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有理数》知识点总结归纳

正数与负数

⒈正数与负数得概念

负数:比0小得数正数:比0大得数 0既不就是正数,也不就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就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就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就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得数就是正数,带负号得数就是负数,这种说法就是错误得,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得正数得符号就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得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得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得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得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就是正数与负数得分界线,0既不就是正数,也不就是负数。如:

有理数

1.有理数得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与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与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得形式,这样得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得数才就是有理数。①π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就是有理数。

②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就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与偶数得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就是偶数,-1,-3,-5…也就是奇数。

2.有理数得分类

⑴按有理数得意义分类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 0 (0不能忽视)

正分数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数轴

⒈数轴得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得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就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得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就是数轴得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⑶同一数轴上得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得三要素都就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得。

2、数轴上得点与有理数得关系

⑴所有得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得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得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得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得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得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得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得点不就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得点π不就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得大小比较,右边得数总比左边得数大;

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得数比距离原点近得数小。

4、数轴上特殊得最大(小)数

⑴最小得自然数就是0,无最大得自然数;

⑵最小得正整数就是1,无最大得正整数;

⑶最大得负整数就是-1,无最小得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

⑴a>0表示a就是正数;反之,a就是正数,则a>0;

⑵a<0表示a就是负数;反之,a就是负数,则a<0

⑶a=0表示a就是0;反之,a就是0,,则a=0

6、数轴上点得移动规律

根据点得移动,向左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减去几,向右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加上几,从而得到所需得点得位置。

相反数

⒈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得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就是另一个得相反数,0得相反数就是0。

注意:⑴相反数就是成对出现得;⑵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若一个为正,则另一个为负;

⑶0得相反数就是它本身;相反数为本身得数就是0。

2、相反数得性质与判定

⑴任何数都有相反数,且只有一个;

⑵0得相反数就是0;

⑶互为相反数得两数与为0,与为0得两数互为相反数,即a,b互为相反数,则a+b=0

3、相反数得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相等得两点表示得两个数,就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得两个数,在数轴上得对应点(0除外)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得距离相等。0得相反数对应原点;原点表示0得相反数。

说明: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得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4、相反数得求法

⑴求一个数得相反数,只要在它得前面添上负号“-”即可求得(如:5得相反数就是-5);

⑵求多个数得与或差得相反数就是,要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a+b得相反数就是-(5a+b)。化简得-5a-b);

⑶求前面带“-”得单个数,也应先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得相反数就是-(-5),化简得5)

5、相反数得表示方法

⑴一般地,数a 得相反数就是-a ,其中a就是任意有理数,可以就是正数、负数或0。

当a>0时,-a<0(正数得相反数就是负数)

当a<0时,-a>0(负数得相反数就是正数)

当a=0时,-a=0,(0得相反数就是0)

6、多重符号得化简

多重符号得化简规律:“+”号得个数不影响化简得结果,可以直接省略;“-”号得个数决定最后化简结果;即:“-”得个数就是奇数时,结果为负,“-”得个数就是偶数时,结果为正。

绝对值

⒈绝对值得几何定义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得点与原点得距离叫做a得绝对值,记作|a|。

2、绝对值得代数定义

⑴一个正数得绝对值就是它本身; ⑵一个负数得绝对值就是它得相反数; ⑶0得绝对值就是0、

可用字母表示为:

①如果a>0,那么|a|=a; ②如果a<0,那么|a|=-a; ③如果a=0,那么|a|=0。

可归纳为①:a≥0,<═> |a|=a (非负数得绝对值等于本身;绝对值等于本身得数就是非负数。)

②a≤0,<═> |a|=-a (非正数得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得数就是非正数。)

3、绝对值得性质

任何一个有理数得绝对值都就是非负数,也就就是说绝对值具有非负性。所以,a取任何有理数,都有|a|≥0。即⑴0得绝对值就是0;绝对值就是0得数就是0、即:a=0 <═> |a|=0;

