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生态学基础—绪论

森林生态学基础—绪论

森林生态学基础—绪论
森林生态学基础—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一词由希腊文“oikos”衍生而来,“oikos”的意思是“住所”或“生活所在地”。Haeckel(海克尔)186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按研究对象: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

(2)按栖息地类型: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

(3)按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又可分为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

(4)按应用领域:农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5)按研究方法,还可以分成理论生态学、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等。

生态学有多个分支,各分支分别研究不同的生物学组织水平。

(1)对个体生物或某一物种的生活史以及它们对其环境的反应进行研究的学科,常称之为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例如鹰的生活史、鹿的食性以及北美黄杉幼苗对温度的耐性等。

(2)对同类生物群(单物种种群)的多度、分布、生产力或动态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例如,调查人工松林中养分和阳光的竞争状况,研究病害对控制树木害虫数量的作用,研究蛙种群中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3)对由不同生物种形成的某一自然集合的某些方面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有关学科,统称为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例如,对森林群落或林型的研究、分类、制图;对某一小湖泊中动物群落的描述,以及对某一地区动植物群落内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有时统称为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

(4)同时研究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有关学科,统称为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这些学科可能主要是描述性研究,例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分类与制图;也可能是功能性的研究,例如对植物群落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某一生态系统中能量和养分的分布及流动方式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野外观察和定位站: 20世纪80年代:IGBP;美国首先建立了长期生态研究网络[U.S.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LTER) network]。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也开始启动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项目。

(2)实验方法:原地实验和人工控制实验。原地实验或野外实验是指自然或半自然条件下通过某些措施,获得某些因素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围栏研究放牧和不放牧对草原蝗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又如在田间通过罩笼研究自然条件下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人工控制实验是在受控条件下研究各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例如应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的温湿度对昆虫发育和死亡的影响等。

(3)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方法

四、生态学的发展史

生态学的发展分为经典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时期,它们的分界线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

1.2.1 经典生态学

萌芽: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期。人类在和自然的斗争中,已认识到环境和气候对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生物和生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例如《诗经》里动物之间关系的描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动物不同类型栖息地的描述,都孕育着朴素的生态学思想。

成长:从17世纪开始,鲍尔(Boyle)1670年发表了大气压对动物影响效应的试验,是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法国的雷莫(Reaumur)1735年发表了6卷昆虫学著作,记述了许多昆虫生态学的资料;其后,马尔萨斯(Malthus,1803)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阐明了人口的增长与食物的关系。Liebig(1840)发现了植物营养的最小因子定律;达尔文(1859)发表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海克尔(1869)提出了生态学的定义,后来德国的摩比乌斯(Mobius,1877)提出生物群落的概念;1896年斯洛德(Schroter)首先提出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的概念。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为现代生态学奠定了基础。

发展:20世纪初,生态学有了蓬勃的发展。亚当斯(Adams,1913)的《动物生态学研究指南》,可以说是第一本动物生态学教科书。同期较著名的著作还有华尔得和威伯尔(Ward & Whipple,1918)的《淡水生物学》,约丹和凯洛(Jordan & Kellogg,1915)的《动物的生活与进化》。在这一时期,生态学的发展已不再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是着重于解释这些现象;同时,数学方法和生态模型也进入了生态学,这时最有名的数学模型有洛特卡(Lotka,1926)和Volttera(1925)的竞争、捕食模型、Thompson(1924)的昆虫拟寄生模型、Streter-Phelps(1925)的河流系统中水质模型,以及Kermack-Mckendrick(1927)的传染病模型。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生态学已日趋成熟。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生态学正从描述、解释走向机制的研究,例如40年代湖泊生物学者伯奇(Birge)和朱岱(Juday)通过对湖泊能量收支的测定,发展了初级生产的概念。R.Lindeman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从他们的研究中,产生了生态学的营养动态的概念。成熟的标志之二是生态学已从学科范围里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系统,有关生态学的专著不断出版,其中较有名的是美国查普曼(Chapman,1931)以昆虫为重点的《动物生态学》;前苏联卡什卡洛夫(Kamkapol,1945)的《动物生态学基础》,以及美国阿利和伊麦生等(Allee,Emerson et a1.1949)的《动物生态学原理》。此时,中国也出版了第一部生态学专著——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纲要》。

