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非法集资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非法集资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非法集资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非法集资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浅谈非法集资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高发,不仅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也不断刷新,引发不少集体上访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在处理这类案件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何界定单位犯罪中责任主体的范围、如何妥善处理涉案财物、如何看待集资参与人的诉讼地位等问题,往往成为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关键所在和实现案结事了的重要抓手。为了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准确打击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秉持最高人民法院2016 年11 月发布的《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关于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工作实施意见》精神,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问题

刑法上的目的犯,是指以特定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然而,非法占有目的具备与否正是集资诈骗罪与其他非法集资类犯罪相区分的关键要素。在集资诈骗犯罪案件中,若行为人自己供述,或者出借人等相关证人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案件审理的阻碍较小,易于结案。但现实却并非如此,行为人往往否认其具有该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由果溯因,通过对具体行为的分析,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为解决此问题,我国相关刑事法律规范对何为非法占有目的作出了具体规定。《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2010 解释》)第4 条第2 款规定了8 项可以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非法集资情形,除第1 项属于行为时的事实以外,之后的6 项均属于行为后的事实,即以出现法定结果作为判断标准。行为后的事实的共同点在于:行为人没有将募集的资金用于可以回报(包括返还本息等)出资人的生产经营过程......则可以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此8 项情形的规定对司法实践中具体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确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防止司法擅断,过于扩大打击面。但对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认定的争议并未因此消弭,由于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出现分歧,往往造成定罪量刑的尺度不一。

(一)非法占有目的之法律推定具体分析

第1 项情形所规定的明显不成比例含混不清。集资后根本就没有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认定上自问题探讨110然不存在疑问,问题是当有一部分集资款用于生产经营时怎么处理?本条解释中所给的解决方式以明显不成比例来认定,但何为明显,明显的标准是什么,需要达到何种程度方为不成比例,本解释并未予以明确,需要司法机关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在第3 项中仅单纯规定了携带集资款逃匿,而没有具体规定逃匿所携带的资金数额及原因,有一刀切以偏概全的嫌疑。比如在行为人逃匿时,可能仅仅携带了较少量的资金,大量的资金并没有被带走;再如行为人在因经营不善,将所剩无几的资金携带逃匿的,也属于携带资金逃匿的情形,但这种情况下就不宜或很难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携带资金逃匿是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2010 解释》中并未予以详细规定。至于行为人为何逃匿,不排除不同的原因所致。如有的行为人在行为上表现为携带资金逃匿,但这种逃匿有可能是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所造成的,不排除其本人并非企图占有这些资金。如果是为了躲避生产经营产生的债务或是投资人的围攻而携资逃匿的,恐怕就不能适用本项规定。

在第4 项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中,因行为人利用集资款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此时集资款就转变为了犯罪款项,而犯罪赃款按照《刑法》第64 条及有关司法解释之规定将由国家予以没收,故行为人应明知其将来不能还款。但本项应当在行为人没有将非法募集的资金用于可以回报出资人的生产经营过程的意义上进行理解与认定。只要是为了回报出资人,行为人即便将募集来的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因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应被认定为集资诈骗罪,而应当以违法犯罪活动本身所构成之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犯罪进行处罚。

针对第5 项的理解上,是应当将逃避返还资金理解为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的推论,还是应当将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理解为逃避返还资金的一种情况,理论上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主张,结合第6、7 两项的规定及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应以后者的理解为宜,并且逃避返还资金才是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核心要素,第5、6、7项中具体行为方式并不足以认定行为人的此种主观目的。本文对此观点也是持赞成态度。分析第5、6、7 项的规定来看,逃避返还资金是行为人行为定性的落脚点。其中所规定的诸如隐匿资金、搞假破产、假倒闭、拒不交代资金去向等不过是行为人为了逃避返还资金所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只是手段,逃避返还资金才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具有核心意义。

第7 项规定的拒不交代资金去向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情形:1.行为人自侦查阶段就拒不交代资金去向,直至审判结束仍未交代;2.行为人在侦查阶段交代的资金去向是虚假的,而审判阶段却如实供述了资金去向。对于前一种情形,行为人拒不交代的行为已经可以被推定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实践中并无异议。存在疑问的是后一种情形,此时行为人是否属于拒不交代,进而可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呢? 本文对此持肯定的观点。此种情形已经明显反映出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为了从严打击此类犯罪分子,尽可能地挽回集资群众的经济损失,故《解释》增加规定了这一情形。行为人在庭审时的如实供述,如果据此将赃款追回,视为具有积极退赃表现较为恰当,可以当做量刑情节加以考虑。

有观点可能认为,以拒不交代资金去向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似乎有违反逻辑的嫌疑,易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这种忧虑应当说不无道理,也正是本规定被诟病的原因所在。但这种认定在性质上是从结果反推目的,是一种法律的推定。在经司法机关侦查期间,要求行为人如实交代而其仍不交代,致使大部分的涉案集资款无法追回,给国家、社会他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可以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8 项是一个兜底性条款,此条给予了司法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但也正因为如此,适用本条时应当极其谨慎。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而采用更加新颖手段进行非法集资犯罪的案件也会不断涌现,这也正是本项兜底条款存在的意义所在。但在依据本条具体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时,需要结合前7 项规定的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其他情形只有在和前7项采用的判断标准具有类似性时,才存在被认定的余地。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排除

从《2010 解释》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这8 项规定来看,整体上属于由果溯因的反推模式。虽然这种推定在大部分场合是合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为人未返还并不必然表明其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因为未退还完全有可能是非法占有目的以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也就是没有排除其他可能。在没有排除其他可能而根据一些客观事实尤其是未返还的事实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势必会陷入客观归罪的泥潭。因此,《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

