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溶血病重点知识总结

新生儿溶血病重点知识总结

新生儿溶血病重点知识总结

新生儿溶血病(HDN):指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Rh血型不合。

(1)病因:①ABO溶血: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或B型。

一般为第一胎;②Rh溶血:一般不是第一胎。

(2)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有关。①黄疸:多数Rh溶血

患儿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多数ABO溶血病在生后2—3天内出现;②贫血;③肝脾大。

(3)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溶血病最重要的并发症。多于出生后4—7天出现症状,分为四期: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4)辅助检查:①检查母子血型;②确定有无溶血;③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抗体释放实验;游离抗体实验。

(5)治疗:①光照疗法: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②药物治疗:供给白蛋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肝酶诱导剂、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③换血疗法

新生儿溶血症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儿血型不合,母亲与胎儿之间产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故称本病为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性溶血病。其母子血型不合主要指Rh系统和ABO系统。 新生儿溶血症症状 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重的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1、黄疸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最为明显,也就是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2、肝脾肿大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3、贫血患儿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4、胆红素脑病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5、神经症状出现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dl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 6、发热溶血症患儿常伴有发热。发热可能是小儿溶血后机体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时。热度也许不一定很高,但如果是因后者而发生的,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 胎儿期

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试验操作程序 标本: 1、采集婴儿(出生1~3天)、母亲EDTA抗凝血3-5ml; 2、离心3000转/分钟,5分钟,取血浆备用; 一、定血型: 取婴儿、母亲的红细胞定ABO、Rh血型; 二、样品准备: 1、取红细胞适量,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去上清液; 2、取洗涤后的压积红细胞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1%红细胞悬液,用来做直接coombs实验; 三、ABO系HDN: 放散液提取法: 1、取红细胞适量,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去上清液; 2、取洗涤后的压积红细胞适量,按1/2或等量生理盐水;置56℃水浴,10min, 间断摇动;离心,取上清液(即放散液)备用; 1、直接Coombs实验: 取多特异性卡一张;于第一孔加入1%红细胞悬液40ul;将多特异性卡放入离心机,离心5min;判读结果; 2、判读完结果再做: 1)游离实验: 于上述多特异性卡的第二、三、四孔分别标记A、B、O;各加入1%的A、B、O型标准红细胞悬液40ul;各加入新生儿血浆40ul; 2)放散实验: 于上述多特异性卡第五、六、孔分别标记A、B;各加入1%的A、B型标准红细胞悬液40ul;各加入红细胞放散液40ul;取第二张多特异性卡于第一孔标记O;加入O细胞悬液40ul和红细胞放散液40ul; 3、将多特异性卡放入孵育器37℃孵育10min; 4、将多特异性卡放入离心机离心5min; 5、判读结果;

- 100%的红细胞沉在微管的底部 +/- 100%的红细胞沉在微管的下端1/3之内 1+ 80%的红细胞沉在微管的下端2/3之内 2+ 80%的红细胞沉在微管的上端2/3之内 3+ 80%的红细胞沉在微管的上端1/3之内 4+ 凝集的细胞全部处于微管的顶部 d.p. 双群 Hemo. 溶血 四、ABO系以外HDN: 1、当用“O”型筛选细胞或配组细胞检测或鉴定母亲或患儿血清中有ABO系统以外的抗体,如为阳性。或当直接Coombs实验阳性强度大于或等于“++”时,可进行以下操作; 2、用乙醚放散法制备放散液,方法如下: 1)取1体积三洗红细胞加1体积生理盐水(或AB血浆)、2体积分析纯乙醚,颠倒摇匀10分钟,然后以1300转/分钟,离心5分钟; 2)离心后即分成三层,最上层是乙醚,中层是红细胞基质,下层是具有抗体的放散液; 3)该放散液置37℃水浴中30分钟,除尽乙醚,离心上清即为放散液。 3、分别对母亲血浆和新生儿放散液作抗体鉴定。如为阳性,需测定母体IgG抗体效价。 五、判断规则:新生儿溶血病游离、释放试验的判定(以A型新生儿为例)

