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

道路交叉口设计大全,超实用

01交叉口设计技术要求

1、交叉形式选择:

应根据各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并结合地形、用地条件和投资等因素来选定。

高速公路:全部采用立体交叉

一级公路:少量采用平面交叉

二级以下公路:尽量采用平面交叉

2、平面交叉路线应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采用曲线时,其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3、平面交叉一般应设在水平地段。紧接水平地段的纵坡,一般不应大于3%,困难地段不应大于5%,坡长应符合最小坡长的规定。

4、一、二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转弯车道、变速车道、交通岛和加铺平缓的转角。转向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m,并根据该公路的等级设置适当的缓和过渡段。

5、各平面交叉口之间的间距应尽量大些,以便提高通行能力和保证安全。

6、远期拟建为立体交叉的平面交叉口,近期设计应将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做出总体设计,以便将来改建。

7、平面交叉的交通管制方式:

主路优先:被交叉公路等级较低、交通量较小或相交公路中有一条为干线公路;

信号交叉:相交公路的功能和等级相同,交通量或行人数量很大;

无优先交叉:一般仅用于相交公路等级很低,交通量不大的情况。

8、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

原则上应与相交公路的相应等级的设计速度一致。当相交公路等级相同或交

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直行交通的设计速度可降低,但不得低于该级公路的设计速度的70%。城市道路取道路设计速度的0.5~0.7倍计算,转弯交通及其它情况的设计速度按相应规定确定。

02

传统交叉口设计普遍用较大转角半径

传统规划以保障机动车出行的空间和速度为首要考虑,因此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领域,不但马路宽、街区大,与之相配合的交叉口也主张采用较大的转角半径,甚至在大半径交叉口基础上额外渠化拓宽,以增加交叉口的通过能力,提高机动车直行和转弯的速度,以致于诞生了很多规模超大的巨型交叉口。

采用较大半径且渠化拓宽的交叉口,长这个样子:

以上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进行的交叉口改造工程,媒体报道时普遍采用了积极正面评价,说辞主要是“进一步优化了交通布局,提高了交叉口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同时也美化了城镇环境”。这样的交叉口设计完全是从机动车角度出发,在传统大街区模式下,保证机动车快速通过交叉口或快速右转弯,避免交叉口堵死。

然而,这样的设计对过街行人和自行车非常不友好。首先,右转机动车速度

过快,给行人和自行车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行人自行车过街距离太长。最后,为了满足相交道路机动车的通过能力,行人过街的绿灯时间不够用。

如果未来城市道路格局从传统的大路网改变为密路网小街区,这样的交叉口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优先满足行人和自行车的过街安全和便捷性,这就需要减小交叉口的转角半径。

03

国际上普遍推荐采用较小的转弯半径

对小转弯半径的优势也有明确的研究和定性:越小的转弯半径,对过街行人越有利。小转弯半径优势明显:可以迫使机动车转弯时降低车速减少事故;有效缩小交叉口范围,减小行人过街的距离;增大步道在交叉口转角空间的面积;有利于交叉口处步道坡道的设置。

较小转弯半径的交叉口长这个样子:

有人肯定要说,小半径的路口对行人自行车是友好了,但会不会加剧道路拥堵?

(1)由于城市交叉口的体型巨大,机动车通过所需时间也较长,导致信号相位周期长、交叉口利用效率低。因而,时常见到因抢道导致交叉口堵死的情形。交叉口瘦身后,空间变小,机动车通过用时缩短,信号周期也可相应减短,各交通方式更容易遵守规则,各行其道,空间利用效率增加,有助于缓解因无序冲突导致的拥堵。

(2)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右转机动车是不受信号相位限制的,即“随时右转”。这样做的优点是,右转通过能力非常大,右转车几乎很少排队拥堵;但缺点无疑是非常不利于行人和自行车过街。规定交叉口使用较小的半径,实际上只是限制了右转机动车的速度,降低了右转机动和过街行人之间因空间冲突产生事故的可能性,而右转车“随时右转”的这一特权,并没有改变,因此不会额外增加交通拥堵。

(3)下面两图分别是北京和昆明某路口的过街行人和电动自行车。这样连续

的人流和自行车,事实上会截断右转车流。也就是说,在城市核心区人流密集的交叉口,右转车想快也是快不起来的。因此,对城市核心区而言,小半径的交叉口固然会降低机动车右转的速度,但与较大半径的交叉口相比,不会带来额外的拥堵。

(4)小半径交叉口更有利于行人和自行车通行,因此可减少部分机动车出行需求,道路交通需求减少,也对拥堵有一定缓解作用。

所以说,小半径交叉口不会给交通添堵,反而有利于疏堵。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规定,常规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是3~4.5米(10~15英尺),且在很多城市,转弯半径用了非常小的0.6米(2英尺),大于4.5米的转弯半径只会在极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

美国波特兰市现有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转角半径最小的仅有0.72米。近年来新建或改扩建道路的转角半径多采用4.6米。根据《波特兰行人设计导则》的研

