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一、呻吟、哭闹不安 常见原因如下: 1、舒适的改变:饥饿、口渴、尿布湿、太热、太冷、腹部不适、胃部膨胀和呃逆、感冒鼻堵等,解除原因易停止哭闹。高声、长时间,有时身体摇动的剧烈哭闹可能与疼痛刺激有关。 2、疾病:如耳部炎症、嵌顿疝;颅出血或脑神经病变,可有高尖声或无回声的尖叫;当病情垂危时,则出现低弱的呻吟。 若为病态的哭闹不安,结合身体其它表现,应及时告知医生检查。 3、呻吟:如果新生儿因呼吸道或心脏疾患,导致肺功能明显紊乱,或因脑部有疾患,呼气时呻吟,这是病情严重的表现。持续呻吟要比间断呻吟病情更重。 二、惊厥 1.表现: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流涎,吞咽,打哈欠;呼吸不规则、屏气、暂停并有皮肤青紫、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氧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皱眉,面部肌肉抽动;四肢异常运动:上肢呈游泳样、划船样或击鼓样动作,下肢踏步样、踏车样运动;少数新生儿表现为:全身或一侧肢体肌肉,一阵阵地抽颤或肌肉持续强直紧。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很不规律,常常是局部抽动。护理中必须提高警惕,细心观察,以防漏误诊。 新生儿在睡眠时,出现手指、足趾小抽动,醒后又一切正常,这不要误认为惊厥。 2.观察要点:观察患儿抽搐时的表现、持续时间、频率及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发绀、呼吸停止、发热、心率的改变等)。 3.护理重点: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清理口咽分泌物;控制惊厥发作,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吸氧;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频繁抽搐患儿应禁食,抽搐停止,吸吮及吞咽反射恢复后可逐渐喂奶。不能吸吮的可鼻饲,采用少量多次以防呕吐窒息。(注意当有四肢强直性抽搐时,千万不可硬性将孩子躯体弯曲,以免造成窒息死亡)。 三、呼吸困难 1.呼吸急促:新生儿正常呼吸为40~50/min,超过60/min称呼吸急促。 2.呻吟:呼气时可听到,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重症呼吸障碍的主要症状。患儿常伴有呼吸急促、凹陷性呼吸、呼吸暂停、紫绀等症状。 3.三凹征:,即吸气时伴有肋间隙、锁骨上窝、胸骨上窝的凹陷。重症时伴有鼻翼扇动、鼻孔扩大和呼气呻吟,吸气时胸廓前后径缩小,腹部膨隆。 4、其他:点头呼吸、口呼吸、叹气样、跷跷板式、下颌式呼吸等。

新生儿发热及低体温的原因及护理

新生儿发热及低体温的原因和护理 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的体温一般在37.5度以下,如超过这个温度就说明新生儿在发热。新生儿宝宝在发热时,通常还伴有面红、烦躁、呼吸急促、吃奶时口鼻出气热、口腔发热发干、手脚发烫等症状。 疾病原因: 1、环境温度过高而导致的发热(如室内生火炉而致室温过高)。 新生儿提问调节功能还没有发育健全,不能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从而身体温度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发热一般只需调整环境温度即可,不需要治疗。 2、脱水热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皮肤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易脱水,尤其实在炎热的夏天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大汗、进奶少等因素,很容易发生脱水,随之出现体温升高(达38-40度)。此时的宝宝一般情况较好,精神反映正常,没有其他异常反映,在喂水或补液后体温会迅速下降,且发热的时间很少超过1天以上。这种发热只需补充足够的液体即可,不需采取其他特殊处理,严重脱水的宝宝需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3、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发热 疾病性感染分为产前感染、产时感染以及产后感染三个阶段。不洁的阴道检查、羊水早破、第二产程延长及产时感染,一般在宝宝出生后1-2天开始发热。产后感染一般发生在产后1周左右,宝宝常因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霉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造成的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败血症、脓肿、皮肤脓疱等疾病而发热。这种类型的发热应该先找出发热原因,然后在对症治疗。当发热超过39度以上时,可用物理方法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退热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不可滥用。 4、无菌阻止被破坏 如烧伤、骨折、血肿、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原因引起的发热。 5、生物制剂或药物引起的发热 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过敏 护理 新生儿发热后最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物理降温,不要随便使用退烧药物,以免引起毒性反映。 新生儿体温在38度以下时,一般不需要处理,但是要多观察,多喂一些水,几个小时后体温就会恢复到正常。 如在38-39度,可将襁褓打开,将包裹衣物抖一抖,然后给盖上较薄些的衣物,使皮肤散去过多的热,室温要保持在15-25度。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护理常规? ? 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早产的原因,胎龄,体重。? 2、评估患儿体温、呼吸、皮肤颜色。? 3、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面色,血氧饱和度变化。? 4、?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护理措施? 1、保持室温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2、保持中性温度:使用远红外抢救床或暖箱,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温度并每准确记录。? 3、出暖箱者予戴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 4、操作集中进行以避免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 5、每日脱去衣服同一时间同一秤测量体重,并正确记录出入量? 6、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全胃肠外营养疗法、鼻饲;每小时评估1次静脉注射部位,如发生外渗等情况及时处理。? 7、遵医嘱予以经口进食(母乳最佳,不能母乳喂养者早产儿配方奶),不耐受或吸吮能力差者予以鼻饲,少量多餐。?

