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转型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转型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转型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转型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转型(五)

巫永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二0一五年一月

四、地方政府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

所以我们对产业政策要有一个总结,那下面来了。在产业政策中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发展到底什么关系?要回答这问题,我们简单要回顾一下。从8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到现在,中国形成区域性的这种发展特征如何形成的?

(一)中国区域发展

第一个区域珠三角,珠三角怎么发展起来的?是政府规划出来的吗?没有。政府做了什么?政府只是做你原来愿意投资,第一我给你提供土地,第二你可以修路,三通一平,在这个情况下你来投资。我没有选择你什么行业进来,我没有选择什么企业,你来的都是客,珠三角政府做这个事情。它可以规划出来,完全是市场推动出来的。那政府在这过程中做什么?遵循市场。我可以给你提供服务,我没有做这件事情,这是珠三角,它可以规划出来的。也就说中国最早的区域发展不是规划出来的,是市场自己发展出来的。

另外一个区域有是长三角,长三角又不一样,浙江。浙江民营企业主导,你说民营企业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规划出来的吗?完全不是,市场自己发展起来的。浙江人早期,这个很多人说中国南方,南方人脑子里就资本主义的基因,所以这点在浙江人的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了。在80年代之前,改革开放之初,浙江人上全国各地做生意,各种什么小生意都做,别人看不上的都做。后来就是这些人,很多回乡了,建工厂,就建立企业。当然还有我们乡镇企业,后来慢慢乡镇企业转制建成民营企业。所以这么发展起来的,政府在这过程中做什么?没做什么。也是市场的力量。所以看长三角、珠三角在很多情况下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没有政府的作用。而且你做什么?提供服务。那浙江也是啊,那绍兴的克强(音译)的那个城纺城,也是先有市场自己形成一个交易地方,那么政府建立一个室内的交易场。通过这个方式去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早期。

那现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情况不一样了,情况倒过来了。珠三角在多年一来,一直要实现一个目标,就是要产业转型,升级换代。原来各家选择的都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高消耗的,高污染的,低成本的,那个价格特别敏感的这些产业,现在看来不行了,它污染严重,成本很低,没有竞争能力。现在大量的这种企业在倒闭,包括台湾的,包括另外一些外资的,还有我们自己的在倒闭的。就是因为这个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且这些行业

停留在原来的那种模式,靠机器成本的代工,它没有竞争力了,因为现在中国成本在迅速的上涨。所以那对地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要转型升级。那我们发现一个市场治理,就企业自己做不到,珠三角这样,浙江也这样。浙江十几年前我去调研,他们就,企业也好政府也好,都意识到了我们这种小规模的生产,靠代工不行,利润太低,太辛苦。我们要自己的技术要自己的品牌,十年过去了,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同样艰巨。为什么?就是市场治理,企业规模太小,要投入大量的研究。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没有能力就没有这个意愿,所以解决不了。那现在这个问题政府就提出来了,那谁能帮助企业去实现转型也好,升级也好,政府出现,很自然的政府就出现了。你看广东省政府,省委省政府这么多年在做的事,通过政府的努力来实现这个转型,浙江也是,在建立一些,政府在建立一些研究院。研究院做什么事情?去研发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因为企业规模不够,所以不能单独去做这个研发,那怎么办?政府建立一个研究机构研究院,由政府来提供企业转型过程中所共同需要的技术,这是最大的公共产品。这就转向那个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作用了,这是新现象。所以原来这两个地区,政府是跟在市场后面的,现在政府站在前面去了,要去引导市场,因为市场失灵问题。

这就涉及到一个中国市场经济建设问题,我们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样的话就要减少政府作用。通过刚才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不是一味的去减少作用,很多地方政府作用要减少,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作用要加强,就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方面,政府这个作用要加强。

那我们看在我们三十多年经济发展所经历的这么样的一个过程,政府的作用在不同阶段不一样。就是政府作用跟经济发展问题,在这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都有产业政策,我发展什么样的行业,江苏,江苏很典型的例子,江苏位居苏南地区,以苏州、昆山为代表,尤其昆山,最典型的,就是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所引导出来的发展。昆山原来是个县级市,是个农业县,没有工业基础,连乡镇企业都不发达。但昆山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努力,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一个最主要的基地,这是政府产业政策的结果。当时的昆山市领导就觉得昆山要发展工业,发展什么工业呢?那么通过了解,市场了解调研以后发现,慢慢就形成了以台资企业为主的这种信息产业,政府有明显的产业政策的导向。你看这是成功的例子,这是引导市场。

当然我们看到了也有遵循市场的,遵循市场就市场在前面,政府在后面。所以讲浙江都是这样,但是到现在阶段政府又要开始要引导市场。所以政府作用跟产业政策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样,在不同,同一个地区不同阶段也表现不一样,我们不能有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我们得出的结论说政府应该发挥作用,或者不应该发挥作用。政府应该以这种方式发挥

