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分析

高中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分析

高中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分析
高中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分析

高中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分析

一旦进入高中后,不少同学都会有这样的发现,以前上初中数学成绩非常好,现在数学成绩是落后了一大截,这简直让人无法直视,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高一学生学不好数学?又有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不论你在初中时代是辉煌还是落魄,进入了高中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过去的成就不代表你的高中生活可以高枕无忧,过去的失败也不代表你以后都会长久的落魄。进入高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先做个自我反省,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很多与过去不同的一面,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上,很多高一的学生都会遇见下面几个问题:

1)高一新生大都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自己能考上全市重点高中,就说明了自己在学习上有一套。自己初中怎样学,高中还怎样学,就一定能成功。不知道改进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2)甚至认为,刚上高一,适当让自己放松一下,奖励奖励自己前一段的苦学,一两个月以后再追,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这种不求上进,甚至釜底抽薪的想法,一定要尽早向学生讲清楚,让他们防患于未然。

3)新生面临着新的学习任务,缺少迎难而上的思想准备。暑假期间,疯玩疯闹。基础知识大滑坡,基本技能大退步,头脑时常出现空白。学习时跟不上教学的进度与要求。

4)对高中课程的学习特点,缺少全面准确的了解。对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缺少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结果:

1.感到教学进度太快了,讲的东西太多了,课外作业太难了。

有很多人作业中的困难越来越多。有的学生说,一看见数学作业就想哭。别人就劝解说:“你现在先别哭。忍过三天你再回头看,当初的困难根本就不值得一哭。真正值得你大哭一场的日子,一天接着一天,在后边等着你呢!”

2.期中考试以后,就有很多同学面临了人生空前的失败,于是惊慌失措,痛苦不堪。以数学为例,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期中考试不及格。情绪低落,从此对学习丧失信心,度日如年。

3.还有的学生,老是自我感觉不错,但是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一踏糊涂。也有的学生,校内考试分数甚高,一旦区、市统考,成绩就一落千丈。

高中数学的考试特点:

初中数学的考试方法,基本上是学什么考什么。高中数学考试却有许多截然不同之处。

下面用一个比喻来加以说明。比如学木匠,要先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怎样考试呢?一种考法是,依次检查你各种工具的使用水平。如果你都能达到相当的级别,你就是学好了木匠的本领。这就是初中数学的考试方法。现在提出另一种考法:给你提供适当的材料,并给出适当的备用零件,让你做一个板凳。由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把自己的设想加以实现。你如果依次在板凳的凳面上安上四条腿,再想安装四条横翅,就要发生很大的困难。也许你的想法根本就不能实现。这就是高中数学的考法。考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多一半是生疏的题目,是考生不能依赖模仿加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最感困难的是没有思路。分析不出所要解答的题目的问题结构。本来,木凳的结构是凳面上凿四个洞,再把四条腿用横翅连接,然后盖上凳面。有的学生非要把一块方木,凿去多余之处,形成一个通身一体的板凳,费时费事,困难重重,实施中就会连续出错。学生感到什么方法都学过,就是分不清,什么时候该用哪一个。看来,这确实构成了初高中数学考试的主要区别。打个比方,老师不断地讲解谜语,分析它们的结构,特点,思路,猜法……。作为一名学生,你把这一切都背下来,考试时依然没用。考试时,让你猜的一定是新编的谜语。考的是你的能力。

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

初中学生学数学,靠的是一个字:练!

高中学生学数学靠的也是一个字:悟!

1.先看笔记后做作业。有的高一学生感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为什么自己一做题就困难重重了呢?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还没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层次。因此,每天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先看一看。能否坚持如此,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最大区别。尤其练习题不太配套时,作业中往往没有老师刚刚讲过的题目类型,因此不能对比消化。如果自己又不注意对此落实,天长日久,就会造成极大损失。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久天长,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的网络系统。俗话说:“有钱难买回头看”。我们认为,做完作业,回头细看,价值极大。这个回头看,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看看自己做对了没有;还有什么别的解法;题目处于知识体系中的什么位置;解法的本质是什么;题目中的已知与所求能否互换,能否进行适当增删改进。

