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九龙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重庆市九龙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重庆市九龙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重庆市九龙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三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区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攻坚阶段,“十三五”规划紧紧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制定。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现实基础

— 1 —

“十二五”时期是九龙坡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是转型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全区转型阵痛,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深入贯彻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沉心静气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坚定不移抓改革、拓开放、谋创新,凝心聚力推板块、强园区、兴楼宇,一以贯之惠民生、优环境、增和谐,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发展转型突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是2010年的1.7倍,第三产业占比提高5.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为“十一五”末的1.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实现翻番。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高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

八大功能板块破局。立足“双跨区”功能定位,优化产业、— 2 —

人口与城市发展布局,构建扁平化板块开发建设体制和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东城以楼宇经济为依托,五大板块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商圈大流通格局基本奠定;西城以“园中园”为载体,三大板块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园区大平台支撑显著增强,形成“八马齐奔”的开发建设新局面。

高新引擎强势发力。调整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较2010年提高8.1个百分点。开发建设步伐加快,石桥铺—二郎地区功能形象明显提升,拓展区交通路网骨架基本形成。笔电配套、石墨烯、冷链物流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全市领先,获批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前沿科研机构加快建设,全市首家科技服务大市场等构建起一流公共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等增量均居全市前列。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华润万象城、九龙滨江成为主城新地标,华岩新城、盘龙新城拔地而起,九龙半岛启幕建设,城区老工业区改造步伐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展现新风貌,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大通道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华岩隧道、中梁山隧道扩容、轻轨5号线及环线、成渝客专等多点开花,九永高速、南北干道等全面提速。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迸发活力。顺利完成部门、镇街机构调整,下放一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健全,PPP

— 3 —

投融资体制改革成功破题,区内企业在全市率先登陆新三板,谢家湾小学课程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经验全市推广等。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金凤镇6平方公里区域纳入重庆申报国家自由贸易区范围,进口商品集中展示交易区建成运营。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市前列。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市首位。

生态环境品质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桃花溪、彩云湖等河流和湖库深度治理,绿脉走廊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村庄环境连片整治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逐年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滚动实施中梁云峰生态搬迁、区域配套学校建设等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进步,承接管理市直属重点中学两所,在全市率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民主法治氛围浓厚。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加快建设。人大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协商渠道更加畅通。司法公正深入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专栏1 九龙坡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 4 —

注:1.经济指标绝对数为当年价;2.表中带【】的为“十一五”或“十二五”期间五年累计数;3.人口自然增长率、空气质量满足II级天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国家调整了统计口径。

第二节发展环境

— 5 —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层面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转换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加大,新一轮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有利于我区乘势而上、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成渝城市群建设深入推进,将推动我区加速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信息化快速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内陆地区的发展条件大为改善。

从全市层面看,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破解;开放功能更加完善,开放环境更加优化,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提速,直辖市体制优势和国家中心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

从我区自身层面看,八大功能板块开发建设竞进提速,极大促进资源配置最优、综合效能最大,形成全区协调发展新局面;高新区开发全面提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全区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东城更新和西城崛起步伐加快,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 6 —

全面依法治区深入推进,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等。对于这些有利因素和条件,要因势利导、科学把握、善加利用。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区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西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创新驱动能力较弱,创新性领军企业缺乏;开放平台相对欠缺,开放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较重;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社会安全指数等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创新及政府自身建设亟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谋划我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国家、全市和全区发展大局,深刻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持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波动,更加注重看整体、看主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看可持续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更加注重看后劲、看协同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辩证看待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更加注重看统筹性、协调性;辩证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更加注重看关联性、互动性。

— 7 —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市委四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开发建设,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实施八大功能板块发展战略,以高新智慧、美丽山水、和谐幸福为导向,协调推进东城再造提质、西城开发提速,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重要增长极。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功能、商务服务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物流贸易功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实现经济发展支持能力、城市发展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为重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西部创新中心的窗口。全力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中,充分发挥开发开放、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全力搭建创新创— 8 —

业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全面激发活力,深度释放潜能,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坚持在大开放格局中谋求跨越发展,畅通开放通道、夯实开放平台,强化区域合作,聚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全面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的效率效益,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提高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全方位提升内陆开放水平。

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更加科学。统筹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加快推动城乡产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社会事业和政策措施等一体化发展,着力塑造要素流动有序自然、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重庆现代产业集聚区。准确把握国内外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四化”道路,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注重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并举,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发挥示范、做出表率,建成重庆重要现代制造业