作用,还是以那种方式发挥作用,都不能简单得出这个结论。不同地区不一样,不同发展阶段也不一样。

(二)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

那地方政府,我们刚才说地方政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它是促进经济发展,还是在阻碍经济发展。但是如何解释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跟地方政府的作用?一般有这么几个解释,第一提供公共品,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理论,政府要做什么?你不要直接去决定自由分配,你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我们知道是市场提供不了的,公共产品跟私人产品最大的区别,它收费的困难。收费困难就,它是非财产性的,非财产性的就是你可以用,我也可以用,大家都可以用的结果就是不能收费,公共产品。那私人产品呢,是排他性的,我用了,你就不能用。为什么有排他性?产品产权,我是花钱买的,这东西是我的,我建的,我买的那就是我的。那市场有还多公共产品是企业和个人提供不了的,多元提供的,因为它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那只能由政府提供。我们之前说的,好,比如都是同一类企业,中小纺织产业,中小企业在这个升级换代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共同的技术约束,也就说需要一些共同的技术来帮助解决问题。而单个企业因为规模有限、资金有限、能力有限,它没法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去研发,它做不到。那怎么办?这个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政府的优势,优势去组织力量来进行研发,给企业提供公共产品,这个是。还有基本的技术设施,公共产品。所以这是一般理论认为经济要发展,政府工作实行提供公共产品,而这公共产品是经济发展必须的,但市场也提供不了,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理论。

那第二个理论就更有针对性了,针对中国。提出这个理论是科斯,我们知道提出产权理论。科斯对资本经济做出很大贡献,他是奠基人。科斯在去世前对中国的发展一直非常有兴趣,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发展,也在和别人一起在研究中国的发展。他在2012年有一本书,英文名字“中国如何变成资本主义”,这英文名字中文名字我一下子想不起来,大家可以去找他的书,我觉得这本书是我目前看到的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最有说服力的一本书。所以它在这研究过程中,跟另外一个华裔学者叫王宁,他重新来解释中国经济如何发展的,其中一定要去面对地方政府这么一个决策。他是如何解释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起促进作用,因为它扮演了一个角色,就是提供组织服务这么一个角色。根据一般理论,比如马歇尔说组织是市场当中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我们通常说的要素,劳动力啊、土地啊、资金这些东西,马歇尔认为组织是一种独特的要素。那通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要素进行组织协调是决定经济能不能发展最重要的。通常情况下谁来解决这个组织问题,市场。所以市场就能够把生产要素转换成商品,最后能够带来经

济增长。这是一般的解释。但是科斯认为在中国地方政府提供组织服务是解决资本问题,在中国情况像地方政府的作用,就填补了一个真空,真空就市场能不能够形成有效组织要素的这么一种机制,市场解决不了,所以真空。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经济不可能发展。中国的地方政府站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为填补这个真空,扮演了市场组织者的角色,对要素进行组织,把生产力的要素组织起来,供企业所使用,科斯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做了这么一件工作,所以能够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那这些要素我们说最基本的,几个主要作用,资金、土地,还有劳动力,政府提供什么?政府不能直接提供要素中的多数,政府第一唯一能提供的是土地,土地是政府控制的,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把那个农民的地转来怎么样,政府可以提供这个。政府能提供资金吗?政府不能直接提供资金,政府只能去影响银行。所以国家贷款。那还有资金,大量的资金是政府要追求的,要吸引的,就招商引资,外来的资金。那政府不能分配资金,政府只能做,通过它做的事情把这资金引进来。劳动力,政府能提供劳动力吗?政府不能提供劳动力。劳动力是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为什么内部的农村,广大农村的劳动力会到珠三角去就业,完全市场的选择结果。那边很多的工厂,那边有机会,那边有工可以做,那边我就可以挣钱,这完全是一个市场的选择,所以政府控制不了。所以这些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一定的要素都聚集那个地方了,才到导致经济发展。

那地方政府做了什么?所以我的解释是政府解决了信心问题,政府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信心问题,让同事者有信心,让劳动者有信心。所以包括招商引资我会建立在这个地方,同时不仅我会来,很多的那个厂商去投资,因为它对这个地方有信心。信心从何而来?通过政府的努力。不管你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管你通过努力形成了一个聚居,还是不管你通过各种努力形成的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政府是服务型的政府。还为什么劳动力会来?因为对它有信心,那有工厂我可以找到工作,我可以挣钱。所以政府实施这些事情,就政府做的事情是要解决信心问题。当然信心我觉得与共同的,你这些信心解决了,资本和劳动力才会来,土地你可以提供。但是在不同地方,它的信心可能每个时间段表现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了解批判政府产业政策中,未来经济的,区域经济转型要弄清楚,在不同阶段不同地方,对市场来说能够构成它信心的东西是什么?这点要弄清楚,在那个统计的档案,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不同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一定解决信心问题。是政府直接去干预市场,去决定资源分配,更容易产生信心,还是政府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去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完善的市场环境,更容易对企业带来信心,我觉得这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地方还认为政府直接去分配资源,这个项目谁更容易产生企业信心?我觉得这个观点得调整过来了。你那是增加一家企业的信心,你的代价是牺牲了绝大多数其他企业的信心,所以我们得

