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项目教学法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项目教学法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环境监测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课程,它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

管理、环境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教育中,如何设计一门

符合实际需求、全面覆盖知识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环境监

测技术》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基于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它通过项目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

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

角度来评估和设计基于项目教学法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

1. 课程目标和需求评估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对课程目标和实际需求进行评估。

环境监测技术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需要具备

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课程目标应该既包括知识的传授,也要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调研市场和企业对环境监测技术

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更好地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2. 项目选择和设计

在基于项目教学法中,《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环

境监测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环境噪声监

测等。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从实际

项目中学习技术方法和操作技能。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项目,让学

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基于项目教学法中,《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项目实践的需要而灵活设计,包括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常见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环境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技术等。教学方法可以结合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地实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4. 评价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既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考察他们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在课程结尾,可以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个人观点和理解

基于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评估和设计,基于项目教学法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将更加深入、全面,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评估

和设计基于项目教学法中《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

深度是指课程内容的深入程度,广度是指课程内容的覆盖面。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评估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在深度方面,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应注重对环境监测技术原理和方法的深入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核心知识。课程应该涵盖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多个方面的监测技术,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各个方面的监测原理和方法。课程还应该注重环境监测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技巧和故障排除方法。深度的课程设计也可以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以及环境监测报告的撰写和呈现技巧。

在广度方面,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应该覆盖环境监测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环境噪声监测等。通过涵盖这些不同的领域,可以使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广泛的选择。课程还可以涉及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项目案例来实现。针对大气污染监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气污染监测点的实地考察和监测仪器的使用实践;针对水质监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水质监测站的实地调研和水样采集及分析实验。通过这样的项目实践,学生可以

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深化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同时也

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还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等,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通过这些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取得更

好的学习效果。

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实习、科研项目等方式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环境监测项目,让他们在实际项目

中应用所学知识,深化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鼓励学

生参加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课程评价方面,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实验报告外,还可以加入一些项

目评价和专业实践评价,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项目评

价可以对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专业实践评价可以评

价学生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多元化的

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

方面进行评估和设计,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结合,通过项

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新模板--上传

《环境监测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二、实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课程的专业课之一,主要讲授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以及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本课程是学习废水污染与治理、空气污染与治理、噪声污染与控制、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课程的基础。 三、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内容与要求 <一>大纲内容: 本课程实践性强,教学主要在实验室结合具体实验操作完成。 1、实验一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 1.5学时 实验内容: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实验前复习第二章残渣和浊度的有关内容。 2、实验二色度的测定 1.5学时 实验内容:铂钴比色法和稀释倍数法测定水和废水颜色。天然和轻度污染水可用铂钴比色法测定色度,对工业有色废水常用稀释倍数法辅以文字描述。 ①掌握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 ②预习第二章有关色度的内容,了解颜色测定的其它方法及各自特点。 3、实验三氨氮的测定 3学时 实验内容:水样蒸馏预处理、纳氏试剂光度分析原理。 4、实验四水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3学时 实验内容:掌握用离子活度计或pH计、晶体管毫伏计及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氟化物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分析干扰测定的因素和消除方法,简要说明测定方法原理和影响测定的因素。

5、实验五水中六价铬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3学时 实验内容:掌握水和废水中六价铬的测定方法;熟练应用分光光度计;了解水和废水中金属化合物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6、实验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3学时 实验内容:掌握加热回流过程控制、试剂用量及浓度调整与滴定分析,运用标准控制样进行质量保证,干扰消除方法,重点是重铬酸盐法的操作过程。 7、实验七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4学时 实验内容:掌握用接种稀释法测定BOD5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提出为保证测定准确度,应当控制好哪些条件。 8、实验十二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9学时 实验内容:基于我国城市空气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现状,规定用SO2、NOx和TSP三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表征空气质量状况。 本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其内容包括:在欲监测环境内进行布点和采样;测定SO2、NOx和TSP日均浓度;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 ①根据布点采样原则,选择适宜方法进行布点,确定采样频率及采样时间,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②根据三项污染物监测结果,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描述空气质量状况。 ③预习教材第三章中的相关内容,在预习报告中列出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分析影响测定准确度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9、实验十六环境噪声监测 2学时 实验内容:掌握声级计操作使用方法,Leq、L10、L50、L90的计算方法,校园环境及交通噪声、污染图的绘制等。 10、补充实验水中TP的消解测定 3学时 实验内容:测定水中的总磷,水样(包括悬浮物)要加强氧化剂处理,氧化分解水样中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把各种形态的磷转化为正磷酸盐,利于测定。 水样预处理方法有过硫酸钾消解法、硝酸-硫酸消解法、硝酸-高氯消解法等。根据水样被污染情况,选择不同的预处理方法,若水样严重污染,必须用硝酸-高氯酸分解。测定方法有钼锑抗分光光度法、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等。 ①掌握测定总磷时水样的消解方法。 ②掌握钼酸铵显色测定总磷的方法。 11、补充实验土壤中有效铁的测定(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学时 实验内容:学习从土地壤中提取有效铁的方法,学习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铁的含量的方法。 <二>要求: 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课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 五、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天平;酸式滴定管(50mL);碱式滴定管(50mL);容量瓶(250mL);移液管(1mL、2mL、5mL、10mL、25mL、50mL);锥形瓶(250mL);滴定台;721可见分光光度计;水样

