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doc 18页)(正式版)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doc 18页)(正式版)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

设计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广州科教体系的完善

广州大学城项目的提出,最直观的依据是源于现实的挑战:高校扩招——用地不足——外迁的可能与现实趋向。

广州大学城项目的建设,更是主动、积极地因应发展的需求:从趋势与规划看,广州的高教科研事业应有也必将有大的发展,需要先行考虑发展的需求。

通过广州大学城的建设,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在城市中的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知识化进程和城市的知识密集区域(知识产业区域)的成立,提升和强化广州作为华南教育与研究中心、华南知识产业中心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有利于新型办学和教育模式的探索

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不仅为大学发展提供空间、用地与设施的支持,而且力图通过营造利于创新的校

际网络,创造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大学发展新模式,并在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税收、人口管理等各方面探索建立特殊体制、实施特殊政策、建设特殊区域,为全国高教改革寻求新的模式。

总体鸟瞰图

三、有利于促进学、研、产结合,推动大学成果产业化

广州大学城顺应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当代大学基本发展趋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作为高技术产业摇篮的作用,促进高教对经济、技术发展的积极意义,为学、研、产的结合特别是大学成果的产业化创造空间环境。

四、有利于拉动城市向南部发展,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广州大学城的建设顺应广州城市“南拓”的趋势,成为城市空间南拓的一个增长点,通过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城市空间档次,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推进大广州城市新格局的形成。

总体鸟瞰图

五、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跃升

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功能,通过促进大学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广州的高技术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层次,均进入全国的前列,从而促进广州城市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选址基地建设条件分析评价

一、地理区位

纵观全国已建或将建大学城的城市,它们多

为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尤其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且具有好的文化教育基础,

由此可大略看出大学城这种具有新的组织模式

的高教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指向。广州大学城所依

托的城市广州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我国改

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广州承

担着广东以至华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其经济实力和腹地内对高教产业的广泛需求为

大学城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珠江三角洲在建大学城分布广州大学城选址于广州番禺区北端新造镇

小谷围及其南侧珠江对岸扩展用地,西邻洛溪岛,北邻国际生物岛、东邻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并与琶州岛城市副中心(RBD)举目相望。基地距广州旧城中心区约17公里,距建设中的广州新国际机场30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小谷围为大学城的建设提供岛状用地。

在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北抑、南拓、西调、东移”发展战略中,这一地区是城市南拓轴的重要节点,位于都会区的中心位置,地位极其重要。

二、交通区位

在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中,基地为广州中心城区与广州新城、南部新城联系的重要交通节点,其东侧为京珠高速公路(红线80米,线形基本确定),西侧为规划快速路(走向定,坐标未定),南侧为金山大道(红线60米,已建成)及其延长线(红线60米+,走向定,坐标未定)。

具体而言,大学城西南可与海珠区环岛路相连,南与新造镇、广州新城通过新造大桥(规划)相连,北与官洲生物岛通过规划道路相连并向北直通五山地区,东部有京珠高速公路东线经过该岛和长洲岛的交界地区,可以作为该岛与外界发生交通联系的主要连接线。

地铁四号线横跨珠江,南北向贯穿大学城(走向定,坐标未定)。

另外,基地位于珠江主航道两侧,水运交通极为发达,但同时,航道的净空限制也为桥梁的架设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总的来说,广州大学城在区域规划中初步形成了“高速路、轨道交通、航运、普通城市交通”四位一体的复合交通体系,充分满足大学园区自身对交通模式多元化的需求。

三、现状交通条件

1、小谷围地区

小谷围地区现状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条件较

差。将小谷围和其东北部紧密相连的长洲岛作一

体看,目前与外部无路、桥相连,与岛外的交通

只有轮渡的方式,现岛西北、东南和南部各有一

渡口与海珠区小洲村、番禺区新造镇和南村镇相

联系,东北经长洲岛后可通过轮渡与黄埔区联

系。

2、新造及南村地区

新造及南村地区现状交通条件相对小谷围

地区较为发达,不仅与外界交通联系较为方便,

而且新造镇和南村镇之间也有道路直接相连。各

村、镇内初步形成不规则道路骨架,但并不完善。

现状交通条件图

四、生态区位

从整个广州市域生态保护“一环两楔、三纵四横”的策略来看,小谷围地区处于广州“山、城、田、海”格局的绿心位置。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基地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基本农田保护、山地森林资源、水源保护区,地形地质条件、用地类型及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因子的进一步分析,初步形成基地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分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四类生态分区以指导广州大学城的建设。

五、人文状况分析

基地包括了新造镇的几乎全部地区以及南村镇约1/4的地区。除两大镇区外,基地内散布了十几个农村聚居点。基地内现有人口约3.6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

历史上,小谷围曾是南汉王刘狩猎的地方,名为“昌华苑”。所以北亭杅又名“昌华市”。如今南亭、北亭的地方,原是刘打猎休息用的两个亭,后来发展演变为南亭、北亭两条村。小谷围至今仍遗留众多名胜古迹,如“南汉王刘墓”、“渭水桥”、“东汉墓”、“水云寺”、“石人石马”、“石人墓”、“海心岗梳起石”、“明嘉靖敕令碑”等文物古迹。基地附近旅游资源丰富,东面有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闻名遐尔的黄埔军校旧址所在地,并密集着政治、军事、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各胜古迹,如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故居、东征阵亡烈士陵园、北伐纪念碑、波斯楼、大坡地炮台等。基地西侧南村镇附近著名的余荫山房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

六、自然景观分析

从内部自然景观来看,广州大学城基地地处珠江冲积台地和丘陵地貌地区,山林和水体连绵起伏,景色优美。从外部景观条件看,基地岸线漫长,对外观景条件极好,可以纵观珠江两岸秀丽的景致。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

一、规划定位

1、功能定位----中央智力区(Central Intelligence District)概念的提出

结合上述关于大学城功能组织的分析和论述,广州大学城的功能同样是以大学为核心和主体,以有机联系网络(包括开放式办学、校际学术与教学协作、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等等)为基础,包括居住、休闲、生产等多种职能,是学、研、产、住一体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通过其核心功能(高教科研)、基本职能(大学产业集群)、服务及辅助功能以及延伸功能(文化旅游、生态维育等等……),广州大学城完善了一系列大学产业链,形成了与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休闲

商务区(RBD)相对应的中央智力区(CID-- Central Intelligence District)。

2、地区定位

从地区定位来看,广州大学城应综合发展大学的三大功能,成为全国的重要科教节点之一,珠三角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育中心、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广州地区的科教核心和中央智力区。

3、形象定位----“绿心、智心、中心”三心合一

广州大学城选址于广州番禺区北端小谷围岛及其南侧珠江对岸扩展地区,该地区位于大广州都会区的中心位置,也处于区域生态结构的“绿心”位置,故此,作为广州中央智力区(CID)的大学城就明确了“绿心、智心、中心”三心合一的形象定位。