调整这个观念。

(三)未来区域发展与产业政策

那么未来区域发展和产业政策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决定了一些因素,要了解中国的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是这么一些不同阶段形成的,我们形成我们靠一个这个东西,看清楚这个,能不能看见,叫微笑曲线。大家看过这微笑曲线都知道,像一个人笑脸,像一个人的形状,叫微笑曲线。提出这个曲线的是宏基,台湾宏基电脑的前董事长施振荣先生,他最早用这个微笑曲线来描述行业内部的分工情况,后来说发现这个微笑曲线不仅可以描述行业内部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描述整个经济发展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描述整个全球的分工链条,不同国家在这个曲线当中的不同位置,就像一个行业内部不同企业在这个位置一样。那在80年代初之前,改革开放之前,这个微笑曲线是一个全球分工链条,我们在1978年79年开放之前,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我们不在这个链条当中,我们没有加入这个链条,所以跟这个曲线没有关系。那78年79年我们决定改革开放,对谁开放?对这链条开放。这链条是一个什么链条?资本主义分工体系。所以我们加入链条,这么一个链条,那最早国际分工链条是上下垂直整合型的,一家企业从最上游开始做起,从技术研发,从上游中游下游,零部件自己生产,然后贴上自己的牌,组装成一个产品,先让这个牌子卖出去,最早是这样的。那么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尤其在最近企业内部的联系发生变化了,垂直整合型的这种分工变化这种分工了,就微笑曲线型的分工,曲线型的分工。那原来垂直整合型曲线都是一家企业来做,两边这个曲线的这边是技术研究,这边品牌售后服务,那我们说附加值都在这两边。苹果公司一架苹果手机卖那么贵,绝大部分利润是被苹果公司拿走的,苹果公司它有技术它有品牌,它有售后服务。那么剩下的苹果产品出哪里,中间环节,那底下的就中间环节就生产制造部分,生产制造部分谁来做?像最早随着整合一家企业自己全部做,那现在分工以后不是,多数企业,就那些有掌握技术产权企业不做了,那些谁来做,给其他企业来做。所以我们在78年79年,改革开放是对这个资本主义世界分工体系的开放,使它更多企业开始,原来这个链条之外加入这个链条,成为这个链条一部分,我们从哪开始?我们不能从顶端开始,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我们只能从最底端开始,底端就是挣血汗钱,靠加工,利润非常低,靠辛苦钱,从那开始的。我们八几年以这种方式加入全球分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好,现在发生变化了。我们有一批企业从最底端开始进入中间,中间啦,我们比如说华为啊,那个这些,有一批企业进入这个阶段。那这个意义在什么地方?我们要考虑区域经济转型,一定要把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跟这个链条结合起来,最后就形成一个长远的战略眼光。否则的话我们就看,我们这个局部看眼前,永

远不能把问题看清楚,你永远不可能在这个竞争中你想取胜不可能的。要想取胜把眼光放大,把自己本地的经济,本地的经济是空的,你一定要落实企业。使这个企业在这个微笑曲线中分工所处的问题,是最底端,只能进行加工、制造,挣血汗钱,还是可以往上走,有技术创新有品牌,有新的产品出来,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要,要弄清楚的。

中国过去30几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不同地方的政府,在这方面差别很大。中部少数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因为他们非常了解这个全球的市场情况,全球分工,能够清晰的定位出我这个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哪个位置,而这个位置是由特定的企业表现出来的。因为他们跟这个整个全球链条,产业链接触很多,了解非常多,不管是出去访问,还是把人请进来,比如昆山就属于这一类。但是我们多数地方政府是盲目的,它不了解这个过程,它就想招商引资,它不管那个企业是个什么样的企业,所以很盲目。所以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做得越多,可能越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像这种情况,了解情况下去做,你做得越多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我们要强调的这一点。那现在的情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近的接连的几份报告都表明,传统的主力的代工企业就底端的这一部分企业很多现在都倒闭了,为什么?因为在这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的国际在进行急剧的变化,而这些企业没有顺应这些变化,它没改变,它还把自己停留在代工的阶段,我没有技术,我坐在那里。苹果今天要生产什么?零部件,我就负责给你加工那个零部件,我其他不管,一般它就只为特定的企业加工。那这些企业现在有另外的竞争力的代工厂出现,苹果公司找别的企业代工了,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包括在东部沿海,最主要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很多企业在倒闭,代工的企业,在当中很多都是台湾的企业,也有我们自己的企业。这就涉及到区域发展和产业政策。你政府既要管产业政策,第二你要产业政策的时候,你扶持什么?你扶持什么根据什么判断,要了解这个。那我现在也看到其实东部沿海地区,我们看到地方之间差异非常大,中西部地区是一种情况,西部地区一种情况,东部是一种情况,中国不同的地区情况又不一样。有些地方非常的困难,转型升级非常困难,有些地方就走在前面。比如说深圳,中国现在出现了一批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深圳有很多。那深圳现在在另外一些领域方面,也让台湾资产害怕,给它巨大的压力威胁,不仅是压力,是威胁了,直接威胁到它,要取代它了。有是要靠什么?所以就要分析你政府做什么。深圳不管是华为也好,腾讯也好,还是比亚迪也好,这些企业我们看它有多少家,有多少家是政府扶起来的,有多少家是政府扶起来的,我们找不到。这些起来的企业都是自己竞争出来的,竞争起来的。那可能就要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这些企业容易在深圳冒出来?一定跟它的市场环境有关系。到深圳的人,你不要说是投资者是企业家,就一般的人都认为深圳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没有太多约束的地方,而这就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

