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问答题个知识点

初中地理问答题个知识点

初中地理问答题个知识点
初中地理问答题个知识点

中考地理简答题的答题模式

1、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黄土高原为例)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坡度大流速快、植被缺失。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多植树勤挡土,水土保持是基础。

2、荒漠化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汛)

4、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5、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多发季节:夏季。5—10月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

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

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

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

域。

6、酸雨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根本途径:开发新能源

7、沼泽的保护(选修)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冻土层形成

不透水层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

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

意义: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①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②是一些珍禽的栖息地。

8、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

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

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河道弯曲(荆江

河段);(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

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

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

系统等。

9、沙尘暴现象(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

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

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

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

10、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台风

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

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

沿海雷达监测)

11、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

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

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

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12、地震:

形成原因: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

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

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1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

分明、暴雨集中;(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14、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

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

道,开挖河道。

15、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

重,含沙量增大;

(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6、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粮基地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17、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如何分析某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考虑

社会经济条件:从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方面考虑

18、四大工业基地

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

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

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

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

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

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

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

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

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

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

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

势条件。

19、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

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

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

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交通-沿

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

-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

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20、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

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21、城市化问题:(以上海市为例)

产生: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问题表现: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

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2、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

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

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23、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

出口即峡谷处(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24、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落差(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

差大);二是径流量(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

发量的大小)。

25 人口问题

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

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

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

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

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

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

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

许人口流动;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

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

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

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

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中国地图版]七年级(下)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中国地图版】 七年级(下)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 1. 自然资源的含义、内容(6个方面)、分类(2个方面)分别是什 么?(P4) 答: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 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有哪些?(P5) 答: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3. 简述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P6) 或: ?? ?)6P ?(B :)6P ?(A :有何特点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有何特点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答: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1)时间分布特点:与降水的季节变化一样,我国的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 (2)空间分布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状态。 4. 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措施?(P8) 答:(1)首先要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 (2)为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的状况,实施调水工程。 (3)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问题的主要措施是修建水库。 (4)要防治水污染。 [我国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三线:西线工程、中线工程、东线工程。] 5.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些?(P13) 答:常见的有: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节区;草地、难利用土地如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集中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6.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什么?(P14)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人教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西电东送"就是把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初二地理的西电东送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地理的西电东送知识点:概述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西部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中,西电东送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从20XX 年到20XX年,西电东送项目的总投资在5265亿以上(不包括三峡电站)。西电东送在中国版图上可谓“遍地开花”,同时开工的工程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也是罕见的。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如此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也从未有过。顾名思义,西电东送重点在“送”,要送就要有通道。西电东送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将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 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西电东送这一伟大工程,为西部省区把电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将改变东西部能源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对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其重要作用。与其他西部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相比,西电东送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它

不仅仅是西部的工程,也是东部的工程,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进退”的战略构思。 初二地理的西电东送知识点:原因 1、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我国水力资源可开发装机达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占全国总量的 68%,相当于全国总的装机容量。西南地区大部分水电站具有淹没损失小,开发条件好,经济指标优越等优点,开发不到8%,积极开发西南水电,可以迅速带动西部交通、水泥、钢材、机电制造等行业的发展。 2、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5亿多,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62%,电力装机亿千瓦,占全国51%。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10年还需要增加装机8000多万千瓦以上。我国东部地区缺乏能源,电力以火电为主,由于大量的煤炭用来发电,造成部分地区大气和环境污染,再建设大量的火电站是环境所不允许的。开发西南水电实施西电东送,不仅可以解决东部地区发展的电力需求,而且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3、促进我国电力结构调整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电力管理体制和电网结构以省为单位,电力资源基本上在一个省内配置。开发西南水电实施西电东送,促进全国性电网的建立,电力资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发

