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妇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估、难点分析及优化措施

2010年妇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估、难点分析及优化措施

2010年妇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估、难点分析及优化措施

2010年妇产科共治疗妇科病人1250余例,其中徵瘕病人476例,占优势病种的第一位,痊愈302例,好转159例,无效15例;妇人腹痛457例,占优势病种的第二位,湿热瘀结型痊愈185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7例,其它证型有效208例,无效29例;崩漏病人317余例,占优势病种第三位,痊愈271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23例。
癥 瘕
一、我院妇产科对症瘕(子宫肌瘤)的合理性综述
子宫肌瘤为良性肌瘤,有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多见的肿瘤,肌瘤的发生原因至今还未完全了解。一般认为与长期、大量、持续的雌激素刺激有关。还有人发现生长激素HGH可能与肌瘤生长有关。在祖国医学中,子宫肌瘤可归属于癥瘕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生产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虚弱、脏腑失和,故《景岳全书·妇人规》有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已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妇人大全良方》又云:“产后血气伤于脏腑,脏腑虚弱,为风冷所乘,搏于脏腑与血气相结,故成积聚癥瘕块也。”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么正气充足,脏腑和调,则邪气无由侵入体内,癥瘕无由以生;若正气虚,脏腑失和,主要表现于肝、脾、肾三脏。脾气虚则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而痰湿内生,脾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肝又藏血,故三藏失和,气血生化无源,致气血更虚,气虚不能推动血运,则致血瘀。肝气郁结可致气滞,气滞则血瘀,故而正气虚可致脏腑失和,气血、痰湿、瘀滞胞宫而成癥瘕。故意气为治子宫肌瘤的根本大法。
子宫肌瘤产生的外在原因:就是感受风寒,故《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二》中说:“八瘕者,皆胞胎生产,月水往来,血脉精气不调之所生也。妇人病之有异于丈夫者,或因产后脏虚受寒,或因经水往来,取冷过度,非独关饮食失节,多夹有血气所成也。”子宫肌瘤患者经期、产后正气虚亏,脏腑失和,寒气才得以客于子门,致子门闭塞,气不得通,血得寒则凝,血脉精气不行,瘀血恶血不泻,血不以留止,日益增大而致癥瘕。故见腹部肿块,腹痛,寒气伤脾则脾失健运。水湿无以运化,痰湿内生,带下增多,气血生化无源。伤于肝肾使之亏损则见腰痛。血得寒则凝,瘀血内阻,冲任失调,故见月经量多或经期

延长,舌边瘀点,其脉涩,由此可见寒邪外侵使正气更虚,脏腑更失于调和,使气血、痰湿、风寒瘀滞胞宫加重,形成癥瘕,所以在益气同时,必须配合活血、化痰软坚、温经散寒以治其标。
1、气滞型
证候分析 瘕乃气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气滞则痛,气散则止,故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故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气滞冲任失司,则月经不调。舌红,胎薄,脉沉弦,为气滞之征。
2、血瘀型
证候分析 瘀血积结,气血不畅,故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瘀阻脉络,肌肤失养,则肌肤少泽,且面色晦黯;瘀血内阻,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欲饮;瘀阻冲任,甚则血不归经,故经期错后,或淋漓不止。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3、痰湿型
证候分析 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积而成癥,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时或作痛;痰饮内结,则胸脘痞闷;痰阻中焦,则恶心泛呕;痰湿阻于冲任经脉,则月经愆期,甚或经闭不行;湿痰下注,则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为湿痰内阻之征。
二、疗效评价:
子宫肌瘤病人476例:气滞型40例——痊愈24例(占60%),好转14例(占3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95%;血瘀型400例——痊愈256例(占64%),好转132例(占33%),无效12例(占3%),总有效率97%;痰湿型36例——痊愈22例(占61%),好转13例(占36%),无效1例(占3%),总有效率97%。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无论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我们发现血瘀证病人居多,而且常伴痰湿、气滞,病情迁延日久或攻伐太过,常常虚实夹杂,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1996年自拟了消症丸(消症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是李文英副院长的科研课题,于2000年获省厅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用益气活血、化痰软结、温经散寒之法,效果显著。通过改善微循环,调节全身机能,增加人体免疫力,以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消症丸的基本组成:人参3g 当归10g 桂枝12g 茯苓12g
赤芍12g 桃仁12g 丹皮12g 三棱9g 莪术9g 穿山甲5g 鳖甲5g
昆布12g 半夏6g 香附10g 元胡10g 败酱草10g等。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气,属阳;当归行血补血,属阴。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二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行血之功,是为君药。桂枝温通血脉能散风寒;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而脾为生痰之源,脾健痰湿自除;宿有症块,郁久多能化热,故又配丹皮、赤芍、桃仁以化瘀血,并能清瘀热,五药相合祛痰湿、化痰血,清瘀热,通

