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中的科学观

古诗词中的科学观

古诗词中的科学观
古诗词中的科学观

古诗词中的科学观

中华古诗词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活力的,是那些科学与文学完美嫁接的诗句。固然,文学的艺术,首先是富于形象的语言艺术;然而,再插上富有理趣的科学的翅膀,她就会飞得更高、更远。

“万紫千红总是春”与事物的多元性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春日》。它用“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等形象而又富于色彩的语言,阐释了“客观事物多元性”这样一个科学的命题。客观事物,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在这个世界上都有生存的权利。后来人们又由此演绎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诗句,形象地表明了人们对世界多元性的认可。

“青山遮不住”与事物的必然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的名句,历来为人所赞赏。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的钱其琛副总理,曾引此句向全世界表白了中国人民坚定的心志,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就像无数的青山,挡不住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一样,这就是事物的必然性。同类诗句还有,宋?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唐?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类诗句又形象地表明了先哲们对事物发展必然性的清醒的认识。

“春江水暖鸭先知”与强调实践的第一性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的名句,苏轼对诗坛的一大贡献就是“理趣诗”,为科学思维的形象演绎,此句强调了实践的第一性:暖融融的春江水,只有畅游在水面上的鸭子们才能体验到;你若想了解某事物,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去实践,实践出真知,这就是科学。同样的名句还有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与反思个体认识的局限性

苏轼《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同样事物的观察,立场、视角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更何况是置身其中?个人的认识视野就更受局限。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事物,学会换位思考,才能使个体认知接近全面、客观、真实。

雏凤清于老凤声”与新生事物的无限生命力

李商隐盛赞其外甥韩翭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说明后生可畏,新人辈出,新陈代谢,不可抗拒。新生事物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中崛起、强盛的。这是“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形象的文学表述,如此经典的表述很多,如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清?赵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形象的诗句注入了科学的内涵,才更加熠熠生辉、启人心智。

“独树众乃奇”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

田园诗的创始人陶渊明云:“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这里陶老先生意识到,认知客观事物的差异性非常重要,差异才使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差异对人的

眼球才有冲击力,大众所奇的是“独树”,所欣赏的是“奇文”,这和我们当今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是不谋而合的。王安石的“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也强调了“红一点”个性的重要性。客观事物差异性、独特性的魅力,在这些诗句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楚动人。

“此事古难全”与形象的辩证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为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名句,曾给多少人以宽解、慰藉。俗云:人不得全,月不得圆;人生就是残缺的维纳斯;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人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来对待缺陷和挫折,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而苏轼此词句,正是这种心态的最经典的表述。

“只缘身在最高层”与高瞻远瞩的大视角思维

王安石《登飞来峰》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次,江泽民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引用了此句,表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眼光。科学的眼光,需要高瞻远瞩的大视角的宏观思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视线才会有全局性、前瞻性,决策才会有战略性、科学性。同类诗句,还有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山外青山楼外楼”与认识的无止境俗云: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探求未知,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科学认知观告诉我们:真理是不会穷尽的。古诗词里关于这方面的形象的表述也很多,如杜甫《木皮岭》:“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诗经?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人科学的开放意识与执着的探索精神。

(摘自《科学时报》王建堂/文)

古诗词结题报告

古诗词结题报告

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古诗词更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一支奇葩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以其精深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古诗词经万众传诵,影响了一代代人的修身与治学。 2、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提倡吟诵古诗词,她一直有这样一个理想: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以古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歌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诗词。用简单、小孩子容易学的,也是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教给他们吟诵。“小孩子很纯真,而且记忆力强,透过吟诵,可以长久记忆”。她说,与其说对古诗词进行研究是一种兴趣,到不如说是一种责任。为此,国

内外各地小学幼儿园均对本课题有所研究:太仓市实验幼儿园提出《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太仓实验幼儿园进行了《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嘉定区普通小学也开展了课题研究《走进千古美文松多经典诗句》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诗词诵读对孩子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本课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今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咏诵古诗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关于古诗文诵读的课外读物,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诵读和背诵。学前教育作为

