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

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

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
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

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A.家庭环境

B.生物遗传

C.学校环境

D.社会情境

2.个体是通过微观环境来感知社会现象并获得一切社会心理特征的。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如:朋友、家庭、()

A.学校

B.意识形态

C.社会制度

D.文化

3.人在某种情境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而当这种情境再现时,他会出现同样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是()

A.精神分析理论

B.认知理论

C.场理论

D.学习理论

4.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rdo,1973)等人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监狱”实验属于()

A.模拟研究

B.现场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

5.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点

C.心理倾向

D.心理活动

6.通过记录皮肤电、心率或瞳孔收缩等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对刺激的态度。这种研究态度的方法叫()

A.生理记录法

B.行为观察法

C.假路线技术法

D.纸笔测验法

7.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A.倒U关系

B.U型关系

C.线性关系

D.反比关系

8.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

A.登门拜访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

9.弗斯汀格(L.Festinger,1957)提出的理论是()

A.模仿理论

B.刺激反应论

C.归因理论

D.认知失调论

10.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

A.改变认知

B.增加认知

C.减少认知

D.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11.根据归因偏见理论,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做。这种偏见归因属于()

A.行动中心偏见

B.显著性偏见

C.歧视

D.自我中心偏见

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指人际吸引中的()

A.互补性

B.物理距离的接近性

C.类似性

D.交往的频率

13.“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的这种功过归因偏见是生活中常见的,有这种偏见的人往往是()

A.行动者

B.观察者

C.男生

D.女生

14.孩子们有侵犯行为可能是从父母或电视中的暴力片那里观察而学来的,持这种观点的是()

A.本能理论

B.挫折侵犯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生物学理论

15.当助人行为受到强化时,这类助人行为以后将更有可能发生,提出这种主张的是()

A.情绪理论

B.学习和模仿理论

C.生物学理论

D.社会规范理论

16.在做出助人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联在一起的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C.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D.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17.平时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希望别人帮忙,那你最好在对方心情愉快的时候开口”。在这种情形下,影响个体助人行为的因素是()

A.个性

B.同情

C.责任

D.心境

18.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

A.为了显示结义兄弟的所谓义气,而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

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

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

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

19.与没有可供观察的榜样相比,一个人在观察了榜样实施侵犯性行为之后,他更有可能做出侵犯性行为。这种现象属于()

A.遵从

B.服从

C.行为传染

D.偏离

20.当个体必须在两个同样消极的目标中选择一个时,就会产生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

A.接近——接近型

B.避免——避免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21.在公开场合下遭到难堪的人,更有可能使用威胁的手段,即使这样做会让他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是()

A.个性

B.挽回面子

C.没有沟通

D.冲突的强度

22.在与他人交往时,既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考虑他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类人被称为()

A.竞争者

B.竞争——合作者

C.合作者

D.平均者

23.当有他人在场时,你完成任务的绩效比你自己一个人完成时更好,这种现象是()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C.社会分配

D.社会互助

24.群体所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是()

A.群体目标

B.群体规范

C.群体决策

D.群体活动

25.能提高群体的士气,大家都感到满意的沟通网络是()

A.轮式

B.圆周式

C.链式

D.Y式

26.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比自己单独完成的效率低,这表明他人在场()

A.会产生社会助长

B.会产生社会抑制

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D.对其会产生激起

27.菲德勒(F.E.Fielder,1964)提出的应变理论()

A.是指领导的特质理论

B.是指领导的情景理论

C.是指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

D.兼顾了领导的特质理论和领导的情景理论两个方面

28.当你在教室的固定座位被他人占着时,你心理会不舒服,并打算下次早点来教室控制你的座位,这种领域形式是()

A.主要领域

B.次要领域

C.公开领域

D.私密领域

29.个体对极为关注和感到具有拥有性的领域,会采用不惜诉诸以法律来防卫的反应方式,这个领域一般是指()

A.主要领域

B.次要领域

C.公开领域

D.社会领域

30.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拥挤是指()

A.客观状态

B.心理状态

C.物理空间

D.高密度情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包括()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行动研究法

E.元分析方法

2.在影响态度改变的沟通中,可以提高沟通者可信性的主要内容包括()

A.沟通者的专长或权威

B.听众对沟通者的动机或意图的信赖程度

C.沟通者的口才

D.沟通者的外表

E.沟通者的身体语言

3.韦纳(B.Weiner,1971)等人认为,在成败归因过程中包括两个步骤,分别是观察者必须决定()

A.是对能力的归因,还是对性格的归因

B.是对自己归因,还是对他人归因

C.归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D.归因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E.成败是稳定的发生,还是不稳定的发生

4.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的行为是()

A.助人行为

B.攻击性行为

C.利他行为

D.侵犯行为

E.反社会行为

5.S.沙赫特就孤独的个体进行了有关研究,其研究得出的结果是()

A.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不是线性关系

B.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是线性关系

C.孤独者常常想到其他人,甚至产生有关其他人的幻觉

D.孤独者常常想到其他人,但不会产生对其他人的幻觉

E.头脑中思考智力的孤独者会表现出较多的不安和冷漠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态度与行为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2.多拉德认为,挫折一定会导致某种攻击行为。()

3.当你走进超市买东西时,你就和超市的其他人一起属于同一个群体。()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的区别及其心理机制。

2.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3.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求助者的特点。

4.简述解释遵从的群体中心理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如何通过理性的沟通让消费者改变态度。

2.论述归因偏见中“行为中心偏见”的含义及其成因。

3.结合实际谈谈人们合作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省2001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积累阶段指的是( )

A.公元前4 世纪~公元18 世纪中叶

B.公元前4 世纪~公元19 世纪中叶

C.公元18 世纪中叶~19 世纪中叶

D.公元19 世纪中叶~20 世纪20 年代

2.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 )

A.个体社会化

B.性欲说

C.家庭的本质

D.群体心理学

3.要从态度预测行为,有几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 )

