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格与翻译

风格与翻译

―文如其人”

1)正确理解原文,忠实传达风格

例:“If you say so,‖ Mace said skeptically. ―But from where I’m sitting, you sound more like a salesman than a scientist.‖

译文1:“你可以这么说,”梅斯不信任地说道:“可在我听来,你与其说像个科学家,不如说像个推销员。”

译文2:“这是你说的,”梅斯的口气充满了怀疑。“不过在我听来,你倒是像个生意人,不像个搞科学的。”

2)力争形神皆似,追求风格对等

例:A thousand moustaches can live together, but not four breasts.

译文1:一千个男人可以住在一起,两个女人却不行。

译文2:千条汉子能共处,两个婆娘难相容。

3)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

“海明威风格”:其文笔简朴凝练,表达准确、直截了当–—冰山理论

王佐良: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但这并不意味着亦步亦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译文中的洋味(异国情调)

例1:Pays as he speaks, my dear child—through the nose.

(成语pay through the nose是肯出大价钱的意思)

译文1:报酬正如他说话,我亲爱的孩子—是从鼻子里。

译文2:他花钱也跟他说话一样,他是说大话,也是使大钱的。

例2:I would add, that to me she seems to throw herself away.

译文1:我要加上一句,我觉得她似乎是自暴自弃。

译文2:那我就得再添上一句说,我看,她这是把自己这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 培根作品汉译:

一谈读书

OF STUDIES

By Francis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

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东旭译文:读书是为了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能。

水天同译文: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

王楫译文: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摭拾文采,可以增长才干。

王佐良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高健译文:学之为用有三:充娱乐、供装饰、长才干也。

何新译文:读书可以作为消遗,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陈才宇译文:读书可以作为娱乐,作为装饰,作为能力的培养。

姚宗立译文:学习以获乐趣,以装饰门面,以求才能。

廖运范译文: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曹明伦译文: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陈毅平译文:读书可以娱乐,可以装饰,可以增长才干。

10.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东旭译文:读书能使人充实;谈话能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

水天同译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王楫译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作笔记使人精确。

王佐良译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高健译文:读书使人充实,谈话使人敏捷,动笔使人精确。

何新译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陈才宇译文: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摘录使人精确。

姚宗立译文:读书使人完善充实;交谈使人敏捷机智;边读书边做笔记使人精确严谨。

廖运范译文: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曹明伦译文: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则可使人严谨; 陈毅平译文: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笔记使人精确。

18.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

东旭译文:所以,各种心智上的缺陷都有一种专门的补救办法。

水天同译文: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王楫译文:由此可见心智方面的任何缺陷都有良方可治。

王佐良译文: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高健译文:故曰心智之疾病固各有其良方也。

何新译文: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

陈才宇译文:这样,精神上任何缺陷都有了治疗的良方。

姚宗立译文:这样,人们头脑中的每一个缺陷,都能找到一种特方补救。 廖运范译文:所以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

曹明伦译文:如此心智上之各种毛病皆有特效妙方。

陈毅平译文:所以,智力上的种种缺陷都能用专门的方法来弥补。

一、应用文体

1、公务信件(英译汉)

2、宴会讲话(英译汉)

3、政策简介(汉译英)

4、国情简介(汉译英)

二、科技文体

1、语言现象

2、科技奇闻

3、伽利略和灯

4、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5、语言与文化

6、世界猎奇

7、宝光佛影

三、法律文体 涉外经济合同法 宪法

四、论述文体

1、罗斯福演讲

2、克林顿演讲

3、毛泽东选集

4、邓小平文选

5、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五、文艺文体 (一)小说

(二)散文

(三)戏剧

(四)诗歌

(五)寓言神话 (六)幽默笑话 (七)文艺评论

丁尼生短诗多种汉译比较

请从下面44篇译文中选出最忠实的译文、最幽默的译文、最古气的译文、最抒情的译文各一篇,并逐一进行评析,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Man for the field and woman for the hearth; Man for the sword and for the needle she. Man with the head and woman with the heart:

Man to command and woman to obey.

