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积极地讨论,自信地表达,使学生在主动投入的状态下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1、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体现学生主体。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如自读、放声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读,对话朗读,比较朗读等,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朗读形式,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无论采用哪些朗读形式,都要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合作学习,讨论探究,体现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

养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究思考题的科学设计,既要体现前后连贯原则,又要保持难度相对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探究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讨论探究的时候,教师也不能成为教学双边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应该在小组之间进行点拨与启发,同时兼顾对小组中后进生的帮助,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笔者按照循序渐进和重点突出的原则,紧扣住教学重点设计了这样一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题:“(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课文用了什么写法?(2)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文章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手法来描写济南的山?(3)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文中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4)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笔者以这样一组贯穿全文、突出重点、紧扣关键,并且逐层深入的问题为提纲,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刺激了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3、说话训练,表达感悟,体现学生主体。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口头语言表达在语文课中的重要性。我们的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知识含量大,有丰富的口语训练内容。因此,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

重要场所,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精心设计一些说话训练,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理想》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盛赞了理想的意义:“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些比喻句,以“爱心”、“书籍”等为开头,让学生仿句式说话。再比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分析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说出自己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等。类似的说话训练还有很多,这些说话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4、课前预习,课上展示,体现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预习任务完成的好不好会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预习不充分,甚至没有预习,学生上课临时发挥,难免会断章取义,讨论时也会离题万里。因此,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充分预习。预习首先要解决字词问题,然后要初步理解课文,还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

题,以待课上讨论解决。预习后课上要展示预习成果,自己智慧的结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会有成就感,基于预习之后的讨论,学生有底气,有针对性,更容易锻炼学生的思维。有准备的课堂讨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会更好的发挥出来。

5、课后延伸与拓展,体现学生主体。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更应该注重课内外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的聪慧与灵感在课余天地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学习完《〈孟子〉两章》后,为更好地开拓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②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又或者,学完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文言文,在阅读的同时,尝试背诵一些篇幅较短的文言文,还可去收集孟子的有关资料,了解孟子这个人。不管怎样,学完一篇课文,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教师应努力通过一些拓展训练和延伸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好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动产生学习愿望,以积极主动并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应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归纳总结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师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产生协作关系的过程,是师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位置,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常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作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需要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对于所教内容的不同反应适时改变教学策略,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教学的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学只是单方面的教,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于所讲内容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教师应把握机会,从学生都熟悉的内容开讲,逐步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或大家进行课堂讨论,共同论证新的知识点等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民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课堂讨论,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引出新的知识点,综合小组意见,阐述不同观点。教师对于这个过程积极引导,从而有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良好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能够有效的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一种方式,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良好有序的开展,对于教学的质量是一种保证,对于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要求大家在改革我们的教育同时,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们在课题组学习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为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确保课题研究真正地为教学服务,每周我都会坚持围绕课题学习一至二篇理论文章。到目前为止我学习的文章达50多篇,主要有《教学设计原理》、《课堂教学论》、《走进新课程》、以及中小学教学杂志上的一些文章等等,不断更新理念,拓宽视野,为教学改革和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围绕课题,开展了各项活动。 1、认真辅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2、开展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从实际出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品质的途径与方法,建构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讨、交流、反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品质,使学生学会主动求知,和谐发展。 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最佳方案,突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本课题组各学期实验教师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们努力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正在稳步推进,我们也在教学上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让我们欣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我们还应努力寻求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以生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 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相反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妙,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才会真正确立下来。 二、创设氛围,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课堂活起来。”所以,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课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始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这样才可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让自己与学生感情上融洽,心理上沟通。课堂上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来学习、讨论,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感化学生,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使教学产生良性循环。 那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应要求学生:预习,要按要求读、查、画、思、问;听,要注意力集中;讲,要积极、勇敢,把自己的见解讲出来;讨论,要热烈;练习要认真等。特别是在课堂上,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围绕目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主体作用自然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情感,调动内在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感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教师讲课,只有情思横溢,以情动人,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内在的情感因素,把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

