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

笔记

第一章

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得总与。

狭义:一般指与人得精神意识活动相关得行为与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三要素。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得,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得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得总与。

传统文化:“传”原始涵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

“统”原义为“丝得头绪”,现指“恒久不变得核心体系”。

什么就是传统文化 (一)文化广义得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得总与。狭义得文化 :一般就是指与人得精神意识活动相关得行为与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三要素。代表一定得民族特点得,反应其理论思维水平得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得总与。 (二)传统文化传:原始含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统:原义为“丝得头绪,现指“恒久不变得核心体系广义得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得总与。

狭义得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得一些与精神意识活动相关得行为与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三要素。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还有道教等文化等形态。中华传统文化有鲜明得地域特征。

第二节何为中医药 (一)何为中医药?基本定义:中医理论指导下得医药实践; 历史地位:中国第五大发明或新四大发明之一; 文化层面: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得一朵奇葩。 (二)

中医理论指导下得医学实践中医诊法:望、闻、问、切。中医治法:针灸、

口服汤剂、中成药、药酒等。中药制造:药材得采集、种植、净制、鉴别等。中药管理:病历、处方、制药工艺等。中医药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新药研究等。 (三)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得一朵奇葩狭义:中医药本

身富含优秀得精神文化,如阴阳平衡得健康观、五行生克得系统观、天人合一得整体思想、治未病及注重精神调摄得养生思想等广义:中医药就是我们祖先创造得涵盖物质文明与精

神财富得文化。

现代医学:过度医疗药物严重副作用医源性疾病过分依赖仪器缺乏人文关怀传统医药学:绿色生态人文整体

我们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应用中医药,而不就是把它封存起来。

中华文化四大支柱: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与中庸、修身克己。

课程内容与目标:1做健康得人。2学习,理解中医药得思想,文化,规划与谐、幸福人生。传承中医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走进中医药:包括四个方面,中医药就是与非、中医药起源与发展、中医药理论概要、中医药经典阅读

课程目标: 1、养生防病 2、理解中医药特色思想、文化等 3、传承精髓思想观点:天人观、

生命观名人: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东恒、李时珍

第二章

中医药针灸就是在新中国受到西方国家广泛发展

1975 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1976 传统医学事业列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1977 设立传统医学专家委员会。 1977 11月在日内瓦召开“促进并发展传统医学”会议,肯定传统医学。 1979 成立传统医学规划署。

中医药得临床效果就是根本

中医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中医药可应用到前沿领域

中医药已经走出国门

中国政府支持发展中医药

科技界支持研究中医药

中医药得就是与非——反对一质疑与反对得声音二历史上中医药废存之争三如何瞧待反对中医药得声音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29年,国民党政府召开得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余岩提出(废止中医一扫除医事卫生

之障碍案)并获通过,即“废止中医案”

1950年,余岩:《改造旧医实施步骤草案》

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将中医归为“封建医”,认为其应随封建社会得消灭而消灭

中医药起源与发展(时间表) 1上古时代~周代~770B、C 2春秋——秦汉时期——770B、C——265 3晋——唐时期265——960 4宋金元时期 960——1368 5明——清时期 1386——1911明清时期

内科学:清代在因、证、脉、治等方面形成完整瘟病学

外科学: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手术:刀针扩创引流、鼻息肉摘除、截肢等

中药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中医药起源与发展

1上古时代。。周代。。770B、C

2春秋——秦汉时期——770N、C——265

3晋——唐时期265——960

4宋金元时期960——1368

5明——清时期1386——1911

第三章

中医药理论概要阴阳思想漫谈硬币得正反面内容:阴阳、五行得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得应用要求: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

中医药理论概要阴阳思想漫谈

硬币得正反面

内容:阴阳、五行得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得应用

要求: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

阴阳思想溯源

古人用来解释地震得原因;阴阳得不平衡

产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

八卦

太阳产生阴阳

山南水北八卦太阳产生阴阳山南水北男属阳,女属阴

中医药理论概要——五行学说五行得基本概念与产生背景五行学说得基本思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中得应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得促进与滋生作用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形象记为:金化了生水)