的条件,一定要有自由的环境。那深圳有那么多代表未来的企业在深圳冒出来,而且发展那么快,它不是偶然的,一定要找这些。

我觉得现在问这个问题,就要简单的说一下,中国过去30几年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大家争论非常大,没有一个相对大家认可的一种观点。我自己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两个因素,我们都有一个很好的平衡。一个是自由,这自由不是什么政治的自由,而是个人创造财富的自由,企业经营的环境自由。我们1978年开始,我们原来企业没有自由,个人没有创造财富的自由,开始涌入到现在,不断的,自由不断的增加,不断的扩大,是这个过程。另外一个就是秩序,有自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肯定是发展不了的,毫无疑问,没有自由绝对发展不了,但是有自由没有秩序能不能够发展,也不行,还有秩序。中国在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发展不起来,我们很大的一个问题没有秩序。而19世纪中叶是外敌入侵,导致中国进入了一个混乱的阶段,加上另一个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军阀混战,内战,资本入侵,49年一个新的国家建立了,我们很快就投入政治运动,无休止的政治运动。那这过程只有到了70年代末才开始。我们过去35年所享受的秩序是过去一百多年所没有的,这是一个要值得珍惜的一种环境。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我们过去三十年怎么发展?就是这个自由加秩序。大的一个国家是这样,但小的一个地方呢?又是这样。这个自由,企业的这个经营的自由要有,我觉得深圳在很大程度上告诉我们真理。就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政府做得越多是不是越好?政府做得越多,会影响这个自由,企业的自由。比如说政府,我们要分类,政府去干预市场自由分配的事情该不该做?我觉得不该做,这不是做得越好越好的问题,是一点都不该做。政府去干预这个资源分配,就是分项目管,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是这样,就分项目。我们已经通过习惯,通过分项目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我自己觉得分项目的方式是不可能把我们带向经济发展的未来,我们在很多领域一直在这样做,我们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去吸取这个教训。一想在发展战略信息产业中发展,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怎么做?分项目。我们要鼓励创新怎么做?项目。所以在当年4万亿投资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听到这个故事,要分钱,怎么分?好,到科技局,地方的科技局,怎么分?好,科技局所在的楼上,办公室楼下是有家茶叶店,那个办公的人就找到茶叶店的老板,现在那个你可以申请项目,你以创新的方式申请项目,茶叶老板困惑,我卖茶叶的我怎么可能创新,我哪里创新,要给他出主意,就申请个项目,拿了一笔钱了,钱到了以后最后怎么分?好,茶叶店的老板有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就给这个科技局的,有个组织申请项目的人。我们看很多这种分下去的,在北京听到很多这种例子,所在的那个同事,在一个部门的同事,就说北京市政府现在说好了,发展产业,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很多人就专门成立这种,

新的企业,今天发展什么?鼓励什么?我相信你申请成立一家公司,然后申请项目,申请项目完了之后什么事也没做,就是分钱。所以申请以项目的方式来推动产业化的,就是一个分配资源。当然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得很清楚,要让资源要让市场来决定资源分配,不能由政府,政府分配就这个结果。而且这是我们说的,我们不太愿意看到的情况。愿意看到的情况,好,企业拿到这个资金做什么?去追求实现它自己的目标,不是去培养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我们说分资源是政府不应该做的事情,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如果你这个地方真的要经济发展了,增了以后区域发展要有真的成功能够实现转型,政府就再也不能去做分这个事情。那政府应该做到什么?政府应该做去创建市场环境的事情,首先这市场环境能够有利于经济发展,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解决企业的信息问题,解决投资者的信心问题,还不仅要解决企业投资者的信心问题,还要解决老百姓的信心问题。比如说现在各地这么多年不断发生的战略新的项目,老百姓说这个项目是对环境污染比较重,这是解决整个社会公共的信心问题。对政府就提出新的考验,你要通过什么方式?让社会有信心,让投资者有信心,让老百姓有信心,我们不能只顾投资者有信心,这个老百姓没信心,社会没信心,那事情做不成的。现在一旦发生的例子都是一件一件,就我们理念观念上要变,很多价值观要调整。那构建一个什么样呢?科斯说的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了,政府解决了这个组织服务问题,那现在30年,未来30年,是不是还是这样就够了,肯定不是。提出了新的要求,那新的要求包含什么?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不弄清楚就盲目的政府去招商引资,政府去鼓励什么?去限制什么?都会犯错误。那政府说我们就回过头来,一开始说的,中国这么大,经过30多年发展地区差异那么大,不同的地方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它所面临的任务不一样。任务不一样对地方政府的要求就不一样。所以我们,我今天这节课没法给大家告诉一个对大家普遍适用的一个东西,不可能。因为每个地方差别不一样,每个地方自己要去做研究,去分析,我这个地方属于每一类。我们刚才说了,有些地方属于工业化的早期,工业化早期就是选择一些比较小的,不管什么投资者都来,我们这么过来的。但是现在就环境意识、环保意识这么强的情况下,你是不是还能够重复发达地区早期那个做法,我们大家选择的不管它环境污染不污染,我就来,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是要考虑的。那怎么样如何实现环境保护跟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现在跟沿海地区80年代90年代已经不一样了,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自己去创新,这是工业化早期类型的。那工业化中期阶段呢?是一个什么情况?工业化到一定阶段了,环境意识起来了,污染也产生了,调整问题。我们看北京周边,河北是最典型的,工业化的中期,就是原来的那种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已经到了相当程度了,现在造成污染了,而且产能过剩,怎么办?这个情况跟各地的工业化早期的地方政府

又不一样,所以地方政府怎么弄?完全不一样。还有已经造成的工业化后期的,要进入4.0版了。现在最近很时髦,大家工业化的4.0版,说德国代表4.0版。中国是什么情况?中国是2.0版,3.0版同时存在,还有4.0版必须要做。那谁来做4.0版,那肯定是中国沿海地区,也是深圳这种地区4.0版。那深圳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说深圳已经成功成长出一批代表未来的企业,那不仅是深圳,阿里巴巴所在的杭州也一样,还有北京代表未来的企业。这些企业未来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我觉得我们应该做这个事情。下属该做什么?不是分配资源了,而是市场环境的第二次维护,这是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情。这一点对于这个发达地区来说尤其重要,对所有的地方政府来说都同样重要。