经络,共为臣药。三棱、莪术皆味辛,性微温,为破血祛瘀之要药又能散风寒,同时取其行气止痛之功,使气行则血行,行则通而不痛,而莪术又益气,加强人参之功;再配以穿山甲、昆布、鳖甲、其味皆咸,性寒,咸能软坚散结,寒则清除瘀热,而山甲又有走窜之性,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引诸药达于病所;半夏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与茯苓相配有加强之力;香附、元胡、败酱草辛苦之品,辛能发散,行气、行血,苦能燥湿,气血通则不痛,又兼止痛之功。香附的人参补气,得当归补血,得半夏决雍消胀,得三棱、莪术消磨积块为血中气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元胡配三棱、鳖甲又能散气、通经络,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九药相合既加强了君臣作用,又减弱了消导之峻烈,共为佐药,又兼使药之功,诸药结合,共奏益气活血、化痰软坚、温经散寒之效,达治愈之目的。
三、目前我科诊疗过程中有难点如下:
1、在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要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体现中医特色,又不能贻误病情,这成了治疗本病的难点问题。
2、在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时,很多病情较重或阴道多量出血,或伴尿频、便秘,甚至小便不畅,此时单纯的应用中草药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解决措施: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掌握指征如下:
1、中医治疗:子宫肌瘤(肌壁间)<3cm,伴月经失调,患者拒绝手术,要求中药治疗者。
2、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
3、中医为辅,西医为主治疗(诊刮术、激素治疗、子宫切除术、肌瘤剔除术等):子宫肌瘤伴月经过多及贫血者;黏膜下肌瘤出血坏死、感染者。
采用西医治疗情况,配合中医药疗法可防治西药的副作用,或协助改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的盆腔环境,同时可能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如术后复发等,并可提高不孕患者术后的妊娠率。



妇人腹痛
一、我院妇产科对妇人腹痛分型的合理性综述
妇人腹痛,历代医家均认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妇人大全良方》:夫妇人小腹疼痛者,此由胞络之间夙有风冷,搏于血气,停结小腹,因风虚发动,与血相击,故痛也。《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血气小腹痛)前症若气寒血结,用威灵仙散;气滞血凝,用当归散;肝经血虚,用四物汤,加参、术、柴胡;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肝脾气虚,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芍药;肝脾虚寒,