----Alfred Tennyson

1

男人耕作女持家; 男上战场女纺纱。 男人冷静女优柔; 男施命令女听话。 2

男人耕作女持家, 男人出征女缝衣。 男人用脑女用心, 男人命令女从依。

4

男人主外女主内, 男人舞剑女缝衣, 男人理智女多情, 男人吆喝女相随。 6

夫耕在田妇持家, 夫战在外妇织纱。 夫动心智妇动情, 夫出有令妇从他。

11

男持外,女主内, 男打仗,女制衣。 男有脑,女有心, 男发令,女执行。 14

男儿种地,女子做饭, 保家靠男,织布需女。 男德女贤,亲密无间, 夫命妇从,其又何需?

18

男耕女织, 男武女文, 男刚女柔, 男尊女卑。 21

男人养家女治家, 男人从军女缝纫, 男人聪慧女痴情, 男人命令女温顺。

第九讲高中英语翻译技巧与能力训练(上)[讲义]

高考英语翻译技巧与能力训练 高考英语中的翻译(中译英)题要求考生能应用所学过的语法和词汇来准确地表达思想,是一种要求相当高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把中文的句子译成通顺的、语法结构正确的、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句子,并能准确地传达中文句子中的每一个信息。该题型全面地考查学生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它对学生的动词时态、语态、名词的单复数、冠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应用能力,还对学生的词组、句型、句子结构等进行了全面考查。翻译不仅在高考英语主观题中占不小的比例,而且翻译能力还直接影响考生在作文中的表现。 高考评分标准: 1.每题中单词拼写、标点符号、大小写错误每两处扣一分;2.语法错误(包括时态错误)每处扣一分;3.译文没用所给的单词扣一分。 如何才能提高中译英水准,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呢?考生除了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外,关键还在于学会总结规律,找准中译英的切入点。 一、分析句子结构、寻找合适的句型 中文必须仔细读,一定要看的就是题目给我们的关键字或关键的词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ey words。尤其是最后两句翻译句子,它们大都在句子结构上提高了难度。读什么?读出句子结构:对于简单句,辨别出主谓宾,分清定语、同位语和状语;对于并列句,记住两个语法意义上独立的分句,须由连词连接起来;对于复合句,须区分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以及状语从句。一般来说,中译英的句型可分为三大类:1.简单句;2.并列句;3.复合句;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非谓语动词及其他一些特殊结构。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时,也不难发现试题中考了一些特殊句式。如:It句型(近几年考得较为频繁)、倒装句、with结构。 例1: 昨天我的电脑坏了。(wrong) 解析:本题考查:1)简单句There be结构;2)wrong的用法;3)中英文表达的差异。 译句:There was something wrong with my computer yesterday. 例2: 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彼此埋怨,而是互相帮助。(not…but) 解析:本题考查:1)复合句: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2)not…but结构;3)“彼此埋怨”的英文翻译。 译句:When(we are)in difficulty/When we meet with difficulties/When we have difficulties ,what we need is not to blame each other but to help each other. 例3:我们能做什么来阻止这种疾病蔓延呢?(prevent) 分析:如果有学生没有读全中文原句的话,就很有可能看成是以前所做的“我们要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疾病的蔓延”,而译为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is disease.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成扣分,就太不应该了。 译句: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is disease? 例4:他很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驾驶执照。(likely) 译句:He is likely to get the driving license with his own efforts. 分析:有些学生一看到有可能,就会想到自己比较熟悉的possible,想当然地翻译成It is possible that…的结构。其实,学生对likely这个key word的使用也是会的,完全能够使用be likely to do或It’s likely th at…的结构。 例5:上海近几年经历了许多变化,如今已成为世界闻名的经济中心。(go through) 分析:乍一看,学生很容易轻易下笔,Shanghai has gone through…,it has become…,这已成为很多学生的一个习惯,句子和句子中随便用逗号隔开,英语不像中文,必须要考虑到句子的结构,逗号也不能随意使用。而此句中,就要想到用并列句中的连接词and来连接两个成分。

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2)

