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宗罪》之人性与法律的博弈

《七宗罪》之人性与法律的博弈

《七宗罪》之人性与法律的博弈
《七宗罪》之人性与法律的博弈

《七宗罪》中人性与法律的博弈

[摘要] 西方巨著《圣经》流传至今,数千年来不仅是基督教徒的无上信仰,它同时也影响着千万人,影响着世界的方方面面。电影《七宗罪》便是由此展开,影片中的七宗罪即是出自《圣经》中的“七恶”,主人公在冥冥之中受到七恶的驱使而深陷不已,整部电影以灰暗的基调烘托出浓浓的宗教气氛,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犯罪片和心理惊悚片之一。片中对人性的深思,对法律的拷问无一不引起我们的反省。是善是恶,是罪是罚,不仅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更是敲打了我们的内心。本文欲从人性和法律的角度,对影片引发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引起我们对人性和法律的重视与思考。

[关键词] 《七宗罪》;人性;法律;犯罪心理

一、《七宗罪》中的人性之思

《圣经》是一部集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为一体的巨著,因其广阔的内容和哲理的内涵,成为了永垂不朽、熠熠发光的宝库,因此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源于《圣经》的灵感而进行创作,电影《七宗罪》便是如此。在本片中,七罪、七罚、七次下雨、七天的命案,无处不在的“七”暗示着,它是宿命的罪与罚。西方宗教常常擅于将“7”和人的罪恶相关联,在《圣经》中,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火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撒旦也是地狱中最大的魔王,共有七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路西弗,《失乐园》记述的其实就是路西弗,其余六名被称为撒旦魔王的堕落天使是:何撒兹勒、别西人、彼列、亚巴顿、莫斯提马、萨麦尔。到十六世纪后,基督教更直接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傲慢 (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饕餮(Gluttony),以及贪欲(Lust)。在影片中,“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影片讲述了主角米尔斯和妻子翠西一起来到纽约北部的这座城市,但是这座

普通的小城市却在此时接二连三的发生了离奇残忍的命案。一个是充满正义感、踌躇满志的年轻警察米尔斯,另一个是谙知世事,消极冷漠的老警官威廉,两人合力志将凶手捉拿归案。凶手精心策划,认为自己是“神的选择”,他用天主教的七宗罪——暴食、贪婪、骄傲、淫欲、懒惰、嫉妒和愤怒去惩罚犯戒的世人、强迫世人忏悔,以达到自己传教的目的。首先以“暴食”的罪名将一个大胖子撑死,后以“贪婪”之罪将一位声名显赫的律师刺死,凶手手段高超,案情扑朔迷离,但是在案发现场留下“七宗罪”的信息使得两位警察发现端倪,老警察预言凶手要以七宗罪的理由杀死七人。在每一天杀一个,一共杀死五个人后,凶手却主动向警察自首,并说明自己是“神的选择”,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警示后人,此时他提出还有两具尸体,并提出要求只允许警察威廉和米尔斯随他前往指定地点寻找来换取他的认罪供述,当到达后收到快递送来的包裹,凶手告知是米尔斯妻子的头颅,因为他家庭幸福美满,凶手由此产生“嫉妒”之心而将其杀害,米尔斯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和“愤怒”终开枪将其打死——他犯了“愤怒”之罪,凶手最后完成了七个人的训诫。

《七宗罪》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不仅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犯罪片和心理惊悚片,而且涉及的宗教文化和对法律的拷问,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全片的用光也非常讲究,摄影师用灰尘、垃圾、昏暗、幽黑的环境试图去展示出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影片通篇都弥漫着悲观消极的气氛,很多场景画面都是在下雨天,就像那时候的纽约城,笼罩在一边灰暗阴霾之中,犯罪无处不在,正义无人信仰,冷漠是人民的性格,罪恶是城市的标志。

影片始终以“七恶”贯穿:暴食、贪婪、骄傲、淫欲、懒惰、嫉妒和愤怒。暴食就是贪食的欲望,表现为浪费食物或者放纵饮食;贪婪被认为是万恶之源,是人性之恶始于此;骄傲是对卓越的追求,却因过度自信而产生自我迷恋的情节;淫欲是对肉体的渴望,即过度追求身体上的愉快而忽略道德规则;懒惰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懒惰会磨去人类才华和能力的光芒;嫉妒是对他人幸福生活或富裕财产的不平衡,导致心生怨恨;愤怒是源于心底的怨恨和暴躁,是因憎恨而产生的一种邪恶的念头。

适当的骄傲可以使人身心愉快,适当的嫉妒可以使人上进奋斗,适当的愤怒可以激发人的潜力,适当的休息可以调整人的状态,适当的贪欲是我们前进的动

力,适当的进食可以补充能量,适当的情可以繁衍生息,而当这一切的适当变成失当,那就成了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这些罪恶都是过了度的表现。

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堕落,有罪之人会遭惩罚。其实不然,我们通过影片可以发掘潜藏在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产生罪恶,让凶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杀戮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影片虽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我们却可以深思。

首先,在西方启蒙运动发现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渐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理智,开始蔑视上帝。到了近代,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理性摧毁了宗教信仰精神,认为科学技术万能的人类觉得理性可以实现一切。不错,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的确推动了西方社会的飞速进步,促其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可是,理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束缚自身的枷锁。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诸如效率、计算、守时这些“理性化”的东西,这样的理性化其实就是一种“物化”,金钱和商业价值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金钱的厉害变得日益冷漠。影片中,对现代城市的冷漠现实不断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强奸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会有人关注;受到房东欺骗的大卫和翠西住着一栋不断受地铁震颤的房子;房东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当做最好的房客,因为他会定期收到放在邮箱的房租......

