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一、病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在欧

美是一种比拟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在急性

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

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

大因素。

三、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1〕小腿肌

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病症

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2〕腘静脉血

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

可触及。全身反响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

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

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

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

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响,发热不

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病症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

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

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

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

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响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四、预防血栓形成 1、增加活动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等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①长期卧床病人,应协助其定时翻身。②对手术后、产后妇女,应指导和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被动及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假设病情允许,鼓励此类病人尽早离床活动。 2、防止血液淤滞防止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防止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 3、预防静脉管壁受损对长期输液者,尽量保护其静脉,防止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防止药液渗出血管外。 4、早期发现手术后或产后病人假设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四、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

关 5、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五、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病症。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六、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忧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考前须知,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3、肿胀护理:利用芒硝的脱水作用以及冰片能改变皮肤通透性原理,能迅速吸收组织间液,减轻肢体张力,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改善血液循环,到达肢体消肿的目的;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与健肢相应平面的周径比

拟,判断治疗效果。如患肢高度肿胀、皮肤苍白或呈暗紫色,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说明有发生股青肿、股白肿的可能,应立即

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4、饮食护理:指导病人进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饮水,忌高脂食物;勿用力大便、屏气,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缓泻剂;适当床上活动,并顺时针环形按摩腹部。

5、并发症的观察:〔1〕出血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

见并发症,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指导病人对穿刺点的按

压时间;使用软毛刷刷牙;观察大小便颜色,有无黑便、血尿等;定

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

间。〔2〕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急性

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防止动作幅度过大,禁

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屏气用力的动作,以

防血栓脱落。假设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

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防止做深呼吸、咳嗽、剧

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1、卧床休息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防止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

脱落。 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画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

痛。 3、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脉搏和皮肤温度的变化,每日测量并

记录患肢不同平画的周径。 4、并发症的观察①出血:抗凝疗法

期间,每日检查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判断有无出血倾向。②肺

动脉栓塞:假设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

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防止作深呼吸、咳嗽、

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5、禁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6、饮

食进食低脂、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防止因

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术前准备除

做好常规准备外,还应①全画了解年老体弱病人的心、脑、肺、肝、

肾等重要器宫的功能。②了解出、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③训练病人

卧床大、小便;为防止术后过早排便,术前2~3日起少渣饮食,术前

晚灌肠,排空积粪。手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抬高患肢300,鼓励病人尽早活动,以免再次血栓形成。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

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肉,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

的建立。

2、加强观察①血管通畅度:取栓术后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术后血管通畅程度。②有无出血倾向。七、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使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发生、

开展的过程,共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和防治各种可能导致病

情加重的诱因;使病人了解治疗方法,如何配合的具体事项等。 2、健康指导溶栓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溶栓期间禁止按摩、热敷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发生肺栓塞;一旦有呼吸困难、胸痛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抗

凝溶栓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大便带血、皮肤青紫

色斑块、女性病人月经不止等,如有上述情况请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防止不良后果。 3、出院指导日常锻炼、适量运动,以防止静脉

血栓复发;按医嘱服用华法林,切勿随意停药或加量。必须定期复查,由医生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4、健康促进进食低脂肪、高纤维膳食,防止血液黏稠度升高,

血液淤滞;选择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保持大便通畅;绝对戒烟;穿戴血管袜,预防血栓复发。

