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保名词解释

社保名词解释

社保名词解释
社保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名词整理

一、重点名词(120个)

1.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①国家或社会通过②立法和行政手段对③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的发生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④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措施、制度和活动的总称。

2.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保险制度。

3.社会救助(social succour):是以政府为主体,在公民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时候给予物质援助,增强弱势者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社会救助是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指国家和社会群体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发放的津贴补助、举办的社会服务和各种集体福利事业,以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福利的内涵是以政府及社会为主题,以全体社会公民与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制度化与专业化为基本保证,以保障性与服务性为主要特征,以社会支持网络为主要构架,以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持为主要内容,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旨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公民和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

5.英国的旧《济贫法》:是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措施。主要内容是由教区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对有劳动能力无工作和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和孤儿实施济贫。但济贫与惩戒结合,惩戒重于济贫,不承认救济事业是社会责任及公民基本权利。

6.英国的新《济贫法》:是1834年因救济费用逐年升高,财政不堪负重而修改旧《济贫法》后的修正案,其主要内容是提出要受助者必须进济贫院,并由其统一严格管理和控制,必须在进院之前通过财产审查和资料证明是否确实贫困无依。但受助者无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

7.劣等处置原则:游手好闲者整个状况不应明显好于收入最低层独立劳动者的状况之原则。

8.济贫院检验:停止一切户外救济,救济活动集中在济贫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贫院内受助者生活状况确实低于院外独立劳动者。

9.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是1935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为寻求刺激经济增长与创建事业保险体系之间的均衡而颁布的意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的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险,为妇女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的实行作出妥善安排的一部社会保障法律。

10.《贝弗里奇报告》:是二战后1941年英国由贝弗里奇制定的一项统管人们一生的公共保障计划,其主旨是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为“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覆盖全体英国公民,并为他们提供“摇篮到坟墓”完备的社会保障。

11.“撒切尔革命”:是指 20C70Y西方国家“滞涨”时期,由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的,以英国撒切尔政府领导的对英国公共管理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以货币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用货币流量增长取代就业生产指标;将国家责任转向个人责任,谋求创新精神、激励和财富创造;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加强私人部门的社会

保险力量。

12.天赋人权:凡人,都具有天经地义的、无可辩驳的、不可剥削的生存权。 13.大同社会:最先由儒家《礼记》提出的,以互助互利为核心的社会构建理念,后由后人不断将其思想完善以致近代康、孙的社会保障理念和政策构想。 14.德国新历史学派:是19C70Y德国形成的强调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和经济理论(主要是市场经济、自由主义)的相对性,以突出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学派。又称国家主义学派、社会政策学派、“讲坛社会主义”。 15.福利经济学:是1920年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理论开创的意在用经济学促进和改善人们福利的经济福利学说。

16.瑞典学派:是由19C20Y瑞典等经济学家创立的一套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学说。

17.凯恩斯主义:在凯恩斯思想基础上发展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18.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19.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综合派相似,都是以市场、效率为主(反对“公平分配”、“福利国家”,以效率为主),吸收有限的干预思想。“社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总体调节+社会保障”。

20.供给学派:20C70Y形成于美国的学派,主张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创造需求”,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21.公共选择理论:是应用经济学的假定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核心主题则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政府失败问题。

22.就业:就业的含义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23.劳动风险:是指劳动者的职业风险,它包括自然层面的风险与社会层面的风险。

24.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国民收入生产部门内部各集团、阶层及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是在产品的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按照各种要素主体做出的贡献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25.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国家以税收,社会保障制度或其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再次进行的收入分配。

26.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在习惯和道德影响下将可支配收入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 27.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 28.储蓄:是指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29.资本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证券。因为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30.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金融资产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亦称金融工具或证券。

31.政府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而举借的债务。具有非强制性、按期偿还、付息三大特征。

32.贫困:是物质匮乏到难以维持最低生理上的需求(个人处于贫困状态的核心界定标准)。

33.人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为干预、调节和影响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等而制定的法令、措施的总和。

34.国民教育: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起基础性作用。

35.住房: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住房保障是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一项保障。

36.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指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已经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国家不断的经验积累,从中抽象和归纳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经验总结。

37.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指社会保障运行中的利益主体,分为国家、企业、劳动者。

38.社会保障的对象:是指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的接受者。 39.普遍性原则和选择性原则:前者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考虑个人需求的差异,而向全体国民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异的社会保障服务,强调社会公平、公正。后者是指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受保障者的经济收入状况及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强调效率优先。

39.自我责任原则和国家责任原则:前者指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强调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履行社会保障缴费的义务。后者是指在社会保障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应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40.剩余模式和制度模式:前者是指仅在正常的社会供给渠道(即家庭和市场)遭受破坏时,社会保障将目标有选择的集中在一群残留的、人数不断减少的少数需求者身上的保障模式。后者是指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可分割的制度安排,应纳入制度轨道。

41.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而以养老保险为例,现收现付制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以支定收,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42.完全积累制:是一种以远期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即首先对有关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长期宏观预测,然后在此基础上预计社会保险成员在享受待遇期间所需开支的保险基金总量,并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劳动者整个就业期或投保期。43.部分积累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即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形成上,一方面采取现收现付制保证当前开支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采取完全积累制满足将来开支的需求。

