检测的报告)

车间辅楼建筑物沉降观测总体报告 工程名称:二期项目车间辅楼 建设单位:上海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有限公司 检测类别:沉降观测 观测人员:张炜 审核人员:吴浩杨剑 检测日期:2015-08-04~2016-03-05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观测目的 (1) 三、观测依据 (1) 四、观测仪器设备及观测方式 (1) 五、观测方案 (2) 六、观测成果 (3) 七、结论 (5)

一、工程概况 ****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二期项目车间辅楼由****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投资建设,受********有限公司的委托,拟由湖北省**测绘院承担该工程的沉降观测任务。 二、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结束以及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沉降限度内的变形属于正常现象,一旦超过了某个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及周围人员的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必须要对建筑物进行长期持续的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速度,为建筑物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2007)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四、观测仪器设备及观测方式 本项目采用徕卡DNA03精密数字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aBFFB的测量方法。

五、观测方案 1、观测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确定本工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度中误差不大于±0.5mm,观测指标及技术要求如下:闭合差:≤2,L表示线路总长度;前后视距:≤50m;前后视距差:≤1.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0.3m;水准仪精度:不低于DS1级别。 2、基准点及观测点的布置 基准点布置: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具体要求,基准点布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位置。结合本测区实际情况,为便于沉降观测作业以及基准点间的互相校核,在测区周边区域共布置3个基准点,标志规格及埋设按照水准测量规范执行,点位选定后独立埋设。 沉降观测点布置:为了防止观测点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的破坏,保证观测的效果和质量,将观测点布置在承重柱距离地面0.5m 的位置,并做好保护措施。 二期项目****车间辅楼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1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与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与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与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与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与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与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与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与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与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与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与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

建筑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关键词:沉降观测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

剖析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相关要点

剖析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相关要点摘要:近年来,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 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本文介绍了建筑物沉降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何做好建筑物沉降观测与施测程序与步骤。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观测;高层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land resource decreases with each passing day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 more and more high-rise building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l life and built (structure ) to build the safety, and for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survey and design to provide reliable data and corresponding settlement paramete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building subsidence factor, and put forward how to do well the building settlement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procedures and steps.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settlement ob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tu19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一、建筑物沉降的因素引起建筑物沉降的因素很多,它与建设 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基岩性特征及建筑物本身有关,可以分为内

沉降观测阶段报告

沉降观测阶段报告一、工程概况 受横山县教育局委托,由我公司对其正在建设的横山县职教中心实训综合楼主体进行沉降观测。本工程为6层全框架结构,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共埋设12个观测点。本次总结时间自2015年09月27日起至2016年04月01日止,观测时间共计187天。目前建筑物主体保持正常,现将历次观测情况进行阶段总结。 二、作业依据: 1. 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标《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4.甲方有关技术要求; 三、观测内容: 1.该建筑区域布设3个水准基准点; 2.该建筑布设12个沉降观测点. 四、沉降观测的实施 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以基准点A1标高为起算点,经过其它2个基准点作闭合水准测量。得出其它基准点的高程。并且对这3个基准点进行定期观测监控。 本楼的沉降观测每次从基准点A2出发,经过12个沉降观测点再闭合

至A2点(即每次沉降观测用同一个基准点起算)。沉降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作业,一测站的观测次序为“后、前、前、后”。外业观测仪器采用中纬电子水准仪(ZDL700)配合铟钢水准尺进行观测(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3MM),该仪器能实现自动观测、记录、储存及平差。 每次外业结束后,将水准仪中数据传输到微机上,采用威远图公司的建筑物沉降分析系统ST4.31版软件进行沉降分析和成果输出。 后附以下成果: 1.沉降观测记录表; 2.T-S(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3.T-V(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 4.等沉降曲线图; 5.沉降观测点及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6.变形分析结论。 五、结论 本工程沉降观测自2015年09月27日开始,至2016年04月01日为止。期间共进行了10次观测。 该工程共布设12个观测点。 观测结果:沉降量最小的观测点为C2,沉降量为4.100mm,沉降量最大的观测点为C1,沉降量为4.600mm,平均沉降量为4.4mm;速率最小的观测点为C2,速率为0.022mm/d,速率最大的观测点为C1,速率量为0.025mm/d,平均速率量为0.023mm/d。相邻两点沉降差最大点为C1-C2,

高层建筑 施工中 沉降观测 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8-02T10:27:11.07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5月上旬刊供稿作者:刘新春1 王百灵2 [导读] 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的浅谈管窥之见。 刘新春1 王百灵2 (1.黑龙江省五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哈尔滨市盛泽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的浅谈管窥之见。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沉降观测技术应用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益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的浅谈管窥之见。 1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仪器设备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小于变形值的1/10至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1.2 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一次/三十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1.3 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米~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1.4 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定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完整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1.5 施测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1.6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①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1.0√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②前后视距:≤30m;③前后视距差:≤1.0m;④前后视距累积差:≤3.0m;⑤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许差:≤1.0m; ⑥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1.7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2 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2.1 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水准控制网的要求:①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②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③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 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2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3 沉降观测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时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层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或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