名词解释新生儿溶血病

名词解释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Neonatal Hemolytic Disease)是一种婴儿在出 生后出现溶血现象的疾病。它是由于胎儿和母亲之间的血型不兼容导致母体对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引发溶血的疾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发生在母亲是 Rh阴性血型(如Rh-阴性)而父亲是Rh阳性血型(如Rh+阳性)的情况下。这种血型不兼容会导致母体中产生抗Rh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因为胎儿的红细胞受到攻击而破裂,导致溶血现象出现。 新生儿溶血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在轻微的情况下,溶血可能只是轻微的贫血,而在严重的情况下,溶血可能引发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伤和心脏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在极端情况下,这种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新生儿死亡。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Rh血型不兼容有关。Rh血型系统是一种人类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抗原系统,分为Rh阳性 和Rh阴性两种。如果一个Rh阴性的母亲和一个Rh阳性的父 亲生下的胎儿是Rh阳性(即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了Rh阳性 基因),那么如果前一次分娩或任何原因导致胎盘出血,使得母体和胎儿血液混合,母体就会产生抗Rh抗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母体再一次怀孕并且胎儿是Rh阳性,那么母体产生 的抗体会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引发溶血反应。 确诊新生儿溶血病主要依赖于病史和临床表现的评估,包括黄

疸、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血液检查通常包括完成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胆红素水平和血型鉴定。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母亲和胎儿的血清中的抗Rh抗体水平来评估该疾病的 严重程度。 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促进溶解红细胞的清除、防止溶血并处理并发症。清除胆红素的方法包括光疗(将新生儿放在特殊的蓝光下,以帮助分解胆红素)和输注新鲜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浮液)。针对溶血的防治包括输注免疫球蛋白和给予抗炎药物。对于严重的并发症,例如神经系统损伤或心脏衰竭,可能需要额外的治疗。 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有血型不兼容风险的孕妇中进行预防性治疗。这种治疗被称为Rh免疫球蛋白(RhIG) 预防或Rh免疫球蛋白注射。它在孕期或分娩后的72小时内 给予Rh阴性的母亲注射,以阻止她产生抗Rh抗体。这可以 有效降低Rh血型不兼容的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由血型不兼容引起的严重疾病,会导致胎儿红细胞受到攻击并发生溶血现象。它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可能导致黄疸、贫血、肝脾肿大和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清除胆红素、防止溶血和处理并发症。预防性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并可以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

儿科知识点之新生儿溶血病

儿科知识点之新生儿溶血病 发病机制 胎儿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在妊娠后期,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母体被致敏产生相应的IgM抗体。如母亲再次怀孕,胎儿血再次进入母体,母体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 1.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因为A或B型母亲的抗A或抗B抗体主要为不能通过胎盘 的IgM抗体,而存在于O型母亲中的同种抗体以IgG为主,因此ABO溶血病主要见于母亲O型胎儿A或B型。 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这是因为食物革兰氏阴性细菌、肠道寄生虫、疫苗等也具有A或B血型物质,持续的免疫刺激可使机体产生IgG抗A或抗B抗体,怀孕后这类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引起溶血。 2.Rh血型不合溶血病 Rh血型系统共有6个抗原,即Cc、Dd和Ee。其中D抗原 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故有D抗原者称Rh阳性,无D抗原者称Rh阴性;杂合子只有一个D抗原,纯合子有两个D抗原。Rh阴性的频率在种族中有很大差异,白种人群中约占15%,在 我国汉族人群中仅占0.34%。Rh溶血病的母亲多数是Rh阴性,但Rh阳性母亲的婴儿同样也可以发病,以抗E较多见,因为在我国汉族人群中无E抗原者几乎占半数。 Rh溶血病在第一胎发病率很低,因为初次免疫反应产生lgM