A.社会环境

B.个人的特征

C.最突出的态度

D.情感性

4.认知失调中的诱导服从研究是由( )作的。

A.巴克和弗斯汀格

B.艾宾浩斯和卡尔斯密斯

C.巴克和卡尔斯密斯

D.弗斯汀格和卡尔斯密斯

5.归因指的是( )

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贝姆提出了( )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7.人际吸引的认知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海德

B.阿伦森

C.纽科姆

D.戴维斯

8.侵犯行为是( )

A.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意向

B.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C.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动机

D.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生命个体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9.利他行为是指( )

A.一种对他人无私帮助行为

B.一种自觉自愿、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C.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D.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10.遵从是指( )

A.由于群体在行为或态度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B.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心理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C.由于群体而产生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D.由于群体而产生成员行为或态度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 分,共10 分)

1.冲突的形式分为( )

A.个际竞争

B.人际冲突

C.群体间的冲突__

个人内部的冲突E.社会关系的冲突

2.群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

A.共同的目标

B.存在沟通

C.相对的稳定性

D.有意识的认识

E.互相依赖性

3.沙赫特总结了有关孤独的报告,认为孤独与下列因素有关( )

A.与时间不是线性关系

B.是否有动物

C.梦与幻觉

D.思维

E.健康

4.在弗洛伊德的个性学说中,认为个性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是( )

A.本能

B.自我

C.本我

D.他我

E.超我

5.非遵从行为的形式包括( )

A.反模仿

B.独立

C.偏离

D.行为传染

E.模仿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社会情景因素

2.角色期望

3.自我实现预言

4.激动转换理论

5.社会责任规范

四、简述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

1.为什么类似性与专家(或权威)都能有效地改变态度?

2.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形式及内容。

3.完成群体的整体性任务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4.说说领域性的主要功能。

5.社会化及其机制

五、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

1.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学是相互交叉,但又不能代替的?

2.小群体意识有何危害,如何防止小群体意识的产生?

3.如何理解认知失调理论对儿童教育的作用?

浙江省2001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B

2.C

3.C

4.D

5.A

6.A

7.C

8.D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

1.BD

2.ABCDE

3.ACD

4.BCE

5.AB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社会情景因素

①社会情景个人和群体所处的具体的微观环境;

②社会情境因素包括三类:1、真实的情境;2、想象的情境;3、暗含的情境。

2.角色期望

①普通的他人对拥有特定角色的某人或某群体

②应该表现出来的

③恰当行为的

④期望。

3.

自我实现预言

①人们能够使其他人

②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

③来行动。

4.激动转换理论

①已经愤怒了的人

②如果由于某些其他来源而被进一步激起,

③那么这个人会把后来加进来的激起归因为愤怒,

④从而会感到更为愤怒,因而也更具有侵犯性。

5.社会责任规范

①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

②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四、简述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

1.①这就是对类似于我们的人,我们常常有一种认同的倾向,把他们看作是“自己人”。类似性会导致吸引和喜欢,对我们具有吸引力的人与不具有吸引力的人相比,前者所

传递的沟通更具有说服力。

②专家或权威之所以能导致人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人们注意了专家的辩论,并且对它

们作了一番认真的考虑。良好的论证对于专家的说服性来说是一个关键。

③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其基本机制是类似的沟通和专家分别触动了态度中的某一成份。态度中有认知成份,专家促使我们考虑事实。而类似的或喜欢的人促使我们考虑

评价,触动了态度中的情感成份。

2.①当我们依赖于其他人获得社会信息时,他们就获得一种权利来影响我们的行动或态度。这些人具有对我们的信息性压力,并且,因为我们需要他们提供信息,所以我们

服从他们。

②除了具有信息性影响的能力之外,群体还能够利用“规范性社会压力”来说服个体

遵从。规范性社会压力指的是“服从其他人的积极期望的一种影响力。”群体可以用拒绝或否定的强化来惩罚不愿遵从者。

3.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要很好地完成整体性任务,要满足几个条件。

①第一,群体成员必需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

②第二,群体成员必需具有完成这些任务的足够的动机,也就是说,他们是愿意完成

这些任务的;

③第三,群体成员必需知道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且能及时地获得有关他们成绩质

量的反馈。

4.①领域性有助于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组织。有助于减少潜在的人际冲突,有助于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

②领域性有助于个体保持独处。有助于个体避免不良的外在环境,有助于个体进行反

省等活动。

③最后一个人类领域性行为的功能类似动物的防卫性功能,人们把它称为“优先居住

效应”。一般来说,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内会干得较好。

5.社会化及其机制

①一个人学习一系列社会意义上来说是重要的行为的过程称为社会化。社会化是两个

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社会成员表现出来的潜能或内在可能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团体

所应用的压力。社会化在塑造有观点,有态度,有社会认知过程的人这一方面起着关

键作用。

机制有两个:

②1、内化:社会上极大多数人把这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则作为自己的规则,凭借这些规则来行动这个过程就叫内化。简单地说,内化就是接受外界加于的规则而作为内

在标准,用这些标准指导我们的行动。

2、认同:认同定义为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

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一个过程。

五、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

1.(

1)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①社会心理学是从普通心理学中产生,是普通心理学许多世纪发展的结果。因此社会

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领域,一个分支,这是无可置疑的。(观察、实验、问卷等等)。某些社会心理现象在普通心理学规律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理解。

②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着很重要的区别,这就是交往。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就是人们的直接交往。注重社会条件或社会联系的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

区别之所在。

(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①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着共同的地方,首先,它们在指导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统一,

即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之下。

②其次,它们都研究意识。不仅社会的心理、日常意识,而且社会意识的理论形态都

能够,而且应该成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③但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毕竟有着很大的区别。

社会学家用社会客观规律、经济范畴、大型社会群体的影响,以及社会存在,阶级和

意识形态立场来解释各种事实、现实。因而比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有更高的概括水平。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社会心理学而言,社会心理联系有明显的直接性质。社会心理学

