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期末复习)2013-2014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综合检测题(含解析) 沪教版

(期末复习)2013-2014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综合检测题(含解析) 沪教版

(期末复习)2013-2014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综合检测题(含解析) 沪教版
(期末复习)2013-2014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综合检测题(含解析) 沪教版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1·威海)下列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将废旧塑料变成汽车燃料

B.研制新型航空材料

C.研制新药

D.研究地壳板块结构及运动规律

2 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下列不需要化学科学发挥重要作用的

是()

A.南极上空臭氧空洞

B.大气污染

C.全球气候变暖

D.噪音

3.(2013·安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我省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下列

做法正确的是()

A.力推火力发电

B.焚烧塑料垃圾

C.推广使用公共自行车

D.使用一次性木筷

4 下列未使用化学科学技术的是()

A.克隆多利绵羊

B.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

C.太阳能汽车

D.截断钢筋

5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有颜色变化

B.有气体放出

C.发光、发热

D.有新物质生成

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燃烧和加热是不一样的

C.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药、烧瓷器

D.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的发生

7 下列变化中都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酒精挥发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③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④矿石粉碎⑤湿

衣服晾干⑥铁钉生锈⑦煤燃烧⑧火药爆炸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⑥⑦⑧

D. ③⑥⑧

8 (2013·黄冈)下列过程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火力发电

C.滴水成冰

D.木已成舟

9 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

..的是()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10 (2013·上海)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A.可燃性

B.挥发性

C.不稳定性

D.还原性

11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活中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切割玻璃

B.利用石油制合成纤维

C.利用煤炭燃烧取暖

D.利用蜡烛燃烧照明

1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是()

A.氧气、氮气

B.氮气 、二氧化碳

C.氧气 、水

D.二氧化碳、水

13.(2011·青岛)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蒸馏水

14 我们接触到的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醋、精盐

B.白酒、纯碱

C.洁净的空气、稀有气体

D.红磷、氧化铜 15 以下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未说明用量时,只需将固体粉末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B.使用试管夹时,用手握住试管夹的长柄

C.用酒精灯的焰心给物质加热

D.加热后的坩埚放在石棉网上冷却

16 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下列操作正确..

的是( ) A.将固体药品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C.为了节约药品,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D.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仰视或俯视读数

17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18 (2013·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读液体体积

B.称量固体

C.过滤

D.加入大理石

19 (2011·德州)下列实验仪器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的是( )

20 (2011·内江)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

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假设

B.交流评价

C.设计实验

D.作出结论

二、填空题(共39分)

A B C

D

21 (6分)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________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___,更不能

___________,应该放入指定容器中。

(2)实验室里的药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蚀性,所以使用药品时要做到“三不”:不能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特别注意不得________________。22.(6分)(2011·鸡西)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3)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23.(8分)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

........填在横线上。

(1)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

(2)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3)溶解溶质或者进行较多溶液的反应时,需要用。

(4)量取液体时,需要用。

24 (7分)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灯焰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温度;用托

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应把砝码放在盘;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的砝码,砝码要用 _____夹取;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在实验室里如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盖灭。

25 (4分)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刷洗碗

碟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判断是否刷净的标准是。26 (8分)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通常状况下,①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

有味道的透明液体;②在101 kPa、4 ℃时水的密度最大,约为1 g/cm3;③在此压强下,将水加热到100 ℃就可以使其变成水蒸气;④在通电的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⑤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物理性质有。

(2)水的化学性质有。

(3)上述叙述中属于水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4)上述叙述中属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21分)

27 (12分)通过对我们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研究,比较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所含有的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得到初步结论,并完成下表。

28 (9分)红星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

如下探究。

(1)李丽取一根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______。

(2)周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刘芳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一端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该气体的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石蜡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蜡烛火焰主要是由石蜡蒸气燃烧产生的;石蜡蒸气遇冷可凝结为固体;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它燃烧的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猜想】李丽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刘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周婷认为: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玻璃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李丽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刘芳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