究,认为当路侧有机动车停车带或自行车道的情况下,机动车右转的有效半径足够大,实际路缘石的半径最小可以为1.5米。

▲波特兰街道设计导则

欧洲城市道路交叉口普遍采用较小的转弯半径,英国的《街道设计导则》明确提出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为4米。

▲英国街道设计导则

《阿布扎比街道设计导则》规定,城市道路街角转弯半径采用2-5米,最大不超过5米,个别路口如无车辆转弯需求可以设最小值0.5米。同时规定机动车右转速度规定最大不得超过15km/h。

▲阿布扎比街道设计导则

此外,在居住区或是有路侧停车的城市支路,可将交叉口进行缩窄设计,以减小行人过街距离,进一步降低车辆转弯速度、保障行人安全。

对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已建成的巨大型交叉口的瘦身改造,这些内容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缩窄设计的交叉口长这样:

▲美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

▲芝加哥街道设计导则

▲波特兰街道设计导则

▲阿布扎比街道设计导则

▲纽约,纽约街道设计导则

为什么转弯半径越小越好?

转弯半径,在公路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控制参数,一般考虑安全的需要,是有一个最小值的要求。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可能是考虑车辆转弯过程中车速较低,往往对这个设计参数并不看重,国家规范也没有明确强制性规定。

以前,行业中转弯半径的推荐值是10-20米;但是最近几年,应该是慢行优先理念的驱动,转弯半径一度被呼吁要求降低,甚至出现“转弯半径越小越好”的认识,最近审核的一些设计项目也是用了很小的转弯半径值,甚至到了6米以下……

转弯半径之所以取小,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小转弯半径能够强制降低车速,有助于安全;

二是,小转弯半径能够缩短行人过街时间,保护慢行;

三是,小转弯半径能够节省用地。

以上三种原因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往往过犹不及,过小的转弯半径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好的后果:

一是,半径过小,导致停车线比较靠前,随之人车谈判空间不足,加之最近一段时间礼让斑马线之风正兴,右转机动车拥堵问题凸显;

二是,为克服车辆轮差,只能用过宽的转弯车道来弥补过小的转弯半径带来的问题,否则会出现越线行驶,恰恰这种过宽的车道本身就是一种安全隐患;

三是,过小半径使得右转与直行车流的合流交织角度过大,影响相交道路直

行通行能力的同时,存在明显的合流冲突安全隐患;

四是,正常速度行驶在过小转弯半径的车道中,车辆容易发生侧滑等风险,降低行车舒适性。

根据车道宽度要求看转弯半径

车辆转弯有轮差,所以转弯车道宽度要求一般稍大。以常规大巴公交车行驶为例,横向侧距取0.5米,则可以计算得出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的对应关系图如下。

图1 转弯半径和最小车道宽度的关系

由上图可以发现,转弯半径小于9米时,车道宽度大于5米且递减值迅速增大。从安全角度和用地角度都可以认为,小于9米的转弯半径不够合理。

从行车安全舒适看转弯半径

交叉口行车速度应该降低,工程中通常都按照折半计算。若以不同的速度通过不同半径的弯道,可以计算车辆的横向力系数,以此反映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以常见的20km/h和25km/h为例进行说明。

图2 横向力系数和最小车道宽度的关系

上图可以发现以下结论:

一是,转弯半径小于6米时,车辆以常见较小设计速度行驶在常规路面上也有侧滑的可能性(摩擦系数按照0.5);

二是,转弯半径小于8米时,乘客明显感觉到弯道行驶带来的不舒适(横向力系数大于0.4);

三是,转弯半径小于9米时,车辆以较大速度行驶在弯道中也有侧滑风险。

转弯半径取值应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慢行而忽视安全或者造成交通拥堵。建议在一般情况下转弯半径建议取值不小于9米,特殊情况下应不小于6米。

04

交叉口设计建议

目前,我们在城市里见到的都是巨无霸型的交叉口,这些交叉口伴随宽马路诞生。而小转弯半径的交叉口,正是密路网、窄马路的衍生物。建议:新建城市道路采用密路网的格局,交叉口需要采用更小的转角半径与之匹配;

对于已建成的巨无霸交叉口可结合道路改造工程进行瘦身改造;

将住建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中的规定“对于无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10米,有非机动车道的转弯半径可采用5米”变成行业强制规定。

希望未来的城市道路真正实现行人和自行车优先,道路环境对行人自行车友好,邀请人们到户外来。

城市理想的交叉口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转弯半径很小;

●机动车右转速度很低;

●行人过街安全,必要时设安全岛;

●行人过街距离很短;

●行人过街绿灯时间充足;

●过街平顺无台阶无障碍;

●行人过街区域清晰醒目;

●交叉口转角空间充足无障碍物。

从互联网上找到几个交叉口瘦身改造的非常不错的案例,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交叉口改造的可行性和实操性,展望未来: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黑洛公路(K590-K593+500)段施 工图设计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年级:2008级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 5 月30 日