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现象和规律,它们最明显地表现在个体间的交往、小群体、集

体的特性上。

2.(1)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从而导

致错误的决策。

(2)小群体意识有数种表现。一种是,群体成员会把自己的群体看成是不可战胜的,是不会犯错误的。第二种表现是,产生了一种称之为集体的合理化。第三、群体会认为

自己的群体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在道义上也是优越于其他群体的或其他人的,而把不

赞成群体观点的人看成是不辨是非的,邪恶的,或低一等的。

由于小群体意识使得群体限于少数几个方案的讨论,又不能很好地听取反面意见,压

制了成员的创新精神,因此,群体会作出拙劣的决策,对绩效造成损失。

(3)对于小群体意识,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防止的办法。

①欲想避免小群体意识的群体应当鼓励成员公开质询和提出怀疑,要求参与者尽可能

地清晰和合乎逻辑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②可把群体分成小组,让小组对问题先进行独立的讨论,任何最后的决定,应在讨论

小组的建议的基础上形成。

③第三,一旦达成了某种决策,应当有第二次讨论的机会,在第二次讨论时,要求成

员表达任何对决策的意见,这样有助于减轻群体成员对于遵从和一致的压力。

3.(1)不足阻碍研究认为,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教育儿童所应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这方面

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启发我们在儿童教

育方面不能采取粗暴的、严厉威胁,甚至打骂的方法。否则其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

转变儿童的消极态度,而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方法更为有效。

(2)认知失调的诱导服从研究告诉我们,当完成与原有态度相反的某一特定行为的诱因

是较小或较弱时,个体往往会体会到认知失调,表现出一种与行为相一致的态度。用

认知失调理论的语言来说,一种小的诱因是解释行为的不充分的理由。然而当诱因过

大,或得到过分的奖励,这种诱因便成为行为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从而产生较小的认

知失调,不利于原有态度的转变。

(3)在过分的充分理由存在的情景中,当诱因过大,或得到过分的奖励可能会破坏一种

重要行为的内在价值。如果儿童知道很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获得一本新书,或做好一次

作业会获得一样玩具作为奖励。这种增加的诱导物很可能成为完成行为的一种充分理

由,会使他们把行为归因于外在的奖励,从而削弱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不利于对原

有消极态度的改变。当外在的奖励撤消了,引发原先行为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削弱产

生继续这种行为的兴趣。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3.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 )。

A.报答规范

B.模仿规范

C.回报规范

D.社会世界规范

E.社会责任规范

4.通常群体对偏离者的反应有( )。

A.影响偏离者

B.拒绝偏离者

C.任由偏离者

D.采纳偏离者的观点

E.改变目标

5.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 )。

A.个体的能力

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

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文化差异

E.个体的知识水平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角色冲突

2.态度

3.归因

4.群体目标

5.过程损失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比较水平与选择比较水平的异同。

2.利用消极情感来转变态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3.弗斯汀格和卡尔斯密斯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4.詹姆士、沙赫特和辛格对情绪归因的观点有哪些?

5.对拥挤解释的超载理论要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其原因。

2.习得的无望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应如何防治?

3.群体内聚力的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如何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A

3.D

4.A

5.B

6.B

7.B

8.C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错选、漏选均不给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ACE

2.BC

3.CE

4.ABD

5.AB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当一个人拥有好几个位置时,而这些位置又彼此不一致(重叠角色)时,或者当一

个人只拥有一个位置,而角色期望又互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2)一个人不能同时满足由两个角色产生的期望,这便是由重叠角色引起冲突的一

例。这种冲突叫角色间冲突。

(3)一个人在同一位置上由于不同期望而引起的冲突,称角色内冲突。

2.(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

(2)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份组成的,

(3)心理倾向。

3.(1)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

(2)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

(3)推论过程。

4.(1)群体目标指的是群体成员共同努力

(2)追求所要完成或希望达到的结果。

5.(1)过程损失是群体潜在绩效同实际绩效的差距。

(2)过程损失是由于群体成员之间交互作用的缺乏效用引起的。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比较水平指的是,个体从一定的关系中所感觉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的

值受到该个体所了解到的所有结果的影响,与对于交往结果的满意程度有关。

(2)在决定个体是否继续交往时,个体的选择比较水平也是重要的。选择比较水平的

值依赖于他认为他能从目前可供选择的最佳交往关系中所获得的结果。选择比较

水平决定了这个个体是否继续交往。

(3)比较水平和选择比较水平,对于我们分析群体中的成员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例如,一位成员对目前的群体关系不满意,他还是继续呆在该群体里,留在

这种交往关系中,因为交往的结果低于比较水平但高于选择比较水平。

2.(1)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要产生最大程度的态度改变,某种程度的恐惧(消极情感)

是必需的,恐惧和态度改变之间的真实关系是倒置的U型关系。

(2)当恐惧从低程度向中等程度加剧时,态度改变增加了。但太大的恐惧也可能适得

其反。因为太大的恐惧会对人们采取行动的能力起着干扰作用,并引起个体的自

我防卫。

(3)说服性的沟通还须指出一种应付的方法,它能减少恐惧,只有这时,态度改变才

会增加。

3.我们从弗斯汀格和卡尔斯密斯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下列两点结论:

(1)第一,行为可以影响态度,与一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2)第二,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

反的关系。当诱因增加时,态度改变减少了。或者说,当完成一个行为的正当理

由或诱因减少时,态度改变的程度增加了。

4.(1)詹姆士他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情感的和认识的。在一个情绪反应中第一件

发生的事是对生理反应的一种体验。然后,这个人用获得的认知或者信息去加以

解释。

(2)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有两个因素组成:①生理上的激起;②认知标签。他俩与

詹姆士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标签并不必然来自于我们的行为,它们也可以来自情

景中其他人所提供的线索,情绪状态的归因与加在激起上的认知标签有密切关

系。

5.(1)奥尔特曼根据超载理论发展了一个详细的拥挤模型。

(2)他注重了人们独处的规范。他认为当独处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功能以及个体被迫

