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始终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最大难题,通过加强小学生课外读写,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开辟小学生作文课堂训练新通道。

一、读写结合的几种做法

读写结合做法很多,大家对读写结合的做法的理解也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1、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等。这都是传统的看法和做法。

2、读什么,写什么;读一篇,写一篇,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这种读写结合,甚至阅读课上时间都平分秋色,一般的时间进行读,另一半时间进行写,读写完全按比例的结合。

3、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有要求,但是不机械,又形式多样。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

二、阅读习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优秀作品给人的启示太多,光靠脑记不行,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做读书笔记。在小学生作文启蒙阶段,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典范性作品及小学生优秀作文,一方面有意识让学生定期摘抄好词佳句或片段,完成阅读记录卡,补充学生词汇量,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力,提升应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新课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阅读与写作,吸收与表达,一个是进,一个是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由此可见,阅读应成为作文积蓄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在每天课前三分钟,由全班学生轮流为大家朗读阅读卡片,定期收集阅读卡片,组织全班性、小组内的学习交流,供同学评赏。由教师及时指点,给予鼓励,促进和巩固学生做读书笔记这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通过反复默读、朗读等形式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从阅读认识过程分析,一般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首先感受的必然是语言文字,先识字,读懂字词,在读懂句子,由句子读懂段落含义,进而读懂全篇;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仅仅是阅读的一半,达到初步理解的水平,要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还必须要提高到另一个过程。

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即理解作者写文章的全过程。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思路。从已理解的思想内容为出发点,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这个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总值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这一全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

自由撰写

模仿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必须加强学生创断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棋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就可以让学生成为“自由撰稿人”了。

1、自命题作文。“生活处处皆文章”。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自我命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周一篇,长短不限,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题目,交教师挑选,教师综合全班的意见,公布选题,供大家作为自命题作文参考。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并给予成功激励,是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

2 、想象作文。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作文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

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变“变,编一编,想一想,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八千里,思路八方洞开,一定能写出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妙文佳作来。

现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

其实,阅读与习作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阅读中积累,习作中运用。积累不运用,积累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大量灵活的积累,也就不存在运用。所以教者必须树立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教学观。否则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把二者对立起来,或孤立起来,都将学不好语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可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小经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小经验 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以前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下面就简单介绍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因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因而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如在编顺口溜教学方法的使用中,教师可把以下几个字很有趣的教给学生。教“小”字时:“一竖钩,两只眼睛光溜溜”;教“六”字时:“一点一横,两眼一瞪”;教“田”字时:“一块地,四方方,十字路,在中央”等等。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进而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改变课堂形式,明确学习任务,培养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听说读写水平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自主学习的阵地,所以我在课堂上会因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概况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可能因为表达水平不强或胆小,直接说不好,所以事先写出来,这不但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说写水平。在实

行文本分析时采用说写恰当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水平自然就提升了。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讲授新课时,我一般让学生先从“篇”学起,初步了解课文的概况,全面理解整篇课文,再让学生参看思考提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鲸》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鲸是什么动物?2.鲸的种类有哪些?3.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和哪方面的生活习性?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思考、寻找答案,并展开讨论。接着,我先让几个学生回答,再综合归纳鲸的特点:庞然动物,不属鱼类,是喃乳动物;鲸的生活习性:吃虾和鱼,用肺呼吸,胎生,睡群觉。这样统揽全篇,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再从小处着手,让学生讨论:(1)因为环境的变化,鲸逐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鲸用肺怎样呼吸?经过学生的讨论,回答,加深了对鲸的理解。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同学们说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你能说说根据吗?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远古时代,鲸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胎生。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全部内容,掌握了此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四、名句佳句赏析,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 很多课文都有严谨的结构,独特的写作技巧和优美的语言。朗读起来娓娓动听,琅琅上口,犹如身临其境,使人旷神怡,如果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感受这些名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课文的写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这是一门实用性和工具性都相对较强的科目,而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学会使用文字和语言,做好听说读写的语文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可以采取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猜谜语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导一些描写景物的课文的时候,可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从网上下载很多的图片,让学生直接的去感受课文中的景色,弥补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想象,为之后的知识教学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将自己置于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而是以一个平等地位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心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师的平等,让学生敢于去想敢于去表达,在互相思考和表达中谈论和进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刺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和意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学习氛围都有着非常有利的影响。 二、促进对于学生的日常训练,从训练中提高 练习,这是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绝不是提高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印象的唯一一部分。我们要重视对于学生的练习,但是不可过分的进行练习。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布置作业这种单一的方式,通过阅读、思考、交流等都可以是进行练习的形式。 比如让学生去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去感受,当然这种阅读仅仅是单纯的阅读也是不可取的。可以结合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生活环境,也可以将自己当成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阅读课外的过程基本是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品读课文。当然,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少部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最新文档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那么当今小学生读写现状如何?怎样才能让学生愿读、乐写、善写呢? 一、学生读写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读写分离、机械练写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读写分离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仍把写作课和阅读课当做两种独立课型来定位,认为二者间是互不干涉。要么就是老师有一定的读写训练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过分强调形式,学了写景的文章,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景;学了写人的文章,就要求学生仿写人物。在指导时忽略了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写”的体会,换言之,就是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表达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训练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与全局意识。 (二)只读不写、光说不写 教学中的只读不写忽略了从“读”到“写”中间还应存在一个严重的环节,那就是表达方法的习得。而光说不写则让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片断性的跳跃上,而无法系统地连成整体,无法形成规范的、符合逻辑的书面表达。(三)没有找准文章读写结合点 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时,教师没有选择适合的教学时机,没有很好地挖掘和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教研活动中也较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且往往局限于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一)广博课外阅读,服务读写结合 《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确保学生达成这个阅读总量,就要多读

