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

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影响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此相联系文化多元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否愿意,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文化多元主义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将着重研究多元文化主义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文化主义

一、多元文化的含义

多元文化主义是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所以要了解文化多元主义,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多元文化。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又是一体的,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出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的美国。那时,作为对解决民族问题的“同化论”的反叛,犹太裔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提出了“文化多元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如何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解决民族矛盾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1782年,法裔美国学者提出了“熔炉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生长和植物的生长一样都受制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美利坚特殊的气候、政治制度、宗教和工作环境会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移民熔制成具有同样品质和理想的人。“熔炉论”的核心是追求美国民族在传统方面的一致性,而一致性的基础是盎格鲁-撒克逊美国人的传统和历史经历。1915年,美国学者卡伦开始对“熔炉论”进行批判,他认为,人们可以选择或改变自己的服饰、政治信仰、伴侣、宗教和哲学等,但无法选择和改变自己的祖先,血统和家族关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国精神应该是“所有民族间的民主”,而不是某一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绝对统治。1924年,他提出了“文化多元论”,首次使用了“文化多元主义”这个词。

三、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内部的种族、民族矛盾进入了高涨期。民权运动对传统权威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民权运动采用的是以种族为基础的“群体斗争”的方式来争取“群体权利”,这种斗争方式是对强调个人权利的美国传统的一种极具创意性的反叛。民权运动迫使国会通过的一些法律和移民政策,使得黑人、移民和少数民族可以享受平等的政治和公民权利,这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多元文化主义虽然萌芽于美国,但真正形成是在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在1971年推出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标志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正式形成。

加拿大是一个由一百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地区。加拿大曾先后是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加拿大在民族问题上坚持的是民族同化政策。所谓民族同化政策,就是指政府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使被统治民族或少数民族失去原有的特征,而被吸收、被合并于统治民族和主体民族。这种政策就是要求移民放弃自己祖国的文化与传统,接受英国和法国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愈演愈烈的英法两大族裔之间的社会民族矛盾,加拿大政府正式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取代原先的以英法文化为基础的双文化政策。该项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72年,加拿大政府内阁增设“多元文化部长”职位,具体制订了展示各种民族文化、研究各民族历史、推进各民族交流等六大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多元文化工作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正式在全加拿大付诸实施。

加拿大推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迅速在欧美许多国家引起强烈反响,支持者纷纷撰文,称其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最佳途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和思想在诸多国家中受宠,多元文化主义思潮也蔓延和发展起来,并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政策成为不少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依据。

三、多元文化主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多元文化主义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和实施。在理论上,它的倡导者纷纷引经据典,著书立说,阐述其主张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而一些持反对态度的学者却开始对多元文化主义提出质疑,一时之间,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者和其反对者之间展开了一场学者间的激烈争论。加拿大著名学者凯姆利卡把这场论战称为“多元文化主义战争”。

这场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代,论争的主题主要是围绕着赋予少数民族群体差异的公民权利是否具有正当性而展开。多元文化主义的捍卫者们批判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倾向忽视了少数民族群体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认为一味地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很容易导致文化压迫和专制,所以他们很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主张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价值,强调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过争论,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尊重少数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少数人的文化权利。第一阶段的争论可以说是以多元文化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终,因为现在已经很少人质疑少数权利是违反正义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各种批评日趋增多,而且愈来愈尖锐。到了九十年代末,在国际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是新种族主义”“危险的多元文化主义”“为什么多元文化主义是错误的”等等这样一些专题网站,对多元文化主义展开了咄咄逼人的讨伐。

四、多元文化主义的特征

文化多元主义,顾名思义,是相对于文化一元主义而言的。但是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并没有统一的派别,内部有激进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保守的多元文化主义、温和的多元文化主义等。因此,对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也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定义。不过,总体上看,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有下列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独立价值,主张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文化或国家对其文化认同给予公共的承认。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人是深受其所生长的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在他们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对他来讲是生存之本。文化少数民族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所以不应忽视或泯灭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

其次,主张少数民族的权利维护,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及对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所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把自己的认同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把任何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也不能用一种同质的文化来代替多元社会中多种文化共存的现实。

再次,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发展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传统;要求主流社会采取差异原则,赋予文化少数民族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即使有些国家承认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多数文化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地位,可是在现实的制度中,文化少数民族往往处于弱势和劣势的地位,所以他们提出了差异的公民权理论,要求根据差异原则和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权利和自由。

多元文化主义的一大预设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族、各民族、各群体迥异不同,但本质上大家只是存在差异,无优劣之分,孰优孰劣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文化主义特别强调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平等权利“承认”和“平等”问题提出了种种要求。多元文化主义涉及政治理论、文艺理论、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历史研究、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二、多元文化主义对教育界的影响

多元文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

多元文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多元文化教育有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是通过学校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狭义的多元文化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教育平等。多元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的不同性别的学生、身心残障学生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

2、多元文化教育在美国的实施现状

曾有数次学业成就测验研究表明,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测验分数明显低于欧裔和亚裔美国同学,这与上述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非常一致。