医院患者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医院患者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了解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病变肢体大、小腿周径并动态比较,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突然胸痛、气短、咳嗽、咯血等肺栓塞的症状与体征。 3.了解患者血管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结果。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心理状态。 二、护理措施 1.安抚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2.急性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幅度过大,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严禁热敷、按摩患肢,做好皮肤护理,注意保暖,防止抓破。 3.给予易消化、无刺激、丰富纤维、低脂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用力排便,禁止吸烟。 4.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时间、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感觉,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注意固定测量部位,以便进行对比。 5.急性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咳嗽、咯血等异常情况,应警惕肺动脉栓塞发生,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6.遵医嘱应用抗凝、溶栓、抗感染等药物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期间避免碰撞及跌倒,用软毛牙刷刷牙,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7.对频繁血栓脱落者,可行手术安装过滤网预防肺栓塞。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血栓形成。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绝对戒烟。 2.交待溶栓治疗出院后患者,坚持穿弹力袜,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当患肢肿胀不适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如不缓解,及时就诊。 3.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腰带过紧和穿紧身衣影响静脉回流。 4.出院后3-6个月门诊复查,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平卧或抬高患肢仍不能缓解时,及时就诊。 5.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弹力袜,弹力绷带,保持良好体位。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一预防及健康宣教 1 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护士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定时更换体位, 1~2h/次,膝下垫枕,避免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2 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3 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4 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5 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8.高危病人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9.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二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发病时多数是突发性的肿胀,疼痛,肢体无法活动.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 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 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 3、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 4、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下肢有无肿胀、皮温、颜色等。 2、观察生命体征情况。 3、了解各项检查化验的结果。 4、患者的心理状态。 5、用药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 6、并发症:出血、血肿、肺栓塞、滤器移位等。 二、【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舒适的改变:静脉回流障碍与本身疾病有关。 2、自理能力缺陷:与本身疾病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血肿、肺栓塞、滤器移位等。 三、【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注意事项,用同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休息与体位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10~14天,使血栓紧黏附于静脉内膜,避免用力咳嗽、翻身幅度过大过快、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这些行为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cm,促进静脉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患肢采取保温措施,但不能用热敷的方法,防止血管扩张,加重肢体肿胀。 (3)术前准备 ①检查测量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周径情况在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用圆圈标记,搏动正常在圆圈内用“+”,减弱用“-”消失用“.”,测量双侧肢体周径(髌骨中点向上15cm,髌骨中点向下10cm)以备术中术后对比观察。 ②术前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瞳孔的改变以及肢体、语言功能的变化。 ③饮食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在饮食中用植物油、禁止食用肥肉、蛋黄、动物脑等食物,毎日脂肪含量不超过40g,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淤滞,加重血栓形成、忌食辛辣食物,选择含纤维素多的食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从非手术疗法的护理、手术疗法的护理、对长期卧床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几个方面。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践充分证明护理的重要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静脉注射刺激性溶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 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 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 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 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 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 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 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 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 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 胀,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 体水肿。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 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1.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一、术前准备 (一)患者准备 1、核对确认患者身份(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等)。 2、评估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及皮肤情况,评估足背动脉情况。 3、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及目的,减少患者的疑虑,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二)用物准备 1、用物准备:介入手术器械包、介入手术布类包、碘伏、无菌手套、敷贴、利 多卡因、肝素、造影剂、抢救物品及药品、穿刺针、穿刺鞘、单弯导管、猪尾导管、溶栓导管、支架推送器、下腔静脉滤器、圈套器、球囊、支架、三通、导丝、加硬导丝、一次性高压注射器、高压连接管等。 2、评估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抢救设备及药品,并置手术台旁。 二、术中配合 1、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暴露术区,连接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 2、打开手术包,协助术者做好患者皮肤消毒准备。 3、协助术者穿好手术衣,配合术者铺单。 4、再次核对确认患者身份。 5、将术中所需的导管、导丝等无菌物品、用物、规范开启放置于无菌手术台中。 6、监督手术人员正确执行无菌技术要求。 7、及时为术者提供需要的物品,并对使用的耗材做好登记。 8、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询问患者反应,观察行球囊阻断时血压和血氧 的变化,遵医嘱准确及时给药、做好各种记录,需要抢救时做到迅速、快捷、准确。 9、协助术者做好球囊导管的固定和拔除球囊导管的各项工作,观察足背动脉搏 动情况。 三、术后整理 1、再次核对确认患者身份,清点手术用物及检查导管完整性。 2、护送病人至手术室,与病区医护人员做好交接。 3、清洗术中所用器械,做好导管室整理工作。 4、完成并核查手术计费工作。 参考文献:《介入治疗护理学》第2版 拟定:介入科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2年3月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周围型、中心型和混合型。血栓形成有时可威胁病人的生命,而其后遗症则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 【临床表现】 1、周围型: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主要体征为: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疼痛,腓肠肌压痛。 2、中央型: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温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威胁病人生命。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纵内均有血栓形成。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包括一般处理、溶栓、抗凝、祛聚疗法。 2、手术治疗;常用于下肢深静脉,尤其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不超48 小时。对已出现股青肿征象,既使病程较长,也应行手术取栓以挽救肢体。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了解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患肢大、小腿周径并动态比较,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突然胸痛、气短、咳嗽、咯血等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3、了解患者双下肢血管B 超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结果。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安抚患者,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0 天左右,抬高患肢20-30 度,,制动避免下肢垫硬枕,过度屈髋。患肢严禁热敷、按摩、理疗。做好皮肤护理,注意保暖,防止抓破。 3、给予清淡易消化、丰富纤维、低脂饮食,鼓励多饮水(2000-3000ml/d),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用力排便。严禁吸烟。 4、根据医嘱正确及时用药,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患肢的皮温、色泽、感觉和肿胀有无改善,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反馈医生。观察全身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定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预防突发性出血。 5、急性期患者,一般疼痛较明显,应通知医生及时使用镇静止痛药,以缓解疼痛,防止血管痉挛。 6、加强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满足卧床病人生理需求。 7、对频繁血栓脱落者,可行手术安装滤网预防肺栓塞。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肺栓塞。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出血 1、观察抗凝状况: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 流障碍。 【护理评估】要点 1、皮肤的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肢体疼痛、肿胀情况。 3、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4、有无肺栓塞症状。 【常见护理问题】 1、疼痛(下肢胀痛)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流不畅有关。 2、知识缺乏:缺乏有关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 3、潜在并发症:肺栓塞、出血。 【护理措施】 1、体位与活动: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 20~30cm,卧床休息 10~14 天,卧床休息期间行足背伸屈运动,下地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适当压迫浅静脉以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和减轻下肢浮肿。 2、饮食指导: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粗纤维的食物,有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 3、药物护理: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尿、大便、痰等)。 4、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肺栓塞急性发病 10~14 天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按摩、热敷;保持大便