进行不希望的大量社交时,拥挤就发生了。

(3)如果个体认为所获得的独处程度与希望的程度不一致,他就会利用言语的和非言

语的行为来获得恰当的平衡。如果这些方式不能获得所希望的独处,那末,个体

就会产生心理紧张,从而体验到拥挤。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1)类似性导致吸引。这是建筑在对称理论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人们与我们相似,

我们为了保持一种对称的关系,就会喜欢他们。类似性对友好关系的影响是十分

广泛,而且意义重大。人们都强烈倾向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

(2)互补性。这是由于双方在气质上,性格上都各有优点和缺点,彼此之间可以取长

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由此可见,互补性也是形成人们之间良好关系的一

个重要因素。

(3)物理距离的接近。两人间物理距离的增加,必然增加他们可能偶然接触的数量,

当这些接触增加时,他们彼此认识,了解以及最终互相喜欢的概率增加了。

(4)交往的频率交往的频率会影响人际关系。因为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次数越多,越

容易形成共同的体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态度。

(5)外貌吸引力在有关外貌引力问题上,我们并不总是以理性的,不管对方的年龄或

性别,我们倾向于更喜欢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不仅我们更喜欢他们,而且,我们

对于他们行为的评定也不同。

2.(1)习得的无望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动机上的,无望的人不

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第二个问题是认知上的,无望的人不再

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第三个情绪上的,习得的无望能产生轻微的

或严重的忧郁症。

(2)三个归因维度是重要的,即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普遍—不普遍。内在的

归因会导致自尊的更大伤害,普遍的归因会产生更广泛的抑郁,稳定的归因会产

生更长期的抑郁。这样,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相结合会产生最深远的抑

郁症。

(3)归因治疗法。利用认知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第一,可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估

价。第二,改变认知指向性。第三,能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

改变为对可控的期望。第四,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普遍

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对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因素的归因。

3.(1)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

交往的程度。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主要有:

(2)规模。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话,较小规模的群体与较大规模群体相比,前者更

容易形成较高程度的内聚力。

(3)外界环境:

A.外界对群体具有威胁,或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B.孤立。当一个群体脱离了其他群体,在地理环境上处于孤立状况,那么,群体

内聚力就会得到加强。

(4)同质性。群体成员在某些心理维度上具有类似性会有助于内聚力。价值观的类似

性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5)成员依赖模式。当成员为了达到某些重要的结果而互相依赖时,群体会具有较高

的内聚力。

(6)领导方式。群体的领导方式对群体的内聚力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民主”

的领导方式下的群体要比其他两个组的群体更具有内聚力。

(7)成功。群体在达到它的重要目标方面是否取得了成功,同样会影响群体的内聚力。

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群体,要比在达到目标方面连续失败的群体更具有内聚力。

浙江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为( )

A.冯特

B.麦独孤

C.谢里夫

D.奥尔波特

2.对什么沟通对象单方面沟通对转变态度的作用最大?( )

A.最初反对组

B.最初赞成组

C.最初中立态度组

D.最初反对与中立组

3.不足阻碍研究在( )得到广泛应用。

A.心理治疗

B.儿童教育

C.消费行为

D.决策

4.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称为( )

A.新近效应

B.顺序效应

C.晕轮效应

D.优先效应

5.詹姆士认为情绪是由( )两部分组成。

A.心理的和认知的

B.内心的和情感的

C.情感的和心理的

D.情感的和认知的

6.去个体化的群体中所发现的非遵从属于( )行为的范畴。

A.反遵从

B.独立

C.群体压力理论

D.信息性压力理论

7.任务具有一个特殊性的特征是( )

A.整体性

B.可分工性

C.一致性

D.共同性

8.与孤独的个体相比,孤独的群体有更多的( )

A.内心冲突

B.人际冲突

C.梦和幻觉

D.社会交往

9.( )对成员的决策具有强烈的影响。

A.群体的规范

B.群体的内聚力

C.群体的规模

D.群体的“假投票”

10.群体任务一般分为( )

A.分散性任务和集中性任务

B.联合性任务和分离性任务

C.整体性任务和分工性任务

D.整体性任务和分离性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场理论对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中显露出来的缺点在于( )

A.强调现时现场

B.生活空间隔

C.忽视个别差异

D.行为是人和环境的一个函数

E.把群体气氛等概念推广到社会制度上

2.根据和谐理论,态度转变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A.信息源

B.信息量

C.信息内容

D.某人对对象的评价

E.对象的权威性

3.自我知觉理论主要有( )

A.控制源理论

B.自我知觉理论

C.自我归因理论

D.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E.认知失调理论

4.许多研究表明,高密度本身不会导致不健康或不愉快,但高密度与( )等因素相联系时,就可能产生拥挤的体验。

A.过多的刺激

B.人际距离的接近

C.失去个人的控制

D.侵犯个人空间

E.噪音等环境因素

5.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包括( )

A.归因

B.报复

C.群体规模

D.信息沟通不良

E.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习得的无望

2.控制源

3.选择比较水平

4.群体

5.个人空间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在什么情况下可用自然实验,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态度的功能是什么?

3.行为者和观察者在归因时为什么会产生区别?

4.为什么类似性会导致人际吸引?

5.如何正确理解侵犯的定义?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在界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会涉及到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家是如

何理清这些问题的?

2.从组织沟通角度谈谈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以及我们如何有效地组织沟通?