书、读好书。读书的方式多样:既可以在课前、课内、课外阅读,也可以利用音像阅读、网络阅读;既可以是阅读名家名作,又可以是柔美古诗文、科普读物、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既可以校内个人阅读,也可以在家中亲子阅读。至于读物推荐,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读物,还可以结合历史或时事推荐读物等等。 (二)积极感悟生活,丰盛写作素材 作文的源泉来自通俗生活的点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情绪的储备达到了相对丰盛的程度,其习作的内容就能填塞真情实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个性。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认识生活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善观察、引导学生善感悟、培养学生善思考,善积累,无疑是为“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重组阅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着力点 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内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而读写能力的训练应该是有序列的,有章法的。 所以教师要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打破以往语文学习将“读”与“写”独立训练的传统;其次要有全局意识,通读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各个年段教材的读写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确立每学期的写作重点、难点以后,再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训练的要求确立单元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再结合单元读写训练目标找准每课的读写结合点。总之,尝试在例外的主题中找到读写结合点,通过研读教材,重组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读写主题,使读写训练更有内容可抓,更有方法可学,更有蓝本可仿。这样,读写结合的有用落实才能事半功倍。 (四)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 (2)仿写迁移。仿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仿内容,二是仿形式。以范文引路,指导从仿写学习写作,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多见而有用的形式。但是,仿写是引导学生掌握范文中语言和写作方法,但不能让学生作文能力只停留于模仿的阶段,仿写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模仿引向创造,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浅谈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首先明确一个教学原则: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实行一言堂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充分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机制,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展立足于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以促进实现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为愿景,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累计的经验,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要注重的内容。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探究学习创新教育 1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行动的最主要导向,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开始行动,应用在学习上就意味着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语文,主动希望可以从语文课堂上获得知识或者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将老麻雀的心理、表情深入体会,以悟出它内心的想法和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2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探究性学习 改革以往填鸭式、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就是在教学中注重应用探究性学习机制。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探究性学习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共24页】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一、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一)“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级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指导作文教学。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阐明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

(二)“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 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 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 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 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 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 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的着力点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在 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论文】