摘要 黑洛公路是黑龙江省公路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它连接了黑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采用二级公路设计标准,全长740km。它的建设对完善黑龙江省内公路交通网,促进公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沿边地区早日脱贫致富,促进黑河市和大兴安岭市之间的联系,有重要意义。本设计根据沿线地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黑洛公路外业勘测资料,参照交通部颁发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完成K590—K593+500段施工图设计。 本次设计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包括:应用纬地道路辅助设计软件HintCAD5.88、绘图软件AutoCAD2004、办公软件Offices2003等,对黑洛公路平面、横断面、纵断面、路基、路面、排水工程、附属工程、平面交叉及沿线设施等进行了施工图设计,并绘制出相应表格和图纸,确定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各结构层厚度,本着优质、高效、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关键词 路线设计;路基;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

Abstract Heiluo road is one of the key projec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t connects the Heihe city and the Daxinganling city . Its design speed is 40km/h, which adopt three-stage highway design standard. The full-length is 740 km. The meaning of its construction to the consummation of the road network, is promoting along the route area economy development, bringing poverty area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 soon, and promoting crosswise relation between the city group of the northea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hich is significant. This design is based on the field operation survey data, as well as along the route natural condition including geology, terrain, hydrology and the related technical standard, which i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 Commun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we can complete the K590to K593+500section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s fully used in this design. This design uses the latitude path assistance design software HintCAD5.8, cartography software AutoCAD2004, office software Offices2003 and so on. Meantime this design also completes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which includes the highway route, the roadbed, road surface, drainage work plan cross ,the attached project and the facility along the route and so on, and draws up the corresponding graph and form. Through to designing of the Asphaltic concrete pavement and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I ensure that thickness on each Structural layer and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by the high-quality, efficient, economic and rational principles. Key words Route design,Roadbed,Asphaltic concrete pavement,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市政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沥青路面)

XXXXX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概况 XXX位于XXX市的北面;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实行高效能管理、培育高品位文化、体现高文明素质为目标,着力建设科技园区、生态科技产业园、文明园区。园区内现有西南通道——高速公路、三环线——西北绕城高速公路、210国道等多条主干公路从园区内穿过,交通优势明显。作为一个生态科技产业园,园区内除镇中心以外,基本无市政道路和配套管网设施,根据片区的总体规划,片区内部主骨架路网将为“一纵一横”。 为了园区的发展建设,首先应尽快启动实施园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因此,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就迫在眉睫。XXXXX道路工程是园区即将开发的南部园区内“四纵五横”路网中横向主干道之一,它与多条道路一起,构成园区前期开发地块的骨架路网。本工程是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建设对新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XX路由西向东横穿生态园区,全长3963.789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40m,计算行车速度60km/h,按城市Ⅰ级主干道设计。 二、设计依据及规范 1、《工程设计合同》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4、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参照) 5、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参照) 6、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20-2004) 7、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81-2006) 8、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9、部颁《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10、《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三、主要技术指标 1、道路等级:城市Ⅰ级主干道, 2、计算行车速度60Km/h 3、路面结构设计使用车限:15年 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 4、荷载等级:BZZ-100 型标准车 5、路幅宽度 道路红线宽度为40m,其横断面布置为: 6.5m(人行道含非机动车道)+12m(车行道)+3m(中央 分隔带)+12m(车行道)+6.5m(人行道含非机动车道)=40m 城市主干道路缘带0.5m 外侧大、小型车道宽3.75m 内侧小型车道宽3.0m 交叉口渠化拓宽3.5m 公交车港湾停靠站宽3.0m 6、道路净空 道路主线:≥5.0m 人行道:≥2.5m 7、平纵指标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组成内容及编制深度要求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组成内容及编制深度要求 1 设计说明书 初步设计批复等依据文件。 执行初步设计批复情况,如有改变初步设计的内容时需说明改变部分的内容、原因和依据。 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设计概要 工程范围、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平纵线形设计技术要点。 设计横断面及与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的配合关系。 路基、路面、挡墙及涵洞等工程设计。 1)路基设计及边沟、边坡特殊设计。 2)路面结构设计包括:设计标准、设计弯沉值、结构组合型式及采取的技术措施(含主、辅路及人行步道)。 3)挡墙及涵洞采用通用图或特殊设计。 4)雨水口布置及道路路面排水措施。 5)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6)照明工程设计。 7)环境工程设计。 8)其它设计情况。 9)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新工艺等情况。 10)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 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拆迁、征地、迁移障碍物等。 2)管线升降、挪移、加固、予埋与其它市政管线的协调配合。 3)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施工方法及特殊路段或构筑物的做法和要求。 4)重要或有危险性的现况地下管线(电力、电信、燃气等应有准确位置和高程),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 5)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2 施工图预算 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有无施工图预算委托。 3 工程数量和材料用量表 4 设计图纸 平面总体设计图:比尺1:2000~1:10000,内容同初步设计要求。 平面设计图:比尺1:500~1:1000,包含规划道路中线与施工中线坐标、平曲线要素、机动车道、辅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肩)及道路各部尺寸、港湾停靠站、人行通道或人行天桥位置尺寸,道路与沿线相交道路及建筑进出口的处理方式,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及交通安全设施的位置与尺寸,桥隧、立交的平面布置与尺寸,各种杆、管线和附属构筑物的位置和尺寸,拆迁房屋、挪移杆线、征地范围等。