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规定了两种排除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因此,要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要先考察其不能返还资金的具体原因。

在第一种情形之下,不能返还仅是一种客观的结果,至于为何不能返还还要慎重考察。因为此时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的是,行为人的确将集资款用于了合法的生产经营,但由于其经营不善、能力有限、市场环境突变、突遭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致使生产无力进行,进而不能还款的,不宜被认定为集资诈骗罪。第二种情形则与《2010 解释》第4 条第2 款第1 项异曲同工,因为二者皆涉及比例的问题。何为大部分,何为少量,需整体衡量其中存在比例问题。对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应结合案件全部事实进行综合判断,不能客观归罪、以偏概全。

二、非法集资单位犯罪中责任主体的追责范围

(一)一般业务人员的责任认定

非法集资单位犯罪中,除了起组织、策划、领导作用的主管人员以外,还存在大量的普通业务人员,这些业务人员往往与主管人员并无共谋,仅是负责具体的集资即吸收公众存款工作,但他们是否应与主管人员一样被追究刑事责任呢? 单纯从《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2014 意见》)第4 条规定的角度考察,似乎只要符合非轻微情节、收取了一定费用的员工,只要提供了帮助行为(往往是职务行为)的,就构成非法集资犯罪的共犯,应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本文认为,无论是基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考量,还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精神,都不能过于扩大打击范围,不能仅以员工实际上提供的帮助行为,就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集资的共同犯罪故意。非法集资类犯罪的设立是为了打击实施非法集资并实际控制集资款的人,一般的业务人员并不应包含在其打击的对象范围内。具体从事吸收存款业务的人虽然涉及的金额可能十分巨大,但这些资金并非由其控制或问题探讨使用,他们吸收资金的行为只是对非法集资的实际行为人控制或使用资金起到了帮助作用,其作用大小不能仅靠非法吸存的数额多少来判定,具体作用有多大、是否构成犯罪还需要根据其在公司工作时间的长短、涉及吸存人数的多少、个人从中所获利益多少等进行综合判断。一般业务人员往往只领取基本工资,并没有另外获益。因此,对于此类业务人员不宜作犯罪处理。

(二)受上级命令指使者的责任认定

受上级命令的指使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可以成为行为人脱罪的辩解理由,实则不然。在我国,常见的违法阻却事由包括依法执行命令的行为与正当业务行为,但二者与非法集资类犯罪中受上级命令的指使在性质上并不一样。依法执行命令的行为是指按照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执行命令的行为。尽管该行为在表面上也许符合某犯罪的特征,但因不具有违法性,故不认为是犯罪。而非法集资类犯罪中受上级命令指使的人存在先天不足,其执行命令的前提并不合法,此时行为人执行命令是为非法集资犯罪服务,并不是实施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利或义务。正当业务行为是指虽然没有法律、法令、法规的直接规定,但在社会生活上被认为是正当的业务上的行为。这种行为之所以阻却违法并不是因为从事了业务而不构成犯罪,而是因为业务正当。在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中,非法集资本身就是非正当的业务,因此,受上

级命令的指使难以成为脱罪的理由。

试举北京碧溪广场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加以说明。被告人王宝某担任北京碧溪广场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期间,为给碧溪广场公司及相关企业筹集经营资金,于2002 年12 月至2005 年间,以定期支付高额回报、保证回购、无风险投资等条件为名,非法吸收资金共计7.61 亿元。碧溪广场公司先后支付业主回报款共计1.2 亿元。被告人王勇某任碧溪广场公司财务经理,被告人侯某任销售总监期间,受王宝某的指使,具体负责碧溪家居广场附租约产权式商铺的销售工作。案发后,经法院审理认为北京碧溪广场有限公司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告人王勇某、侯某系受王宝某指使实施犯罪,被认定为从犯。该判决符合相关立法精神。

三、非法集资涉案财物处理问题

《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要求:严格规范涉案财物的处置,依法维护涉案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对于经过审理不能确认为违法所得的,不得判决追缴或者责令退赔。涉案财物的处理是办理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中最为棘手、与集资参与人利益最为密切的问题,同时也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故必须在确定的追缴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优化,降低损害。

(一)财物的追缴范围及注意问题

《刑法》第64 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具体分析,本条规定的财物追缴具有3 层含义:1. 追缴或退赔的是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而不是被司法机关侦办案件过程中所扣押、查封的一切财物;2.属于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予以返还;3. 没收的对象为违禁品以及属于犯罪分子本人所有的供犯罪所用的财物。这是刑法

《2014 总则中对犯罪所得之物、所用之物如何处理作出的明确规定。具体到非法集资犯罪而言,

意见》第5 条关于涉案财物的追缴和处置问题中规定犯罪违法所得应当依法追缴。另根据《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0 条之规定,非法集资款被用于投资而所取得的股权、房屋所有权、期货等财产性利益,人民法院也应予以追缴。

但在将犯罪所得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其犯罪所得收益的认定应有一定的限缩,应将其严格限定在由赃款赃物直接产生的基础上(如投资股票、购买房产等)。在有些案件中,行为人将非法集资款投入到自己正在经营的已有一定规模的合法企业中进行扩大再生产,有的行为人则是将非法集资款连同自己的合法资产一并投入到生产经营中。遇到这些情况时,司法机关需要仔细区分合法财产和非法财产、行为人自己的财产与他人包括家人的财产,只能追缴或没收非法资金及其兹生的财产,不能不加区别地全部追缴或没收。同时,为了贯彻《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在案发之初,侦查机关一定要慎用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行为人企业(不止涉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依法必须查封、扣押涉案财物时,则要注意防止或者尽量避免行为人的财产因涉案而产生贬损,不管行为人的财产是合法还是非法。如果有利于减少损失的,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企业预留必要的流动资金,甚至对行为人变更强制措施,不予羁押。