二、广州大学城的功能组织

广州的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广州大学城的功能

组织如下:

1、城市资源共享区:包括

①教育研究类:图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国

际会议中心、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科技馆、推

广教育中心、比较文化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

心……

②大型体育设施类:大型体育场、体育馆、游泳

馆、网球中心……

③生活服务类:国际交流酒店、医院、中学、实

验表演中心、商业服务设施(如大型商业、书店、餐

饮等)、影剧院……

④行政管理类:行政中心、物业管理……

⑤综合类:师生联谊、活动中心、大学城入口标

志、中央广场、大学城广场……

校区用地结构图

⑥城市公共绿化

2、大学校园区:

由若干大学园区组成,每一大学园区又由若干所性质相似的大学构成,其中每一所大学包括:

①校际资源共享区:

·学术资源单元:校级图书馆、会议厅

·体育运动单元:校级体育场馆(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等)

·公共教育单元:教学主楼、基础科目教育、公共教室等。

·生活服务单元:餐厅、小型教育超市

②行政办公区:行政综合大楼

③二级学院区:由若干学院教学楼(实验室、研究室、专业阅览室等)构成;

④研发孵化区:包括研发用房、实验场地等;

⑤生活居住及配套设施区:

教职工居住单元及配套设施:安排20%—30%教职工居住;低年级学生居住单元及配套设施:安排1年级学生居住;大学招待所……

3、生活居住单元:

大学城内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居住由社会解决,其组成包括:

①教师居住组团:可根据情况分为专家标准、教授标准、讲师标准、助教标准等;

②学生居住组团:包括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宿舍及公寓,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不同标准的居住用房,但可以混合居住

③生活配套设施:餐厅、超市、冼衣房、开水房、公共浴室、阅览室、医务室、活动中心、影剧院、书店、理发等各类服务设施;

④相应教育配套设施:小学、托儿所等;

⑤管理用房:物业管理。

⑥活动场地: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等。

⑦绿化

4、国际大学园区

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吸引国际名牌大学在广州大学城设立分校或办事机构,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与各个国际著名大学连接,营造国际氛围,与国际接轨,其组成包括:

①虚拟国际大学管理中心:包括各个国际著名大学办事机构及国际大学园管理中心等

②国际教育中心:包括教室、实验室等。

③国际教育共享单元:包括图书馆、会议厅、教育展示厅等。

④国际学生公寓:提供不同标准的居住用房,满足不同居住档次的要求。

5、中试生产区

包括中试基地、创业中心、软件基地及配套生活设施等。

三、广州大学城发展策略

1、开发推进

①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操作方式相结合;

②设立开发基金(包括通过发行彩票为大学城募集资金)

③通过规划等政策引导投资、推进开发

2、市场开拓

①重点选择、开拓合适的目标市场

②多元化的市场开拓手段

·优惠条件的吸引

·对外联系与外部开拓

·形象建设与推广

·行政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与控制

③若干建议

·通过优惠、行政干预等手段,吸引、引导、促进新中大总部或研究生院、新广东工大总部甚至整体、新广州大学整体进驻,形成先锋与龙头,带动大学城发展;

·通过行政干预、优惠吸引等手段促进部分现有的大学、研究机构(特别是位于老城区、布局分散、用地扩展受限制的)整体或部分向大学城搬迁;

·通过规划手段,要求今后新设立的大学、研究机构或现有机构的空间扩展在大学城选址;

·以优惠政策鼓励与吸引私立大学、研究机构的发展并进入大学城;

·以各种优惠条件与方式吸引国内外名校、名科研机构进大学城办分校或分支机构。

3、环境营造

根据目标市场及其需求特征,营造合适的大学发展环境,以保证大学的集聚、发展。包括:

①物质环境:规划布局,景观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筑

②社会文化环境

③政策环境:体制、政策建设,可考虑建立专门的政策、专门的体制、专门的机构、专门的区域——大学特区。

4、效益提升

注重大学城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乘数效应

带动关联产业,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提供等

②创新扩散

重点是高技术产业发展

③空间效应

·带动城市向南的发展

·建立全新区域及空间亮点

·推进知识密集区域的建设

四、大学品牌与资源共享、社会化的关系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在最大限度地提供共享资源(信息、设施与空间等)的前提下,重视各大学品牌的保持和校园的相对独立,强调各大学独自的特色,妥善处理好社会化与品牌化的关系。

五、共享与交流空间管理

在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中,我们强调绿化

与设施的开放、渗透和共享,强调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不

同层次和开放程度的共享交流空间:

1、一级共享交流空间:

城市资源共享区(包括教育研究类、大型体

育设施类、生活服务类、综合类等)不仅满足广

州大学城内人员的需要,而且可以为城市、区域

乃至全国的相关人员提供服务。

2、二级共享交流空间:

校际资源共享区(包括学术资源单元、体育广州大学城共享单元结构模式

运动单元、校级体育场馆、公共教育单元)、国际大学园区、集中研发孵化区、学生居住单元、教师居住单元等可以为整个大学城内的人员提供教育、咨询、居住等综合服务。

3、三级共享交流空间:

大学校园区内的二级学院区保持相对的独立,同时也可为其他大学、院系的学生提供教学和查询服务。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概念

一、总体规划目标:

1、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2、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3、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

4、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总体规划原则

1、空间开放化

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与市民的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2、资源共享化

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3、建设弹性化

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自主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4、服务社会化

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

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5、环境生态化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

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6、结构秩序化

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

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

7、管理整体化

设立广州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

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8、设施智能化

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系统

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9、风格多元化

总体规划概念主体结构图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营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

筑风格的景观环境。

10、投资市场化

提升大学产业化程度,明确政府、大学、企业在大学城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各类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大学和企业进驻大学城。

三、总体规划构思创意

1、中国古城----大学“城”的总体意象

借鉴中国古城的方格网布局原型,采用局部中轴对称格局,反映东方文化,并体现“城”的主题。

2、生态浮萍----相对分散、独立的组团结构

荷花原产中国,以其与环境的良好共生关系为人们所识,更以其圣洁、优美的形象和深刻文化的内涵为世人所喜爱。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概念借鉴荷花的生长形态,采用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建筑布局模式,仿佛绿色海洋中漂浮的朵朵莲花,与自然环境达成协调共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绿心”的生态功能。3、神经组织(Nervous System)----功能、结构、道路、管理等构成的网络结构

作为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物质结构,人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处理体内外各种感觉信息,调节和影响躯体和内脏的运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发动和控制各种行为,司理学习、记忆、情绪、思维及语言等高级功能,中枢神经、外周神经、神经元、神经末梢在体内呈网络状分布,是信息感受、信息传导、信息交流最活跃的部位。

在广州大学城的总体规划概念中,我们借鉴神经系统的网络结构特点,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认识广州大学城作为城市的中央智力区和信息中枢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力图以一种线形网络状的秩序形成清晰的整体空间框架,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功能组织。