8、将早产儿与可能患感染性疾病的患儿分开;专人护理,接触患儿前后均应严格洗手,必要时带手套操作,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护理。? 9、遵医嘱予以心电监护,正确设置报警范围,严密监测HR、R、氧饱和度;呼吸暂停者给予托背、弹足底、吸氧处理,必要时予以呼吸机维持。? 10、严密观察呼吸状态,频率、深度、鼻翼煽动、呻吟、三凹症等,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禁忌过高的氧浓度,预防氧疗并发症。? 11、每3小时更换尿布时评估皮肤及粘膜情况,有变化时告知医生并处理;根据要求及患儿 耐受情况(除非禁忌),每2小时变化1次体位。? 12、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观察评估静脉注射部位,防止外渗,及时处理;氧饱和度探头至少每2小时更换位置防止压疮。?健康指导? 1、?听取父母诉说,提供有关信息,用通俗的言语解释病情。? 2、?讲解并示范婴儿的护理技术;告知父母有如下异常应及时就医:体重减轻或不增加、喂 食困难、发热、呼吸困难、昏睡、肌肉抽动、颤抖。?3、?保持房间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 4、帮助父母拟订家庭护理计划,解释保证婴儿护理良好的必要性,并告

低体温与新生儿腹泻的关系及护理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794570.html, 低体温与新生儿腹泻的关系及护理探讨 作者:代莉王秋萍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讨低体温与新生儿腹泻的关系,提出相应的临床护理对策,并分析护 理干预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45例腹泻且低体温的新生儿,其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另外,随机抽取同期我院接诊的44例腹泻且低体温的新生儿,其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观察两组患者的止泻效果,并分析新生儿低体温与腹泻之间的联系。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两组腹泻且低体温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低体温;新生儿腹泻;关系;护理 通常新生儿腹泻主要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主要的临床特征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腹泻属于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1]。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新 生儿腹泻的发病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发现其在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由此出现很多关于腹泻方面的研究,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腹泻与低体温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需要给予新生儿临床综合护理干预[2]。本研究为了研究新生儿低体温与腹泻之间的关系,以我院 收治分娩的部分腹泻且低体温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45例腹泻且低体温的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另外,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接诊的44例腹泻且低体温的新生儿,设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泻,经过体温测量,均表现低体温现象。腹泻诊断标准:新生儿每日大便的次数在5次以上,同时大便颜色为草绿色,水份明显较多,同时临床表现出酸中毒、脱水症状。低体温临床诊断标准:经过2次或者2次以上颈下皮肤温度测量,均低于36.5℃,可诊断为低体温。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19例,日龄在1~15天,平均日龄为(5.68±1.86)日。观察组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15例,患者日龄在1~16日,平均日龄为(6.05±1.89)日。对两组腹泻且低体温的新生儿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的44例腹泻且低体温患儿常规护理。对其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了解患儿情况,对异常情况做及时处理。

(完整版)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整理版)