44.福利国家型:是遵循“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系统化”为原则的一种模式。代表是英国(贝弗里奇报告)、瑞典(“福利国家的窗口”)。

45.社会保险型:是指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再补充以其他社会救助或福利政策,构成满足工业社会需要的社会“安全网”的一种模式。代表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美国。

46.强制储蓄型(个人储蓄型):是一种由国家强制推行的自我储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个人储蓄与保险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代表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47.国家保险型(国家—单位保障型、“单位保障”):是以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国家保障的性质。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

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以单位代表国家为实施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说,是指社会保障事务由国家或管理公有制的单位(企业)包办,个人不缴纳保险费,追求社会公平为主,覆盖全体国民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代表是苏联、东欧。

48.就业(收入)关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面向工薪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其享受社会保障年金或定期补助的权利决定于其受雇年限长短或缴纳保险费的长短,家庭津贴、工伤保障等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的一种与收入相关联的社会保证制度。例如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49.福利体制(welfare regime):①从“社会政策体制”的定义来看:“福利体制”不仅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而是指总体上的社会政治解决方案。②从政府、市场、家庭三个福利支柱来看:“福利体制”不仅局限于政府的公共福利,更不是限于单一、特定的福利政策与方案,而是包括政府、市场与家庭的总体福利生产。③从对福利国家的分析来看:“福利体制”的概念不仅是从公共支出的规模、范围或福利资格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进行比较,而且进一步从决策过程、阶层形成的潜在模式与政治结构来剖析福利国家。50.福利体制比较量纲:即艾斯平-安德森对福利体制的研究方法,利用非商品化、分层化这两个概念及其扩展而开的量纲来作为度量福利水平和效果的依据。

51.非商品化:指个人福利相对地既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

52.分层化:分层化是指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福利的分层化是指社会福利在不同阶层存在不同的待遇和要求。

53.自由主义福利体制:这种体制中劳动力“非商品化”程度最低,福利“分层化”最高。代表国家是美、加、澳等。特点是居支配地位的是经济调查式的社会救助、少量“普救式”的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

54.保守主义福利体制:这种体制中劳动力“非商品化”、福利“分层化”程度居中。代表国家是德、法等。特点是享有社会权利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考量基础,以参与劳动市场和社会保险缴费为前提条件。

55.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这种体制中劳动力“非商品化”程度最高,福利“分层化”最低。代表国家是北欧国家。特点是福利资格的确认主要取决于公民资格或长期居住资格,寻求的目标是相当高水平的平等标准的服务与给予,因而又被称为“人民福利”模式。

56.东亚福利体制:利用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体制理论和量纲研究东亚福利体制国家和地区所形成的一种对东亚福利国家和地区福利政策的综合概括。主要是指“生产性的福利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成长导向的政府,一切社会政策包括福利政策都从属于经济增长的目标。

57.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是指东亚的福利体制是生产性的,其作为发展型国家(生产性国家,成长型国家)[1],一切社会政策(包括福利政策)都从属于经济增长的目标。

58.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丰裕程度。

59.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化: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将社会保障水平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使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

60.社会保障支出范围:即三大领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五个方面(①养老、残障、死亡;②疾病、生育、医疗护理;③失业;④家庭补贴;⑤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61.人均社会保障负担额: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的社会保障负担。

62.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所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

63.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的主体,主要包括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医疗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由缴费

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专项资金。64.社会保障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来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种活动。

65.社会保障分配关系:是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关系,表现为因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支付引起的以下六种关系: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劳动者相互之间;劳动者自身不同时期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 66.社会保障的服务管理:其实质是为参保者提供社会服务,其对象是直接面对受益人,包括登记、资格审查、档案管理、信息处理、待遇支付、咨询服务等业务。

67.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不直接面对受益人,主要是管理基金的收缴和运营,通过收缴形成基金,通过运营而进行基金保值增值。

68.社会保障法:是着眼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为维持国民的基本生活和一定的生活质量,保证国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来调整国家、社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69.社会保障法的本质:依据法律体系划分,社会法是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所谓社会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

70.社会保障法的本位:即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目的。在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过程中都不相同。

71.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广义是指国家管理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的总称。狭义是指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划分。

72.社会救济:是国家救助、社会救助、慈善组织救济和个人慈善救济的总称。 7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即最低生活保障线、贫困线)的人口,由国家给予一定的现金资助,以保证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一种生活费用救助金制度。 74. 市场菜篮法(Shopping Basket Method,生活需求法、市场价格测算法):根据贫困群体所在地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列出目录,根据它们当地的市场价格,计算维持最低生活所需的物品和服务的金额总量,作为确定低保线的方法。

75.生活形态法(Life Style Method):从家庭的“生活形态”角度出发,整合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确定属于贫困的生活形态所具备的特征,并将调查符合这些特征的个人和家庭的收入界限作为低保线的方法。