3. 说说工作任务、奖励形式与群体绩效之间的关系。

浙江省200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

1.微观环境指的是( ),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情景。

A.社会制度

B.社会情境

C.社会文化

D.自然条件

2.实验条件是由实验者加以设计和引进的,但其背景对于被试来说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这些被试并不知道是在进行实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A.准实验研究

B.自然实验

C.模拟研究

D.现场实验

3.根据詹尼斯和费希巴赫的研究,恐惧程度与态度的改变呈( )关系。

A.U型

B.倒U型

C.W型

D.M型

4.社会心理学上,把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 )”

A.异化效应

B.接受幅度

C.拒绝幅度

D.去个体化

5.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 )

A.增加

B.减少

C.变化

D.成反比例增长

6.海德曾指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在其中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这种归因偏见叫( )

A.行为中心偏见

B.自我中心偏见

C.显著性偏见

D.观察者偏见

7.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 )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同化效应

8.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被称为( )

A.利他行为

B.助人行为

C.强化行为

D.勇敢行为

9.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以个体的方式来行动而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我们称之为( )

A.相依性

B.非偏离性

C.去独立性

D.去个体化

10.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

A.缩小

B.增大

C.变复杂

D.变简单

11.观察者往往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 )

A.内在原因

B.偶然因素

C.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

D.个性特征

12.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13.当个体必须在两个同样消极的目标中选择一个,就会产生( )型冲突。

A.接近——接近

B.避免——避免

C.接近——回避

D.双重接近——回避

14.人际交往时,第一印象很重要。这主要是对他人知觉中( )作用的结果。

A.新近效应

B.优先效应

C.晕轮效应

D.旁观者效应

15.功与过的归因偏见告诫我们切不可犯( )的错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

A.形而上学

B.情感上

C.逻辑上

D.主观主义

16.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侵犯假设设想在挫折和侵犯行为之间( )。”

A.没有因果关系

B.有负相关

C.有着普遍的因果关系

D.互为因果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真正跨进现代科学大门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试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D.用数量分析补充对象的质量分析

E.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2.态度是由( )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

E.动机成分

3.把人类侵犯性看成是本能行为的代表人物有( )

A.多拉德

B.班杜拉

C.弗洛伊德

D.劳伦茨

E.廷柏金

4.影响遵从的群体特点有( )

A.群体的成分

B.群体规模

C.群体的一致性

D.群体的领导者

E.群体的性质

5.影响群体绩效的主要因素有( )

A.群体类型

B.群体的规模

C.群体内聚力

D.奖励制度

E.领导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合作

2.社会助长

3.领域性

4.社会心理学

5.接受幅度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现场研究法?它有哪些优点?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是怎样的?

3.自我归因中的行动者和观察者以及功与过偏见对于我们有何启发?

4.简述生物理论对侵犯和暴力的解释。

5.简述人际冲突形成的原因。

五、论述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1分,共21分)

1.试说明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

2.试述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

浙江省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

1.对现存资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叫( )。

A.调查研究

B.档案研究

C.自然研究

D.现场研究

2.根据詹尼斯和费希巴赫的研究,恐惧程度与态度的改变呈( )关系。

A.U型

B.倒U型

C.W型

D.M型

3.认知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 )。

A.成反比例

B.成正比例

C.不成比例

D.无关

4.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决定复杂纷繁的问题或任

务。这是归因中的( )。

A.行为中心偏见

B.自我中心偏见

C.显著性偏见

D.观察者偏见

5.“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侵犯性”这种理论观点是由( )提

出来的。

A.劳伦茨

B.班杜拉

C.弗洛伊德

D.多拉德

6.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只要是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就是( )。

A.利他行为

B.助人行为

C.强化行为

D.勇敢行为

7.从群体中遵从行为的分类来说,个体既在公开行为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一致,这种遵从形式叫作( )。

A.简单的服从

B.内心的接受

C.绝对遵从

D.绝对服从

8.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个人完成任务的绩效高,这种现象叫( )。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C.观众效应

D.社会压力

9.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

A.缩小

B.增大

C.变复杂

D.变简单

10.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A.社会政治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社会情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11.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12.行为者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 )。

A.内在原因

B.偶然因素

C.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

D.个性特征

13.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在对其行动的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

状态,即使以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 )。

A.习得的无能

B.习得的抑郁

C.习得的懒惰

D.习得的无望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历年题目汇总

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 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 A.家庭环境 B.生物遗传 C.学校环境 D.社会情境 2.个体是通过微观环境来感知社会现象并获得一切社会心理特征的。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如:朋友、家庭、( ) A.学校 B.意识形态 C.社会制度 D.文化 3.人在某种情境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而当这种情境再现时,他会出现同样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是( ) A.精神分析理论 B.认知理论 C.场理论 D.学习理论 4.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rdo,1973)等人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监狱”实验属于( ) A.模拟研究 B.现场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 5.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点 C.心理倾向 D.心理活动 6.通过记录皮肤电、心率或瞳孔收缩等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对刺激的态度。这种研究态度的方法叫( ) A.生理记录法 B.行为观察法 C.假路线技术法 D.纸笔测验法 7.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 A.倒U关系 B.U型关系 C.线性关系 D.反比关系 8.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 ) A.登门拜访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 9.弗斯汀格(L.Festinger,1957)提出的理论是( ) A.模仿理论 B.刺激反应论 C.归因理论 D.认知失调论 10.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 ) A.改变认知 B.增加认知 C.减少认知 D.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浙江省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绝密 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三错涂二多涂或未涂均无分三 1.社会心理学中 社会态度和态度的改变 所属的研究领域是 A.群体心理 B.环境心理 C.个体心理 D.人际交往 2.普通的他人对拥有特定角色的某人或某群体应该表现出来恰当行为的期望称为 A.角色 B.角色期望 C.规范 D.角色义务 3.一个人表达某种态度后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二支持和喜欢,更好地适应了环境,这体现的是 态度的 A.调节功能 B.自我防卫功能 C.表达功能 D.知识功能 4.下面关于自我暴露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喜欢和自我暴露之间有性别差异 B.自我暴露速度越快越好 C.社会赞同会影响自我暴露 D.对一般人最适合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5.罗斯等人指出人们有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期望他人也以我们同样的方式 行动,这是一种 A.自我服务偏差 B.自我中心偏差 C.基本归因错误 D.显著性偏差