— 9 —

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都市文化旅游强区。深度挖掘遗址文化、巴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结合城市更新提质,推动文化、商贸、旅游、都市农业有机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体验展示街区、滨江休闲产业带、都市休闲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成为重庆大都市区文化旅游强区。

居民和谐幸福区。统筹推进各项社会民生工作。以基层为重点,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资源向西城和困难群体倾斜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创新摆在全区发展大局核心位置,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改革主线,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突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 10 —

切不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扩大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互联互通大通道、开放平台、通关体系建设,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贸易布局和投资布局,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提高对外贸易和内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坚持全面依法治区。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全面依法治区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各方面权益,推动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和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折不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正确的方向。

第三节发展目标

— 11 —

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左右。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3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至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10亿元,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30亿美元。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招才引智成效明显,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创新实力西部领先。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件,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西部前列。

生态城市优美宜居。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加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0%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40.8%,耕地保有量— 12 —

不低于8300公顷,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16%,次级河流水质明显好转,长江干流过境区段水质总体稳定。

社会治理取得实效。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充分释放社会组织活力,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工作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民主法治更加完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明显提高,司法公信力明显增强,决策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全面形成。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人民生活殷实幸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到2017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万元以上。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就业更加充分,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23万人,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加强。

专栏2 九龙坡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表

— 13 —

— 14 —

注:1.表中带【】的为“十三五”期间五年累计数;2.空气质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率等约束性指标以重庆市下达数为准。

第二篇创新发展建成西部创新中心的窗口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全方位创新,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重庆现代产业集聚区。

第三章转换经济发展动力

着力提升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同性,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第一节适度扩大总需求

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巩固提升出口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 15 —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协同性和持续性。

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信心,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00亿元,工业及服务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及其他投资比例优化为3:4:3左右。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投向现代制造业、科技、文化等行业和领域;运用PPP、IPO、私募基金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壮大社会资本投资规模,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立足有效需求,强化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加快实施轨道交通、棚户区改造、次级河流整治等一批重大基础性工程。发挥社会投资的主导作用,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投资。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消费结构升级中,寻找新的投资领域。高水平策划、高质量储备、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

专栏3 九龙坡区“十三五”投资情况表

— 16 —

促进消费升级。瞄准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拓宽消费领域,培育形成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新增长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时尚、品质方向转变,重点推进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六大领域消费。培育农村消费热点,挖掘农村住房、网购等消费潜力,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营销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到2020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4500亿元,住宿餐饮营业额达125亿元。

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主体结构,创新出口方式,巩固汽摩产品出口优势,促进装备制造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进出口规模保持全市前列。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民营出口企业,推动汽摩、铝型材等企业建设境外合作基地。加强外贸服务体系

— 17 —

建设,为企业推介各种出口服务平台,支持商贸企业建设海外营销网络。大力发展新型服务贸易,依托“渝新欧”铁路口岸,扩大对欧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进出口商家入驻,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第二节优化供给侧结构

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着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妥善清理“僵尸企业”、清除“空壳公司”,加快企业优化重组,促进生产要素从供给老化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避免资源要素流失在无效供给领域。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防范社会风险。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落实并完善住房激励政策,化解房地产库存,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增加有效供给。积极适应需求变化,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围绕消费升级,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鼓励小众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引导生产空间移动化、智能化,促进生产能力由低端转向中高端,不断创造有效供给。

— 18 —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等要素配置,着力降低企业人工成本、资源要素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和技术创新成本,优化融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畅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切实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第三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围绕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实现产品和要素市场双出清。

加强产品和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积极适应需求变化,鼓励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效耦合和精准对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支持企业创新订制化生产、敏捷制造、柔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等新技术手段,畅通市场供需对接机制,提升生产和交易效率,不断增强供需匹配的精准性。实施“文化+”计划,增加供给体系的文化元素,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施“旅游+”计划,发展大旅游经济,有效满足“商、学、养、闲”多元化旅游需求。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妥善处置乡村闲置校舍、医院,加强人口密集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

— 19 —

强化要素供需有效对接。落实要素市场化改革政策,加强要素市场和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探索实施“多规合一”,灵活有效调控供地规模和结构,着力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提高工商业用地产出效率;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型换房需求,引导符合条件的开发项目向众创空间和楼宇工业转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控政府债务风险,鼓励支持直接融资,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减少资金融通信息不对称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扩大先进技术装备进口和技术引进,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对接平台,促进劳动力供需有效对接。

第四章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增长引擎”和“高新引领”作用,着力扩大总量,积极优化结构,强化项目引进和平台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级高新区。到2020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占全区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

第一节优化高新区功能布局

更加突出高新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刚性约束,协调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形成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

— 20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