抗体需要2~6个月,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当再次妊娠第二次发生免疫反应时,仅需数日就可出现主要为IgG的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故往往第二胎才发病。若母亲有过输血史,第一胎也可发病。 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Rh 溶血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 1.胎儿水肿:严重者表现为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在胎儿期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患儿全身水肿、苍白、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大。严重者可发生死胎。胎儿水肿的原因与严重贫血所致的心力衰竭、肝功能障碍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和继发于组织缺氧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2.黄疸溶血病:患儿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很快发展,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3.贫血溶血病: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以Rh溶血病较为明显。如血型抗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溶血继续发生,患儿在生后3~5周发生明显贫血(H<80g/),称晚期贫血,多见于未换血者和已接受换血的早产儿。 4.肝脾肿大:严重病例因髓外造血,出现肝脾肿大。 5.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溶血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 一概述 新生儿溶血病属于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是指由血型抗体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人类有15个以上的在遗传上各自独立的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是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的重要血型系统。 二病因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为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如果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与母亲不合,母亲体内不存在胎儿的父源性红细胞Rh血型抗原,当孕期少量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或母体通过其他途径(输血等)接触这些抗原后,因抗原性不同使母体致敏,当母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便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IgG以清除这些抗原,该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致敏胎儿红细胞并导致溶血。 从母体第一次接触到不合的Rh血型系统抗原到母体产生Rh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发展缓慢,常历时2个月以上甚至长达6个月,且所产生的抗体常较弱,并系IgM,不通过胎盘。故第一胎胎儿分娩时母体仅处于原发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溶血病发病率很低。再次怀孕时,即使经胎盘输血的血量很少,亦能很快地发生继发性免疫反应,IgG抗体迅速上升,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与胎儿的红细胞相应抗原产生凝集

使之破坏,导致溶血等。如孕母先前已被致敏也可发生在第一胎。 三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溶血程度一致。典型的临床表现有: 1.贫血 贫血程度常较重。 2.黄疸 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是本病的特点。 3.肝脾大。 4.胎儿水肿 对胎儿的主要威胁是死产或胎儿水肿,患儿表现为出生时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力衰竭和呼吸窘迫。 5.其他 低血糖、出血倾向可能出现于重度Rh溶血病患儿或换血疗法后。少数患儿发生DIC。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钙血症可能出现在换血疗法过程中或结束后。 根据Rh血型系统的抗原强弱不一(DECce),Rh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也可轻重不一。 四检查 1.血象检查 (1)红系检查:根据病情轻重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有不同程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 ABO溶血病的*些轻型病例,可能早期病症不重,但到生后2~6周发生晚期贫血,或到生后8~12周"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所致。血型抗体可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据报道,这类小儿红细胞的寿命仅35天左右,每天血红蛋白下降值约为同期正常小儿的4倍,红细胞破坏增加,而这时骨髓造血功能生理性低下,不能有效地代偿,终致发生新生儿晚期贫血(neonatal late anemia)。 2.生后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有无贫血、水肿、黄疸和肝脾大等溶血病症,假设有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 (2)实验室检查:对于出生时有水肿、贫血、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及母亲为Rh阴性的新生儿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需做血常规、母婴血型、血清胆红素和Coombs试验。 新生儿ABO溶血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液学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数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在100g/L 以下者仅占5%左右,网织红细胞常增多,重型病例有核红细胞可达10%以上。红细胞形态特点是出现球形红细胞,而且红细胞盐水渗透脆性和自溶性都增加。 2.血清学检查 (1)胆红素测定:由于ABO溶血病的程度差异较大,故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也不一致,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mol/L(20mg/dl)以上约占1/4。总之,ABO溶血病的黄疸程度较轻。有人统计86例AO溶血病新生儿胆红素值,其平均值为(131.7±83.8)"mol/L[(7.7±4.9)mg/dl];BO溶血病新生儿66例,其平均胆红素值为(126.5±71.8)"mol/L[(7.4±4.2)mg/dl]。在血清胆红素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2)抗体测定:在新生儿红细胞或血清中查出对抗其自身红细胞的血型抗体,是诊断ABO溶血病的主要实验根据。一般进展3种试验:第一是改良Coombs试验,这是用"最适稀释度〞的抗人球蛋白的血清查出附着在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第二是抗体释放试验,这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释放出来,再检查释放液中的抗体。这2种试验任何一项阳性,均可确诊为ABO溶血病,而抗体释放试验的阳性率较高。第三是血浆游离抗体测定,这是检查患儿血清中的抗体,如果仅有游离抗体阳性,仅表示患儿体内有抗体,并不说明已致敏,故只能疑诊为ABO溶血病。 常规做*线、B超检查,必要时做脑CT等检查。 疾病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法,主要目的防止胆红素脑病。多数可用光疗即可达治疗目的,个别病情严重者,胆红素增高过快或>340"mol/L,亦需换血治疗。贫血明显者可酌情输血。 B.腹泻:亦为常见,大便稀薄呈绿色,每天4~5次,最早于光疗3~4h 即可出现。但光疗完毕后不久即停顿,其主要原因是光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