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现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学前阶段,一方面是幼儿对语音和语法的敏感期;另一方面,古诗文虽讲究韵律音节,但其中不乏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经典作品。并且作为民族文化的命脉,古诗文所蕴含的美和潜在的教育价值很值得我们去研发。 综上所述,不论从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需要出发,还是为幼儿终身发展的奠基考虑,我们提出了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研究目的及相关理论依据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_整理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文化含义及理解(第一编)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

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蕴涵例说(作文素材)

蕴涵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古诗文 1.情感 忧国忧民——《离骚》《屈原列传》《书愤》 《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念家国——《虞美人》; 感时伤事——《愚溪诗序》《雨霖铃》《扬 州慢》《临安春雨初霁》《石 头城》《兵车行》《咏怀古迹》 《阁夜》《登岳阳楼》; 傲世嫉俗——《将进酒》; 追求爱情——《孔雀东南飞》《柳毅传》《长 亭送别》《杜十娘怒沉百宝 箱》《诉肺腑》; 思亲念友——《祭十二郎文》《一剪梅》;感慨人生——《登高》; 故国哀思——《哀江南》《虞美人》;

恬然自适——《山居秋暝》《归园田居》;感怀盛衰——《越中览古》; 自伤漂泊——《旅夜书怀》; 纯朴恋情——《邶风·静女》; 离别相思——《迢迢牵牛星》; 睹物怀人——《项脊轩志》; 慷慨豪迈——《秦风·无衣》; 天涯罹恨——《琵琶行》; 蔑视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壮志难酬——《蜀相》《念奴娇·赤壁怀 古》; 如梦情怀——《锦瑟》; 真爱无价——《鹊桥仙》; 忧愤忠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理想幻灭——《抄检大观园》; 爱国情感——《白马篇》。 2.意志 励精图治——《勾践灭吴》; 专心致志——《弈秋》; 不耻下问——《香菱学诗》。

3.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勾践灭吴》《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锲而不舍——《劝学》; 持正不阿------《五人墓碑记》; 深思慎取——《游褒禅山记》; 谏诤广纳——《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大 宗十思疏》《触龙说赵大 后》; 风节自律——《梦游天姥吟留别》《归园 田居》《归去来兮辞》; 谦逊自知——《秋水》; 豁达乐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 怀古》; 求真务实——《石钟山记》《师说》; 求索攻坚——《报任安书》; 崇尚自由——《闽塾》; 平均平等——《季氏将伐颛臾》; 个性解放——《林黛玉进贾府》《病梅馆 记》; 秉公执法——《失街亭》;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 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 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 ?兰花:高洁、美好。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 ?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摘要】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古诗词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性美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性的核心是善,即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善。真、善、美三者统一,这才可能成为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是“造就诗歌之美和美的诗歌的基础”、“诗人在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观照自然界时,眼光必须闪亮人性之光。”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就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教学中对人性美的探究,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等,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诗人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群众的。诗人的人性品位和精神品格,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他选取什么题材上,就大的题材范围讲,诗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最能倾注全部感情并且充分体现其人性之美的: 1深挚的亲情 其一:《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乐府诗,前二句共有两个意象:“线”、“衣”;三、四句写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五、六句:用了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晖”(母亲恩情),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形成对比、衬托。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这是一篇充满淳真感情的诗作。 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浅析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