(二)第三人取得财物的追缴问题

当非法集资犯罪的涉案财物被行为人处分给第三人时,能否向第三人进行追缴呢? 此时,要考察第三人取得涉案财物是恶意还是善意。《2014 意见》第5 条第2 款规定了5 项将非法吸收的资金及其转换的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应当依法追缴的情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1 条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且其第2 款明确指出,涉案财物已被第三人善意取得的,不予追缴。此外,若从刑事法整体层面上衡量,其他类犯罪司法解释也印证了刑事案件中的涉案财物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由此也可以看出,刑事法对涉案财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持肯定态度,非法集资案件也不例外。故综合考察,非法集资涉案财物在第三人取得后,是否需要追缴,主要衡量第三人是恶意取得还是善意取得,主观上是否存在明知,是否以无偿或不合理的低价等而取得。在符合上述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第三人显然属于恶意取得,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应当予以追缴。而在善意取得的情形下,不能追缴,这不仅是法律保护善意第三人财产权利精神体现,也是落实平等依法保护产权的政策要求。

(三)集资参与人既得利益的追缴问题

集资参与人已经得到的利息、分红能否追缴?《2014 意见》第5 条明确规定以吸收的资金向集资参与人支付的利息、分红等回报,依法应予以追缴,若集资参与人本金尚未归还的,所支付的回报可以折抵本金。这就表明集资参与人能够收回的只是本金,所谓的利息、分红应被追缴。那么,集资参与人通过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而得到的利息、分红是否也应被追缴呢?结论应是肯定的,只要是用非法吸收的资金支付的利息、分红都应被追缴。

四、集资参与人的刑事诉讼地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涉案集资参与人少者十几人,多则上千人,可以说集资参与人的存在是集资人能成功实施犯罪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集资参与人受到高息的利诱后,往往是自愿参与投资,投资有风险,也是每个投资者都应知的基本道理。而在现实中发生的诸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集资参与人往往在集资者失踪或潜逃导致血本无归时,却要求司法机关等部门为其损失买单。很多人在投资之初就抱有天上掉馅儿饼一本万利等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不正视、不考虑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投资规律,因此集资参与人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可以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不仅集资参与人在所谓投资失败后自视非法集资犯罪的被害人,而且一些司法人员在办理此类案件中也多将他们以被害人对待。那么,这些人究竟是不是刑事法中意义上的被害人?本文认为值得商榷。

首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保护的法益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其中并未涉及集资参与人的利益保护问题。集资参与人在非法集资犯罪中受到损害的是其财产权,但所谓财产权并不是本罪保护的对象,故将其视为被害人并不妥当,且正是因为其积极的参与才导致了社会危害的扩大。根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18 条之规定:因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故依据刑事被害人的正当性,其不应被视为被害人。此外,在集资参与人与集资者构成非法集资共同犯罪的情况下,更不宜将其视为被害人。

其次,刑法不仅具有打击犯罪的功能,还有教育、指引功能。集资者无视国家法律规定,抱有投机心理参与非法集资助长了此类案件的发生。这些人参与非法集资,获利后据为己有,遭损后则将司法机关当作返本付息承诺的保证人,若将他们列为被害人加以保护,有违法律

的公正,也会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另外,也不能依据《2014 意见》采取的追赃后返还资金措施将这些人推定为被害人。犯罪赃款本应予以收缴,只是为了安抚群众,化解社会矛盾,司法机关才将涉案财物按比例返还,但这并不能成为认定集资参与人为被害人的依据。并且,此意见中的相关法律术语也未将投资人视为被害人,而是称之为了集资参与人。

最后,从刑事诉讼的诉讼程序考察,若将其视为被害人,那么其将享有被害人的一系列诉讼权利,如申请阅卷、申请抗诉、参与庭审等权利。而且检察院、法院还必须在案件受理、判决后履行告知诉讼权利、送达判决书等一系列诉讼程序,这严重影响诉讼效率。虽然追求诉讼效率不是牺牲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理由,但一个重要的现实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及的人数往往众多,这样做无疑极大加重了案件审理的负担,司法成本及有限的司法资源将受此拖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知,投资者的确可能因非法集资受到损失,但综合衡量其并不属于刑事法上典型意义的被害人,故在相关司法实践中不应将其视作刑事法中的被害人,而应称作集资参与人较为适宜。

20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 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根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10〕18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0年1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四起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