新生儿溶血病的原因及治疗原则

新生儿溶血病的原因及治疗原则 对常见的ABO血型不合来说:第一种状况为:母O型,胎儿A或B型;其次种状况为:母A或B型,胎儿B、AB型或A、AB型,其中前一种状况多见,后一种状况少见。对于Rh血型系统:当母Rh阴性,胎儿Rh 阳性时,会发生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是什么?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新生儿溶血如及早诊断治疗,治愈率较高,比较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未准时诊断治疗者,可发生严峻并发症核黄疸则会遗留智力低下、听觉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及早诊断、治疗是关键。 新生儿溶血病的熟悉与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什么状况下会发生溶血? 对常见的ABO血型不合来说:第一种状况为:母O型,胎儿A或B 型;其次种状况为:母A或B型,胎儿B、AB型或A、AB型,其中前一种状况多见,后一种状况少见。对于Rh血型系统:当母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会发生溶血。 ABO血型不合可见于第一胎,临床溶血症状较轻,个别较重。Rh血型不合在我国较少见,第一胎不发病,临床表现的症状较为严峻。 新生儿溶血如及早诊断治疗,治愈率较高,比较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未准时诊断治疗者,可发生严峻并发症核黄疸则会遗留智力低下、听觉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及早诊断、治疗是关键。 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体征: 1、ABO血型不合多于生后其次天消失黄疸,4-5天达高峰,以中度为主,少数为重度。Rh血型不合多于24小时内消失黄疸,2-3天达高峰,多为重度黄疸。 2、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3、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肝脾肿大。

4、黄疸严峻者可有拒食、反应差、尖叫、角弓反张、惊厥等核黄疸症状。 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依据: 1、母亲有过流产、死胎、输血史,或兄姐患过新生儿溶血病者,母婴血型不合,尤其母为O型者。 2、新生儿先天性水肿,面色苍白,生后数小时至36小时内消失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呼吸急促,心跳增快,肝脾肿大。 3、黄疸严峻者可消失嗜睡、尖叫、反应差、角弓反张、惊厥等核黄疸症状。 4、血像特别。 5、胆红素上升。 6、母婴血型不合,抗人球蛋白试验或三项试验(改良直接法、抗体释放法、游离抗体试验)阳性可确诊。 新生儿溶血病治疗原则: 1、防治严峻贫血和心力衰竭。 2、降低间接胆红素,预防核黄疸。 3、保证供应正常养分。 4、掌握感染,忌用磺胺药、氯霉素、新生霉素。 5、严峻贫血者可输血。 铁是造血原料,常见的贫血症,大部分是由于缺铁而引起的。假如孕妇摄入的铁不足,就会导致准妈妈缺铁性贫血,增加孕妇围生期死亡率,也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 宝宝伤风性鼻子不通气,可用葱白泡水,将葱白切丝(简单入味),放到沸水中,趁热熏宝宝口鼻,此方法对宝宝风寒性鼻塞疗效显著。 给孩子补充钙剂,最好是在吃奶后30分钟左右。不要在孩子吃完植物性的食物后补钙,这样会降低钙的汲取率。此外,钙、锌的补充都要依据孩子的详细需要定量。 新买来的宝宝衣服、必需用严厉的清洁剂清洗以后再穿。之所以要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意义