(完整word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doc

七年级上册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 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 中的图 1.2 )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 =5.1 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赤道周长 =4 万千米⑶能证明地球是球 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 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 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⑵意义:可以方 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3、纬线和经线 ( P5 中的图 1.7 )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经线纬线 形状特征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长度特征经线长度都相等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 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 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 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初中地理问答题25个知识点

中考地理简答题的答题模式 1、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 区 (黄土高原为例)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坡度大流速快、植被缺失。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多植树勤挡土,水土保持是基础。 2、荒漠化问题(选修)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汛) 4、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 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5、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多发季节:夏季。 5 —10 月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圭封 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 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 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 域。 6、酸雨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腐 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根本途径:开发新能源 7、沼泽的保护(选修)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 水层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 意义: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①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②是一些珍禽的栖息地。 8、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 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 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 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 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修 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9、沙尘暴现象(选修)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 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 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 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 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 10、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 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 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 雷达监测) 11、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 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 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 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12、地震: 形成原因: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 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 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 际合作等。 1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 分明、暴雨集中;(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14、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 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 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 道。 15、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 重,含沙量增大; (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初中地理总复习(全册)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总复习--知识总结(全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一、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 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 图上距离 ⑵、比例尺:①、比例尺=———— 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方式:数字式 1/1000或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 0 1 2 3 ③、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⑶、图例和注记:让学生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见世界地理(上册)P 10 面上的表格)。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 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纬度最大值90°。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 1.地球海洋陆地面积各是多少?各占多少比例?P5 答: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什么是大陆?什么是岛屿?什么是半岛?什么是大洲?P6 答: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叫半岛。大陆和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3.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是?P6(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世界之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太平洋;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面积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公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560万平方公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最长的河流:尼罗河(非洲,6671千米);最大的海:珊瑚海(479万多平方公里)。 5.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欧、非两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南美洲、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 6.最先到达马六甲海峡的是郑和(中国);发现美洲大陆(即“新大陆”)的是哥伦布(意大利);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葡萄牙)。 7.四大洋的面积大小顺序是:太大印北。太平洋面积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其岛屿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太平洋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大西洋形状如同字母“S”,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4。水温最低的大洋是北冰洋。 8.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P12 答: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9.大陆漂移说最先由魏格纳(德国)提出。海陆分布变化示意图的四个时间:2亿年前→1亿3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现在。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10.简述板块构造理论。P17 答: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它们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各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精选教育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上就要中考了,祝大家中考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欢迎同学们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第 1 页共 30 页

一、知识点: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看,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2)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在我国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场所,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3)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使我国陆上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边 第 2 页共 30 页

国家的边贸往来。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这使得我国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便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便于同海外 各国友好往来; 2、我国的面积及邻国 (1)我国疆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与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在世界各 国中,陆地面积仅小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疆界绵长,陆地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3)我国四至点:我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我国领 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 中心线上。我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4)我国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 3、我国的临海、主要岛屿 (1)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我国领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 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2)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我国台湾岛西侧的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4、我国三级行政区划 (1)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5、特殊省级行政区 (1)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2)纬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是海南省; 第 3 页共 30 页

(超详)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地理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初中地理图知识点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早申 教学内容 七年级 导言 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习地理的意义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经线与纬线、经度 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第三节地图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 小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 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 气符号、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变 化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使用地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 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一一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地区分布特点;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文环境 亚洲在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点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日本地理位置特点;火山地震及成因;日本经济发展特点及主要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 (七年级上第3章) (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 “浑天说”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 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 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 (2)登高望远 (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 地壳 、地幔 、 地核 (二)、地球仪和地图 本初子午线(00经线)(东、西经1800 “一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网 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 、1600E ) 赤道(00纬线) 纬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地球仪: 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经纬线的特点: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会考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 4、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 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南北回归线约在23.5°S-23.5°N之间。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有长有短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亚洲是面积最大的。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15、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部编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选择题模拟复习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在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小聪和小明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地方是()A.产生现象B.运动方向C.运动周期D.绕转中心 2.下列气候特点或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应错误的是() A.“山前桃花山后雪”——地形因素 B.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地势因素 C.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海陆因素 D.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对比较湿润——海陆因素发生3.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大洲分别是 A.非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C.北美洲和拉丁美洲 D.拉丁美洲和大洋洲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B.0°经线东侧为西经、西侧为东经C.18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D.0°经线向西数值递增的是西经 5.某同学用手机中的Living Earth App,得到地球真实图片(如图所示),说明人类现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所处阶段是 A.天圆地方说阶段 B.观测日食、月食阶段 C.环球航行阶段 D.太空观测地球阶段 6.下图是某平原及其近海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判断正确的是 A.本地正处在冬季