其次,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遥远,信仰缺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神圣感逐渐丧失,信仰危机日益突出的今天,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值得尊崇,值得夸赞的行为,反而成了一个难题。过度的信仰会迷失自我,使自己束缚在宗教的牢笼里迷失方向,但是没有了信仰,同样使我们迷失准则,难分是非,难辨善恶。

我们可以对人性失望,我们可以对社会讽刺,何时无论怎样都要坚持走下去,坚定奋斗下去,就像影片结束时威廉引用海明威的话“‘这是个美好的世界,值得为它奋斗’,我同意后半句。”世界究竟是美好还是丑陋,因人而异,但我们该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奋斗,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二、《七宗罪》中的法律之思

(一)《七宗罪》中的犯罪心理分析

影片中,凶手约翰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报复型犯罪。但是他的报复行为并不是一般意义的个人恩怨的报复,而是作为宗教的“传教士”向犯戒的普通民众进行报复,他的对象是犯戒的个人乃至是社会。报复型犯罪的心理特征为:1、狭隘偏执的认识;2、强烈、冲动的情绪;3、薄弱的意志特征;4、消极的个性特征。针对以上特征分析约翰,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符合以上大部分特点。他将自己作为“神的选择”,对宗教的认识偏执,已经严重背离其内涵。他的情绪激动,表现在作案的手段狠毒残忍,近乎疯狂。虽然他的意志并不薄弱,但却具有十分消极的心理,认为人性本恶,眼里看到的永远是社会的阴暗面。

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可以分为暴力型和非暴力型两种。暴力型犯罪通常表现为激情犯罪,突发性强、手段简单、当面行凶、作案时间短、行为疯狂;非暴力型犯罪表现为预谋性强、行为手段隐蔽、行为人阴险狡猾。凶手约翰的行为是暴力型与非暴力型相结合,犯罪前严密计划,阴险狡猾,实施的过程较为隐蔽难以发现,但是其手段常常凶狠残忍,血腥疯狂。

这是约翰的自我选择,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知道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才能达到他所谓的“传教”目的。他的报复心理及其强烈,而且具有缜密的作案计划,明确清楚何时何地开展报复行为,对他而言,他已经做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二)《七宗罪》中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圣经》所体现的基督教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圣经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植入了丰富的价值观,我们中国的论语也是儒家的“圣经”,或许你不曾读过论语,但是论语里包含的价值观却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脑海。《圣经》既然体现了价值观,那么它必须有褒有贬,有所鼓励,有所挥弃。然而圣经并是法律,圣经要求的只是道德范畴,没有保障它执行的强制力。法律约束的范围比圣经小得多,然而却可以动用警察、法庭、监狱乃至整个国家机器保证它的实施。圣经于法典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存在广泛的共识,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甚至矛盾之处。

好莱坞电影《七宗罪》很好地反映了圣经与法律之间的矛盾。“七宗罪”由13世纪道明会神父多玛斯阿奎那列举各种恶行的表现,分别是暴食、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以及色欲。电影中疯狂的宗教杀手约翰采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杀害了七个具有这其中“罪行”的人。手段毒辣,令人发指。疯狂的宗教

杀手没有给予受害者丝毫的怜悯,他顶着“卫道士”的光环,残酷地执行者神明的教条,然而世俗的法律却不允许这样“铲奸除恶”。

约翰用自身来维护宗教教义,对犯了所谓“七宗罪”的人施以惩罚,但是他自己同时也犯了罪,圣经出埃及记20章“十诫”明确地规定了“不可杀人”,约翰多伊明知故犯,为了维护“七宗罪”的戒律不惜触犯“十诫”的禁区。他所用的手段不是基督教常用的劝解、感化、告诫等使犯了错的人自行忏悔,而是采用极端手段逼其就范,直至消灭了他们的躯体。他强迫饮食过量的胖子吃下难以承受的食物,满足了胖子欲壑难填的食欲,胖子一生中大多数时光都花在餐桌前,可能在临死的时候明白了节食的重要性,约翰多伊的方法虽然简单粗暴,却很有说服力。他惩罚贪婪的律师,重演《威尼斯商人》的经典桥段,给予律师充分的时间考虑从身上的哪一块取下一磅肉,这种血腥的方法最有效地促使律师明白贪婪的夏洛克就是这间办公室的主人,“他一生都在专注挣昧心钱,他拼尽全力帮杀人犯和强奸犯逍遥法外”——这就是约翰对他的判词。约翰还让“毒贩子兼同性恋”,懒惰的维克过足了瘾,让他在床上足足呆了一年,不用操心吃喝拉撒,不用上街奔波,终日与床为伍,长期的卧床使维克身体萎缩,失去了思考和运动的能力,那些原本看起来有些让人劳累的运动与劳作成为维克永不能企及的事情。约翰惩罚纵欲的金发女孩,不仅使妓女不能再沾情欲,还使嫖客留下了精神创伤,金发女孩死了,嫖客也一辈子忘不了这个教训,约翰的方法杜绝她“四处传染脏病”,恐怕是世界上最有“借鉴意义”的“扫黄”。对于那个“心如蛇蝎,却无法忍受外表丑陋”的模特,约翰毁掉了她的俏丽脸庞,使她丧失了藐视他人的资本,给她一部求救的电话,给她一瓶用于自杀的安眠药,和一个选择题“究竟是底下高傲的头颅还是选择死去”,约翰并没有给她太多的考虑,在她的高傲轰然倒塌时结束了她的人生之旅。约翰把米尔斯作为暴怒的典型,没有亲手杀死他,却给了他最沉重的伤害,毁了他的家庭和事业,使他永远不能从痛苦中脱离出来,约翰多伊第一次和米尔斯碰见就见识了米尔斯的怒火,米尔斯的怒火害了自己妻子,也成全了约翰的“功德”。约翰惩罚的妒忌者竟然是自己,他的“境界”在凡人之上,却达不到上帝的高度,他妒忌上帝无上的权力,妒忌米尔斯的家庭生活,妒忌所有他所不及的人,他为自己的妒忌寻找理由去杀戮,杀戮那些犯了七宗罪依然不觉醒,却似乎很快乐的人们。约翰多伊认为社会纵容了罪恶,

“每个角落,每个家庭都隐藏着致命的罪恶,我们却容忍了他们的存在,因为见怪不怪……从早到晚,我们都在默默忍受……然而,以后不会了……”约翰把自己当成了先知,“我树立了一个榜样,人们会开始思考、研究并追随我的行为,直到永远。”约翰多伊认为他的举动为了弥补法律的缺失,消减罪恶。

以米尔斯为代表的警察是现代法律的代表,而约翰是基督教义的化身,两者本应该井水不犯河水,甚至应该互相扶持,互为依靠和补充。然而他们之间爆发了不可调和的冲突:约翰疯狂地杀人,米尔斯发誓要让他血债血偿。好像不止是两个人之间的战争,而是道德和法律之间的战争。约翰代表的道德撕下了温文尔雅的面具,露出狰狞的面目,米尔斯代表的法律一如既往地荷枪实弹,这两种力量碰撞在一起,硝烟四起,生灵涂炭。约翰多伊背靠着强大的“信仰”,“替天行道”,米尔斯用法律赋予他的权力对约翰多伊穷追不舍,两人似乎都有理,究竟是哪里出错了呢?