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四起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 2016年4月22日上午,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市两级法院审理非法集资案件有关情况,并现场发布了4起典型案例。 案例1:金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案 被告人金宁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30万元;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基本案情】 被告人金宁原系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退休后到河南鑫融投资担保公司任总经理。金宁以高息并保证随时兑付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人员非法吸收资金,绝大部分转入他人指定账户,从中吃取利差。2012年3月,金宁在不能及时兑付集资户本金及利息的情况下,隐瞒真相,以支付高息为手段,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继续向集资户吸收资金填补亏空。至2014年10月21日,累计吸收资金11.5亿余元,至案发尚有1.78亿余元不能归还。本院一审判决:被告人金宁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30万元;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典型意义】 金宁原系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明知高息非法吸存系违法行为,风险较大,仍然实施非吸犯罪,在资金链断裂、无能力兑付的情况下,掩盖事实真相,为拆补资金而继续非法集资,造成1.78亿余元无法兑付,数额特别巨大,且存在挥霍资金、拒不交代部分资金去向、案发前转移资产、销毁书信等行为,非法占有的故意明显,分别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金宁的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给集资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犯罪情节严重,应予严惩。对金宁判处无期徒刑,体现从重打击。 案例2:江中祥、赵景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同诈骗案 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对江中祥判处有期徒刑20年,并处罚金80万元;对赵景玉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50万元。 【基本案情】 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间,被告人江中祥、赵景玉因开发房地产需要资金,找到商丘市6家担保公司,承诺高息,用所开发的商品房作抵押进行借款。经担保公司公开宣传、担保,以商丘市中天置业有限公司名义直接吸收140余人资金4870余万元。 2012年年初,郑州诚通投资有限公司发生挤兑事件,该公司负责人董俊杰与江中祥商定由江中祥的中天置业公司帮助董俊杰对接总额4000余万元的债务,即债务转移。诚通公司向客户提出,愿意接受对接债务的客户需付对接额30%的现金给江中祥,用中天置业的房产清偿债务。江中祥利用一房二卖和虚构房源手段,骗取17名对接户现金600余万元。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对江中祥判处有期徒刑20年,并处罚金80万元;对赵景玉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50万元。 【典型意义】 该案属典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件,涉案数额特别巨大。同时,江中祥等人利用非法集资案件被害人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以债务转移为名,签订对接合同,收取所谓的“对接费”现金600余万元后,虚构房产或一房二卖,对接户实质上得不到房子,致使本来就血本无归的对接客户又多付给江中祥等人30%的现金,进一步加大了集资群众的损失。该行为是非法集资犯罪的伴生犯罪,群众深恶痛绝,应予从严惩处。 此案也给广大集资群众一个警示,对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或公司以资产偿还兑付欠款的情况一定要有

(精)工作心得: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犯罪的法律边界(最新)

(精)工作心得: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犯罪的法律边界(最新) 司法实践中,如何划定合法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犯罪的法律边界,始终是一个动态难题。随着私募基金的迅猛发展,解决这一难题的需求更为迫切。本文作者从集资主体是否有登记备案、集资对象的人数和资质条件、集资是否公开并承诺受益以及是否具有真实集资项目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划出二者之间清晰的法律边界。 我国法律规定,私募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开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由于政府对私募基金的监管相对宽松,私募基金的投资方式更为灵活,我国的私募基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以迅猛发展。 据统计,截至X年5月末,我国私募基金资金管理规模为2.69万亿元,而X 年12月底,证监会权威报告显示,已备案的私募基金实缴规模为4.05万亿元。 [2]仅从上述数据上看,私募基金的发展速度确实惊人。在私募基金高速发展的同

时,我国的法律监督管理并未跟上,立法缺位,市场混杂,投资风险大。我国尚无专门统一规范私募基金的法律法规,仅有《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涉及部分内容,《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8月21日)(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是首部专门针对私募基金的规范性文件,但属于部门规章,效力级别较低。 私募基金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飞速发展,可能出现如下问题:一方面,私募管理创新可能因无法可依,而踏入违法犯罪雷区,构成非法集资类犯罪,统称为私募创新型非法集资犯罪。另一方面,某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私募市场的混乱,以合法的私募形式来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统称为虚假私募型非法集资犯罪。何为非法集资犯罪?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9〕41号),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非法集资犯罪并非一个独立的罪名,而是指一类罪,是上述非法集资行为纳入刑法评价的结

关于打击非法集资类案件的几点思考

关于打击非法集资类案件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发案率大幅上升。这类案件严重危害我国的金融秩序,损害投资户的利益,并易引发群体性上访,扰乱国家机关正常的办公秩序,是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重大隐患。 一、非法集资类案件的犯罪特点分析 通过对近三年来我庭审理的非法集资类案件的分析,我们发现非法集资类案件存在以下主要特点: (一)被告人数多、年龄偏大、女性多于男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16起非法集资案件中,被告人数达到98名,平均每起案件的被告人数为6人之多。其中焦英霞集资诈骗案被告人为15人,圣瑞集团集资诈骗案的被告人更是达到32人之多。且被告人多以40岁以上的中老人年为主,其中40-60之间的被告人占到了全部被告人人总数的67%。在这98名被告人中,女性被告人占大多数,比男性被告人多出**.2个百分点。 (二)涉案金额大、涉及地域广 非法集资类案件的涉案金额往往特别巨大,少则几十万、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甚至几亿、几十亿元,如焦英霞集资诈骗案犯罪金额高达7亿多人民币、圣瑞集团集资诈骗案犯罪金额高达5亿多人民币。而且犯罪嫌疑人活动范围扩大,跨区域犯罪增多,有些犯罪案件涉及黑龙江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20多个省市。 (三)受害人数多、年龄偏大 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受害群体广泛, 受害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遍及离退休老人、下岗职工、农民、个体工商户、

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无业人员等社会各个阶层。且受害人年龄普遍偏大,多以中老人为主。这部分人手中有些闲散资金,但又苦于找不到致富门路,很容易受到犯罪嫌疑人的欺骗和诱惑,有的甚至将所有积蓄都用来投资。同时,受害人之间多多少少都存着同事、朋友、亲属等不同的关系层面,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幅射效应。有的受害人既是被害人又是帮凶,不但自己投资,还劝亲朋好友等去投资,自己从中获利。 (四)追赃困难、维稳压力大 从目前办理的案件情况看,非法集资案件追赃非常困难,追赃远低于实际损失数额。原因在于,一是大部分集资案件的爆发,均是资金链已经断裂,募集来的资金已被犯罪分子消耗殆尽;二是案发时犯罪分子多以现金方式转移了赃款,大量赃款去向难以查明,追赃困难,被害人损失难以挽回;三是此类案件犯罪证据收集较难,往往导致因证据不足或不充分而对犯罪数额认定的较低。这就容易引起受害人不满,在没有其它索赔渠道的情况下,被害人往往集结到各级政府上访,寻求政府救济,或采取堵塞交通等方式,给政府施加压力,容易出现越级访、告急访,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非法集资类案件的犯罪形式分析 (一)以高额回报为诱饵 为骗取受害人参与集资,犯罪分子往往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作案手法,以高于银行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率为诱饵,诱惑和煽动公众参与集资活动。在进行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初期,犯罪分子往往能保持良好的“信誉”,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给予投资者高额回报,骗取参与群众的信任,进而利用获利集资人作“活广告”四处宣扬,不断扩大集资规模使资金越滚越