新生儿溶血病产前筛查临床意义 一、血型(ABO、Rh(D)系统)关系 产生新生儿溶血病之孕妇、婴儿或丈夫的血型关系表 二、IgG抗体效价临床意义 1.ABO血型系统中,当孕妇血清中IgG抗A(B)效价≥1:64时,其血型不合胎儿有可能发生因血型免疫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HDN)。 2.Rh血型系统中,Rh(D)阴性的孕妇血清中IgG抗D(或C、c、E、 e)效价≥1:16时,就应引起临床重视。 3. 产前选择筛查时间:(1)有流产或妊娠史的孕妇,可在孕16周进行,以便明确抗体基础水平,孕28-30周作第2次检查,以后每隔2-4周监测一次,观察抗体效价上升速度。(2)无流产或妊娠史的孕妇可在怀孕6个月做第一次监测,以后每隔4周监测一次,观察抗体效价上升速度。

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临床意义 一、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二、临床意义 1.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用抗人球蛋白血清检测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致敏的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说明受检新生儿红细胞已被血型抗体物质致敏。 2. 游离试验是检测新生儿血清中不配合的血型抗体物质,是否致敏新生儿的红细胞,要靠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放散试验来证实,因此该试验阳性仅表明可能受害。 值得注意的是,当新生儿血清中不配合的血型抗体物质含量偏低时,相应的致敏红细胞上的抗体含量也极低,此时放散试验由于其灵敏度的限制,放散试验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单一游离试验阳性,应结合临床症状加以判断。 3. 放散试验是用已知的红细胞抗原,检测从新生儿致敏红细胞上释放出的抗体,放散试验阳性,诊断即可成立。 4.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多抗试验,单一的直抗试验阳性,可能由于以下原因:(1)受检者红细胞存在单抗补体C3,或者是补体依赖性抗体,如JK系统抗体;(2)受检者红细胞洗涤不彻底引起的假阳性;(3)药物引起的抗药物抗体;(4)实验操作失误。

新生儿溶血症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新生儿溶血症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即妈妈与胎儿之间产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那么要引起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新生儿溶血症的原因和预防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新生儿溶血症的原因 1、ABO血型不合 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B型。如母亲AB型或婴儿“O”型,则不发生ABO溶血病。 (1)40%-50%的ABO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其原因是:O型母亲在第一胎妊娠前,已受到自然界A型或B型物质(某些植物、寄生虫、伤寒疫苗等)的刺激,产生抗A或抗B抗体(IgG)。 (2)在母子ABO血型不合中,仅1/5发生ABO溶血病,其原因为: ①胎儿红细胞抗原性强弱不同,导致抗体产生量的多少各异;②除红细胞外,A或B抗原存在于许多其他组织,只有少量通过胎盘的抗体和胎儿红细胞结合,其余的被组织或血浆中的可溶性的A或B物质吸收。 2、Rh血型不合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通常是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 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这是因为自然界没有Rh血型物质,Rh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Rh抗原刺激产生。既往输过Rh阳性血的Rh阴性母亲,其第一胎可发病。极少数Rh阴性母亲虽未接触过Rh阳性血,但其带一台也发生Rh溶血病,这可能是由于Rh阴性孕妇的母亲为阳性,其母怀孕时已使孕妇致敏,故其第一胎发病。 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方法 抵御新生儿溶血症的威胁,防大于治,做好以下5点,能够很好的预防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ABO溶血症) 【病因】 (一)发病原因 ABO溶血病是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发生在母 亲O型,胎儿A型或B型,其他血型极少见。 本病是由于胎儿接受了母体的(通过胎盘)同族免疫抗体而发病, 其发病条件是母体曾接受异种抗原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母体 所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而得病。 (二)发病机制 发病者的母亲多数为O型,具有免疫性抗A及抗B抗体;婴儿多数是A 型,特别多见于A1其次为A2,及B型。多见于O型母亲,是由于母亲其 抗A、抗B抗体除了属于IgM的天然抗体外,同时还有IgG的免疫性抗体。A(B)型血清中则主要是抗B(A)IgM,极少有抗B(A)IgG,而IgM抗体是不 能通过胎盘的。免疫性抗A或抗B抗体(IgG)则可通过胎盘,抗体进入胎 儿体内后,附着于胎儿相应红细胞膜上,与其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溶血。ABO溶血病可以第一胎发病,这是因为母亲产生免疫性IgG抗体, 除了可以由红细胞抗原刺激外,还可以由多种非特异性刺激产生,因 具有ABO的血型物质可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及体液中,如血清、唾液、 胃液、卵巢囊肿液、精液、羊水、汗、尿、泪、胆汁、乳汁中;以及由 于肠道寄生虫感染,注射伤寒菌苗、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等非特异性 刺激而引起免疫性抗体,由于有如此众多的刺激均可使孕妇产生抗体,故孕妇在怀孕前就已具备了这些抗体,因此第一胎就可发病。