道路交叉口设计

Ch6道路交叉口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6-2交叉口的形式和选择 §6-3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6-4交叉口的视距 §6-5交叉口的转角缘石半径 §6-6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6-7交叉口的环形设计 §6-8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特征、设计要求、交通组织设计,掌握几种常用交叉口的类型及设计、计算方法。 重点:普通交叉口、拓宽式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难点:交叉口的立面计算。

直行§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了解交叉口交通的基本特性,掌握减少冲突点的途径。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车辆和行人汇集、转换方向、相继通过。降低车速、阻滞交通、易发生交通事故,耽误行程时间。 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它们对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1交叉口的特征 1.1交通特征 1)交通流在交叉口要产生危险点 分流点—来自同一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互相交叉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当相交道路均为双车道时,各类危险点数目如表: 三条四条五条n条 分流点3815n(n-2) 合流点3815n(n-2) 冲突左转点3 31245 1650 045 n2(n-1)(n-2)/6 冲突点是交叉口的最危险点,而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辆。 2)交叉口交通复杂行车状态复杂。车辆进入交叉口要减速、制动,出交叉口时又要起步、加速,均为变速行驶,使行车的惯性阻力增加。 交通干扰复杂。交叉口一般处于人口集中的繁华地区,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口转换方向,使交通干扰更为复杂。 1.2构造特征 共有的公共平面,在几何上应满足各条道路的平、纵面线形和排水的要求。 2改善交叉口交通的基本途径 2.1使交通流线在时间上分离 如装置自动交通信号灯、由交警指挥、限制通行时间等。 2.2使交通流线在平面上分离 1)设置专用车道; 2)合理组织、变左转为右转;如设环岛、街坊绕行等 3)组织渠化交通;如使用划线、绿带、交通岛和各种标志等 2.3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分离 设置立体交叉。 3交叉口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1、概述 高铁商务区山韵佳苑D区位于山韵路、规划新锡路、镇北路和吼山浜围合的区域,D区共包括16栋18F住宅楼和4栋配套用房。其中D区一期建设10#~16#住宅、配套用房1、配套用房2、配套用房4和车库A、车库D。 根据甲要求,山韵佳苑D区一期室外市政沥青道路及小区部停车位(为沥青路面结构)属于本次设计围,绿地、硬铺装道路部分、人行道及曲径(步道)根据景观设计确定,计入景观施工围。 本图坐标为市城市坐标系,标高采用1985年高程基准。 2、设计依据规 1)《城市道路设计规》(CJJ37-2012) 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3)《市政工程勘察规》(CJJ56-2012)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CJJ 169-2012)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JTJ G10-2006) 6)《公路路基设计规》(JTJ D30-2006)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 8)《透水砖》(JC/T 945-2005) 9)《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CJJ1-2008) 10)《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 11)《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GBJ50092-96)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标[2000]202号) 13)《混凝土路缘》(JC899-2002) 3、路面 3.1 技术指标 (1)道路性质:场地主要道路参照城市支路标准。 (2)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为10年 (3)设计荷载:BZZ-100 (4)路基压实度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3.2 道路横坡 本工程道路横断面路拱分为单向坡和双向坡两种,6m以上(包含6m)的道路为双向坡,路拱横坡坡度1.5%,坡向向路外;6m以下的道路为单向坡,路拱横坡坡度1.5%,具体横断面坡向详见平面设计图。 3.3 路面结构 (1)完全在地下室围外路面结构: A. 6m以上(包括6m)车道结构: 3.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0C Ld=45 K≥95%) 粘层油 4.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K≥95%) 0.6cm 油封层 18cm 水泥稳定碎(K≥95%) 18cm 12%灰土(K≥93%) 15cm 5%灰土(Ld=380、K≥92%) 15cm 5%灰土(K≥92%) 15cm 5%灰土(K≥90%) 土基压实K≥87% B. 6m以下车道结构: 3.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0C Ld=62 K≥95%) 粘层油 4.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K≥95%) 0.6cm 油封层 15cm 水泥稳定碎(K≥95%) 15cm 12%灰土(K≥93%) 15cm 5%灰土(Ld=380、K≥92%) 15cm 5%灰土(K≥92%) 15cm 5%灰土(K≥90%) 土基压实K≥87% C、汽车停车位结构: 同相邻车道结构(停车位横坡坡向详见道路平面图)。 (注: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和质量验收规》CJJ1-2008要求,对路床顶面及各结构层弯沉进行控制。)