1.2.2 现代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方面是生态学自身的学科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第二方面是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电子计

算机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及技术条件;第三方面是社会的需求,人类迫切希望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人口压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社会的持续发展及人类生存等重大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极大地刺激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学的研究有越来越向宏观发展的趋势。近几十年来,一系列国际性研究计划大大促进了以生态系统生态学为基础的宏观生态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me,IBP),70年代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MAB),以及80年代的“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IGBP)。这些研究都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最近20年来,把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全球生态学理论,把生态系统生态学提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地位。

(2)系统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生态学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是划时代的认识论的提高,被称为是“生态学领域的革命”。生态模型是系统生态学的核心。

(3)一些新兴的生态学分支如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的相继出现。

(4)分子生态学的兴起是20世纪末生态学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分子生态学是以分子遗传为标志研究和解决生态学和进化问题。

(5)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特色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农业危机、环境危机等已引起世人的瞩目,而生态学被认为是解决这些危机的科学基础。

1.3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灌木外,还包括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作为生物群落的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和彼此制约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树种与其它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概括地说,可分为4个方面:

个体生态——研究构成森林的各种林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重点研究光、温度、水分、大气、火、土壤和生物等因子的生态意义与对树木的作用以及树木对这些因子的适应性,森林对这些环境因子的影响和改造作用。

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种群不会无限制繁殖,而总是保持一定均衡状态的原因。

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森林群落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由一种类型演变为另一种类型的原因和规律性,提供识别和鉴定森林群落类型或立地条件类型的依据。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着重研究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因果关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研究任务:从树木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出发,在调节、控制树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既要充分发挥树木的生态适应性,根据环境条件的特点,施行科学的经营管理,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又要有意识地利用森林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有益功能,以利于维持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1.4 森林生态学发展简史

第一次把生态学的概念应用于植物学的是尤舍·瓦尔明(E.Warming),1895年他的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的德文版,在被译成英文版时,更名为《植物生态学》。因此,瓦尔明被公认为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1898年德国人辛柏尔(Schimper)的著作《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分布》问世,从植物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生活力等方面综合起来阐述植物的生态适应;用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阐明植物分布的多样性;并从历史的发展观点分析研究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从而大大加深了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传统的植物生态学主要是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动态、各个地区的植被类型及自然环境,到20世纪的3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研究已达到兴盛时期,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如以克里门茨(Clements)和坦斯利(Tansley)为代表的美英学派,以勃朗-勃朗盖(Braun-Blanquet)为代表的法瑞学派等。各学派在研究对象、方法和论点上都自成体系。同时,为了发展自己的学派,各自都深入研究寻找理论根据,这样又进一步促进了植物生态学的发展。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194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林德曼(Lindeman)发表了“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级”的理论报告,为生态系统理论奠定了两个坚实的科学基础。到了60年代植物生态学已发展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4个不同水平,论述植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崭新学科。

属于森林生态学范畴的最早论著是德国学者赫耶尔(Heger)于1852年发表的《林木对光和遮荫反应》的论文,它系统地论述了林木耐荫性的理论。20世纪初叶,俄国林学家莫洛作夫(MopoзовГ.Ф.)于1904年发表了《林分类型及其在林学上的意义》的论文,认为“森林的结构、组成、生产力以及其它特点主要决定于立地条件”,提倡依据地形和土壤——心土条件划分森林类型。因此,莫洛作夫被公认为林型学说的创始人。这以后,林型学说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现了苏卡乔夫(CуκачёвВ.Н)、波格来勃涅克

(ΠοгребняκΠ.С.)等著名的林型学家,他们把森林和环境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将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渗入到林型学中,并使林型学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研究,从而使林型学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森林生态学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作为营林学的生态学原理(或称林学原理)包含在森林学或营林学中。以后随着林业科学的发展,才把林学原理从森林学中分出,成为植物生态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森林生态学。