我认为中国经过35年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那未来,在过去35年区域之间竞争非常严重,非常厉害,那么未来区域之间的竞争还会延续下去,那决定区域竞争的因素是什么?我觉得不是你政府能够给企业什么样的优惠,什么样的特殊的政策了,而是在于谁能够率先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去吸引企业。我觉得这是未来地方政府竞争的要害所在。不信我们就来观察,未来比如说10年回过头来看,有些地方发展起来了,或者现在发展好的继续发展,是不是它的构建市场环境方面做得最好。而不是政府直接去分配资源做得越多越好,但这个其实提出新的要求了,比如说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你要研发需要大量的研发人才,那么研发人才要什么?要选好的,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青山绿水。你这方面做得越多,会越吸引这些高层次的人来,这些人来了以后会越有利这些行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地方政府要做这些时期,而不是直接去分配资源。所以对地方政府的要求是,我觉得是这样的要求。我们如果对地方政府都能够的理解,谁能事先意识到这一点,而且能把这种观点观念落实到实际,变成实际的各种政策,各种制度,那这个地方一定会未来在区域竞争中占领有利的位置。我觉得是对地方政府提出了这么一个要求,那这个是个新课题。我觉得可能有意无意肯定有些地方政府有意这个事情已经做了,更多的地方政府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这一点来看,大家现在的起跑线其实是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说机会是一样的。那么未来在这个几乎相同的起跑线基础上,大家怎么做?我觉得那才是未来竞争的主要的方向。

所以总结下来,我们认为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地方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现在中国过去35年这么走过来,现在到了这个阶段,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注意什么?总结下来我觉得有几点是最重要的。

第一要弄清楚经济发展的要素是什么。我刚才说了总结几种理论,最终可能是要信心。这个信心原来我们更早是关注投资者的信心,现在看来不够,既要关注投资者的信心,还要

关注公众的信心、社会的信心,所以大家都有信心这个地方才能发展,都有信心就意味着我们是个和谐社会。如果这当中有一方没有信心,这个地方不可能和谐,不可能和谐,经济发展的条件就会受会影响,就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信心。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这个信心从何而来,这个信心不是建立在政府去直接分配资源,这个信心建立在政府去完善一个大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市场环境,还要大的一个生活环境,这样的一个生存环境,大的让大家更高兴,这个才会形成一个两性的循环。

所以在微观来说,政府不能去干预从事资源分配,政府要建立这个市场环境,政府转向提供公共产品。我们说公共产品不仅包括企业转型所需要的那些投资,那些技术,还包括空气,这个秩序,干净的水,这些公共产品。只有这点解决了,现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很多人觉得企业投资一定要在大城市,这是不对的。你看欧洲美国很多大企业,像公司总部并不在大城市,有些可能在很小的城市,为什么?因为这地方环境好。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只有大城市才有竞争力,如果一些我们中小城市,通过以自己良好的环境去吸引投资,同样可以发展起来。那未来中国发展一定会走这条路,所以我讲这个要让我们很多中小城市要有信心,这个比什么得弄清楚。我不要跟大城市比那些东西,那不是我们的优势,要不把我们的优势弄清楚,比这些,我们才有优势,才有可能。这样就要求我们地方政府要有足够宽旷的视野,对于本地的了解,对于行业经济的了解,对于全国情况要了解,对于世界的情况要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够对我们这个地方经济发展去进行一个准确的和判断,优势是什么?优点是什么?怎么样尽可能发挥优势,所以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创造比较优势。那对于那些大的城市,一线城市它就更有可能判断了。所以地方政府我觉得,我的建议是尽量减少产业政策,尽量减少依赖产业政策来发展经济,尽量把重点和注意转向去构建更加良好和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大的社会环境,来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未来的竞争一定是这种竞争。那种以提高要素,提供低廉的土地,提供这种补贴,那个补贴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你那样子能把那些需要淘汰的企业引来,真正的企业引不来。这点从我们那么多地方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我想以这点来告诉大家。

那最后还有一点,利益。在过程中要使地方得利益,我们愿不愿意这么去做?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地方政府,尤其官员们的一个很大的考验。比如说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曾经的很多企业要关闭,那么外迁,影响GDP,影响税收,影响就业,我们愿不愿意这么做。我觉得这是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这么做,短期来看会影响政府官员的政绩,各种其他方面。很多还会带来社会影响,比如说失业会增加,税收会减少,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就看我们有没有决心和勇气做这个事情。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行政能力-开题报告

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行政能力 ——汶川县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分析 行政管理1009(10530044)江晨龙 1、研究背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实现经济转型,是我国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本前提和要义之一。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规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此乃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鉴此,地方政府行政逻辑中的自主性将仍有必要空间,但也显然需予以再定位。 从SARS到禽流感、口蹄疫,从密云踩踏事件到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爆炸事故,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近年频繁出现的煤窑塌陷、火灾事故等,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危机高发期。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对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公共危机作为一种特殊状态,是对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政府如何处理社会公共危机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自身形象,也直接影响着该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存亡。 地方政府作为政府的基层组织,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是具体问题的直接面对者,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落实者,是政府形象的代表者。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的高低对于能否处理好公共危机具有重大的作用。在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当代社会,如何提升我国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使政府行政能力与危机管理形成良好的循环,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2文献综述 2.1地方政府能力研究现状 将政府能力十余年的发展状况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描述:第一阶段从1993年1000年为政府能力的初步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今为政府能力相对深入研究阶段。 政府能力的初步研究阶段:中国学术界关于政府能力问题的研究最初还是在经济学领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转型发展