1交通工程的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的设计)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述 空港大道南起黄石东路,连接现状云城西路,北至106国道,全长约6公里。 本项目为空港大道(黄石东路-109国道)工程北段,工程南起于规划七路地铁检修段下沉道路,北止于106国道。主线长337.074m,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6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3.5m,双向8车道;左辅道长384.171m,右辅道长397.542m,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5.6m,双向4车道。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本次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 5、《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6、《道路预成形标线带》GB/T 24717-2009。 7、《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3190-2008。 8、《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3880.1-2006。 9、《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 3880.2-2006。 1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GB/T 3880.3-2006。 1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12、《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 13、《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03。 14、《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5、《人行横道信号灯设置规范》GA/T851-2009。 16、《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 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2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 2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2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 3 交通标线 3.1 设计原则 1、各标线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要求。 2、标线用于管制和引导交通,应具有鲜明的确认效果。标线设置在路面上,应具有附着力强、经久耐磨、使用寿命长、耐候牲好、抗污染、抗变色等性能。同时,标线还应具有施工时干燥迅速、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等性能。在夜间,标线应具有良好反光效果,对行驶车辆的诱导有重要作用。 3、除减速标线外,一般热熔型涂料的冷膜厚度为1.8±0.2mm。

道路交叉口设计

Ch6 道路交叉口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6-2交叉口的形式和选择 §6-3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6-4交叉口的视距 §6-5交叉口的转角缘石半径 §6-6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6-7交叉口的环形设计 §6-8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特征、设计要求、交通组织设计,掌握几种常用交叉口的类型及设计、计算方法。 重点:普通交叉口、拓宽式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难点:交叉口的立面计算。

§6-1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要求 了解交叉口交通的基本特性,掌握减少冲突点的途径。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车辆和行人汇集、转换方向、相继通过。降低车速、阻滞交通、易发生交通事故,耽误行程时间。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它们对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1 交叉口的特征 1.1 交通特征 1)交通流在交叉口要产生危险点 分流点—来自同一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互相交叉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 2)交叉口交通复杂行车状态复杂。车辆进入交叉口要减速、制动,出交叉口时又要起步、加速,均为变速行驶,使行车的惯性阻力增加。 交通干扰复杂。交叉口一般处于人口集中的繁华地区,行人、非机动车在交叉口转换方向,使交通干扰更为复杂。 1.2 构造特征 共有的公共平面,在几何上应满足各条道路的平、纵面线形和排水的要求。 2 改善交叉口交通的基本途径 2.1 使交通流线在时间上分离 如装置自动交通信号灯、由交警指挥、限制通行时间等。 2.2 使交通流线在平面上分离 1)设置专用车道; 2)合理组织、变左转为右转;如设环岛、街坊绕行等 3)组织渠化交通;如使用划线、绿带、交通岛和各种标志等 2.3 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分离 设置立体交叉。 3交叉口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3.1 设计内容 1)正确选择交叉口类型;

1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平面交叉口拓宽设计

平面交叉口展宽规划 一、《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年3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的规定如下 4.2.13进口道: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少于:次干路25m,主干路30m—35m;无交通量资料时,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次干路50m—70m,主干路70m—90m; 4.2.16出口道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30m—60m,交通量大的主干道取上限,其它可取下限;当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加上站台长度。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0m。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2008报批稿)》将于2012年元月1日起实施。本规范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红线规划的规定如下 4.1.4新建交叉口进口道规划总宽度应按所需车道数确定。按进口道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进口道车道数应为上游路段规划车道数的两倍。 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0m. 三、南阳市原平面交叉口规划 渐变段长度:次干路20m,主干路20m; 展宽段长度:次干路40m,主干路55m。 展宽段宽度:进口道、出口道各展宽5m。

四、综上所述,为了遵循新的设计规程及规范;南阳市新旧道路红线相衔接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同时便于规划管理和用地审批,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平面交叉口展宽规划: 渐变段长度:次干路30m ,主干路30m ; 展宽段长度:次干路60m ,主干路80m ; 展宽段宽度:进口道、出口道各展宽5m 。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 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主 干道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主干道 2011-4-18 次与支 支与支 主与支 次与次 主与主 主与次 次次相交 主次相交主主相交次干道次干道 次干道 主干道主干道 主干道

公园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公园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河南,为河南驻马店置地?森林公园道路施工图设计 、设计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5132-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 48—92),公园设计规范; 3.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 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 CJJ1-2008) 5. 业主提供现场资料及设计要求等。 三、设计范围 1. 此公园道路设计包括红线内的以下工程: 1) 主、次入口道路; 2) 公园环道; 3) 滨河游道; 4) 林荫小道 四、公园道路的分类 1 按使用功能分类护林防火、生产、游览环道:主要以车行为主,两侧或一侧可设人 行道,以 满足公园消防和人行的要求,此本园道路宽度4.5?8m公园主、次入口道路和公园环道。 滨河景观游道:主要以人行为主,必要时可通过环卫用小型垃圾运输车,此 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3m滨河游道。 景区林荫小道:主要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宽度 2.5?3m,公园小型游览工具自行车等可以通过,此公园设置道路宽度为2m或1.5m公园人行小径。 2、按技术标准分类 森林公园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干线、支线、人行道三类。 2.1 干线:为森林公园与外部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外部干线按相应的国家公路等级进行设计。内部干线路基宽度一般按 5.0~7.0m 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2 支线: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支线路基宽度一般按 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2.3 人行道: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可根 据自然地势设置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阶梯式道路。人行道宽度一般按 1.0~3.0进 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3 按面层材料分类 3.1 花岗岩:主要用于主、次入口道路地面铺装,一般车行为主时,花岗岩设置为50厚;花岗岩铺装还用于园路镶边及分段,此时花岗岩厚度一般设为20 或30 厚。 3.2混凝土砖或透水砖:主要用于支线道路铺装,规格为200x100x60,混凝 土砖或透水砖必须质地密实,质感细腻。 3.3水洗石:主要用于人行小径铺装,一般粒径为?5-8 ,颜色为米黄色或白 色。