4、航天器----腾飞的高科技象征含义

总体规划形态暗合航天器的造型,中央的城市共享区暗喻太空仓,供大学城居民和城市市民使用,而两侧的校园区则仿佛两片展开的太阳能板,时刻为大学城提供能量和信息,赋予广州大学城一种高科技的内涵;并以一种腾飞的态势表达了广州大学城在新的世纪里展翅高飞的雄心。

四、总体规划概念

考虑引入大学的不确定性,总体规划概念采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相互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广州大学城高教产业变化的要求。

“刚性结构”:是指规划布局中相对稳定的主干骨架,不随引入大学的变化而变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主干道、区间干道、城市资源共享区、及中试生产区等。

“柔性结构”:是指随高教产业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化的弹性结构,内容包括各大学园区弹性用地、生活区、区内次干道等。

总体秩序格局图

本规划从广州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形,在规划目标和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一种框架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大学组织和布局方案,以适应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五、总体秩序格局

采用格网和模数的整体化设计(Holistic Design)手法,以规整有序的道路系统网络将各功能单元有机连接,创造极富秩序感的空间韵律,同时保留的山体和曲线状绿色生态空间作为活跃要素穿插其中,反映现代社会“自由”和“规矩”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六、大学校园区用地布局

大学城的校园用地形成三级结构,即大学城大学园区大学二级学院。

大学园区由若干性质相似的几所大学构成,北区(小谷围地区)布置4个大学园区(其中包括西侧相对独立的国际大学园区),南区布置2个大学园区。各园区内部的大学性质的确定应充分考虑相邻地区的现有功能和区位条件,如靠近官洲国际生物岛附近的园区性质建议应与生物主题结合,南区西南角生态农业保护区附近的大学园区则应优选农业、林业大学,并可把农业保护区作为其实验基地。

国际大学园区的组合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方面吸引国际名校开设分校或办事机构,另一方面应发挥虚拟大学的远程教育功能。

大学园区建设提倡资源共享,规划中根据“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建议将某些学术资源生活服务资源、体育运动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如校级图书馆、餐厅、食堂、体育场馆等适当集中,形成相对集中的校际资源共享区,每一所大学均负责建设12处较大型的共享设施,在空间上开放。空间布局着重考虑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采用“柔性结构”体系,提出了“带状”、“中心状”、“组团状”等不同的大学空间组织模式,以适应发展和变化。

七、共享资源分级结构

大学城提供三种不同开放程度的共享资源,既保证资源的共享、减少投资、扩大交流、又保证各大学

相对的独立、完整。

第一层次共享资源是指城市资源共享区;第二层次包括校际资源共享区;第三层次共享资源包括大学校园区内的二级学院区。 八、生活区共享设施结构

大学城生活区采用产业化的方式解决各高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居住及生活问题。空间上采用组团式布局模式,根据服务单位,并分别配套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 学生公寓注重空间领域的围合,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九、绿化与生态结构体系

强化城市“绿心”的整体功能,在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网络状、绿化生态系统,以“两心、两轴、四环、五廊、六核”的形式,形成绿网,创造景观生态的安全格局。

强化绿化空间组织功能,以各种形式的公共绿地为纽带来组织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形成绿色城市户外游憩空间序列,实现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 两心——严格控制大学城南北两区山林地及农业生态保护区,作为大学城内部两个片区“绿心”。 两轴——充分发挥南北两区中央珠江水道的生态功能作为“兰轴”,强调南北向城际功能主轴的绿化生态作用,作为“绿轴”。

四环——在南北两区结合,河道、公路防护带主干道及过境环状绿化,形成生态屏障。

五廊——结合水系及主导风向,设置五条绿化廊道遍向珠江,加强大学城与珠江的生态关联,形成拥

抱珠江的整体态势,不仅导风散热,而且将人流引向江面,回归自然。 六核——在各主要功能单元内均布置组团公共绿地,形成六个“绿核”。 十、滨水岸线利用

充分发挥大学城岸线漫长的优势,突出“岛”的意象,妥善处理岸线功能和景观的关系。

规划中,将人的活动引向江边,化。沿江结合功能组织分别设置文化设施带、绿化休闲带。文化设施带内布置各类小型文化活动设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滨江的文化活动场所;而绿化休闲带则提供散步、谈话、慢跑等各类休闲、健身活动场所。 结合滨江良好的环境,布置一处集中的大型体育设施区,安排大型体育场馆,供本地人员和城市居民使用,甚至可作为大学生运动会的主赛场;同时也可作为大学城沿江的标志性建筑,丰富沿江天际轮廓线。 同时,规划注重处理沿江重要的景观节点,如岛屿端部,既是良好的观景视点,又是外界视线注意的景观焦点。

另外,结合功能和交通,沿江设置若干码头,满足生活和校区之间的联系。 十一、内部交通组织方式

绿化景观系统结构图

滨水岸线利用

大学城南北两区内部道路系统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主干道通过跨江隧道(与地铁线路合并过江)紧密相连。

两区道路网均采用方格网+放射的形式,既保证地块的方正、交通的有序,又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人行联系和景观组织的完整。

大学城内部道路分级明确,各功能区之间通过主干道和区间干道彼此联系,各单元内部则利用次干道联系。

大学城内部提倡公交优先、自行车优先的政策,校际及生活联系均采用公交系统,其中小谷围岛建议结合校际资源共享带和各居住单元设置双向公交环行线路,方便教师、学生出行和交流;同时,道路设计均充分考虑自行车交通的特点。

“十字型”地铁结合主干道和城市资源共享带设置,吸引和方便更多的人员使用,同时利于交通疏散,地铁站点结合大型公共设施及生活居住区设置。

规划倡导人车分流模式。在宏观层次,尽可能地将人车分流,设置环岛健身步道;在各功能单元中,则采用人车分流的模式,确保车行交通的顺畅、人行交通的安全。

十二、对外交通系统结构

对外交通组织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充分利用过境高速公路与快速路,分别在大学城南北两区、东西两侧设置互通式立交与内部主干交通系统相连。

其次,内部主干道与周边城市功能区,如广州新城、官洲国际生物岛、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海珠区直接连系,形成次一级的城市干道网络。

另外,充分利用地铁四号线过境的优势,并考虑沿珠江南岸城市居住组团(如华南新城、雅居乐居住组团、星河湾居区等)的连续性,建议设置沿江地铁与广州经济开发区相连,加强大学城的辐射能力和科技产业的联系,并形成广州“一江多岸”的景观环境。

对外交通系统结构图

广州大学城分项规划设计概念

北部共享轴空间形态示意图

珠江河段江面宽阔,岸线曲长,岛区山丘林田,景色优美,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内涵,校际共享功能主轴贯通用地,共享资源带布局在主轴两侧,城市设计通过多层次的引导、控制,设计,提高整个城区环境、生态、景观、功能、空间等方面的质量,形成系统完备、层次分明、形态多样、环境优美的大学城。