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转型发展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夏秀兰 【摘要】投融资平台公司自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迅速崛起后,承载了巨大的融资压力,其隐藏的债务风险、带来的社会矛盾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迫使其转型升级,本文从政府层面和平台公司自身建设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建议。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产生和崛起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越来越大,加之城市建设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正面激励,更是提升了地方政府搞建设的热情。然而,市政建设投资却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一是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权层层上收,地方财政的财力增长远跟不上其所承担事务的资金需求量的增长;二是《预防法》又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除特殊情况外不列赤字。地方政府急需资金与政府财政明显吃紧矛盾突出,于是,地方政府采取“表外负债”的方式进行隐性融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应运而生。 2002年以来,以重庆、上海为代表产生了一批融资平台公司,他们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发挥了良好作用,解决了一些重大项目的融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融资平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2008年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达到高峰,尤其是2009年,呈爆发性增长,据初步统计,金融危机爆发及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拟定后成立了近5000个平台公司。

从平台公司产生的效果看,确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公司不仅撬动了银行贷款,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较有成效地解决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特别是在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面对外需下滑、消费需求短期乏力的局面,平台公司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的必然性 尽管平台公司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承载的压力、带来的风险、引起的社会矛盾早已引起广泛关注,问题不容小觑。一是融资能力下降。市容改善、城市发展外加政绩考核等因素使各级地方政府要不停地进行城市投资,平台公司是实施的主要载体之一,承担的融资压力愈来愈大,而这些项目大部分为公益性项目,短期内却无明显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大多数平台公司经过几年的折腾,负债率偏高,财务状况不理想,继续融资的能力明显下降。二是过度依赖土地。土地出让收入被称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弥补了许多城市建设资金的缺口。但土地储备属于资金密集型业务,收购资金主要依赖银行,土地出让受制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此外,有些收购的土地还需要完成整治,增加储备风险和成本。在房地产市场起伏不定的情况下,以土地出让金作为还贷资金主要来源的“时间换空间”模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风险显而易见。三是引发社会问题。土地是平台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之一,这些土地往往是城市周边居民用地或老企业土地,涉及拆迁安置、旧城改造、老企业搬迁等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可能导致群众上访等

市场营销第五章 组织市场及其购买行为 练习题

第五章组织市场及其购买行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产业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采购中心直接重购 修正重购供应人招标代理机构 答:产业市场:产业市场又叫生产者市场或服务市场。它是由购买产品和服务并将之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以供销售、出租或供应给他人的个人和组织组成的市场。 中间商市场:中间商市场是指由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并将之转售或出租给他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个人和组织组成的市场。 政府市场:政府市场是指由哪些为执行政府的主要职能而采购或租用商品的各级政府单位组成的市场。 采购中心:采购中心是指由所有参与购买决策过程的人员构成采购组织的决策单位,包括使用者、影响者、采购者、决定者和信息控制者。 直接重购:企业的采购部门或采购中心根据过去和许多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从供应商名单中选择供货企业,并直接重新订购过去采购过的同类产业用品。 修正重购:企业的采购部门为了更好地完成采购工作任务,适当改变要采购的某些产业用品的规格、价格等条件或供应商。 供应人:供应人是指与采购人可能或者已经签订采购合同的供应商或者承包商。 招标代理机构:招标代理机构是指依法取得招标代理资格,从事招标代理业务的社会中介组织。 二、选择题(含多选题) 、某企业决定增加一条生产线,从而引起对新设备、新零部件及原材料的需求,此时该企业所采用的购买行为属于() .直接重购型.更改重购型.间接重购型.新购型 、在()情况下,产业购买者估做出的购买决策最少? .直接重购.修正重购.新购.变更购买、在产业采购中心的影响者中,()是最主要的影响者。 .采购员.经理.技术人员.财务人员 、组织市场包括()

.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非营利组织市场和政府市场.和 、有权决定买与不买,决定产品规格、购买数量和选择供应商的人员称为() .影响者.批准者.决策者.采购者 、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基础性因素是() .商品质量.价格.服务.和、组织市场需求的波动幅度()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波动幅度。 .小于.大于.等于.都不是 、认识需要是生产者用户购买决策的() .终点.中间点.起点.中介点 、非营利组织的采购人员只能按照规定的条件购买,() .有较大自由.缺乏自主性.受控制少.可任意选购 、产业购买者购买过程中在新购的情况下要经过几个阶段?() ....或 三、多选题 、即使是直接重复购买型的决策也需要经过()阶段。 .认识需要.寻找供应者.确定产品规格 .确定订货.评价合同执行情况 、通过生产者用户对各个供应商的绩效评价,以决定()供货关系。 .建立.维持.修正.中止.构建 、中间商决定购买数量的主要依据是() .现有的存货状况.预期的需求水平.符合中间商的要求 .成本/效益比较.有没有折扣 、生产者用户的需要可以由()引起。 .内在刺激.外在刺激.精神刺激.物质刺激.以上全是 、政府购买方式有() .公开招标选购.议价合约选购.直接购买.日常性采购.专家购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转型发展

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转型发展 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夏秀兰 【摘要】投融资平台公司自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迅速崛起后,承载了巨大的融资压力,其隐藏的债务风险、带来的社会矛盾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迫使其转型升级,本文从政府层面和平台公司自身建设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建议。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产生和崛起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越来越大,加之城市建设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正面激励,更是提升了地方政府搞建设的热情。然而,市政建设投资却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一是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权层层上收,地方财政的财力增长远跟不上其所承担事务的资金需求量的增长;二是《预防法》又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除特殊情况外不列赤字。地方政府急需资金与政府财政明显吃紧矛盾突出,于是,地方政府采取“表外负债”的方式进行隐性融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应运而生。 2002年以来,以重庆、上海为代表产生了一批融资平台公司,他们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发挥了良好作用,解决了一些重大项目的融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融资平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2008年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后达到高峰,尤其是2009年,呈爆发性增长,据初步统计,金融