非法集资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防范对策

非法集资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防范对策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批准,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向社会公众或者集体募集资金的行为,其行为侵犯了公私财物所有权,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当前中国非法集资形势依然严峻,2013年发案数量、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均超过以往常规年份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都昌县今年来非法集资案情多发趋势明显,给都昌的社会治安带来了诸多隐患。 一、非法集资犯罪的特点 一是高风险化,高回报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风险极高。然而,犯罪分子以支付高息、红利或给予定期分配实物为诱饵,使部分集资人员获得暂时实惠,进而利用其进行宣传,扩大非法集资活动规模,以达到“钱生钱,利滚利”的目的,通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举实例) 二是人数扩大化,危害扩大化。非法集资类犯罪往往从小额资金聚拢开始,采取先足额兑付高额利息诱使被害人不断扩大

“投资”,吸引更多人参与,受利益驱动,非法集资案件的放贷人往往会成倍递增。再者,在非法集资诈骗案件中,放贷人员既有普通公民、个体企业、工商户,也有行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及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等,由于受害群众人数众多,被骗金额较大,其中不乏为获取高额回报倾其所有甚至四处借债的,并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进行滚雪球式的发展,一旦资金链断裂,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发现被骗之后极易引发集体阻工、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并极易导致伤害、非法拘禁等其它刑事案件的发生。(举实例) 三是犯罪职业化,组织集团化。为增强非法集资类犯罪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公司运营方式进行违法活动,涉案公司、企业内部都有着严密的组织分工,办理完备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以实际经营活动掩盖其非法目的。犯罪嫌疑人向社会公众大肆鼓吹自己曾在政府部门工作过,集资活动是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的,更有甚者打着为老同志、下岗工人谋福利的旗号,不遗余力地鼓动社会弱势群体参与集资互动。(举实例) 四是犯罪次生时化,集资网络化该类犯罪活动的涉案人员多、身份复杂、资金流向广、地区跨度大、周期长、法律关系复杂,甚至案中有案,资金不能收回,往往采取暴力手段收取资金,将次生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绑架等犯罪发生。利用现代电子网

2015非法集资考试题库(全)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非法集资特征要求的是()。 A.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吸收资金 B.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C.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D.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 2.非法集资的形式不包括()。 A.通过会员卡、消费卡的形式非法集资 B.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或者地下钱庄进行非法集资 C.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电子商铺”投资委托经营、到期回购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D.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债券 3.发布涉及投资咨询业务、金融咨询、贷款咨询、代客理财、代办金融业务活动的广告,广告发布者应当确认广告主体的发布资格,查验广告主营业执照是否具有相应的()。 A.注册资金 B.股票 C.资产 D.经营范围 4.以下哪种行为属于合法、合理的表达诉求()。

A.散播虚假信息、进行虚假宣传、从事集资串联活动,扰乱社会秩序 B.在信访接待场所、其他国家机关门前或交通要道上堵塞、阻断交通或非法聚集 C.煽动、策划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D.通过网上信箱、信访办以及相关部门对外公布的咨询举报电话等形式,理性表达诉求 5.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或者其他公共场所非法聚集、静坐、散发信访材料、呼喊口号、打横幅、出示状纸、穿着状衣,扰乱公共秩序的将被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处罚依据是()。 A.《治安管理处罚法》 B.《刑法》 C.《宪法》 D.《行政许可法》 6.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下列哪些业务?() A.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B.为借款人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C.讼诉保全担保 D.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7.对跨地区的非法集资案件,公司注册地在涉案地区的,由公司注册地()负责;公司注册地不在涉案地区的(包括其他情形),由()的地区牵头负责,相关地区积极配合并负责做好本地区工作。

2019年关于非法集资犯罪的调查思考

关于非法集资犯罪的调查思考 非法集资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这类犯罪由于涉案人数众多而影响大、危害深,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笔者在剖析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件之后,认为该类犯罪法律适用上有如下难点,同时提出对这些难点如何适用的思考意见。 一、中介人的追诉 非法集资有多种形式,其中之一是通过中介人去发布信息,宣传动员亲友等人参与集资。有的中介人牟取的提成或中介费多达数百万元,在非法集资活动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因涉及人数众多,情况复杂,在处理时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1.区分中介人实施非法中介的情节轻重,依法分类处理。中介人实施非法中介的情节,主要应考察介绍集资户的时间、人次、集资的金额、非法获利金额、介绍集资户的资金性质、集资户的损失、实施虚假宣传的程度以及其他关联情节。 2.区分中介人与非法集资主体的关系。如果中介人受非法集资单位聘任或雇佣专门从事中介工作,当其作用达到直接责任人员的程度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20**年1月《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的精神,可以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论处。