⑵一个数得绝对值就是非负数,绝对值最小得数就是0、即:|a|≥0;

⑶任何数得绝对值都不小于原数。即:|a|≥a;

⑷绝对值就是相同正数得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即:若|x|=a(a>0),则x=±a;

⑸互为相反数得两数得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

⑹绝对值相等得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⑺若几个数得绝对值得与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

(非负数得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得与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

4、有理数大小得比较

⑴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得大小:数轴上得两个数相比较,左边得总比右边得小;

⑵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得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得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负数。

5、绝对值得化简

①当a≥0时, |a|=a ; ②当a≤0时, |a|=-a

6、已知一个数得绝对值,求这个数

一个数a得绝对值就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得点到原点得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得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0得数就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得数。

有理数得加减法

1、有理数得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得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得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得加数得符号,并用较大得绝对值减去较小得绝对值;

⑶互为相反数得两数相加,与为零;

⑷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得运算律

⑴加法交换律:a+b=b+a

⑵加法结合律:(a+b)+c=a+(b+c)

在运用运算律时,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化简得目得,通常有下列规律:

①互为相反数得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②符号相同得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③分母相同得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3、加法性质

一个数加正数后得与比原数大;加负数后得与比原数小;加0后得与等于原数。即:

⑴当b>0时,a+b>a ⑵当b<0时,a+b

4、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得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a-b=a+(-b)。

5、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得意义

在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可以将减法转化成加法后,再按照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在与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得括号与它前面得加号省略不写,写成省略加号得与得形式。如:

(-8)+(-7)+(-6)+(+5)=-8-7-6+5、

与式得读法:①按这个式子表示得意义读作“负8、负7、负6、正5得与”

②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减7减6加5”

6、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运用结合律时得一些技巧:

Ⅰ、把符号相同得加数相结合(同号结合法)

(-33)-(-18)+(-15)-(+1)+(+23)

原式=-33+(+18)+(-15)+(-1)+(+23) (将减法转换成加法)

=-33+18-15-1+23 (省略加号与括号)

=(-33-15-1)+(18+23) (把符号相同得加数相结合)

=-49+41 (运用加法法则一进行运算)

=-8 (运用加法法则二进行运算)

Ⅱ、把与为整数得加数相结合 (凑整法)

(+6、6)+(-5、2)-(-3、8)+(-2、6)-(+4、8)

原式=(+6、6)+(-5、2)+(+3、8)+(-2、6)+(-4、8) (将减法转换成加法)

=6、6-5、2+3、8-2、6-4、8 (省略加号与括号)

=(6、6-2、6)+(-5、2-4、8)+3、8 (把与为整数得加数相结合) =4-10+3、8 (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7、8-10 (把符号相同得加数相结合,并进行运算) =-2、2 (得出结论) Ⅲ、把分母相同或便于通分得加数相结合(同分母结合法)

-53-21+43-52+21-8

7 原式=(-53-52)+(-21+21)+(+43-87

)

=-1+0-81

=-18

1

Ⅳ、既有小数又有分数得运算要统一后再结合(先统一后结合)

(+0、125)-(-3

43)+(-381)-(-103

2

)-(+1、25) 原式=(+81)+(+343)+(-381)+(+1032)+(-141

)

=81+343-381+1032-141 =(343-141)+(81-381)+1032

=221-3+103

2 =-3+1361

=106

1

Ⅴ、把带分数拆分后再结合(先拆分后结合)

-3

51+10116-12221+415

7 原式=(-3+10-12+4)+(-51+157)+(116-22

1

)

=-1+154+2211

=-1+308+3015

-30

7 Ⅵ、分组结合

2-3-4+5+6-7-8+9…+66-67-68+69

原式=(2-3-4+5)+(6-7-8+9)+…+(66-67-68+69)

=0

Ⅶ、先拆项后结合

(1+3+5+7...+99)-(2+4+6+8 (100)