相克: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得制约与克制作用

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所谓相克者,不过制其太过,而使归于平,非斩绝灭竭之谓也

五脏:1肝2心3脾4肺5肾

六腑1胆2胃3小肠4大肠5膀胱6三焦

人参功能与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赢,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呕、开窍等药物沉降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药物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第四单元

易得思想:阴阳二元,事物变化。

八卦真实玄妙。中国古人真有想象力、创造力。

易得思想不可小瞧,我们应该有更广阔更有想象力得思想来瞧待它

中医“致中与”思想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

中医认为七情活动太过会伤心,且常常有一定规律,怒伤肝,悲、忧伤肺 :思伤脾

主传传统医药;中外传统医药有很有差异;传统医药以后肯定会有很大得发展空间

道教与道家得关系:道家思想核心道;道教核心思想弘扬不死之道,神仙长生之道。相同点:尊老子,不同点:道教讲人得心灵,理性;道教讲情绪。

道家文化源于道德经,道就我个人理解,就就是人人都有灵觉,能产生玩法万物森罗万象得心。所谓得心就就是所知得一切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

佛教从不同路线传入中国,决定教义、医药内容不同。佛文化得思想特色:“空”就是宇宙得实相;破我执,除妄念:断除痛苦;慈悲;尊重生命;因果报应与轮回。提倡止恶行善,存善念,行善事,报善果。

佛文化得思想特色:“空”就是宇宙得实相;破我执,除妄念:断除痛苦;慈悲;尊重生命;因果报应与轮回。

第五单元

中医得天人观,受到传统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得影响。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人相应”整体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并以此解释人体得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得诊断与防治。在其形成与发展得过程中受到《周易》等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思想得指导,包含着深邃得哲理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轻得阳气主热、主升、主动:漂浮在空中形成苍莽得天宇沉浊得阴气主寒、主降、主静:沉降凝聚成诸如大地之类有形得物体

现代科学对人体生命得瞧法有(细胞就是构成人体生命得基本单元 :微生物在人体生命存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人体可视为包括DNA,蛋白质得多种化学物质构成

扁鹊主张医巫分离,破除迷信;扁鹊瞧病有个“六不治”: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形羸不能服;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

华佗最大得贡献就是麻沸散。

葛洪善于观察

孙思邈从小就被称为圣童

调性法,按摩法就是孙思邈提出来得

第六章

治未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得方法。中医治则学说得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就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得发生;二就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得发展演变。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与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与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与起居。其中得一个重要得观点就是“形与神俱”。也就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得运动而无神得调与,不算完整。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与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就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得时候,就是最健康得,就是“治未病”。

头就是我们养生得重点,每日梳头帮您祛除百病。无论就是古代得中医还就是现在得中医都不得不承认人得头上就是有很多得穴位与经脉得,例如百会、上星薛等,这些穴位对于我们身体得控制真得就是很重要得,所以古代中医才会用针灸这种很好得方法来治病得,通过针灸这些重要得穴位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血液循环得速度,就是我们得神经功能更好,也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得速度,古时候得人们总就是喜欢用木头得梳子梳头,这样就是很养生得,如果可以做到早中晚都梳头,并且每次都坚持得梳头60100次,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会感觉精力变好了,随眠质量也会变好得。

中医养生方法; 1、睡醒后赖床三分钟在中风与猝死得病例中,近25%得人就是在清晨起床发病得,建议有高血压、心脏病得中老年人,睡醒后不要急于起身,而应先在床上闭目养神三分钟再起床。。身体可保持原来得姿势,并适当活动一下四肢与头颈部,这样血压不会有太大得波动。 2、刷牙持续三分钟刷牙得基本原则就是“面面俱到”,也就就是说,牙齿得外面、里面、咬合面等各个角度都要考虑到。算下来,大约有80多个牙面需要清洁,而一把牙刷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刷到两到三颗牙齿,因此每次刷牙持续三分钟才能保证所有牙齿都刷干净。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如果人没有非分得欲望,不贪图、不虚荣,则正气自在、真气从之。抛开生命得纯洁,再侃侃而谈中医养生之道,岂非本末倒置、贻笑大方?中医养生之道,说到底就是一个修炼自己、驾驭自己得过程。生死不过就是一场轮回,养生者并非执著于生,而应在情感上超脱于死。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得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得“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中医养生保健具有独特得循道、养德、排毒解毒等特色。“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不衰,具有顽强得生命力,成为独特得优势所在