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肉桂;若兼呕吐,加木香;四肢逆冷,再加炮姜。
1、肾阳虚衰
肾阳虚衰,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故见小腹冷痛下坠,喜温喜按;阳虚不能外达,故形寒肢冷;肾虚髓海不足,外府失荣,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常,而小便频数,夜尿量多;火不暖土,则大便不实。舌淡,苔白滑,脉沉弱,为肾阳虚衰之征。
2、血虚失荣
血虚气弱,冲任胞脉失于濡养,气弱运血无力,故小腹隐痛,喜按;血虚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眼花;血虚内不荣心,则心悸少寐;血虚津液不足,肠道失濡,是以大便燥结。舌淡,苔少,脉细无力,为血虚之征。
3、气滞血瘀
肝失条达,气滞而血瘀,血行不畅,冲任阻滞,不通则痛,故小腹或少腹胀痛,拒按;肝脉不舒,气机不利,则见胸肋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时欲太息;肝郁克脾,脾失健运,则脘腹胀满,食欲欠佳。舌紫黯或有紫点,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4、湿热瘀结
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血行不畅,故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瘀停胞脉,胞脉系于肾,故伴腰骶胀痛;湿热缠绵,故低热起伏;湿热之邪伤及任带、胞宫,故见带下量多,黄稠,有味;湿热壅遏下焦,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热瘀结于内之征。
5、寒湿凝滞
寒湿之邪,重浊凝滞,客于冲任、胞中,与血搏结,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故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则瘀滞稍通,故得温痛减;寒湿生浊,下注冲任,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寒湿之邪,易伤阳气,故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紧,为寒湿凝滞之征。
二、疗效评价
妇人腹痛病人457例:肾阳虚衰型56例——有效49例(87%),无效7例(13%);血虚失荣型45例——有效41例(90%),无效4例(10%);气滞血瘀型98例——有效84例(86%),无效14例(14%);湿热瘀结型220例——痊愈185例(84%),显效11例(5%),有效7例(3%),无效例17(8%),总有效率92%;寒湿凝滞型38例——有效34例(89%),无效4例(11%)。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无论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我们发现湿热瘀结病人居多,根据“久病多瘀、久病多虚”的理论,临床上时常伴有气血虚弱,病情迁延日久或攻伐太过,常常虚实夹杂,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自拟了消症丸,采用益气养血、清热利湿、化瘀散结之法,效果显著。通过改善微循环,调节全身机能,增加人体免疫力,以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消症丸基本方:人参3g 当

归10g 桂枝12g 茯苓12g 赤芍12g 桃仁12g 丹皮12g 三棱9g 莪术9g 穿山甲5g 鳖甲5g 昆布12g 半夏6g 香附10g 元胡10g 败酱草10g。每丸9g,口服2次,一次1丸。消症丸组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气,属阳;当归行血补血,属阴。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二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行血之功,是为君药。桂枝温通血脉能散风寒;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脾健痰湿自除;宿有症块,郁久多能化热,故又配丹皮、赤芍、桃仁以化瘀血,并能清瘀热,五药相合祛痰湿、化瘀血、清瘀热、通经络,共为臣药。三棱、莪术皆味辛性微温,为破血祛瘀之要药又能散风寒,同时取其行气止痛之功,使气行则血行,行则通而不痛,而莪术又能益气,加强人参之功;再配以穿山甲、昆布、鳖甲,其味咸性寒,咸能软坚散结,寒则清除瘀热。半夏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与茯苓相配有加强之力;香附、元胡、败酱草辛苦之品,辛能发散,行气行血,苦能燥湿,气血通则不痛,又兼止痛之功。香附得人参补气,得当归补血,得半夏决壅消胀,得三棱、莪术消磨积块为血中气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元胡配三棱、鳖甲又能散气、通经络,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九药相合既加强了君臣作用,又减弱了消导之峻烈,共为佐药。而山甲又有走窜之性,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引诸药达于病所,又兼使药之功。诸药相合,共奏益气补血、清热利湿、化瘀散结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如昆布对激素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使病变组织崩溃溶解;人参、牡丹皮、莪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活血化瘀药莪术、桃仁等能改善结缔组织代谢,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软化和吸收作用,能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还能促进病变组织吸收、消散。总之,消症丸通过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盆腔循环障碍,还能调解全身机能,增加人体抵抗力,促进病变组织吸收、散,来实现治疗慢性盆腔炎目的。消症丸价格便宜,疗效显著,用药以来未发现不良反映,药源充足,服用方便,患者易接受。
遇到急性盆腔炎症时,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合理足量的应用抗生素,对于迅速控制感染,避免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以及盆腔脓肿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但抗生素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配合中医、中药不但可以减缓副作用还能协同增强其感染作用,增加机体抵抗力,使患者病情迅速得到控制,早日康复。
三、目前我科诊疗过程中难点如下:
1、在治疗妇人腹痛的患者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要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体现中医特色,又不能贻误病情,这成了治疗本病的