有理数得乘除法

1、有理数得乘法法则

法则一: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专指“两数相乘”得情况,如果因数超过两个,就必须运用法则三) 法则二: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法则三:几个不就是0得数相乘,负因数得个数就是偶数时,积就是正数;负因数得个数就是奇数时,积就是负数;

法则四: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则积等于0、 2、倒数

乘积就是1得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得倒数,用式子表示为a ·a

1

=1(a ≠0),就就是说a 与

a 1互为倒数,即a 就是a 1得倒数,a

1

就是a 得倒数。 注意:①0没有倒数;

②求假分数或真分数得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得分子、分母点颠倒位置即可;求带分数得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③正数得倒数就是正数,负数得倒数就是负数。(求一个数得倒数,不改变这个数得性质); ④倒数等于它本身得数就是1或-1,不包括0。 3、有理数得乘法运算律

⑴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得位置,积相等。即ab=ba

⑵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 ⑶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得与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即a(b+c)=ab+ac

4、有理数得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0得数,等于乘以这个数得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得数,都得0 5、有理数得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得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得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无括号指出先做什么运算,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得顺序进行。

有理数得乘方

1、乘方得概念

求n 个相同因数得积得运算,叫做乘方,乘方得结果叫做幂。在 n

a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得性质

(1)负数得奇次幂就是负数,负数得偶次幂得正数。

(2)正数得任何次幂都就是正数,0得任何正整数次幂都就是0。

有理数得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得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得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得数表示成 n

a 10?得形式(其中101<≤a , n 就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就是科学记数法。

用字母表示数

代数式

代数式: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得式子叫做代数式,如n,-1,2n+500,abc 。单独得一个数或

一个字母也就是代数式。

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得乘积得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得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就是代数式。 单项式得系数:单项式中得数字因数

单项式得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得指数与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得与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得项,不含字母得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得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得次数。常数项得次数为0。 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注意:分母上含有字母得不就是整式。 代数式书写规范:

① 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中得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② 出现除式时,用分数表示;

③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④ 若运算结果为加减得式子,当后面有单位时,要用括号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得指数也相同得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得法则:同类项得系数相加,所得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得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得步骤:(1)准确得找出同类项;(2)运用加法交换律,把同类项交换位置后结合在一起;(3)利用法则,把同类项得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得指数不变;(4)写出合并后得结果。 去括号得法则

(1)括号前面就是“+”号,把括号与它前面得“+”号去掉,括号里各项得符号都不变;

(2)括号前面就是“—”号,把括号与它前面得“—”号去掉,括号里各项得符号都要改变。 整式得加减:进行整式得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整式加减得步骤:(1)列出代数式;(2)去括号;(3)合并同类项。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得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得指数就是1(次)得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ax+b=0(a ≠0)

注意:未知数在分母中时,它得次数不能瞧成就是1次。如x x

=+31

,它不就是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得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得未知数得值叫做方程得解。 解方程:求方程得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得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就是等式;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得数,所得结果仍就是等式。 移项

移项:方程中得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得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得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得依据:(1)移项实际上就就是对方程两边进行同时加减,根据就是等式得性质1;(2)系数化为1实际上就就是对方程两边同时乘除,根据就是等式得性质2。

移项得作用:移项时一般把含未知数得项向左移,常数项往右移,使左边对含未知数得项合并,右边对常数项合并。

注意:移项时要跨越“=”号,移过得项一定要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得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得系数化为1。

注意:去分母时不可漏乘不含分母得项。分数线有括号得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就是多项式,要加括号。 解下列方

程:(1)x x 2434-=-;(2))9(76)20(34x x x x --=--;(3)3136521--=+-+x x x ;(4)35

.01

02.02.01.0=+--x x

用方程解决问题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得基本步骤: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元)、列出方程、解方程、写出答案。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得有关数量得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解决问题得策略:利用表格与示意图帮助分析实际问题中得数量关系

实际问题得常见类型:

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

(单位:路程——米、千米;时间——秒、分、时;速度——米/秒、米/分、千米/小时)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得与