有了以上五个回头看,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与日俱增。投入的时间虽少,效果却很大。可称为事半功倍。用专业的语言说,就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化能力,使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远距离迁移。

高中数学公式史上最全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最全面,最详细)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bx再加上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评课稿模板

_________评课稿 尊敬的领导:大家好! 有幸听了_________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_________过程,理解并掌握_________,并能运用_________进行_________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_________,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知识迁移、主动建构,推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 四、拓展练习,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

(完整版)文科高中数学公式大全(超全完美)

高 中文科数学公式总结 一、函数、导数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U x A x C A ∈??,U x C A x A ∈??.A A ??≠?? 集合12{,,,}n a a a L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个;非空子集有21n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2n -个. 2. 真值表 常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下图):(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3. 充要条件(记p 表示条件,q 表示结论) (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4. 全称量词?表示任意,?表示存在;?的否定是?,?的否定是?。 例:2 ,10x R x x ?∈++> 的否定是 2 ,10x R x x ?∈++≤ 5. 函数的单调性

(1)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0)(>'x f ,则)(x f 为增函数;若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6. 复合函数)]([x g f y =单调性判断步骤: (1)先求定义域 (2)把原函数拆分成两个简单函数)(u f y =和)(x g u = (3)判断法则是同增异减(4)所求区间与定义域做交集 7. 函数的奇偶性 (1)前提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 ,都有)()(x f x f =-,则)(x f 是偶函数;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 ,都有)()(x f x f -=-,则)(x f 是奇函数。 (3)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8.若奇函数在x =0处有意义,则一定存在()00f =; 若奇函数在x =0处无意义,则利用 ()()x x f f -=-求解; 9.多项式函数1 10()n n n n P x a x a x a --=++?+的奇偶性 多项式函数()P x 是奇函数?()P x 的偶次项(即奇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多项式函数()P x 是偶函数?()P x 的奇次项(即偶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10. 常见函数的图像: 11. 函数的对称性 (1)函数()y f x =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0x =(即y 轴)对称. (2)对于函数)(x f y =(R x ∈),)()(x a f x a f -=+恒成立,则函数)(x f 的对称轴是a x = (3)对于函数)(x f y =(R x ∈),)()(x b f a x f -=+恒成立,则函数)(x f 的对称轴是2 b a x +=; 12. 由 )(x f 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得到函数)1(+x f 由)(x f 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函数)1(-x f 由 )(x f 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函数1)(+x f 由)(x f 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得到函数1)(-x f 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向右移a 、再向上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若将曲线 0),(=y x f 的图象向右移a 、向上移b 个单位,得到曲线0),(=--b y a x f 的图象. 13. 函数的周期性 (1))()(a x f x f +=,则)(x f 的周期T a =||; (2)()()f x a f x +=-,则)(x f 的周期2T a =|| (3)1 ()() f x a f x += ,则)(x f 的周期2T a =|| (4)()()f x a f x b +=+,则)(x f 的周期T a b =|-|; 14. 分数指数 (1)m n a =0,,a m n N *>∈,且1n >).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1 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2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当函数y=f(x)的自变量x 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y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

线性逼近。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3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高中数学评课稿范文(共9篇)

篇一:高中数学课评课要领及评课范文 高中数学课评课要领及评课范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如何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评价数学课呢?这里我从五个方面来讲: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纲,是数学评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教学目标确定的好不好,一要看目标是否明确,能不能兼顾能力培养、思想与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二要看广度、深度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三要看是否简明扼要、具体,便于实施,便于检测,四要看教学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规定着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恰当地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数学评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得当,首先要看执教者能否明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有无知识性和原则性错误;其次,要看教学内容是否围绕目标、反映目标,执教者能否分清主次,准确地确定重点、难点、关键点,处理好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讲授具有启发性、层次详略得当;三要看执教者能否处理好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思维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四要看执教者能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的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发两部分。教学方法运用的是否得当,主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学方法也是数学评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合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看是否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其次看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训练的情况,是否让学生参与尝试、猜想、试验、探索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评课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结论的掌握情况,还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揭示教学知识的本质,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部规律。学生是否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暴露知识发生的过程中,明确结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是怎样产生的,它与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何联系与区别,它应用于什么范围等,从而把评课评到点子上。第三,看课堂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讲练时间安排是否得当。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适时组织课堂强化训练。听评时,要从训练题的编排、训练形式、反馈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四)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板书、教态、教具演示、教育机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也是数学评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基本功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关注:一是教态自然、亲切、评议清晰、简练、生动、富有启发性,板书设计合理;二是有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技能;三是教具或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适时;四是具备较强的解题能力,做到思维清晰,书写格式规范,方法合理。 (五)教学效果 衡量教学效果,首先要看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想与道德教育等方面都实现恶劣目标要求;其次是看学生的表现,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看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能否对一堂新授课归纳主要内容,进行独立的课堂小结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等。 数学课评课范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为“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