约翰多伊的所作所为不仅超越了宗教的功能,还超越了法律的容忍度。

道德和法律毕竟不同,道德要求广泛而宽松,法律则狭隘而严厉。法律所禁止的绝大多是道德所排斥的,然而道德的条条框框却不可能由法律一一保障实施。一般来说,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法律承载的正是人类的道德底线,却不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以“十诫”为例,第六诫“不可杀人”,第八诫“不可偷盗”,第九诫“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被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所认同,这并不能说明法律苟同一切宗教戒条。如果你除了耶和华,还拥有别的神,法律不仅无能为力,如果有人强令你放弃自己的释迦牟尼或者真主安拉,法律还要为你出头,捍卫你的宗教自由。如果你自名为耶和华,法律也不会对你采取什么措施的。所以说法律的约束范围要比道德小得多,在法律之外道德之内的“罪过”,只有靠道德自己来解决。

“七宗罪”并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的依据。人人皆有贪欲,法律不能因此惩罚了所有人,只有那些放纵贪欲,杀人强奸之辈需要绳之以法;大多数人摆脱不了色欲,法律不能强制他们统统削发为僧,法律只是把强奸犯扔进监狱;法律也不可能把所有心存妒忌的人送上法庭,只有那些诽谤他人名誉,恶意中伤他人的人被起诉了;法律更不可能惩罚暴食的人……

由此可见,轻微的“七宗罪”并不值得法律雷霆震动,只有那些过度的“七

宗罪”以及“七宗罪”的衍生品被法律严重禁止。严守“七宗罪”戒律的人固然称得上道德楷模,触犯了“七宗罪”的人也不能轻言惩戒。手捧《圣经》,感沐圣恩的教子是社会的优秀成员,然而舞动在街头,无拘无束的青年并不见得一无是处。道德的要求是严格的,法律却不能求全责备,法律和道德这两种社会规范在约束范围和惩戒力度上是有天壤之别的。

“神圣”的宗教杀手约翰多伊采用了道德的约束范围,却使用比法律还要冷酷的惩戒手段,他自认为“神圣”的行为既违背了宗教道德的标准,也触犯了法律。可见约翰多伊的错误仅仅是他个人的错误,不是基督的错误,不是《圣经》的错误,而是他混淆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曲解了《圣经》的本意,最终走向无意义的覆亡。

人性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信仰又处在干涸的边缘,这时便更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去维护社会的秩序。没有什么可以挑战法律,没有什么可以逾越这个鸿沟。不论是宗教,亦或是道德。

结尾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个世界很美丽,值得为它奋斗,我同意后半句。”这向我们传达出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这个世界的面貌怎么样,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不应消极待毙,而是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面对每个人随处可见的“罪行”,我们不应该容忍,使之愈演愈烈,应勇于指出,让他们努力改变。只要我们还在奋斗,只要我们坚守信仰,只要我们崇尚法律,这个世界会有明亮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昕.影像中的司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翠玉,蒋海松.《七宗罪》的人性与法律之思[J].电影文学,2010(17).

[3]陈勇,胡步芬.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徒传统的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07(04).

[4]刘叶.浅谈基督教的人性论[J].京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1).

7个故事讲述法律和人性善恶

7个故事讲述法律和人性善恶 1:法律与良心 在柏林墙推倒的前两年,东德一个名叫亨里奇的守墙卫兵,开枪射杀了攀爬柏林墙企图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 在墙倒后对他的审判中,他的律师辩称,他仅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没有挑选的权力,罪不在己。 而法官则指出:“作为警察,不施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心。当法律和良心抵触之时,良心是最高的行动原则,而不是法律。尊崇性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 短评: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在那个万不得已的局势下,打,但应当故意打不准——不把人家打死,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也是最高境界的良心。 任何人都不能以“听从命令”为借口,去跨越道德伦理的底线。这就是“一厘米权力”的道德义务,否则就必需承担罪责。 2:法律与成本 一位校友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钱包被扒手窃走,包里有20欧元。 他不准备报警,可是图书馆的保安却报了警,不到5分钟,一位女警察赶到现场,问了情况,便请他做笔录。 女警察说:“图书馆的自动安全系统已经录下了小偷的尊容,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将小偷的照片张贴到全区各个警察局。如果仍找不到小偷,我们会把录像带送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为止。” “我看算了,只有20欧元,不必兴师动众。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他对女警察说。 “不!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小偷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女警察严厉地说。 结果,当电视台播出小偷偷钱录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网了。 短评:不计法律成本的国家和地区,付出的成本反而小,而报案难或不愿报案的国家或地区,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3:法律人的眼界 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制度公正与博弈均衡——一种关于法律制度的博弈论分析

制度公正与博弈均衡——一种关于法律制度的博弈论分析; ;内容提要: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公正是社会多元利益关系多次复杂博弈的相对均衡,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实施实际上就是对这种博弈均衡的确认与保障,同时也只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体现社会主体的利益博弈的相对均衡才能形成公正和良好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法律制度公正博弈均衡 Justice of Legal Institutions and Equilibrium of Games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Game Theory, justice is the comparative equilibrium of the complicated games of interests in the society, and the forming and enforcing of legal institutions conform and ensure the interests game equilibrium. On the other hand, legal institutions should embody the comparative equilibrium of the games of interests. Key Words: Legal Institution; Justice; Game Equilibrium 从汉语语义来看,公正至少应该包含公平、正义两个含义,而公正与公平、正义在多数情况下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相当于英文中的“Justice”。1 作为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的公正,固然是一个很抽象的范畴,但同时公正又是一个表达社会行为主体利益关系复杂博弈,进而形成的均衡的实实在在的概念。 博弈论2按学科分类属于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内容在于运用数学方法构造人类行为的理论。博弈论发展至今,尤其是社会学界提出的结构博弈3的思想无疑对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社

