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始文化读书笔记

原始文化读书笔记

原始文化读书笔记

【篇一:读《原始文化》】

读《原始文化》

有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

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从这个书名就可

以看出,人类学的问世标志着同西方知识界关注原始人和原始文化

的努力已经走向学科建制的方向。全书共19章,大致可以划分为8

个部分:(1)文化定义及其发展;(2)文化遗留;(3)语言研究;(4)算术;(5)神话;(6)万物有灵观;(7)仪式和仪典;(8)结论。

泰勒在撰写《原始文化》这本书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4个工作:

一是,将“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为此,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并且提出了文化发展的2个法则。

二是,创立了文化研究方法――遗留法。

三是,对文化的具体形态做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语言,宗教,

神话,算术。

四是,对具体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泰勒发现“宗教观念出现于人类的

低级种族之中”,并由此深入下去,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在下文,我想对以上4个工作的内容做一些简述。

文章开篇,泰勒看门见山的说明了《原始文化》这本书的主要做的

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文化,或文明――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

的联系――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文化由于稳定、变化、

和遗存而产生的上下承虚的阶段性联系――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

接下来,他给文化下了定义,什么是文化呢?泰勒这样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说掌握和接受的任

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很明显,泰勒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

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紧接着,他强调了民族学领域里的两大原则:一方面,在文明中有

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

释相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

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产物,

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为了把握文化现象的历史联系,泰勒提出关于“文化遗留物”的研究,以此作为解开文化现象演进之谜的一把钥匙,他把许多原始文化现

象都归结为遗留物的范畴。“在那些帮助我们按迹探求实际进程的证

据中,有一广泛的事实阶梯。我认为可用“遗留”这个术语来表示这

些事实。仪式,习俗、观点等从一个初级阶段转移到另一个较晚的

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 这个从生物

学借来的科学术语,通俗一点说,就是一种文化保留其形式于新的社会

结构之中而失去其原来的实质作用。在所有的社会里,残存下来的古

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可以作为明了以往文化阶段因素的证据和实例。换言之,残存即意味着某一文化要素虽失去其意义和功能,但仍处

于现存的文化状态之中,当调查者无法直接了解上一代的文化轨迹时,

它可以提供有力的线索。泰勒认为:如果能够描述和分析好这些文化

残存,很可能把先前的“文化阶段”重建起来。在《原始文化》里,泰勒

以两章的篇幅给读者重温过去世界不同地区有关迷信、儿童游戏、

赌博、古代俗语、儿歌、语法、习俗以至巫术、魔法力、魔法、魔

法行为、预兆、预言、预根、梦占卜、占星术、精灵、灵魂升空等

等作为文化残存在人类进化史上所蕴含的原始意义。

泰勒把语言划分为“情感语言和模拟语言”,他说“塔斯马尼亚人和中

国人的语言之间,结构上有各种各样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次

要的,在方法上居首位的则是基本相似,即按习惯用音节分明的声

音来表示各种思想的方法相似才是主要的。”他还认为,语言是低级

文化的一种原始产物,经过多年的逐渐修改、发展和选择,多少能

够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泰勒发现,原始人从经验中获得了数字观念,低级阶段的原始人用手脚和脚趾计算,手指计算表明数字来源

于手势计算,五进制、十进制以及二十进制都起源于用手指和脚趾

计算。

在《原始文化》中,他认为人类儿童时代的早期智力状态是神话最

早的起源,神话的想象力是通过体质各异的人类各处种族流传至今的。他阐明万物有灵论是神话产生的思想基础,“对于低级种族来说,太阳、星辰、树林、河流、风和云都是具有人的灵性的生命体,从

而导致原始人把一切存在物质都看作是和人或动物相同的东西。”在

泰勒看来,神话并非是语言现象造成的,“神话是它的作者的历史,

不是它的主题的历史;它所记录的不是超人的英雄的历史,而是诗

化了的民族的历史”。泰勒,认为世界各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方面极端相似,原因在于人类具有共同的本质、心理和

思维方法以及共同的文化发展道路。泰勒首先提出了万物有灵观的

学说,认为神话来源于原始人关于灵魂的观念,以及原始人用这种

观念来观察整个自然界和社会。泰勒认为,日常经验的事实才是神

话的基础,他断定:“日常经验的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最主要的原

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在对原始宗教仪式的研究中,泰勒把原始宗教的起源归结为“万物有灵”,原始种族宗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万物有灵论的信仰。这