现在,非裔美国人、拉美人及白人儿童之间的学业差距正在以缓慢的速度缩小。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差距明显缩小。但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不同民族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成绩上的差异基本稳定。同时,他们在SAT上的成绩差异也在减小,但速度同样很慢。

为什么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成就测验成绩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原因有经济、社会、家庭、文化及学校对他们不公正的对待等。许多非主流群体居住的社区普遍存在着长期失业、无业及工薪微薄的现象,对其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个不利条件是他们所能进入的学校,如市郊、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甚至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欠佳、合格教师过少且学生人数过多。通常,少数民族学生之所以表现差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其文化背景不一致。而学业成绩出众也很可能不被学生所在的群体认可。相关研究发现,在许多非裔美国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中努力学习的孩子会被同伴指责为“模仿白人”。相反,许多亚裔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出色的学业成绩,因此会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于是,许多亚裔儿童在学校里表现非常出色。非裔美国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一般喜欢与他人合作,他们在合作条件下比在传统竞争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如果学生的母语和方言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则他们可能会降低对学校的认可度。另外,由于对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抱有低期望,同时也是出于好意,教师或管理者将这些学生不恰当地安置在低能力组中或进行分轨,或让他们接受某种特殊教育。学校的低期望导致了学生的低学业成就。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低学业成就也许只是暂时的。近几十年来,随着非主流群体逐渐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并跨入中产阶层,其后代的学业成就将有望与其他群体保持相当。而学校这个中产阶层机构具有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功能,它所要做的就是为贫困儿童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学校若要提高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和土著印第安学生的学习成绩,则应实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或采取一些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措施。

三、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他强调个体学习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可以对个体学习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该理论中有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它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授权式多元文化等,是内在统一的。

1.社会学习

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故主张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生之间应该消除偏见,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后合作学习。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倡导双语教育、公平教育,反对能力分班,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能充分接触多样文化的合作学习。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儿童对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概念学习得最好。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时,他们中可能有这样一个同伴,该同伴能在稍高的认知水平上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且在最近发展区内,则他可以帮助或影响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他们自己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可见,比起和学生处在不同认知水平线上的教师,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协助使得学生更容易在最近发展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取得较快的进步。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学习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3.认知学徒

认知学徒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的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的过

程。这里的专家既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比自己优秀的同伴。让学生当老师的“学生教学”是认知学徒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生帮助不太优秀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来自亚洲的学生对亚洲文化有比较直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向其他非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讲解亚洲文化并在讲解中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

4.中介性学习

中介性学习即提供支架的情境性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困难的、现实的任务,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而不是只教授点滴知识,并期望某一天学生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情境性学习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真实活动中发生的学习。多元文化教育中应利用学校的多元种族特色,让学生置身于和多种族、族群直接接触的情境。身处白人、拉丁美裔和非裔为主的学校或社区的学生,十分缺乏与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团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可利用影片、录像带、照片等替代性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多元文化校园中举办民族集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在学习他族文化的同时还能联络感情,消除成见。综合上述四个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在社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扮演认知学徒的角色,进行中介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整合、知识建构、授权式多元文化,以达到减少偏见、公平教育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多元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多民族文化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化歧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通过文化教育的平等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等。总之,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类似于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人际观念。为了能实现上述目标,各国也做了很多多元文化的教育实践,其中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较多

笔者在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及来自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在成就测验上的分数远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的原因后,认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等四个基本原理对多元文化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班克斯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维度相辅相成,对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及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重视多元文化教育

(一)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基本性质和特点的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它是培养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使年轻一代人人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而另一方面,正因为基础教育面向全民,社会中诸如族群、阶层、性别、地域等各方面的文化差异和碰撞,在这个阶段就相对表现得更加复杂和突出。因此,基础教育本质上就应该是多元文化教育。

(二)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法律上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各种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事实上不平等的存在又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为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而创造了各有特点的区域文化;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但也造成了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我国又是一个曾经有着几千年封建等级制度的国家,性别成见与歧视仍外显或内隐地存在着。因此,应正视各种差异,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人们平等的民族意识,促进人们尊重差异、相互理解,形成宽阔的心胸,以永保“中华大家庭”的安定与和谐。

(三)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国的小康”不仅指社会方方面面的小康,而且指全体国民人人都享有的小康。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之一。当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深化到人的心理层面时,人们确认国家、社会、团体通过理性的选择历程达成共识才能称其为民主社会,因为理性选择的条件主要就是多元化,只有在多元化的条件下,才能提供选择的不同途径。学校教育被视为形成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机制,只有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引导学生从多元选项中达成理性的共识。全面建设小康,就是要消除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较大的状况。只有改革当前的教育,使之成为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彻底实现全面小康的理想。