3.区分中介人在非法集资中实施的行为。一是中介人与非法集资主体在非法集资活动上有共谋并实施了中介行为,如果非法集资主体是自然人,中介人员按照非法集资人员所犯罪名的共犯处罚;如果非法集资主体是单位,按照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犯罪的共犯处罚。二是中介人与非法集资主体在非法集资活动中虽然没有共谋但实施了中介行为,如果中介人明知集资主体是集资诈骗或者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实施这些行为的,则以集资诈骗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共犯处罚。如果中介人只有帮助非法集资的故意而不明知集资主体实施的是集资诈骗犯罪,则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处罚。 二、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分 非法集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是以单位集资的形式实施的,在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的认定上难以区分。笔者认为必须从司法解释的规定和最高司法机关司法性文件的意见中准确把握。《纪要》指出:“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是单位犯罪。”最高人民法院于20**年6月《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对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作了明确界定,同时对表面形式是单位犯罪依法应认定为自然人犯罪的情形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关于单位的概念上述解释界定为:“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具备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纪要》进一步明确:以单位的分支机构、内设机构、内设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犯罪所得对分支

2017非法集资试题--A卷(系统内人员)(1)

2017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专题测试 系统员工考试试题 A 卷 一、单选题 1.本次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的主题及内容,不包含以下() A.应在宣传月内快速开展合规教育,提升高管人员合规意识,防范非法集资风险 B.宣传月活动以“树立风险意识,远离非法集资”为主题 C.应围绕活动主题,强化落实非法集资风险防控责任,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D.应引导社会公众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自觉远离非法集资 2.防范非法集资的宣传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开展() A.重在从正面宣传获得保险服务的正规渠道、防范非法集资的方法技巧 B.重在从反面宣传从事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参与非法集资的风险 C. 既要宣传获得保险服务的正规渠道、防范非法集资的方法技巧,又要宣传从事非法集资的社会责任、参与非法集资的利弊权衡 D.既要宣传获得保险服务的正规渠道、防范非法集资的方法技巧,又要宣传从事非法集资的法律责任、参与非法集资的风险 3.以下对非法集资发生风险损失后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

B.发生损失后,广大公众采取有序集会、上访等活动合理表达诉求,则可以获得保险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补偿的部分损失 C.保险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应树立“理性投资、风险自担”的意识 D.产生非法集资的损失,并不由保险机构或政府买单 4. 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中,应提升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责任意识。下列保险机构中,做法不正确的是() A.要切实承担人员管控、风险管控、监测预警、风险处置、系统防控的主体责任 B. 各保监局要积极落实属地责任,加强辖内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公司落实主体责任 C. 加强对辖内保险机构非法集资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 D. 为有效处置风险,防止媒体不当炒作;应尽量减少对社会公众的非法集资风险宣传 5.关于防范非法集资工作的风险管理与风险预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各保险机构要将非法集资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B. 各保险机构应制定与业务种类、规模及性质相适应的非法集资风险管理制度 C. 各保险机构要建立包括承保监测、理赔监测、投诉监测在内的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D. 各保险机构要创新风险监测预警方法,主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

非法集资罪量刑标准

【非法集资量刑】非法集资量刑标准 什么是非法集资罪 非法集资罪通常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一、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情节的行为。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单一犯罪客体(指侵犯金融管理秩序)不同,集资诈骗罪的犯罪客体属于复杂客体,它既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又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集资诈骗罪中的“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 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 (1)携带集资款逃跑的; (2)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3)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4)具有其他欺诈行为,拒不返还集资款,或者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将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归纳为: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根据《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或者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予以刑事追诉。由于集资诈骗罪的主

非法集资犯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_孙海泉

2013年第1期(总第100期)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No.12013(Sum No.100) 非法集资犯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孙海泉,徐华玲,王 瑶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北京100026)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间财富迅速增加,百姓的投资意识和欲望强烈,但投资渠道不畅通, 因此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群众的投资需求,违反国家禁令,不择手段地募集资金,造成非法集资类犯罪时有发生。这类犯罪的危害性不仅表现在给众多受害人造成了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涉面广,影响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非法集资类犯罪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立足现有法律,结合典型案例,从实践的角度对非法集资类犯罪的诸多疑难问题进行剖析和总结,可以为有效打击此类犯罪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非法集资;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占有目的;单位犯罪 中图分类号:DF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13)01-0059-04 收稿日期:2012-10-12 作者简介:孙海泉(1970-),男,北京人,公诉二处副处长;徐华玲(1980-),女,江西南昌人,公诉一处副处长;王瑶(1984-),女,河北保定人,公诉二处助理检察员。 非法集资犯罪由于其涉案金额大、受害人数多,作案周期长,不仅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还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一直被司法机关作为打击的重点,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非法集资犯罪已由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向金融、商贸领域渗透,犯罪手段不断变换翻新,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因此实践中,司法机关在打击这类犯罪时仍存在诸多疑难问题。 一、“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难 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16日 《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指出: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 集资金的行为。刑法中的非法集资意味着要将所集之资据为自己或者他人所有用。非法集资犯罪不是具体的罪名, 它主要涉及《刑法》第三章中的7个罪,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经营罪、集资诈骗罪适用比例较高。而实践中对罪名的适用难点之一就是集资诈骗罪与另两个非法集资 犯罪的区分,即“非法占有目的”如何把握。所谓“非法占有目的”是指排除权利人,将他人的财物 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即非法占有目的由“排除意思”与 “利用意思”构成[1] 。而在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就集 中在对“排除意思”的判断上。“具体而言,在占有时间段上,是对集资款项的永久占有;在权能破坏上,须为对所有 权的全面破坏。 ”[2]“非法占有目的”具有内在性和不可测性,所以一般对 该主观要件的认定依靠法律推定。所谓法律推定是指法律要求事实认定者在特定的基础事实被证实就必须做出的推 断,当然其前提是没有关于该特定事项的直接证据[3] 。201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 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第4条明确规定了判断“非法占有目的”的依据,即 (1)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2)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3)携带集资款逃匿的;(4)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 者搞假破产、 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7)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8)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 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但尚有模糊之处。 (一)前七项法律推定情形有待完善 首先,第一项中规定“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措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可以推定主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实践中该项的适用率并不高,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近3年办理的集资诈骗案件来看,尚未出现依据此项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案件。究其原因主要是“明显不成比 例”较难把握,具体什么样的比重分配可以被视为“明显不成比例”,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但如果完全依靠自由裁 量,同案不同判将会是常态,影响打击集资犯罪的法律效果。 其次,第三项规定了“携带集资款逃匿”的情形,但对于集资款的数量是否有要求,如果仅携带非常少量的集资