药食同源”能直接提升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延缓衰老。

第七单元

云南白药可以止血止痛

中药得理论就是依中医文化理念建立起来得,离开了中医得理念,便无法理解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也无法理解中药得功能。

中药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得货真质优得药材,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等。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现代所称得生药与中药所指得范围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就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得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得理论体系与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得特点。

急性慢性

散者散也,用于疾病也

伤湿止痛膏,有待改进

阴阳协调配合,相互为用,就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得最高标准。阴气奉承,使人长寿,阴气减少,便会夭折。阳气衰落,使人夭折,阳气充旺,便就是长寿。

肾为先天之本

桑就是中国得骄傲

健胃消食用炒山楂;调节血脂用生山楂;多食生山楂伤胃。医草就是艾草;仙草就是灵芝。

金石之药:白石英,云母,石钟乳,丹砂,石硫磺,铅,赤铜屑,水银粉,土黄等:五毒之石:朱砂,石胆,雄黄,矾石,磁石

第八单元

红豆即海红豆(学名:Adenanthera pavonina Linn、 var、 microsperma)豆科海红豆属,乔木,羽装复叶,小叶长椭圆,圆锥花序,花白色,荚果扁平,种子鲜红色,心材暗褐色,质坚而耐腐,可为支柱、船舶、建筑用材与箱板;种子鲜红色而光亮,甚为美丽,可作装饰品。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与台湾。多生于山沟、溪边、林中或栽培于园庭。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红豆可以制成多种美味得食品,有很高营养价值。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相思。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秋天补得好,冬天病不找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秋冬进补,春天打老虎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冬病夏治,重在预防

冬令调补,量体裁衣

古今中药毒得概念有差异,古代药、毒不分,混称为毒药,认为凡治病之药皆为毒。同时,毒也指药物得偏性,有大毒、常毒、小毒与无毒之说。现代中药学认为,毒性就是药物对机体产生得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就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得一种性能。常见得毒性反应包括:脏腑组织损伤,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等。因此,中药毒性得传统概念与现代内涵就是不同得。

毒性就是药物得偏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得影响与限制,古代医家在对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进行力所能及得观察推测与自身体悟得同时,对人类生活得周围事物,如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以及社会变动等情况进行了广泛得观察与分析,并将观察分析得结果与人得生理、病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许多科学得结论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得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得基本特点。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认识与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学对疾病得一种特殊得研究与处理方法,也就是中医学得基本特点之一。证,就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得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变化得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得本质。辨证,就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得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就是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就是病得异同,因此,同一疾病得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就是“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得矛盾用不同得方法去解决得法则,就就是辨证论治得精神实质。

中医药及其它传统医药为保障世界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独特得优势。充分挖掘与发展中医药与其它传统医药,对于人类战胜疾病、保障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传统医药日(World Traditional Medicine Day),时间:每年10月22日,由来:199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国家副主席王震宣布开会,国务委员李铁映代表中国政府……

第九单元

傣医药学就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得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得医学理论与丰富得临床经验,具有鲜明得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就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傣药就是我国古老得传统医药之一,远在2500年前得<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当地优越得自然条件为傣药提供了理想得药用资源,据统计,我国傣族药物有1200种。《西双版纳傣药志》收载了520种,其中最常用得有71种。

五蕴源于古印度,后随佛教传入在融入傣药!