法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弈

分数:__________ 北京大学《法律导论》 课程期中作业 论文题目法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弈

法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弈 【摘要】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依法治国首次被列入专题来讨论,可见当今的中国越来越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从商鞅变法到唐律,中国的律法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其对当今法律的贡献却微乎其微。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德治、人治,重视“人情”关系密切。而这些文化传统,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中国的法治进程。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与法治的比较,分析两者间的矛盾与解决之道。 【关键词】现代法治、中国传统文化、人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矛盾 德治,人治,还是法治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历史上,性善论最早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孟子的《滕文公上》。它开篇即写到“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虽然近几年港台儒学界有向善和性善的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在总结人生哲学时已明确指出人生来便有具有良知,这也是人和禽兽最基本的差别,1即“人禽之辨”。 在孟子生活的年代,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当儒学逐渐在中国确立其统治地位时,这种思想逐渐在统治阶级的执政理念中根深蒂固。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仁政”一直是整个社会最高的政治理想。在这个中国式的“乌托邦”中,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给予人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应该说,从百姓利益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思想是好的,因为它强调统治阶级不应过度剥削人民。然而以德治国,强调以民为本,却是建立在人民皆“性本善”的基础认知上。这样的治国方针不可避免的将导致法治观念的缺失。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法家”这样的思想和众多的律法,但它们根本思想并不是用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而是用法律来约束老百姓,即被统治者的行为,从而巩固统治者的权力。于是,中国古代的律法逐渐成了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工具。就 1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从法律的文字表现形式方面划分,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从法律的适用范围方面划分,可分为普通法和特别法; 从法律制定的主体方面划分,可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从法律的内容方面划分,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等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C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B 4.法律(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A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制定的宪法。 .1950 C D 6.(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C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D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C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C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6 C D 11.增值税属于(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A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C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 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 )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七宗罪影评(通识课的论文)

《七宗罪》影评 古典主义的行为艺术 是一部关于宗教的电影,七宗罪,顾名思义,在宗教中,是属于人类恶行的分类,天主教教义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恶行”,这些恶行最初是由受过希腊神学及哲学的沙漠隐修士埃瓦格里乌斯·庞帝古斯定义出八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贪食、色欲、贪婪、悲叹、暴怒、懒惰、自负及傲慢。庞义伐观察到当时的人们逐渐变得自我中心,尤以傲慢为甚。这也成为电影的一大线索。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城市中发生的连坏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沙摩塞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 威廉是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也是个凶杀案专家,他当了32年的警察,多年来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辛劳地工作,他也看到和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幸,他觉得疲惫极了,幸好现在还有7天他就要退休了,终于可以享享清福了。为了接替他的工作,上司又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年轻气盛的米尔斯,他是和妻子翠西一同搬到纽约来的,起初翠西并不同意来这座繁乱的城市,但米尔斯认为只有这里才能让他接手一些重要的案子,于是在他的百般劝说下,翠西才同意了。威廉作风严谨,办事老成,米尔斯则有些冲动,心高气傲的他对威廉办案的方式很不以为然。 也许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的,米尔斯的第一个案子正是威廉的最后一个案子: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杀了。可是在现场,米尔斯和威廉却没有发现什么线索。紧接着另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格特被杀害,在凶案现场的地板上,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细心的威廉重新回到前一个案发现场,不露掉每一个蛛丝马迹,终于在冰箱后面发现了两个字:暴食。这时他们才醒悟到原来他是被强迫吃下大量的东西直到胃被撑破而死的。威廉猛想到了《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他认为接下来还会发生5个谋杀案,分别与其他的诫条可怕地联系起来,可米尔斯却并不相信。 翠西邀请威廉来家中吃饭。米尔斯有些不高兴,但翠西却和威廉谈得很愉快。在现场发现的指纹使格特的当事人毒贩维克多成了怀疑对象。他有前科,而且有心理疾病。但当警察赶去拘捕他时,却发现他早已经死了,在墙上写着“懒惰”二字。通过图书馆内部的调查资料,威廉终于把目标锁定为记者约翰·多伊,一个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纹而将手指上的皮剥掉的变态者。但当威廉和米尔斯前去寻

法律的人性基础

法律的人性基础 严存生/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6.1第一版 英国科学家休谟曾在其著作《人性论》中谈到人性对科学研究的意义,人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就像战争中的攻城略地,只有直捣首都或皇城,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一门科学,如果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研究人性问题。为了研究人性在法律中的意义,研究人性在解决有争议的法学问题时发挥的作用,阅读了《法律的人性基础》一书。 本书通过介绍历史上关于人性及其与法的关系的论著的研究、对具体的法律和法律问题进行人性的探索、法之本体、西方历史对于“法的人性基础”思想的思考、人及社会的属性、部门法学问题的人性思考等,构思对法律的人性基础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并进行论述,系统的阐述了我们对人、人的本性以及法与人的本性的关系的看法。 本书在中、西方历史上的“法的人性基础”思想比较上做了深入探究。我国历史上在对人的论述里,含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对人性的论述中,大都承认人有善恶是非观念;在对法的论述中大都认为“法从礼出”,法本于人的道德性,其功能是禁恶。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法的人性基础之论述的基本观点和思路是,法是礼义的派生物,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落实礼义于人们行为中而设计出来的一套社会制度。 西方历史上的“法的人性基础”思想有流派之分。西方的自然法学主张“自然法”在实在法之上,这种法在他们看来本源于事物或人的本性,以及二者结合而成的道德性;早期哲理法学仍然从人的道德性寻求法的基础,而晚期哲理法学家在人性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把法与人性联系起来思考;亚当.斯密认为法律是基于正义的要求,是维护正义秩序和使人的行为具有道德性的手段之一,大卫.休谟认为人的直觉就是人的一切,精神是以道德为根本和核心的;功利主义法学和分析法学以及后来产生的社会法学认为法正是基于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的认识及利用“避苦求乐”的本性,用奖惩两种办法促使人们做符合道德要求的事情。比较中、西“法的人性基础”思想,我国和西方的学者都肯定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西方学者把自然人格化,即我国的人性论倾向于自然神论,西方则倾向于宗教有神论;在研究对象上,西方思想家一般以全人类为对象,没有在人类内部做具体的划分,而我国古代思想家进一步把人划分为智者和愚者,认为他们有不同的属性;我国和西方思想家都把人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又都把人性区分为几个层次。 法的人性基础研究对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使发杂问题简单化,能使我们直接抓住问题的根本,使人豁然开朗。 法的人性基础探究对于部门法学也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提高部门法学研究的理论层次,从更深层次上探索部门法学的基本理论。为此,本书对民法学上的土地所有权、环境保护法上的“动物权利”、刑法学上的犯罪和死刑以及国际法上的自由和主权原则等法律问题的人性基础作了初步思考。 人性化是法治发展的基础,研究法的人性基础,对于建设人性化法治社会有着建设性的作用。