7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表示ER。 77.恩格尔系数法(Engle’s Ratio Method,“食费对比法”):食品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在恩格尔系数基础上,用每月人均最低食品消费支出除以恩格尔系数的值作为低保线的测算值。 78.国际贫困标准法(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收入的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该国或地区的低保线。 79.扩张线性支出法(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Method,ELEM)利用扩张线性支出系统(ELES)计算低保线。

80.扶贫救助:指国家和政府有计划地通过资金技术输入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生产、脱离贫困的一项新兴社会救助活动。

81.剩余性福利:是指为社会无法自助者提供的暂时性和补偿性的社会救助。 82.制度性福利:是指政府为所有公民(非少数特殊需要的公民)所提供的福利。 83.发展性社会福利:是指将社会福利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能力,追求社会正义及国家财富公平分配为目的,最终实现全人类和全社会共同发展的福利制度。

84.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和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通过优待、抚恤和安置等方式,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甚至略高于当地群体的平均水平。

85.养老保险:是指我国通过立法,使劳动者在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获得物质帮

助以保障晚年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险制度。

86.基本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对公民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它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资金,保证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

87.工伤保险:是以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故或职业伤害为保障风险,由国家或社会给予因工伤、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物质等而致残、致死者及其家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

88.失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受到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或经济因素的影响,由此造成失业时,由社会保险机构根据事先约定,给付被保险人保险金,以维持其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的保险。

89.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机构、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定向用于职工住房的基本需求和职工住房建设的融通资金。

90.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各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介于政府行政组织和市场组织以外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带有志愿性的独立社会组织的总称。

91.社区: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它一般为地域性的、规模较小的基层社区。

92.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倡导和支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要,依托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发动社区内的各种力量(包括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开展的具有福利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的社区福利服务和社区社会化服务的总称。 93.慈善:慈善属于道德范畴,其本质是人类善心的表现与标志。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民营化社会保障事业,在历史上乃至现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政府部门要鼓励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但不能推卸责任,因为慈善事业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等特点。

94.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吸引和留住雇员长期为企业服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向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员工福利制度。

95.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

96.农村社会保障:是指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9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 99.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给予一定生活补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它是农村贫困居民的最后一道生活保障防线)。

100.失地农民:是指集体所有、农民个人耕种和使用的土地被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有偿永久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101.农民工: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

102.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的定义至今仍有争论,一般来说指物质(货物和资本)和精神产品(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多层次多领域的互相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化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步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使国家间的经济关联性不断加强,出现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

103.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 104.非典型就业(atypical jobs;atypical forms of employment):是指为了适应劳动市场的弹性化而产生的以非专任(全时)薪资(正式)就业人员(full-time wage employees)为代表的具有多元化特点的雇佣型态。[2] 105.新贫困:是指由于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所造成贫困。

106.社会排斥:是指在多元并且变迁的因素之下导致人们被当前社会中的交易活动、服务及其权利所排斥。其中贫困是最明显的现象。它是个人权利的丧失,以及社会结构的障碍所导致的一部分群体无法获取与公民权相称的资源,表现为个人或群体无法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

107.工作福利(workfare):20C70Y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困境,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引入“工作福利”制度。即凡接受政府福利补助者,必须接受政府或立法规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特定义务,从而将社会福利金由无偿给付转变为有偿领取。

108.弹性劳动力市场:即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化,包括数量上、功能上、时间上以及薪资上的弹性化四种类型,以使得企业快速调整员工数量、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组织来适应市场。

109.城乡二元结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表现是在社会保障项目、对象范围、基金运行等方面城市和乡村存在差距。

110.阶层(social stratum):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或因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当前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111.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

112.空账: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个人帐户的保险基金管理上,为了满足当期的支付需要,大量动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基金,而导致的个人帐户无实际基金的现象。

113.社会政策(social policy):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公民的社会风险。

114.社会风险:在一定条件下某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或社会现象是否发生、及对人类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是否造成损失和损失程度的客观不确定性。 115.收支平衡:主要是指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上的平衡。

116.工伤保险支出范围:主要包括工伤医疗待遇、工伤津贴待遇、伤残待遇、职业康复待遇、因工死亡待遇。可细分为受害者在工伤期间的工资待遇、暂时伤残补助、永久残疾补助、工伤医疗补助,以及遗嘱抚恤、丧葬费补助、供养亲属补助等。

117.社会统筹:指根据国家规定,由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形成基金来源的收入,包括: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

118.个人账户: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为每位参加社会保险(养老、医疗)的职工个人设立的惟一的、用于记录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从企业缴费中划转记人的社会保险费,以及上述两部分的利息金额的账户。

119.统账结合:即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结合。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主要模式。120.医疗卫生体制:即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二、一般名词(30个)

1.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其表现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型失业、体制转轨型失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型失业、技术进步型失业、知识经济发展型失业、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就业观念滞后性失业、地区供求不对称性失业、年龄和性别供求不对称性失业等。

2.二元四级:“二元”指的是城市、农村,“四级”指的是国家干部、大集体、小集体、农民。

3.人本主义: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4.劳动力:是指依存于人身体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社会成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5.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个人或家庭)在一定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上看:指一个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在某一段时期获得劳动者愿意提供劳动能力的总和。