傣医药学就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得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得医学理论与丰富得临床经验,具有鲜明得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就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傣药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得相似之处特点: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未病先治病因:内因与外因诊法:望闻问切辨证:寒热辨证、脏腑辨证治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治法:内服、外治

傣族有自已得语言文字。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得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与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族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与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

对傣医药影响比较深得:水文化土文化

傣族历史文化就是孕育傣医药得土壤

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

对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选通识课时看见一门课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与中医’,心想:中医是给人看病的,望闻问切, 开方抓药,这和传统文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选了这个课, 学完了一学期,在武老师生动形象的解释引导下,对于这个疑问有了一个大致的答案,但还是感觉这个论题实在是太大了,自己只能领悟到皮毛,仅就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什么是中医?这很难用一个科学标准的概念去简单概括。班固在枟汉书·艺文志枠中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和现代医学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方技”,指的就是中医;所谓“生生之具”,指“使生命长生的工具”。中医到底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医学是一门技术,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中医经典之首枟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枠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枟千金要方枠云:“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都是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价值视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维护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中国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一.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 1.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枟周易·乾卦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

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枟周易·坤卦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效法大地厚实和顺的美德而载育万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是相互融合的,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自强以法天,厚德以法地。枟老子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2.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性: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人文性: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伦理道德,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勤俭仁爱、敬老扶幼等传统美德。承传性: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的继承,认为继承是延续和创新的前提,在学术上讲究“道统”、“师承”,这种承传性的特征,使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表现出鲜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总之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人伦和谐;在人本身强调身心和谐。整体性、人文性和传承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中医的基本精神及文化特征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精)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程感悟学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这么课之后, 根据老师的教导以及自身的特性的一些表现, 对自身的情况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让我觉得收获颇丰, 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诊判断出体质的类型, 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平常的生活中对自身起到一种调节和养生的作用,在蓝天下健康快乐的生活。 体质指一个人的秉赋。她源于父母之精, 又经由后天调养而成。中华养生讲究辨证 , 而体质辨识是辨证养生的基础。个人的特质特征表型为:性格开朗阳关, 状态积极向上,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但是有掉头发的情况。体型匀称健壮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没有口气。不容易疲劳,精力充沛。夏天出汗较多而感觉温和,寒热均有叫好的耐受力,睡眠良好,胃口好。大小便正常。平时患病少, 感冒发烧一年不会有几次, 小病很快痊愈, 只是肠胃不太好, 受凉受较大刺激会犯病。心理受到了挫折, 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 能够应对社会、应对自然, 能够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事情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中医在判定体质类型的时候一般会根据几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症状表现,一个是这个人的地域、职业特点, 还有他饮食结构上的一些特点, 主要根据这几类因素来判定一个人的体质分型。中医体质类型划分的依据是, 用中医病理表现特点来确定病理体质分型, 因为体质理论本身是中医认知病症的特色。中国人的体质在古代的时候分为五种, 金木水火土, 但这个方法现在不适用, 所以根据研究和调查, 将中医体质类型分为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一共分为这 9类。对比自身的情况,我认为自己的体质属于健康的平和型。 针对自身的体质, 结合老师的教导和自己在此方面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找, 我的感悟是在以后的日程生活中, 多多注意此方面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采取中庸之道, 首先要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所以要消除不良情绪,就要学会静心,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可以采用瑜伽、冥想、静心音乐等来静心,只有让心静了才能气顺,气顺了人才能强健,人强健了当然就百病不生,体质也不会有失偏颇了。

智慧树知到《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医药,科学还是巫术? 1、学术界一般认定中国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医”和“巫”分离,其标志是()提出的“六不治”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正确答案:扁鹊 2、中医认为人体脏属阴,腑属阳,某些脏腑呈阴阳表里对应关系,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肝与胆相表里 B.心与小肠相表里 C.肺与膀胱相表里 D.肾与大肠相表里 正确答案:肺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大肠相表里 3、“科学”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 A.理性客观 B.普遍必然性 C.可证伪 D.存在适用范围 正确答案:理性客观; 普遍必然性; 可证伪 ;

存在适用范围 4、以下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有() A.人类遗传学 B.无产阶级遗传学 C.星占学 D.经济学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遗传学; 星占学 5、现代科学体系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形式科学 D.伪科学 正确答案: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形式科学 见面课: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 A.伏羲 B.黄帝 C.扁鹊 D.神农