当前非法集资案件难点问题探析

当前非法集资案件难点问题探析 2010 年第1 期NO.12010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JournalofYunnanPoliceOfficerAcademy 总第78 期Sum78 当前非法集资案件难点问题探析李春,阎治力 (1.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650223;2.云南省公安厅,云南?昆明650000) 内容摘要:非法集资严重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虽多次严厉打击, 收效甚微.本文力求从涉案罪名, 法律规制,侦查环节及投资心理等方面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法集资;难点;对策;经济案件中图分类号:DF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6057(2010)01 —89 一O5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非法集资活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且形式多样.虽多次严厉打击,收效甚微. ,现状与特征近年来,非法集资在我国屡禁不止,并向多领域和职业化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仅2006 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非法集资案件1999起,涉案总价值296亿元.非法集资在云南省也时有发生,2007 年 1 至11月,云南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非法集资案件21 起,涉案总 价值 1 亿元.这些非法集资活动涉及面广,危害极大,不但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 破坏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严 重损害群众利益,威胁社会稳定;损害人民政府的 声誉和形象.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有:一是未经有 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尤其是向不 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如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 金;未经批准公开,非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二 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 实物,股权 等形式的投资回报.有的犯罪分子以提供种苗等 形式吸收资金,承诺以收购或包销产品等方式支 付回报;有的则以商品销售的方式吸收资金,以承 诺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给予回报.三是以合法 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为掩饰其非法目的,不法 分子往往与受害者签订合同, 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 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二,当前打击的难点 (一)涉案罪名.概念不清,以表现形式代替规范名词,导致打击无力目前关于非法集资一词众说纷纭,还没有唯 的准法定概念,刑法中也没有规定非法集资罪的罪名.理论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 “非法集资”不是规范的法律术语,而是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通俗叫法.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包括了变相吸收公存款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较为普遍,认为: ”非法集资”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第;三种观点认为:非法集资实质上是一个罪群,它涉及四种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浅谈非法集资犯罪现状分析及防范对策

浅谈非法集资犯罪现状分析及防范对策 非法集资依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是指 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 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 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为依法惩治非法吸收公众、等非法集资犯罪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 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一、非法集资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受害群众人数众多且涉及社会各阶层 非法集资类犯罪案件属于典型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每一起案件涉及的被害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万人。如我县发的贵州万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人数多达700余人。不但案件受害人数众多,而且受害人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农民、个体户、公 务员、教师甚至律师等社会各群体。 (二)从事非法集资业务的企业数量庞大且布点密集 近年来,民间融资已成为许多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这直接在社会上催生了大量的民间 融资咨询服务机构。如我县发的贵州汇金行融资理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该融资理财服务机构仅仅在我县开展业务3个月,集资参与人就多达400余人,并且汇金行 融资理财咨询公司遍布全省各市、区、县,规模非常庞大。 (三)主要采用虚拟投资项目或夸大经营利润的手段吸收存款 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虚拟投资项目直接进行诈骗。二是常规经营中,经营者为扩大经营规模 而广泛吸纳资金,最终因经营不善而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三是夸大经营项目利润和发展前景,以高息、高提成、高回报为诱饵吸收社会资本。如贵州万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开发房地 产为由,以月利率为3%的高息向社会非法吸收存款1.57亿元。在此类模式中,犯罪嫌疑人 为了支付利息,往往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以后期吸收的资金兑付前期利息,由于后 来不能按时兑现返还本息,最终构成犯罪。 (四)涉及个案金额特别巨大且危害严重 受前几年较好经济形势的影响,民间积存的闲散资金数额比较庞大,群众的投资意愿也比较 强烈,但传统的投资渠道在当前获利期待并不高。对于标榜高额利润回报的非法集资行为, 群众很难正确识别或抵抗住诱惑。在一些地方,不但普通群众,甚至一些单位的全体员工整 体将资金投向了非法集资领域,这直接造成了涉案资金数额特别巨大的现象。许多案件在发 案时,涉案金额少则几百万,多则数百亿。同时,受害群众因到期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进 而指责地方政府监管缺位,容易发生聚集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因 此受到严重损害。 二、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的原因分析 (一)群众手中大量闲散资金渴望稳定、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 提高,群众手中有了一些闲散资金。传统的银行储蓄方式已不能满足投资增值的需要,同时 由于缺乏投资知识,对股市、期货市场等正规资本市场的风险性存在顾虑,迫切寻求一种既 有高收益又可以稳定保本的投资方式。而非法吸储者向投资者许诺的正是高额利益的固定收益,使投资者认为既可以得到高额投资回报,又不必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因而踊跃投入资金。