基于项目教学法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环境监测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课程,它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 管理、环境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教育中,如何设计一门 符合实际需求、全面覆盖知识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环境监 测技术》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基于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它通过项目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 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 角度来评估和设计基于项目教学法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 1. 课程目标和需求评估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对课程目标和实际需求进行评估。 环境监测技术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需要具备 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课程目标应该既包括知识的传授,也要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调研市场和企业对环境监测技术 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更好地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2. 项目选择和设计 在基于项目教学法中,《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环 境监测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环境噪声监 测等。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从实际 项目中学习技术方法和操作技能。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项目,让学 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基于项目教学法中,《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项目实践的需要而灵活设计,包括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常见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环境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技术等。教学方法可以结合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地实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4. 评价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既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考察他们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在课程结尾,可以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个人观点和理解 基于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评估和设计,基于项目教学法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将更加深入、全面,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评估

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标准

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1 培养学生具备环境监测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1.2 培养学生熟悉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1.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能够有效沟通、合作并且具有创新意识。 二、课程内容 2.1 环境监测技术基础知识 2.1.1 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和意义 2.1.2 环境监测法规和标准 2.1.3 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2.2 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

2.2.1 大气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 2.2.2 水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 2.2.3 土壤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 2.3 环境监测实验技术 2.3.1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2.3.2 环境监测实验技术的基本方法 2.3.3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4 环境监测实践案例分析 2.4.1 工业污染物监测实践案例分析 2.4.2 大气污染监测实践案例分析 2.4.3 土壤污染监测实践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式 3.1 理论课教学 通过专业教材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3.2 实验课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环境监测实验技术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3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实际的环境监测案例,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考核标准 4.1 日常考核 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成绩、参与讨论、课堂表现等。 4.2 期中考核 进行一次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 4.3 期末考核

《环境监测》课程标准

《环境监测》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学时数:136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曹兵2010年8月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前言 1.1课程性质与定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也是该专业的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有能力的环境监测岗位人才过程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环保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 《环境监测》是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从事环境类相关工作岗位所需学会的必修课程。 环境监测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环境监测岗位工作。其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职业能力分析表

《环境监测》课程是以《仪器分析》、《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土壤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等课程相衔接,共同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同时,本课程与岗位实际环境保护行业技术规范、成才志向相对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加强,为就业、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促进作用,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本课程要求在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由此开发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 1.2 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是学校与环保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合作开发的,由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创设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合作建设教学文件、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制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制订学生工作和学习成

中职中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精品课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控制

中职中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精品课大 气污染物监测与控制 中职中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精品课——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控制 大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提高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对大气污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中职中专教育特别开设了精品课程——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控制。 一、课程介绍 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控制是中职中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类型、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等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全面了解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具备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类型: 学生将学习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活废气等,以及不同类型大气污染物的特征和影响。 2.熟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学生将学习大气污染物的常用监测方法,包括传统的现场监测、远程遥感监测等技术,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3.掌握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学生将学习大气污染物的常见治理方法,包括排放源控制、尾气净化、气象条件调控等,了解各种治理方法的操作流程和效果评估标准。 三、课程内容 1.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类型 - 工业排放污染物 - 交通尾气污染物 - 生活废气污染物 - 自然源污染物 2.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 现场监测技术 - 采样与分析技术 - 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 远程遥感监测技术 - 卫星遥感监测