正确答案:扁鹊 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 A.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B.正史记载其为发明针灸疗法第一人 C.正史记载其为切脉诊断第一人 D.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哲学”分开的第一人 正确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肯定是神农本人所撰写的 B.假托神农所著 C.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D.否认中药有毒 正确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 A.刮痧 B.测量体温 C.观察舌象 D.检查血象 正确答案:测量体温 ; 检查血象 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这学期自上课以来,老师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阅历和丰富扎实的临床经验,辛辛苦苦而又细致入微的向大家讲述了中国传统文与中医的精髓与要点,虽然我在课堂上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与中医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新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防护和治疗的措施,扫清了很多自己心中的误区与盲点,也纠正了以前从社会上听说的对中医不合理的评价。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基础知识,也从老师的求学经历以及学术研究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受益匪浅。现在总结如下: 一、对上课内容的回顾与体会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需先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曾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提出了中国传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何为“道”,同学们的回答内容各有特点但却都没有击中要害,不过到给课堂渲染了一种搞笑轻松的氛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听了老师的这句话之后,我当时的理解和反应是“阴阳相互抗衡而又相互依持,其运作的结果便构成了事物本身,事物都是有阴阳两方面组成的”。这也是“八卦”的主要内涵,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对于中医,老师重点给大家传授了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治病”的原则和中医入门的口诀: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吸,并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身体的示范动作,很有趣味性。此外,这学期内跟着老师学到了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强身健体的方法——站桩。这种方法经过很多中医老前辈多年的潜心研究而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很有效的捷径,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通过站桩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韧性,能长期坚持站桩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希望自己以后能坚持这种新的锻炼方法。 课上,老师举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实例来说明所讲解的话题,直接的证实了中医在一些方面相对与西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每次上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咨询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和问题,而且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知识来给同学们详细地指导,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机会。我虽没有询问过问题,但也从他人的询问中学到了很多自我保护和自我治疗的方法,受益很多。 此外,对老师的求学经历也颇有感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蚕蛹羽化成蝶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煎熬与等待,一棵小树苗只有经过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方可长成参天大树。人也一样,优秀者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多数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辛酸与挫折,付出了鲜有人知的青春与汗水。老师在课上讲了自己求学经历,求学之路辛辛苦苦、曲曲折折,然而终成正果,这是努力进取者应有的收获。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体会与认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已跨越了数千年,经过无数前辈的潜心研究和继承发展,留下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体系和医学理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1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医之别 西醫是科學;中醫既是哲學,又是科學。 西醫是形而下;中醫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合一。 西醫只見“人”,不見“天”,中醫是“天人合一”。 西醫把人看成一台機器;中醫把人看成一個有機整體。 西醫認為人只有生理病,中醫認為好多生理病源於心理病。 西醫僅僅是治療;中醫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西醫治療是“圍堵、抗擊”,中醫治療是調理、和諧。 ……中医药学有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原科技部长徐冠华) ……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坎贝尔博士谈世界科技发展) 1980年,德国著名汉学家满晰驳为庆祝英国李约瑟博士八十高寿而发表的论文告诫我们: “中国的学者应该觉醒,要认识到不应不加批判地接受和使用西方殖民主义传教士塞给他们的方法学。” “传统中医学是超越西医学范围的、内容丰富而最有条理、最有成效的一套医学科学,但迄今只有很少一部分治疗潜力被发掘。 ●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21世纪“健康”理念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继承、发展、传播中医药文化 ●内容 ●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基本理论 ●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阴阳五行

●和谐平衡 ●预防为主 ●天人合一 ●辩证论治 ●阴阳、八纲、虚实、寒热 ●头痛医脚 ●个性化治疗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 ?形体:筋、脉、肉、皮毛、骨 ?情志:怒、喜、思、悲、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岳:泰、衡、嵩、华、恒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宫:青龙、朱雀、拱极、白虎、玄武?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 ?五音:宫、商、角、徵、羽 ?福娃:贝贝、妮妮、晶晶、欢欢、迎迎 ●和谐平衡 ●秩序创造和谐 ●热力学?进化论 ●耗散结构理论 ●吐故纳新 ●预防为主 ●上医上品攻心 ●中医中品外交 ●下医下品攻城 ●天人合一 ●人定胜天? ●尊重、认识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 ●人是细菌和病毒的寄主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最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收藏)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