英语知识 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2) 四、重视译者个人风格的追求 译者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可以一蹴而就的。目前有一种现象,许多外国名家作品早已有较高水平的译本,而一些出版商和译者出于商业目的,你重译他也重译,其实新出的不少译本质量上还不如旧译本,译笔大同小异,平淡无味。还有些流行的外文畅销书,在新闻媒体的炒作下,赶时间,争先恐后抢译出书,根本不能静下心来仔细推敲选词择句,而往往造成硬译或乱译,粗制滥造,不但毫无风格特色可言,而且谬种流传,坑害读者。 翻译史证明,古往今来,凡是名家的译作都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的。香港文学家董桥先生曾对这种现象有过一段精辟而惊世骇俗的论述。 他说:?据说,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之分。据说,好的翻译家可以译出原作的神韵。据说,做翻译工作必须先熟读翻译教条。其实,翻译只有两种之分:好翻译和坏翻译之分。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坏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只好强行,硬赖硬要,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4 ] (P239) 董先生讽刺了那些学了欧化句子却忘记了自己?母亲的舌头?(mother tongue) 的译者:?我不说‘逐渐进步’,我说‘有增加中地进步’。我不说‘希斯看来是会参加这次会议’,我说‘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希斯愿意出席这次会议’最后,什么‘被认为是小偷’,什么‘生存中最大的飞机’,等等,我都朗朗上口,甚至付诸笔墨,如有神助。??于是我只好进行强行翻译’?。[ 4 ] (P240) 董先生的这番话一方面是对由来已久,而毫无结果的直译与意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说起风格,也许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感觉。“风格”究竟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是不是只有文艺作品才有风格呢?许多人写文章讨论翻译中的风格问题,倒也的确大都涉及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能不能译,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能译的。早在1922年茅盾就曾写道:“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1954年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道:“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

地再现出来。”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写道:“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他的风格翻译出来。譬如果戈理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风格就不同,肖伯纳的作品与同样是英国大作家的高尔斯华绥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需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这当然是相当困难的,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除信、达外,还要又文采。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译的要求。” 这个意见是有人支持的。1961年刘隆惠在“谈谈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一文中写道:“对于文学翻译,不仅要求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表达原作的风格。”他还说:“我认为风格并不是不能译,而是难译。其所以难是在于译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有认识风格的水平;其二是要有表现风格的能力。” 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不能译的。1959年周熙良在“翻译与理论”一文中写道:“有人自诩翻译哪一个作家就能还出这个作家的面目或风格,我看这只是英雄欺人语;据我所知,就有翻译家对本文还不大能弄懂得,就大吹自己的翻译是旨在表现原作诗一般美丽的风格。依我看,对一个作家或者风格的认识也还是根据对作品本文的理解而来的,否则便是空话。教外国文学的人最喜欢谈风格,但是,对于一个搞

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及英译汉翻译技巧-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及英译汉翻译技巧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提纲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8)

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及英译汉翻译技巧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扩展,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显著,本文以商务英语作为实用英语语言工具的角度,对其显著的特点以及对应的英译汉翻译技巧进行简要分析,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商务英语,更好地进行商务沟通,取得国际经济贸易的成功。 关键词:商务英语;特点;英译汉;翻译技巧

On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Business English and Its E-C Translation Skills Abstract: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deepe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aving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 role of Business Englis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e paper business English as a practical tool for English language point of view.Its significant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Chinese translation skills to carry out a brief analysis, which helps business people to learn better English, better for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success.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feature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kills