6.资金替代效应:公共养老金计划使得人们减少为退休消费而在工作期间储蓄的需要。

7.引致退休效应:安全的退休待遇诱使人们提前退休,因而促成人们在工作期间有较高储蓄率。

8.底线公平:底线以下是刚性的,底线以上是弹性的;底线以下是政府责任,底线以上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底线以下靠非市场机制,底线以上靠引入市场机制。

9.个体替代率(Individual Replacement Rate):是指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与退休前一年工资的比率,它是度量职工个人退休前后收入水平变动的指标。 10.社会保险费: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所在经济单位按规定年限和数额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的费用,或是由劳动者所在经济单位按规定自行提留,以应对社会保险开支需求的费用。

11.社会保险费率:是指被保险人(集体或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与其工资总额或个人工资收入的比率。

12.社会保险税:是国家为确保各种社会保险项目所需资金而对雇主(或企业)及受益人征收的一种目的税。

13.社会保险金:是和社会保险费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劳动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由社会保险机构依据有关规定付给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法定继承人的款项。

14.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是社会保险机构对社会保险资金收缴、给付、积累、投资、运营的管理。

15.社会保险待遇(津贴):是指社会成员按照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内容和标准所享受的物质或精神的帮助。

16.社会保险待遇享受资格:是指由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条件。

17.社会保险待遇给付:社会保障待遇通过一定的形式的支付影响受保人生活的行为称为社会保障给付。

18.法制化原则: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以行政手段推行的,具有强制性和法制性,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社会监督。

19.属地化原则:是指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事务主要由当地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

20.应保尽保,应出尽出:在居民收入低于低保线时,就会进入低保;而在其收入超出低保线时,则必须走出低保。

21.慈善组织(团体/机构):指独立于政府组织之外的以向公众提供扶贫济困、救灾助孤、发展教育等有利于公众福利为宗旨的非营利性、非政治性的团体和组织。

22.养老保险体系:第一层是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第三层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3.医疗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被保险人患病期间的基本医疗,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用人单位和个人收缴,用于保障被保险人基本医疗的专项资金。

24.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1)短期内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的急剧转变;(2)中期内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3)长期内社会发展干的阶段性转变。本书所指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25.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最为基础的外延是人口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和就业结构。

26.城乡结构转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城乡差距拉大,农业利润渐失;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性流动;城市化带来大量失地农民。

27.就业结构转型: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结构转型,即劳动力供求趋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就业结构在中国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即“单位制”解体。

28.农业“内卷化”:是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1963年《农业内化:印尼的生态变迁过程》中提出的。我国学者黄宗智对它做了发展,指的是农业边际报酬收缩这一事实。随着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减少,乡土社会的抚育能力低下,土地的投入与得到的收益不成正比,耕作的边际报酬递减。但目前这一观点还存在分歧,有观点认为“内卷化”反映的是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对于农业“内卷化”则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被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本书取黄宗智解释。

29.意识形态: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思想观体系(思想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

30.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是指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和实施、社会福利对象和福利水平的确定等具有直接影响的价值和理念,是社会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

乡土社会的抚育能力低下,土地的投入与得到的收益不成正比,耕作的边际报酬递减。但目前这一观点还存在分歧,有观点认为“内卷化”反映的是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对于农业“内卷化”则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被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本书取黄宗智解释。

29.意识形态: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思想观体系(思想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

30.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是指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和实施、社会福利对象和福利水平的确定等具有直接影响的价值和理念,是社会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

[1] 发展型国家(生产性国家,成长型国家)是指一些积极干预、引导,获得较大经济发展,并达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的国家。以教育或人力投资为优先。 [2] 非典型就业这一概念在台湾研究较多,它是一种类型,而非一种概念,一般皆以其与弹性化及去规范化(Deregulierung)相牵连。所谓的非典型就业,应系指该劳务提供型态从外表上观察,无法判断其是否属于典型的劳动契约(或雇佣契约)、承揽契约或委任契约而言。见杨通轩,《非典型雇用关系之探讨——以劳动派遣为例》,国政研究报告。