通畅,防止用力排便使血栓脱落;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血压下降、脉搏快等症状时,应立即将患者平卧,避免翻动及深呼吸咳嗽等剧烈活动,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2)出血 药物治疗期间避免碰撞及摔倒,用软毛刷刷牙,遵医嘱服药。观察 出血倾向,如有出血立即汇报医生。 5、健康指导 (1)行为指导:患肢保暖;避免久站久坐,适当活动,以促进循环。出院初期卧床时仍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禁烟,可少量饮酒。(2)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多食纤维素,新鲜蔬菜瓜果等降低血液粘滞度的食物。 (3)药物指导:遵医嘱继续服药,定期复查,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自我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要点 1、全身评估 (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是否从事长时间站立,久坐或重体力的工作,饮食结构,有无肥胖。 (2)病因及相关因素:是否妊娠,有无习惯性便秘及长期慢性咳嗽等腹内压增高的因素,有无下肢静脉曲张。 (3)评估病人是否有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肺栓症状。 (4)既往健康状况: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等病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及肢体肿胀情况,定时测量腿围。特别观察有无股青肿,如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有无并发肺栓塞,如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咳嗽、痰中带血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3.观察有无全身反应,如发热、低血容量性休克、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4.观察有无静脉淤血综合征,如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肿胀、湿疹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下肢继发感染等。 5.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有无出血倾向等。 6.观察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1~2周,采用治疗体位。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有利于静脉回流及髂、股静脉松弛不受压,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严禁按摩及剧烈活动,防止血栓脱落。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流量,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2.卧床期间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4.遵医嘱给予溶栓及抗凝治疗,检测APTT、血常规,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血尿、咳血、穿刺部位出血等。 5.做好心理护理,护士要多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其心理活动变化,解除患者心理负担,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 【健康指导】 1.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 血状态下增加耗氧。 2.饮食宜清淡,减少食盐摄入,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给予清淡高纤维、高热量饮食。 3.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 4.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5.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深静脉血栓病人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病人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有无呼吸困难与气促 2、有无心动过速、肺部听诊有无啰音、颈静脉有无怒张、有无紫绀 3、肢体的肿胀程度、周径、发硬、静脉走形区有无疼痛、活动后有无加重 4、肢体的皮温、色泽、生命体征 【护理措施】 1、治疗护理 (1)患肢病情监测与护理 1)患肢画测量线,每日三次测量并记录患肢的周径,观察肢体肿胀情况。 2)观察患者皮肤的温度、色泽、末梢动脉搏动,有无疼痛麻木等。 3)抬高患肢15到30度,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2)静脉通路建立:静脉条件许可时在患肢建立静脉通