难点问题。
2、急性盆腔炎的单纯中医、中药治疗,病情难以迅速控制,危急生命。
四、解决措施
1、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进行权衡
(1)中医治疗
慢性盆腔炎结缔组织炎的各种证型。
(2)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
亚急性盆腔炎。
(3)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辅
慢性盆腔炎结缔组织炎形成盆腔包块者。
急性盆腔炎。
2、遇到急性盆腔炎症时,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合理、足量的应用抗生素,对于迅速控制感染,避免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以及盆腔脓肿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但抗生素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配合中医、中药不但可以减缓副作用还能协同增强其感染作用,增加机体抵抗力,使患者病情迅速得到控制,早日康复。








崩漏
一、诊疗方法:
崩漏是以经血排出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前者称崩后者称漏,概称崩漏。历代医家对崩漏的认识:《内经》便有“阴虚阳搏谓之崩”;《金匮要略》有“漏下”、“崩中下血”的记述;《诸病源候论》“漏下之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冲任之脉虚损,不能约制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女科撮要》“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或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或因脾经郁结,血伤而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景岳全书》“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由漏而淋,由淋而崩,总因血病,而但以其微甚耳”。
1、肾虚型
(1)肾阴虚证
肾气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滴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2)肾阳虚证
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不能上温脾土,则

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2、脾虚型
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甚或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荣。
3、血热型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邪热内炽,津液耗损,故口渴喜饮;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邪热上扰,故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象。
4、血瘀型
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瘀血之征。
二、疗效评价:
崩漏病人317例:肾虚型35例——痊愈30例(86%),显效1例(3%),有效1例(4%);无效3例(7%);总有效率93%;脾虚型90例——痊愈77例(85%),显效2例(2%),有效7例(8%);无效4例(5%),总有效率95%;血热型52例——痊愈41例(78%),显效3例(6%),有效3例(6%);无效5例(10%),总有效率90%;血瘀型140例——痊愈123例(88%),显效3例(2%),有效3例(2%);无效11例(8%),总有效率92%。我们在处理本疾病的患者时,因“久病多虚、久病多瘀”,故临床上发现血瘀兼虚居多,此类病人 例,占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自拟了“宫血清汤”治疗此证型病人,疗效满意。
宫血清汤(出自李文英副院长的2011年《河北中医药学报》)基本方组成:人参(先煎)6g、黄芪10g、当归3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30g、生蒲黄10g、三七(研末服)10g、艾叶炭10g等。上述药用水煎取汁300ml、2/日、口服。治宜益气养血,化瘀止血。古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故方中用黄芪、人参、当归相配伍加大益气养血之功,川芎、当归、三七配伍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三七、生蒲黄均能化瘀止血,又长于止血而不留瘀,益母草、生蒲黄活血化瘀,能促进子宫收缩,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尤其擅长瘀阻,艾叶炭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尤其妇女崩漏不止更适用,全方配伍可使气血得补、瘀血已去、新血归经、兼能定痛,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三、目前我科诊疗过程中难点如下:
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

血的患者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要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体现中医特色,又不能贻误病情,这成了治疗本病的难点问题。
2、有时病人病情较重,出血同时伴头晕、心悸,单纯用中医很难控制病情。
四、解决方法:
解决思路
功血的治疗须根据出血的缓急之势,出血时间的久暂、病人的年龄及体质情况决定治疗方案。一般而言,功血的治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分阶段治疗,二是分年龄段治疗。所谓分阶段治疗,是指出血期和非出血期的治疗。出血期的治疗,急则治其标首当止血。非出血期的治疗,或调整月经周期至正常,或止血固冲。分年龄段的治疗是指按照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不同生理特点,其需要达到的治疗目的不同而施治。青春期的治疗主张止血调周,建立排卵周期;育龄期妇女为止血后恢复有排卵月经周期;更年期止血后健脾养血,平稳度过更年期。
急性大出血时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
2、解决措施
(1)中医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合并轻度继发性贫血者。
有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间出血。
(2)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合并中度继发性贫血者。
出血时间长以致感染者(如盆腔炎等)。
(3)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辅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合并重度继发性贫血者。
顽固难治无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4)急性大出血时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治疗当以止血为要,给予输血、输液及止血剂对症治疗,并采用刮宫或大量性激素止血。


