浅析诗词中的科学知识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从表面上看,诗词歌赋与科学似有天壤之别,一者是感性的文人骚客的浅吟低唱,一者是理性的研究者的铁画银钩,但事实上这二者是和谐想通的,因为他们都是共同植根于人类创造力的土壤。诗人们通过诗词这种表现手法描摹物态、阐明事理、借景抒情。 1.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力学知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落木”在重力的作用下“萧萧”落到地面,由于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在重力作用下才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表现了重力和势能、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至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我与云俱东”等诗句则很好得体现了相对运动的概念,“千帆”相对“沉舟”运动,“我”相对“云”静止,都是由于参照物的不同所造成的。 古诗词中也有常见的夸张写法,例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前两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诗人想“一日”之内往返“千里”江陵,也就是在12小时内行驶2000华里(1000公里)的路程,据此估算船速约为千米/时。现代的内河轮船船速也不过10~20千米/时,此句显然是为了表达使人归心似箭的热切心情。后两句则是说明船相对于“岸”和“青山”是运动的。 光学知识 “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一句提出了“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实际上这里说明了光学中最普遍的一条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前一句描述的是由于光的反射使水的视深小于实深。而后一句则描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施力物体为“鱼”,受力物体为“荷”,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了荷的运动状态”。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本来是白色的,诗人却说“片片红”,其原因是太阳光中含有七种色光,当它穿过一片红色的桃花时,白光中的大部分色光被桃花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再照到白色的柳絮上自然呈现淡淡的红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光沿直线传播投射到“床前”,之所以造成“疑是地上霜”的视觉感受首先是由于月光穿过大气层发生折射和漫反射,使光线分散,故而朦胧乳白,光线到达地面,由于表面粗糙产生了漫反射,造成了“霜”的视觉感受。 热学知识 王安石的《梅花》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了物体内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此诗句表现了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而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则说明了温度能够影响分析运动的激烈程度,花朵分泌芳香浓郁

2018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以下是初中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意象,并例举出相关诗句。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例句及出处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例句及出处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柳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例句及出处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月

(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例句及出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例句及出处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阳 (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例句及出处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例句及出处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

古诗中的科学

古诗中的科学 古诗中的科学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操在立太子事情上极其慎重,为了避免废长立幼引起宫廷政治斗争,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曹丕.曹丕在位期间,曹植受到了排挤和政治上的压制,最终无所作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绪的变化,也反映到了他的文学作品中. 但是,这首控诉哥哥迫害自己的诗歌,究竟是否出于曹植之手,还难以确定,曹植的文集中并没有收录这首诗. 《七步诗》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据载,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与"兄弟"有关的诗, 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做不出来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七步诗》.原诗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几经流传,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四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作者采用比兴手法,自比为豆,以萁豆相煎为比喻,一"燃"一"泣",揭示了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自己受到的残酷迫害.萁,一般的古诗鉴赏书上是指豆茎,晒干以后用作柴禾. 事实上,豆是种子,包在果实豆荚张荣华

中.种子在土壤中萌发,长出的植物体具有根,茎,叶三种植物器官. 开花传粉 以后,结出果实豆荚,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在第一个豆荚出现之时,植物体同时包括 了根,茎, 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植物器官. 随着最后一个豆荚的成熟,植物体也 逐渐变得枯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人们把豆苗连根拔起, 采集豆荚,剥去果 皮以后,得到豆, 作为食物.而植物体上的其他部分,则可以用来做柴禾.成熟早的 豆荚,就在植物体上开裂,将种子散落在土壤中,豆荚则留在植株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古人上.因此 所谓的"萁",实际上指的是除去种 子,花的整个植物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来"豆"和"萁"是在同一根上生长起来的,为何"萁"这么着急得要迫害 "豆"呢?表面上作者是指责"萁",实际上是一语双关,责问哥哥,为何要对一母同胞的兄弟逼迫得如此紧急.郭沫若先生在1943年在《论曹 植》一文中,大胆推测这首诗非曹植所为.还做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 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豆熟"做"席上珍","萁灰"作 "田中肥",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谈不上"相煎".郭先生从科学角度,赋 予豆萁新的含义.这种勇于突破前人思维定势,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诗中起兴所用的"豆"与"萁", 分别为豆科植物栽培大豆(Giycine ,L.Merril1)的种子和除去种子, 花的整个植物体.按照种皮颜色, 可以分为黄豆,青豆,黑豆和其他各色豆.大豆的祖先是野生大豆 (GlycinesojaSied.etZucc), 起源于我国.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如《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的 记载.l9世纪后期传人欧美各国,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 遍及世界各国. 豆科植物的根非常特殊,上面长满了米粒至黄豆大小,圆球形或长枣形,各种 形状的小瘤状突起, 统称根瘤.当种子萌发以后,土壤中与该种豆科植物相适应的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那短短文字,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其意之深、境之远、情之挚。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的《一去二三里》到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五年级的《长相思》六年级的《春夜喜雨》,诗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很明显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王松洲老师对古诗词教学做出这样的评价:从教的角度看“难”从学的角度看“难”即:四难,难读、难懂、难入、难学。而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堂让古诗词教学变得轻松许多。针对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古诗《山行之秋意》,李老师执教的词《浣溪沙》走近苏轼谈一下我的认识。 蒋老师《山行之秋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蒋老师利用漂亮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好的语文课是对学生全程的吸引。在感受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食蒋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时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的兴奋点。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蒋老师不只站在教材的高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学习描写秋景的古诗时有一个纵向的联系,老师对知识点做了一个整合因此便有了《枫桥夜泊》、《子夜秋歌》、《暮江吟》、《古朗月行》……从而让学生