1.环境要求 (1)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2)室温要求24-26℃,湿温55%-60%. (3)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有层流或新风装置不必紫外线消毒)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4)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 (1)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作适当的卫生处理。腕部系上写有床号、姓名、性别和住院号的标记。(2)立即通知医生。对危重者在听取急诊室护士交班的同时,及时配合抢教。(3)填写病历上的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片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完成护理记录。(4)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化验标本的收集。 3.日常清洁护理 (1)口腔护理:每晨1次,强调奶间喂水。禁食、鼻饲病人每日3次,鹅口疮者每日2-3次制酶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2)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病情许可者夏季每日洗澡,冬季每周1-2次,病危者暂停。 (3)脐部护理:脐带脱落前及济部潮湿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每日用双氧水,PVP 碘清洁,脐部有浓性分泌物时用抗生素稀释液湿敷。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遇红臀根据轻重给予维生素滴剂涂敷,红外线照射,并增加换尿布次数,必要时在保温箱暴露臀部。 4.注意保温 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 目前采用婴儿配方奶q3h喂养,有条件可采取母乳,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视,发现吐奶及时处理,重危新生儿开奶前常规先喂一次糖水,然后再喂奶。 6.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减少探望,必须探望者经同意穿隔高衣入内。 7.其他 (1)病危者测生命体征q4h,其余新生儿每日测体温3次,测心率,呼吸每日三次。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2)每日测体重1次。 (3)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 (4)出院病儿须反复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确认无误,家长签字后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予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做终末消毒处理。

新生儿低体温的探讨及护理体会

新生儿低体温的探讨及护理体会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它的产生是机体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的结果,同时它又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之一。新生儿体温过低是促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暖的重要性对于新生儿来说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随着新生儿专业的发展,对新生儿机体的体温调节、环境温度控制及防治低体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临床治疗护理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新生儿低体温的危害,才能处理好新生儿低体温,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生长。 1 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征 机体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通过肌肉运动和新陈代谢的方式不断产生热量,另一方通过传导、对流、蒸发和辐射来散发热量,使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在体温失衡时常表现为体温过低,这是新生儿的特点,主要是散热大于产热的结果。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足月新生儿每公斤体重的体表面积是成人的两倍),新生儿皮肤嫩,皮下脂肪薄,血管丰富,皮肤单位面积血流量相对大,容易散热。新生儿不能通过肌肉活动(寒颤)来进行产热,而靠增加耗氧量提高新陈代谢来代偿性产热,肝储存糖元少,如摄食不足,在生后18~24h即可耗尽。新生儿主要靠分布在颈、腋窝、肩胛间区以及胸腹部大血管周围的棕色脂肪产热,因此分解代谢活跃,在感染、缺氧、窒息、低血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这种化学产热过程常不能进行,引起产、散失调,导致体温过低。此外,根据新生儿发育情况,棕色脂肪储存量不同,对寒冷刺激潜在的化学产热能力不同,也是新生儿易出现低体温的原因之一。 2 新生儿对低温反应及病理生理变化 新生儿的中性温度比成人高。所谓中性温度就是最适合新生儿的温度。在蒸发量最小的情况,机体以最低的新陈代谢率可以维持正常体温的环境温度。裸体新生儿,出生24h内足月儿为32~33°C、早产儿为33~36°C,在产房室温中,新生儿体核温度2~3h内下降2~3°C,在分娩后最初几分钟内体表温度下降0.3°C/min,体核温度就下降0.1°C,以后在10~12h恢复正常。正常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熔点高,寒冷时易凝固,当体温过低时易于硬化。早产儿、低体重儿所含脂肪转换酶比正常新生儿少,而固体脂肪酸比正常新生儿多,所以在低温环境下更易出现皮下脂肪凝固即硬肿症。 无论由于寒冷或其他原因引起低体温时,都会使机体发生体温调节功能障碍。①首先血管收缩,组织缺氧,无氧糖酵解增强,酸性产物堆积,形成代谢性酸中毒;②代谢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加,右向左分流,家中低氧血症;③由于肺血管收缩,肺血流量减少,肺泡Ⅱ型细胞受损,肺表面活性物质形成少,导致NRDS(呼吸窘迫综合征);④体温低于33°C时由于心传导系统受抑制,脉搏缓慢,同时微循环发生障碍,引起末梢青紫、发凉;⑤低体温使分解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1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 13名,病理性黄疸7名。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新生儿低体温鱼骨图