论文:浅析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和策略

论文:浅析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和策略摘要:翻译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要全面提升英语翻译能力,需要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掌握熟练的翻译技巧。 关键字:英语翻译能力;提升;障碍;策略 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除了文化因素外,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将进一步的展开叙述影响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及其相应的策略。 一、影响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 1.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容易造成英语翻译误会 英语翻译就是汉语和英语相互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了跨文化现象。具体来说,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而这些层面的差异性往往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容易造成英语翻译的误会。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信封的写法,在中国,习惯的书写顺序是国名,省、市、县、街道,最后才是收信人姓名。而在西方国家信封的书写顺序恰好相反。因此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需要更加注意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 英语翻译就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翻译者要正确地领悟原文的意思,其次要通过译文将原文确切的表达出来,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因此翻译者需要牢固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翻译者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很多翻译者的词汇量太少,经常背了忘,而又不重视巩固复习,或者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此外,语法掌握也不扎实,对一些基本的句型模棱两可,不能正确理解更不会运用。 二、提升英语翻译能力的具体策略 1.通过词汇、语法和阅读,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在英语的学习中,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不仅要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等的学习获取英语文化知识。 首先,通过词汇的学习了解中西文化知识。词汇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元素,掌握词汇的过程中,仅仅注重词汇正确的拼写和准确的发音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恰当的运用词汇和组织词汇。因此,在背诵英语词汇意思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词汇产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了解习语、谚语和成语这一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感情色彩以及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摘要: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译作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其风格是可译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其可译性受到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留有自己的痕迹。成功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最大再现,是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最大统一。 关键词:可译性;译者风格;原作风格;理解;表达 作者简介:闫凌(1983.10-),性别:女,民族:汉族,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研究现状 多年以来,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一直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中最困难的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还是不可译的?一部分人认为风格不可译,如:常乃慰、张中楹等,他们认为风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好像是只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周煦良),而且一国语言的特点,不能与另一国的语言特点相提并论,因此风格是不可译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如:刘隆惠、冯世则等,他们则认为风格并非不能译,而是难译。语言和思维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不同语言之间又有着共通的联系,同一思想内容是可以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艺术效果上对等的表达形式的。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但其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此外风格可译的程度主要

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译者的表达水平。 2、文学作品的风格 关于风格,严迪昌在《文学风漫谈》中说:“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中,从整体、全面上透发出来的思想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一种境界美,是最为集中凝聚地体现着作家的艺术个性的外部特征”。《辞海》中风格的定义是这样的:“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总的来说,风格的定义和构成有宽窄之分。“窄派认为风格仅见于文艺著作,且限于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风格所指无非写作方式。宽派认为:文章之有风格,是普遍性的,不限于文艺,也不限于优秀之作。至于风格的构成,宽派认为诚然主要在于语言表现的特点,但又与作品的题材、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冯世则)。”一部文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风格、文本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互相揉合而成的,“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刘隆惠)。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奔放,有的刚柔并济,有的典雅婉约,有的精炼严谨。一个作家的风格有时自成一

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用-汉语言文学 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在形式、意义及风格上的最切近的对等。翻译也是一种转换。转换是实现翻译对等目的的主要手段。没有对等,就不是翻译。没有转换,就很难实现对等。对等理论是转换翻译法的理论依据,而转换翻译法是动态对等理论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对等论翻译实践 一、引言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这种转换既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又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环扣一环的思维过程,分成分析、转换、重建与校验几个阶段。奈达将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方式与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进行了比较,于1986年首次提出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对自己在1964年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的修正,强调的是翻译的交际功能。 奈达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道:“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这正是等效论的起源。后来,我国学者金隐又以《等效翻译探索》为名发表了专论,并指出奈达博士上文中用词之不当,建议以“效果”(effect)代替“反应”(respond)。这样,等效论就在译界中广为流传和引用。

浅议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

浅议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很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要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学生必须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p广博的文化知识?p熟练的翻译技巧?p正确的翻译观念和严谨的翻译态度。因此,要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p掌握好汉语和英语的基础知识 翻译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从根本上讲,这个过程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深刻地理解原文;二是如何用译文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译者要较好地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具备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做好翻译的前提条件。 从语言学角度讲,英语和汉语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形合和意合的区别。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即英语中词语或句子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连接词来完成。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即汉语中词语或句子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语义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完成。例如“他今天没来,母亲住院了”(Hedidnotcometodaybecausehis mother was hospitalized),在这个例子中,汉语原文在表达因果关系时,没有使用任何表示因果关系的词汇,但是读者一看就能理解。然而,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必须加上连接词because,否则就会出现语法错误。二?p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 翻译材料涉及面极广,学生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具体来说,文学性的翻译需要学生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科技翻译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另外,学生还要掌握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样在翻译时才不会被句子的字面意义所迷惑。如“I decidedto sit at his feet”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决定坐在他的脚上”,但实际上,“sit at his feet”是一个习语,表示“拜他为师”。 三?p培养严谨的翻译态度 英语和汉语的句子结构复杂,词汇意义也复杂多变,在翻译中出现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教师应该让学生尽量避免错误,避免粗枝大叶,望文生义。此外,学生在翻译时还应多关注细节,如单词的拼写?p标点符号?p小词等。例如,“中国政府”应该翻译成Chinese government还是the Chinese government这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精品源自英 语 科 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 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 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二、译者风格的多样性