博弈论经典例子

博弈论经典例子 篇一:《博弈论三大经典案例》 经典的囚徒困境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拉德(Merrill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阿尔伯特塔克(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举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xx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乙沉默(合作)二人同服刑半年甲认罪(背叛)甲即时获释;乙服刑xx 年乙认罪(背叛)甲服刑xx年;乙即时获释二人同服刑2年 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

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不是顾及团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解决方案。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半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2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例子漂亮地证明了:非零和博弈中,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相冲突的。由囚徒困境可以写出类似的员工困境: 一名经理,数名员工;前提,经理比较苛刻; 如果所有员工都听从经理吩咐,则奖金等待遇一样,不过所有人

当下中国司法实践中“法理情”与“情理法”的博弈

200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当下中国司法实践中“法理情”与“情理法”的博弈目录 第一卷、实践活动总览 第一部分活动概述 一、目的 二、时间 三、地点 四、团队成员 五、调查课题 第二部分行程回望及感悟 一、初到永吉 感悟:酒文化与政治圈 二、永吉县法院座谈 感悟:寻求规则与实践的最佳契合点 三、教育实践基地挂牌 感悟:时间的宝贵 四、永吉检察院座谈 感悟:法律人的素质 “法理情”与“情理法”的博弈 五、问卷调查 感悟:普法的必要性 六、素质拓展训练 感悟:理性思维与领导的素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 第二卷、论文报告 题目当下中国司法实践中“法理情”与“情理法”的博弈 第一部分摘要、关键词 第二部分正文 第三部分结论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 第三卷、结语

第一卷实践活动总览 第一部分、活动概述 一、活动目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法学教育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感觉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跑偏”。作为法学本科学生,单纯的理论灌输,冰不能满足教育的目的,同时社会的复杂,千变万化以及包罗万象,使学生更不易把握所要学习的精要。为了弥补这种教学实践的空白与不足。吉林大学法学院从2006年开始,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下乡实践。深入农村,走访村民,开展调查。同时与基层的法院和检察院的通知们座谈,相互学习,相互了解。以此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实践的操作能力,丰富自身的阅历。与此同时,下乡实践也可以适当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农民多一道利益防线。 二、活动时间 2009年7月1日——2009年7月6日 三、活动点点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 四、团队成员 领队:刘培强(法学院团委书记) 指导老师:李国强(法学院民法讲师) 辅导员:高岩(法学院在读博士07级本科辅导员) 小组成员: 第一组:徐芳洲唐乐王红霞任诗滢苏云飞 第二组:刘文君高世超陈冰刘艳丽云海峰 第三组:沈煜刘健张硕彤张晓薇曲侠潼 第四组:马郑卓陈星语潘纪强李文姝李航 (注:每组第一人为该组组长) 五、调查课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转让 第二部分、行程回望及感悟 一、初到永吉 7月1日,团队如期到达永吉县,受到永吉县团委的热情欢迎。团委安排我们住进了永吉县人民武装部招待所,并且热情款待我们一行20多人。 感悟:酒,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含义;酒,在中国的政治圈中更是扮演了重要

《七宗罪》影视赏析

《七宗罪》电影赏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七宗罪影视赏析 看完《七宗罪》,想到的是大卫〃芬奇的另一部电影《天生杀人狂》,还有北武野出演的《大逃杀1》,或许还有些别的,像《沉默的羔羊》之类的影片。他们讲的故事,本身大都虚构离奇又残暴,影片的结局也颇有些出其不意的“尽如人意”或“不尽如人意”。无论这些“出其不意”是导演刻意为了让观众记住这遗憾的影片,还是出于剧本内容本质的需要。首先能看到的,就是在影片片头开始,鲜明的影片分级级别。 很多时候,社会的病态、人性的病态、更多“背后的东西”,温吞的表现方式是不足以引起警戒,反倒是血腥、残暴、惊悚、变态的不合理的表现方式,如同硬生生从活人身上扯下一块皮肉的痛,更容易让人深切记忆并沉静反思。 而这样的表现主题和表达方式,必是需要一个更为宽阔的胸怀,才可被容忍、默许、接纳、认可。 “人民的承受能力,远比统治者想象的要强大”。而统治者,却沉浸在自己的认识中,逶迤不前。 《七宗罪》结束时斯班瑟说“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 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被天主教认为是遭永劫的七种大罪。 影片《七宗罪》以浑暗为大背景描述了在一个多雨城市的犯罪故事:威廉是纽约警察局的刑事警官,也是个凶杀案专家,他当了3

2年的警察,多年来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辛劳地工作,他也看到和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幸,他觉得疲惫极了,幸好现在还有7天他就要退休了,终于可以享享清福了。 为了接替他的工作,上司又给他派了一个新搭档——年轻气盛的米尔斯,他是和妻子翠西一同搬到纽约来的,起初翠西并不同意来这座繁乱的城市,但米尔斯认为只有这里才能让他接手一些重要的案子,于是在他的百般劝说下,翠西才同意了。威廉作风严谨,办事老成,米尔斯则有些冲动,心高气傲的他对威廉办案的方式很不以为然。 也许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了的,米尔斯的第一个案子正是威廉的最后一个案子——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杀了,可是在现场,米尔斯和威廉却没有发现什么线索。 紧接着另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格特被杀害,在凶案现场的地板上,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细心的威廉重新回到前一个案发现场,不露掉每一个蛛丝马迹,终于在冰箱后面发现了两个字:暴食。这时他们才醒悟到原来他是被强迫吃下大量的东西直到胃被撑破而死的。 威廉猛想到了《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他认为接下来还会发生5个谋杀案,分别与其他的诫条可怕地联系起来,可米尔斯却并不相信。 翠西邀请威廉来家中吃饭。米尔斯有些不高兴,但翠西却和威廉谈得很愉快。 在现场发现的指纹使格特的当事人毒贩维克多成了怀疑对象。他