- 气象雷达监测 3.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 排放源控制技术 - 污染物治理设施的运行与维护 - 废气净化技术 - 尾气净化技术 - 汽车尾气治理技术 - 工程机械尾气治理技术 - 气象条件调控技术 - 大气稳定度与污染扩散预报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1.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 2.评价方式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进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目的是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污染预报等提供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 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 难点: 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

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 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特色。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环境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 基本原理、熟悉环境监测方案设计和实施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熟悉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了解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学生可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及工矿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知识、达到环境专业本科生在该方面培养的目的。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和分析评价,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 2、掌握相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规划,样品的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1)课程进度计划表

(3)教案正文 第1章绪论 1.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 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 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 3.教学方法、手段 课内教学3个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 4.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 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 监测环境标准 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 按监测介质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 二. 按监测目的分类 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标准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标准 (适用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三年制学生)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体、大气、土壤、噪声等污染的监测方法、技术要求、质量保证,能从事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污染的监测。能熟练使用监测仪器进行监测分析,特别是按照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定。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前学习《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环保概论》等基础课为《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服务,后期《环境监测技术》课程为《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课程服务。见表1 表1 支撑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表2 本课程支撑的后续课程 四、课程的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水质监测

(1)了解水体污染的现状 (2)掌握水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3)了解水体监测方法 (4)掌握水体监测都有哪些监测项目 (5)掌握水样的采集方法 (6)掌握水样的保存和预处理方法 (7)掌握水体物理性质的监测方法(包括水温、色度、浊度、残渣、透明度、电导率、臭、矿化度) (8)掌握水体中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方法(包括汞、镉、铅、铜、锌、铬等) (9)掌握水体中非金属无机物的监测方法(包括PH值、氟化物、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含氮化合物、砷等) (10)掌握水体中有机化合物的监测方法(包括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总需氧量、挥发酚、矿物油等) (11)了解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生物监测原理、生物群落法、细菌学检验法)(12)了解水体的底质监测方法(包括底质监测的目的、底质样品的制备、底质监测的方法) 2、大气污染监测 (1)了解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 (2)了解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3)了解大气污染源 (4)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 (5)掌握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的使用方法 (6)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7)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监测 (8)掌握大气降水的监测 3、土壤监测 (1)了解土壤污染的特点和类型 (2)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 (3)掌握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4)掌握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4、噪声监测 (1)了解噪声的特征 (2)掌握噪声的评价标准 (3)掌握噪声的评价方法 (4)掌握噪声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5)掌握噪声监测的程序和监测方法 (二)能力目标 1. 能熟练使用环境监测岗位所常用仪器; 2.能够安全准确的进行现场采样; 3.能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分析; 4.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完成环境监测报告。 5. 具有对城镇和工矿企业的给排水和“三废”排放的监测、评价的初步能力,具有对“三废”所造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的基本知识与初步能力。 6.具有对水、大气、固体污染和地质环境与灾害进行调查、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能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描述

《环境监测》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高等职业院校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涵盖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及质量控制、水和污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的监测,重点通过一线工作岗位主要监测项目和任务的学习(包括样品采集、分析测定、数据处理、分析评价、监测质量控制、报告编写等),培养学习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及一定的职业能力,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的完整体系。 在开设本课程前需要开设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同时本课程又为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环境影响评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课程准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以环境监测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以培养学习者对水和污水、大气和废气、噪声、土壤与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监测能力为重点,开发学习型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组织课程教学;“教、学、练、做”一体,实现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融合。 三、课程目标 通过典型环境监测项目学习及实训,使学习者熟悉环境监测岗位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掌握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测定方法,掌握环境监测过程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包括查阅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分析测定、数据处理、编写监测报告及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较强的职业能力。 根据环境监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环境监测的基础上,掌握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有关知识; 2. 掌握环境监测采样、布点、样品保存原则和方法; 3. 掌握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监测结果表达方法; 4. 熟悉环境监测常用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5. 掌握典型监测指标的测定原理、方法及常用监测分析仪器的操作与维护; 6. 熟悉监测实验室相关管理和安全制度。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各种污染物监测的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环境监测的理论与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服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 1.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并能在环境工程中应用; 2.初步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布点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 实施; 3.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 4.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以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四版)为基本教材,注意专业基础课中相关的知识和本课程的结合。 (三)教学方法 以讲课和部分内容的自学、讨论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平考,占20%)和期终考试成绩(占80%)综合确定。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2.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3.环境标准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 3.掌握优先监测污染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4.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水质、大气各类标准的应用范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优先监测污染物的特点及种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的作用。难点:对环境监测特点及制订环境标准原则的理解。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1.水体污染与监测 2.水质监测方案制定 3.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4.水样的预处理 5.物理指标检验 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现代监测技术,掌握常用的污染物监测方法。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环境监测分 — 1 —