PS:关于书中每章课后的习题答案可以参考读书笔记1-16,自己寻找,不再赘述。

社会保障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3、社会保障学: 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结构、项目设置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体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它是由保险、救助、福利、互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网”。 5、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6、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支劳动能力从而失支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①养老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年老而退出社会劳动后,能够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的社会保险项目。 ②医疗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非因工伤害时提供的医疗保险制度。 ③失业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去经济来源时,按法定时限和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④工伤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工作遭受伤害或患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病提供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项目。 7、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8、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9、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属于社会服务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服务,它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 10、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由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发展需要自主建立,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社会保障学答案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P28页小结1)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而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原则和管理机制的总和。(P51页) 3、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基金。(P112页) 4、现收现付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非基金式或纳税式或统筹分摊式。该模式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两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P95页) 5、完全积累式是养老保险的一种筹资模式,也称为基金式或总平均保险费式或预提分摊式。该模式是在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后,从追求养老保险收支的长期平衡角度出发,确定适当的费率标准,将养老保险较长时期的支出总和按照比例分摊到整个期间并向企业与个人征收,同时对已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与管理。(P95页)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P4页—5页) (1)强制性。所谓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都是通过法律进行的。 (2)普遍性。社会保险要求社会化,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所有企业和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 (3)福利性。所谓福利性,是指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实施社会保险完全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4)社会公平性。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分配形式具有明显的公平特征。一方面,社会保险中不能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形成保险基金的过程中和在使用的过程中,个人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并不严格对价,从而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 (5)基本保障性。社会保险的保障标准是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因为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们的收入稳定、生活安定,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6)互济性。社会保险通过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有交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并在全社会统一用于济助被保障对象,同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可以从统一基金中相互调节。 2、简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P29页小结5 ) 答:(1)人权保障原则;(2)公平优先原则;(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4)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5)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6)刚性发展。 3、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特点。P112页 强制性、无偿性、储存性、互济性、专用性 4、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P112页小结4中)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 1.创建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56)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教程》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征税、收费、接受捐赠等手段筹集资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式,防范风险并为丧失劳动能力和暂时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为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为军人提供特殊关照、为全体国民增进生活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P1) ②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总和。(P3) ③社会保障原则: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公平分配的原则。 ④社会保障立法:就是要界定社会保障各相关主体的社会保障关系、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和权利,实现社会保障的各项事务法制化。(P3) 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筹互济,为参加保险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时提供经济帮助、确保其基本生活的制度。(P4) 3、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遭受贫困或灾害的国民提供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的社会制度。(P5)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国家通过立法专门为丧亡的军人、人民警察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供抚恤,为军人和人民警察及其家庭提供优待,为退伍现役的军人予以生活安置和就业安排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优待、抚恤、按照三类项目。(P284) 5、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制度安排。(此是课本界定的,广义和狭义定义:见课本P255) 6平等:是对两项或多项事物客观状态的比较描述,用来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P21) 7公平:是主观价值,是一种观念,用来评价事情的合理性,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的问题。(P22) 8效率:是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P23) 9社会保障效率:两层含义:一是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的效率;二是就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而言的效率。(P24) 10社会保障中的公平: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分配的原则,即社会保障原则。(P25)11社会保障原则:①生存原则:P26;②正向分配原则:P27;③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P27;④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P28 12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通过法定程序,以各种方式强制建立起来的用于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专款专用的货币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和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而建立的物质保障,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P37) ①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在职职工、企业和国家共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建立起来的,是保障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水平的物质积累。(P39) ②医疗保险基金:是由个人、企业、国家财政共同承担的保证参加者获得医疗服务的资金积累。医疗保险基金一般是现收现付制,通过以支定收,使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在年度间大体平衡。(P39) ③失业保险基金:是由在职职工和用人单位共同缴纳,政府提供财政补贴,用以保障非自愿性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资金积累。(P39) ④工伤保险基金:是由用人单位单独缴纳,为在生产中致残、治病或致死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物质帮助所储备的资金。(P40) ⑤生育保险基金:是对怀孕、分娩的在职女职工提供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专项基金,它主要包括生育期间的收入补助、医疗护理费用等。(P40)

2014年社会保障学之名词解释

2014年社会保障学之名词解释

生育社会保险 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 无过失补偿原则 无过失补偿原则是指在行为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仍然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法律对受害方或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社会保障分配 社会保障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我名种活动。 美国共同基金 美国共同基金,是指将基金聚集在一起,由一些投资专家操作基金的营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以取得最高投资收益为目标。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 工伤社会保险 工伤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停工羁绊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灾难救助 灾难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等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

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 失业社会保险 失业社会保险,是指失业社会保险是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医疗社会保险 医疗社会保险,是指医疗社会保险就是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汇总: 1、社会优抚:社会优抚作为特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社会成员中受人尊敬和爱戴而又有光荣身份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为国捐躯军人家属等人口群体而举办的,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2、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在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制度。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4、失业保险中的工资比例制:即按失业保险给付金额占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平均工资收入的比率给付失业保险金的方式,通常依据工龄、受保期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5、致伤:致伤是指职工或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中,遭遇不测事故,致使身体器官或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并因此造成暂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6、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允许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时,作为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形式。 7、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主要是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广大农民,其经费由参加者和所在乡村共同筹集。 8、工伤保险中的“无责任补偿”原则:这主要是考虑到职工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和痛苦,而且会因此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作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实行“无责任补偿”,即受伤害者不承担任何费用,而给遭受伤害的职工及时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是工伤保险的首要原则。 9、失业给付:被保险人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或经济因素影响而造成失业时,由保险人给付失业保险金以维持被保险人基本生活水平。 10、“福利国家”:在“混合经济”的条件下,由政府采取大规模行动来强调社会利益,实行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门类齐全的社会保险和福利项目,以保障公民在其生存期间能享受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国家。 1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指保证投资本金及时、足额地收回,并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来说,安全原则是根本原则。 12、优待:优待是指从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予良好的待遇,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内容。本书中介绍的是广义的优待。广义的优待是指国家、社会、群众三方面对优抚对象广泛的关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力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3. 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社会保障管理不同于生产管理,它是一种社会事务和社会政策管理,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4. 社会保障基金: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项目而预先建立起来的,用以保障社会成员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时所需要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5. 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6. 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力与义务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7. 医疗保险:广义医疗保险是针对人的健康的保险,它不仅包括医疗费用的保险,而且包括疾病预防、人体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狭义医疗保险主要是指针对医疗费用的保险。 8.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以农村居民为对象,在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原则下,通过集体和个人共同筹资,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医疗费用的初级医疗保险形式。 9. 失业保险:是指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失业金支付,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充分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10.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之一,是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补偿其因职业病或工伤而导致的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由国家或企业单位对其生活给予一定物质补