路给溶栓/抗凝药,泵药时肢体表面膝关节至踝关节之间轻度包裹加压,利于药物流入深静脉增加疗效。患肢无法或不宜建立静脉通道时,其他部位均可。另建立一静脉通路生理盐水封管,供血标本采集,减少不必要的穿刺 (3)动脉穿刺:禁止患侧肢体动脉穿刺与肌注。 2、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出血:①软毛牙刷温水刷牙,刷牙前用温水浸泡牙刷30秒。②保持每日一次以上软便,溶栓期间无渣偏凉饮食,给予通便药。③一旦出现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呕血、尿血、便血,穿刺点有无出血及血肿形成等,立即报告医生,调整溶栓或抗凝药量。 2)肺栓塞:观察有无SPO2下降、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等。若出现肺栓塞,应立即让病人平卧,高流量给氧或机械通气,避免深呼吸和剧烈运动。 3)介入治疗后滤器移位,滤器血栓闭塞或穿孔;告知患者术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口服阿司匹林或华法林6个月以内预防滤器血栓闭塞。若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及

末梢循环障碍等休克表现及腹痛、背痛等,可能发生的滤器血栓闭塞或穿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3、饮食: 1)溶栓期间:进食偏凉无渣流质饮食。 2)抗凝期间:半流饮食、软饭、无骨无刺,服用华法令期间含维生素K1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内脏等应少吃或固定量。 4、休息与活动 1)溶栓期间:未安装下腔静脉滤器者应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防止栓子脱落。 2)抗凝期间:抗凝24小时后适当卧床活动患肢,下床活动时用弹力绷带绑腿并注意安全。 5.、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1、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华法令等药物,不宜自行通用药物。 2、出院后定期复查PT、APTT,并根据结果在医生指导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 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 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 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 血栓发生于骼-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骼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 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人民医院普外科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人民医院普外科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血栓性深静脉炎,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造成本病的三大主要原因,好发于下肢,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及长期卧床的患者。 【护理评估】 (一)病人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和心理反应。 (二)有无外伤、手术,感染史及有关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史。 (三)肢体肿胀、疼痛程度及变化。 (四)观察肢体浅静脉曲张、皮肤色泽改变程度。 【护理问题】 1、疼痛 2、肿胀

3、活动受限 4、知识缺乏 5、潜在并发症肺栓塞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 2、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多大,告知患者切忌用手按摩和挤压患肢,以免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3、患肢抬高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但不要过度伸展下肢或在膝下垫枕或其他物体致膝关节屈曲,以防进一步阻塞静脉回流。 4、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宜多饮水,忌高脂食物,避免加重血液的粘稠度。 5、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肢体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来判断血管通畅情况。观察抗凝药物用后有

无出血倾向。 6、做好基本生活护理。有吸烟史者告知吸烟的危害,以减少烟碱和尼古丁对血管的刺激。 7、卧气垫床,做好压疮预防护理。 8、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建立侧支循环。 【健康指导】 1、告诫病人要绝对戒烟。 2、饮食清淡易消化,多饮水,有利于稀释血液浓度。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负重,防止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保持抬高患肢。下床活动时,使用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支持,促进静脉回流。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可做自主屈伸下肢各关节的运动,以免再次血栓形成。恢复期的患者应鼓励做力所能及的运动,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的活动量,避免久站久坐。 5、定期门诊随访,遵医嘱按时服药。告知患者服药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 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 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 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xx、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 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 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 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 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 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 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