2013年上半年产科寄养室剖宫产新生儿低体温汇总分析--鱼骨图 注: 为依工作经验选出之要因 剖 宫产新生儿 低体温 护理人员少,工作繁忙 缺乏实践经验 辐射台不开或 预热时间不够 能量物质摄入不足 探视者多对护理 宣教干扰多 未经过正规培训 陪护流动大,彼此间未做好交班 外界因素 护理因素 家属因素 新生儿衣服尿片未预热 操作不规范 干预过多 转运途中保暖不到位 思想上不重视 未及时评估反馈 宣教不到位 环境因素 早吸吮时间短 室内环境温度低 低年资 护理人员 对新生儿低体温危害不重视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一) --降低剖宫产新生儿低体温发生率QCC圈长叶朝QCC实施地点产科寄养室(D4北)QCC组员齐娟阎淑君李向芝邳淑兰林娜佳郑美靖王英闫敏马晓蓓韩祥宁 实施目的:剖宫产新生儿低体温一直是本科室管理的难关,新生儿体表而积相对较大,皮肤很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巾枢发育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当环境温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够或热量摄入不足时,很容易发生低体温,随着体温下降的程度加重,可引起新生儿寒冷损伤,出现呼吸和心率减慢、缺氧、酸中毒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成长及家庭幸福。 此次目的就是降低剖宫产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率。原因分析: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存在对新生儿低体温的危害认识不足,护理操作不规范:护士宣教不到位,未及时评估反馈;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低体温危害不重视:新生儿出生后所处环境温度低、接触到衣服等未预热、能量物质摄入不足等。 整改措施:1.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请新生儿医生向护理 人员讲解有关新生儿低体温的知识;由高年资护士为低年资 护士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与实践的培训,并每2周考核一次。 规范剖宫产新生儿保暖操作流程。2.提高环境温度,防止体温下降手术室维持室温在22-25℃。术前15 min预热辐射台及新生儿衣物,出生后立即将新生儿放在预热过的加温床.擦干新生儿,称重后及时穿衣,戴帽子,用毛毯包裹。病房护士提前半小时打开病房内空调.使室温维持在25℃左右,并用电热毯预热床铺;到病房后及时测量新生儿体温,产后24 h内班班测量体温;体温低于36℃时,即予加被保暖。3.提早开奶,加强健康教育产妇入院时向其及家属宣教预防新生儿低体温与早吸吮的相关知识及重要性。 效果评价:1.我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把握了科内剖宫产 新生儿低体温率为54.28%这一问题,通过原因分析,制 定实施对策后使剖宫产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率降至8.57%,完成了既定目标,制定了剖宫产新生儿保暖操作流程,在手术室、分娩室及产科推广改善后的经验与方法,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赞扬。2.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能主动对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使护理质量管理不再以护士长为主,而是全员积极参与实施与改进,从而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士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 P D C A

新生儿护理内容整理

新生儿护理 1、肤色:是观察黄疸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望家长在看护宝宝的时候能多得观察婴幼儿面部及白眼睑的颜色变化。(脐带剪开前)青紫色逐渐转换为淡粉色 2、呼吸:宝宝出生后前10天左右以腹式呼吸为主,宝宝的小肚子起伏尤为明显。 3、体重:维生素AD胶丸的补充 补充时间:在宝宝出生后15天开始补, 补充的量:【夏天:2~3丸/每周,其余以晒太阳为主;冬秋天:每天1丸】喂到8月到1岁; 补充的方法:购买的维生素AD胶丸按照A:D=3:1/5:1;在喂奶前喂,用尖锐的硬物将胶丸扎破,在宝宝口唇旁角慢慢挤。喂养过程中注意宝宝的面部肤色变化。买胶丸不要买滴剂(容易挥发)。 补充的目的:婴幼儿前3个月宝宝以800-1200g/月增长,宝宝的生长速度很快,所以需要补充AD来促进宝宝钙的吸收进而让宝宝长个子。 4、宝宝对于钙质的需要? 半岁以内妈妈直接补钙片,以孕期的钙片为宜。(宝宝从妈妈乳汁被动补钙) 半岁以后宝宝直接补充钙,钙类选择以乳酸钙为主。 5、皮肤护理:宝宝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宝宝以穿薄盖厚。 一、黄白点(毛孔内)——用石蜡擦拭皮肤上胎质的残留,不要挤压