2010年妇科优化诊疗方案
癥 瘕
一 中医疾病名称
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
二 西医疾病名称: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盆腔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三 诊断依据
1、症状:小腹有包块,或胀,或满,或痛。
2、按照中医望闻问切四诊顺序检查:重点检查面色红润,苍白,无华,晦黯;舌质红,紫黯,淡胖;舌苔薄白,苔厚而干,白腻,黄腻;脉象沉弦,沉涩有力,弦滑数等。
3、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1)妇科检查 盆腔可触及炎性包块,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等病变
(2)实验室检查:宫颈活组织检查 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性刮宫,红细胞沉降,甲胎蛋白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病理检查等。
(3)其他检查 血常规,B超,内窥镜,胸部X线平片。
(4)中

医证候分析 气滞型 血瘀型 痰湿性 毒热型
四 治疗措施
(一)基础治疗措施
1、癥瘕护理常规
2、分级护理
3、饮食禁忌(禁辛辣,油腻之品)
4、完善辅助检查包括 血液生化,尿液分析,肿瘤标志物,CT,核磁等。
5、与护理部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6、病情较重者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确定综合治疗方案。
7、中西医综合治疗配合外治法及针刺疗法。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滞型
症状: 小腹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舌红,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香棱丸
木香6g 三棱10g 莪术10g 枳壳6g 青皮12g 川楝子6g 小茴香12g
2、血瘀型
症状 :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软结、温经散寒
方药:消症丸消症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是李文英副院长的科研课题,于2000年获省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参3g 当归10g 桂枝12g 茯苓12g 赤芍12g 桃仁12g 丹皮12g 三棱9g 莪术9g 穿山甲5g 鳖甲5g 昆布12g 半夏6g 香附10g 元胡10g 败酱草10g
3、痰湿型
症状: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或时作痛,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除湿化痰,散结消癥。
方药:开郁二陈汤
半夏6g 陈皮12g 茯苓10g 青皮6g 香附10g 川芎12g 莪术10g 木香6g 槟榔10g甘草6g 苍术6g 生姜3片
(三)辨证选择静脉点滴中药注射液
1、气滞型——黄芪针
2、血瘀型——丹参川芎嗪针
3、痰湿型——茵栀黄针 喜炎平针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1、气滞血瘀型——桂枝茯苓丸
2、痰湿型——通经甘露丸
(五)其他疗法
1、外治法
灌肠治疗:湿热型包块用柴胡 蒲公英 败酱草 赤芍;血瘀痰阻型加莪术 炙乳没 寒凝气滞型去蒲公英 败酱草 加官桂 乌药
2、取穴法
关元 水道 足三里 三阴交 为主留针10-20分钟不宜刺包块部位,不在经期进行。
六、手术治疗
适应症:(1)月经过多导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 严重腹痛,性交痛,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 (3) 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 (4) 能确定肌瘤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者 (5) 肌瘤生长较快怀疑有恶变。
七、疗效标准
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检查癥瘕消失
好转 临床

症状减轻 癥瘕减小
无效 临床症状及癥瘕大小无变化
八、疗效评价
在癥瘕住院病人的选择上,我们选择子宫肌瘤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回顾发现,对于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表现和分型以气滞、血瘀型为主,应用中药汤剂大多有效。子宫肌瘤患者则要分清瘤体的部位,大小及患者年龄、对生育的要求区别对待。