城市设计选取大学城代表性的共享功能主轴、共享资源段等地段,在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景观组织等方面,通过整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二个层次实现城市设计的目标。

城际共享功能主轴:功能主轴联系着生物岛、小谷围与新造地区,主轴北段是大学城核心地段,具有代表性、标志性。

功能布局:由南至北分别为滨江景观视廊、学术资源共享区、学术交流区、研发孵化带、生活服务中心区、综合管理中心区、研发孵化带、北部绿化景观区。

空间结构:以一条空间主轴贯穿岛域,在主轴空间分置有滨江开敞空间、梭形绿化广场空间、带形绿化空间,中央广场开敞空间滨江绿化开敞空间等,形成一轴多点的共享空间系列,轴线段整体控制为低密度、低开发强度的开敞景观空间,设置城际共享功能公共活动设施,针对不同的空间活动要求,确定大学城特有的交流场所。

景观组织:通过点、线、面多层次的景观序列构成大学城绿心、智心、中心的整体形象,大学城整体景观以绿色、生态自然景观为背景,各大学区、学院区、共享资源区等区内人文景观由“轴”、“带”联系起来,在城际共享功能主轴形成高潮。

滨江景观视廊:珠江水体,两岸岸线自然景观,大学城区广场开敞空间景观构成了以水轴为中心的景观视廊。

学术资源共享区开放空间:位于大学城中心位置,资源共享建筑群体围绕滨水广场群布局,滨水绿化广场、交流集会广场、绿色步行道、文化广场等多层次的开放空间给人以多功能开放的空间体验。

北部共享轴总平面图

城市设计要求建筑群体在滨江岸线的二线区域设置,以点状通透的建筑造型为主,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结合,立面在材料、色彩上达到多样的统一,控制建筑的总体风格,增加沿江岸线景观共享面。城市设计控制该区为大学城景观核心区,是滨江景观视廊与共享功能主轴的空间聚焦点。规划双塔标志性建筑,作为大学城进驻机构、办公、商务、研发、交流的场所。

学术交流区、研发孵化带:学术交流区、研发孵化带围绕梭形绿化广场空间设置,形成校际共享带的起点和教学区的科研交流前区,规划通过一系列中庭、院落等组织交流空间,在学术交流区内形成集学术、会议、科研、服务、教育等多功能综合体建筑。

研发孵化带以高科技技术结合自然形态,形成有一定主题的科技园区,在景观空间上体现层次,面对轴线路形成完整立面形象,在建筑群体中部形成围合的庭院空间,在共享带面以绿地、开敞空间形成向二级学院区的自然过渡。

资源共享带空间形态分析图

生活服务中心区:生活服务中心区位于大学生活区与大学校区中部,规划设置商业服务设施、影剧院、酒店、表演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围绕中轴路形成广场区,与中轴线形成较好环境配合。设置书城、医院、中学等配套服务设施与文化娱乐设施一起,楔入水体、绿化等环境要素,围合成广场庭院空间,建立有吸引力的多层次的交往场地,创造出大学城社会生活的舞台空间。

综合管理中心区:位于小谷围岛域中央,由行政管理中心、会议中心、师生联谊中心等组成,严格控制此区的建筑形式和体量,中轴线布置对称的绿地广场,广场与区内三组功能建筑群形成几何形式整体,开敞绿地广场内应设置丰富的休闲、游览内容,区内西北部结合水体创造“蓝色”开放空间,在水体绿地交融的地区,规划地标建筑--方尖碑作为中心区的标志和视觉中心,丰富大学城总体天际线。建筑群体围合绿色庭园,在建筑群体间连以林荫步道,点、线、面结合的绿色体系结合大学城的文化价值及意义,实现人与自然、区域、城市的和谐共生。

资源共享带总平面图

校际资源共享区是大学城重要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本城市设计以功能主轴西侧小谷围滨水段为例,研究一轴多区模式下校际共享资源“带形”组织的空间形式。

校际资源共享区包括学术资源共享单元、体育运动共享单元、公共教育共享单元等,与国际大学园区、集中研发孵化区、学生、教师居住区构成大学城区的主体。共享区是城市资源共享区与二级学际区中的有机联系带。

功能布局:东西向的连系轴由车行道路和步行绿化带构成,两侧为公共教育共享区、学术资源共享区、体育资源共享区,各区由相应的共享单元通过组团的形成构成有机整体。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和大学城功能的内在需求,城市设计将学术资源共享区置于带形主轴空间中部、体育资源、公共教育共享区分置于两端在次轴方向设置绿化带、共享区、过渡区、二级学院区,利于共享区间的相互联系和资源的利用。

空间结构:水轴、滨水绿化轴构成共享区内绿色生态网络结构,在绿化主轴方向,以广场公园单元的模式形成收放有致空间围合系列,形成以人为本的多层次的交流空间组合。

景观组织:整体景观以绿色生态景观为主,建筑群体以点状分布其中,通过林荫路和滨水路连接一体。

广州大学城的市场分析

一、市场需求

广州大学城的可能需求将主要来源于:

1、大学;研究所的空间扩展与空间调整

·因扩招等因素引致的用地扩展要求

·市内分散、用地不足的大学的集中

·并校后新校的空间要求:如新中山大学、新广州大学、新广东工业大学

·国内外知名大学跨地扩张办学的空间要求(源于本地的主动吸引与外地大学的自主扩张两方面)

·新办学校及科研机构的空间要求

2、大学产业发展的空间要求

·大学成果产业化引致的相关产业

·校办产业发展的趋势与规划

·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

就以上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将十分乐观,揭示大学城建设在需求方面有强烈的动力。

二、供给竞争

从供给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其他区域、其他项目对客户与资源的双重竞争。

1、周边地区的竞争性吸引

·近域空间竞争: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大学城的建设

·广域空间竞争:全国各地大学城的兴起

2、市内其他项目区域的竞争性吸引,例如:

·直接功能的竞争:如科学城、软件园、生物岛(对研发、孵化等活动)

·辅助职能的竞争:如大学生公寓(对居住功能)、珠江新城(对商务活动)

3、大学办学模式变化,如生活、后勤社会化及其空间上的分离,引致对空间需求的变化

4、现有大学校园特别是大学集中地区(五山)的挖潜或调整能力

5、大学发展不足,从而对空间有效需求不足

6、选址的市场化:除非政府硬性规定今后大学必须进大学城

因此,大学城也有可能需求不足,从而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吸收不足。如何开拓市场,将是大学城能否如愿建设的重要保证。

三、资源与能力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能力主要涉及到:

物质环境(包括用地、设施、生态承载能力等条件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融合性等)、投资能力与投资意愿、开发、经营、管理的资源与能力、政策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等。

综合而言,源于广州的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发展热情、市场环境、地缘优势等,相对市场的开拓可能更为有利,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投资的效益。

四、目标市场

广州大学城应吸引三类客户:大学与科研机构、大学相关产业、城市服务部门,其中核心、关键客户应是大学与研究机构。

具体“人选”应综合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可能争取的,二是应该争取的。主要包括:

·本地原有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扩张、重组与空间调整

·外地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引进(名校,广州缺少的专业,利于促进广州产业升级的)

·建立新大学与研究机构

广州大学城的开发建设模式

一、基本思路

发展模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丰富的内涵,最基本的内容是:

1、开发、经营、管理三大职能方面

2、区域空间与区域内的大学、研究所及企业两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对象

3、政府、大学、研究所、企业、市民等不同行为主体的角色分工与组合关系。

基本上,大学城应与科技园、开发区等区域类似,政府是区域的开发者、经营者、管理者,区内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是各自产权领域内的自主的开发、经营与管理者。因此,广州大学城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是:

·统一规划,统一开发;

·政府引导,市场调节;

·自主办学,资源共享

·学研为本,产学一体;

·体制创新,多元开放。

二、投资体制

政府、大学、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大体上:

1、前期土地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主导,资金来源同以往市政设施;

2、校区教学、科研、办公等区域的开发由学校主导;

3、部分高校、研究机构、产业所需物业可以采取政府或企业投资后出租的方式;

4、居住、服务等设施的开发与提供由企业主导。

三、管理模式

与科技园、开发区等类似,政府是区域的经营者、管理者,区内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是独立自主的经营者、管理者。

广州大学城的开发时序

大学和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无法也不可能一是就而成。概念规划仅是广州大学城建设的参照,尚需在过程中不断检讨修正才能确保大学城发展的长远理想。

一、原则

充分考虑广州大学城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强调分期建设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同时确保分期建设时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规划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分期建设模式。

采用“政府先导,大学跟进,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进行广州大学城的建设。

每期开发都进行相应的市政工程的配套建设,保证分期项目建设的可行。

二、有机生长单元概念的引入

引入“有机生长单元” 的概念的,提供多种有效的建筑分期建设模式,有效杜绝无序建设的混乱状况和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性破坏。

三、开发时序

考虑广州大学城用地面积广,建设规模大,根据具体情况,分期建设可分为三个大的分期:

初期建设:

结合周边区域道路建设,重点开发南北两区中心片区,首先政府应通过道路、市政管线建设,启动大学城项目,并通过多种投资渠道初步形成城市资源共享区的轮廓,建设行政管理中心,大型体育设施、学术交流中心及大学城入口标志等公共设施,吸引国内外大学特别是广州市本地大学入驻;同时各大学也可展开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应注意小谷围岛上农村居民点的搬迁,清理和整顿。

首期建设

中期建设:

结合地铁四号线建设的设施与环境,进一步完善大学城,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著名大学进驻,北区(小谷围地区)开发邻近长洲岛和官洲生物岛的地区,并可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南区开发邻京珠高速公路及生态农业保护区一侧的用地,与首期开发连为一体,形成大学城的主体骨架。

中期建设

末期建设:

进一步完善初期、中期建设的城市设施与环境,结合沿江地铁环线的建设,带动南区大面积的开发建

设,同时吸取以往经验,吸引国际名牌大学建设“广州国际大学园区”,提高广州大学城的整体档次与形象。

末期建设

广州大学城调研报告

广州大学城调研报告 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市番禺区的一处大型高等教育聚集区,自部分学院于2004年开始迁入以来,目前已集中了大约20所高等学府。随着南方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大批年轻人的涌入,广州大学城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人才聚集和培养的重要地区。为了更好地了解该聚集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我们进行了一次广州大学城的实地调研。 一、广州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大学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良好,为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大学城内有多个大型购物中心、餐饮店、娱乐设施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大学城内还配备了健身房、游泳馆、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锻炼空间和健康生活的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大学城内还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学生和教职工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学生们可以通过地铁、公交、自行车等多种方式前往学校和周边商圈,以及广州市内其他任何地方。 二、广州大学城的学术氛围 广州大学城内有众多高校,这些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严格的学术氛围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该区域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大学城内,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种学术氛围。学生们总会在学校里、公共图书馆里、咖啡店里、甚至公园里专注地阅读书籍或谈论学术话题。广州大学城的学术氛围激励着学生们遵循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在学术方面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受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追捧。 三、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前景 尽管广州大学城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高等教育聚集区,但它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几年,广州市政府将在广州大学城内引进更多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加大了扶持高等教育的力度,向大学城内的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这些举措令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对广州大学城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相信广州大学城将会继续成为一个人才集聚和培育的重要地区。 四、结语 总之,广州大学城是一个高等教育的重要聚集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未来几年广州大学城将会更加繁荣发展,并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带来更多的机遇和福利。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简称HEMC)位于中国广州市番禺区的小谷围岛,面积17.9平方公里,计划入驻20万大学生,规划城市人口约35万人。大学城总体规划建设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19个月后一期工程正式完工。2004年9月1日,第一批进驻大学城的10所广东高校新生陆续进驻大学城,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 广州大学城(Guangzhou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定位为中国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地理位置 广州大学城位于东经113度40分,北纬23度06分,地址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自然气候 广州地处北温带与热带过渡区,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南亚热带季风气侯,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8%。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旅游景区 [1] 建设广州大学城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依照全新的教育理念规划,广州大学城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重大机遇。 大学生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基地

广州大学城组团二规划与建筑设计――交融共享、亲近自然、有机和要点

SPECIAL COLLECTION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位于大学城小谷围岛的东南侧,红线内用地223.8hm 2, 包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三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区总用地为81.8hm 2,学生2万人;广东药学院教学区总用地为38.08hm 2,学生8000人;广 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区总用地为48.1hm 2,学生1.2万人;生活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北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的生活区,总用地为27.8hm 2,南区为华南理工大学生活区,总用地为30.0hm 2。在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现代教育理念、自然环境和功能组成等因素,力图营造交融共享、亲近自然、有机和谐的大学校园。交融共享大学城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发挥积聚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际交流。在组团二的规划中,我们以“交融共享”作为设计的楔入点,充分体现大学城的优势和特色。在组团二中央设置一个生态公园,构成整个组团交融共享与绿化环境的核心以及交通联系的节点,同时形成组团二城市空间及景观的个性特色。我们结合原有地形,以河湖绿地为主,配以系列开合有致的广场和小品,使生态公园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休闲场所。同时在其中设置学生食堂、活动中心、体育场馆等完全开放的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形成一个凝聚学生活动,促进资源共享的组团中心。在生态公园边缘设置一条环路,贯穿并连接各个地块,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并沿上述环路,面向公园布置系列广场,构成最具生活气息的步行纽带,同时结合四处过街桥及相应的食堂,活动中心等公建,组织出联系各所学校教学区与生活区的最便捷简短的步行路径。利用生态共享公园内部绿化水体及系列广场等城市设计,建立了组团二的独特城市形象,并延伸了城市的开敞空间,使组团二与城市的整体空间构成有机的对话关系。亲近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规划发展的大方向。在规划中,我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强调营造生态校园。基地内自然环境优越:丘陵起伏,绿树成荫;水系发达,与珠江水道联系密切;在村落中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树。规划设计因地制宜,使自然景观成为校园环境的主体和特色,提高环境质量;尽量保持现有地形、地貌,完整保留4座绿化植被良好的山体;整合现有水体,形成活水水系与珠江相连;规划中的绿化区域尽量涵盖现有茂盛林木。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区基地北部有两座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林,其中一座是番禺区自然生态保护林。规划中较为完整的保护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 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 第三部分练溪展览中心及珠江国际影视文化中心设计研究 1