(四)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而且相互依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共同生活”等思想。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纷纷将重点放在促进多元文化教育上。例如,日本1947年制定的、成为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根本依据的《学校教育法》中规定,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求“根据学校内外的社会生活经验,培养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同心协力、独立自主和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第二条又明确强调:“引导对家乡及国家的现状与传统的正确理解,进而培养国际协调的精神。”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日本面向21世纪的三项教育目标:①有广阔的胸怀、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②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③世界中的日本人。这三项目标都包含有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想。英国保守党政府在1980和1981年相继发表的《学校课程的框架》和《学校课程》两份重要文件中要求“灌输对宗教及道德价值观的尊重,对别的种族、宗教和生活方式的认可”,“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以及个人、群体和国家的相互依存性”,“帮助学生珍惜人类的成就和期望”。《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也强调“所有学生都要了解关于本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多元文化传统方面的知识”,“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和运用多余一种语言的学生的比例”,“所有教师要具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每一位成人都识字,并具有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能正当行使公民权利并尽公民义务”。[9]美国许多大学的师范学院和教育学院(系)都已经开设多元文化教育

课程,许多州甚至要求师范生学习一定数量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才算达到合格标准。[8]倡导多元化教育还被纳入到学前教育之中。[10]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在课程理念中强调“大众化”、在课程目标中强调“文化意识”、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想。但是,整体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仍然体现得不明显、不充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仍然没有脱离开对全国发展教育分解的传统框架,尚未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和全球的视野上。今天的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自信自强而又尊重差异、能平等交往是其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升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只有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才能使我国几千年的多民族多元一体的优秀文化不断延续,也才能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从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三教育如何应对多元文化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教育既可以促进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又可以促进文化朝着一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文化侵略行为的肆意蔓延和文化保守行为的出现与发展。在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在很多情况下,教育被有目的地作为文化侵略的工具,对文化侵略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促进作用。

在提出多元文化的主张时,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巨大挑战。那么教育如何应付这种挑战呢?具体而言,如何在教育中实现多元文化的理念呢?如何使教育发挥其对多元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呢?如何使教育消除阻碍多元文化发展的因素呢?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本人认为,使教育回应多元文化的挑战,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任何教育改革的进行都需要理论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基础,教育改革可能是盲目的,或者是短期行为的,或者其结果与最初的期望是不一致的甚至相反的。回应多元文化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而且,国外不少的研究表明,理论基础的缺乏给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由于多元文化教育究竟指什么没有得到清楚地界定,因而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只是与有色种族的学生或人类的多样性相关的,这使多元文化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9]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从一般的方面而言,包括目的、性质与意义等;从其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而言,包括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从学校教育涉及的领域而言,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学校文化建设、学业评价、学校管理等;从涉及的文化类型而言,包括有关不同民族、种族、地域、性别文化的教育;从涉及的具体内容而言,包括语言、知识、道德、审美等方面;从教育的阶段而言,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第二,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教育中的各种文化要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或者不应该是单一的。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无论是教师、学生、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不过,这些因素并不是单一文化形态的,而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学生”为例,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中,“学生”不

是一个普遍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同的基础;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后,在身心发展方面具有不同的过程与目的。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状况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育。但是,根据有关研究,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不是多元文化的,而只是符合主流民族学生,或不适合非主流民族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学校教育就剥夺了后者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也是导致根据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而言的后者学业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对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是教育要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文化的保存、传承、更新是教育的重要的社会功能。根据多元文化的理念,教育所要保存、传承与更新的文化应该不是某一种文化,而是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为此,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学业评价等方面要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以切实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第三,开设多元文化的学校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否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多元化文化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多元文化的课程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这种课程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文化及其价值、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为目的。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例如在历史、社会课、语文课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的理念,融入有关多种文化的内容。在理科的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多元文化教育。

在学校课程的改革方面,目前国外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和运用。例如,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专家班克斯( James A.Banks)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认为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所采取的方法有贡献途径、附加途径、转换途径与做出决定和采取社会行动的途径。[11]国内也有学者做出相关方面的研究,如有学者提出要改革以西方科学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开发以本土知识学习和研究为主的“地方性课程”。[12]

但是,有多项研究表明,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中,课程是缺乏多元文化理念的。例如,从民族文化方面而言,教材中的文化主要反映的是汉族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只给他们讲解有关义和团、文天样的故事;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只给他们讲“北京猿人”、汉、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13]从性别文化方面来说,教材中的性别文化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从男女两性的性别形象来看,男性的形象多为独立自主、知识渊博、顽强进取等,女性的形象多为温柔、美丽、无知、软弱等。因此,如何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课程进行改革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第四,培训教师具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素养。教师是教育中的主导因素,是一切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措施的最终落实者。在教育中,如果教师没有能够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那么一切理念与改革都会无从实现,不可能根据预期的目标促成教育的变革。在根据多元的文化理念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也是同样如此。但是,国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实施根据多元文化的理念进行的教育改革中,由于教师没有改变教育观念或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虽然其他方面的研究和改革进行得很好,可是整个教育改革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14]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教师

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首先要明确培养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需要具有哪些方面的素养。本人认为,从知识、态度与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的话,在知识方面,教师应该具有关于学生文化的知识、课程文化的知识、文化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知识等;在态度方面,教师应该具有文化关照的态度、文化批判的态度、尊重与欣赏异文化的态度等;在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具有文化识别与批判的能力、跨文化交往的能力,文化协调的能力与多元文化的教学能力。其次,在教师培训的课程方面,可以设置有关多元文化的课程以及多元文化教学法等课程。再次,在教师培训的方法方面,使用跨文化体验等教学方法,让教师具有不同文化的切身体验。