6.儿童常常模仿父母或者其他榜样人物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一种 A.顺从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7.在儿童教育方面,成人用温和的劝告进行循循善诱的说服比采取粗暴的二严厉威胁的二甚至 打骂的方法更容易引起儿童消极态度的转变,取得更好的效果,认知失调研究范式中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诱导服从范式 B.努力正当理由范式 C.不足阻碍范式 D.自由选择范式 8.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们各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 被称为 A.优先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特征 D.新近效应 我们所拥有的关于我们是谁的有组织的一组观念和情感称之为 A.自我决定 B.自我觉察 C.自我概念 D.自尊 10.可以用来解释 枪击扳动了手指 的侵犯行为理论是 A.本能理论 B.控制源理论 C.挫折侵犯理论 D.诱因理论 11.著名的谢利夫自主运动范例用来研究的社会心理现象是 A.顺从 B.服从 C.偏离 D.遵从 12.处在团伙中的个体有时会跟随团伙表现出一些暴力行为,而这种行为在他单独时不会表现 出来,这种现象称之为 A.个体化 B.行为传染 C.去个体化 D.服从 13.日常生活中,人们购买东西时讨价还价所面临的冲突形式是 A.非零-总和型 B.零-总和型 C.接近-避免型 D.双重接近-避免型 14.个体关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得益以及其他人的得益都能达到最大限度,这类人可称为 A.竞争者 B.合作者 C.个人主义者 D.平均者 15.在工作群体中,群体成员为达到个人目标而彼此依赖于固定的稀缺资源,会干扰或阻碍其 他成员的努力,就会产生 A.顺序依赖性 B.交互依赖性 C.汇合依赖性 D.反向依赖性 16.从沟通与组织的关系上进行分类,可以把沟通分为 A.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B.上行沟通二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C.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D.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资料

自考 04265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S1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 1、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社会和人的社会行为。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个体行为的研究 2、人之社会行为的起因:(随研究深入发展) ⑴他人的特点和行为;⑵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的认知过程;⑶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⑷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⑸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生物和遗传因素 3、社会心理学内涵的综合理解或总结:“社会心理学主要侧重于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起因,研究和确定在社会情境中影响和制约我们的情感、思想、行为的各种因素” S2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心理学,德国学者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实验或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当代心理学的最重要标志 2、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他们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了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该书曾经被广泛作为美国各大学的教科书,深深影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尤为关键的是,弗罗德·阿尔波特是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来展开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的;同时注重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 4、乔治·米德以符号与语言展开社会心理学研究;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墨菲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对社会和团体规范及人际关系的开拓性研究;巴特莱特对于记忆和思维所作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影响了社会认知的心理学研究;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倡导者,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认知平衡理论的提出者弗利兹·海德,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提出者费斯廷格;合作与竞争理论的提出者达奥奇;归因理论的主要发展者哈洛德·凯利;旁观者效应的主要研究者达利 5、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侧重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领域的发展,其二是应用方向的发展。认知倾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当代社会心理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仍然是关注于认知因素对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影响作用 6、社会心理学发展表现出来的特色:⑴重视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⑵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⑶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 7、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阶段:⑴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心理学(1879-1908)⑵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⑶青春期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60年代)⑷不断走向成熟(70-80年代)⑸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S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研究:观察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概念心理学) 2、实验研究法: ⑴被系统操作的因素称为“自变量”,被研究的行为称为因变量(概念心理学) ⑵在社会心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决定一个自变量是否影响某种行为变化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也是评价实验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①第一个条件时随机抽样和随机分配②保持其他因素的持续稳定 3、相关研究法: ⑴实验法难以实施的原因:①是由于研究者所感兴趣的某些因素的变化,可能超出研究者所能控制的范围;②基于一些伦理方面的考虑 ⑵相关法的内涵:侧重于观察一个因素的变化,是否与另一个因素的变化相关。相关指数从-1.00到1.00,从0.00起到+-1,分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高 ⑶相关研究优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资料和信息,并能同时对许多因素做出有关的分析与评价。缺点:往往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⑷实验研究法和相关研究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两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2018年4月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一试题和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心理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6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社会行为的主体是 A.人 B.社会 C.行动 D.物质 2.《被奴役的儿童》使用的方法是 A.生活史分析 B.文献法 C.跨文化研究法 D.观察法 3.同辈群体又称 A.同龄群体 B.大众群体 C.学校群体 D.邻里群体 4.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是 A.政治社会化 B.经济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5.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始于 A.4岁 B.5岁 C.6岁 D.7岁 6.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指的是认 知的 A.客观性 B.主观性 C.自我控制性 D.完形性 7.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这个现象是 A.假定作用 B.类化原则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8.总加量表法的发明人是 A.古德 B.李克特 C.苏西 D.塔南 9.规模小且互动性强的群体是 A.次属群体 B.首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比较的学者是 A.米德 B.库利 C.戈夫曼 D.班杜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自考本科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历年真题

案例分析(解释案件,名词定义,解决方法) 1、商品包装(2013 10, 2014 04中性包装,2015 10) (2013 10)国内某厂向国外出口一批灯具。合同上规定每筐30只,共100筐。 我方工作人员为方便起见,改为每筐50只,共60筐,灯具总数不变。请问这种处理方式是否构成违约。 答:(1)在进出口交易中,买卖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履行合同,如一方行为与合同规定不完全相符,就构成违约。 (2)上述交易中,我方虽未改变交货总数,但却改变了每件包装内装商品的数量和包装件数,与合同规定不符,因此,这种处理方式已构成违约。 (2014 04)菲律宾某公司与上海某自行车厂洽谈进口业务,打算从我国进口“永久”自行车1000辆。但要求我方改用“健”牌商标,并在包装上不得注明“MadeinChina”字样。问:我方是否可以接受在处理此项业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这是一笔中性包装交易,处方要求我方采用定牌中性包装,我方一般可以接受。 (2)在处理该业务时应注意:首先,要注意对方所用商标在国外是否有第三者已经注册,若有则不能接受。如果一时无法判明,则应在合同中写明“若发生工业产权争议由买方负责”。其次,要考虑我方品牌产品在对方市场的销售情况,若我方商品已在对方市场树立良好声誉,则不宜接受,否则会影响我方产品地位,甚至造成市场混乱。 (2015 10)国内某出口公司与日本某公司达成一项出口交易,合同指定由我方出唛头,因此,我方在备货时就将唛头刷好。但在货物即将装运时,国外开

