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点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点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点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点

01教育发展——

一、教育的界定与形态

1、教育是什么?P26-P27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习化社会P31

(1)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

(2)在此社会中,提供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均有充分的学习机会。每个人均能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达成自我的实现。

(3)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社会,教育被赋予重要的地位和崇高价值

二、教育思想与教育学科(精读第二节全部内容

3、教育思想P32-P40

(1)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重视教育的价值(“性相近,习相远”)

②扩大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③更新教育的目的(培养“君子”)

④丰富教育的内容(“四教”:文、行、忠、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⑤创新教育的原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实事求是、言传身教)

(2)孟子的教育思想:

①“性善”的人性假设

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求其放心”的教学思想(教育与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扩充内心善性的过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学记》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①教育的价值:“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②教育的制度:《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学制的雏形)

③教育、教学的原则: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④教师的地位:倡导尊师重道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提出“知识助产术”——西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渊源,开创了西方的理性主义教育传统,分为三步:

①苏格拉底讽刺

②定义

③助产术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灵魂转向”的过程。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命题,第一个将教育与心理联系起来。第一个提出儿童年龄分期教育理论的教育家。

①三种灵魂(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与理性的灵魂)与三种教育(体育、德育、智育)。

②儿童的年龄分期。(0~7岁以体育训练为主,7~14岁以德育为主,14~21虽以理智培养为主)

③把学科分为实用和博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博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自由民闲暇时间

享受用的。

4、教育学科P40-P43

(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捷克十七世纪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的《大教学论》(1632年)

①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

②认为应该以自然为借鉴,以万物的严谨秩序改善学校。

③系统制定了分班上课的制度。(班级授课制)

④系统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遵循自然”

(2)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简历以德国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德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赫尔巴特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学理论,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道德教育理论。

①区分“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②倡导教育性教学。重视教学的道德教育价值。

③重视儿童管理。

④划分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1859-1952)与《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把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

三、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1、教育目的是什么?P44-P45

教育目的,即是预想的教育结果。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定通过教育培养何种性质的人,另一方面规定这些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要具体化为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P47-P50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素质教育是学生有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02教育制度与学校发展——

一、教育制度

1、制度的含义P52:机构或组织的系统;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2、教育制度的特点P53:客观性、规范性、强迫性和历史性

3、教育发展的阶P54-P55:教育发展经历了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即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含义P56: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包含:大学和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职业学校、研究生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类型P61-P63 一般来说,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

型学制。西欧学制属于双规学制,美国学制属于单轨学制,前苏联学制属于分支型学制。

结论:①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就要并轨道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②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它成为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3、发达国家学制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P70-P73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扩大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我国学制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P73-P75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03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84 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的发展难以超出特定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自主能动性和超越性,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保持适度的超前发展。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P84-P90: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制约性为其根本属性

1、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84-P86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领导权以及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2)政治意识形态钳制教育思想、观念。

(3)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

(4)政治体制变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2、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P86-P88

(1)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制约教育发展。

①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对人才培养规格、类型、数量等提出相应要求。

③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会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法、手段的更新。

(2)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决定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

②经济部门的技术结构决定教育的程度结构。

③产业结构决定教育的专业结构。

(3)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3、人口对教育的影响P88-P89

(1)人口数量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人口质量制约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

4、文化传统与变迁对教育的影响P89

(1)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环境和目的。

(2)文化观念制约教育的观念和方式。

(3)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4)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会深刻影响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文化传统还会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三、教育的自主能动性: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发展P90-P92

1、教育的政治功能P90

(1)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教育的经济功能P90-P91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根本途径

(2)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3)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直接调节作用

3、教育的人口功能P91

(1)教育有利于实现人口控制

(2)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3)教育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人口迁移

4、教育的文化功能P92

(1)教育促进文化保存和传承

(2)教育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

(3)教育促进文化选择和整理

(4)教育促进文化更新和创造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92

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活动主体、活动范围、活动规律、活动内容等,其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教育内在特有的规律。

四、人力资本理论P94-P95

1、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

2、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人力投资即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五、教育与社会结构P95-P99(精读本节全部内容)社会结构指社会中人群共同体的构成,