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令狐采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

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第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的理念。第四,中医的一些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到中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这个提纲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到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的、产生的,那么对于中医的了解,其实也可以说能够更好地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些观念和它的那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对于中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不科学的,它也是一种巫术。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医的了解,也是关乎到我们对传统文化怎么样认识的问题,所以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中医的,那么对于中医的很多实践,更谈不上了。所以只是从理论上面来讲,看到了中医的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关心中医、关怀中医。 那么我认为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下面产生的这种医术、医学,它也是不同于西方医学医术的一种类型的医学和医术。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中医的医学和医术,如果这样子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说其实跟我以前讲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样的。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

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时代上面的差异,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类型上面的差异,那么因此它是一个可以从中医的理论和医术来讲,也都是可以跟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术相互配合的。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人还意识到这样一点,可能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理论可能比西方医学的理论更有它的价值。因为中医理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面开展的,所以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中国的文化不是说分成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也好,它的许多理念都是贯通的,并不是说医学的理论就不能用在文史哲上面,也不是说文史哲上的一些理念不能用在医学上面,而是相互贯通的、相互关联的。所以像中医里面运用的阴阳、五行这样一些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里面其他各个部门,特别是哲学里边同样的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我们了解了中医理论它的合理性的话,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所以这儿讲的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中医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整体观的反映,都是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地体现。 二、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 所以我想今天主要是讲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我讲讲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这种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对于生命的认识,那么在中国文化中间没有说生命是来源于一个神造或者神赋予的,没有这样一种观念的。虽然也有一些这个神话的传说,好像是女娲造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是天地之气,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法大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中医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 【关键词】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就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中医药理论、中医医疗模式、中医药灵验秘方及相关成果、中医药人才等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中医教育、科研、医疗模式、宏观管理等关键因素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失去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

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着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乳交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着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养生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揉和了儒、道、释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博采众家之精华,堪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1.道家思想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流派中,道家文化一直被学界公认为与中医学的渊源最为密切,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中医养生一词,最早由道家提出,后世一直沿用摄生和养生两词。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这种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因此,道教思想和文化与中医养生理论如影随形,密不可分。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祛病延年、全命保生的根本目标。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这一切都与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精神契合无间。 许多著名的道医在道教理论及养生学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历史上一些有影响力的养生学著作也大多为道教徒所著。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是一名道医,他不仅精通医术,也崇尚老庄,尤其将道教的服食方法引入中医养生领域,倡导药食两攻,为中医养生食疗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2.儒家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 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代表。孔子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孔子认为,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因此养身旨在养心,养心是为养性,把这种养性观融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通过养性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儒家思想开创了身心并重的养生之道,形成了自身传统特色和优势。儒家推崇中庸之美,追求一种恰如其分,达到整体和谐的完美。儒家文化不走极端,温良平和的特点对养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与中医养生倡导阴阳调和的真谛相似。可见,儒家的中和思想已经成为了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还为中医养生提供了不少具体方法。孔子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反对饮食不节,而且要求除定时定量地进餐外,还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若饮食不节,则必发病而伤身。这种食无求饱的说法,与现代养生学的观点是相一致。劳动和体育锻炼是重要的长寿之道,运动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运动亦是万事万物的固有属性。中医养生学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以求延年益寿。 3.佛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补充作用 佛教并非中国本土之宗教,但其传入后很快被中国化,原有的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佛学思想自东汉以后开始便盛行于中国,然而其在养生方面的见解易受到忽视。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中,佛家思想也对中医养生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养生内容。 佛教讲求禅定,强调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并将它作为调节心绪的一种手段和精神治疗的一种方法。佛家侧重于通过心理修养来影响进而健壮人格,与中医养生学的养心异曲同工。 佛教戒律是修行僧尼严格遵守的清规戒条,要求修行者务必使自己的言语、意念、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做到要乐施行善利众,也就是养德。佛教五戒如素食主张,就对中医的食养、食疗思想的形成有不同程度影响。佛教中一些理论的精髓,与东方传统文化在根本上是相吻合的。这些积极的东西经过历代医家的吸收,已改变了它特有的宗教内涵,逐渐被纳入了我国传统的中医养生学之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都重视养生,各家思想都反映了对中医养生学的理性认识,三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并相互补充。养生学集道、儒、佛家思想的精髓,兼收并蓄并相得益彰。从养生角度而言,这三者的思想精髓实际上亦趋于一致,加上旁涉其它各家的精要,再与医家丰富的医疗卫生经验血肉交融,故而逐渐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思想体系。