或者扣,随着宝宝的新陈代谢慢慢代谢掉。 二、皮肤褶皱处有灰白色死皮或脱皮——不要揪拽或揉搓,是新生 皮肤的脱落和养活,是一种保护屏障,宝宝妈妈不要担心。三、新生儿需要洗脸,避免水分的大量流失和蒸发。因为新生儿角质层薄,3个月内的宝宝用清水,禁忌用护肤品或者完全不用。 四、宝宝夏季2—3天洗一澡,冬秋季节1—2周一次。 洗澡的室温28---30度,湿度50%---60%.冬秋洗澡时注意保持宝宝浴盆周围的温度,可用电暖扇。 洗澡的顺序:宝宝游泳----洗澡---婴幼儿抚触,时间合计不超过30分钟。另外宝宝洗澡的方向是先从腿部---腹部----上身----头部。(注意囟门) 注:清洗宝宝皮肤是轻轻擦拭,禁忌来回揉搓。 臀部:每周洗两次(不要洗的过勤),不要用护臀霜、爽身粉 6、婴幼儿的体温:36.3~37.3℃ 观测宝宝体温方法:妈妈用手抚摸宝宝后背;注意妈妈手部的温度适中。 易出现体温偏高的情况:刚睡醒;哭闹活动时;吃完热饭,喝热水后;吃奶时,望家长不要给宝宝测量体温,在以上情况安抚后30分钟后方可给宝宝量体温,这样保证婴幼儿体温的适中。 低热:<38.2℃物理降温法降温:用温热水/酒精/白酒兑温水,半小时之内连续不断的擦拭宝宝大动脉处如:脖颈、腿窝等,方可降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分娩时胎儿缺氧或产伤所致,是新生儿致死率较高的病因之一,好发于早产儿。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此类患儿28例,其中治愈25例,好转2例,死亡1例。现将护理要点及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颅内出血病情观察论文下载 1病情观察 1.1 意识和精神状态密切观察意识的改变在颅内出血的患儿治疗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患儿会出现烦躁不安、脑性光叫(似猫叫声)、伴有抽搐,结合有分娩窒息史,提示有小脑幕上出血,及时报告医生给予镇静和出血治疗,同时对抽搐的时间、次数、部位也作详细记录。为医生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估计提供了依据。颅内出血的患儿意识和精神状态改变一般为窒息----兴奋----抑制相继出现。密切观察病情,不可忽视。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都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微细变化,以获得及时救治的时机。 1.2 前囟正常新生儿前囟为2cm×2cm、平软。应经常观察患儿

前囟是否凹凸和紧张。一般来说,前囟凸起、紧张意味着颅内压高、颅内出血量大,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以免引起脑疝。 1.3 生命体征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颅内出血量与成人相似,丧失的比例较成人大。且小儿神经功能稳定性较差,对外界的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方法是:①、及时心肺监护,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②、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通过观察患儿的肤色,可以了解出血量的大小,往往出血量的大小与贫血程度成正比)。皮肤有无黄染(合并黄疸会增加治愈的难度,早期发现可以协助治疗)。③、定时测量体温、注意是否体温不升。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治疗。 1.4 其它患儿恶心、呕吐提示有颅内高压,应及时通知医生,应用脱水治疗。 我们的经验是:首先应用速尿,而不是甘露醇。因为,甘露醇为强脱水剂,颅内出血早期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若用强脱水剂,加剧出血。脱水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前囟、皮肤弹性及尿量和色泽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脱水过度导致电解质平衡失调。新出生儿每日50-70ml/千克体重的生理液体需要量是通过静脉通道补充的,在输液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4—6滴。肌注维生素K1时应经常更换部位,密切观察有无红肿、硬结,杜绝疖痈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保持患儿绝对安静,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患儿头部