危机爆发及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拟定后成立了近5000个平台公司。 从平台公司产生的效果看,确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公司不仅撬动了银行贷款,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较有成效地解决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特别是在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面对外需下滑、消费需求短期乏力的局面,平台公司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的必然性 尽管平台公司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承载的压力、带来的风险、引起的社会矛盾早已引起广泛关注,问题不容小觑。一是融资能力下降。市容改善、城市发展外加政绩考核等因素使各级地方政府要不停地进行城市投资,平台公司是实施的主要载体之一,承担的融资压力愈来愈大,而这些项目大部分为公益性项目,短期内却无明显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大多数平台公司经过几年的折腾,负债率偏高,财务状况不理想,继续融资的能力明显下降。二是过度依赖土地。土地出让收入被称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弥补了许多城市建设资金的缺口。但土地储备属于资金密集型业务,收购资金主要依赖银行,土地出让受制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此外,有些收购的土地还需

第3章市场营销环境

第3章市场营销环境 一、学习目的 企业处在复杂的环境中,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来讨论、解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包括:开放系统理论、权变理论、种群生态学、组织生态学、资源依附理论、合作竞争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营销管理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和动向,可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市场营销环境发展趋势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威胁,另一类是营销机会。微观环境是指对企业服务其顾客的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包括企业本身及其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市场、竞争者和各种公众,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为其目标市场服务的能力。微观环境中所有的分子都要受宏观环境中各种力量的影响。 企业本身包括营销管理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和最高管理层;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包括供应商、商人中间商、代理中间商和辅助商;市场可以划分为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者包括愿望竞争者、一般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和品牌竞争者;公众包括金融公众、媒体公众、政府公众、市民行动公众、地方公众、一般群众和企业内部公众。 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代表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读者应该了解分析、识别由于环境变化而造成的主要机会和威胁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使其经营管理与其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二、重要知识点 1.市场营销环境 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与目标顾客建立并保持互利关系等营销管理能力的各种因素和动向,可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 2.环境威胁与市场营销机会 所谓环境威胁,是指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市场营销行动,这种不利趋势将损害企业的市场地位。所谓市场营销机会,是指对企业营销管理富有吸引力的而且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或动向。 3.市场营销微观环境 市场营销微观环境是指对企业服务其顾客的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包括企业本身及其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市场、竞争者和各种公众,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为其目标市场服务的能力 4.辅助商 辅助商,即辅助执行中间商的某些职能,为商品交换和物流提供便利,但不直接经营商品的企业或机构,如运输公司、仓储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公司、市场调研公司、市场营销咨询公司等。 5.愿望竞争者 愿望竞争者:向企业的目标市场提供种类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其他企业。 6.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个人收入是指扣除消费者个人缴纳的各种税款和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开支后可用于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如何看待国家转型发展出现的问题

如何看待国家转型发展出现的问题: 转型发展的中国 10113520112 音乐系刘海曼如何看待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这需要有转型期视角,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特别是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层面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全貌及其历史过程。有了这样一个视角,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不会执于一端,从而认清当代中国的主流和发展趋势。 首先,客观评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代中国的转型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为核心、为动力的。就引起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必然会有风险和挑战。由于顺时应势,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使古老中国生机勃发,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也对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从切身感受和历史比较中,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未有穷期,变化变动实属正常。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当代中国转型的本质。 其次,辩证分析我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当代中国面临许许多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的,也有新近出现的。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任何社会都有矛盾和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进行这样一场深刻变革,没有矛盾和问题是不可能的。有矛盾和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它、研究它、解决它。从现实情况看,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前进中的矛盾

和问题,只能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加以解决。面对矛盾和问题,我们应有正确的态度,不回避不掩盖,不放大不缩小;有必胜的信心,决不被它吓倒和压垮;有切实的对策,认真研究每一个矛盾和问题,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再者,冷静对待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人利益得失。社会变革必然伴随利益格局的调整。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利益极大增进。具体地看,人们个人利益的实现并不是同步与平均的。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既要注重主观感受,更要坚持客观标准。一方面应看到,许多利益问题是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造成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来解决;另一方面应明白,个人利益的实现既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赖于自己的努力奋斗。因此,我们应当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尽量保持平和心态,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在增进全体人民利益的同时增进自己的利益。 下面,我就我国转型期出现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在“二次调控”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正在悄然变化:先是实施国家土地监察制度,向全国分派九个土地监察局,后是国家环保总局向全国派出11个常设执法监督机构。此外,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下放给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也被纳入了预算内,拟从资金上约束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冲动。种种迹象表明,1978年以来“放权让利”式改革思路正在发生改变,中央政府正在收紧控制之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 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 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786元,黑龙江为10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 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