道路交叉口设计相关规范基本原则

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 m,困难情下最小宽度可取3 .0 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 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 进口道左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 1 展宽进口道,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2 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专用车道,但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对于新建交叉口至少应为2 m ,对改建交叉口至少应为1.5 m ,其端部宜为半圆形 3 道路中线偏移,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4 在原直行车道中分出左转专用车道。 进口道右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 1 展宽进口道,新增右转专用车道。 2 在原直行车道中分出右转专用车道。确因需要在向右展宽的进口道上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利用展宽段的延伸段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并应增加站台长度。

进口道长度由展宽渐变段长度( L t) 与展宽段( L d )组成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少于:支路20m ,次干路25 m,主干路30m ~35m 。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支路30m ~ 4 0 m ,次干路5 0 m ~ 70m ,主干路70m ~ 90m ,与支路相交取下限,与主干路相交取上限。 进口道可不设路缘带 出口道长度由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组成。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3 0 m ~ 60 m ,交通量大的主干路取上限,其他可取下限;当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再加上站台长度。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0 m 。 平面交叉口转角处缘石 平面交叉口转角处缘石宜为圆曲线或复曲线,其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5m ~ 1 0 m. 一般可取15m; 交叉口转角交通岛内侧右转专用车道 需设右转专用车道而加设转角交通岛时,交角曲线半径应大于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 路设计 学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 题目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设计指导教师:杨广军 学号: 110905125 姓名:彭怀力

目录 一、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 (1) 二、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1) 2.1交叉口的选择 (1) 2.2衔接方式的确定 (2) 2.3连接纵坡 (3)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的完善 (3) 3.1平面口立面设计 (3) 3.2对交叉口进行去渠设计 (3) 四、平面交叉口去化设计要点 (4) 4.1进口道适当拓宽,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 (4) 4.2停车视距、路缘石半径、车道宽度满足要求 (4) 4.3利用渠化岛保持交通流畅,减少交通隐患 (5) 4.4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合理组织自行车交通 (5) 4.5重视交叉口景观,合理设置交叉口绿化 (5) 五、平面交叉口现状及改善 (5) 1. 兰州市交叉口特色................................................ (5) 2. 渠化设计方法 ................................................... (6) 3. 结语 (8) 六、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交通立交设计.................................. .9 6.1立交概述......................................................... .9 6.2立交的功能.......................................................... .9 6.3互通式立交.......................................................... .9 6.4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现状...................................... .1.1 七、结语 (13)