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信息技术课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我认为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我们无时无刻地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作为教师,并不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技巧、会模仿就可以了,而是要让他们在学完知识后,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做到以上这点,我认为下面两点尤为重要。 (一)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初中学生爱动手又具有个性,兴趣比较广泛。例如讲“Word文字处理”中的文本框、艺术字和背景时,引导学生为了感谢父母、老师、同学,任务要求是:设计贺片,送给他人,表明感恩之心;在讲表格时,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等;在讲“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时,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相册,利用“组织结构图”可以制作生物学科中的“食物链”或者是“家谱图”;在讲“Excel图表的生成”时,学生利用它对工作表中的数据生成图表,我就设计了一个工作簿,其中有多个工作表,表中的数据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的是“学生视力调查表”,有的是“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有的是“个人一周消费情况”;还有学生关注的问题,有的是“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有的是“世界五大国在GDP等几方面的对比情况”,还有一个“问题描述”,其中没有直接给出工作表中的数据,而是纯文字性的语言描述,内容来源于数学课本,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描述首先生成工作表,然后再生成图表,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中考时也出现了。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做为使用他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超级链接”的使用方法时,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方法去实现很简单,但是如何实现类似于网页浏览那样,有去有回、任意跳转等问题,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我提出了一些任务,例如:每张幻灯片都有明显的“按钮”提示,可以实现“后退”、“前进”和“返回”,最后还要有“结束”按钮,使你的演示文稿可操作性很强。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超级链接”的使用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拓展了所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长期以来,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维习惯的影响,方法上基本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机械模仿的教学方式,结果不但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磨灭了学生人格发展中的自主精神。以下是我对此观点的几点认识: 教学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一堂课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情境,很多学生反映数学的单调和枯燥,实际上,只有情境创设的好,才能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学习,使他们会体味到数学的美和趣味。 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方法很多,本文列举以下几个。 1.制造悬念,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巧设疑问,创设情境。 古人云,“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浅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0001

浅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 “YOUMAYTAKEA HORSETO THEWATE,R BUTYOUCANNOT MAKE HIM DRINK”.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立

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得主体性 在教学中,学生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就是教育活动得最基本得对象。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生得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得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得培养与发挥。因此,关注学生得主体性与创造性就是当前教育得新动向。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得主体性与创造性呢? 一、创造活跃思维得条件 学生得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就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发挥主体作用得前提。创造活跃学生思维得条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重视学生得实践操作活动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积极参加实际操作活动,如拼图、摆图、画图、制作、测量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得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述协同起来,从而得到平衡发展,并获得大量得感性材料,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提供大量得素材。 2、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人 创造从疑问开始,在探究中萌发,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质疑问难,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灵活地安排与运用集体学习、提问、小组讨论及个人自学、作业等多种形式,并随时注意学生得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从而为活跃学生得思维创造条件。 二、让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思考方法 让学生逐步掌握与运用思考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关键一步,要学生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可分三步: 1、初步学会比较、分析与综合 比较、分析与综合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得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对类似知识得比较,找出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只有找出知识得共同点,才能发现知识得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将整体知识分解为几个部分,并能找出各部分知识之间得内在联系,在学习各部分知识之后能组成整体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的满堂灌。 我认为针对此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惫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去学知识。 由于学生知识少并且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写人的文章 1、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什么品质,什么精神)? 2、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写的(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4、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景的文章

1、写了什么景色? 2、景物有哪些特点? 3、采用什么结构写的? 4、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5、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写小动物的文章: 1、小动物外形的特点有哪些? 2、有哪些生活习性?如吃食、居住、睡眠、活动、性情。 3、写小动物的目的是什么?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记得,我在上课时,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我请了他回答,他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敢于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结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主动回答问题,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

语文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 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教 师要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也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 关键。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热情 当前,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打破。因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除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外,还要 遵循有教无类原则,从关注“后进生”这个角度入手。“后进生”在课堂上经常坐冷板凳,充当 陪读的角色,他们在课堂上往往遭到冷落,学习态度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 谈不上主动探究,于是,“后进生”越来越差。正像布鲁姆所说的:“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缺乏 与老师进行课堂交往的机会而真正变成了后进生。”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后进生,只有差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发现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为“后进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他 们扬长避短,促使他们满腔热忱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依然主宰着课堂。要彻底改变这 一状况,首先要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这个角度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 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我在讲《麻雀》一篇阅读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 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针对“后进生” 我采用了分类训练推进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活动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均 是以儿童为中心,加大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减少了课堂 上静坐和听课的时间,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都能在各自 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了便于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有时我们还改变“秧田式”桌椅排列法,换 成“马蹄形”、“半圆形”,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探究型、交往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 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 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吗?学 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 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期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 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 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科学文化日益 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 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德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新教育文档

xx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他们的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尊崇学生的人格;坚持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为学生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创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 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质的发展。 现代德育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问题,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丰盛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学校培养学生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详尽的实践活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了,越来越难教了”,这是在办公室里与其他老师常谈论的话题,这也似乎成了许多老师的共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初二数学组集体备课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且形成一些自己的认识。 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几点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我们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我们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我们,家长就会信任我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分析、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生成,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学生发挥主体性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能力得到培养。因此,课堂教学的理念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但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由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关注和揭示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及切实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对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的原因分析 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关。 1. 课前备课简单化: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 新课程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往往作简单化处理,在学生毫无“知识准备”的前提下直接给出课本上的叙述,学生失去了通过已有知识来辨析概念、理解原理的机会,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比如,讲“季风”的概念时,从当地冬、夏季风的差异引入学生就较容易理