在我国经济转型中政府作用的特点分析

在我国经济转型中政府作用的特点分析 摘要: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不是以激进暴力的革命手段,而是以渐进温和的改革方式进行的。这就是说,这一重大的经济转型不是以政权更迭为代价发生的,而是在原有政治体制格局的基础上分步改革、逐步实现的。从保持社会稳定的观点来看,这一方式保证了经济转型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实现的,避免了大的社会动荡,具有明显的优点。然而,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深化,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政府作为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就必然要采取相应的举措、履行相应的职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政府相应作用的发挥、效用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对整个经济转型的速度、方向、结果等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理解我国经济转型中政府作用的特点,对于理解我国经济转型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帮助和意义。 关键字:经济转型政府作用法治强制引导 1.转型 我国的经济转型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发展,市场经济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原本坚定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生存与发展,也逐渐开始放松经济控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一转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激进暴力的革命手段,这一模式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倒退,优点是转型比较彻底,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甚微;二是渐进温和的改革模式,这一模式拥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避免了经济的大幅倒退,缺点是转型不彻底,计划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并且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共同存在。就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来看,我国选择的显然是渐进温和的改革模式。 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一超多强”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崛起之目标,实现和谐社会的理念,完成共产主义的理想,就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改革。随着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内向、保守、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然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外向、积极、开放的市场经济道路,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思想的多元化、政治的民主化等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渐进温和式的改革模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有问题仍然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这就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进行治理,这就使得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需要人们对其加以重视和研究。 2.问题 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尊重,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干涉经济运行的陋习仍在继续,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干预市场活动的

政府实施营销战略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b12921857.html, 政府实施营销战略的思考 作者:周艳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7期 [摘要]政府是国家形象的象征,是衡量国家管理好坏的标准之一,运用政府营销理念对政府经济进行管理,对各级政府在今后的政府管理中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开展合适的政府营销、达到社会公众的最大满意、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营销政府政府营销 作者简介:周艳(1982-),女,汉族,籍贯:河北唐山,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管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当政府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后,传统政府管理的方法许多时候很难发挥作用。要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效能,就必须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营销机制,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原理与方法开展政府的各项管理工作,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政府的作用与价值,使其效率能更大地提高。 二、政府营销相关理论 (一)政府营销的基础行政价值观 行政价值观是公共行政主体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对某种特定的行政思想、行政行为方式的功效和意义所作的理解和追求的总称。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行政主体的灵魂和行政活动的动力源泉,制约着行政主体的欲望和行为方向。此外,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其营销行为属于宏观范畴,具有自身的特征,即政府营销行为离不开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指导。 行政价值观大体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新公共管理学及新公共服务学四个阶段。政府营销的产生主要基于新公共管理学和新公共服务学,但其渊源于人们对行政价值观的不断思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开始借鉴市场营销管理的理论,以公众利益为目标,运用公共权力,制定合适的公共政策,有效的配置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邮编472400) 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 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判断区域环境问题、成因――提出[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 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思路研究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型,地方政府的重心由项目建设向市场化运作转变,面对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的必要性 与其他国有企业相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发展为融资、资产多公益、经营偏执行、考核重规模”的特点,作为独立于政府财政收支系统之外的重要资金供应主体,以融资为核心,为政府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种以“政府决策、平台融资、市场运作、财政保障”为典型代表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尽管形式上由市场主体企业进行融资,但本质上仍然是财政兜底。在传统的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背景下,以平台贷款为主要形式,使得政府隐性债务大量聚集,政府债务风险高企,局部区域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一触即 发。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 尤其是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 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以2013年政府债务排查为界点, 我国开始强制规范地方政府融资 行为,明确融资平台脱钩转型, 无论是PPP模式还是政府购买 服务的探索,都在显示中央“政 府债务隔离、资金融通合法、风 险限额可控”的决心。在地方政 府严禁对平台融资兜底和中央不 会对地方政府兜底的政策下,当 前融资平台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 变化,全方位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二、当前平台公司政策导向 (一)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是推动融资平台政策转变的初衷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策转 变的起点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 会大众对政府债务风险,尤其是 对由财政兜底的平台融资所形成 的隐性债务规模的担忧。根据银 监会的统计,截至2017年末, 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1734 家。其中,监测类平台(已退 出平台、纳入一般公司类贷款 管理)2549家,占地方政府融 资平台总数的21.7%;监管类平 台(仍按平台贷款管理)9185 家,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数的 78.3%。2015年之后,地方融资 平台举债规模仍然持续增长,并 未得到有效控制。根据统计数据, 2015年和2016年,地方融资平 台通过债券市场举债规模达到 4.21万亿,而这些只是通过债券 市场举债的规模,还没有包括通 过银行贷款、信托、理财等其他 方式的融资。由于大量隐性债务 的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经 成为当前防范地方政府政府债务 风险的重要一环。 (二)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和 独立市场化运营成为政策重点 自2014年以来,为了防范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平 台公司的转型发展逐渐加快,各 类政策频出,强制剥离政府融资 职能和实现独立市场化运营成为 政策重点。2014年9月21日,国 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关于加 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国 发〔2014〕43号),明确提出剥 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思路研究文/陈军伟 79 2018年第9期 总218期 专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我国已经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重大挑战,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转型期。从中央到地方,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直接将经济发展放到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里的条件允许范围包含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允许,也包含着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社会公众的心理状况、技术利用等的允许,是一个保证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凡超出此框架的行为虽能引起经济的临时性发展,但必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经济发展后遗症。在我国,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环境的治理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这已经是近4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党和国家一直注重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但是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中,存在地方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占上风的事实———宁愿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也要保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造就了手中有钱、人人幸福指数持续下降的局面。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依然存在互制性,但由于政策得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在可控范围内。我国虽然也强调环境保护,但彻底实施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发展的方式,还是从近几年治理雾霾开始,加上许多诸如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人们的生活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大大刺激了我国的经济转型。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可是,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等的差距随着整体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大。这些差距不仅开始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依然尖锐。几十年前,经济落后、技术落后……许许多多的落后,为了某些需求,导致了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急剧恶化的社会发展局面的出现。现如今,经济总量已经是过去的许多倍,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速度仍处于高水平。环保技术、治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矛盾依然尖锐,这就值得国家的相关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