1.积极改造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和特质的观念形态及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民族精神之中,它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统文化是建构现代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制定文化发展战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模式。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对其批判和继承。抛除传统文化中有悖现代理念的因素,保留和继承与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相适应的文化因子,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增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对外国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度

“文化虽然因为价值取向不同而经常发生冲突,但是文化本身因为有用,有价值,特别是在一种文化的价值是别种文化所不具有的时候,它的这种价值就会为别种文化所吸收。”[6]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必然加剧,客观上要求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积极地参与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与整合,对于各种外域法律文化持有一种开放和平等的态度,科学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都是特定民族生活方式、交往实践的产物,因此,对外域文化不应简单照搬,而是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适合本国的国情和客观需要。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发挥中国主流文化引领作用的关键措施。所以,我们必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主流文化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4.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这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智力保障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综合国力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这种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

竞争,但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这是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出的基本认识,这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出的经验教训。

5.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主流文化建设的物质保证

江泽民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说:“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主流文化建设的顺利展开,必须以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基础,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6.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一个社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制度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要求,实现和促进文化的进步。

只有继承并积极创新,只有兼容并蓄并有所为,才能既保持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在特质,又能广泛吸收多元文化之精华,从而不断把中国主流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怎么办

球化进程的提速,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已经成为各国本土文化无法回避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鼓励本土文化人的创新精神?伦敦艺术节主席约翰〃索罗表示,本土文化的创新与文化多元化并非背道而驰,作为文化促进机构,可以鼓励从事创作的年轻人建立一些企业,也可以建立一些创造中心,来吸引这些年轻人的聚集,这都是对未来进行的投资,将激发本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1、我们的多元文化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的需要,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反对极“左”和右的思想抬头的利器。多元文化的存在,必然回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就打着“多元文化”的口号,对我国进行着文化侵略和文化渗透,鼓吹“文明冲突论”一刻也没有停止“西化”、“分化”的政治图略。西方敌对势力是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壮大的,他们必然会凭借由其经济政治势力的强势而形成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势,进行企图冲垮我们意识形态的防线的图谋。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如果我们还搞什么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那无疑是自毁长城。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菜油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图谋的思想武器。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互动,中国一步步走向全面开放,社会生活领域潜存的生机与活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国家的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毫无疑问,这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契机,也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深度和向度上创造了寥廓的空间。当代中国文化是什么一种状态,准确地讲描述它是困难的: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呈现的形态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超出了理论的预设和实际的想象。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呈现于若干个层面,从里到外、由浅层到深层显示出当代文化发展的多质、原态、开放、共生的形态。 一、多样的形式:文化多元性的表层展现 我们常常惊叹于世界的变化,我们也常常惊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但我们又常常容易忽略或放纵对生活变化丰富性的细微观察和深入思考。实际上,现代人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体现为多个方面,其中文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文化作为人类生活原貌浓缩的精华,是抽象化的人类生活。体现着人类生活丰富性、多样性的文化的多样性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文化形式的多样性问题的考察,我们的视野必须放得更远一点。其实,文化形式的多样性自始就是文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回溯一下人类文化发展史便可以明晰,人类文化从起源阶段就是在多样性的态势下成长起来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尽管各民族的文明史的起点不一定相同,文化发展的水平也不一定平衡,甚至各民族都有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经历和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绝不是全盘的照抄、移植,而是一种有选择的吸收,其中包含着创造——在吸收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不断扩大和丰富的过程。 二、多元的内容:文化多元性的中层表现 必须指出,形式的多样化仅仅是文化多元性的浅层表现,而决定文化形式多样化的是文化多元化的内容。应该说,当代中国文化呈现的多质多态、多支多流是生活在此时此世的人无论怎样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徜徉于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丛林,不同的文化风格、多种的文化样态、丰富多彩的文化画面、文化声音、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正统文化、时尚文化、主旋律文化、另类文化、先锋派、身体写作、痞子文化、寻根文学、知青文学、侠客文化、高雅文化、平民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文化市场化等等,林林总总。这既是流派追求、自身对生活理解的个性的多视角表达,又是对不同观念的实践、阐释。可以说,当代中国文化呈现的多元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是以革命文化为主体的一元文化,无产阶级革命是所有文化形式的基本基调。改革开放之后经过思想解放运动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归宿的工作格局的调整,文化事业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得到确认,文化领域长期板结一块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变,多样化的文化实践、文化追求受到普遍重视,并开始形成气候。对于文化的这种现实走向,主流文化做出了重要的姿态,由政府主导部门发起的文化“五个一工程”明确提出打造主旋律文化,试图改变文化发展的流行格局,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政府倡导的主旋律文化也为文化的多样化发展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向度。不过,政府虽然调动大量的文化资源培植主旋律文化,并没有施加更多的外力人为地遏制文化的多向度发展,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仍然在蓬勃地演绎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从本质上说是由当代中国生活的多元性决定的。 三、多元的观念(价值):文化多元性的深层表现 当代中国文化何以会呈现如此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起决定作用的是当代国人多元化的观念和多元化的价值选择。文化的本质意义体现为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无论任何民族的文化,无论其呈现何种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特定人群固有的价值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我们先从观念的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论纲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论纲(提纲) [要点] 1、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国文化的地理单元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形成及其类型。 3、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贡献。 4、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5、中外宗教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6、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的主题意义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7、文化的多元性与中国文化的未来。 [提纲] 一、文化的多元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发展而又相互统一的文化景观,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生动鲜明而丰富多彩的特征。其中,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与创新性,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与源泉,塑造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品格与民族精神,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 文化的多元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从中国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宗教、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中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进行探析。 二、中国文化的地理单元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形成及其类型。 (一)、中国文化的地理单元的多样性。(二)、从不同层面看区域文化的类型。 (三)、区域文化的两大基本类型: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 (四)、水系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 (五)、中国区域文化:中原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 岭南文化、台海文化,等等。 三、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一)、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二)、中华民族内部两大文明系统(农耕文明系统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三)、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汉民族的文化贡献。(四)、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贡献。 四、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历史进程。 1、从对抗、碰撞走向渗透、融合 2、唐宋时代的三教融合 (二)、儒释道三教融合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1、亦儒、亦释、亦道 2、儒释道三教的包容性 五、中外宗教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多元性的特征。 (一)、宗教文化的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二)、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件:佛祖西来与基督东传。 1、佛祖西来 2、基督东传 (三)、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六、在中国文化进程中,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的主题意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一)、在中国文化进程中,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呈现出阶段性的主题意义。 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以及近现代西学,成为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题。而此前时代的学术、思想文化又为今后新的时代