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 1. 项目背景 2001年3月2日 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选址。 2001年12月24日 省政府9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批准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并成立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大学城建设工作。 2003年1月15日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发布会在广州市规划局举行。应邀参加的咨询单位包括英国罗杰斯事务所,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国SBA公司+ASG公司。 2003年4月29日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上述三家公司的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决定由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中心区综合发展区及会展与文化共享区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2. 人口分析预测 根据大学城发展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范围约45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30万,已经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必须具备城市的各种基本功能。在大学城中心区的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数量与构成,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及数量、交通运输、道路等级及指标、市政公共设施的组成及能力、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及城市的布局都直接受其影响。大学城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其人口状态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大学城中心区的作为大学城中城市性最强的部分,它既不同于周边组团的大学校区,有不同于普通城镇。 2.1 大学城人口现状:大学城范围内现状一村镇人口为主,详见下表 2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doc 18页)(正式版)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 设计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广州科教体系的完善 广州大学城项目的提出,最直观的依据是源于现实的挑战:高校扩招——用地不足——外迁的可能与现实趋向。 广州大学城项目的建设,更是主动、积极地因应发展的需求:从趋势与规划看,广州的高教科研事业应有也必将有大的发展,需要先行考虑发展的需求。 通过广州大学城的建设,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在城市中的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知识化进程和城市的知识密集区域(知识产业区域)的成立,提升和强化广州作为华南教育与研究中心、华南知识产业中心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有利于新型办学和教育模式的探索 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不仅为大学发展提供空间、用地与设施的支持,而且力图通过营造利于创新的校

际网络,创造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大学发展新模式,并在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税收、人口管理等各方面探索建立特殊体制、实施特殊政策、建设特殊区域,为全国高教改革寻求新的模式。 总体鸟瞰图 三、有利于促进学、研、产结合,推动大学成果产业化 广州大学城顺应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当代大学基本发展趋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作为高技术产业摇篮的作用,促进高教对经济、技术发展的积极意义,为学、研、产的结合特别是大学成果的产业化创造空间环境。 四、有利于拉动城市向南部发展,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广州大学城的建设顺应广州城市“南拓”的趋势,成为城市空间南拓的一个增长点,通过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升城市空间档次,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推进大广州城市新格局的形成。 总体鸟瞰图 五、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跃升 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功能,通过促进大学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广州的高技术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层次,均进入全国的前列,从而促进广州城市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选址基地建设条件分析评价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 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2.10.11 •【字号】穗府[2002]32号 •【施行日期】2002.10.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 (穗府[2002]32号) 《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已经2001年12月24日九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五条关于"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予以公布"的规定,现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一、《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是指导该地区下一层次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为:小谷围岛及南岸处于城市中部快线和京珠高速公路之间、金山大道以北的区域,用地规模约43.3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35-40万人。 三、大学城的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南北向的京珠高速公路、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城市中部快线和地铁四号线,以及东西向的岛南滨江快速路、兴业大道、金山大道来解决。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形道路网络,主要解决各大学组团之间的联系;小谷围岛南岸地区采用网格式道路网络。小谷围岛南北岸的交通联

系通过两座跨江大桥、一条隧道及地铁四号线解决。 四、大学城的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先开发小谷围岛,后建设南岸地区。近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征用小谷围岛用地,推进城市中部快线、京珠高速公路、地铁四号线等项目建设,以尽快改善大学城与城市的交通联系。 五、广州大学城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各项建设应严格遵循《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逐步推进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 二00二年十月十一日

广东生态大学城规划设计方案

广东生态大学城规划设计方案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广东省政府决定建设生态大学城。该城市将安排专用地,并采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设计和管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生态大学城规划从产业、环境、交通、民生、科技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考虑,制定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并提出了一些实际性建议。 首先,建设产业经济。广东省被誉为“江南工业带”的一部分,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并有广泛的科技产业基础。因此,广东生态大学城计划以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并发展一些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企业,如基础教育、医疗、文化等实业。 其次,改善城市环境。广东生态大学城将采用多种管理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增加绿色植被,提高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等。这些措施将带来许多优点,如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城市生存质量等等。

再次,发展公共交通。现代交通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广州市有着良好的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广州市逐渐发展出地铁、公共汽车和轻轨等多种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很方便,且运行准时。广东生态大学城将继承这些交通优点,并发展出一些创新的交通方法。 此外,同时也要重视城市民生建设。例如,在广东生态大学城内推广智慧化服务,如:预约挂号、定制服务、城市管理等,为当地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让他们享受便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娱乐机会,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广东生态大学城的规划方案设计,是在当前我国打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绿色发展方向,旨在将区域城市的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有机结合起来。广东生态大学城的建设意义重大,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推进力。希望其建设取得成功,为中国现代城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州大学城规划概念

广州大学城规划概念 一、总体规划目标: 1、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2、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3、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大学城小谷围岛中心区地块拟提高建设开发强度,按照规划,该地块将用于建设大学城数字家庭孵化基地,从事新一代电视产品的研发。上述调整将在本周五接受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 4、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总体规划原则 1、空间开放化 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与市民的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2、资源共享化 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3、建设弹性化 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自主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4、服务社会化 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5、环境生态化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6、结构秩序化 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7、管理整体化 设立广州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8、设施智能化 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系统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9、风格多元化 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营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建筑风格的景观环境。 10、投资市场化 提升大学产业化程度,明确政府、大学、企业在大学城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各类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大学和企业进驻大学城。

大学城:广州

大学城:广州 大学城,是指集聚大学、高校为主的地区,是我国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 为中国广州的大学城,是我国知名的大学教育聚集地之一,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学院,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学习和就业。下面将从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对城市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对广州大学城进行探讨。 广州的大学城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广州的高校尚未形成集聚之势。1983年,广东省政府决定兴建大学城,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的番禺区,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67所高校和学院。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和 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院选择在这里设立分校或者转移至此。广州大学城逐渐形成了 集群化的大学教育模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大学教育聚居地之一。 广州大学城拥有众多优质的高校和学院,其中包括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 学等国内一流大学。这些高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培养了 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学城还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和配套设施,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大学城还聚集了 许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园区,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紧密结合。 广州大学城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为广州提供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为 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也促进了番禺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周边的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大学城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观者,以及各类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广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学城也促进了城市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和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广州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支撑。 广州大学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大学城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每年的高考和招生录取期间,交通压力更是倍增。大学城内的一些设施和服务也需 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学生宿舍、食堂以及校园环境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加强运营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广州大学城作为我国重要的大学教育聚居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 量的优秀人才,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加强