市政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标段K0+000~K2+600) 一、工程概况 垫江县明月大道贯通垫江县城区南北区域,位置走向与桂溪北路(即渝巫路) 平行,相当于垫江县骨架路网体系中的“外环线”。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 位于垫江县桂溪镇,南接长安大道延伸段,北接天圣制药厂。设计起点位于长安 大道平交口,先后与南阳路、机关路、温泉路平交后,终点位于明月大道C连接 线平交口,道路全长6111.834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 为32米;中间有明月大道B连接线与北转盘平交,道路全长513.656米,为城 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40米;明月大道C连接线与明月大道 平交,道路全长1381.143m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 40米,终点接渝巫路。 本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垫江县县域城市的交通网络体系,缓解城区内 部的交通压力,极大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也为周边地块的开发进程起着积极的 推动作用,对整个垫江县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标准 2.1 设计依据 (1)与业主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 (2)业主提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 (4)业主提供的《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业主提供地质勘察报告 (6)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路幅宽度的函》 (7)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 程初步设计预审意见的通知》 2.2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2.2.1国家标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2.2.2交通部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2.2.3建设部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 2.2.4地方规范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1999年) 2.3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2010年10月,该工程正式立项,并由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责任公司担任项目业主。受业主委托,我院开展了垫江县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新建道路工程设计项目。2011年4月我院提交了方案初步文本。2011年4月25日,我院向业主及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设计,之后多次与业主及垫江县规划局进行接洽,逐步完善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 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各项方案设计工作,在2011年6月我院提交了方案设计正式文本。2011年7月18日,我院再次向垫江县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文件。2011年8月垫江县规划局下发了《评审会议纪要》垫江规划纪要〔2011〕11 号文,原则上同意该工程设计方案。 2011年10月,项目业主委托重庆市涪陵地质勘察工程公司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11月中旬我院收到业主提交的地勘资料后,开展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的初步设计工作。为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项目设计组根据各专业特点,在征求各专业设计意见后,对设计进度、设计内容、文件编制要求、主要技术标准、设计原则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为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11月底提交了初步设计文件,201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设计院进行了初步设计评审,并顺利通过了评审。 2.4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组成内容及编制深度要求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组成内容及编制深度要求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组成内容及编制深度要求 1 设计说明书 初步设计批复等依据文件。 执行初步设计批复情况,如有改变初步设计的内容时需说明改变部分的内容、原因和依据。 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设计概要 工程范围、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平纵线形设计技术要点。 设计横断面及与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的配合关系。 路基、路面、挡墙及涵洞等工程设计。 1)路基设计及边沟、边坡特殊设计。 2)路面结构设计包括:设计标准、设计弯沉值、结构组合型式及采取的技术措施(含主、辅路及人行步道)。 3)挡墙及涵洞采用通用图或特殊设计。 4)雨水口布置及道路路面排水措施。 5)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6)照明工程设计。 7)环境工程设计。 8)其它设计情况。 9)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新工艺等情况。 10)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 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拆迁、征地、迁移障碍物等。 2)管线升降、挪移、加固、予埋与其它市政管线的协调配合。 3)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施工方法及特殊路段或构筑物的做法和要求。 4)重要或有危险性的现况地下管线(电力、电信、燃气等应有准确位置和高程),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 5)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2 施工图预算 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有无施工图预算委托。 3 工程数量和材料用量表 4 设计图纸 平面总体设计图:比尺1:2000~1:10000,内容同初步设计要求。 平面设计图:比尺1:500~1:1000,包含规划道路中线与施工中线坐标、平曲线要素、机动车道、辅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肩)及道路各部尺寸、港湾停靠站、人行通道或人行天桥位置尺寸,道路与沿线相交道路及建筑进出口的处理方式,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及交通安全设施的位置与尺寸,桥隧、立交的平面布置与尺寸,各种杆、管线和附属构筑物的位置和尺寸,拆迁房屋、挪移杆线、征地范围等。 纵断面设计图:比尺纵向1:50~1:100,横向1:500~1:1000,包含设计路面高程,交叉道路、新建桥隧中线位置及高程,边沟纵断设计线、坡度及变坡点高程,有关交叉管线位置、尺寸及高程、竖曲线及其参数等,立交设计应绘制匝道纵断设计图。 横断面设计图:比尺1:100~1:200,应示出规划道路横断面图、设计横断面图(不同路段和立交各部)、现状路横断面图及相互关系,大填大挖方路基设计,地上杆线、地下管线位置,特殊横断面及边沟设计、路拱曲线大样图等。 广场或交叉口(平交、立交)设计图:设计平面(地形)大样图比尺1:200~1:500,示出平面各部详细尺寸,设计等高线及方格点高程,机动车车站和停车场位置,中央岛、方向岛、绿化、雨水口和各种