多元理念与美国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

多元理念与美国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 [摘要]针对公共图书馆为民众提供的多元文化服务问题,访谈美国5家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就公共图书馆在美国多元化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并提出构建多元文化服务的三点思考与启示,即职业使命和内在价值,倡导社会包容的理念以及创造交流的第三空间,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美国 1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服务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公布的2010年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统计数字为16 671所。公共图书馆是美国社区中普遍存在的免费公共空间,美国社会赋予公共图书馆的历史角色是公正的公共场所,其不仅为各种肤色、种族的人们提供免费阅览和外借各种信息资源,还特别为新移民举办语言培训、文化讲座等活动。其重要的社会作用之一是为居民提供免费的社交聚会空间,提供自由交谈和集体活动的场所,为社区居民搭建交流的平台,公共图书馆在构建信息公平的社会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国际图联于1987年发表的《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方针》指出,在一个地区,某一语言或民族群体超过300个人,这个群体就应该得到与社会公众同等的服务。2009年国际图联在《多元文化社区:图书馆服务指南》中指出,“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应被视作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或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补充”。

美国公共图书馆在多种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的社会生活中提供了平等的多元文化服务,营造了公平而没有偏见的学习机会和信息共享的公共文化氛围,有助于在民众中建立包容、宽容的理念,不仅保存了多种族的文化遗产,还促进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加深理解,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谋求共同发展。崇尚民主、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和历史为美国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与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版了4份全国性标准、1份专门的公共图书馆使命陈述、4份公共图书馆规划指南”。近80年来关于公共图书馆使命的理性探索促成实践的发展方向更加趋于合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多元文化服务,笔者对美国5个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馆员进行访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三个使命:提供阅读与学习、信息素养教育、促进社会包容和公民权利。而这些服务的实现,大的方面与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环境有关;从小的方面来看,则与多元的理念关系紧密,笔者试图从案例中分析多元的理念对美国公共图书馆多元服务的帮助。 2美国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馆员访谈 自由穿行波士顿——“图书只是开始”(波士顿公共图书馆,boston public libarry)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建馆宗旨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它包括4个方面:知识与正确的思考是紧密相随的;没有受教育的公民就没有民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设计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义多元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115297255.html,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义多元文化 作者:高爽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1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命题。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需要更新观念、认清形势,充分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多元文化的内涵实质与外延,最大限度地通过自身努力发挥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软权力作用,为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层次;开放;多元;软权力 2017年初冬,中国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要论断给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境界。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传播走向信息时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形式,形成了新的人类交往方式。从第一代的语音文化传播,到第二代的文字文化传播,到第三代的电子、电磁波文化传播。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里,给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文化信息的流动越来越加快,文化的传播可以迅速地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更新更高的形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包含四个基本层次: 第一个层次,文化是要进步的,而文化的进步是以推动现代化作为基本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作为两大体系,因为人是文化所塑造的产物,人又能够反过来改造原有文化。所以先进文化的核心就是能够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又集中体现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样两个大的基本问题。文化,首先是指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念,这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层次,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领域、作为一种知识性的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和推广活动,比如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每天所履行的工作职能,都是在进行着一种生产劳动,生产的是知识性的产品。