妇人腹痛
一、中医疾病名称
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
二、西医疾病名称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盆腔炎、子宫颈炎、子宫肥大症及盆腔瘀血症。
三、诊断依据
1、病史 既往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症状 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月经失调、白带增多、不孕等。部分患者可有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3、按中医的望、闻、问、切进行检查,重点检查面部红润、苍白、无华、晦黯;舌质红、紫黯有瘀斑、淡胖;舌苔薄白、白滑、苔少、黄腻、白腻;脉沉弱、脉细无力、弦涩、弦滑而数、沉紧等。
4、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1)妇科检查:子宫常活动受阻或粘连固定,输卵管发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摸到包块。
(2)实验室检查:查血常规,血沉,宫颈活组织检查,阴道TCT检查等。
(3)其它检查:B超、盆腔及输卵管碘油造影、盆腔经脉造影。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结合症状和体征,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检查以确诊。
四、治疗措施
1、基础治疗措施
(1)妇人腹痛护理常规。
(2)分级护理。
(3)饮食禁忌:禁辛辣、油腻制品。
(4)完善辅助检查。
(5)与护理部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6)病情较重者,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确诊综合治疗方案。
(7)中西医综合治疗:配合灌肠及针刺疗法。
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首先辨其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发作时间,结合全身症状、月经和带下的情况,以审其寒、热、虚、实。临床以慢性腹痛多见,因此,本病多属虚中挟实的病证。治疗原则以通调冲任气血为主。对于发病急、重

者,必要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1)肾阳虚衰型
主要证候 小腹冷痛下坠,喜温喜按,腰 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夜尿量多,大便不实。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治疗法则 温肾助阳,暖宫止痛。
方 药 温胞饮(《傅青主女科》)。
巴戟天10g 补骨脂12g 菟丝子10g 肉桂6g 附子6g 杜仲10g 白术10g 山药15g 芡实10g 人参3g
(2)血虚失荣型
主要证候 小腹隐痛,喜按,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大便燥结,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疗法则 补血养营,和中止痛。
方 药 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当归12g 桂枝9g 芍药18g 甘草6g 饴糖 生姜3片 大枣5个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和中,缓急止痛;桂枝、生姜温中,通经止痛;甘草、大枣、饴糖补气建中,生血养营。全方共奏补血养营,和中止痛之功。
(3)气滞血瘀型
主要证候 小腹或少腹胀痛,拒按,胸肋乳房胀痛,脘腹胀满,食欲欠佳,烦躁易怒,时欲太息,舌紫黯或有紫点,脉弦涩。
治疗法则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 药 牡丹散(《妇人大全良方》)。
牡丹皮15g 桂心6g 当归20g 延胡索10g 莪术10g 牛膝10g 赤芍10g 荆三棱12g
方中当归、赤芍、牛膝、牡丹皮养血活血化瘀;三棱、莪术、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桂心温经通络。全方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使气畅瘀消而痛自除。
(4)湿热瘀结型
主要证候 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有臭味,小便短黄。舌红,舌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 法 益气养血、清热利湿、化瘀散结
方 药 消症丸(消症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是李文英副院长的科研课题,于2000年获省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参3g 当归10g 桂枝12g 茯苓12g 赤芍12g
桃仁12g 丹皮12g 三棱9g 莪术9g 穿山甲5g
鳖甲5g 昆布12g 半夏6g 香附10g 元胡10g
败酱草10g
(5)寒湿凝滞型
主要证候 小腹冷痛,痛处不移,得温痛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舌白腻,脉沉紧。
治疗法则 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 药 少腹逐瘀汤加苍术12g 茯苓10g。
小茴香12g 干姜10g 延胡索10g 没药12g 当归15g 川芎12g 肉桂6g 赤芍10g 蒲黄12g 五灵脂15g
3、辨证选择静脉点滴中药注射液
(1)