_____________现象,则周婷的猜想正确。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检测题参考答案

1 D 解析: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以及用途与制法等, A、B、C选

项中所述内容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D选项不属于。

2 D

3.C 解析:力推火力发电不仅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还会加剧空气污染,A选项错;焚烧塑料垃圾不仅浪费资源,还会造成空气污染,B选项错;推广使用公共自行车,可以替代机动车的使用,不仅能节省能源,还能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从而降低环境污染,C选项正确;使用一次性木筷,会浪费大量木材,最终造成森林的大面积减少,破坏环境,D选项错。

4 D

5 D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6 D 解析:物理变化也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如开着的电灯;只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不能判定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7 A 解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8 B 解析:利用海水晒盐时,海水中的氯化钠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最后以结晶形式析出,整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错;火力发电主要是通过燃料的燃烧,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料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正确;滴水成冰只是在较低温度下,水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冰,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相互转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错;木材做成船的过程,只是木材的外形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错。

9 C 解析:有沉淀生成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之一,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0 B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如可燃性、不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延展性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1 A 解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导电性等。选项A中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

12 A 解析: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故选项A正确。

13 A 解析: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故属于混合物。其余选项中的物质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均属于纯净物。

14 D 解析: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

15 C 解析: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16 B 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前,应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称量纸,当称量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时,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应放入指定容器内;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或仰视读数都会产生误差。

17 A 解析:选项B中试剂瓶的塞子应倒放在桌面上;选项C中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一;选项D中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该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且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18 A 解析: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 正确;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应该置于天平的左盘,砝码置于天平的右盘,且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选项B中砝码和药品颠倒放置,称量物直接放在了托盘上,错误;选项C过滤操作中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并且缺少玻璃棒,错误;大理石属于块状固体,向试管内加入块状固体时,应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持块状固体置于试管口处,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使块状固体沿试管内壁缓慢地滑落到试管底部。D中做法容易将试管底部打碎,错

误。

19 B 解析:能直接加热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等,烧杯、烧瓶等需垫石棉网加热,量筒、集气瓶等不能加热。

20 C

21 (1)放回原瓶随意丢弃拿出实验室(2)用手直接拿药品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品尝药品的味道

22 (1)g (2)d (3)h

23 (1)B (2)C (3)D (4)A

24 外焰最高右大镊子 1/3 湿抹布

25 先用洗洁精刷洗,再用水冲洗(合理即可)碗碟表面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解析:碗碟洗涤干净的标准和实验室洗涤玻璃仪器的标准是相同的。

26 (1)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在101 kPa、4 ℃时水的密度最大,约为1 g/cm3(2)在通电的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3)水加热变成水蒸气(4)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变化和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变化是一种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有“能”“会”“容易”等文字。

27

解析:人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所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与空气中的含量不同。应根据这三种气体的性质:氧气的助燃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小水滴来进行实验。

28 (1)小(2)C (3)导管口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冷凝的固体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解析:(1)将切下的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可以推测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2)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小小的“意外”,千万不要放弃这些细节,应该多问为什么。(3)以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载体,介绍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根据提供的资料可知,由于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都能燃烧,所以这三位同学的假设都有可能成立。由于降低温度时,石蜡蒸气会凝结为石蜡固体,而一氧化碳气体仍为气体,所以我们可以用冷的湿毛巾包住一根长的导管,然后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实验来验证气体的成分。

(沪教版)化学课本基础知识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1、(p2)在古代,一些文明古国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的成就。例如,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冶炼和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举世闻名的。 2、(p4)碳酸氢铵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它是一种________色的_________体,受热易__________,写出其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碳铵”化肥时要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p5)铁生锈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解决废弃塑料产品产生的________污染问题,化学家们研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塑料。 4、(p6)含硫火柴燃烧时会产生___________气体,它是一种_________色,有_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它能使_________色的_____________溶液褪色,它也是大气的_____________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人们提出了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课题。 5、(p7~9)_______________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_____________相结合,产生了生物克隆技术,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________________。 6、(p11)蜡烛点燃后有哪些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吹灭蜡烛后的瞬间,可以看到烛芯冒出一屡_________烟。 7、(p1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变化之一,它能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写出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p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完美版)