具有免疫抗体的母亲,虽其胎儿与其ABO血型不合,但不一定发病,这是由于来自母体的抗体,被胎儿血浆和组织中存在的血型物质结合,阻止抗体对红细胞的作用。同时还由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密度较小,因此结合的抗体量少,不引起症状。 具有免疫性抗体的妇女在分娩过一次ABO溶血病的婴儿后,以后怀 孕的情况,据Mothan分析大量资料发现,约1/3的新生儿比第一胎的病 情为重,1/3的新生儿与第一胎相似,另1/3则比第一胎为轻。 【症状】 ABO溶血病的症状轻重差别很大,轻症仅出现轻度黄疸,易被视为 生理性黄疸而漏诊,有些仅表现为晚期贫血,重症则可发生死胎,重 度黄疸或重度贫血。肝大及核黄疸在重型病例可出现,但脾大少见。 与Rh溶血病比较,症状较轻,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黄疸出现较 早(24~36h)并较快加深。血清胆红素可达255µmol/L(15mg/dl)以上, 少数超过340µmol/L(20mg/dl),如不及时处理亦可并发胆红素脑病。 贫血、肝脾肿大程度均较轻。发生胎儿水肿者更为少见。 1.黄疸是ABO溶血病的主要症状,大多数出现在生后2~3天,生 后第1天内出现黄疸者占1/4左右。同样,产生重度黄疸[指血清总胆红 素在342µmol/L(20mg/dl)以上]者亦为1/4左右。 2.贫血 ABO溶血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但一般程度较轻, 重度贫血(指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仅占5%左右。 ABO溶血病的某些轻型病例,可能早期症状不重,但到生后2~6周 发生晚期贫血,或到生后8~12周“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 严重,这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所致。血型抗体可使红 细胞寿命缩短。据报道,这类小儿红细胞的寿命仅35天左右,每天血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常规 【概念】 新生儿溶血病系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至今发现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0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为最常见。 【临床表现】 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轻者除黄疸外,可无其他明显异常;严重者贫血明显,同时有水肿、心力衰竭、肝大、脾大甚至死胎。ABO溶血病多为轻症,Rh溶血病一般较重。 1.黄疸:与溶血程度及肝内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有关:>77%的Rh溶血患儿出生24h即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ABO溶血病仅为27.7%,以第2一3天出现者较多。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但亦有因胆汁淤积而在恢复期出现结合胆红素升高者。 2.贫血:程度不一,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有些Rh溶血病患儿于3一6周时发生晚期贫血,这是由于血型抗体在体内持续存在,继续溶血所致: 3.肝大、脾大:轻症患儿无明显增大;重症患儿水肿时有明显肝、脾增大,骨髓外造血所致,多见于Rh溶血病。 4,胆红素脑病:多发生在生后2一7d,早产儿多见。随着黄疽加重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首先为嗜睡、喂养困难、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很快出现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囟隆起、呕吐、哭叫、惊厥,常伴有发热,如不及时治疗,