八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单元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世界文明古国都有其独特的文明象征。万里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作为最古老的非洲国家,古代埃及的文明象征是() A. 尼罗河 B. 金字塔 C. 狮身人面像 D. 木乃伊 2.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尼罗河与埃及文明的关系是() A.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理想的天然肥料,有利于埃及农业的发展 B. 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埃及文明 C. 尼罗河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D. 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3.如果你寒假期间去世界文明古国旅游,以下可能经历的情景是( ) A. 驻足在恒河南岸,品味中华文明的千年沧桑 B. 览尼罗河景色,赞美胡夫金字塔的雄壮 C. 逛罗马历史博物馆,感受汉谟拉比石柱的古老 D. 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欣赏印度古城的异域风光 4.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棒把字刻在湿润的泥板上,干燥后文字笔画形似楔子。这种文字起源于() A. 尼罗河流域 B. 印度河流域 C. 黄河流域 D. 两河流域 5.威尔·杜兰在描述某古代文明时说:“这里之所以成为传说中的伊甸园,西亚的谷仓,除了人力之外,主要是靠河流的定期泛滥。“在“这里“能找到的文明遗迹是( ) A. B. C. D. 6.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

A. B. C. D. 7.毗湿奴说:“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岁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这段话反映的情形出现在( ) A. 古代埃及 B. 古代中国 C. 古代希腊 D. 古代印度 8.从地理环境看,亚非早期区域文明分布的特点是( ) A. 以农业经济为主 B. 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C. 地处大河流域 D. 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 9.下列有关人类早期文明和它们的重要文明成就,搭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和阿拉伯数字 B. 古代中国文明——分封制和星期制度 C.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和太阳历 D.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 10.在史学界,有文字记载且有出土文物印证的历史被称为“信史”,即较为翔实可信的历史。据此,我国的“信史”开始于() A. 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时代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11.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关系示意图,此图反映的内容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等级制 D. 分封制 12.《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 A. 定期朝见周天子,汇报政务 B. 交纳贡赋 C. 拱卫周王室 D. 定期服役 13.网课结束,复学考试中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老师引用了哪家学派的思想教育学生()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14.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A. 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B. 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C. 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D. 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15.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社会变迁②思想言论自由③全体公民参政议政④文字趋简

多元文化课程

多元文化课程一一之我见 [摘要]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及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多元文化课程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我国来讲,在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时要考虑内容设置、地方课程、双语教育以及教师素养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课程 早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潮。这种教育思潮倡导,应对所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给予尊重,而且认为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将会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有直接的影响。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及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多元文化课程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关注,许多学者都对多元文化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展多元文化课程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都创造了6己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长期以来的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已不能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国外的文化大量涌入,与我国文化并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竞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己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社会文化问题;除了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课程自身的发展同样也要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的趋势。 一、多元文化课程的原因 1.主流文化地位显著

国外一些研究者首先对“主流中心文化”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等族群。这对于主流族群以外的学生而言.会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形成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学校文化间的断层;同时,对于主流族群的学生也会有负效应.使他们错误地形成自身的优越感,使他们丧失了从其他族群的知识、观点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他们自身文化观念的反省与发展。日本学者曾指出:“要客观地认识与理解自身文化是困难的,而突破这个难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同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在更高的深度上理解它。这样才能从自身文化及支撑这一文化的价值中获得_由。”我国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也曾指出:人们首先要认识0身的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才有条件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大家认可的基本秩序。 2.性别文化中过于强调男性文化 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课程大多是“男性界定的课程,把男性的经验当作普遍 可以推广于全人类的经验,排除了女性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和观点。课 程文化中的性别偏见由来已久,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注意并研 究这一问题,研究普遍表明:教材中男角色多于女角色;男女角色都根据男主 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传统定型加以描述;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性别平等 等问题。我国古代教材中也含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女子教材如《女四书》等, 着力宣传“贤妻良母”与“贞妇烈女”的事迹,鼓励女性接受“男女有别,男 主女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儿童启蒙读物中也渗透着浓厚的性别偏见色 彩。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教材文化的某些偏见性因素得到了控 制,但就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而言,仍然传播着社会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 这将会影响学生对其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归属,并且也影响两性的成就动机和职