顺平县腰山镇中学学生化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题目: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班级:日期:指导教师: 第组姓名: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制取氧气 (1)仔细观察图2-17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 () 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 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2)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拔开橡胶塞,在试管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2-17所示) (3)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4)加热试管。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一瓶氧气(瓶中留有少量水)。

(想一想:为什么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立即收集) (5)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性质 (1)如图2-18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上面实验收集到的氧气中(有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加有少量水)。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问题与交流】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201x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检测 沪教版

2019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检测沪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颜色 B、状态 C、硬度 D、可燃性 2、下列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樟脑丸在衣橱中消失,碳铵加热消失 B、玻璃破碎,蜡烛熔化 C、食物腐败,汽油挥发 D、食盐溶于水,电灯通电发光 3.下列物质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一组是() A.水、矿泉水 B.煤炭、碳铵 C.氧气、五氧化二磷 D.液态空气、食醋 4、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热量 C、生成另一种白色粉末 D、镁条变短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混合物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 B、在实际生活中,绝对纯净的物质不存在 C、混合物中各成分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D、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各成分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了改变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一定有热量的释放和吸收 B、化学反应一定有物质消耗 C、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伴随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 B、空气按质量计算: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 C、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氮气常温下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8.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 B.建筑工地产生的大量沙尘 C.工厂排放的废气 D.大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9、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使化学学习和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这位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诺贝尔 D.居里夫妇 10、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化学工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实验报告单全年

化学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彭友余 日期:实验题目: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块,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彭友余 日期: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 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发或冷却)结晶等 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 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物理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的,如: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三、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 常用化学仪器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杯、烧瓶、酒精灯、蒸发皿、燃烧匙 加石棉网 (2)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3)用于测量的仪器:量筒、温度计、托盘天平。 (4)用于固定、夹持的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试管架。 (5)用于取药的仪器:药匙、镊子、胶头滴管、玻璃棒。 (6)用于存放药品的仪器:滴瓶、细口瓶、广口瓶。 (一)反应器——试管 试管可用于盛放少量的固体、液体及气体,可用作物质之间的反应容器,可以 直接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试管破裂。 使用注意事项:①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 1/3处。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

化学科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 日期:实验题目: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 日期: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 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 现象: △ 现 象 原 因 空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 了相应的性质。 1、变化 5、 性质 6、 能量变化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全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全册 【编号1】实验1 物质的变化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物质的不同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熟悉液体的取用、液体的加热、固体颗粒的研磨、溶解、溶液的滴加、液体的倾倒等正确的实验操作。 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火柴、玻璃片、研钵(研杵)、单孔塞(带导管); 蒸馏水、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问题与讨论: 1.化学变化中常常伴有哪些实验现象? 2.请列举2-3个生活中属于化学变化的例子。

【编号2】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木条、集气瓶; 氧气、二氧化碳。 1.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碳酸氢铵(NH 4HCO 3 )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2)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 3 )、 二氧化碳(CO 2)和水(H 2 O),属于;(3)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4)二氧 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 2.通过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编号3】实验3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并描述变化现象; 2.学习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等基本操作; 3.初步学习书写实验报告的方法。 实验用品: 烧杯、火柴、小刀、玻璃管; 蜡烛、水、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2.猜想与假设 (1)蜡烛燃烧生成水;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蜡烛能燃烧,从三个阶段对蜡烛的物理性质、火焰温度以及燃烧产物等进行探究。 (2)实验流程:认识蜡烛点燃前的物理性质→观察火焰分层情况→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观察燃烧后的现象→认识蜡烛及其燃烧。 (1)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2

化学实验报告 上册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2、收集两瓶空气。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现象: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

化学科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同组人指导教师 日期:实验题目: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班级同组人指导教师 日期: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选出下列污染原因所对应的结果: (1大量废旧塑料的丢弃引起白色污染; (2氟里昂等排放物引起臭氧层破坏; (3大量使用农药引起土壤和水污染; (4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引起酸雨; 2.是物变还是化变要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物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变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还通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形成烟或雾、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变的依据。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化变和物变的不同化变中分子种类改变,物变中分子种类不变。 3.指出下列变化属于物变还是化变。 食物变质(化变腐烂(化变发酵(酿酒(化变 石油的分馏(物变干电池充、放电(化变硬水中加肥皂水生成白色混浊(化变活性炭吸附有臭味的物质(物变 煤或木材的干馏(炼焦(化变生米煮成熟饭(化变 4.爆炸一定是物理变化不正确。爆炸有三种,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原子弹爆炸是核反应。 5.指出下列性质属于化性还是物性 助燃性(化性毒性(化性溶解性(物性