新生儿病情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病情观察与护理 一般情况观察 1.1啼哭声和面色反应啼哭是新生儿的交流形式,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饥饿、睡眠、排便、寒冷、不适或疼痛等不同的需要和感觉。根据新生儿不同的啼哭声和面色反应,可以辨别病情变化和需求。因此,对啼哭声和面色应认真观察,仔细辨别。正常新生儿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哭声宏亮有力。如出现面色苍白或口周青紫,哭声梗嘘或呻吟等异常,提示病情严重,常是产程延长,胎头吸引术,产钳术娩出的窒息新生儿。当中枢神经系统有病变时,出现“脑性哭叫”,其特点为发声急、音调高尖、停止快。新生儿肺炎的患儿则哭声无力,伴有鼻翼扇动和呼吸急促。腹痛时的哭声,往往是阵发性且哭声尖锐,高热时的啼哭伴有面色潮红、口唇干燥、烦躁不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哭声嘶哑或因底气不足、哭声无力、音调低。啼哭时不张口或口张不开,见于新生儿破伤风。口腔炎时,患儿饥饿想吃,但裹住奶头就哭,如吸吮时尚可,吞咽时就哭,说明咽喉部有问题。饥饿引起的啼哭,一遇到奶头就立即不哭,而且强烈的吸吮着。新生儿哭闹不安,吸允时两颊凹陷,无频繁吞咽动作,检查无异常体征,多为奶量不足。 1.2哺乳正常新生儿吸允反应强、吸允有力、吞咽顺利。早产儿则吸允无力、吞咽缓慢,应协助早开奶,以防止发生低血糖症,长期低血糖可致组织及脑的损害。不会吸允或呛咳者,应考虑为颅脑损伤,口腔内畸形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1.3呕吐生后24小时内,常见呕吐粘液,有时混有血丝,可能为分娩过程中吞咽的羊水等物引起。若喂奶过多、过急或吞入空气未能排出,加之新生儿喷门较松和幽门相对较紧,而胃又呈水平位,易出现溢乳,为非喷射性。若呕吐为喷射性时,表示颅内压增高,常见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食道闭锁时,首次喂奶即可发生呛奶或窒息。新生儿胃扭转、幽门痉挛,位于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出以上的梗阻,呕吐物不含胆汁;肠梗阻则呕吐物含胆汁;低位肠梗阻呕吐物甚至可含粪汁,同时有明显全腹胀。呕吐物为咖啡色样,提示病情严重。 1.4大、小便新生儿出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出胎粪呈墨绿糊状粘稠无臭味,若24小时后仍无胎便排出,应检查有否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肛门闭锁等。哺乳后大便渐变黄色,呈糊状,每日2—3次。消化不良时,次数增多,粪质与水分开;进食不足时,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肠道感染时,大便次数多、稀便、水样便或带粘液、脓性,有腥臭。 新生儿多在生后24小时内排尿,一日约十余次,如48小时仍不排尿,应考虑泌尿系统是否畸形。 1.5脐带生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脐带有无渗血或出血,以后每日必须检查,并保持局部干燥、清洁。一般生后3—7天脐带残端脱落,脱落后注意观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培训资料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指标,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本章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方法,以及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一、体温生理 (一)体温的产生 体温(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较高且稳定,称为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皮肤温度称为体壳温度(shell temperature),它低于体核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薄而变化。 (二)产热与散热 1. 产热方式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 2. 散热方式人体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辐射(radiation)是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传到每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法。辐射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60%~65%。在低温环境中,它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传导(conduction)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它所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 对流(convection)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蒸发(evaporation)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蒸发散热占总散热量的20%~30%。 (三)体温调节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除了自主性体温调节以外,还可由意识的行为调节来适应环境。自主性体温调节是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 (四)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是一个温度范围,而不是一个温度固定值。临床上通常以测量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但在日常工作中,以测量口腔、腋下温度更为常见、方便。正常体温范围是: 口温 37℃(36.2℃~37.2℃)

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体温、呼吸、皮肤颜色、胎龄、喂养、体重。 2、评估患儿身体状况、皮肤完整性、有无畸形。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 1.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每日通风两次,每次不少 于30分钟,每天层流净化杀菌机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两次,每次4小时。 2.护理人员在进入病区前须更换病室专用衣帽、鞋子、洗手,护理患儿前后洗手,操 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3.Q4h测量体温,体温不升或发热者根据病情增加测量次数。低体重和体温不升者置 暖箱内。 4.早产儿及特殊患儿每日测体重一次,普通患儿每周一、四测体重两次; 5.按需哺乳,首选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不能吸奶者用滴管或鼻 饲;随时观察有无溢奶及吐奶情况。奶前换尿片,奶后轻拍背部,驱除胃内空气,并取 右侧卧位,防止呛奶,奶毕立即清洗奶瓶奶嘴,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给氧患儿每天晨间更换湿化瓶及给氧管道。 7.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擦浴或淋浴一次,避免在喂奶前后1小时内沐浴,沐浴动作轻 快,减少暴露时间,沐浴过程中观察患儿反应,浴后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便后及时更换尿片,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红臀,每天更换衣被、 毛巾、浴巾等用物,及时清洗后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药物作用和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9.勤巡视,勤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0.暖箱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一次,每日擦拭消毒,连续使用一周者更换消毒暖箱。 健康指导 1、环境:阳光充足,室温24-26℃,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 2、喂养: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哺乳前更换尿裤,清洁双手及乳房,奶后将宝宝竖抱,空 心掌轻拍背部驱出胃内气体,取右侧卧位。 3、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75%酒精环形擦拭,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局部红肿, 有分泌物或异常气味立即就诊。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及时更换尿片,注意使用清洁、柔软、吸水及透 气性好的浅色棉质尿片。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柔软棉质内衣。 6、沐浴:夏季每日沐浴,冬季每周2-3次,室温28℃,水温38-40℃,沐浴过程中注意保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LOGO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高多红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 ?早产儿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低血糖症 ?新生儿低钙血症