来的信用证上又制定了唛头。 答:我方可以通知买方要求其修改信用证,使信用证内容与合同相符,如买方同意改证,卖方应坚持在收到信用证修改通知后再对外发货;或者我方在收到信用证以后,按信用证规定的唛头重新更换包装,但所花费的额外费用应由买方负担。在收到信用证发现与合同不符后,不要做出既不通知买方要求其改证也不重新更换包装而自行按原唛头出口的错误行为。 约定包装条件的定义 包装条件是买卖合同中的一项主要条件。 卖方支付的货物未按约定的条件包装,或者货物的包装与行业习惯不符,买方有权拒收货物。 货物虽按约定的方式包装,但却与其他货物混杂在一起,买方可以拒收违反规定包装的那部分货物,甚至可以拒收整批货物。 2、分批装运(2009 10, 2010 10,2012 10) (2009 10)我国某企业紧急出口一批服装到迪拜,共计300公吨,对方企业也已经开好信用证,信用证上要求该批货物不允许分批装运。但由于我方企业生产能力有限,不能及时提供300公吨的服装,因此,我方企业按对方企业的要求,在国内组织了其他同类货源,并于青岛、上海和宁波三个港口各装运了100公吨的货物在同一航次的同一条船上,同时在提单注明了不同的装运地和不同的装运日期。鉴于该种情形,我方企业是否违约银行最终能否议付 答:这不构成违约,银行能议付。由于分批装运是指一笔成交的货物分若干批次装运。但一笔成交的货物,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分别装在同一航次、同一条船上,即使分别签发了若干不同内容的提单,也不能按分批装运论处,因为该笔成交的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95 课程代码:02351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3.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4.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5.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16.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7.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2.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13.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14.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5.群体极化:群体决策方向上与个人决策相一致,但比个人决策结果更极端,这就是群体极化。具体表现为:如果人们先前的倾向是冒险的,则群体决策更具有风险性;如果人们先前的倾向是保守的,则群体决策更为谨慎。 16.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3.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4.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

全国2015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标准试题

绝密 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 写在答题纸上三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三错涂二多涂或未涂均无分三1.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 提出来的三A.麦独孤B .G 四奥尔波特 C . 费斯汀格 D.F 四奥尔波特 2. 在对他人的知觉中,最新获得的信息对形成他人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这是 在起作用三 A.新近效应B .优先效应C .慈悲效应 D.晕轮效应3. 是对自己的态度,即对自己的评价三A.自尊B . 自我C .自我认知 D.自我概念4. 每个人最重要二最核心的态度是A.自尊B . 自我概念C .自我 D.自我认知5. 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三 A.尊重B .人际吸引C .合作 D.助人行为6. 有关吸引的认知理论,主要就是 的对称理论三A. 海德B . 纽科姆C . 伯恩 D.扎琼克7. 与助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 和回报规范三A.团体规范B .社会责任规范C . 社会伦理 D.社会习俗8.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是学习而来的,这种学习有两种机制,一是 ,二是模仿三A. 条件反射B . 联想C . 负强化 D. 强化) 页3共(页1第 题试)二(学理心会社 #74020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4)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4)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

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合作的协商理论:由考默利达和契科夫提出。按照这一理论,在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果、最小的期望结果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个体或群体之所以合作是因为他们希望建立能产生最大期望结果的关系。最可能赢