从读中,从观察中扩大了对秋的认识:霜、叶、水、果、月……这是一个知识面由窄到宽的延伸。 老师在做练习时实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1 有诗中的秋景牵引到现实生活中的秋景比如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大雁南飞,花果飘香……看到学生写的秋天的词语我想这也是我们的收获 2 在感受诗的韵律美时,要求学生边背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说,没有想象的课堂是平实的,而这节古诗教学是生动的。在了解古诗时和学生一起认识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体会古诗中比喻的妙用,那么学生在描写“银杏树、枫树、柿子树、石榴树”的变化时句子会更加生动。 蒋老师的古诗教学突出重点看秋景,练说话,突破难点感受是的韵律美,是一个很好的读——说——练的结合。 李老师《从〈浣溪沙〉走近苏轼》 听完这节课,我不禁惊于苏轼那面对逆境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惊于李老师那深厚的文学积淀。《浣溪沙》这首词以淡疏的笔墨写景,以形象的语言抒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李老师从复习巩固入手出示苏轼的作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再次领略苏轼的才华导入新课。知识点有对比就有提升,拿《清平乐.村居》与《浣溪沙》的格式对比,前者少了小序,后者少了题目。 “读”也是这一课堂特色。学生自由读《浣溪沙》,指名读,正字音读,师生共读,读苏轼不同人生经历作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古诗词群文阅读课题中期总结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19年度工作总结 一、课题概述 本课题名称为: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本课题属于张家口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的一般课题,学科分类为基础教育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在有限的课时条件和学习精力下,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学习大量古诗词,发挥“诗教”功能,让古诗词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科学高效。因此,开展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有一定创新性和较强的实效性。本课题于2018年9月27日申请立项,2018年12月25日市规划办同意立项。课题研究时间自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给予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二、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自开题以来,课题组严格按照已制定的研究方案开展各项研究工作。我们统一思想,立足课堂,深入学习,大胆探索,不断交流,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现就所研究内容、进展情况做如下小结: 1.理论学习交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题研究首先要解决“理论不足”的问题。立项之后,课题组负责人带领全体课题组教师开始对“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做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 我们在知网上,在《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国教师报》等教育杂志、报刊上,查找与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相关的理论、课堂实录等资料,并将资料筛选、汇总,整理成册,在课题组内传阅、学习、讨论。对于理论知识和前人已有经验的充分学习,夯实了成员们的理论基础,并为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奠定了基石。 我们主要学习的文献有:《群文阅读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运用》《群文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情与境》《浅析小学古诗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比较:走

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

★在宋词中,。秦观的名作《鹊桥仙》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从人间到天上,水与爱情真是 一水牵情万里长。佳期如梦,胜却人间无数,咏唱的便是天上之水与爱情了。#历史上,多情的人却以水为缘,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宋】李 之仪 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 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 色,而自成高致。极写了有情人相思的绵绵-只希望你的心能象我的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一份深浓相思的情意。寄望伊人“君心似我心”,表明自己至诚的意愿,情深意重,此心所寄,永生不渝。 ★自白居易以来,《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 词调多用于抒写男女情爱,而将情爱与水结合起来表现却又十分出色的,当数林逋这位单身贵族。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带给她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山下,一江春水拍山流过,是水对山的依恋。表面写景,景中却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而去.