湿热瘀结型——丹参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
(2)寒湿凝滞型——川芎嗪注射液
(3)血虚失荣型——参麦注射液
4、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1)湿热瘀结型——妇炎康、妇科千金片、金鸡胶囊
(2)寒湿凝滞型——妇科白带片、少腹逐瘀丸
5、其它疗法
(1)中药灌肠:湿热瘀结型——紫花地丁、蒲公英、败酱草、苦参等
(2)中药外敷:湿热瘀结型——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打粉、布包外敷下腹部,十次为一疗程,一天一次。
(3)针 灸:中极、天枢、归来、三阴交、关元俞、阴陵泉、阿是穴等穴,不在经期内进行。
五、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消失,妇科检查机理化检查正常,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95%,停药1个月内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明显改善,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有所改善,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加重,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有加重,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 30%。
六、疗效评价
在妇人腹痛病人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盆腔炎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回顾发现,盆腔炎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更具优势,而且以湿热瘀结、寒湿凝滞为主,必须区别对待。


















崩 漏
一、中医疾病名称
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止者,称为“崩漏”
二、西医疾病名称: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三、诊断依据
1 、症状: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有时持续数日、数十日不等,血量时多时少,出血常发生在短期停经之后,或伴白带增多、不孕、癥瘕等证候。
2、按照中医望闻问切四诊顺序检查 重点检查面色淡黄、苍白、面赤、晦黯;舌质红、淡黯、淡胖、紫黯;苔少、薄白、黄;脉细数、沉弱、缓弱、涩。
3、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1)妇科检查 功血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现;生殖器炎症者可有炎症体征;妇科肿瘤者可有子宫增大或附件有囊性或实性包块。
(2)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甲胎蛋白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CA1

25、CA199|、病理检查等。
(3)其他检查 血常规,B超,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胸部X线平片。
(4)中医证候分析 肾虚型(阴虚、阳虚) 、脾虚型、血热型、血瘀型
四、治疗措施
(一)基础治疗措施
1、崩漏护理常规
2、分级护理
3、饮食禁忌(禁辛辣,油腻之品)
4、完善辅助检查包括 血液生化,尿液分析,肿瘤标志物、CT,核磁。
5、与护理部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6、病情较重者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确定综合治疗方案。
7、中西医综合治疗配合外治法及针刺疗法。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肾阴虚型
症状 : 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10g 山药15g 枸杞子10g 山茱萸10g
菟丝子10g 鹿角胶15g 龟板胶10g
2、肾阳虚型
症状 :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大补元煎。酌加补骨脂10g 鹿角胶10g 艾叶炭10g
熟地10g 山药15g 人参6g 杜仲10g 当归20g 山茱萸6g 枸杞10g 炙甘草6g
3、脾虚型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固冲汤
白术10g 黄芪10g 煅龙骨20g 煅牡蛎20g 山茱萸6g
白芍10g 海螵蛸10g 茜草根12g 棕炭10g 五倍子6g
4、血热型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
生地10g 地骨皮15g 牡蛎粉10g 阿胶6g 黄芩10g
藕节6g 棕炭10g 甘草6g 焦栀子10g 地榆10g
4血瘀型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止血
方药:宫血清汤(出自李文英副院长的2011年《河北中医药学报》)
人参(先煎)6g 黄芪10g 当归3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 益母草30g 生蒲黄10g 三七(研末服)10g
艾叶炭10g
(三)辨证选择静脉点滴中药注射液
1、肾虚——参麦针

2、脾虚型——黄芪针
3、血瘀型 ——丹参注射液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1、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2、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2、脾虚型——人参健脾丸
3、血瘀型——桂枝茯苓丸
五、手术治疗
1刮宫术
2子宫内膜切除术
3子宫切除术
六、针灸止血 艾灸关元 大墩穴(双) 隐白穴(双) 三阴交
七、疗效标准
治愈 出血停止或恢复正常月经周期,伴随症状改善,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显效 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伴随症状明显好转,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
有效 出血减少,伴随症状好转
无效 出血量及月经紊乱无改善,伴随症状无好转。
八、疗效评价
漏患者有两种类型,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与分型,应用中药汤剂疗效显著;对于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患者,则要分清瘤体的部位、大小及患者年龄、对生育的要求区别对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