法律与人性之梳理

法律与人性之梳理 一、人性的内涵 所谓人性,是指人的共同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之为人,首先是自然的人,但同时又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有一段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论断揭示了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性善论以及性善恶二元论的梳理 纵观历史,人性的理论学说有性恶论,性善论,性善恶二元论以及性无善无恶论等各种观点,其中大部分的法律思想都是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出发点的。 (一)中国法律传统中的性善论 总的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以性善论为主旋律,支持性善论者居多。性善论者主张人是天地之间善与美的结晶,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孟子就明确指出:“人之性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他认为, 人性之善就如水往下流一样是很自然很基本的事实。孔子虽未明确表明性善或恶, 但他的一些具体言论, 如对“仁”的执著就透露着人性善的倾向。汉武帝统一中国后, 采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正式作为官方哲学被推上了正统一尊的地位。此后, 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理论, 其倡导的性善论也成为封建政治模式的基石。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融合, 至宋代理学、明代心学, 人性本善的观念越来越被强化。 按照儒家的观点, 因为人性是善的, 所以人只要充分发掘内心, 就能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境界, 这正是儒家所主张的贤人政治的依托点。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自天下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专心地修身养性, 最终可以一步步实现治理天下的目标, 即内圣而后外王。于是一条“性善—贤人—治国”的逻辑形成了。在人与法的关系上重人而轻法, 所谓“有治人, 无治法。” 儒家力主人治, 统治方法是“为政以德”。孟子曰:“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及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成服也”。就是说, 统治者以德治天下就是最好的模式。在传统中国, 道德伦理系统化的表现是“礼”。然而, 礼反映的是现实的权力结构。这种结构的顶端是君权, 法律只不过是君王手中的工具,“法者, 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法律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能奴隶般地服从权力, 没有地位可言除了君主之外, 各级官吏都有不同程度的司法权, 行政和司法是合而为一的。这使得地方官成了一方的“天”, 运用法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西方法律传统中的性善论和性善恶二元论 由于西方传统宗教中“原罪说”的影响, 大部分西方学者都是主张人性恶,也有一些西方法学家持人性善的观点,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人的本性是要过至善的生活。而法律根源于人的本性, 真正的法律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所以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实现正义的东西。如西方的自然法学家就把法归之于人的道德性, 归之于对正义的追求。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就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术”。 性善恶二元论,代表人物包括亚里士多德、洛克、孟德斯鸠、密尔、庞德等。其特点如下:(1)全面地看待人性。第一,人性是需要和理性的结合。人的低级需要

法律与人情范文

优秀习作一:(51分) 人情不应该凌于法律之上 大学生自掏鸟窝并从中获利,进而锒铛入狱。网友以“其不知是国家保护动物”及“罪行过重”为其开脱。殊不知,人情本不应凌于法律之上。 法律乃为人的最低底线,人皆不可逃脱。先秦时期商鞅身为立法者依然受缚于法律。更何况当今世风日下,人为鬼魅,鬼魅为人,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物质纷繁的时代,人皆利欲熏心,甚至丧失了为人的底线。张爱玲所言的爬满了蚤子的袍子已然成为现实。此时就必然要以法律的严明公正及强制性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正所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法律作为为万世开太平的圣剑切不可被轻易放下。 熊培云曾言:“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诚哉斯言。人之所以为人,便是因为心怀道德的天平扼制住了自身的动物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只要其心怀道德便不会轻易做出虐杀亵渎生命之事,这事竟发生在新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因此,假如缺失了道德信仰,那么纵是有礼乐约束众人,那社会也终会沦为僵化的社会,而于街上行走之人也都不过是穿衣着帽的茹毛饮血之徒。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而大谈道德,整天大谈道德至上无私奉献,终会变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国家。”胡适如是说。网友们对正值青春年华的小闫报以同情本无可厚非,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不可用人情及其年少无知为挡箭牌为其开脱。看似挥舞着道德及人文关怀的大旗,实则心怀“他日也有人为我开脱”的念想。此种做法,吾未见其明也。 而真正的人情与关怀应存在于当其于摘鸟窝之时将其喝住,值其于网上售卖之时将其制止,逢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之日予以宽容。而肩扛时代使命的人们应做一个于法律之下不蔓不枝之人,让自己的同伴和子女明白行使法律所允许的一切权利的真正的自由,明白什么叫做“用干净的手段去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 人情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它应是规矩方圆下的星夜焰火。 优秀习作二:(50分) 法律至上 德国法学家耶利内克有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如是也。而材料中小闫因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判罪,不少人以“无知无罪,人情可恕”之由为之叫屈,但在我看来,法律至上,我们应以客观理性之态度对此负责。 法律至上,不能纵容“无知”的喧嚣大行其道。法律专家认为,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公民应当知法守法。纵使当今教育没有给学生普及燕隼是保护动物等类似的知识,但小闫因鸟获利进而又去猎捕,这种“无知”便是将我们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无形的双手。须谨记《圣经》中对规则的虔诚礼赞——“日头,光亮,天空中所陈设的星宿与规则,高于我们的生命。”而非罔顾规则法律以“无

关于法律制度博弈论分析

关于法律制度博弈论分析 内容提要: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公正是社会多元利益关系多次复杂博弈的相对 均衡,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实施实际上就是对这种博弈均衡的确认与保障,同时也只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体现社会主体的利益博弈 的相对均衡才能形成公正和良好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法律制度公正博弈均衡 从汉语语义来看,公正至少应该包含公平、正义两个含义,而公正与公平、正义在多数情况下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相当于英文中的“Justice”。1 作为法律的基本 价值之一的公正,固然是一个很抽象的范畴,但同时公正又是一个表达社会行为主体利 益关系复杂博弈,进而形成的均衡的实实在在的概念。 博弈论2按学科分类属于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内容在于运用数学方法构造人类行为的理论。博弈论发展至今,尤其是社会