1959年由华东、华中地区高等林业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著(熊文愈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森林学》教材。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森林综合考察工作的开展,我国

主要造林树种(如杉木、马尾松、红松、落叶松、云杉、油松、栎树等)个体生态特性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而且森林群落分类方面也有较大的进展,如我国各主要林区均先后作过林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许多固定标准地,进行森林生长、结构、更新、演替和分布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森林对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也有长期的水文和气象观测成果,从70年代开始已陆续在一些有代表性的气候区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从而奠定了我国森林生态学的基础。1978年,在原林业部的组织下,由原东北林学院主持,会同全国高等林业院(校)的森林生态学教师,共同协作编写出我国第一本《森林生态学》(李景文主编,1981)教科书,把森林生态学从森林学中分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可以说森林生态学在我国还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由于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覆盖陆地总面积1/3以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因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领域,森林生态学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一、名次解释 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 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 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 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 大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森林生态学

一.单选题(共5题,14.0分)1 ? A 凸型曲线 ? ? B 凹型曲线 ? ? C 对角线型曲线 ? ? D S型曲线 ? 正确答案:A 2 ? A 直接光 ? ? B

强光 ? ? C 可见光 ? ? D 弱光 ? 正确答案:D 3 ? A 瞬时增长率 ? ? B 内禀增长率 ? ? C 环境阻力 ? ? D 最大环境容纳量?

正确答案:D 4 ? A CH4 ? B CO2 ? C SO2 ? D O3 正确答案:B 5 ? A K对策 ? B C对策 ? C r对策 ? D S对策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共6题,16.8分) 1 下列有关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论述正确的是( )。 ? A适当疏植

? B营造混交林 ? C营造复层林或林农复合经营; ? D选育低光效、高呼吸的树种 ? E提供最佳的光、温、水、肥等环境条件正确答案:BCE 2 以下属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的是( )。 ? A气候条件 ? B无机物质 ? C有机物质 ? D微生物 ? E消费者 正确答案:ABC 3 ( )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 A能量流动 ? B生态平衡 ? C信息传递 ? D物质循环

? E水源涵养正确答案:ACD 4 ? A丰富度 ? B密度 ? C重量(生物量) ? D频度 ? E盖度 正确答案:ABCDE 5 ? A红橙光 ? B蓝光 ? C红外线 ? D紫外线 ? E绿光 正确答案:AB 6

? A迁入率 ? B死亡率 ? C迁出率 ? D出生率 ? E净增长率 正确答案:AB 三.填空题(共7题,19.6分) 1 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等4层次。 正确答案: 第一空: 乔木层 第二空: 灌木层 第三空: 草本层 第四空: 地被层 2

森林生态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次解释 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 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 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 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 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 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 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额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环境调节、生态服务及教育及科学研究);备择价值;存在价值等。 3.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 答: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森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 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面积增加;结构复杂化;生产力提高;演替缓慢;物种多样性增加;对环境修饰作用加强;群落中生化,植物间生存竞争激烈。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 答: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rN或N t=N0e rt,其中,r为瞬时增长率;N t为t时刻的种群数量;N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限

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 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 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 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 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 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 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 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 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 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 称为边缘效应。

川农《森林生态学基础(本科)》16秋作业考核

奥鹏17春川农《森林生态学基础(本科)》16秋作业考核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森林的蒸腾作用主要发生层次在() A. 林木 B. 灌木 C. 草本植物 D. 灌木和草本植物 正确答案: 2. 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称为() A. 林德曼效率 B. 消费效率 C. 生产效率 D. 同化效率 正确答案: 3. 生态系统组成中,微生物属于() A. 生产者 B. 自养生物 C. 分解者 D. 非生物组分 正确答案: 4. 两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称为() A. 种内竞争 B. 种间竞争 C. 干扰性竞争 D. 利用性竞争 正确答案: 5. 种内竞争可能导致种群成()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团块分布 D. 嵌式分布 正确答案: 6. 在寒冷地区土壤粘重、含水量过大、地表温度容易剧变的立地条件下,苗木最易受到的的伤害是() A. 寒害 B. 冻裂 C. 冻举 D. 冻害