非法集资宣讲稿

今冬明春防范非法集资宣传 宣讲人: 时间:2019年2月13日 尊敬的各们农民朋友: 大家好! 我是,感谢大家的到来,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怎样防范非法集资。法集资,大家都有所耳闻,但也不一定全都清楚,现在我展开来给大家讲讲。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非法集资是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吸收资金的行为,包括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行为。非法集资者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在招揽业务的手段上,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非法集资是向社会公众即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的主要手段:承诺高额回报,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暴富”的神话。虚假宣传,装点门面,用合法的外衣或名人效应骗取群众的信任。利用精神、人身强制或亲情诱骗,不断扩大受害群体。利用传销手段,高比例回扣招揽业务。编造虚假投资项目或者经贸项

目,诱骗群众签订相关合同,以合法经营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利用一般群众投资理财知识面窄的弱点,玩弄各种新名词,使群众在眼花缭乱的投资理财工具面前失去判断能力。利用网络,通过虚拟空间实施犯罪、逃避打击。 非法集资具体表现形式: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往往通过设立特许加盟配送站、专卖店、代理店或发行会员卡、会员证、席位证、优惠卡、消费卡等方式,高价销售商品,上下形成网络,按“业绩”提成吸收公众资金。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往往以支持生态环保、发展绿色产业、植树造林等为幌子,进行果园或庄园开发。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以出售内部职工股、原始股、投资基金等名义,擅自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股票、证券。以委托理财的方式或者利用民间“会”、“社”、“地下钱庄”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借助网上银行的资金结算方式或者采用发行“网络虚拟货币”形式非法吸收资金。如利用互联网设立

集资诈骗罪研究

集资诈骗罪研究 摘要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带来的不仅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经济类犯罪案件的不断增多,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而且近几年来,经济犯罪逐渐由大中型城市在向小型城镇不断蔓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本文所要研究的集资诈骗犯罪,因为其涉案金额普遍较大且社会影响十分恶劣,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笔者将从集资诈骗罪这一典型的经济犯罪类型出发,通过对该犯罪类型的概念、犯罪构成等方面的介绍为大家厘清其基本认定问题,与此同时,对比几类其他经济犯罪类型进行区分、界定,从而更好地为司法实践工作服务。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economy directly bring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eople, to a certain extent, also caused economic crime growing, showing the rise in a straight line.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ic crimes by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o small towns spreads gradually,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stead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rime of fraud in financing, because the amount of money involved are generally larger and very bad social influence, high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rime of fraud in financing the typical type of economic crime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crime, the typ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rime aspect introduces for everybody to clarify its basic identification problem,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classes of other economic crime types were distinguished, definition, thus better for the judicial practice work service. 关键词:非法集资诈骗罪犯罪构成定罪量刑

论非法集资犯罪民间借贷合同协议书担保合同协议书效力(终审稿)

论非法集资犯罪民间借贷合同协议书担保合同 协议书效力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论非法集资犯罪中民间借贷合同、担保合同效力 ——兼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3条的理解 浙江越杰律师事务所石其江律师 内容提要:非法集资犯罪中的民间借贷合同、担保合同效力不当然无效,应当根据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独立判断。刑事规定不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目的”是双方共同非法目的,借款人或者出借人单方涉嫌犯罪或者构成犯罪,不属于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情形。 关键词:非法集资民间借贷效力强制性规定 现阶段,民间借贷现象滥觞,其中不少涉嫌非法集资类犯罪,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的有关民间借贷方面的规定已无法合理有效调整该类纠纷。在此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解释,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最大程度统一法律尺度,其中第13条规定:“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这是民间借贷涉嫌或者构成犯罪时,如何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担保合同效力的最新法律规定。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民刑交叉时民事合同效力如何认定作出的尝试性规定,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这法条,如何正确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效力,关系各类参与主体的利益,本文略作探讨。 一、非法集资犯罪中民间借贷合同及担保合同效力的主要观点 1、民间借贷合同和担保合同都无效

非法集资的案例分析

非法集资的案例分析 【篇一:非法集资的案例分析】 非法集资犯罪分子往往都是通过夸大宣传造势来募集资金,这种行 为的犯罪周期普遍较长,同时也会滋生出一些犯罪事件,如:绑架、暴力逼债等等犯罪行为,这一系列行为将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个非法集资的典型案例,从中了解对于 非法集资的处罚。 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例分析 案例一:潘xx等集资诈骗案 2008年5月,被告人潘xx为骗取他人财物,注册成立xx茶业有限 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并以公司名义聘用业务员到南京闹向不 特定的中老年被害人分发传单邀请其到公司免费品尝茶,并使用宣 传册、影像资料等对普洱茶的功能及收藏价值等作夸大宣传,虚构 公司称可代老百姓免费收藏所购普洱茶,并称将投资款用于公司办 茶楼、开设茶叶销售连锁店等,承诺以14%-22%的年利息返还投资款,一年或三年期满后退还本金,诱使被害人签订购销合作协议书,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投资款。2009年4月至5月,为迅速骗取大 量资金,被告人潘xx以xx公司名义,先后成立多个分部,分别聘 用被告人周睿x、袁x、朱xx担任各分部负责人,共同以上述诈骗 方法继续非法集资。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间,非法集资额达 人民币1433万余元。非法集资所得款项除用于购买少量普洱茶等, 余款均被潘xx、周睿x、袁x、朱xx等人瓜分并肆意处分,导致无 法归还314名被害人的钱款。 zz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4月依法判处潘xx,剥夺政治 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周睿x十五年,并处人民币 三十万元;判处袁x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 朱xx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案例二:市xzx钢管有限公司、潘x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1年至2008年11月间,被告单位无锡市xzx钢管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xzx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资金,由被告人潘x萍承诺约定 支付利息或收承兑汇票按面额还款,先后向张x媛等36人和无锡 aa投资有限公司等30家单位非法吸收存款共计人民币68286万余元,造成未归还损失共计18340万余元,其中个人损失3231万余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