现代社会的结构主要表现为阶级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等。社会结构有两种形态:社会分层(从静态角度看)和社会流动(从动态角度看)

1、教育与社会分层P95-P97

(1)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①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区分社会成员在整个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状况,是社会群体之间出现的一种分化现象。

②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有财富、声誉、权力等。

③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等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2)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①传统社会中,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外部特征而产生的,这些外部特征包括受教育者的经济条件、社会身份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个教育机构的特点等。

②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其将来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分层。这一影响过程被称为“教育成层”。

③教育成层直接导致人的受教育程度有高低层次差别,对社会分层起着催化的作用,个体通过教育所获得的学历、文凭、成就等文化资本越来越具有身份标识的作用。

④教育成层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ⅰ.教育选择通过将学校分门别类,直接导致受教育者学历高低和层次的差别,为社会分层提供基础。

ⅱ.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中学业成就的分化和分层而获得不同的教育资格证书或文凭,直接影响其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

ⅲ.教育活动通过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会身份而影响社会分层。

2、教育与社会流动P97-P99

(1)社会流动的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竞争性流动与赞助性流动

(2)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①社会流动指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各个阶级或阶层内部以及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个人或者群体的社会地位升降与职业转换现象,也是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普遍现象。

②社会流动的方式影响个体社会地位的获取途径,进而影响到教育的价值、功能,使教育的目标、内容等发生变化。

③社会流动的数量、频度等也与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④一个社会的用人制度、人才选拔模式等往往反映出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这将强烈地影响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内容、进程等。

⑤社会流动频率的不断提高,社会流动形式的逐渐多样,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不断拓展。

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希望得到较好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机会是支配人们努力争取向上流动的普遍的社会心理,这使得人们对自身及其子女接受更多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3)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①教育成为现代社会中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学历和文凭成为大多数国家人才选拔的最主要标准,从而使得教育成层所体现出来的学历层次、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等成为竞争性社会中个人流动的重要筹码。

②教育影响着个人的职业流向、工资水平、初职和现职的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社会流动的方向和类型。

(4)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积极影响

①合理的社会分层和公平竞争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实现社会分层的合理化及社会流动竞争的公平性,都是长期、复杂的社会历程,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努力。

③教育需要在促进合理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竞争中发挥应有作用。

六、教育公平P106-P107

1、社会公平的定义:社会公平是在遵循社会公正价值原则的基础上,在实现社会平等的过程中,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或判断标准,指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无差别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2、教育公平的定义:教育公平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即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3、教育公平的内涵:

(1)起点公平

(2)过程公平

(3)结果公平

4、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2)社会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

04学生发展——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P116-P123(精读本段全部内容)

1、遗传因素P116-P118:

(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潜在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和成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既定的和潜在的。先天素质上的差异只会影响人的发展方向,并不决定人的发展品质。

2、环境因素P118-P122:

(1)家庭。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在广义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文化氛围、父母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人的发展影响至深。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将遗传、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有效转化为人的发展素质的一种特殊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教育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时会有意识地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利用。

③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教育可以促进先天的遗传素质向优势和有利的方向发展。

*评价“教育万能论”:

a.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教育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违背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b.教育作用的发挥往往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其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c.教育只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过分地夸大了教育的影响,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教育的负担。

(3)同辈群体。

①积极影响:同辈群体有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同辈群体有助于学生形成与同伴的友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

②消极影响:反学校文化的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4)大众传媒(尤其注意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大众传媒具有联系社会、传递社会文明成果的功能;大众传媒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生活空间;大众传媒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娱乐方式。

②消极影响:越来越注重娱乐功能和商业利益的发展趋势;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对虚拟环境的扭曲性输入;传播方式上的超时空性与虚拟性。这些不良元素会使学生思想钝化、社会责任感淡化,影响人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

3、主观能动性P122-P123

(1)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2)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等都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的发挥。(“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性)

4、影响人的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P122-P123

(1)这些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间必须发生真实的联系并构成整体。

(2)已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之间也会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环境因素通过提出更高要求而与现有身心发展水平构成矛盾,产生继续发展的动力,促进身心发展由低向高。

(3)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则是制约发展的本质因素,只有充分调动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制约发展的其他因素才有意义。

