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

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

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
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

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9世纪40年至60年代(1840---1860))

【具体史实】

政治:

A.鸦片战争

1.原因根本:1840~1842年间,英国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借口中方销毁鸦片,派兵入侵。

2.结果:《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损害中国通商主权,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议定,损害中国关税主权。

3.影响: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结果:

(1)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等。

(2)《北京条约》

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给英国等。

3.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2)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2.《资政新篇》

是洪仁玕在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集中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主要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

2.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扩大。

3.表现: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纺”和“织”的分离,“织”和“耕”的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影响:(1)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2)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中国社会商品化程度增加,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思想文化: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藩篱。

2.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他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报刊,命人翻译《各国律例》,并编译《四洲志》一书。

B.魏源:放眼世界,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3.影响: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具体史实】

政治:

A.甲午战争

1.根本原因: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日本要掠夺中国的土地、财富与资源。

2.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臣民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3.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根本原因:列强试图将中国完全变为其殖民地;义和团运动为外国侵略提供借口。

2.结果:《辛丑条约》

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

3.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A.洋务企业的兴起

1.背景: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目的: 旨在“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内容:

①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

a.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b.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工业。

②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创办民用企业,目的是辅助军事工业。

4.根本原因:单纯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5.认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大机器生产,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B.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

1.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②外资企业利润刺激③洋务企业技术诱导④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

2.地区:东南沿海

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

1.原因: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2)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2.代表人物:著名的实业家主要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思想:

A.体用之争

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入,对中国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使清政府内部出现分化。

2.派别及主张:

(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体西用”的文化主张,要求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

(2)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a)初期:坚持“与列强进行商战”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

(b)后期:与洋务派分道扬镳,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

3.影响:

(a)洋务运动时期的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b)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他们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B.维新思潮

1.背景:(1)政治上: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3)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上:西学知识的增长。

2.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主张:

(1)康有为:设立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借用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宣传维新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3)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撰写《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时代最强音。

(4)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借用进化论“适者生存”原理,阐明中国实行维新变法的道理。

3.论战:围绕维新变法的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进行论战。

主要内容是: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废八股、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

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阻挠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20世纪初----1919年)

【具体史实】

政治:辛亥革命

1.背景:(1)义和团败,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深,清新政骗局;(2)资本主义发展;(3)资产阶级壮大;(4)1905年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5)同盟会十六字纲领的宗旨,民报发刊词中阐述为三民主义;(6)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成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意义: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2)中华民国奖励实业,实业救国思潮

兴盛;(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2.表现:面粉业和纺织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张謇是代表性人物。

思想: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兴起概况: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主要代表人: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活动基地(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3.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而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4.影响:

积极:(1)实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2)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统治地位,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3)推动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是一场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没有反帝,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或否定,对后来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至1927年)

【具体史实】

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A、五四运动

1.原因:

a.直接原因: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特权等要求,遭到英美等国拒绝,并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

c.五四运动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的产物。

2.经过:

a.第一阶段:5月4日起,中心在北京,学生是主力,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三个卖国贼。

b.第二阶段:6月5日起,中心在上海,工人是主力,掀起“三罢”斗争。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拒绝合约签字。

4.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历史条件:a.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b.思想基础: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阶级基础:五四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组织基础:南陈北李建党活动。e.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

3.影响: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主要表现在:a.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b.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c.阶级基础:代表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d.革命纲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1---1927.7)

1.合作的原因:

a.中共意识到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孙中山在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后,接受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决定与中共合作,来改组国民党。2.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3.实现标志:1924 国民党一大。

4.合作基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5.结果:1927年蒋、汪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两党合作破裂。

D、北伐战争

1.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2.过程:两个阶段:a.1925.7-1927.3 国民政府在广州;b.1927.3-1927.6 国民政府转移到武汉。

3.结果:消灭吴孙,基本胜利。

4.评价: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随着蒋汪背叛革命,与列强勾结成为新的军阀,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大革命宣告失败。

5.失败原因: a.客观:帝、封势力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b.主观: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后期陈独秀右倾放弃领导权。

6.教训: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自己的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一战期间短暂春天,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衰退。

思想: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概况:a.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b.1919年,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历史作用:a.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拯救国家的新的思想武器。b.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B.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涵:a.民族主义有两层含义:一为民族自求解放;二为各民族一律平等。b.民权主义是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c.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新的表现:a.民族主义方面:由反满发展为明确反帝;b.民权主义方面:民权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c.民生主义方面:增加了节制资本。

d.新的最大表现是:反帝。

4.历史作用: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即反帝反封,成为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社会生活:

1.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裙子。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3.1905年,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20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五、国共十年对峙(1927年至1937年)

【具体史实】

政治:

1.阶级矛盾与党内路线之争

A.南昌起义

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独立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受挫以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土地革命

(1)内容: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开展土地革命。(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得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巩固了红色政权。

D.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的指导。

(2)概况: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0月三路红军主力在会宁会师。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E.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民族矛盾

A.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B.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的发展

1.原因: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农和交通运输。

2.概况: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原来较为发达的面粉和棉纺织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都有较大发展。制碱工业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朝鲜半岛。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文化: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背景:

(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领导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一再失败;

(2)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

2.论著:《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内容: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4.意义: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六、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具体史实】

政治:

A.抗日战争

1.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1937年9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的成立与发展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最重要的原因。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

3. 抗战过程:

(1)三个阶段:a.防御阶段:1937.7-1938.10;b.相持阶段:1938.10-1944初;c.反攻阶段:1944-1945.8。

(3)重大事件:

a.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屠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

b.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4.重要战役:

(1)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组织四场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取得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和徐州会战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相持阶段,1940年,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组织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5.结果:1945 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6.抗战胜利的原因:a.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的原因)。7.抗日胜利的意义:

a.国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b.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解放战争

1.1945年8月—1946年6月,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2.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内战过程: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1946.6—1947.6):全面进攻---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6—1948.9):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4)大决战(1949.4):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1)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结束。

(2)国内意义: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国际意义: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思想意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经济:

1.抗战时期1937-1945:民族资本主义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沦陷区日军摧毁和吞并;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2.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原因: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文化:

1.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

(1)论著:《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主张:

a.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b.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3)意义:说明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

(1)论著:《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2)思想主张:

a.1949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b.同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即将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附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百年兴衰史

(一)、民族工业的出现:19世纪60、70年代

1.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②外资企业利润刺激③洋务企业技术诱导④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

2.地区:东南沿海

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

1.原因:(1)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

(3)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2.代表人物:著名的实业家主要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发展概况:这一时期创办的民族工业多为轻工业。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三)、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战(1914—1918)

原因:(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政府还倡导使用国货。

(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四)、民族工业发展显著,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

原因:〔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

(五)、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年)

原因:〔1〕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沦陷区的经济。

〔2〕四大家庭官僚资本急剧的膨胀起来,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加强了四大家族对工业的垄断。

(六)、民族工业的萎缩: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原因:(1)美国经济侵略(2)官僚资本压迫。(3)国民政府滥发纸币,苛捐杂税,通货膨胀。(七)、民族工业获得新生:1949-1956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2016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年全国二卷高考历史试题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2016年全国高考上海卷历史部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下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 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 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 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13.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下面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阶段训练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阶段训练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 世界 1.(2017?9月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研读下图,可知() 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 ①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②当时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③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 ④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 A. 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18 ?浙江丽水高二下期末)《殷商制度论》载:“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然使于 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该史料主要说明() A. 分封制实施的必要 B. 嫡庶之法产生的缘由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 3. (2018 ?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 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2018?3月浙江绿色教育联盟高三)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华阳国志》载:“灌 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据此可知,“华阳国” 位于今天的() A. 四川 B.陕西

C.河南 D.山东 5. (2018?3月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 经济形式 ,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 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 ) 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 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 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 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 A. 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 6. (2017?9月浙江台州选考模拟)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 A.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兼相爱、交相利” 7. (2017 ? 10月浙江选考模拟)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 ,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 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 ,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2017?9月浙江五校联考高三上)《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 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每一部分各有侧重。下列篇章中具有“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 诗歌”“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等特点的是 ( ) A. 《关雎》 B.《公刘》 C.《鲁颂》 D.《伐檀》 9. (2017 ? 11月浙江选考猜押卷)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下列书法作品与《兰亭集序》风格一致的是 ( ) C D 10. (2018?3月浙江嘉兴选考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 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 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 ,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 )《太平寰宇记》记载,洪州分宁县“本当州之亥市 (乡 村 ,去武宁二百余里,豪富物产充之,唐贞元十六年置县”。 B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建立了民主政治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 ②目的是富国强兵 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 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3.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 A.皇权空前加强 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 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 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 4.下面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 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6.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此处的“条件”主要是指( ) A.农奴受到农奴制的束缚B.废除了农奴制 C.增强了军事力量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7.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 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9.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永平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1)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所以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削弱了六部的权限。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B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对这一故事中所涉及的史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株待兔地点在今天河南商丘一代 B.宋人始祖是灭商有功而被封的功臣 C.耕田者劳作时可能使用铁铲等农具 D.故事体现了韩非子因时而变的主张 2.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3.“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仁政”学说 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 C.墨子“兼爱”思想 D.庄子“齐物”观点 4.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B.秦代 C.汉代D.唐代 5.“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

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6.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四川地区一直以来是丝织业重心所在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7.《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 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 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下面分别是1867—1869年和1894—1915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2016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I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Ⅰ卷 历史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 最后被 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

(综合卷二) 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 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 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

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 A.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2016-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Ⅰ卷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全国乙)历史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整合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形成中外朝制度,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实行军功爵位制;汉武帝以后实行察举制。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019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教师用书:阶段综合检测四Word版含答案

阶段综合检测(四)世界现代史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加试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 A .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 .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思路,故D项正确。 2. (加试题)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 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 ?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 B ?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 C ?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 D .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 答案A 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 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其他三个备选项均发生于1920年之后。 3. (加试题)(2018嘉兴选考检测)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部实践都是围绕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创造为“一种服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 来进行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 .苏联集体化改造 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解决三年的国内战争而实行的,未涉及国家资本主义成分, 故A项错误;苏联集体化改造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 (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 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A 解析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 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5. (2018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提高农产品价值……将分散不经济、不平等的救济活动统一起来……对所有公共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涉及公众生活的设施作全国性的计划及监督。 发表此施政方针的是() A .凯末尔 B .罗斯福 C ?戴高乐 D .撒切尔 答案B 解析“提高农产品价值、统一救济活动、对社会经济干预”是材料的核心信息,与罗斯福 新政措施最接近,故B项正确。 6. (2018金华学考评估)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20210211122320)

(综合卷二) 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 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 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 B. 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 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 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A. 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 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7、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 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8、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苻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 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理学() A.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B. 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一卷).pdf

2016年全国一卷高考历史试题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 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 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 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

精选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十新人教版

(综合卷十) 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3、《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4、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受挫 D.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5、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城邦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上表明两人( )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侧重于对人的思考 6、“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 A.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C.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D.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