稳定性(化性耐腐蚀性(化性易挥发(物性吸附性(物性 6.(1在试管中加热白色固体碳酸氢铵时,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消失,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有刺 激性的气体。反应方程式NH4HCO3△NH3↑+ H2O +CO2↑。(2向碳酸氢铵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到固体减少有大量气泡产生,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因为它是碳酸盐。 (3在试管中加热绿色碱式碳酸铜时,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方程式Cu2(OH2CO3 △2CuO+CO2↑+H2O (4在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时,观察到的现象为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有大量气泡产生。 (5镁带燃烧时的现象为产生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白烟,放热。在燃烧时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并在下方放一个石棉网,目的是防止生成物掉落烫坏桌面。点燃前需要打磨镁带 (红白磷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白烟 (6金刚石(化学式:C在自然界中是最硬的物质,但灼热的金刚 石能(填“能”或“不能”在液态氧气中燃烧 (7试管壁上碳酸钙用水洗不去这是因为不溶于水,可以用稀盐酸 洗去。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8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可观察到铜丝表面变黑。发生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2Cu +O2 △2CuO。铜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几 天后,表面有绿色铜锈(Cu2(OH2CO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完美版)

学生化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题目: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班级:日期:指导教师: 第组姓名: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制取氧气 (1)仔细观察图2-17所示的装置,使用了哪些仪器? () 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 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2)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拔开橡胶塞,在试管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2-17所示) (3)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4)加热试管。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一瓶氧气(瓶中留有少量水)。

(想一想:为什么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立即收集?) (5)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2、氧气的性质 (1)如图2-18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上面实验收集到的氧气中(有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2)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加有少量水)。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问题与交流】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复习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复习(1课时)【学习目标】1. 复习化学研究的对象,能区分常见变化的类型,能说出常见变化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2.复习巩固常见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熟练基本操作,能进行简单的正误判断; 3. 复习本章进行的探究实验,掌握实验现象,实验原理。 【学习重点】本章的知识点,重要实验,重要概念。 【学习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框架 二、思考与交流 1.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理解。 (1)这两种变化本质区别是, (2)这两种变化的联系是,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 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定是否有化学变化,但不能是依据。 例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热; B.矿石粉碎;铜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成铜绿; C.铁矿石炼铁;水受热变成水蒸; D.汽油挥发;樟脑丸久置后体积变小。 例2.下列能量的转化中,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水力发电B.太阳能发电C.核能发电D.火力发电 2.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是,物理性质通常是指物质的,而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等都是性质。 (2)注意“变化”和“性质”在表述上的区别。 例3.在下列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变化或性质。(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把块状硫碾碎放入燃烧匙内并加热,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 3.如何做好探究实验。 (1)认真观察化学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 (2)准确记录现象与结论(注意现象与结论的区别); (3)了解常见仪器,掌握基本操作; (4)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环节。 例4.学习化学我们要经常做实验。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例5.小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还要回答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2)做出猜测:你的猜测是。 (4)问题讨论: 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用的水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列举化学与社会、与生活关系的事例,收集资料,能表达自己的观点。3.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学习使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3.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体会化学科学对社会的贡献,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1.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学习过程 引入:“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知识点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举出你所知道的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的实例。 2.加热碳酸氢铵实验。 文字表达式: 现象: 知识点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3.铁丝生锈实验。 4.关于“白色污染”的问题。 5.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知识点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6.青霉素的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发现。 基础巩固 1.学习化学能在三大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 (1)化学帮助我们; (2)化学指导人类; (3)化学促进。 2.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固体物质,试管口有大量,产生气体,澄清石灰水。 3.如右上图所示,取一块废旧的铁丝石棉网,将铁丝网剪成几小片,用稀盐酸除去铁锈,放入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3mL~4mL饱和食盐 水润湿铁丝,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红色的水中, 2 min~3min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铁丝,红墨 水,该实验说明的问题 是。