学界提出的结构博弈3的思想无疑对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社会中各种行为、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博弈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实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度公正与利益博弈 公正是一种社会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经过多元利益主体多次反复博弈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讲,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易的正义性在于: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生产出来的。交易的法律形式——契约,其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是非正义的;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4就是说,公正观念始终是一定生产方式的观念形态。 法律制度的公正总是相对的,变化发展的,没有永恒的公正,公正“具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穷,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5之所以说公正

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论文

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论文,请参考! 关于道德与法律的论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慕课背景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改革,是在当前学生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以及学习途径多元性的背景下提出的。做好慕课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充分挖掘慕课学习平台的功能,注重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确立,在获得更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充实着学习体验。 [关键词]慕课;学生主体;课程改革;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建立的基础是学习者的大量参与,这些学习者可根据他们的学习目标、背景知识和技能以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并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1]。慕课的现代新型学习方式,受到了学习者的欢迎,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一、慕课背景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特质 (一)学习平台的开放性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主体,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已经成为现代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人们的信息和资讯量大,

传统的口授或者书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学习欲望强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喜欢尝试新事物,而良好的学习平台就至关重要,人们对于资讯,喜欢上网搜集信息,已经成为网络化的生活环境,网络也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的学习方式,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而且学习方式单一,与信息量大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这已经成为教学上的弊端,也不能养成学生收集资讯,利用资讯,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学习平台的开放性,尤其要在教学中重点关注,紧跟时代潮流。 (二)学习主体的自觉性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个体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和自觉学习是个人的一项优秀特质,主体的自觉性对于学习、对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树立现代学习理念,转变为探究和自主合作学习,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最大限度的被激发,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对于提升学生自身整体素质以及主体价值意义的追寻,对于学生从学习中领略乐趣,用学习完善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个人的价值和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习途径的多元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日渐加大,学习途径也日渐多元、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途径的多元性对人们提

《七宗罪》赏析

《七宗罪》赏析 《七宗罪》无论是从背景、主题、风格,还是从故事结构、镜头设计、画面构图、灯光色彩上来说,都有很多值得赏析的东西。下面我从故事结构、镜头设计、灯光色彩上来谈一谈我的浅见。 一、故事结构。 电影的开头是一个下着雨的早晨,年轻警官米尔斯起床,穿衣,准备去上班。这里的片段全部是用近景拍摄,突出人物和人物动作。 在米尔斯和他妻子吻别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有点不太好的预感。也许是因为在看电影之前听人说这部片子的每个场景都有深刻寓意,值得好好推敲。所以会下意识地想导演刻画这么温馨的一幕有什么别的涵义。果不其然,这一开场的场面调度为结局做了很好的感情铺垫,让人觉得头尾贯连,事出有因。 接着音乐响起,迎来了这个连环杀人案件中第一个案件。在故事情节上,作者浓彩重墨的的给我们展现了这个部分。接下来的几个案子相对来说就省略一些。这种张弛有度的情节设计使影片更加有节奏感。 在结局部分,导演把场景安排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原野里。和之前狭隘拥挤的室内犯罪现场想比,这样的场景虽然不会给人带来窒息感,却产生另一种由神秘未知带来的紧张感。 让观众希望的美好结局出现反转,这是很多电影为了被人们记住而使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于是,年轻警察米尔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于是,性感迷人的他因为爱妻犯了罪,成为了杀人凶手完美计划的执行者,让很多人深感遗憾。 在这个部分,年轻警官妻子的人头镜头特写只是很短暂的一瞬。看见警官愤怒痛苦的表情镜头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之前他和爱妻吻别的第一个场景。正是因为有了之前那样温馨一幕的铺垫,此时对他不可抑制的痛苦,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同身受,理解他对凶手开枪的冲动。如果没有之前的镜头,我们可能觉得这个情节有点儿突兀抽象,只是在理性上理解,感观上的理解并不那么强烈充分。 这个结局虽然不太符合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的口味,但比较一下各种可能的结局之后,就会忍不住再次为编剧的情节设计拍手叫好。 二、镜头设计。 在第一个案件中,镜头先是用近景在外面跟着两位警察走,等到两位警察走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 时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 摘要: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评判标准。作为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道德和法律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在当今社会,它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范跑跑”事件,还是老人跌倒谁来扶的争论,还是洞穴探险案,我们都能看到法律与道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这其中,又不乏许多的矛盾,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处理好这些矛盾,正是困扰古今法哲学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关键词:道德、法律、法哲学、法理学 在当今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法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也被大家所熟知,大多数人都知道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拿起法律这一武器去维护。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性道德这一与法律相似却又有诸多不同的概念也对人们的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正是由社会的公理和道德来约束的。 那么,道德和法律究竟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与联系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①通俗来说,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

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②也就是说道德是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束。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立法机构结合广大群众意见,并投票通过形成的一种强制的约束力”③由此可见,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不过,前者的约束力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的是自觉遵守,而后者的约束力是国家强制力,比如公安、司法部门,后者比前者有着强的多的约束力。 时值汶川大地震七周年纪念日过去一个多月,对于“范跑跑”这一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七年前,教师范美忠正在四川一所学校上语文课时,地震突然来临。与其他教师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留下来疏散学生而是自己先冲出了教学楼。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声称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人,若再有一次选择,他还是会先逃出教学楼。这一举动遭到了当时社会各界强烈的谴责,人们纷纷怒斥他不配为人民教师,冠以“范跑跑”的称号。我想,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并没有错,更谈不上违法犯罪。但是,若是从社会道德来看,他的做法并不妥当。人民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老师们不仅在教书育人上给学子们指明方向,更在身心成长以及人身安全上关心保护着学子。范美忠的这一行为与人们心中所熟知的教师崇高的形象截然不符,更与其他教师在这场大灾难面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才出现了社会各界痛斥“范跑跑”的局面。维护自身安全,求生的本能并没有错,但是在当时的事件背景下,过