从翻译的可译性谈翻译过程中对文体风格的处理

2009年5月第6卷第5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09Vol.6No.5 引言 所谓“可译性”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言文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让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能够理解。否则即为不可译性。不可译性是外来词中“顽固的、未物化的、未分解的、未被扬弃的”成分。 [1]42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互相 传译的问题,指的是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差异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2]172由于源语言和译入语本身语言特征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译文只可能是无限趋近于原文,而无法做到与原文一模一样。正如奈达在《对等的原则》一文中所说“在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译文的总体影响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 [3]161 正如约翰·卡特福特在谈论可译性限度时曾说过:“事实上,可译性表现为一个渐变体而不是界限分明的二分体。原语的文本或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的可译或绝对的不可译的。 [4]136-143 不可译性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 转化为可译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例证证明了在翻译过程中文体风格的可译性。 一、什么是风格 关于“风格”,当代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重德先生把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 [5]58 。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 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徐有志在杨自俭主编的《语言多学科研究》(上册)一书中将众说纷纭的风格定义从文本角度上分归四大类:一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个人的语言习惯。所谓“莎士比亚的风格”、“鲁迅的风格”即指此。它常常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特有的或首创的语言特点,所以广而言之,它可以指一个作家对常规用法的“变异”。二是指集体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下表现出的类似的语言习惯,诸如“建安风 骨”、“美国式幽默”、“公众讲演风格”、“民谣风格”等。这个定义的重心不在于发话人的个人特点,而在于他们在特定场合表现出的类似特征。三是指有效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以最有效的方式讲适切的话”,如大部分写作教程中所提倡的那种“明白的”或“优雅的”风格。四是单指“好的”文学作品的一种特点,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运用的诸如“庄严”、“华美”、“清丽”、“平淡”等风格。 [6]218 二、风格的可译性 尽管很多人赞同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风格不但可以翻译,而且非译不可。早在1954年,茅盾就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困难的工作。但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既然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的复制出来,那么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世界文学翻译中的许多卓越的范例,就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在我国,像鲁迅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瞿秋白译普希金的《茨闪》和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也证明了艺术创造性的翻译,是完全可能的。”英国诗人兼文学批评家Matthew Arnold(阿诺德)也提出类似的见解,即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风格,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他认为不能把传达原作的风格排斥在“信实”概念之外,并且翻译必须保持语言的自然性。 [7]168 风格之可译,在于它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高健先生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可以译出;不但可以译出,而且能够译好,作到情词相称,不失原旨。”刘宓庆先生把它见诸形,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让我们认识的风格标志。”“大多数风格标志是可以转换的,其中包括形式标志和非形式标志。例如,语域标志、词语标志以及为数不少的文法标志、章法标志及绝大部分修辞标志在双语转换中都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契合。”风格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所以再现原作风格时,不可忽视字、句、章的运用与配合。 [8]195 不可译论者常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译者有自己的风格,因而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作者的风格;二是文字里有双关、谐音、 从翻译的可译性谈翻译过程中对 文体风格的处理 罗润乾,彭军辉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 要:关于文体风格的是否可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可译性分类的基础 上,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同时辅以诗歌、对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优秀的翻译事例来证阐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风格的可译性。 关键词:翻译;可译性;风格;定义 131··