种信仰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稀薄、虚幻的形象,具有气息、薄膜或

阴影那样的性质,它构成个体生命和思想的本原,它控制个人意识

和意志,触摸不到且不可见,却是强大的物质能力。原始人的智力

并不比文明人退化,相反倒是有着更充分、更生动更有意味的形式。他发现,万物有灵观包括两大信条,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一,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后人能继续存在;第二,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升格,进入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和人

又是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灵的高兴和不悦。此外,他还对宗教作

出了定义:“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不难看出,宗教

的定义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之上。

在《原始文化》中,泰勒在学术上作出以下的贡献:第一,他第一

个给“文化”作出了科学定义,从而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勾勒了基本轮廓;第二,对杂乱无章,彼此矛盾的文化现象进行研

究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三,借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

来研究文化现象,这里指的是他擅长用“比较法”对不同的文化现象

做对比研究,此外,他还独创了“遗留法”,而以此为发端,在后来

的欧洲文化学派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残存研究”。第四,对宗教

给与了第一个学术上的定义。

从《原是文化》这本书,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泰勒关注的是文化内

部在历史进程中的顺接关系,而不是对文化的本体性关照。在后人

看来,泰勒的文化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他的叙述中,

人们容易误认为,文化的进化是自身的内在动力,但是泰勒又没有

能够找到这个动力源。如果,他能够从文化生成以及进化的外部环

境给与关注,那么他的文化研究可能更加全面。

《原始文化》在人类文化史研究中的重大意义,在书的最后一张里面,泰勒已经有所预见,当然,他并不是在称颂自己这本书有多么

大的意义和作用,他是在阐述“把文化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所产生的

意义”。他说:“原始文化研究的实践结果――对实证科学的影响甚

微,对精神、道德、社会和政治哲学德影响――语言――神话

学――伦理学和法律――宗教――文化科学德运动影响巨大。原始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进一步探求进步、克服阻碍德方式,在整个文明

的进程中是卓有成效的。”

泰勒《原始文化》简介

(edward burnett tylor,公元1832-1917年,)的《原始文化》(1871年,primitive culture)被公认是进化学派的经典著作。这

部著作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在书中追溯了人类从野蛮状态

到文明状态的进化过程,描述了原始人如何运用理性去解释他们尚

不能了解的自然和人类事物。全书展示了泰勒关于原始生活与现代

生活关系的中心思想,即“野蛮和文明作为一种类型的低级和高级阶

段是

互相联系的”。

泰勒的进化论可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是前一

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泰勒通过

收集大量资料,分析全世界数百个不同社会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即人类社会的进化与体质的进化相似,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泰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万物有灵论。在各种文

化现象中,他主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残存说。即旧有的文化既可以保留在较新的文化中,同时

又是过去的见证;提倡文化科学。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

比较作为

研究的基础;统计研究法。在民族学的调查上,他是最先主张使用

计方法的,并使这一研究趋向科学的手段。

《原始文化》中,采用了自然科学的进化论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大量的现实材料,着重研究了原始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别是

宗教信仰的产生的发展。

在《原始文化》中,神话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泰勒正确的说明

了深化的本质及其产生时代。他首先肯定了神话的一种虚构,而这

种虚构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他反对把神话当作纯粹的历史,也认

不能只靠推测来解释。

万物有灵观是泰勒在起《原始文化》中最重要的理论建树。泰勒根

据大量的民俗学、民族学资料总结出了这一理论。他第一次完全根

据现实的资料来研究宗教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这使宗教及宗教史

研究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化》中,艺术资料非常丰富,也不泛深刻的见解,即使是

在历史的风尘中,也仍然时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和理论的光辉,对

于现在的学术界不但有历史的认识作用,而且还有十分重要的借鉴

义。

【篇二: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韩鉴堂

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是韩鉴堂所写,于1999年8月第一次印刷出版。

《中国文化》这本书主要是给外国留学生使用的。作者写此书的目

的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因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刚开始时只着重