中国人情与法律的博弈

中国社会“人情”与“法治”的博弈 ——小谈“亲亲相隐” 内容摘要: 1.法治与人情的冲突——“亲亲相隐”为典型代表 2.儒家文化中亲亲相隐的历史渊源 3.“亲亲相隐”现代化延伸“熟人圈子” 4.“亲亲相隐”的去与留——西法东渐后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的人性光辉不可磨灭关键词: 人情法治儒家亲亲相隐熟人社会封建社会 伦理文化刑法人性人治道德价值 正文 文献综述 在儒家文化中,一直被人们诟病的“亲亲相隐”制度从汉代的刑法中首次登上历史舞台,就成为中国历史中不可动摇的传统,被各朝代沿袭。当西法东渐以后,人们立刻把“亲亲相隐”这一封建社会的残留下来的人治思想被迅速剔除,而其现代化的延伸“熟人社会”却愈演愈烈。那么这一在我国封建社会存在两千多年的的制度,难道真的没有文化价值吗?答案是否定的,亲情、家庭是人类感情的皈依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如果法律为了实现个别正义而不惜伤害亲属之间至真的感情,甚至制裁这种感情,则有违法律保护社会的本意。如果“亲亲相隐”的思想应该被我们的刑法取其精华,那法律对人性的关怀将更上一个台阶。 法制与人情 为了弄清楚这个一直潜伏在中国文化里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下“人情”和“法制”的定义: 人情:人之通常的心情事理;交情,情面;人际往来应酬的理解习俗;礼物。① 法治: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法律由人民制定,统治者严格依据法律进行统治,形式上统治者只对法律负责,统治者通过对法律负责来间接对人民负责。 本人的理解:人情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一定传统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有伦理界限或者仅仅出于本能的价值判断。而”法治”是带有强制性的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成文的规范手段,一旦成立,就不容许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法律的建立是以维护大多数人利益为基础的,那么当法律的裁决与个人利益相悖,而这又牵涉到人伦与法律的不和谐时,即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与“法治”必须选择其一时,它们就发生了博弈,那么谁胜谁负,这就决定于人们对自己潜意识里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烙印抑或是本能判断的影响与现实中原则性法律的抉择。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以中国儒文文化中的“亲亲相隐”为例来进行讨论。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其子证之。”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叶公向游历至此的孔子介绍当地法制建设成就:“我们这里有位道德模范,他的父亲偷羊,他向有司进行了举报。”孔子回答道:“我们那里对道德的理解略有不同,父亲包庇儿 ①“人情”以及“法治”的定义均来自百度百科

影评《七宗罪》

七宗罪——分析案件是假,分析人性是真 七宗罪讲的是一场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死于这七宗罪其中的一种。经验十足的警探Somerset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命案屡出头绪,五桩命案过后,凶手下一个目标是谁?在何处?没有人可以预见。正当警方不知所措之际,凶手奇迹般的自首了,此时凶手的“七宗罪”还差两宗,难道他会就此罢手?他又为何会自投罗网?凶手宣称自己的“伟大杰作”仍会完成,在警方的严密看管下,插翅难飞的杀人犯又能做什么呢?结局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从故事上讲,这是一部悬疑惊悚片,但是当你深入到电影中,特别是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死者,每一个对话,都让你对“人”做重新的定义。 整个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Somerset说的,他说:“在这个城市里,女人遇到抢劫,要喊救火,因为救火会有人帮你,但是救命,居民都怕惹麻烦。”这句话也是Somerset 想要离开警局的原因。因为人已经失去了本有的“人性观念”大家开始麻木了,警察也不过是处理麻木尸体的工作人员而已。每当有案件了,有了非法的事情,警察似乎都充当着处理后事者,他们的工作改善不了社会,该变不了人。那么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啊! 在整个故事剧情当中,米尔斯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他渴望还人公道,渴望早日抓住罪犯,但是这种单纯的渴望让他愤怒、偏激。这时我想到天主教中有一种罪是:愤怒,那么单纯的梦想渴望也是一种罪吗? 在故事的结尾,罪犯犯了嫉妒罪被米尔斯枪杀,米尔斯犯了愤怒罪坐上了警车。(故事请在电影中了解,不做阐述,留下伏笔)在这一幕落幕的时候,电影宣告结束,那么我们是否要思考,这样一场结尾的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好像无论正义的人,还是邪恶的人都在犯罪,他们生下来就是恶的,那么这个社会还有救嘛?我不曾贪吃过吗?对于美味我从不拒绝,我不曾懒惰过吗?有时候也会小憩一下。我甚至也曾愤怒过,但是这些都是神的旨意,神是伟大的,那么人是否是卑微的可有可无的呢,人一生下来便是等待者审判的来临,等待着死亡,所以人都是麻木的,任何一个认识抑或不认识的人死去,都是一种赎罪所以不带有一丝感情。 导演大卫芬奇想要表现的是物欲横生的社会,人们迷失了自己。但是我想要看破的是在这个社会上,我们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们是来赎罪的,还是创造价值的。是社会在吞噬人性还是人性早已荡然无存。难到当我们看破这个社会时,就要像Somerset 一样,远离它,抛弃它,不在亲近它。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 所以随时审视一下自己,每天善意的看待一下别人,或许很多罪恶可以不再滋生。人性是自己来透视净化的。这部电影就是一种人性的透视镜,他揭开了深处人们的罪恶,演绎了人性的变化。尽管是虚构的,但确是很真实。 关于警察: 警察在我们心目中是正义的化身,似乎所有邪恶事情警察都能解决,因为他们是机智而勇敢的。在影片当中米尔斯和Somerset就是机智和勇敢的结合。米尔斯一心想要破案,想要立功惩治罪恶,Somerset却早已迷茫了这种生涯,他要选择离开。在米尔斯单独破案的时候,Somerset却也一直在为他提供资料。两个人有着莫名的默契。因为他们目的都是还给社会安定。但是影片当中对于这两位警察的描述尤其是Somerset都带有一丝暗色调。Somerset直言不讳的说世界是丑陋的,米尔斯永远都在亲历着邪恶犯罪却无能为力,他不能为此做到什么,来安慰自己正义的心。大卫芬奇是个天才,他巧妙的似乎在告诉你什么? 关于罪犯: 影片的罪犯,是个富家子弟,有文化有知识,但是他认为他是选召的人,来与邪恶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