1/2一1/3患儿死亡。幸存者常遗留有手足抽动症、听力下降、智力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护理评估】 1.一般情况:观察生命体征,询问或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血型;了解家长对疾病病因及该病预后的认知程度。 2.专科情况 (1)黄疽出现的时间、进展的快慢、加深的程度。 (2)水肿出现的时间、范围、性质,皮肤的颜色,了解胎盘和胎儿重量的比例。 (3)贫血出现的时问及严重程度。 (4)观察有无神经系统指征。 3.实验室检查:了解血液胆红素检测结果。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2umol/L、早产儿>256.5umol/L,即为高胆红素血症。血清胆红素>342umol/L易引起核黄疸。 【护理诊断/问题】 1.并发症:核黄疸:与红细胞大量破坏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3.体温不稳:与患儿裸露及暖箱内温度有关。 【护理措施】 1.在蓝光治疗和遵医嘱应用白蛋白及抗生素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黄疽进展情况,观察患儿有无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或尖叫、抽搐、双眼凝视等表现。

新生儿溶血病形成的原因

新生儿溶血病怎样形成的? 大家通常知道,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合,两种血型就会在体内“战斗”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同样,如果母亲与孩子的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宝宝的身体,从而使“战场”转移到宝宝的身体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溶血人的血型有A、B、AB和O型。A型就是红细胞上有A抗原,B型有B抗原,AB型具有A和B两种抗原,O型则无任何抗原。 血型是遗传的,由母亲和父亲的遗传基因共同决定的。当母亲血型为O型,孩子为A型、B型而发生溶血时,叫做ABO 溶血;母亲Rh阴性,孩子为Rh阳时而造成溶血,叫做Rh溶血病。Rh血型不合在我国少见,因Rh阴性的频率在种族中有差别:在白种人群中约占15%,美国黑人中占5%,我国汉族人群中则低于0.5%。 新生儿溶血病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ABO血型系统不合,Rh血型系统不合。在我国,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不合,尤其是母亲血型为O型、父亲是AB型的时候,因为这样血型的父母生出的孩子,血型不是A型就是B型,很容易发生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是指由于母亲和孩子的血型不合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最常见的有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较少见,偶尔也可见到其它血型不合。 一项统计显示,在所有分娩中大概有20%-30%的几率会出现母婴血型不合,即这些母亲分娩出的孩子都有可能患上新生儿溶血病。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只有不到一成的父母会到医院做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来使孩子远离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夫妻血型不合造成的,夫妻血型不合现象很普遍,所以新生儿溶血病也很常见,浙江省儿童医院新

生儿科每月基本上都会收治20-30名溶血宝宝。虽然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占母婴血型不合的10%,但有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然而,在浙江省血液中心的检测部门每个星期只有五六对夫妇前来做产前血型检查,相比庞大的生育群体,这个数字少得可怜。 那么母亲和孩子的血是怎么碰到一起,是不是所有母子血型不合都会引起溶血呢?母亲怀孕后,母亲和孩子的血在胎血中有一层膜隔开,可以交换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氧气。但血液不直接流通,只有在某些原因下如外伤、炎症等,胎儿的血球可流入母体,而胎儿得自父亲的血型如果恰恰与母亲不合,那么,只要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体,其红细胞上的抗原就能刺激母亲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与孩子红细胞上的抗原起作用,即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溶解,发生贫血。同时产生大量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 溶血宝宝易得贫血和黄疸 据了解,溶血病的症状有轻有重。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开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黄疸,妈妈会发现孩子的头面部或者胸腹部会出现柠檬黄一样的颜色;到了4-6天的时候黄疸更加厉害,出现一个小高峰;大约出生后10天左右黄色就逐渐消退,恢复正常,因为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每天在消耗,所以症状会逐渐好转。如果在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疸,进展迅速,甚至发展到全身,颜色由浅黄变成金黄色、橘黄,这个时候就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当溶血比较严重时,孩子会出现贫血,甚至“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一种名为胆红素的物质进入了大脑后,引起手足残疾、视力障碍、耳聋、牙齿发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1、评估母亲与患儿的血型。 2、评估黄疸发生的时间。 3、评估患儿的皮肤黄染的程度、部位、胆红素值的结果。 二、护理措施(一)观察病情,做好相关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皮肤粘膜、巩膜的色泽,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喂养: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保证奶量的摄入。假设实施光照治疗,应多喂水。 (二)针对病因进行护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1、实施光 照疗法,并做好相应护理。 2、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合理安排补液计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勿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三、健康指导要点1、向家长讲解相关知识,取得家长配 合。