于让留学生尽快掌握最基本的汉语技能,而忽视了文化教学。但随

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留学生总数陡然上升,而这些留

学生几乎都是出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抱有浓厚兴趣而来学习

汉语的。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必须突

破长久以来仅限于基础汉语教学的格局,要拓宽专业范围,加强有

关中国文化方面的教学。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已经认识到,语言

只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交往的工具,在语言背后充满了丰富的文

化内涵,因此外国留学生要学好汉语,就应该同时了解中国人的民

族心理和文化心态,否则他们只能是生硬地模仿一些句型,而难以

熟练地运用。韩鉴堂的《中国文化》就很好的将文化知识的传授与

汉语的学习、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很适合现在的留学生使用。

《中国文化》这本书共设31课,含29个文化专题。包括中国地理

概观;中国古代神话;汉字;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中国的农业;孔子;中国龙;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中国石窟艺术;中国古代历法;民间传统中国节日;丝

绸之路;中国陶瓷;中过烹调;茶与茶饮;中国酒;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画;中国书法艺术;京剧;中国古代建筑;故宫;中

国古典园林;中医药学;武术。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

国文化知识,同时也有一些附加的汉语言知识。这本书有很强的科

学性,文字通俗,图文并茂。书中有很多的插画,可以增强学习者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由于这本书是给外国留学生使用的,所以它的侧重点跟中国学生用的文化读本有所不同。他的内容更精炼,通俗易懂,选取的都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且是外国留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学术思想方面只介绍了孔子;在传统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在古典文学方面只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和小说;在风俗习惯方面则主要介绍了茶酒与烹调;各类戏曲中也只介绍了京剧;还把中国的龙文化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国文化》中的每一课都由课文、注释(有英文)资料、提示、词汇(有汉语拼音和英文)、练习题六部分组成。“课文”由教师教授;“资料”可供留学生课外阅读,扩充知识储备;“提示”则是对每一专题的文化思考、内容提要或内容补充,文字有一定的难度;“课后练习题”少而精,是留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在这29个文化专题中,我最感兴趣的专题是中国烹调。

一、中国烹调

烹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1、烹调的历史

(1)原始社会:中国的猿人用火烤肉吃,这可看作是原始的烹调。(2)奴隶社会①出现的陶器和青铜器中,有很多是加热食物的炊具(如鼎就是煮肉用的),不但可以煮食物还可以蒸。

②从烤食物到煮食物,再到蒸食物,表明中国人饮食方面的进步,并未后来多种多样的烹调方法打下了基础。

③古书还记载了周代的“八珍”,“八珍”是八种美味佳肴。这是中国是中国人的祖先为后人留下的最古老的食谱。

(3)封建社会:烹调技术提高了,菜的种类也多起来了。屈原的楚辞《招魂》其实就是一份战国时期南方人的食谱。唐代的《食谱》记载着141种菜的烹调过程。元明清时期,烹调技术已相当成熟。清代的《随园食单》中记录的南方和北方的菜肴达到了326种。清代的“满汉全席”共有名菜108道,是清代最高等级的国宴。

2、中国菜肴的特点

“烹”是加热食物,使食物中的养料分解出来,香味散发出来;“调”是加入调味品,采用各种方法调制食物。

中国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讲究色、香、味、形。就是说做好的菜要有漂亮的颜色,浓郁

的香气,鲜美的滋味,美观的形状。

(2)烹调方法多样,如煎、炒、烹、炸、烧、烤、炖、蒸......

(3)调味丰富。咸的有盐、酱油,甜的有糖、蜂蜜,酸的有醋,辣的有辣椒、葱姜蒜等。

(4)菜肴品种繁多。一方面是由于烹调方法多样,另一方面是做菜的原料丰富。

3、中国菜系

中国历来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

中国很早就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四川、山东、江苏、广东四大菜系。后来又有八大菜系的说法,即在四大菜系基础上增加了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四大菜系。

(1)川菜:麻、辣。如水煮肉片、水煮鱼、麻婆豆腐等

(2)鲁菜:鲜嫩、味纯。如四喜丸子、糖醋黄河鲤鱼等

(3)粤菜:清淡、生脆。如烤乳猪、龙虎斗、蜜汁叉烧肉

(4)苏菜:清淡、酥香。如松鼠鳜鱼、蟹粉狮子头、鸡汁煮干丝

4、中国宴席的上菜程序

第一程序是品尝冷菜。

第二程序是品尝炒菜(热菜)。

第三程序是品尝烧菜(热菜)。

第四程序是品尝主菜。

第五程序是素菜、清汤、点心、水果。

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烹调的过程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国的

饮食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读《中国文化》这本书可以让我们

更好的去了留学生所学习的中国文化,以及他们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如果以后从事留学生教学相关工作,此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