7. 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A. 黄化现象 B. 白化现象 C. 辐射效应 D. 代谢效应 正确答案: 8. 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称为() A. 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群落的水平结构 C. 群落的立体结构 D. 群落的成层结构 正确答案: 9. 喜光树种的同龄林,林下往往缺少同种更新的幼苗幼树,常存在一代就被其它树种所代替。这种种群称为() A. 进展种群 B. 衰退种群 C. 稳定种群 D. 增长型种群 正确答案: 10. 磷循环属典型() A. 气态循环 B. 沉积循环 C.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D. 养分直接循环 正确答案: 11. 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A. 通气组织发达 B. 机械组织发达 C. 叶面积小 D. 根系发达 正确答案: 12. 如果群落中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为() A. 单建种群落 B. 共建种群落 C. 建群种群落 D. 优势种群落 正确答案: 13. 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在生态学上称() A. 破坏 B. 干扰 C. 灾难 D. 失调

森林生态学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 2.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当今环境破坏问题哪些与森林破坏有关? 解: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2.什么是森林?森林有什么特点? 解:⑴森林是指由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⑵特点:①占据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 ②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控能力 ③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④类型多样 ⑤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 3.举例说明森林三大效应? 解: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 第二章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生物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是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称为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6.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8.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9.生态幅: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问答题 1.根据尺度大小环境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解:可分为4类: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和微环境。 2.生态因子有哪些类型? 解:共有6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和人为因子。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 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 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 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 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大 气温度和湿度。 4.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 4 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 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 1.5 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1.5 分)。 6. 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 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 4 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 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 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 3 分)。 对于林木来说,r 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 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 3 分)。9.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 4 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 3 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 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窄。 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宽。 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是不同层之间缺乏关联。

森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1、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着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两个方面。环境和干扰是密切相关的。 3、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受破坏,使基质和物理环境的有效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离散的事件(Pickett,etal. 1985) 4、森林的干扰可分为: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和人为干扰(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两大类。 5、以对森林的作用的程度,可将干扰分为:重干扰(major disturbance)和轻干扰(minor disturbance) (Oliver,etal.1990) 以干扰的作用方式来说,可分为:外源干扰(exogenetic disturbance)和内源干扰(endogenous disturbance) 6、森林干扰的生态意义:干扰可影响到森林各个层次的结构动态,以至生存死亡。(1)、从个体角度,干扰表现为对全部或部分个体的破坏,使其受到伤害或造成死亡。(2)、从种群来说,干扰影响到种群的发生过程,并因而影响到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结构、遗传结构及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3)、干扰造成森林演替,有时为次生演替,有时为空隙动态。(4)、干扰对环境条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5)、干扰还与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 7、干扰强度:不同干扰的区别还表现在干扰对生态客体影响程度的大小上。这通常称之为(disturbance intensity),它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上某种干扰因素的物理力;(2)另一种是指某一种干扰因素对有机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8、森林植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和种的构成三个方面。 9、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它是指具有一定植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群

川农《森林生态学基础(本科)》17年12月作业考核有答案了

《森林生态学基础(本科)》17年12月作业考核 1.大多数森林树种属于(C) Ar-选择 BC-选择 CK-选择 DS-选择 2.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称为(C ) A生理干旱 B冻裂 C冻害 D寒害 3.霍普金斯物候定律说明:北美州温带植物每向北移动纬度1°,植物在春天和初夏的阶段发育(物候期)将各延迟(C) A2天 B3天 C4天 D5天 4.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形态:即气、液、固态水。对森林而言(B) A气态水意义最大 B液态水意义最大 C固态水意义最大 D三者意义同等 5.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表示的种群密度称为(B ) A粗密度 B生态密度 C多度 D盖度 6.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7.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 A气候顶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顶级