利润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进价

利润

,售价=标价×(1-折扣)

等积变形问题:长方体得体积=长×宽×高;圆柱得体积=底面积×高;锻造前得体积=锻造后得体积 利息问题:本息与=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

走进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得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得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就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得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就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得组成

点:线与线相交得地方就是点,它就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得图形。 线:面与面相交得地方就是线,分为直线与曲线。 面:包围着体得就是面,分为平面与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得立体图形 圆柱 柱体

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生活中得立体图形 球体

(按名称分) 圆锥

椎体

棱锥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得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得交线叫做侧棱。

n 棱柱有两个底面,n 个侧面,共(n+2)个面;3n 条棱,n 条侧棱;2n 个顶点。

棱柱得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得上下两个底面就是相同得多边形,直棱柱得侧面就是长方形。棱柱得侧面有可能就是长方形,也有可能就是平行四边形。

5、正方体得平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得面可能就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

边形。

7、三视图

物体得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瞧到得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瞧到得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瞧到得图,叫做俯视图。

平面图形得认识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直线上两个点得大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或者直线AB

一条射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端点与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端点字母写在前面),如射线l ,射线AB

一条线段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或用它得端点得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线段l ,线段AB

点与直线得位置关系有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线段得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得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得距离:两点之间线段得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得距离。 (3)线段得中点到两端点得距离相等。

(4)线段得大小关系与它们得长度得大小关系就是一致得。 (5)线段得比较:1、目测法 2、叠合法 3、度量法 线段得中点:

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得两条相等得线段AM 与BM,点M 叫做线段AB 得中点。

M 就是线段AB 得中点

AM=BM=

2

1

AB(或者AB=2AM=2BM) 直线得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得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就是就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得,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得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角:有公共端点得两条射线组成得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得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得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得边。或:角也可以瞧成就是一条射线绕着它得端点旋转而成得。

平角与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得端点旋转,当终边与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得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与始边重合时,所形成得角叫做周角。

角得表示: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得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得希腊字母表示单独得一个角,

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得角,如∠B,∠C 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 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得字母写在两侧。 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 角得度量

角得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就是1度得角,单位就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 度记作“n °”。

把1°得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得角,1分记作“1’”。

把1’ 得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得角,1秒记作“1””。

M

A

B

1°=60’,1’=60”

角得性质

(1)角得大小与边得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得两条射线得幅度大小有关。 (2)角得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3)角可以参与运算。 角得平分线

从一个角得顶点引出得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得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得平分线。

OB 平分∠AOC

∠AOB=∠BOC=2

1

∠AOC(或者∠AOC=2∠AOB=2∠BOC)

余角与补角

①如果两个角得与就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一个角就是另一个角得余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90°,那么∠α与∠β互余;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余,那么∠α+∠β=90°

②如果两个角得与就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就是另一个角得补角。用数学语言表示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互补;反过来如果∠α与∠β互补,那

么∠α+∠β=180°

③同角(或等角)得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得补角相等。

对顶角

① 一对角,如果它们得顶点重合,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得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其中

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得对顶角。

注意:对顶角就是成对出现得,它们有公共得顶点;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形成对顶角。 ②对顶角得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与∠4就是对顶角,∠2与∠3就是对顶角 ∠1=∠4,∠2=∠3

平行线: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得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 ∥CD ”,读作“AB 平行于

CD ”。

注意:(1)平行线就是无限延伸得,无论怎样延伸也

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得就是线段、射线所在得直线平行。 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补充平行线得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得两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得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得定义。 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得垂线,它们得交点叫做垂足。

直线AB,CD 互相垂直,记作“AB ⊥CD ”(或“CD ⊥AB ”),读作“AB 垂直于CD ”(或“CD 垂直于AB ”)。 垂线得性质:

性质1: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得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得距离:过A 点作l 得垂线,垂足为B 点,线段AB 得长度叫做点A 到直线l 得距离。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得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