4.如图所示,在下面的小烧杯中加入2mL~3mL浅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取 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上面的烧杯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下 方的烧杯,观察发生的现象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颜 色。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含硫火柴燃烧,能产生 (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拓展提高 1.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做NaHC03受热分解的实验。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 变; (2)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 (填字母)。 A.先将导管移出液体,再熄灭酒精灯 B.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液体 2.如下图所示,先在锥形瓶中放入几小片已用稀盐酸除去锈斑的铁丝网,然后向其中加入3~4mL浓食盐水润湿铁丝网,塞紧带导 管的单孔塞,导管另一端伸入水中。若干分钟后,请你观察并回答: [实验现象及相应解释]请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并作出相应解释: (1);其原因 是。 (2);其原因 是。 [得出结论]由此实验你得出结论:。 检测反馈 1.下列说法没有科学尤其是化学依据的是() A.水变成油B.变废为宝 C.塑料回收 D.资源再生 2.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见课本第三页——“观察与思考”),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3.从课本图1-9实验中可知,和铁生锈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空气和水 B.太阳光 C.盐酸 D.红墨水 4.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价格便宜 B.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必需的铁元素 C.保温性能好 D.生铁导热性能最好 5.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绿色食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海洋提供的食品;白色食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的食品。下面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A. 油菜 B. 面粉 C. 海带 D. 食醋 6.我国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为向世界展现一个新的形象,某校同学提出下列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生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单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通过对燃烧及其现象的观察,认识到燃烧需要的三个 基本条件,以及推论出灭火的基本原理。 一、实验器材、药品酒精灯、烧杯、薄铜片、三脚架、坩埚钳、两节 短蜡烛、滤纸碎片、乒乓球碎片、石棉网、酒精、清水、棉花团等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上,在薄 铜片两端各放一小片乒乓球碎片 和滤纸碎片,然后再三脚架下方 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 3.将两个棉花团先分别浸满水和 酒精,然后用坩埚钳夹住分别在 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现象。 4.将两只蜡烛点燃,立在石棉网 上,并点燃。将其中一只蜡烛用 烧杯轻轻罩住。观察现象。 5. 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二、实验器材、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 (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1.检查仪器、药品。 2. 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 项准备工作。 3. 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 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 体,用玻璃片盖好,放在桌面上。 4. 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 用玻璃片盖好。 5. 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 个集气瓶内。 6. 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 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 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B.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C.居里夫妇通过长期的化学实验制造出了具有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D.干电池工作时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2.“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稻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饲料 D.制造沼气 3.“白色污染”是主要指下列哪一类物质造成的污染 ( ) A.白水泥 B.石灰 C.塑料 D.粉笔灰 4.下列科学研究成果是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先研制成功的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导电塑料 C.元素周期律 D.生物克隆技术 5.人类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下列垃圾处理的方法,你认为不可取的是()A.将垃圾分类回收后进行填埋处理 B.利用垃圾生产“沼气” C.用垃圾产生的热量发电 D.将垃圾发射到太空以减少对地球的污染 6.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食物放在冰箱里就永不变质 B.香烟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健康 C.用天然气替代煤作为燃料可大大减少大气污染 D.喷洒灭蚊蝇药水时,一般要远离食品 7.下列现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B.食物腐烂 C.矿石粉碎D.海水晒盐 8.下列变化过程中与另外三个有本质区别的是() A.点燃蚊香驱赶蚊虫 B.冰块的熔化