自考本科《财务管理学》历年真题(12套)真题及答案

2010年1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7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某人某年年初存入银行100元,年利率3%,按复利方法计算,第 三年年末他可以得到本利和(D)P33 A ? 100 元 B ? 103 元C. 109 元D . 109.27 元 2?某企业税后利润67万元,所得税率33%,利息费用50万元,则该企业的已获利息倍数是(D)P70 A.0.78 B.109 C.2.78 D.3 3?标准离差是各种可能的报酬率偏离以下哪一项的差异?(A)P48 A.期望报酬率B.概率C.风险报酬率D.实际报酬率 4?固定资产具有较差的变现性与(A)P249 A.流动性 B.实用性 C.损耗性 D.效益性 5?进行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的主要目的是(C)P285 A ?获得稳定的收益 B ?获取控制权 C ?调节现金余额D?规避利率风险6?有效的成本控制的前提是(A)P339 A .健全的基础工作 B .健全的原始记录工作 C .健全的计量工作 D .健全的定额管理制度 7?企业与投资者、受资者之间形成的关系,称之为(C)P7P8 A .债权债务关系B .上下级关系C.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会关系 8.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是(A)P26 A ?经济学 B ?会计学 C ?金融学 D ?管理学 9?资金时间价值从其实质上看是指货币资金的(B)P30 A.膨胀 B.增值 C.紧缩 D.拆借 10.从市盈率的直接计算公式看,可以视为(B)P56 A ?投资收益率 B ?投资回收年限C.股票的市场价值D.股票的卖出依据11?属于综合财务分析法的有(C)P80 A ?比率分析法 B ?比较分析法C.杜邦分析法D ?因素分析法12?在20, n/60”的信用条件下,购货方放弃现金折扣的信用成本为(A)P99 A . 27.835% B . 29.835% C . 31.835% D . 37.835% 13.企业筹集的资本金是企业法定的(C)辅P37 A .营业资金 B .营运资金C.自有资金D .负债资金 14.公司增发新股,属于资本结构的(D)P114 A .存量调整 B .宿量调整C.无量调整D .增量调整 15.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有限公司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人 民币(A)P119 A . 10万元 B . 30万元 C . 50万元 D . 100万元 16.根据《企业财务通则》规定,我国企业资本金的确认采用(B)P119 A .授权资本制 B .实收资本制C.折中资本制D .法定资本金 17.根据公司法规定,企业累计债券总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 (C)P170 A . 20% B . 30% C . 40% D . 50% 18.当债券的票面利率小于市场利率时,债券应(C)辅P60 A .溢价发行 B .等价发行C.折价发行D .协议价发行 19.财务成本是应收帐款所占用资金的(A)P212 A .资金成本 B .虚拟成本C.利息D .实际成本 20.在ABC管理法中,A类存货是指那些(D)P246 A.品种多所占资金也多的存货 B.品种少所占资金也少的存货 C.品种多所占资金少的存货D .品种少所占资金多的存货 21.若某方案现值指数小于1,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P258 A .未来报酬总现值小于投资额现值 B .未来报酬总现值大于投资额现值 C .未来报酬总现值等于投资额现值 D .未来现金流入等于投资额现 值 22.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等于投资报酬率,则现值指数(D)P258 A.等于零 B.小于零 C.大于零 D.等于1 23?债券的收益是固定的,但其价格会随市场利率的上升而(B)P170 A .上升B.下跌C .保持不变D .有波动性 24.属于企业扩张的形式是(C)P406 A .企业分立B.企业剥离C .企业收购D .企业清算 25.某人租房10年,于每年年初支付租金2万元,则10年租金按年 利率i计算的现值应等于(A)万元。P45 A . 2>(P/A,i,9)+2 B . 2>(P/A,i,10) C . 2>(P/A,i,11)一2 D . 2>(P /A,i,11)十1+i) 26.股利政策理论有(D)P377 A .股利发放的程序和方法B.股利种类和股利实施 C.普通股利和优先股利 D.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 计息期是(D)P289 A. 一年 B.半年C . 一季D . 一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28.资金的时间价值在资金与时间关系上体现为(ABCE)P32 A.资金使用时间越长,时间价值越大 B.资金使用数量越多,时间价值 越大 C.资金周转越快,时间价值越大 D. 上述三者结合,时间价值变得更小 E.上述ABC三者结合,时间价值变得更大 29.计算速动比率时,把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其原因有(BCDE)P68 A.存货可能占用资金太多 B.存货可能存在盘亏、毁损 C .存货可能已充当了抵押品 D .存货可能已降价 E.存货变现速度最慢 30.企业筹集资金的动因有(ABCDE)P89 A .依法创立企业B.扩大经营规模C .偿还原有债务 D .调整财务结构 E .应付偶发事件 31.企业筹集权益资金的方式有(ACE)P121 A .发行股票B.发行债券C .企业内部积累 D ?借款 E .吸收直接投资 32.下列各项哪些是债权资产存在的原因?(ABE)P203 A .迫于商业竞争需要B.减少存货积压 C .增加销售收入D.减少资金占用 E.销售和收款两个行为在时间上的不一致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X”并在题下空处进行改正。 33.计算递延年金终值的方法,与计算普通年金终值的方法不一样。 (XP37 34.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可用于房地产买卖和生产性支出。 D .社27 .某人购入债券,在名义利率相同的情况下,对其比较有利的复利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05年11月 一、单项选择题(26~125题,每题0.75分,共75分。 38、()不是社会感染的特点。 (A)全面性(B)双向性(C)接收的迅速性(D)爆发性 39、()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 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的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A)行动者(B)内控者(C)外控者(D)评价者 40、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 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 (A)隐藏自我(B)自我抬高(C)形象塑造(D)自我暴露 41、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42、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是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 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 (A)成败归因(B)稳定归因(C)综合归因(D)不可控归因 43、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 活动的效率,这是() (A)结伴效应(B)观众效应(C)比较效应(D)淘汰效应 44、态度的内化是指()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 有机的组成部分(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C) 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习得一定得态度 45、试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F.奥尔波特(B)勒温(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 46、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得关系是() (A)指数关系(B)线性关系(C)U型曲线(D)倒U型曲线 47、()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A)社会动机(B)社会态度(C)价值观(D)社会知觉 48、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A)印象地位(B)角色的期待(C)基本规范(D)评价标准 49、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C)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 二、多项选择题(126~150题,每题1分,共25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129.问卷法的主要特点是()。 A.标准化程度高B.成本低C.收效快D.可以直接收集数据 130.婚姻的动机有()。A.经济B.繁衍C.承诺D.爱情 13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自考英语二历年真题及答案(全)

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英语(二)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0015) PART ONE (50 POINTS) Ⅰ.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10 points, 1 point for each item) 从下列各句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 1.Would’t you rather your child ______ successful with his study and won the scholarship? A. became B. become C. would become D. becomes 2. Although Tom is satisfied with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 he wonders _______will happen to his family life. A. it B. that C. what D. this 3. We hope that all the measures against sandstorms, ________ was put forward by the committee, will be considered seriously at the meeting . A. while B. after C. since D. as 4. We cannot leave this tough job to a person_________. A. who nobody has confidence B. in whom nobody has confidence C. for whom nobody has confidence D. who everyone has confidence of 5. You are the best for the job _____ you apply your mind to it . A. until B. if only C. in case D. unless 6.Hey, leave _____!I hate people touching my hair. A. behind B. out C. off D. over 7.I thought the problem of water shortage would ________ at the meeting but nobody mentioned it. A. come up B. come up to C. come over D. come to 8.Mr.Smith , can I ________ you for a minute? I’d like to hear your opinion on this issue. A. say a word with B. have words with C. mention a word with D. have a word with 9.There is a deadlock (僵局) in the discussion when neither side gives ________ to the over . A. a way B. way C. the way D. its way 10. This type of desk and chair can be adjusted ________ the height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ages. A. with B. for C. to D. in Ⅱ.Cloze Test (10 points, 1 point for each item) 下列短文中有十个空白,每个空白有四个选项。根据上下文要求选出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 For over a hundred years Japan has consistently spent large sums of money and considerable human resources in an effort to obtain technology. Her ability to negotiate __11___ by the fact most of the technology she wanted was no commercial secrets. Japan’s __12__ has also been strengthened by the fact that her internal market was large, so that __13__ to this market could be offered to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s an attraction to them to grant licenses. Besides, Japan’s work force was disciplined, so it was capable __14__ applying the information it acquired. Finally,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mpanies, who were __15__ licensers, felt that the Japanese companies might take a large share of the world market __16__ they wer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