世界优质规划案例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控规及城市设计方案市政道路设计修改意见

关于《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市政道路及 综合管沟工程初步设计》的意见 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及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共同进行的《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市政道路及综合管沟工程初步设计》体系严整,设计深入,但其中仍有若干与中心区城市设计矛盾之处,现提出意见如下: 1.中心区城市设计工作中考虑到地块发展的多样性,适当调整了路网的结构。超大地块提供了最大的丰富性和弹性,可以容纳区域内其它街块容纳不下的设施。另外一些地块被缩小,以改善其可达性,同时提供更适合特定建筑项目(居住、商业建筑、服务设施)尺度的发展地块。希望两个单位在道路深化设计的过程中配合中心区的路网调整,加以修改。 2.中心区的道路断面设计应在考虑景观等因素的基础上加以特殊处理。希望下一阶段能进一步沟通,共同深化。 3.出于生态、排涝及景观的考虑,中心区的水系生态走廊将成为一大亮点。各个蓄水池塘和排涝河涌需在道路经过处设置涵洞加以沟通。我单位将提交设计条件,望两个单位在所需之处加设涵洞,并重新考虑路面排水的坡向。 4.中心区南端外环路不作下穿处理,而改作人行下穿设计。具体城市设计条件将尽快提交。 5.公交线路的组织与站点的设置应与中心区的大型公共设施相结合,希望能结合主要公建分布情况及新调整路网加以调整。 6.望两设计单位提供以下图纸的电子文件,以便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工作过程中结合调整: (1)新造海隧道与生物岛隧道出入口平面图; (2)公交停靠站平面大样; (3)中环路经中心区综合发展南区段及8号路带综合管沟的断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Sasaki Associates, Inc.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工作小组 2003年7月4日

大学城:广州

大学城:广州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城,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城之一。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市白云山脉的一部分,地理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广州大学城创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目前,广州大学城内有20多所高校,包括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知名大学。这些大学均设有多个学院和研究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理工科、文科、医学、经济管理等。广州大学城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享有盛誉。 广州大学城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古典建筑、现代建筑和传统园林等。学校教学区和学生宿舍区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广州大学城内还有餐饮街、书店、咖啡厅、商场等配套设施,为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广州大学城追求卓越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精神,设有各类实验室、教学楼和科研机构。大学城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广州大学城秉承严谨的学风和开放的教育理念,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州大学城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文化艺术的繁荣之地。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广州大学城还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社会人士前来参与,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 广州大学城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它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文化艺术,广州大学城都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它的存在不仅推动了广州乃至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学城:广州

大学城:广州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是全国首个以大学为主体的综合性生态大学城。目前广州大学城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大学群聚区之一,拥有60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下面我将为你详细介绍一下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的规划始于1992年,当时广州市政府决定将大学资源集中在番禺区域,以打造一个以大学为主体,集教育、科研、文化、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学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广州大学城已经成为一个集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孵化、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 合性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的布局以高校为核心,围绕大学建设起来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科 技园、展览馆、学生宿舍区等众多服务设施。广州大学城内的60多所高校覆盖了文、理、工、医、农、经、管、法等多个学科领域,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例如中山大 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在化工、材料、能源等 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暨南大学则在商科、旅游管理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广州大学城还拥有一系列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孵化基地,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 的中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生物药物研发中心,广东工业大学的机器人研究所,华南师范 大学的数据科学研究所等。这些机构和基地为大学城的科研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广州大学城不仅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有着较高的地位,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大学城内有众多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例如中山大学博物馆、华南理工 大学美术馆等,这些文化设施充实了大学城的文化氛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 参观的场所。 在生活方面,广州大学城也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商场、餐饮区、体育设施等。师 生们可以在学习之余,享受到丰富多样的生活服务。 广州大学城作为中国大学城的典范之一,不仅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还在文化交流、创新孵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广州大学城将继续发展壮大, 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推动广州乃至广东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城:广州

大学城:广州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是广州市重点建设的高等教育园区。它依托于广州市内的多所高等院校,形成了一个集教学、科研和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市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它的建设始于1998年,致力于构建一流高等教育资源聚集区和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示范区。目前,广州大学城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大学城之一,拥有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在内的20多所高等院校。 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借鉴了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城的经验,采取了宽阔的道路、齐全的基础设施和美丽的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大学城内设有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各项配套设施,为师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大学城还有非常完善的交通网络,方便师生们在大学城内以及与市区之间的出行。 广州大学城以其优越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成为了广东省乃至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优秀学子的聚集地。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杰出学者和学生,他们在这里接受优质的教育,展示才华。广州大学城的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管理学、工程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满足了学生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学习需求。 广州大学城还积极推动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大学城内设有创业孵化中心和科技企业加速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平台和机会。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在大学城内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州大学城是一个集教育、科研、创新和创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学城。它不仅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设置和创业平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州大学城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广州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城:广州

大学城:广州 广州是中国南部的城市,这座城市有许多知名的大学,被称为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 城位于天河区中心地段,包括南洋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等十几个大学 和二十多万名学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学城社区。 作为广州的教育聚集地,广州大学城是绝佳的学术中心。除了丰富的学术组织,广州 大学城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和文化设施,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娱乐活动 和各种场馆等等。这些设施和资源为大学城的开放和多元化创造了可能性,使其成为一个 充满活力和生机勃勃的社区。 广州大学城除了提供各种学院和其他设施,还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活社区。大学城的 居民可以享受各种便捷的服务设施,包括购物中心、超市、餐馆、咖啡馆、连锁店和其他 各种服务和设施。这些设施能够满足大学城居民各种各样的需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 环境。 广州大学城还是一个非常安全的社区,警察、消防、医疗服务和其他服务均非常完善。无论是学生还是居民都可以在这里安心地居住和学习,无需担心安全问题。在这个和谐、 安全和和睦的社区中,居民可以享受开放、多元化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与此同时,广州大学城还为各种各样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这些活动 包括各种表演、音乐会、文艺演出等等。同时,大学城还有许多户外运动场地,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等。这些娱乐和运动活动为居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来放松身心,同时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总之,广州大学城是一个行事规矩、优雅的社区,它为广州这座城市增添了正能量、 青春和活力。它向外界传达了广州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多样化国际形象。广州大学城不仅提 供一个多彩的生活,而且能让你感受到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让你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大学城:广州