析工作。 (三)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监测和分析。 三、基本要求 (一)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二)理解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三)掌握对环境介质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0.5学时 知识点: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 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0.5学时 知识点:环境监测的技术,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分析监测的主要方法简介0.5学时 知识点:物理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第四节环境标准0.5学时 知识点: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本章小结 重点: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思考题:环境标准的概念、作用和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作业:课本p30,12题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2学时 第一节水质污染与监测 1 学时 知识点: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排污总量的测量方法 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5学时 知识点: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 2 —

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1.5学时 知识点:水样的类型、地面水样的采集、废水样品的采集、地下水样的采集 、采集水样的注意事项、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 1.5学时 知识点:水样的消解法、富集与分离 第五节物理性质的检验 1.5学时 知识点:水温、颜色、臭、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 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2学时 知识点:汞、镉、铅、铜、锌、铬、其他金属化合物 第七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1学时 知识点:酸度和碱度、PH值、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其他非金属无机物 第八节有机化合物的测定2学时 知识点: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总需氧量等有机污染物质测定 本章小结 重点: 1.水样的预处理方法 2.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难点: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思考题: 1. 简要说明水体水质的主要监测目的及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2. 地面水水体监测方案的确定、监测点及监测断面的设置。 3. 工业废水污染源采样点布设及代表性水样的采集。 4. 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平均水样、平均比例混合水样的采集 原则及方法。 5. 水样的典型保存方法与适用条件。 6. 水样预处理的目的、内容、方法。 — 3 —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落实“课程思 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中职校机械专业教学中合理融合“课程思政”,规范教学过程,构建评价机制,以期促成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在专业课程上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关键词】中职校;《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一、引言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理念先行,实践紧随,知行合一。中职教师应该主动接受,积极践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思政元素融汇于课程教育教学中,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融合,从而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的三位一体教育教学目标。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中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形成双重育人功能,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育教学中,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功能,达到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的目的。 二、《机械基础》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依据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困境和“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对机械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有机统一,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挖掘机械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合理地优化教学设计,广泛地打造教学团队,有效地规范教学过程,精准构建评价机制,直接关系到课程育人的顺利推进,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对《机械基础》“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显得重要而紧迫。 (一)优化教学设计,合理融合“课程思政” 在机械类专业中,每一门课程都是担负着育人的基本任务,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优化教学设计,合理融合“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首先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运用联想法、引申法、改造法和升华法等方法,设计出“课程思政”案例,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例如在“常用机械联接”教学内容中,运用联想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精选范文两篇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精选范文两篇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精选范文两篇 项目教学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职学校专业实训教学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提供的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材料范文,更多详细内容,尽在,欢迎大家阅读! 项目式教学法案例设计篇一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项目式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文章介绍了项目式教学法案例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所谓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融合多种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现代认知心理学、自适应学习理论,探索性学习架构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此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设计一项合适的工作任务,即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项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案例设计须注意以下事项: 1.生动有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则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有集中精力、不畏艰难、不惜时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意愿。因此,在项目案例设计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案例应尽可能来自工程实践。来自工程实践的案例具备高度的真实性,这种与学生将来要就业的岗位具备高的关联度的项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以便为胜任未来岗位打下基础。案例可以来源于各种相关竞赛题目,尤其是国内、国外重大竞赛,通常给参赛人员带来较大的挑战性,能够充分调动和体现参赛者的各种综合能力,大学生群体通常愿意尝试这种有挑战性的任务。 1.2学生可以参与案例设计或者自主设计案例。学生可以参照身边非常熟悉的产品,重新设计和制造产品,提高学习兴趣。 2.难易适中,便于操作 学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合作等关键能力。过于简单的案例由于比较容易解决,往往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且由于缺乏挑战性,学生容易厌倦;过于复杂的案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