2、假设为母乳性黄疸,嘱继续母乳喂养,假设吃母乳后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假设黄疸严重、一般情况差的患儿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指导家长保持皮肤清洁。 1、注意观察胆红素脑病早期病症,及时干预。 2、及时明确黄疸原因,观察有无贫血及肝脾肿大,以便对症治疗。 3、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4、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Rh溶血者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ABO溶血者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病症、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工程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病症、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表达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

新生儿溶血病及护理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新生儿溶血病及护理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新生儿溶血病及护理 一、概念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胎儿水肿和(或)黄疸、贫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致死或遗留严重后遗症。人类血型系统有40多种,但以ABO和Rh 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较为多见,其他如MNS、Kell、 Duffy、 Kidd 等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溶血病极为少见。我国新生儿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最常见。 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是胎儿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血型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在妊娠后期,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母体被致敏产生相应的IgM抗体。如母亲再次怀孕,胎儿血再次进人母体,母体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通过胎盘进人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只要0.1~0.2ml的胎儿红细胞进人母体循环就足以使母亲致敏,特别是反复的胎母输血。 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Rh溶血病 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Rh溶血病-般不发生在第一胎,而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主要表现有胎儿水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其他如低血糖、出血倾向。 ABO溶血病和RH溶血病的鉴别 四、治疗及预防 1.光疗:如怀疑溶血病,首先给子积极光疗,并随访评价病情。 2.药物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封闭新生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FC 受体,抑制溶血。如胆红素明显上升,或存在低蛋白血症时可给静脉白蛋白输注,增加与胆红素的联结,减少游离胆红素进人脑内。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reare of newborn)随着我国新生猛攻喾免疫学的进步,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认为罕见的看法。大型妇婴保健院和儿科新生儿病房几乎每月甚至每周会检出新生儿溶血病,过去未认识新生儿溶血病病因时,曾称其为“胎儿全身性水肿”、“台儿有核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新生儿重症黄疸”、“新生儿溶血症”等。现在明确了解其发病机理而不是症状,故已统一命名为“新生儿溶血病”。 【诊断】 1.病史凡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输血史、新生儿重症典疸史的的孕妇或生后早期出现进行性典疸加深,即应作特异性抗体检查。送检标本要求为:①试管应清洁干燥,防止溶血发生。②产前血型抗体检查,送产妇和其丈夫的血样;新生儿检验送新生儿血样为主,父、母血样为辅(如母血不能及时扣帽子取时,可只送新生儿血样)。③新生儿抽血3ml(不抗凝);产妇抽血5ml(不抗凝);丈夫抽血2ml(抗凝,使用一般抗凝剂)。④如当地不能检验,可将产妇血清分离后寄至附近检验单位,另多舞曲2ml抗凝血。天气炎热时可将血样瓶放入有冰块的大口瓶中,航空邮寄(存放空中必须注意无菌)。

2.血型孕期由羊水测定胎儿BO血型,若证实母胎同型者就可免疫患病之忧,但Rh血型无血型物质需取到胎儿血才能定型。新生儿O型者可排除ABO溶血病,而不能排除其它血型系统的溶血病。 3.特异性抗体检查包括母、婴、父血型、抗体效价、抗人球蛋白试验(产前做间接法、生后做直接法)、释放试验和游离试验,这是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主依据。 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是用已知抗原的红细胞去检查受检者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直接试验阳性说明婴儿红细胞已被血型抗体致敏。释放试验阳性,诊断即成立,因致敏红细胞通过加热将抗体释放出来,释放液中抗体的特异必珂用标准红细胞来确定。游离试验是在新生儿血清中发现有不配合的抗体,然而尚未致敏红细胞,阳性表明可能受害。 在孕期诊断可能为新生儿溶血病者,应争取在妊娠6个月内每月检验抗体效介一次,7~8月每半月一次,8个月以后每周一次或根据需要决定。抗体效价由低到高,起伏颇大或突然由高转低均提示病情不稳定,有加重可能,效价维持不变提示病情稳定或母婴血型相合,该抗体仅属以前遗留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