1 2 3 4

苏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doc

初一数学(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代数初步知识 1.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 - × ÷ …… ”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 ” 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 ”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 ×5应写成5a ;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 ×2 11应写成23a ;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 写成a 3的形式; (6)a 与b 的差写作a-b ,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 、b 时,则应分类,写做 a-b 和b-a . 3.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 、n 表示整数) (1)a 与b 的平方差是: a 2-b 2 ; a 与b 差的平方是:(a-b )2 ; (2)若a 、b 、c 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 10a+b ,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 (3)若m 、n 是整数,则被5除商m 余n 的数是: 5m+n ;偶数是:2n ,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 是: n-1、n 、n+1 ; (4)若b >0,则正数是:a 2+b ,负数是: -a 2-b ,非负数是: a 2 ,非正数是:-a 2 . 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 1 与字母 X 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3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 4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有理数1. 有理数: (1) 凡能写成q (p, q为整数且 p 0)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正整数、 0、负整数统称整数;p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 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 +a 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正分数整数零 (2) 有理数的分类 :①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 1、0、 -1 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 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 自然数0 和正整数;a> 0 a 是正数;a< 0 a 是负数; a≥ 0 a 是正数或0 a 是非负数;a≤0 a 是负数或0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 的相反数还是0; (2) 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 a-b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a+b=0 a 、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0 的绝对值是 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 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a(a0)a(a0) 绝对值可表示为:a0(a0)或 a a (a 0)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a0) (3)a a 1a0 ; 1 a 0 ; a a (4) |a| 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 a a ≥ 0;注意: |a| · |b|=|a · b|,. b b 5.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 大,负数永远比 0 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 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 - 小数> 0 ,小数 - 大数< 0. 6. 互为倒数: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 0,那么 a 的倒数是1 ;a 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若ab=1 a 、 b 互为倒数;若ab=-1 a 、 b 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数学思想方法是七年级数学知识的精髓。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有理数1.有理数: (1)凡能写成q(p,q为整数且p 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p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 不是有理数; 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整数零(2)有理数的分类: ①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整数正分数负有理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 a 0 a是正数; a 0 a是负数; a 0 a是正数或0 a是非负数; a 0 a是负数或0 a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

-(a-b+c)= -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a+b=0 a、b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a(a 0) a(a 0) (2) 绝对值可表示为:a 0(a 0) 或a ; a(a 0) a(a 0) (3) a a 1 a 0 ; a a 1 a 0; (4)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 0,非负性;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苏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1正数、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科学记数法、近似数 2数轴:用数轴来表示数 3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4正负数的大小比较: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值反而小。 5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减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零; 一个数加上零,仍得这个数。 6有理数的减法(把减法转换为加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7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乘积是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8有理数的除法(转换为乘法) 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9有理数的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零的任何次幂都是负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10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照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整式的加减 (1)合并同类项 (2)去括号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2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者式子,结果仍然相等;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 几何图形:平面图和立体图 2 点、线、面、体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有理数》知识点总结归纳 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 0 (0不能忽视) 正分数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及典型试题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知识要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两部分。有理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同时,利用数轴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有理数的运算是全章的重点。在具体运算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运算法则,二是运算律,三是运算顺序,四是近似计算。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和 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是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 ?? ???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 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a 是正数; a <0 a 是负数; a ≥0 a 是正数或0 a 是非负数; a ≤ 0 a 是负数或0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 (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 ;a-b 的相反数是 ;a+b 的相反数是 ; (3)相反数的和为 a+b=0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 .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 ,0的绝对值是 ,负数的绝对值等于 ;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 0a (a )0a (0) 0a (a a 或 ? ??≤-≥=)0() 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1.1 生活数学 一、教学目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数字的观察和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字、图形信息,了解数学是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 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做数学”的过程与方式进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准备 1.通过预习了解身边某些数据(如身份证、学籍号等)所包含信息,收集生活中数学知识(数据、图形等)应用的实例。 2.练习: (1)收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说说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二)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广阔的田野,喧嚣的股市,繁荣的市场,美丽的城市。以上一组画面与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请问你看到的内容哪些与数学有关?(同桌讨论后回答)2.探索新知识 1). 从观察P5 “车票中提供的信息”再到“身份证号码“,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发挥的作用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号,并解释它的意义 3). 展示一些其他的与数字有关的生活情境,如股市信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号码、条形码等,这里可让学生自己举例 4). 展示四幅富有美感的图片:天安门、金字塔、南京长江二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从中寻找熟悉的图形(立体的或平面的),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 5). 结合教室、学习用品,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加强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6). 展示四幅生活中常见的图标: 注意信号灯的标记停车场禁止吸烟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复习大全【推荐】.pdf