B.B点气温低于同纬度D点气温 C.本地区位于北半球 D.本地区位于南半球 7.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全球海陆分布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七大洲、四大洋各自独立成为十一大板块 B.板块形成以后是固定不变的 C.亚洲和欧洲属于不同的两个板块 D.板块交界处一般多火山和地震 8.下面关于世界语言、人种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范围最广的是汉语B.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C.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D.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9.全球四季变化最明显,且1月正处于夏季的地区是()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南寒带10.读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大洲或大洋排序正确的是() A.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B.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C.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D.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11.读某品牌汽车说明书,我们能感觉到当今世界() A.国际竞争日益激烈B.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C.经济联系促进国际合作D.金融危机促进经济走向分裂 12.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初中地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1地球和地球仪 1.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经线和纬线(定义、位置关系、长度、形状、指示方向) 3.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标注起点、度数划分及表示、半球划分、特殊经纬线度数、中低高纬度划分) 4.在经纬网图上确定某地点的位置;判读并写出某点的经纬度 1.2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概念、自转方向、自转周期、产生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2.地球的公转(概念、公转方向、公转周期、产生现象——四季、五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1.3地图的阅读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三种定向方法)、量算距离(利用比例尺——比例尺大小比较)、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1.4地形图的判读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断坡的陡缓;估算相对高度 2.河流发育的地形条件,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2.1大洲和大洋 1.在地图上认识大陆、岛屿、大洲、海峡、半岛、运河。 2.在世界地图上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记住大洲分界。 (大洲面积大小排序、跨经度最广、跨纬度最广、赤道穿过的大洲等) 2.2海陆的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东海海底人类活动遗迹、荷兰填海造陆)。 2.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海洋面积变化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红海在扩张、喜马拉雅山在升高、地中海在缩小等) (侧重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3.1多变的天气 1.能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这两个术语。 2.能识别等常用天气符号(包括风向、台风、雾霾,沙尘暴),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七年级(下)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