进行中国文化的教学。

【篇三:《岭南文化志》读书笔记】

《岭南文化志》读书笔记

--------- 个人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41518472.html,/p/丁叮丁咚咚

曾肤浅地以为我们岭南是古代的南蛮之地,论文化底蕴自是不能与

中原地区相提并论的。细读《中华文化通志》第二典——地域文化

之《岭南文化志》,才知岭南文化亦浩如烟海,亦是祖国文化百花

园中一枝璀璨的奇葩。这让身为岭南人的我自愧无知的同时又深感

自豪,心头的历史使命感也随之强烈。

作为原生性的文化,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

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不断汲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而在我看来,这些特点的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务实,造就了岭南文化积淀的厚重;开放,是一种不羁洒脱的

文化心态;兼容,是我们文化消化其他外来文化精华的肚量;创新,更是岭南文化开拓进取的源泉。

了解了岭南史前原始文化,才知岭南文化积淀深厚绝非空穴来风。

马坝人颅骨化石的发现,新旧石器的出土,封开黄岩洞文化遗址、

石峡文化遗址的挖掘,诉说着内陆农业文化的源远流长。“陈桥类型”文化遗址,珠江口沙丘遗址,西樵山文化,无不彰显着沿海海洋性

文化遗存的丰富厚实。青铜时代遗址、墓葬600多处,青铜器1000

多件,数字向来最具说服力,岭南文化与外界融合由来已久是不争

的事实。

岭南学术与流派,虽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反

映不多,但在秦统一六国便落地生根,涌现了一批以“四士三陈”为

代表的文人骚客。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继传入岭南,并与当地习

俗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风貌。韩愈、苏轼遭贬的忧国忧

民思想,张九龄、余靖、海瑞等忠臣志士的勤政爱民思想,邱浚的

经济思想和理财之道各成体系各相圆满。明代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

派提倡为学贵疑和深造自得的开放学风,歌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

的思想感情,是重视主题意识开创一代新风的思想流派。而到了近代,岭南成为接触西方文明的前沿地带,近代儒学思潮、民族主义

思潮、社会政治思潮、社会经济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的交错出现,

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我认为这不仅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

沿海地理位置,更仰仗的是岭南人民对家国政治的迫切关心和热爱。岭南文学艺术,虽起步较晚,但后天发展得相对成熟。这让我深刻

体会到岭南人民的勤快和智慧,先天条件的不足,不应成为一方百

姓不学无术的借口,我们勤勤恳恳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化。古、近、当代诗歌各具特色,作为岭南人,读那些诗句总有一股亲

切感,这大抵是因为自小教课书里出现的诗歌几乎都是外域的吧。

岭南散文在明朝建立后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文体兼备,题材

广涉,创作群体庞大,流传甚远。而近代史的帷幕从岭南拉开之后,岭南文坛深受刺激,丁日昌、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

孙中山等人推动者岭南散文对中国近代史的巨大影响作用。我很惊

讶,岭南小说居然是在清末民初才逐渐兴起。岭南音乐及舞蹈也有

鲜明的内部地域性,潮汕、客家、广府音乐有所相通,又自成一家。除此之外,广绣、潮州金漆木雕、端砚。石湾陶瓷、广彩等工艺艺

术也各具特色,工艺产品远销中外。摄影与电影,对于这些近代西

方文明的产物,最先接触这类艺术的是中国旅外华人,而岭南作为

首屈一指的侨乡,首先将这两种艺术形式引进中国,并将其传入内陆。岭南画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组织的中华写真队为广东乃

至全国的摄影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的基石。沙飞、薛子江等

在这一领域也贡献颇大。黎民伟、陈波儿、阮玲玉、蔡楚生......一系

列岭南电影从业者更是撑起了中国内地早起电影半边天。这再次体

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创新的特点。

岭南科学技术,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落后的。虽然我们比

起中原地区的确是落后了点儿,但我们仍有一些先进方面是本土

人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们自知不足,便不断

吸取中原及海外的先进技术,力求自生。在我们南迁的同时带来农耕、纺织、冶金、造船、医学等技术的南传。明清时期冶铁、制糖、制盐、造船、采珠、陶瓷等技术更是革新至中国前列,广铁、广绣、广船、广雕等产品蜚声海内外。绵延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产资源也