浅谈我对翻译的认识教案资料

浅谈我对翻译的认识 翻译是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一种语言的文字是语言符号,而附着于这种语言文字之上的非语言符号便是文化。翻译便是将一种文字符号转换为另外一种文字符号的过程,但是翻译不仅仅是要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符号,而且还必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也就是文化内涵,所以只有深刻细致的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讲语言的文化底蕴表达出来。 翻译的分类论述的内容杂而多,包括口译和笔译,口译又包括交替口译、同声传译、耳语传译等等。 翻译按方式来分,有汉语译成外语和外语译成汉语两种。翻译按翻译客体性质或文体分,可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强调文学作品文本的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风格、价值观和思想,再显的是原文作者的精神活动和语言艺术美,这些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故事、叙事文学、散文等;非文学翻译涉及的内容和学科知识十分广泛,强调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知识、事实、事件和信息,再显的是实用性事实、信息的交际性和功能功利。翻译按翻译工具形式来分,可分为:口译和听译、手语翻译、视译和笔译;口译是一种促成分属不同语言的人们有声言语交际活动,口译与笔译相对,按传送方式分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耳语传译;按场合和内容可分为外交口译、技术口译、学术口译、工程谈判口译、会议口译、陪同口译、法庭口译、媒体口译、商务口译、社区口译;按就工作性质而

言,口译可以划分为外事翻译、军事翻译、商贸翻译、医学翻译、联络翻译、会议翻译、法庭翻译、技术翻译、展览翻译、导游翻译、生活翻译等;听译主要针对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短时记忆和简要的笔录进行即时翻译;手语翻译可分为手译、口译和手语手译三种类型。手译是把健听人的口语翻译成聋人手语传达给听力障碍的人。手译一般用在谈话、开会、讲课、新闻联播等场合。口译是把聋人的手语翻译成健听人的口语和书面语。口译一般用在聋人作报告、聋人企业家的业务洽谈、座谈会等场合。手语手译在使用两种不同手语的聋人之间把一种翻译成另一种,如将中国手语翻译成美国手语等;视译是指同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需要注意的是口译、听译、手语翻译和视译均不属于本书探讨的范围。翻译按翻译主体来分,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人机交互翻译,以及网络辅助翻译等;人工翻译主要是指译者借助工具书,利用一定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完成翻译的整个过程;机器翻译,又称自动翻译,就是利用机械(主要是计算机)按一定程序自动进行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它主要是建立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数学等多门学科基础上,可以分为:语料库辅助翻译、读者型机器翻译、作者型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或称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指“译者运用计算机程序部分参与翻译过程度一种翻译策略”它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翻译记忆技术来实现翻译过程,计算机辅助翻译根据辅助工具还可以分为:电子词典翻译和软件辅助翻译等;网络辅助翻译,也称在线翻译,主要是指

考研英语怎样提高翻译能力

考研英语:怎样提高翻译能力? 在英语翻译备考中,许多人总想一步登天,跨考教育英语教研室的孟老师在此着重强调,须知任何能力(包括英语翻译在内)的提升必定要经过反复练习的过程。当然,练习是有方法可循的,比如系统学习翻译的方法、原理、固定句式和译法、多学习比较优秀的译文等等。 要做好翻译其实并不是机械地在大量的词库句库中搜求配对,片面追求字面的精准,而是对信息的传达。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对源语言有准确的理解,并且对于目标语言也要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很多时候你能明白一整段的意思,却觉得不能自如组织成书面汉语,是因为其实你的汉语表达能力也不够。 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建议可以从经典作品的译本和各大电影字幕组的翻译作品中学习。前者的翻译作品比较严谨传神;后者则生动俏皮,富有时代气息。在学习这些资料时,并不是说某句英文只有资料里的一种翻译方法,以后碰到这句话就直接照搬照抄译文,资料只是辅助,要学习的是其中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不要太拘泥于所谓的翻译理论。语法和理论都是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更新的,比如当下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新词汇,必须与时俱进。 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章的理解,要彻底读懂文章想表达的思想,甚至尝试去体会原作者的想法,才能翻译出更贴切、更符合原文的译文。 所以,总结起来,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语法学好,能正确理解句子; 第二,接受系统的翻译训练,学会翻译方法; 第三,就在提高汉语能力形成地道的表达 你可以一边学习方法和原理、多加练习,一边做语言功底上的积累,才谓标本兼治的“有效”;至于“快速”,其实是你有多勤奋的问题——假设可以使你熟能生巧、从量变达到质变的那个量是一定的。 现在的你达到那个阶段了呢??? 综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提供的高分技巧,技巧就是牢固的知识点和强悍的答题思路,预祝所有