邹新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学生们们学习语文最为重要的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为第一要务,不断使学生们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生字;词句积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以下这几个教学方向是极为重要的,即语文生字的学习;词句的积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这几个教学方向为主,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教学去帮助学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探寻词句积累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生字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学生们学习好生字,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学习语文,学习生字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字的教学,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学习更多的生字,使学生们在阅读课文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可以读懂相关表达的意思,那么教师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生字呢?首先,我认为学好生字的前提是汉语拼音的教学与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固守常规,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汉语拼音与汉字的联系,帮助学生们学好汉字,多学汉字,积累汉字。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汉语拼音去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如:yi这个拼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个拼音联系相关的一些汉字,一,以,已,易等等,使学生们快速地学习和积累汉字量,使学生们学好汉字。其次,教师在生字的教学时,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前通过的方法,使学生们了解相关生字的汉语拼音以及相关生字的意義,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生字。例如: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预习生字的作业,让学生们查阅字典,使学生们在教师教学前对生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还要要求学生们将生字所在字典中的页数记在生字旁,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生字。 二、注重学生词句积累的教学 很多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要求学生注重词句的积累有些为时过早,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注重词句的积累,这样会使学生们的负担加重等等。在我看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词句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可能加重学生们的学习负担,但是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相应对缓解,甚至消失。首先,教师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中,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找出一些好词好句让学生们试着去了解,不要求学生背诵,只要求学生了解,使学生通过耳语目染逐渐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其次,教师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地去找一些他们认为的好词好句,使学生们可以自主地去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词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是具有积极作用。最后,教师在词句积累的教学中,还要要求学生多读相关的词句,适当地加强记忆,使学生们可以快速地积累相关的词句,为学生们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最新文档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语言学习过程不是机械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及生生互动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和整理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与思维发展的过程;更是逐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观察、体验、尝试、评价和反思,认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当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体验感悟轻实践运用 学生语言学习过程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即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偏向一方面,否则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也应围绕“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详尽落实。现在,大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即人心与文心通融,产生情感的共鸣。或借助音乐、录像、图片,或用富于文采、热情洋溢的课堂语言,与学生进行阻抑、调和、同等的对话;或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细加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或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声传情,通过诵读美读逐步培养语感。这都体现了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详尽落实。 然而,我们也看到,当今课堂上,家常课甚至是许多赛课中,例外程度地存在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忽视现象。如该要学生实实在在书写的生字以书空代替。崔峦先生在某次赛课评课中指出:“教师在写字教学上重视不够,有蜻蜒点水的感觉,是做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看的。应该每节课拿出几分钟练习书写。”该让学生动笔写写的片段或小练笔以口头回答代替,该让学生掌握的语言文字内部的规律则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缺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意识和有用的训练。 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扎扎实实地学语文,这些语文的“硬功夫”就不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花架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心得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黑家堡小学卫燃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有效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技巧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来进行参与,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和方法来驾驭课堂,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既充满生气,又能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呢?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个突破口。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不露雕凿痕迹的问题,使学生在对其探索中寻求到一种学习的快乐。而通过探索,又提出了更多的很有见地的问题,这便是成功的开始。所以,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十分重视课堂提问,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讲究提问技巧。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问目的明确,是指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具体的来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和发问。每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不同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是衡量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决定了其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处于被动状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的目的。”①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就要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设置问题,这也成为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怎样设置问题呢?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专研教材,设置由浅入深的,便于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3-08-06T09:50:15.637Z 来源:《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3年6月供稿作者:张征军 [导读]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张征军(大名县杨桥镇安庄联办小学河北大名 056900)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情景教学让儿童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语文课中作为主体教育的教师应目中有学生,课中有情感。丢掉课堂教学那冷冰冰的知识惟我独尊,“正确”和“错误”的判断轮番登场,简单的演绎推进,换成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意志的活动。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交流融会,形成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涌起情感的波澜,在入情入境中感受学习,加深体验,生动地学习。 1.恰当运用媒体,引导学生入境动情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当学生了解到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时,教师演示配乐的CAI课件:静静的夜里,星光在闪耀,敬爱的周总理在专注地伏案工作。同步演示练习题:“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我情不自禁地想,我更想轻轻地对周总理说。”有效地调动学生内在的感情积累,使学生入境生情,以情促练。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真情实感。 生1: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周总理认真工作的情景:夜深了,周围的灯一盏一盏地灭了,惟独周总理房子里的灯还亮着。透过灯光,可以看见周总理在一句一句地审阅文件。夜静极了,我甚至可以听见笔在纸上划过发出的声音。我情不自禁地想:总理,您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的太多了。我多想是您的卫士,能为您送上一杯杯热腾腾的绿茶。我更想轻轻地对周总理说:“您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体!” 生2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周总理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坐在陈设极其简单的办公室里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我情不自禁地想:要是我的手里有一根魔术棒该多好啊!我要为周总理变一根神奇的笔,帮总理快点批完文件。我又想变出一件大衣,披在总理的身上。我还想变出一张床,让总理躺下来好好睡一觉!我更想轻轻对总理说:“总理,您太辛苦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2.适时持续强化情境,升华学生体验 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展示,令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教学活动中,还要密切注意把握各种教学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持续强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围,使设置的教学情境随着教学活动的步步推进,得到持续的强化,越来越鲜明、生动。这样,学生感受就会越来月越清晰、深刻,情绪越来越饱满,体验也随之不断深化、升华。 精选资料,适时补充。精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资料,适时补充,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深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中生动地学。 教学《一夜的工作》,在学生理解“一夜”和“每个晚上”的内在联系后,适时补充一段反映周总理病重期间忘我工作的资料:“周总理已是76岁的高龄的时候,身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做大手术6次,小手术8次,而他的工作时间在18~22小时的日子有44天,和中央有关负责同志谈话216次,接见外宾63次,在住院的医院里召开会议20次。我们的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都这样工作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一夜”和“每个晚上”的层面上,而是深化到对总理一生工作的认识——这一夜工作的情景是总理一生生活的缩影,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加崇敬、爱戴周总理。这样,课堂内既有大量信息的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课堂内外沟通,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巧借契机,充分操作。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因此要善于发现,捕捉教学中利于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时机,让学生亲身操作实践,充分感受认识,变学生的“坐中学”为“做中学”学生会自然进入激情参与状态,生动地学。 学习习作训练《烧不坏的手帕》一课时,以往都是由教师来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再由教师阐述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也无法发现实验中还存在的其他问题。其实这个实验只要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醒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亲手实践,在实验中获得体验。老师分好组,各组领好实验器具,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实验结束后老师再道出手帕烧不坏的原因,并鼓励学生谈谈感受。学生感悟到了许多。 入境体验,角色扮演。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兴奋不已。儿童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学生的学习也会因罩上浓厚的情感而焕发出生动的光彩。 在老师巧妙设置的情境中,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课堂内外沟通,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因之而愈显生动。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置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促进他们在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动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教与学呈现出高度协调、和谐的特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如今,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 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少,教学节奏慢,学生创造能力差,课堂教学有无效活动。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必须培养 学生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开放多变,生动活 泼,富有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实效 一、“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 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活”字教学更具有紧迫性。至今 有的老师仍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教师为了大显身手,讲风过浓, 越俎代庖;有的教师死抱着“以训练为主线”不放,练功过 烈,师生疲于奔命;有的教师由“满堂灌“走向另一极端“满堂问”,摆花架子,仅学得“活”之皮毛,,如何把师生从 呆板的教学格式和练习、考试、分数等枷锁中解脱出来?如何使师生花费时间、投入精力都较少,而又能取得最佳教育教 学效果?这便成了当前语文教改的“难点”和“热点”。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条,方法也可能有多种,但可 以肯定地说,语文教师“活”字教学乃不失为使语文教学走