最新整理古诗词,中国人的宗教.docx

最新整理古诗词,中国人的宗教 古诗词,中国人的宗教 在古代,想成为乘龙快婿、蒙破格礼遇,或全靠写一手好诗词。可见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超强魅力。拥有3000年强大生命力的古诗词,不仅对民族国家有着双重教化价值,还代替了宗教任务,让人从中寻获灵感与活跃的情愫。 “永远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 中国传统诗词,向来被看作六艺之首,从《诗经》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博大精深、意境美妙、言简意赅、神韵幽远,无不讲求炼字炼句炼意炼象之功。在许多诗词中,换一个字会境界全无,改一个词,则面目全非。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及其独特之处。 因此,每一個以汉语为母语为基础的中国人,则必须认真地学习、研究和掌握这种传统文化。这也正是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真正含意所在。 3000多年,中国传统诗词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所带给人们的一种特殊美感,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其平仄交织,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便于吟诵;其典雅质朴,内容精巧,和谐蕴籍,独具风韵;其结构之严谨,语言之凝练,韵律之和美,造象之奇特,举世瞩目。这些,无一不深刻、持久地感染和充实着我们,难怪连美国文学家庞德都对我国的传统诗词极为佩服,他认为音节只有七个的“中国诗的短小、精确和集中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诗意和艺术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因此,历朝历代诗人词家笔下的那些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名篇佳句,不仅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而且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

此外,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和时间考验的中华诗词的诗教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中国的传统诗词,正如新加坡诗人潘受所说:“永远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 成为血液里的基因,代替宗教任务 不管怎么说,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使其已成为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所以中国文人,人人都是诗人,或为假充诗人,而文人文集的十分之五都包含诗。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即常以诗为主要考试科目之一。甚至做父母的欲将其多才爱女许配与人,或女儿本人的意志,常想挑选一位能写一手好诗的乘龙快婿。而阶下囚常能重获自由,或蒙破格礼遇,也可能是因为他有能力写二三首诗呈给当权者。 中国诗词的魅力还体现在它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因宗教的意义在于人类性灵的发抒,在于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在于对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 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或活跃的情愫。中国人在宗教里头未曾寻获此灵感或活跃的情愫,宗教对于他们不过是装饰点缀物,用以遮盖人生之里面者,大体上与疾病死亡发生密切关系而已。可是中国人却在诗里寻获了这灵感与活跃的情愫。 诗词又曾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人生观,这人生观经由俗谚和诗卷的影响力,已深深渗透一般社会而给予人们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和艺术家风度的忍受人生。经由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之感,常能治疗一些心灵上的创痕。有时诗引动了浪漫主义的情绪,而给予人们终日劳苦无味的世界以一种宽慰;有时诗迎合着悲愁、消极、抑制的情感,用反映忧郁的艺术手腕以澄清心境。 总之,诗词教导中国人一种泛神论与自然相融合:春则清醒而怡悦,夏则小睡而听蝉声喈喈,秋则睹落叶而兴悲,冬则踏雪寻诗。在这样的意境中,诗词完

古诗词中的科学

古诗词中的科学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诗词中包含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初中古诗词常用意象整理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类 2.动物类 3.乐器类 4.自然类 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高洁、气节、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亭亭玉立,挺拔多姿,蒸蒸日上,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中考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柳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9、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多措并举,准确理解古诗词内容

多措并举,准确理解古诗词内容 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欣赏古诗词,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而且,近些年,中考、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题必不可少,尤其是对“理解古诗词内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已数见不鲜。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审视标题,明确中心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3、关注小序,借助注释 4、字斟句酌,披文入情 5、重视技巧,强化积累 (一)审视标题,明确中心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不少诗歌的标题对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我们可以迅速理解很多诗歌的内容。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则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 而《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沁园春雪》等宋词元曲,题目就是作者写作的对象。 因此,我们说,读诗,首先要从关注标题开始,很多时候,抓住标题,就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我们准确而快速地把握诗歌内容,明确诗歌写作的中心。而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心急的同学忽视。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要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许多诗歌所表达的主旨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例:有这样一道中考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诗人笔下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如果我们素日对李煜这一词人的生平有准确的积累,了解其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囚居后思念故国的情怀,完成这一题目,就得心应手了。 2、总结概括重要作家的基本诗作风格 一些重要的作家,我们要在日常的学习中通过诵读、感悟,整理概括出他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