C.水果的腐烂变质 D.铜质门把手上产生绿色斑点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镁粉可以于制造照明弹 B.木材可制成桌椅 C.混凝土可以建造房屋 D.钢铁可以用于制作工具、刀具等10.在化学实验中,对于用剩的化学药品,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为节约倒回原试剂瓶 B.带回家做家庭小实验 C.倒入下水道以防止污染环境 D.倒在指定的容器中 11.有关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时必须用火柴点燃 B.应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C.酒精灯中的酒精量超过容积的2/3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12.在化学实验中,必须遵守实验规则。下列做法违背实验规则的是()A.实验前检查仪器和用品是否齐全 B.实验过程中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实验C.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D.无毒的药品可以用嘴尝其味道 13.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下列哪项污染与其无关() A.噪音污染 B.空气污染 C.食品污染 D.水污染 14.下列有关使用胶头滴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胶头滴管主要用于取少量液体 B.使用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溶液中吸取C.洗涤胶头滴管时可取下胶头冲洗 D.使用过程中将胶头滴管平放在桌上15.下列物质对应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A.氧化镁—MgO B.石灰水—Ca(OH)2 C.氧气—O D.氧化铜—CuO 二、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6.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食盐溶于水,火药爆炸 B.镁带燃烧,铁生锈 C.食物腐败,电灯发光 D.铜绿受热变黑,水结成冰 17.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A.发光发热 B.产生气体 C.有新物质生成 D.有颜色变化 18.镁带投入到食醋中,能证明其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①镁带逐渐减少,直至消失②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③溶液的温度略有升高④食醋气味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实验报告单样本

陈庙中学化学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周老师 日期:实验题目: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现象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现象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分析及结论: 1、。 2、。 3、。

陈庙中学化学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指导教师周老师日期: 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及现象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现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现象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分析及结论:

陈庙中学化学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白老师 日期:实验题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 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 取2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 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详细加练习

第一单元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补铁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形成,而一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2、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说明碳酸氢铵受热 易分解。化学方程式:碳酸氢铵应该密封保存在阴凉处,以防受热分解。 3、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做灯泡填充气,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用于制造氮肥,液氮还可 以用于医疗。 4、铁的锈蚀试验:实验时,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在锥形瓶中加入浓盐水(更易生锈),塞紧带导管 的单孔塞,将导管的另一端深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实验现象;a铁丝表面有红棕色物质生成b深入烧杯中的导管内红色水柱上升一小段。现象解释:红棕色物质是铁锈,铁生锈消耗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上一小段。为了防止铁生锈,研制出了性能优异的不锈钢。 5、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铁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举世闻名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_的变化;物理变化:_没有新物质生成的_的变化。二者本质的区别就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注意:a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肯定没有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是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 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 密度、气味和导电性等。 3、蜡烛燃烧实验: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蜡烛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被压入水的体积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倒吸如集气瓶,进入水的体 积约占瓶容积的1/5化学反应方程式: 现象解释: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要求:红磷足量(充分消耗瓶内氧气);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底预留适量的水,吸收热量,溶解五氧化二磷;燃烧物质的选择--消耗氧气,同时不能产生新的气体(不可以用硫和木炭代替) 特别注意: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温下二氧化碳仅微溶于水,且溶解速度比较慢,因此一般不用蜡烛燃烧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但若能吸收二氧化碳,此法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法。而且蜡烛易燃烧,取材方便。误差分析: 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分析原因: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充分消耗氧气。③没有将点燃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④未等瓶内的气体冷却就打开夹子。 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1/5分析原因:。①燃烧匙插入太慢,导致空气受热膨胀逸出②止水夹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空气从止水夹逸出 5、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 6、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有氧气和氮气组成。后来的科学家还研究发现了空气中还有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稀有气体. 7、世间万物,只有100多种元素组成,有的是一种元素组成,有的是多种元素组成;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另着一种物质,但反应物和生成物应含有同种元素。 8、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1: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A: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B:能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C: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2:基本操作 (1)药剂的取用:“三不准”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能再倒回原试剂瓶,应交回实验室。 A: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具体操作: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一横二放三慢竖】);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具体操作:先将试管横放,把 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一横二送三直立】)B: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把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试剂污染或腐蚀标签,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2)物质的加热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加热前先擦干外壁,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加热时切不可对着任何人,液体不可超过容积的1/3,加热完,不能骤冷,以免炸裂试管。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4)玻璃仪器的洗涤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5)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D: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量水冲洗。 (6)、几个方位和数字A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B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C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