-1- 初一数学(上)知识点 有理数 1.有理数:(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负分数 负整数负有理数零 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②??? ? ?????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 正整数 整数有理数(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 是正数;a<0?a 是负数; a≥0?a 是正数或0?a 是非负数;a≤0?a 是负数或0?a 是非正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注意:a-b+c 的相反数是-a+b-c;a-b 的相反数是b-a;a+b 的相反数是-a-b;(3)相反数的和为0?a+b=0?a、b 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2- (3) 0a 1a a >?=; 0a 1a a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 知识点1 数字与生活 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数字都蕴含着很多的数学问题,数学已成为人们表达与交流的工具。例如,身份证号码、学生的学籍号、火车的列次等。 知识点2 图形与生活 生活中充满了图形,多姿多彩的图形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还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数学知识。 知识点3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图形及制作相关图案。这类题病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包括折叠、裁剪、拼图等各种活动。 知识点4 找规律 这类问题主要是通过一些数字或图形信息,寻求其内在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具有规律性的问题。 知识点5 统计知识 在进行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时,往往需要收集数据,并把数据加以分类、整理,需要求出数据的平均数,或者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用来反应所了解的情况,这样的工作就是统计。 第二章有理数 2.1正数与负数 正数:大于零的数,正数前面可以放“+”来表示(通常省略不写)。正数可分为正整数和正分数。 负数:小于零的数,负数前面放上“-”来表示。负数可分为负整数和负分数。 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0属于偶数、整数、非正数、非负数、非正整数、非负整数。 我们把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2.2 有理数与无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我们把能够写成分数形式m n(m、n是整数,n≠0)的数叫做有理数。 实际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它们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 有理数知识点提示: (1)有理数可按不同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 (2)在分类时,要注意0的地位和意义。 (3)有理数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不论采取哪种分类方法,在对有理数分类时,都要做到不重不漏。 (4)习惯上,把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把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无理数知识点提示 (1)只有满足“无限”和“不循环”这两个条件,才是无理数。 (2)圆周率π是无理…… (3)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和差一定是无理数。 (4)无理数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有理数一定是无理数。 (5)无理数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注意: (1)容易出错的原因是不按标准分类,即分类标准混乱;(2)易将0忽略,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3)如π2 有分数线,但它不是分数,是无理数。 2.3数 轴 单位长度: 像这样规定了原点、单位长度 和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定义包含三层含义:①数轴是一条可以向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②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③注意“规定”二字,是说原点的位置、正方向的选取、单位长度的大整 数 分 数 正整数 零 负整数 自然数 正分数 负分数