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第 5 卷第 4期2005年12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Wenzh 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Vol.5 No.4Dec.2005 解读多元性文化与消费文化 王长江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 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 多元性文化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中外学者对多元性文化有了诸多的探讨。比较中西文化,中国学者对多元性文化的探讨,特别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对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贡献。消费文化是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涉及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多元性文化;消费文化[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2005)04-0042-04 [收稿日期] 2005-03-10 [作者简介] 王长江(1942─),男,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 多元性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现实,而消费文化是这种多元性文化中最前沿、最时兴的一个话题。消费文化的含义是指:一般商品所具有的文化性特征;“文化”这个广泛而特殊的字眼,从消费视角来研究它。对多元性文化和消费文化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篇:多元性文化 多元性文化到底存在不存在?世界的学者产生不同的看法:皮特?伯格这位重要的社会学家提出了“儒家资本主义”醒目的观点。美国前驻日本大使赖世和(Eduin Reachauer)是一位突出的文化学者,他指出“儒家和东亚经济有亲合性”的观点。而哈佛大学柏金斯(Dwight Perkins)对以上观点提出了反批评,认为韩国的金融风暴正显示了儒家的缺失。哈佛大学的中国学者杜维明指出:儒家文化圈的兴起实际上代表人类的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个单向的、孤立的发展路线,因为现代化可以拥有不同文化形式,现代化中,传统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多元性文化是不是成为21世纪的大潮流,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多元文化发展模式受到美国单边主义兴起的非常大的冲击。美国的经济文化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市民社会、个人尊严。这些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在经济科技方面人们普遍认识到全球成为一体化。于是全球化的结果,常常会造成霸权主义。怎样使全球化发展成为生命的共同观念,却不造成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化是否是同质化的过程,但在文化上其本身就是异质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全球化和地方性是不可分割的,既然不可分割,就不能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全球化一定导致地方性、导致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假如发展为根源性的同体感,这是健康的。但是地方化也会造成封闭的对外具侵略性的原教旨主义,或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地方主义、甚至个人中心,这就不健康了。 北大辜正坤教授认为,“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指的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或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一切经过人们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狭义文化则主要指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及对人类有积极意义的技术成果。” An Explanation of Diversified Culture and Consuming Culture W ANG Chang-jiang (Humanity Department,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Abstract: Diversified culture is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t world, and is frequently discussed by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Comparing Chinese culture with Western one, Chinese scholars men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tion of "the same goal, but different form", which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culture. Consuming culture is the most popular topic in a diversified culture, and it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 words: Diversified culture; Consuming culture

多元化服务

对顺丰发展的几点想法 一、多元化增值服务 现在城市里的商业越来越趋向于集群式发展,往往在一个城市的每个人口密集地区,都会有一个商业中心,聚集了商场、超市、酒店、医院等。面对这样的发展模式,顺丰应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务。 1.专业化服务 对每个商业中心的各个行业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所需物流服务特色需求,进行分类,并且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的客户提供相应的专业化的服务,同时配备专业人员和设施。根据客户类型与工作内容将工作模块化,如餐饮、服装、医药、生活用品等模块。 好处:(1)有针对性,服务更加专业,提高服务质量 (2)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获得更多的信息,与供应商和零售商互相合作,获得多赢 (4)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 2.人性化服务 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如为顾客安装、维修设备;零部件组合配送;为顾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等。 3.高效化服务 仓库与配送中心相结合,在配送中心中储存适量货物,以防止由于交通、天气等原因无法及时送货到门,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VIP客户服务 目前,大客户流失和竞争对手逼近是顺风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大客户对于顺风来说是利润来源的一个主要方面,所以应该清楚地分析现有的问题,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才能更有效地与对手抗衡,来保留住现有的大客户资源,进而才有机会开发新客户。 顺丰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在为大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运输不及时、产品质量问题、服务态度差等现象,但是这是员工都没有给予这些问题足够的关注,所以客户在这些方面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响应和解决,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

2.从上述提及到的现象,可以看出大客户没有得到其应有的服务,心里便会产生对顺风服务的不好印象,客户满意度就会下降。 3.对于客户的诉求反应迟缓,应急机制不完善。 4.对VIP客户的物流增值服务设计,个性化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上述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对大客户采用VIP服务的设计方案,即尝试建立适应客户需求的服务内容及策略,利用现有的服务资源,向核心大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客户服务,形成服务差异化,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提成大客户忠诚度。顺丰推出的VIP服务要能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推出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因此要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增值服务、特定专项服务等,形成一个综合服务体系,提供给VIP客户多种选择。 VIP服务实际上为了使其的服务具有与竞争对手服务不同的特点,诱发消费需求,以增强品牌竞争力,但是同时竞争对手也可能会模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VIP客户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所以VIP服务的更新也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为了提高新服务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顺丰集团应该建立科学的新服务产品开发管理程序,即要有一个初期的构想,得到几个备选方案,再在其中进行初步研究,加以筛选,然后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信息分析,初步判断可行性,如果可以便试运行,再得到最终的可行性,就可以决定该项新服务产品是否适合为大客户服务。 三、网络优化 先选择区域的覆盖方式,然后考虑网络优化的方向。我们小组提出下面的区域覆盖模式: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满足员工精神文化的需求,丰富公司企业文化内涵,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根据**** ,**** 拟筹备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集会议培训、图书查阅、作品展览、荣誉引导、技能展示、兴趣培养、文艺表演、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计方案 (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地点设置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遵循一个中心引领多个站点共同发展的模式,中心设置在**** ,在**** 设置补充功能的配置。 (二)综合文化中心的硬件构成 1、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设置在**** ,面积为** 平方 米,配 备标准化的培训桌椅,视频会议系统、高级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能够满足远程教育、业务培训、视频会议、图书阅览等需求 功能:视频会议、党员活动、图书阅览(1)视频会 议:配置液晶电视,投影仪、功放、音响、 话筒等可移动式多媒体设备。可同时满足教育培训中心和健