解,但如果直接给出课本中的叙述,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体验”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本来鲜活的知识变得死板、片面、生涩,且在以后的知识应用中无法产生联想,更谈不上对这些基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仲。简单化的教学直接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是引起学生厌学的被动学习方式,违反了建构主义关于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理论。 2. 课堂思维活动形式化:学生思维空间被剥夺 地理课堂上教师虽然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却没有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往往自问自答,中断了学生的“质疑-思考-释疑”的链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主体权。 比如教授“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时,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在争论中达成一致。学生通过讨论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悬念,教师讲授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异常高涨,就会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时时处于“觉醒”状态,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智慧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 3. 问题设置粗犷化:问题的思维跨度过大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情境,但由于问题设置 坡度过大超越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而无法实现学生的主 动探究,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 比如教师在讲授“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时,设置的问题如下:台风为什么经 常在夏、秋季“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很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但问题比较难,学生分析无从入手,造成课堂“冷场”,探究形同虚设,根本达 不到“启发”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探究能力有一个“阈值”——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提问难度过大,超出了这一“阈值”,情境设计再精妙,问 题提得再富于启发性,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 产生“学习畏惧”。

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1.我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笔者对过去的课进行总结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交流仅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非常少。 这说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往行为基本上只是一个“听从师命”的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活动。 (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课堂中的交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传统课堂里往往是“教师指挥一切”、“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据有关调查表明: 在传统课堂里有的学生与老师缺乏交流,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与他们交换意见,沉闷的课堂氛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多数采用了类似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就好像是机械化生产,什么环节、怎样做、容易出什么问题、怎么预防等都预先设置好。试图“制造”标准零件——学生。这种精雕细刻,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是与新课程改革格格不入的。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心得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心 得 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感受到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认识,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较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的高效益,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谈谈初浅的看法: 一、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协调一致。 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统一,教与学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让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教与学他们存在于同一个过程中。教与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为依据。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管理、调节和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认知规律;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调节,也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奏效。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 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顺利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的前提条件。而教师的善教也正是这一条件的具体体现。良好的整体素质又是作为一个善教者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的价值内存。因此,教师的良好素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所在。教师善教的“势能”是于自身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得以储备的。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动能”也是随着这种势能的增加 而增大。高素质的教师都会注重对教材和对学生的研究、把握,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较新的视点突破。因此,他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更可以说是沟通教材与学生的媒体,使学习的主客体的知识、文化的内存被充分地激活。教师主导性淋漓尽致的发挥,是一个高素质善教者的体现。因此 ,提高教师整体 素质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前提条件,是有序、有效地完 成教学目标的根本。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 合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题报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浅谈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向愿意学、喜欢学和主动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一线教职员工都在孜孜不倦进行探索的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进行服务的。 众所周知,数学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向往,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同时,数学也是其他许多学科的工具。因此,数学在人类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而大多数人是从小学开始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所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时代在呼唤创造型人才,作为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学校,就需要与时俱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

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选题意义: 1、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 2、进一步探索学生喜欢数学课的原因,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3、有利于探索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综合素质,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5、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其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一、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活动是多边活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在浓烈民主的氛围中,轻松的情境下,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学生,不要随意指责批评甚至嘲讽。在课堂中多用“你以为应该如何?”“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等充满人情味、含有激励成分的语言去代替简单的“对”、“错”等语言。这样更能增强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尝试表现的欲望。在宽容、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从而在心理上接受数学这门学科。 二、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思考与分析。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要长期致力于学生自学、思考习惯的培养,也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要把学生课前、课堂或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合并、筛选,挑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去求异、去发散、去质疑,以期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与计算时,计算(1)53248237'?+'?(2)028*******'''?-'?在学生板演,老师评价之后。班上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这里分满60度就要加1,分和秒不够减要向度和分借,感觉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差不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列竖式呢?听到这个问题我非常欣喜,随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做到。“那列竖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三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异同?”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与书上不同的方法,我发现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错误率更低了,于是我用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的名字命名这种计算方法,这位同学很激动,学生们思考提问的热情也高涨了。 三、承认学生的差异性,重视体验性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应根据不同层次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信息反馈,并给予他们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增加他们的参与次数和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自信心和投入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分类时,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我要求他们辨认出图形的形状,让他们尽可能多参与教学活动中,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要求他们说出分类的理由并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然后集体评价。作业我也经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都有兴趣投入数学的学习并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课改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席卷全国大地。然在课改之中,提得最多的一个就是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就是一个让老师很头疼的问题。在这里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教学中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教学的基本步聚来考虑。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学习为主,学生学习缺乏生气,缺乏趣味性,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不够,视学习为讨厌,不得已和痛苦的大有人在。所以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以由这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亦可以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且情景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要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魅力。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还可以鼓励学生体验成功,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