8.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9.两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称为(B ) A种内竞争 B种间竞争 C干扰性竞争 D利用性竞争 10.如果群落中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为(A ) A单建种群落 B共建种群落 C建群种群落 D优势种群落 11.同龄林是组成种群的林木年龄基本相同,如有差异,其差异范围在(D )之内。 A二个龄级 B10年 C20年 D一个龄级 12.生态学上最常用的Raunkiaer生活型划分系统主要是以植物在不利生长季节里(B )为依据来划分的。 A树木高度 B休眠芽高度 C枝下高度 D开花结实高度 13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以草食动物为开始的食物链是(A ) A草牧食物链 B腐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分解食物链 14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称为(B ) A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的立体结构 D群落的成层结构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一、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人为因子和火。 2、国槐与银杏相比为对策种,而与鸡爪槭相比则为对策种。 3、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现象;而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使小群落交互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或群落的。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和。 二、选择题 1、非生物因素不包括下面的()。 A.阳光 B.大气 C.水 D.树木 2、下列太阳辐射光谱中,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是()。 A.红光 B.紫外线 C.绿光 D.红外线 3、下列因子中,()是竹子北移的限制因子。 A.日照时数 B.降水 C.温度 D.湿度 4、生态学中,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被称为()。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5、在某森林群落更新调查中,共调查了30个样方,其中18个样方出现麻栎幼苗,则麻栎在该群落中更新的频度为( )。 A.0.6 B.0.4 C.60% D.40% 6、与其他3种植物相比,均属于r对策种的植物是()。 A.蒲公英 B.红松 C.杨树 D.柳树 7、下列种群特征中,()属于种间关系? A. 密度效应 B. 等级制 C.利他行为 D.捕食作用 8、群落中的“偶见种”可能是()。 A.优势种 B. 伴生种 C.残遗种 D. 亚优势种 9、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有( )。 A.1% B.2% C.5% D.10% 10、下列情况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倒置的是()。

A.几平方米的草地上生活着几只蝗虫 B.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生活着一只老虎 C.几十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生活着十只田鼠 D.一株玉米上生活着几十只粘虫 三、判断题 1、生态学提到的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2、苗圃地温度越高,苗木生长量越大。() 3、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与种的数目和种的均匀度无关。() 4、森林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中,幼年的数量比例高,则该种群数量一定是越来越多的。() 5、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的发育是逐渐趋于平衡的。() 四、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主导因子: 3、种群调节: 4、次生演替: 5、生态位 五、简答题 1、森林植物对水分过少的形态和生理适应特征 2、简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及其特点 3、为什群落层次结构越复杂,生物生产力越高? 4、简答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六、论述题 试以你所熟知的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论述其组成成分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B(专升本) 一、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子作用特征包括作用、作用、作用、作用和生活因子的不可代替性与可补偿性。