使岭南地区成为中国和世界海洋开发的先驱之一。岭南近代实业的

飞速发展也是举世瞩目的,采矿、金融、造船、铁路、航天、航海

技术全国首屈一指。

在中西医方面,岭南是发展得比较早而快的。广州先烈路西汉古墓中,发现有中药朱砂和供煎药、预防疾病使用的铜熏炉。更有《肘

后备急方》、《海药本草》等医书涌现。然而古代岭南中医医生却

是较少的,医药药材也较为匮乏,所以百姓得病多信仰卜卦问巫和

一些民间土方。而到了近代,虽然在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多有崇洋

媚外的倾向而否定中医限制中医的发展,但岭南的中医文化仍旧是

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著名中医在岭南办校,

培养大批中医人才,岭南近代中医、中药届名医辈出。而西医作为

舶来品,也是从岭南开始引入中国的,西医传入中国的第一个标志

牛痘接种法就是由南海人邱熺在澳门经商时以身试法有效后传入中

国的。中国内陆第一个西医医院也是由英国传教士在广州设立的。

而西医医术和西医医学家也自此不断在岭南涌现,国内第一个西医

医生是广州关亚杜,第一位西医博士是中山人黄宽,这无不彰显着

岭南在西医方面对整个中国西医届的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岭南近代生物学、农业科学、数理化学等在中国的发展

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我认为这与近代以来岭南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

的窗口关系尤为密切。

岭南教育,较中原地区起步较迟。最初岭南的教育人才基本皆为南

下为官的中原士人,直到东汉末年以三陈四士为代表的一代名儒的

出现,才使得岭南有自己的知识阶层,有自己的精英,并有岭南自

己的雅文化。岭南教育与岭南文化自此相互促进,彼此增长。到了

唐朝,岭南教育更有了“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乡学”的体系。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岭南的教育更是蓬勃发展,书院林立。明清时期,岭南教育以跃入全国先列。在近代,岭南教育更是依托岭南经

济的相对繁荣及远离政治中心的优势,公办、民办专业、实业学校

破土而出,书院改造新式学堂比比皆是。而教育改革,岭南更是先

全国一步,为内地其他地方的教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岭南宗教,岭南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是中外宗教文化

交流的桥梁。岭南人信奉的宗教,从佛、道、到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实都是是基于一种现实的生活观念。崇尚鬼神讲求实惠

的岭南人以自己的生活理解赖接受宗教。

岭南风俗,客家、广府、福佬三大民系是岭南大部分土著被基本汉

化后形成的,其节日习俗、婚假礼仪、送葬礼仪以及服饰等同中原

地区大同小异。但古南越族的风俗民性也未完全消失,如爱吃蛇、

勤洗澡、嚼槟榔等。广府民系冒险开拓,积极进取,讲求创新,兼

容并包但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比较急功近利、庸俗自私,心胸不广,

内部凝聚力较弱,并由其笃信鬼神。客家民系由于是中原望族南迁

而来,则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秉承中原世胄书香家风,崇尚读书。客家人居住寒苦山区而培养了艰苦创业勤劳刻苦的精神,也造就了

其乐天、豪放的性格。客家妇女更是以勤劳简朴著称。传统客家人

因身居大山视野较为狭窄而保守,对外界新事物较广府、福佬缓,

但进去近现代后又明显改善。福佬民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古闽越族

后代,其风俗文化中保留较多百越族习俗,但由于潮汕地区人口稠

密且濒临大海,很多福佬老人远渡重洋下海经商。再加之唐宋以来

潮汕地区商业贸易发展,极善经商、颇具创造和开拓精神成了福佬

人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福佬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所以其风俗

也带有一定海洋文化属性。三大民系的有所交融有所区别构成了岭

南民俗的丰富多姿。想想我自己所在的闲就是潮、客杂融的县,真

真实实地感受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精彩。

岭南饮食文化,在原生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在秦汉以后被“开发”,接受中原的影响处于交融期;唐宋时形成地方特色;明清至民国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西方饮食文化的渗入,岭南饮食文化享誉四方,此为全盛期。三大民系的饮食也有各具特点。民以食为天,岭南人将其演绎到极致。

岭南璀璨文化卷帙浩繁博大精深,是先民们用智慧和勤奋铸造的巨大财富,作为岭南人理应自豪;包罗岭南地区种种文化现象的《岭南文化志》,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用心血浇筑的文化宝典,我们理应仔细研读,在了解自己地域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促进岭南文化与外域及海外文化的交流,肩负起传承、发展岭南文化的重任。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