【中国地图版】 七年级(下)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 1. 自然资源的含义、内容(6个方面)、分类(2个方面)分别是什 么?(P4) 答: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 淡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有哪些?(P5) 答: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3. 简述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P6) 或: ?? ?)6P ?(B :)6P ?(A :有何特点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有何特点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答: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时间分配不均匀、 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1)时间分布特点:与降水的季节变化一样,我国的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水量减少。 (2)空间分布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状态。 4. 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有哪些措施?(P8) 答:(1)首先要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 (2)为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的状况,实施调水工程。 (3)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问题的主要措施是修建水库。 (4)要防治水污染。 [我国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三线:西线工程、中线工程、东线工程。] 5.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些?(P13) 答:常见的有: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节区;草地、难利用土地如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集 中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球与宇宙(七年级上第3章)(一)我们居住的地球 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浑天说”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 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 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2)登高望远(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地壳、地幔、地核 【配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第一个提出“天圆地方”的国家是 ( ) A.古代印度 B.古代中国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埃及 2.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白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下列对于张衡的这一理论的认识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 A.张衡的这一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B.张衡的这一理论虽很不科学,但在当时条件下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C.张衡的这一理论与“地心说”一样,应该遭到批判 D.张衡的这一理论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 3.为什么海面上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 ) A.海水越来越深,淹没了船身 B.人的视力有限 C.海面是弯曲的弧面,船身先被遮住视线 D.人站得不够高 4.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位著名的航海家是 (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达·迦玛 D.郑和 5.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是方形的 B.地球是个正球体 C.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是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二.填空题 6.地球的卫星照片大部分区域是_______色,这些地方是_______,其中黄色的区域是_______,白色的区域是_______。 7.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_______稍扁、_______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方向的半径_______ (填“长”或“短”)2l千米左右. 8.地球的赤道半径是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为_______万千米,极半径是_______千米.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部编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选择题复习知识点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B. C.D. 2.某地的年降水量是568毫米,这是指某地() A.当年的降水量B.某一年的年降水量 C.各年的降水量都是568毫米D.多年平均降水量 3.天气与气候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下列描述天气现象的名词是() A.温暖如春B.寒冷干燥C.风雨交加D.温和多雨 4.微信登陆界面照片原图是阿波罗太空船员于1972年所拍摄的《蓝色弹珠》(下左图),读图“加注部分经纬线后的微信登录界面”(下右图),该图界面中心的大洲名称是() A.亚洲B.非洲 C.北美洲D.大洋洲 5.我们生活在图中哪一个大洲() A.B.C.D.

6.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洲的分界线() A.亚洲和欧洲B.亚洲和非洲C.亚洲和大洋洲D.非洲和欧洲7.今天(1月16日),地球运动的位置最接近右图中的 ( ) A.a B.b C.c D.d 8.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蕴含着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某市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B.某学校冬季和夏季使用不同的作息时间 C.某学校正午旗杆的影长夏季比冬季短 D.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 9.当地球上的太阳光照如下图所示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10.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亚洲 B.人口总数最少的是北美洲 C.人口总数最多的是非洲 D.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11.有一批居民进行迁移,他们最有可能选择建立村庄的地区是() A.河流发源地B.河流干支流交汇处的宽阔地C.河流入海口的低洼地D.河流的峡谷地段

12.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A.太行山是由海洋演化为陆地而成的B.太行山今后将会从陆地转变为海洋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陆地演化而来的D.古老的海螺海蚌一直生活在陆地上13.新疆民居比江南民居墙厚、窗小,原因是 A.建筑技术不同B.为了更好地隔热、防风沙 C.该地降水较多D.民族风俗不同 14.下列各组气候类型,均为欧洲最典型是() A.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15.下图表明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 A.中高纬度地带B.中低纬度地带 C.平原盆地地带D.温和湿润地带 16.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A.板块的内部B.大河的沿岸地带 C.大陆的边缘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17.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是() A.东亚B.南亚C.东南亚D.西亚 18.下列能解释“酷寒的南极大陆下沉睡着万顷煤田”这种现象的是 A.大陆漂移B.气候变暖C.人类活动D.植被迁移 19.被亚洲、欧洲、北美洲包围的大洋是 A.大西洋B.太平洋C.北冰洋D.印度洋 20.在地球仪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正确的是( ) ①南北回归线②赤道③20°W和160°E ④180度经线圈 A.② ③B.① ③C.① ④D.② ④ 21. “阿尔卑斯——滑雪者的终极梦想”,人们总是这样形容这座欧洲雪山,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初中地理知识点复习

初三地理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与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级并且与纬度 线垂直直交的半圆形状特点是个圆,两极是一个点半圆 长度特点不同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 逐渐变短,至两极成一点。南北纬度数相 等的纬线长度相等。 各条经线都相等指示方向东西南北 数量无数条无数条 除了两极外,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两极4.特殊的经纬线 a)赤道(0°纬线纬线)——南北半球,南北纬的分界线 b)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c)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d)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 5、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不停地旋转自西向东365天 (一年)1.四季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4.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5.地球五带的产生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西向东一天1.昼夜更替 2.时间的差异 6、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过程中,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过程中,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2)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越往北白昼越长,越往南白昼越短。 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越往南白昼越长,越往北白昼越短。 7、极昼、极夜的变化规律 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北极点出现极昼,以后极昼范在北极圈内逐渐扩大,到6月22日左右整个北极圈都出现极昼。南极刚好相反。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南极点出现极昼,以后极昼范在南极圈内逐渐扩大,到6月22日左右整