身娱乐中心的需要 (2)党员活动:标准化办公桌椅、党建文化墙。墙面南侧设党建文化墙,用以展示党支部开展各类活动。 (3)图书阅览:在培训中心西侧设置图书架。配置电脑一台,用于图书档案录入、员工查阅登记及员工在线阅读。 2、多功能健身娱乐中心 多功能健身娱乐中心设置在**** ,面积为**** 平方米,配备室内健身器材、舞蹈练功器材、屋顶舞台灯光等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员工室内健身、舞蹈排练、文艺表演等需求。 功能:室内健身、舞蹈排练、文艺表演。 (1)室内健身:在娱乐中心东侧放置一排室内健身器材,包括跑步机、多功能踏步机、仰卧起坐器等,平时对员工开放,方便健身。 (2)舞蹈排练:在娱乐中心西侧墙壁上安装镜子、放 置扶手杠,用于文艺人员训练。 (3)文艺表演:在娱乐中心顶部安装舞台灯,能满足 一定的文艺演出需要,要有舞台灯光和舞池灯光,可以用于开展员工聚会、文艺表演等活动。 (4)作品荣誉展示:在娱乐中心南侧制作作品、荣誉展示墙,用于摆放员工的书法、图画等艺术作品及员工的荣誉证书等,形成典型引导大家共同提高的效果。 3、**** 建立文体兴趣爱好小组活动室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1840——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

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of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

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表。 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

【讲义】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设计者:喵君 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质疑四大文明古国》以上材料,判断文明出现标准有哪些 2.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中文明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文明地区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特点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古埃及:东部有西奈沙漠而西临利比亚沙漠,北有地中海,干旱少雨。但流经这一区域的尼罗河每年均有泛滥而且准时,泛滥而不成灾。 印度河:古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有着茂盛的热带森林,雨水丰沛。 古希腊: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山少平原。 1.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 从地理位置看,适合发展农业,为两河文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苏美尔地区,出现一些列城市和国家,阿卡德帝国和亚述帝国都是在两河流域崛起的奴隶制帝国; 尽管战争不断,但是两河流域依然创造了先进的文化,比如宏大的建筑物(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天文学观测,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社会发展,记录信息的的需要,

关于文化多元化的演讲

Respect Cultural Diversity It can’t be deni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cultures, however, culture of complementary and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tendency. After all, there is not a perfect world. How can it have happened that each cultures and values exists here? We will always find enough of the reasons and excuses. On the other hand, of course, each cultures and values have their own shortnesses. In my opinion, culture is everything about human, and also the precious wealth that was accumulat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sides, it’s certain that different plac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situation is influenced by economics and politics maybe another thing else. I believe, we have heard that German are serious and silence, British are reserve and proud, and French are romantic. It’s just the typical character of them. On the whole, in Europe and America, people are independent and like creating, moreover, they also have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By the way, I’d like to talk about Japan. We have to admire that Japanese behave well on individual politeness and self improvement. And they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 control. Now, let me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generall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During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small-peasant economy developed, which formed feudal culture, thus, Chinese people emphasize peace and patience, and they pay no attention to freedom and personality. Today,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rich the poor in china. So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in culture is different.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are in short of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They like working together but being lack of team spirit. And many foreigners say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concerned about face-saving. Then, let’s compare Chinese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Chinese think that relationship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eelings , and human feelings beyond principles, but this situation is complete different in other countries .For example, in northern Europe, it is very definitely that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and there are rarely bully points. Actually it is the standard social model cause this definite value orientation .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eveloped industry and business, western countries emphasize fair, freedom, democracy, science and independence. They are brave to pursue what they like and compete with others. Today, face of globalization, more and more national cultures have the meaning of the world, and cultures have the tendency of convergence. Thus,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diversity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all of us. If cultures tend to be centralized, as a result, the culture of human will not flourish. We should know cultures are special and colorful,. Only respect and protect cultural diversity can we have a good future.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承担着保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等责任。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必须加快发展多元化服务和完善人性化服务、积极建设多元化组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面向偏远乡村的活动,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 标签: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 一、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 “多元化服务”概念是由多元化的文化和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衍生出来的。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则是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为不同人群、阶层提供服务的新兴服务。它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服务作为核心理念 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要求图书馆重视不同宗教、种族、文化群体在價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适宜的信息服务 2.网络化、数字化作为重要手段 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图书馆服务的时空限制,使图书馆信息服务达到了文献齐全、查询快速、信息更新及时、全天候、零距离的状态。图书馆是对所有社会成员开放的,根据读者自身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使读者简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另外一方面图书馆通过数字共享资源,在扩大本馆馆藏资源的同时也将自身资源服务于社会。 3.扩展延伸文献信息服务 多元化服务要求图书馆不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还提供与之相关的社交、咨询、培训、其他个性化服务等服务。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拓展服务领域构建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空间,提供读者交流互动平台,容纳不同类型的人进入图书馆空间交流学习,传播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增加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现今我国正大力号召把图书馆建设成区域信息咨询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这正是图书馆通过延伸服务赋予新职能的表现。 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图书馆多元化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图书馆建设,能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增加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偏远、文化多元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