(4)每一个因素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都会随着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其自身的内容与结构也呈现变化状态,相互间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个体发展是一个充满希望、内容不断丰富、结构不断调整,从而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动态过程。

二、学生的本质属性(主体性)P123-P127

1、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在积极能动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和潜在的身心力量。

2、学生是发展主体(学生以发展为第一要义):

(1)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人。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人,人的发展是一种生成性的开放、动态过程。求成性需要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发展的内源性)。

(2)学生的发展需要价值引导。教育的作用是想方设法使每个人的智慧和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3、学生是权责主体(权利+责任)

(1)学生是具有人权的独立体。《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必须遵守的四项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念与意见原则以及无歧视原则。

(2)中小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3)中小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教育的适应性与发展性的关系P130

1、教育的适应性: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尊重和敬畏人的发展规律

(2)教育要及时地抓住个体发展的关键期

(3)教育要适宜有度,促进人的身心整体协调发展

2、教育的发展性:教育要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发展性教育”。

3、教育与学生发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辩证关系)

(1)教育的适应性是发展性的基础与前提

(2)教育的发展性是适应性的目的和归宿

(3)教育的积极适应又是在创造发展

四、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P136-P137

1、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

3、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4、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05课程——

一、课程概述P190-P193

1、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形式、分量以及进程的总和。

2、课程的组成:

(1)课程方案。课程方案是课程文件的第一个层次,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分门类的展开,是第二个层次的课程文件。

(3)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第三个层次的课程文件。

3、课程的价值:

(1)课程是教育目的之体现与实现的保证

(2)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中介

(3)课程内容是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

(4)课程实施过程是学生主要的生活过程,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

二、课程的影响因素P194

1、社会的需求

2、学生的特点

3、学科的发展

三、中学课程基本类型P197-P204(精读本节全部内容)

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1)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

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

①根据综合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②根据内容属性可分为学科综合课程和活动综合课程。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固有的属性划分)

(1)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2)活动课程:以儿童(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6~18岁的皆算作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是统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2)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的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1)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

(2)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3)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实施的课程。

(2)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潜课程、隐蔽课程或非正式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

★四、我国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P204-P209(精读本节全部内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注重课程功能的完善

(3)课程设置趋于多样化和综合化

(4)课程体系的信息化

3、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开放性、问题性和社会性与实践性

(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

(4)研究性学习的宗旨(主张):

①不仅指向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指向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②不局限于某一学科内容的学习,而是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③研究性学习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5)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意义):

①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研究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③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④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06中学教学——

一、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

3、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问题

4、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问题

二、中学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的客观联系P218-P221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对应上面第四个问题)

2、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对应上面第一个问题)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对应上面第二个问题):

(1)智力,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知识不等于智力,把握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极其重要

4、知识、情感与意志的统一(对应上面第三个问题)

三、中学教学的基本程序P221-P222

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四、学科教学认识的发展综合模型P238-P239(掌握图8-2)考克伦等学者从动态建构的视角来阐述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并提出了学科教学认识(PCKg)的概念。

五、课堂气氛P245-P253(精读本节全部内容)

1、课堂气氛的含义:课堂气氛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课堂气氛是班集体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呈现的心理状态及所构成的心理环境,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班级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课堂师生思想、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课堂气氛的类型:积极、消极和对抗

3、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课堂物理环境、课堂人文环境、教师的教

学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和教师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1)有安全感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有心理安全。需要教师有意识

地创设不威胁、不强迫的非胁迫性课堂气氛。

(2)有秩序的课堂:①制定课堂规则

②执行课堂规则

③适当惩罚对规则的违反

六、课堂结构与课堂管理P253-P256(精读本节全部内容)

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况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2、课堂管理策略: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部分构成,教师起主要作用。(1)课堂空间管理策略:合理布置课堂空间环境;选择合适的课堂互动模式和巧用师生间身体距离(2)课堂时间管理策略:保障并适度增加学生的“用功时间”;保证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给予适当、明确的课堂指令

七、课堂问答P256-P261(精读本节全部内容)

1、课堂互动的类型: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

2、课堂问答的环节:提问、候答、叫答、理答。

八、课堂纪律管理P261-P267(精读本节全部内容)