[中国地图版]初中地理知识点与问答题(7_8年级全)

【中国地图版】 七年级(上)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 1. 概念: 地轴:地球始终不停地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运转,这个假想的轴叫地轴。 两极:地轴穿过的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点是地球的 南极。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点。 赤道: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其长度约为4万千米。 纬线: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特点:无数条,呈东西方向,形状为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特点:无数条,呈南北方向,形状为半圆。 2. 经纬度的字母表示形式:西经W ,东经E ,北纬N ,南纬S 。 3.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分别是怎样划分的?P9 答:以20o W 和160o E 两条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 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一天);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5. 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有什么地理意义?(P11-12三点) 答:(1)产生昼夜更替;(2)产生时差;(3)使地球发生形变。[经度每相差15o ,时间相差1小时。] 6. 二分二至: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 月22日前后)。 7. 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四季?[或问:地球公转有何地理意义?](P13) 答:由于地球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中不同时间,接受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温和的春季和秋季。[产生四季更替;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8. 地球上有哪五带? 答: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北寒带(北极圈以北)、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南寒带(南极圈以南)。 9. 地图上的方向有几种表示方法?分别如何判读?(P18) 答:(1)一般表示方向。一般的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表示方向。 (2)指向标表示方向。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通常指向北方。 (3)经纬网表示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 什么是比例尺?它有哪几种表示形式?(P20) 答:把实际地理事物在地图上表示出来,必须把一定围的地理事物缩小,这种缩小的程度就叫比例尺,它等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即比例尺=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 比例尺有三种表示形式:(1)线段式;(2)数字式;(3)文字式。(比例尺越大,表示容越详尽。) 11. 地图按容、按表示区域分别应怎样分类?(P21) 答:按容分:地图可分为普通地图(如地形图、行政区划图等)和专题地图(如人口分布图、气候类型图、资源分布图等)。 按表示区域分:地图可分为世界图、半球图、图、国家图、省图、县图等。 12. 什么叫图例?什么叫注记? 答:在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都用特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示,这些地图符号叫图例。 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陆高海深的数字,叫注记。 13. 地图新成员:遥感影像地图和电子地图等。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就是遥感地 图。 14. 如何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P26) 答:海拔是指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它们的计量单位都是米。 15. 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耸立的山顶、陡峭的山坡和低缓的山麓,高度和起伏大,海拔500 米以上)、高原(围广、面积大,外围陡部和缓,海拔500米以上)、丘陵(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高地,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16. 什么叫等高线?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P28) 答:把一个区域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 将多条等高线按一定比例缩小后投影到平面上,就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表山峰(顶);等高线重合表断崖;山脊与山谷的判读:指低的是山脊,指高的是山凹(山谷);鞍部指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17. 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常用绿色→黄色→褐色的颜色渐变表示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绿色 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颜色越深则越高);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 18.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P35两段全部) 答:(1)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度大,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交往。 19. 我国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约5500 千米;陆上边界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海:渤海、琼州海峡;东部临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0. 我国陆上邻国:14个;海上邻国:6个。我国三级行政区域:省、县、乡。目前我国共有34 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1.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需记住。其中有双简称的有5个:、、、、;临两个海的有:、、、;面 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人口最多的省:省(2002年); 22. 2000年12月底,我国总人口达12.9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2005年1月6日我国 总人口为13亿。 23. 人口众多会出现哪些问题?(P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