浅析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分析 作者:张 俊 摘要:主要针对城市道路的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分析竖向设计中的设计要点,针对现实中竖向设计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和避免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 Vertical Design of Urban Road Intersection Author: Zhang Jun Abstract: The main intersection of the vertical design of urban roads to explore, analyze vertical design of design elements, analyze and propose solutions and to avoid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problem found in vertical design. Keywords: urban roads; intersection; vertical design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重要节点。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合理性既涉及到车辆行驶平顺的舒适度,又涉及到交叉口路面排水顺畅、不出现交叉口积水而影响通行能力的问题。同时交叉口竖向设计还对后期规划道路的纵坡顺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交叉口竖向设计在整个市政道路设计中显得 特别重要。 1.交叉口竖向设计的要求和基本原则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目的是统一解决相交道 路的目的是统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叉口 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位置上的车辆通行、雨水排除和建筑物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解决各条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的共用平面问题,使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顺利便捷的通行。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因素要考虑:各相交道路的交通状况、每条道路的等级以及横断面布置情况。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1)如果设计的道路等级不同时一般要先 选择出一条道路作为主要道路,它的纵、横坡按全线总体设计,在交叉口范围内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的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道路纵坡相 一致的断面。 (2)当道路等级相同时,首先要保持每条道路的纵坡在交叉口范围内不变,通过调节相邻道路的横坡以达到平面平顺。首先要调节纵坡相对较小道路的横坡,将其拱顶的连线渐渐向纵坡较大道路的车行道边线移动,以达到道路的横坡坡度与其它道路的纵坡一致。 (3)竖向设计一定要考虑交叉口范围内雨 水口的布置,所有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对向车道,并且交叉口范围内严禁产生积水。 (4)在交叉口范围内的所有道路的横、纵 坡总体上应尽量平缓,一般条件下不应大于交叉口外路段上的横坡,纵坡一般不宜大于2%,特殊困难的情况下不应大于3%。 (5)为方便交叉口范围内的水顺利排走, 竖向设计时应确保有一条以上道路的纵坡远离 交叉口方向。 2.竖向设计的几种形式 通常的交叉口设计大体上分为以下6种基本形式。 (1)凹形设计:这是最不利于排水的一种交叉口设计方式,所有地面水都流到交叉口范围内,所以要尽量避免。如果因地形、地物的限制避免不了时,应在交叉口范围内适当增加雨水口数量,以防止路面出现积水。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述 天康大道配套工程的设计范围西起5号桥、东至天扬路,全长1217.765米,规划道路红线宽度60米,道路标准横断面形式如下:2×6.0m人行道+2×5.0m慢车道+2×8.0m分隔带+22.0m机动车道。现状为18米车行道,机动车道需两边各拓宽2米,同时增加绿化带、慢车道、人行道设计。 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机动车道拓宽、绿化带、慢车道、人行道)、雨水工程、污水工程,同时对电力电缆、通信工程、燃气工程、给水工程等管位作出预留。 二、设计依据 1)天长市道路总体规划 2)建设单位提供的1:500现状地形图及相关要求 三、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标准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7)《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四、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Ⅱ 2)计算行车速度:40km/h 3)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 4)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BZZ-100KN 5)交通饱和设计年限:20年 6)路面结构设计年限:30年 五、道路横断面设计 根据规划,道路标准横断面形式如下:2×6.0m人行道+2×5.0m慢车道+2×8.0m 分隔带+22.0m机动车道。拓宽部分机动车道采用原道路横坡度,慢车道与绿化带横坡度为1.2%,坡向朝外,人行道横坡1.5%,坡向朝内。 六、道路平面设计 平面线位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现有天康大道平面走向确定的,全线呈东西走向,道路沿线与秦栏路、金集路、天扬路相交,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七、道路纵断面设计 天康大道(5号桥-天扬路)纵断面根据天康大道现状道路起伏情况确定的。八、路基设计 1)路基设计 路床顶面设计抗压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 (1)材料要求:不应使用淤泥、沼泽土、泥炭土、有机土以及含生活垃圾的土做路基填料,对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可溶盐含量大于5%、700℃有机质烧失量大于 8%的土,未经技术处理不得用作路基填料。填方材料的强度CBR值及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 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 (CBR)(﹪) 填料最大粒径 (cm) 填方 路堤 上路床0~30 8 10 下路床30~80 5 10 上路堤80~150 4 15 下路堤>150 3 15 零填或路堑路床 0~30 8 10 30~80 5 10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第七章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7.1平面交叉口 7.1.1 道路交叉口的作用 道路与道路(或与铁路)交叉的部位成为道路的交叉口。道路与道路在同一个平面相交的交叉口称为平面交叉口。 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节点,道路借助交叉口相互连接,形成道路系统。交叉口在路网中起着使城市交通由线扩展到面的重要作用解决各个方向的交通联系,同时,交叉口也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平面交叉口世道路交叉口的主要形式。它是直行道路与横向道路在同一平面上交叉的道路。车辆和行人至平面交叉口时,要与横向道路的车辆和行人分时共用交叉口空间,其通行能力比路段中的小。另外,部分车辆和行人要在交叉口改变前进方向,交通流之间的干扰较多,通行的顺畅性、安全性都较路段中的低。我国城市中交通阻滞主要发生在平面交叉口。为此,当交通流量较大时,需要采取展宽交叉口的措施,弥补通行时间的不足(即:时间不足,空间补);还要按车流前进的方向划分车道,以减少相互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及安全(图7-1-1)。 7.1.2 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7.1.2.1 分叉点、交汇点与冲突点 由于车辆进出平面交叉口的行驶方向不同,在时空上相互干扰。概括说来,交叉口车流间的基本矛盾可以分为:分岔、交汇与冲

突三种形式(图7-1-2)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在车速较慢时,或前进中没有其他方向的车人流干扰时,转向的车辆很容易驶出,对分岔点的交通没有什么影响。但在车速较高的快速路上,转向车速要减速,或在道路上因转向时受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影响,也要减速,以策安全,就会影响到分岔点的车速和车流密度。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点)。对于已过交叉口的转向车流,要与横向的直行车流汇合在一起,驶离交叉口,车流产生一个交汇点。在车流密度较稀时,转向车辆可以顺利地汇入直行车流。当直行车流的密度很密时,尤其是在快速路上,转向车辆难以汇入直行车流,就需要有较长、较宽的交汇路段候驶。否则,转向车辆强行插入,会造成直行车流紧急制动,迫使它后面的一系列车辆都制动减速,降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在没有信号灯管理的交叉口上,直行车流,或左转车流与直行车流,或左转车流在时空上不能错开,会产生冲突点。由于它们在流向上是相互垂直的,或逆向对流的,所以相互干扰的严重程度越过交汇点和分岔点。从图(7-1-2)中可以看出,大量冲突点主要是由左转车流引起。在一个十字交叉口的16个冲突点中的,有12个是由左转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