14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评课稿-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评课稿 李志新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高中必修五的主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董老师的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复习课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共同探索,但是课堂气氛应该更活跃一点儿,应该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内化知识,也符合新课改理念。以下是我对课堂的具体评价: 一、教学目标 本堂课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三方面进行了说明,也有具体的数学思想,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教学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正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在运用启发式对其三角形中的常用结论进行了总结,做到了目标明确。 二、教材处理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正余弦定理的应用,关键是对正余弦定理理解,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准确科学,由于课时较短,感觉好像没有重点或者说重点不突出、一节课都是重点,在这点上教师应该再提高。 三、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通过知识回顾和两个考点的即时应用来进行。复习

回顾阶段为学生后面的考点即时应用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本节课教师主要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能与实际相结合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只是提问学生不一定很快就能回答正确,会使引入花去较多时间,重点就会不明显。即时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分析,想法很好,学生印象深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但解题过程不够详细,恐怕只有少数学生能很快理解,教师应该再进行一下说明。剖析和应用部分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巩固,也是必要的环节。小结在整个课程中也尤为重要,教师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是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运用了投影仪。教学手段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点单一,缺乏灵活性、创新性,这方面应该进一步改进,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之类的进行演示。 五、能力培养 本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强化了问题意识,使学生能积极思考,锻炼思维,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问题上能有点创新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关系 很明显本节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学氛围不明显,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距,水平较低的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需要思考时间。

高三数学知识点重难点梳理最新5篇

高三数学知识点重难点梳理最新5篇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高三复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1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_.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_.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_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_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高中语文评课稿.docx

高中语文评课稿 评课稿是听课后需要点评的评语,那么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公文站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一: 谈《定风波》一课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 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二: 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最全面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全-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x A x C U A , x C U A x A . 1 ? A A 2 n 2 n 2 n 1个;非空子集有 2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集合 { a ,a , , a }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1 2 n n 2 2 个. 3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ax 2 (1) 一般式 f (x) bx c(a 0) ; h)2 (2) 顶点式 f (x) a(x k(a 0) ;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h, k ) 时,设为此式) (3) 0) ;(当已知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坐标为 零点式 f (x) a(x x 1 )( x x 2 )(a ( x 1,0),( x 2 ,0) 时,设 为此式) 2 a(x x 0 ) ( 4)切线式: f ( x) (kx d ), (a 0) 。(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 y kx d 相切且切点的横 坐标为 x 0 时,设为此式) 4 5 真值表: 同真且真,同假或假 ; 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是 都是大于 小于 反设词 不 是 不都是不大于不小于 存在某 存在某 原结论 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 n 个至多有 n 个 p 或 q p 且 q 反设词 一个也没有至少有两个 n n q q 1)个 1)个 至多有( 至少有( p 且 p 或 x ,成立 x ,不成立 x ,不成立 x ,成立 对所有 对任何 6 ( 下图 ): (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 )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 若p则q 互逆 逆命题 若q则p 互 互 互 否 为 为 互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逆否命题 若非q则非p 互逆 p p q ,则 q ,且 充要条件: (1) P 是 q 的充分条件,反之,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 ( 2)、 q ≠> p ,则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 、p ≠ > p ,且 q p ,则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p ≠ > p ,且 q ≠ > p ,则 P 是 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 函数单调性 : 增函数: (1)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文字描述是:

全国百强名校 ”2020-2021学年高三数学重难点训练 (91)

第一讲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高考导航] 1.对等差、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考查,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利用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建立方程组求解. 2.对等差、等比数列性质的考查主要以客观题出现,具有“新、巧、活”的特点,考查利用性质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3.对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主要出现在解答题的第一问,是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而准备的,因此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考点一 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 a n =a 1+(n -1)d ; S n =n (a 1+a n )2 =na 1+n (n -1)2d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 a n =a 1q n -1(q ≠0); S n =????? na 1(q =1),a 1(1-q n )1-q =a 1-a n q 1-q (q ≠1).

1.(2019·大连模拟)记S 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a 4+a 5 =24,S 6=48,则{a n }的公差为( ) A .1 B .2 C .4 D .8 [解析] 由已知条件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可列 方程组,得????? 2a 1+7d =24, 6a 1+6×5 2d =48, 即?? ? 2a 1+7d =24,2a 1+5d =16, 解得?? ? a 1=-2,d =4, 故选C . [答案] C 2.(2019·济南一中1月检测)在各项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S 2=9,S 3=21,则a 5+a 6=( ) A .144 B .121 C .169 D .148 [解析] 由题意可知, ?? ? a 1+a 2=9,a 1+a 2+a 3=21,即?? ? a 1(1+q )=9,a 1(1+q +q 2)=21, 解得?? ? q =2,a 1=3 或????? q =-23, a 1=27 (舍). ∴a 5+a 6=a 1q 4(1+q )=144.故选A . [答案] A 3.(2019·广东珠海3月联考)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2+a 7+a 9=15,则S 8-S 3=( ) A .30 B .25

高中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

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叫 ,来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第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出版社第册、第单元的内容。《》既是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学生在已初步掌握了。 能力层面:学生在初步已经掌握了用 初步具备了思想。 情感层面: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教学课时 本节内容分课时学习。(本课时,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例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探索过程中,培养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确定为: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 其本质就是 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 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全面,最详细)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最全面,最详细)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bx再加上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 六倍角公式:

最全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加习题练习状元笔记)

物理重要知识点总结(状元笔记) 学好物理要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秘诀:“想” 学好物理重在理解 ........(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A(成功)=X(艰苦的劳动)十Y(正确的方法)十Z(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中要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 物理学习的核心在于思维,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做题时注意思考、注意总结、善于归纳整理,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并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这样,同学们一定就能笑傲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 对联: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学习物理必备基础知识) 对象、条件、状态、过程。(解答物理题必须明确的内容) 力学问题中的“过程”、“状态”的分析和建立及应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把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的前提是先规定正方向。 答题技巧:“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会做?做对?不扣分” 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只记结论,还须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由来。

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 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 .............)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 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0 a=0 V0≠0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 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 但F合= 恒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 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 ⑦波动及共振; ⑧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区别) ⑨类平抛运动; ⑩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 Ⅲ。物理解题的依据: (1)力或定义的公式(2)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 (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 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 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 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 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 ⑤加速度a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a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 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 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难点分析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 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 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 仍属于自然数,其中.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 (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 数集包含0;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评课稿 有幸听了陈晓娟老师教学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下面我谈谈对这节课的感受。 主要优点: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网络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清楚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能清楚地记忆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更好的运用知识。 陈老师在设计练习时,突出了平时教学的软肋,设计的题目多是计算,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思维。 不足:在最后一个题目神机妙算环节,第一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也很准确,但没有用到分割法,教师就没有给出明确的肯定。 建议: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的亮点。首先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其他的方法,通过对比对多种方法进行优化。 我参与聆听了赵丽梅老师主讲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深有感受,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总的感受: 一、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赵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

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补充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听了王建平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中我获得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设情境———指导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 二、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开始王老师在课的开始时出示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压成平行四边形,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没?学生各抒己见。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设计一节课时,对贯穿全课,形成线索的东西要格外关注。 值得探讨之处: 在练习中,应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巩固提高,而不是流于形式。我觉得练习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检测教学目标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