2014年社会保障学平时作业答案

《社会保障学》 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共 20 分,每小题4分) 1. 社会保障:P1 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 社会保险:P4 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筹互济,为参加保险的劳动者在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提供经济帮助、确保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 社会救助:P5 是指国家与社会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政策。 4. 社会保障体系:P3 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它由保险,救助,福利,互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网”由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管理等制度组成。 5.福利国家型:P15 它是社会保障模式的一种,以瑞典最为典型。其保险覆盖全民,遵循“普惠制”原则;福利国家的各种福利服务和福利设施最为健全,个人缴费比例较低,福利缴费主要由政府和企业负责,福利待遇与个人工资高低缴费多少的关联度最小。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 A ),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P7 A.《济贫法》 B.《疾病社会保险法》 C.《工伤社会保险法》 D.《劳动社会保险条例》 2.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是( C )。P8 A. 社会保险的出现 B.最低生活保障的出现 C.福利国家的诞生 D.社会救助的兴起 3.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属于( A )。P13 A.社会保险型 B.国家保险型 C.强制储蓄型 D.福利国家型 4.工伤保险基金的缴纳方式为( A )。P40 A.用人单位单独缴纳 B.政府缴纳 C.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 D.政府和企业共同缴纳 5.以劳动者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是( A )模式。 A.社会保险型 B.福利国家型 C.强制储蓄型 D.国家保险型 三、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超全)

A、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规定的,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B、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为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工作时间,是适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 补充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标准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时间和标准工作周。 C、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抚恤:是指现役军人被认定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或者因病致残的,根据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由国家生活保障。 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D、贷学金制度:是指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通过向学生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的方式,为学生解决读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困难的一种教育福利制度。 F、复员: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干部和士官退出现役,不保留公职人员身份,回原籍或入伍地重新就业。 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是指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动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社会成员或者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的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包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关系和生育保险关系。 非全日制用工: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G、广义的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从事工作而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休息时间的总和。 广义上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举办和出资、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个人争议:又称个别争议,是指发生在单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 工会法:是调整工会与国家、用人单位以及职工和会员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工会的参与权:工会有代表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及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工会的监督权: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主要手段是行使监督权。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总额:也称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体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受到的意外伤害。 工伤保险:是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公平就业:就是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所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 公共设施:是指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而的有关交通、通讯、能源的、水务、绿地、文化、体育等公共性服务的设施。 公共就业服务:是指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公益就业服务。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汇总

社会保障学总结资料 温馨提示: 单选30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5个、论述2个 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好好复习,祝亲们考个好成绩!!! 名词解释: 1、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内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为指导的资金筹集模式。 2、部分积累制:是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结合起来的筹资模式。 3、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人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5、工伤保险: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以保证劳动者或其遗属的基本生活,以及为受工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6、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经过必要的民主决策程序建立的,享受国家税优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7、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人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它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8、累进费率制:指因收入高低不同而规定不同的,对低收入者征收的低,对高收入者征收的高,并且随着收入的递增,保险也随之按级递增。对低收入者采用低费率,对高收入者征收的费率依次递增。 9.差别比例费率制:按照被保险人薪资的一定比例征收保险费,但雇主和雇员负担的比重有

社会保障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水平,指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享受社会保障经 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2、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化,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将社会保障水平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对某一区域的民众或社会群体,由政府制定并给付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保障居民生存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全面社会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特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主要是通过强制立法手段来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与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其他保险一起对劳动者的生老病死及意外事故承担保障责任。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是由于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获得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依托街道和居委会,动员社区力量开展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居民服务业。 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保障退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生育保险制度,是在女性生育期间对生育责任承担者给予收入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的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经由法定程序而建立起来、专款专用的资金。 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指导原则的基金筹集方式,以规定收益方式实施,由社会保障机构按所需支付的保险金总额进行社会统筹。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农村地区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五保”是指对符合条件的供养对象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等五项生活保障措施。 社会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团体出于爱心,自愿无偿地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单位、某个群体或个人捐赠财产进行救助的活动。 住房救助,指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现金补贴或直接提供住房的一种社会救助项目。 市场价格测算法 简述社会保障法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武大社会保障历年真题