体温调节无效 ?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 ?保暖:每日监测体温2-4次。体重>2000g在暖箱外保暖者,使用热水袋(注意避免烫伤)及戴绒帽,或让母亲抱于怀中。必要的操作尽量缩短操作时间。?防止散热:护理人员的双手需温暖,各种操作应集中。

不能维持自主呼吸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拍背、吸氧处理,必要时遵医嘱给药或用面罩或机械正压通气给氧。 ?随时备好氧气、吸痰器、新生儿呼吸复苏气囊、直接喉镜、气管导管和急救药品等,若发生异常情况可配合医师及时进行抢救。 ?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早产儿切忌常规吸氧。

婴儿喂养困难 ?有吸允和吞咽能力者,直接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对有吸允能力差,甚至不能吞咽者,用鼻胃管喂养或鼻肠管喂养,如果仍有困难可应用静脉或部分静脉营养。喂奶后应竖抱小儿,轻拍背部,然后取右侧卧位,并观察有无青紫、溢奶和呕吐的发生。每天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称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补充营养。

有感染的危险 ?对早产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尤其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立即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时治疗。 ?注意消毒隔离,特别是医疗器械使用前后必须严格消毒。 ?工作人员或新生儿患感染疾病应立即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腋温 ~~ 口温 ~~ 肛温 ~~ (二)体温过高即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 中度热: ~~ 高热: ~~ 超高热: 41度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出现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升至高峰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项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阙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度,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不超过1度,但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体温超过39度可冷敷头部;体温超过度可用温水或乙醇擦浴已达到降温的目的。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休克。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 (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及出汗,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2500~~3000ml (4)补充营养:及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休息:发热病人由于消耗多,进食少,应减少活动,适当休息。