苏教版七年级全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 0 (0不能忽视) 正分数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三、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 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 ⑶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⑴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 ⑵a<0表示a是负数;反之,a是负数,则a<0 ⑶a=0表示a是0;反之,a是0,,则a=0 6.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 根据点的移动,向左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减去几,向右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加上几,从而得到所需的点的位置。 四、相反数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略) 第二章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 0 (0不能忽视) 正分数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三、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有理数 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 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3、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 <10。 4、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四舍五入遵从精确到哪一位就从这一位的下一位开始,而不是从数字的末尾往前四舍五入。比如:精确到就是而不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最全)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0表示一个确切的量。如:0℃以及有些题目中的基准,比如以海平面为基准,则0米就表示海平面。 1.2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 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3,整数也能化成分数,也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 0 (0不能忽视) 正分数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基本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有理数 1、正数:比0大的数是正数; 2、负数:比0小的数是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5、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它包括三个方面: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2)数轴是一条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3)原点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规定”的。 6、数轴的画法 1)画:画一条水平直线。 2)取:在直线上选取一点为原点,并在原点的下面标上“0”。 3)定:确定正方向,画上箭头(向右为正)。 4)选: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根据需要从原点右向左选取各点。 7、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1)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数轴的一个点来表示。 2)正数可以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数可以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3)数轴上的点右边的点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右边为数轴正方向)。 8、最小的正整数是“1”;最大的负正数是“-1”;没有最大的正整数,也没有最小的负整数。 9、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也就是说:如果a>0那么│a│=a;如果a< 0那么│a│=-a;如果a=0那么│a│=0 3) 绝对值的非负性: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不可能是一个负数,即非负数。│a│≥0 4)要求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的绝对值,首先应判断这个数(或这个代数式的值)是正数、0,还是负数。再根据绝对值的意义确定去掉绝对值符号后的形式。 如:是正数,就等于它的本身;是负数,就等于它的相反数。是0,就等于0。 5)0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绝对值等于同一正数的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10、相反数的概念 1)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就是相反数。 2)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数就另一个数的相反数。 3)0的相反数是0本身。 4)相反数的表示法:a的相反数是-a 这里的a 表示任意一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和0还可以是任意一个代数式子。 5)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0的相反数是0 6)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绝对值相等。反过来,绝对值相对的两个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11、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2)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5.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倒数是本身的数是 ±1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 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完整word版,2016-2017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2016年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初一数学 2017.1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1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6的相反数是( ) A .6 B .-6 C .16 D .-16 2.计算2a 2b -3a 2b 的正确结果是( ) A .ab 2 B . -ab 2 C .a 2b D . -a 2b 3.单项式2a 2b 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 ) A .2,2 B .2,3 C .3,2 D .4,2 4.已知x =2是方程2x -5=x +m 的解,则m 的值是( ) A .1 B .-1 C .3 D .-3 5.下列去括号正确的是( ) A .a +(b -c )=a +b +c B .a -(b -c )=a -b -c C .a -(b -c )=a -b +c D .a +(b -c )=a -b +c 6.下列叙述,其中不正确... 的是( ) A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C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7.如图,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不能.. 得出OC 是∠AOB 的平分线的是( ) A .∠AOC =∠BOC B .∠AO C +∠BOC =∠AOB C .∠AOB =2∠AOC D .∠BOC =12∠AOB 8.如图,小明用6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研究几何体的三视图 的变化情况,若由图1变到图2,不改变的是( ) A .主视图 B .主视图和左视图 C .主视图和俯视图 D .左视图和俯视图 9.在同一平面内,已知线段AB 的长为10厘米,点A 、B 到直线l 的距离分别为6厘米和4厘米, 则符合条件的直线l 的条数为( ) A .2条 B .3条 C .4条 D .无数条 10.把所有正偶数从小到大排列,并按如下规律分组:(2),(4,6),(8,10,12),(14, 16,18,20),…,现有等式A m =(i ,j )表示正偶数m 是第i 组第j 个数(从左往右数).如 A 2=(1,1),A 10=(3,2),A 18=(4,3),则A 2018可表示为( ) A .(45,19) B .(45,20) C .(44,19) D .(44,20)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6分.) 11.-3的倒数是 . (第8题图) (第7题图)

苏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略) 第二章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三、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 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 ⑶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⑴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 ⑵a<0表示a是负数;反之,a是负数,则a<0 ⑶a=0表示a是0;反之,a是0,,则a=0 6.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 根据点的移动,向左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减去几,向右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加上几,从而得到所需的点的位置。 四、相反数 ⒈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注意:⑴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⑵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若一个为正,则另一个为负;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