2006年 一、名词解释 1、财政转移支付 2、拉弗曲线 3、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 4、补偿原理 5、基尔特制度 二、简答题 1、以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社会保障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现在那些方面? 2、我国社会保障的地域差别应主要由中央ZF通过转移支付来缩小,为什么? 3、从风险的角度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社会保障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那些作用? 6、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的发展有何趋势? 7、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 2007年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挤出储蓄 2、老年人口赡养率 3、均衡保费法 4、社会保障收入税 5、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 6、赈济 7、调粟 二、简答题 1、“第三条道路”在社会保障方面有那些观点 2、养老基金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 3、城镇贫困的主要原因 4、社会保险的预算模式有哪几种 5、影响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因素有那些 三、论述题 1、论述社会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2、 2006年10月有关文件提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ZF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谈谈你对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的看法。2008年 一、名词解释 1、综合保险税率 2、社会化发放 3、工赈 4、引至退休效应 5、负所得税 6、人口红利 二、简答题 1、20世纪中后期至今各国针对社会保险财务恶化采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2、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的性质有何不同 3、社会保障宏观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4、社会保障基金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5、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何特点 6、农村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阐述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

社会保障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由于各种原因遭遇困难时给予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收入来源断绝时,实行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 3.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4.社会福利 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和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较高层次。广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同义。 5.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通常是指社会成员在自愿基础上,通过合法的社会组织,以

社会捐献的方式,按特定的需要,把财富集中起来,再通过合法途径,无偿地对遭受不幸而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人给予救助的行动。历史上和现有的形式有:官办慈善事业(亦称官办济贫)、宗教慈善事业、民办慈善事业(包括民间组织和个人举办的)。 6.济贫法 济贫法主要指英国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和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济贫法修正案》,前者被称为“旧济贫法”,在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规范济贫事业;后者首次明确对穷人的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7.互助组织 互助组织指多种多样的群众自发、自愿建立起来互助合作的组织。组织成员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按规定交费的方式聚集资金,以使参加者在遭遇各种风险处于危难时得到救助。 8.《劳动保险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其修正案,规定了城镇企业职工应享受的劳动保险和福利的项目、待遇标准、资金来源及管理制度等,是新中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计划经济时期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 9.管理式医疗(managed care) 管理式医疗一般是指通过第三方介入医疗行为,以收入激励和直接控制的方式,使病人能够从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获得受到控制的、合适的、物有所值的医疗服务。管理式医疗通过强调健康预防、提早干预

社会保障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么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期基本生活的制度,要点(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对应的社会立法,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处于生活困难或面临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给予生活保障)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明确政府责任必须做到:分类·分层,分项,分级明确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对退出劳动领域货物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服务照料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老年社会保障基本原则(享受保障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保障及基本生活水平,分项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养老金计算方法:绝对金额制,资薪比例制 失业:一定年龄范围之内的劳动人口,同时满足(本人无工作,本人当前具有劳动能力,本人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寻找工作)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有劳动能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当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诚征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在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x100% 失业保险制度(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非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三种新模式(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并行·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并行·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非强制性事业宝箱制度相结合) 事业预防职业教育培训特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法可依,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担负职业培训工作,职业教育中加强了就业指导 就业扶助:就业扶助主要是通过政府对就业市场的指导和干预,以优惠政策鼓励及及就业,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来推动失业者实现再就业 以优惠政策鼓励失业者创办企业:许多国家以发给津贴,小额补助的方式扶助失业者创办小企业,以创造就业岗位 开发社区工作岗位:以劳动福利代替生活福利 中国就业社会保障制度面临问题: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方面,失业保险基金发挥功能不足给付水平过低,农民工失业保险问题,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险问题,大学生的失业保险问题,就业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医疗社会保险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障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医疗社会保险是是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保特点:医疗社会保险具有普遍性,欺负该对象原则上应是全体公民/医疗社会保险涉及面广,更具复杂性/医疗社会保险属于短期性,经常性保险 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了《职工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 新农合医疗制度特征: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自主资助合的筹资机制/以补大为主,与补小相结合/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体制/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用账户 住房社会保障内涵:住房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者政府,住房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要求,住房社会保障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住房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公积金制度,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深化住房保障改革措施: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