中医文化意义及现状

中医传统文化对当今人们的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近一百多年来,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门轰然打开,国人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信心逐步丧失,乃至达到对传统进行不遗余力地批判并欲全盘西化的地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中医颇有微词,进行了抨击,并引发了几次中西医论争;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解放初期,中医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乃至今天,近来竟有人在网上发起让中医退出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可见歧视、废止中医的活动在近现代中国一直未断。这一现象说明相当一部分国人还存在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还远远没有形成共识。那么,作为仅存几项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学在今天其价值如何?究竟有无存在的必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回答,并进而探讨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中医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中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惟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果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于“阴”,

那么中医学则是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医学的振兴,而中医学的复兴无疑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学能够重现昔日辉煌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中医学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的一个引擎,能够为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中华文化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垂续至今的重要保证。 中医药学的科学体系融会医学、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等知识,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可以挺直腰杆做自己的主人,有足够的自信来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中医现实存在的问题,直面中医今天所处的困境,以足够的时间、以宽容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中医。中医也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它通过“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浅显的道理向世人证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让世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中医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在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中,最能充分体现传统系统思维特色的就是中医学。中医一开始就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

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讲解学习

弘扬祖国医学文化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 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因此,充分认识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巩固中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义 中医药学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从时间、空间的整体系统把握疾病的方法,都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医药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受《周易》“变易”和象数易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建立了动态观和脏象学说。在先秦诸子争论的影响下,中医药形成了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中医学不仅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而且在其融入医学后发展引申。不同时代的学术精华,如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道、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曾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过资源和动力。《黄帝内经》不仅要求医生应“上极天文,下穷地极”,具有天文、气象、历法、地理、物候、生物学等知识外,还要能“入国问俗,上堂问礼”,具有民俗方面的文化知识。有人说,“文是基础医是楼”,意思就是说,医学与 文学还有着直接联系。古代医学著作曾用问答体、随笔、案例等体裁写作,还曾用诗词歌赋的形式传医授学。古代很多文学家、名士也曾用药名填写诗词或编写故事乃至剧本。中医药还和中国的多种文化休戚相关,在烹调的启导下发展了汤液,又与饮食文化结合发展起药膳。医学很早就把酒和茶用于治疗,还推进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中医学的炼丹术就堪称为化学之源。《黄帝内经》已经把音律作为诊断五脏疾病的依据,其后的养生家们则以乐曲作为养生治病之法。古代医学家们还曾援用兵法入医,探求治病之理。医学又与武术、气功在理论上不分轩轾,都在用脏象经络指导辨证论治和习武练功。更为可贵的是,中医药文化的医德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学者提出,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换言之,中医中药的理论、概念和施治原则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其本源,则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实质;不辨析其流变,则难免误解中医为“玄虚”,甚或为“伪科学”。因此,可以说中医首先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应对接现代医学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中医的发展问题,确是当今中医界值得深思的问题。中西医是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有根本区别的两个体系,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感谢武老师一个学期的教学与细致的解答为我构建了中医的一个大概框架,从生活小事到疑难杂症无处不见中医的智慧,从养生健体到修炼修身处处体现中医的奇妙。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头颈寻列缺”,看不到摸不着的脉络如神奇的星海云图遍布身体联系着气血起伏,而针灸这种奇特的国学医术在穴位上下针调动人体自身的能量来治疗疾病的过程相比西医的繁复简直如艺术一般。 龟甲,龟板,穿山甲,熊胆,陈皮,丹道医学炼化自然万物,土石虫豸草木血肉毛皮甚至露水四时之气皆可入药,取自然之精华克病邪养气血,人与自然有机互补。以至于古代大贤炼丹食丹不避寒暑者比比皆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1] 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