大学城:广州 大学城是指一个以大学为中心的区域,通常包括学校、学生宿舍、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在中国,大学城往往是以大学为主导,辐射周边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地方。而广州大学城作为广东省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城之一,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要素,对于广州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们将对广州大学城进行详细的介绍。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大学城,是广东省最重要的大学群聚地之一,也是中国大学城的一个典型代表。广州大学城规划占地约2.5万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500万平米,可容纳30万学生、12万学者和教职工居住、学习和工作,是一个集高等教育、科研、文化传媒、民生服务和社区生活于一体的大学新城。 广州大学城区内学府众多,包括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以及广州美院、广核集团公司总部等研发机构,形成了一定的产学研结合格局。除了高校,大学城还拥有庞大的科技园区,引进了众多国际一流企业,涵盖了信息技术、光电、生物医药、新能源、海洋工程等领域。 广州大学城在发展教育的也十分注重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大学城内部,有着广东省最大的新艺术文化中心、广州大学城音乐厅、广东省图书馆番禺分馆等一系列文化设施。这些设施为大学城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除了教育和文化设施,广州大学城还不乏商业、休闲和居住设施。大学城内有着多家商业综合体,如广州南站商业综合体、富力观澜湖购物中心等,为师生和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和餐饮选择。大学城也有大型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和居民的休闲需求。 作为广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大学城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学城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人才聚集于此,形成了一个集聚创新创业资源的重要区域。大学城也成为了广州市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中心,为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广州大学城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人口密集和建设规模较大,大学城面临着交通、环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压力。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广州大学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广州大学城绿地规划说明书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区位与概况 一、概况 本次规划设计的地块位于小谷围岛,为整个大学城校区,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规划地块四面环水,岛上人口密度低,主要为耕地与林地。 二、地理区位及用地规模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最北部,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约15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 1、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三、自然条件 3.1、地形地貌 广州小谷围岛四周环水,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基地内有众多山丘,最高处40~45M,一般20~25M,较低15~20M。另有水塘、河涌多条,许多已连成带片。 3.2、地震区划 根据最新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小谷围岛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地震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65s。 3.3、地质概况 小谷围岛地形平坦,一般上层为淤泥质粘土,呈流塑软塑状,下层主要为粉细砂中砂类粘土(局部近古地区为粘性土)。处在珠江河道中心洲或河漫滩地上,有灰色淤泥质粉砂、粉细砂覆盖。 3.4、水文状况 小谷围岛周边河流属珠江水系广州河道,为三角洲网河,流经东江的北干流、狮子洋、海心沙入伶仃洋出海。 小谷围岛主要受北江与流溪河的洪水的影响。河道洪(潮)水位的变化近年来在急剧抬升,在解放前的41年中,水位超过2.0米(珠江基面)的仅有2次,而在二十、三十、四十年代均未出现过,到五十年代又出现过2次,六十年代出现过7次,自1964年以后,几乎年年超过2.0米。

广州大学城概况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理概况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琵琶岛举目相望,总体规划用地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 珠江广州水道为广州市区的主要河网,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平洲水道、官洲水道、沥滘水道、新造水道及番禺区内的一些主要河道。这些河道分别汇入虎门、蕉门、洪奇门三大水道入海。小谷围岛四面环水,沥滘水道与官洲水道从南北两面流过,岛内河涌12条,基本呈辐射式分布,其中有3条河涌连接岛内中心湖。所有河涌与外江连接处以水闸控制。 地形地貌:本区属剥蚀残丘地貌单元。地形较平缓,以中部贝岗村的无名山岗为最高峰,标高为47~50m;一般残丘标高在20至45m,残丘间凹地地面标高一般为10~15m,地形总趋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此外,本区西南角、东北角及北部分布有小面积的河漫滩地貌单元。地形平缓,地势较低,地面标高一般为5~8 m。 地震地质条件:根据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判别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按各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及其覆盖厚度判别为Ⅱ类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水文气象特性: 1.气候特征 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面有北江、西江蜿蜓,南临南海,北回归线从市区北部通过,该区气候宜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湿多雨。 1)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652mm,降雨量集中在汛期,平均占全年的83%,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雨季始于4月份,4~6月以峰面雨为主,平均可出现10次暴雨过程,7~9月进入盛夏台风期,以台风雨为主。 2)气温及湿度:多年平均气温21.8℃,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83﹪之间。 3)风向、风速:年平均风速2m/s~2.6m/s,夏季台风袭击时出现旋转风,最大风速可达30 m/s,常有热带气旋登陆,年平均1.6次,最多年份出现5次,一般风力在9级以上,破坏力极大。 4)日照和蒸发:年日照数2200小时,年日照天数约240天,年水面蒸发量在1200~1400mm之间。 2.水文特性 1)暴雨:每年暴雨一般始于4月份,5~6月份暴雨频繁,7~8月份较多台风雨。本区为暴雨低值区,多数短历时暴雨量级较大,时程分配较集中,1、3小时雨量对24小时雨量最大比值分别为42.5﹪及61﹪,对流域内中、小河涌的排涝影响较大。1936年6月1日实测最大24小时雨量为298mm。

2023年广州大学实习报告

2023年广州大学实习报告 2023年广州大学实习报告1 一、实习时间和地点 时间:(年11月1日 地点:广州大学城 二、实习目的 通过参观大学城整体以及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内部,掌握和加深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了理解。 三、报告正文 一、大学城规划 一)大学城概况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新造镇的小谷围岛及其南部对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在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上,大学城具有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新城区的“城”的特征和其作为一个大学集中地的特点,以资源的分级共享为原则,其空间结构层次为城→组团→校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的道路网络,小谷围岛南岸地区则采用格网式布局的道路网络。绿化景观采用呈中心放射

加廊道的绿化结构体系,形成以中央生态公园为大学城中心,以岛东西两侧的3个主题公园及组团级生态公园为次级中心,向四周发散、渗透,并与珠江和周边城市生态廊道相通,以功能内环绿带和滨江外环绿带为联接纽带的格局。用地规模约43.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35~40万人,其中,学生人口18~20万人,教师人口约1.5~2万人,员工人口约3~5万人,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口2~3万人左右,村镇人口5万人,不可预测人口3~5万人。 二)大学城总体规划 广州大学城按照空间开放化、资源共享化、建设弹性化、服务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结构秩序化管理整体化、设施智能化、风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等总体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建设、管理和运作。大学城借鉴中国古城的方格网布局原型,采用局部中轴对称格局,反映东方文化,并体现“城”的主题;同时借鉴荷花的生长形态,采用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建筑布局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绿心”的生态功能;并以功能、结构、道路、管理等构成的网络结构作为大学城的神经组织进行运作。 1)大学城总体用地布局规划 大学城的校园用地形成三级结构,即大学城、大学园区、大学二级学院。规划中根据“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将某些学术资源生活服务资源、体育运动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如校级图书馆、餐厅、食堂、体育场馆等适当集中,形成相对集中的校际资源共享区,每一所大学均负责建设12处较大型的共享设施,在空间上开放。空间布局着重考虑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采用“柔性结构”体系,提出了“带状”、“中心状”、“组团状”等不同的大学空间组织模式,以适应发展和变化。 2)大学城共享资源、共享设施结构规划 大学城提供三种不同开放程度的共享资源,第一层次共享资源是指城市资源共享区,第二层次包括校际资源共享区,第三层次共享资源包括大学校园区内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