社会保障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YCB齿轮泵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3、社会保障学: 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在的结构、项目设置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体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它是由保险、救助、福利、互助和个人自我保障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编结成的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安全网”。 5、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收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6、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KCB型不锈钢齿轮泵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支劳动能力从而失支工资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①养老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年老而退出社会劳动后,能够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的社会保险项目。 ②医疗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非因工伤害时提供的医疗保险制度。 ③失业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去经济来源时,按法定时限和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项目。 ④工伤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工作遭受伤害或患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病提供F型不锈钢齿轮泵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项目。 7、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国家和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全部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保障和福利,除前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外,还包括其他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福利,以及全部公共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和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概念,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8、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KCB不锈钢齿轮泵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9、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属于社会服务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服务,它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 10、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建立的面向本企业职工的一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由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发展需要自主建立,是对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汇总: 1、社会优抚:社会优抚作为特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社会成员中受人尊敬和爱戴而又有光荣身份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为国捐躯军人家属等人口群体而举办的,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2、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在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制度。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4、失业保险中的工资比例制:即按失业保险给付金额占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平均工资收入的比率给付失业保险金的方式,通常依据工龄、受保期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5、致伤:致伤是指职工或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中,遭遇不测事故,致使身体器官或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并因此造成暂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6、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允许劳动者 达到这个年龄时,作为因年 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解 除劳动义务,由国家、社会 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 务,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种 社会保险形式。 7、合作医疗:合作 医疗,主要是指我国农村集 体经济在自愿互利基础上 组织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 制度。这种制度服务的对象 主要广大农民,其经费由参 加者和所在乡村共同筹集。 8、工伤保险中的“无 责任补偿”原则:这主要是 考虑到职工在工作中受到 事故伤害,不仅身体受到伤 害和痛苦,而且会因此而暂 时或永久失去工作能力,中 断正常收入来源,实行“无 责任补偿”,即受伤害者不 承担任何费用,而给遭受伤 害的职工及时的物质帮助 和经济补偿是工伤保险的 首要原则。 9、失业给付:被保 险人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 会或经济因素影响而造成 失业时,由保险人给付失业 保险金以维持被保险人基 本生活水平。 10、“福利国家”:在 “混合经济”的条件下,由政 府采取大规模行动来强调 社会利益,实行国民“从摇 篮到坟墓”的门类齐全的社 会保险和福利项目,以保障 公民在其生存期间能享受 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国家。 11、社会保险基金投 资的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险 基金投资必须坚持安全性 原则。安全性原则指保证投 资本金及时、足额地收回, 并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对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来说,安 全原则是根本原则。 12、优待:优待是指 从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予良 好的待遇,它可分为广义和 狭义的内容。本书中介绍的 是广义的优待。广义的优待 是指国家、社会、群众三方 面对优抚对象广泛的关怀 照顾及物质帮助,主要包括 以下几层含义:①物质(资 金)优待②优先照顾③帮工 代工④包户服务⑤扶持生 产⑥走访慰问。 13、职工探亲制度是 指国家和单位为解决职工 与其分居两地的配偶、父母 团聚和减轻其经济上的负 担,按照职工工作年限或工 龄长短,给予一定的有薪探 亲假期、工资补贴和旅费补 贴等福利待遇制度。 14、社会救助:现代 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及各 种社会群体运用掌握的资 金、实物、服务手段,通过 一定机构和专业人员,按照 科学的工作方法,向无生活 来源、丧失工作能力者,以 及向生活在“贫困线”或最 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和 家庭,向一时遭受严重自然 灾害和不幸事故的遇难者, 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 以使被救助者能继续生存 下去。 15、“基金积累”制: “基金积累”制或称“个人帐 户”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在 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从参 与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中, 按法律的要求拿出一部分, 为自己将来的退休养老、医 疗保障和失业等积累后备 金。 16、致残:职工在工 作环境中遭遇意外伤害,虽 经治疗、保养仍不能完全恢 复,致使身体或智力功能部 分或全部丧失,表现为永久 性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 能力的后果。 17、失业率:是失业 人口在全国劳动力总人口 中所占比重。 18、累进费率制:指 因收入高低不同而规定不 同的保险费率,对低收入者 征收的保险费率低,对高收 入者征收的保险费率高,并 且随着收入的递增,保险费 率也随之按级递增。 19、个人储蓄性养老 保险:这完全根据个人自 愿,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 保险机构缴纳或向国家保 险公司投保,保险水平由投 保人根据本人经济情况而 自定,投保者退休时,保险 机构可将储蓄的养老金本 息一次性或分期支付给投 保人,使其退休后可生活得 更好一些。 20、最低生活水平: 从绝对意义上讲是维持生 命所需的最低限度的饮食、 衣着和居住条件,这就是常 说的绝对贫穷;从相对意义 上讲,是享有和当地生产力 水平相适应的最低消费资 料和服务。 21、疗保险:国家通 过立法对被保险人非因工 疾病或患病或伤残而暂时 丧失劳动能力并失去收入 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维持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概论 名词解释: 1. 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由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2.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主体:在社会保障活动中,依法享受权力与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3. 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社会保障管理不同于生产管理,它是一种社会事务和社会政策管理,致力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4. 社会保障基金: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项目而预先建立起来的,用以保障社会成员在遭遇社会经济风险事故时所需要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5. 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力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 6. 养老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制度性安排,以权力与义务一致性为原则,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为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7. 医疗保险:广义医疗保险是针对人的健康的保险,它不仅包括医疗费用的保险,而且包括疾病预防、人体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内容。狭义医疗保险主要是指针对医疗费用的保险。 8.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以农村居民为对象,在自愿和互助共济的原则下,通过集体和个人共同筹资,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医疗费用的初级医疗保险形式。 9. 失业保险:是指依据国家法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失业时给予失业金支付,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充分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10.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之一,是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补偿其因职业病或工伤而导致的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由国家或企业单位对其生活给予一定物质补偿的保障制度。包括因工伤亡所造成的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预防、治疗护理、康复和疗养的费用。 11. 生育保险:是指国家针对女性生育行为的生理特点,通过社会保险立法为怀孕和分娩的职业妇女及时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保障受保母子的基本生活,保持、恢复或增进受保妇女的身体健康及工作能力的一项社会保险计划。 12. 社会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和其他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13. 贫困:社会成员缺乏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和服务,无力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一种社会现象。 14. 绝对贫困: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社会成员的收入不能维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社会生活状态。 15. 相对贫困:是指相比较而言的贫困,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一定程度的那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 16.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权力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