出“低谷”的“治本”之举,势在必行。 二、“活”字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一)“乐”是活的教学前提。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 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 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学习的良师,使人加 快获得知识的进程。《论语》中说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 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 (二)“情”是活的教学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 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因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 想把课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情”是一种巨大 的教育潜能,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 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的投入,“未成曲调先 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 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 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了解他们的学习语文 的甘苦;少做“严父慈母”,多做兄长学友,使学生可亲近、 可信赖、可仿效,没有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一起爬山”,这样教师就能得心应手,最佳发挥;学生则如沐春风,其情 浓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 洞庭学校邓慧铭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而课程实施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地进行着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教学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广大一线教师都在努力地找寻着自己心目中的“新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目标设置为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教学时,我们要拓宽所关注的目标领域,要以“三维”目标为指导,克服“一维”的习惯定势,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必须认识到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也包括过程和方法的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和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生命活力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实践和把握呢?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 心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认为,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培养目标,应该把学生方式的转变定位为: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当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于是歌唱、绘画、表演、游戏、实验等形式 比以往更加明显地进入了语文课堂。学科边缘的软化无疑丰富了学 生学习的经历和方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但同 时我们还要牢牢把握住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 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个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也就是说,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 的实践实现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通过听、说、读、写 的语文实践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影响的,歌唱、绘画、表演、游戏、实验等都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听、说、读、写的辅助手段。又由于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的特殊性,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 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当语文学 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时,我们既要使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这里的“写” ,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明确训练目的。 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行文流畅,似流水淙淙;有的奔放豪迈,似热血沸腾;有的语言优美,宛若置身人间仙境;有的语言朴实,似娓娓道来,但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可以说,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运用文本?我认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读写结合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 (1)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以说,他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给写以更多的启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点进行设计读写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变成了美丽的宇宙,想象丰富奇特,同时又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读来颇有气势。因此我将这段中的排比句确定为本段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设计: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讨论,谈体会。接着采用师生配乐合作读的方式,男生读“他的”,女生读“变成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说出运用了排比句式、并且每个句子句式相似的特点,从而明白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之后我出示了“你的____ ,变成了___ ,为我们_____ 。你的___________ ,变成了________,为我们_____ 。”,引导 学生进行小练笔,有许多学生写得不错,如“你的爱,变成了美丽的宇宙,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家园。你的身体,变成了美丽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你的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为我们指引方向。你的奉献,变成了无私的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这样学生就更好地理解了盘古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能够运用排比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而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北京的春节》一课,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如在描写除夕一段时,开头第一句便点明了“除夕真热闹”,接下来便如家常般地写出了春节的热闹,从声音、色彩、味道等方面来写,可以说是调动了作者全身的感官来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感受到家家户户都是这么热闹,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领悟到其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在教学这段时,为了更好地深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写一写你是如何过除夕的。学生动笔写作,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除夕之旅” 。仔细看同学们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写除夕的热闹,同时又加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