1、课堂问题行为的含义: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或干

扰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显性课堂问题行为;隐形课堂问题行为

3、课堂纪律的内涵: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认的行为准则,也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成熟的人格品质。

4、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及自我促成的纪律

5、课堂纪律管理:

(1)寻找原因(学生本身的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和环境因素)

(2)对症下药:预防性管理;支持性管理;矫正性管理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部分

1.教育

现代教育学把教育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形态:(1)非形式化教育(2)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义务教育

内涵: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特点:具有强制性、民主性、基础性、免费性、世俗性、阶级性等特点。

发展趋势:(1)普遍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重视义务学前教育

(3)重视义务特殊教育

(4)发展少数民族与边远地区义务教育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结果的预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选择、激励和评价的价值,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需要具体化为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又需要具体化为每门科目的课程目标,每门科目的课程目标则进一步具体化为每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4.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不太全)

教育的自主能动性:教育能促进社会发展

(1)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根本途径,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直接调节作用。

(3) 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有利于实现人口控制。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人口迁移。(4)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促进文化保存和传承。

教育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

教育促进文化选择和整理。

教育促进文化更新和创造。

5.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6.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类型:一是双轨制,二是单轨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与构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7.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形式、分量以及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比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物理课程等。

8.校本课程

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9.教学

内涵和规律:中学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影响中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全免而清晰地理解中学教学的含义、探究中学教学规律,是中学教师能够担任中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我国教育学界倾向于将“教学”定义为“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统一或总和”。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一切行为。

10.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类型: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适应个性的教育方法)

11.课堂气氛

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是班级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呈现的心理状态及所构成的心理环境。

类型:积极的课堂氛围;消极的课堂氛围;对抗的课堂氛围

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学设计、对学生的期望、自身的情绪状态、师生关系

12.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指师生间、生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类型: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师班互动

13.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职业从业者根据特定标准、通过法定程序实行资格认定的一种职业准入制度。

14.班主任

班主任的多重角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是班级的组织者和建设者

是班级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是管理工作的基层执行者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班级工作的组织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班级关系的协调者,学校与家庭、社区等之间的沟通者。

二.简答题

1.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时间管理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其本质是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管理。

课堂时间管理的要旨有三点:第一,教师要具备教学时间管理理念,合理分配既定教学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用功时间”;第二,教师要熟知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减少在同步教学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无谓时间消耗,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时间,个人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时间多余,而个人能力弱的学生则感到时间不足;第三,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延长学生乐于学习的时间。

2.当代师生关系建构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师生关系的理论嬗变:(1)教师中心论(2)学生中心论

(2)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和意义

冲突与碰撞:现实存在的师生关系

交往与对话:理想追求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对话是指师生在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文化合理性等的基础上,以追求师生和谐相处为目的而进行的平等、开放的交流与沟通。

首先,师生交往与对话的前提是教师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尊重和理解学生。

其次,师生交往与对话的关键是教师进行必要的文化反省,宽容和引导学生。

(3)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性教育意蕴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

再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最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 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

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1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 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 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识记 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4、教育功能的演变 (三)运用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识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校长负责制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4、校园文化 (二)理解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 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 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 __与发展 (一)教育 __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反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 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 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讲解学习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 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请认真读完}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第二节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福禄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二)蒙台梭利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创设者、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幼儿园)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幼儿园)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应聘人员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儿童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育人为本”的涵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了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熟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幼儿保护 熟悉幼儿权利保护的相关教育法规,保护幼儿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精神。 分析评价保教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熟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熟悉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幼儿、幼儿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保教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常见的儿童文学作品。 (五)基本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具有筛选并整合图画、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信息,并运用于保教工作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信息处理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及说课(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 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新课程理论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教材教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法规基础知识 说课基础知识汇编 (本书适合考前两周复习专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

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知识改变命运☆☆☆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 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 1816 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3、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 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4、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5、1989 年 8 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1989年6月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正式施行。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福禄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二)蒙台梭利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创设者、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3、教师的作用。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4.幼儿的自由发展和作业相结合 5.重视感觉教育(教具) ★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缺点和贡献(简答)缺点(1)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缺点缺点:(2)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等;贡献: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贡献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