新生儿哭闹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哭闹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哭闹是表达感觉和要求的一种方式,一切刺激和精神上的冲动都可以引起哭闹,哭闹并不完全属于病态。宝宝啼哭时,闭眼张嘴、双臂伸屈,两腿乱蹬,是一种良好的健身运动,不仅锻炼了神经肌肉的功能,而且增加肺的扩张,加大了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同时,加速了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另外,宝宝啼哭一般是由于饥饿、口渴、疾病、屡尿湿布等到原因造成,新生儿若变得少哭或不哭反而是疾病的征兆。哭闹是宝宝的特殊“语言”,因而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查明原因,及时解决,这对婴儿的发育成长尽快康复是很有好处的。 哭闹原因大体分为二种:1:生理的原因2:病理的原因 1:生理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原因 (1):宝宝是否饿了是孩子哭闹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宝宝饥饿时,哭声很洪亮,哭时头来回活动,哭声短而有力,比较有规律,除了哭还可见他有找奶动作和吸吮动作。用手指碰碰他的嘴,哭声立刻会止住嘴不停地寻找,并做着吸吮的动作。只要一喂奶,哭声马上就停止。而且吃饱后或安静入睡,或满足地四处张望。要遵守医嘱,间隔2~4个小时喂奶一次,间隔时间不能太久,如果一哭就喂奶容易引起呕吐、腹泻、腹胀如果不到一小时,孩子一般不会是因饿而哭,除非上次的量不够。对人工喂养的孩子,更多应想到孩子可能是渴了,此时喂点水或者稀释奶效果就会很好。我们都有吃多了胃腹胀满很难受的体会,新生儿也是一样的。我们要相信孩子知道饱饿,不能机械地遵守医嘱要求孩子一顿一定要吃多少奶。对孩子来说,强迫进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要打嗝:宝宝吃奶时,如果吸进了空气,感到胀气、不舒服,也会大声哭诉。所以喂奶时,要给宝宝休息的时间,并轻拍后背,让他舒舒服服地吃饱。如果经常性1~2小时就哭闹,有可能是一次性奶量不够。 (2)检查尿布是否湿了 有时宝宝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好像很委屈,赶快打开被子更换尿布,或者是宝宝对一种睡姿感到不舒暇了,想换换姿势可又无能为力,或者给他换种睡姿,他很快又接着睡了。 如果有红屁股的现象,抹点护臀霜。盖被衣服如果湿了,一定要及时更换。如果因为大便干燥排不出而哭闹一般伴有面部涨红,或者作用力状,此时需要我们给予通便或者按摩腹部。(3):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 几声缓慢而拖长的哭声打头阵,声音较低发自喉咙,一般情况下,抱起来就没事了。 (4):宝宝是不是穿的或者盖得不舒服 室内的温度尽量保持恒定在22--24°c,相对湿度在55%--60% 穿盖太多或太少都会让宝宝感到不适,衣服柔软、宽松、包裹松紧适宜,保持体温在36--37°c 之间。 (5):宝宝是想睡觉了 哭声不太大,哭声较低伴有烦躁,有规律,比较缠绵,双眼时睁时闭,经过拍哄哭声逐渐减弱,终至入睡。让他做一些缓慢的或有节奏的运动。讲一些抚慰的话帮助他放松或让他睡觉,保持房间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6):活动不足。 新生儿除了吃和睡也要有一定的活动来散发能量。整天捆绑着的孩子,因无法运动也会哭。如果条件允许每日给孩子做抚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7):心理不安。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教学教材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 及护理

新生儿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一般不容易生病,但还是有一些常见的情况需要加以注意。 一、脐炎 新生儿出生结扎后的脐带残端一般3~7天脱落,有的需要10余天或20余天(根据结扎手法不同)才能干燥脱落。 1、原因 局部细菌感染。当新生儿出生后切断脐带是,其根部为新鲜伤口,脐带内的血管没有完全闭合。若护理不当,病菌进入时,可引发脐炎。如果治疗不及时,病菌进入血液可能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2、临床表现 脐轮与脐周皮肤发红,其根部有少量分泌物为脐炎的典型症状。轻者:新生儿没有全身症状。较重者: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脐根部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臭味。 重者:新生儿伴有发烧、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不好等症状。 3、护理方法 治疗脐炎的根本措施是预防,尤其是脐带脱落前的护理。应保持脐部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一旦发生脐炎,应及时就医。 二、黄疸 黄疸是指新生儿的血液、粘膜和皮肤出现变黄的现象,脸上最

先变黄,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手脚。 1、原因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在老化之后,经过代谢会产生一些废物(胆红素),最后经肝脏排除体外。而新生儿肝酶活动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性黄疸)。 2、观察 轻度黄疸主要显现在巩膜、面部、躯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黄疸除此部位明显外,手心、足心亦有感染。溶血性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并常伴有贫血;肝脾大或水肿感染性黄疸常伴有发热,并克发生感染;梗阻性黄疸大便色浅或呈陶土色;产伤所致黄疸可有头颅血肿或其他部位损伤原因,红细胞破坏增多,长因母乳血型不合引起。另外,红细胞增多症、窒息、缺氧、酸中毒等也会引发黄疸。 3、类型 (1)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儿60%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黄疸,在第4~5天达到高峰,在1~2周内消失。 早产儿、低体重儿有80%会出现黄疸,且出现时间较早(24消失内),黄疸程度重,消退时间长,一般长于3周,黄疸指数平均在11-12毫克每100毫升。 (2)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常见于血液方面的疾病如ABO血型不合,肝脏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肝炎;感染造成肝功能降低;生产过程导致新生儿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学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一、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二、发热的分类 感染热 吸收热 反应热 药物热 脱水热 感染热 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及泌尿系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

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术大小及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 吸收热 手术区域血液成分及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也是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的“吸收热”。一般无颅内病变及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及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药物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