《森林生态学基础(本科)》在线作业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基础(本科)》在线作业及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100 分。)V 1. 一个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则该种群具有(C)分布格局。 A. 随机型 B. 群聚型 C. 均匀型 D. 镶嵌型 满分:5 分 2. 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称为( C ) A. 生理干旱 B. 冻裂 C. 冻害 D. 寒害 满分:5 分 3. 通过小气候而起作用的局部地形产生一种具有特色的植被,这些地方的顶极群落称( B ) A. 土壤顶极群落 B. 地形顶极群落 C. 气候顶极群落 D. 偏途演替顶极群落 满分:5 分 4. 生态学上最常用的Raunkiaer生活型划分系统主要是以植物在不利生长季节里(B )为依据来划分的。 A. 树木高度 B. 休眠芽高度 C. 枝下高度 D. 开花结实高度 满分:5 分 5. 一个树种的相对基面积是该树种基部底面积与( D )之比。 A. 全部调查树种胸高断面积 B. 该树种胸高断面积 C. 所占土地 D. 全部树种基部底面积 满分:5 分 6. 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不能完成更新过程的树种是( A ) A. 喜光树种 B. 耐荫树种 C. 长日照树种 D. 短日照树种 满分:5 分 7. 在寒冷地区土壤粘重、含水量过大、地表温度容易剧变的立地条件下,苗木最易受(C )的伤害。 A. 寒害 B. 冻裂 C. 冻举 D. 冻害 满分:5 分 8. 植物群落演替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称( B ) A. 进展演替 B. 逆行演替 C. 循环演替 D. 原生演替 满分:5 分 9. 在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一般以(C )作为生物学零度。 A. 0℃ B. 5℃ C. 10℃ D. 15℃ 满分:5 分 10. 授粉是生物之间的(C )关系。 A. 对抗 B. 异株克生 C. 非连体互利共生 D. 连体互利共生 满分:5 分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 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 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这种能 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 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 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7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9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二、简答题1. 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 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森林生态学 (foreset ecology) (50学时) 一、前言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面向林学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它包括森林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森林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等部分。授课50学时,实习一周。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森林生态学全面论述了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森林群落结构、森林发生发展、森林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等基本问题。它包括了普通生态学中的主要内容,把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森林培育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是揭示森林本质,认识森林规律,培育森林事业的一门重要科学。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森林内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森林结构与功能及其调节控制原理,为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和有效提高生物生产量,充分发挥森林多种用途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该课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和技术是必须的和不可缺少的。没有良好的森林生态学基础,对于进一步学习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水土保持等林业相关的课程都是不利的,森林生态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应系统地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生态因子变化和作用的规律性,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森林群落发生、发展、更新、演替的规律和理论,森林群落分布的规律和理论。在能力技能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运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森林生态学问题,如森林植物种群和森林群落数量特征调查和评价分析、生态因子评价分析、森林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测定评价等。培养学生应用森林生态学的观点,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为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体现重点、难点、知识点三点教学法,并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结合相关的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 四、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教材:李景文主编. 森林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主要参考书目:E.P. 澳德姆, 孙儒泳等译. 生态学基础.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 普通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在林业上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的能力。 3. 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的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5.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的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的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个层次。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 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和分解,其结果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的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的,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的分布围。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 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特征。生物执行的对策有两类,分别是r-对策者和K-对策者。K—对策的种群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临近,但不超过它,所以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一旦受到危害而种群下降,由于其低r值而恢复困难,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濒危生物就属此类;相反,r-对策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弱、无亲代关怀等原因而死亡率甚高,但高r值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又可使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另外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待时机成熟,可能导致种群大暴发。害虫、杂草就属于r-对策者,因此久除不去。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 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大 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1.5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1.5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分)。 对于林木来说,r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3分)。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4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3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第5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5.1 森林群落的概念 5.1.1 群落 在自然界中,任何植物都极少单独生长,几乎都是聚集成群的。植物群居在一起,在植物和植物之间就发生了复杂的相互关系。就高等植物而言,这种关系包括生存空间、各植物体对光能的利用、对水分和矿质养分的利用,植物分泌物的彼此影响,以及植物之间附生、寄生和共生的关系等。另一方面,群居在一起的植物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作为一个整体影响一定范围的外界环境,并在其内部形成特有的“植物环境”(包括小气候和土壤);这种“改变了的”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植物的本身。因此,群居在一起的植物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在环境相似的不同地段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早在1807年,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Alexander Humboldt 就注意到自然界植物的这种分布规律。1890年,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在《植物生态学》一书中指出: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即群落;形成群落的种实行同样的生活方式,对环境有大致相同的要求,或一个种依赖于另一个种而生存,种与种之间关系密切。1908年俄国的地植物学家 B.H.Cykaчёв将植物群落定义为:“不同植物有机体的特定结合,在这种结合下,存在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植物群落可定义为: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植物集合体。森林群落就是具有一定树木种类组成的植物群落。 5.1.2 群落的性质 虽然生态学家们认识到生物都以多种形式的有机集群存在,但对于群落单元的划分及群落的客观实体性仍有争议。生态学界存在两派截然对立的观点,即机体论观点和个体论观点。 5.1.2.1机体论观点 机体论观点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和种群那样。 机体论观点把群落和有机体相比拟,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种群从其先锋阶段到稳定的顶级阶段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群落的这种生活史虽然是复杂的,但却是一个真实的过程。强调群落在很多方面表现为整体性,认为群落是自然单位,它们和有机体一样具有明确的边界,而且与其他群落是间断的、可分的,它们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