英语风格翻译

XINYU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 2010 届) 题目英汉翻译风格刍议 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外教(4)班 学号 41 学生姓名黄友明 指导教师贺一舟-

目录 摘要……………………………………………………Abstract……………………………………………….. 第一章翻译风格的可知性………………………….. 1.1 有形标记………………………………………. 1.2 无形标记………………………………………. 第二章翻译风格的可译性………………………….. 2.1 风格可译性的依据……………………………. 2.2 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的限度……………. 2.2.1 适应性原则…………………………….. 2.2.2 接受者原则…………………………….. 2.2.3 层次性原则…………………………….. 2.2.4 综合性原则…………………………….. 2.2.5 可译性限度原则……………………….. 第三章翻译风格的表现法………………………….. 3.1 对应式风格转换………………………………. 3.2 重构式风格转换………………………………. 3.3 淡化式风格转换…………………………….…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汉翻译风格刍议 摘要 英语翻译English Translation是用英语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或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英语,这种英语与其它语言的互相表达活动,称为英语翻译。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英语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作用愈显明显,尤其是以英语翻译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据统计,全世界16亿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群中,几乎90%的人每天在与对外英语翻译—即商务英语打交道。”这个庞大的文化群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交际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及其翻译引起了语言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学者纷纷研究英语翻译的文体特征及语言特点,探索英语翻译的策略及翻译原则。还有些学者从跨学科的视野研究英语翻译,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也运用到了英语翻译的研究中。对英语翻译的研究、翻译策略及翻译原则的探索固然重要,但这些研究大多倾向于语言学的微观此举层面的研究,大多忽视了英语翻译的风格的研究,并且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英语翻译风格微观层次的特点、特征、结构,重点分析其翻译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将宏观层面的翻译目的与篇章结构、句法特征和用词特点相结合,探索英语翻译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翻译风格;宏观

论翻译风格的定义及其可译性(1)

英语知识 一、什么是风格 当代关于“风格”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重德先生把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徐有志在杨自俭主编的《语言多学科研究》(上册)一书中将众说纷纭的风格定义从文本角度上分归四大类:一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个人的语言习惯。所谓“莎士比亚的风格”、“鲁迅的风格”即指此。它常常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特有的或首创的语言特点,所以广而言之,它可以指一个作家对常规用法的“变异”。二是指集体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下表现出的类似的语言习惯,诸如“建安风骨”、“美国式幽默”、“公众讲演风格”、“民谣风格”等。这个定义的重心不在于发话人的个人特点,而在于他们在特定场合表现出的类似特征。三是指有效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以最有效的方式讲适切的话”,如大部分写作教程中所提倡的那种“明白的”或“优雅的”风格。四是单指“好的”文学作品的一种特点,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运用的诸如“庄严”、“华美”、“清丽”、“平淡”等风格。 二、风格的可译性 尽管很多人赞同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风格不但可以翻译,而且非译不可。早在1954年,茅盾就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

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困难的工作。但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既然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的复制出来,那么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世界文学翻译中的许多卓越的范例,就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在我国,像鲁迅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瞿秋白译普希金的《茨闪》和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也证明了艺术创造性的翻译,是完全可能的。”英国诗人兼文学批评家Matthew Arnold(阿诺德)也提出类似的见解,即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风格,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他认为不能把传达原作的风格排斥在“信实”概念之外,并且翻译必须保持语言的自然性。 风格之可译,在于它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高健先生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可以译出;不但可以译出,而且能够译好,作到情词相称,不失原旨。”刘宓庆先生把它见诸形,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让我们认识的风格标志。”“大多数风格标志是可以转换的,其中包括形式标志和非形式标志。例如,语域标志、词语标志以及为数不少的文法标志、章法标志及绝大部分修辞标志在双语转换中都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契合。”风格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所以再现原作风格时,不可忽视字、句、章的运用与配合。 不可译论者常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译者有自己的风格,因而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作者的风格;二是文字里有双关、谐音、押韵等特殊结构决不可译。下面本文将用一些实例来证明不可译论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一)幽默故事的翻译 二战后,一艘装备精良的美国军舰趾高气扬地开进英国港

翻译风格浅谈

翻译风格浅谈 ——以《红与黑》译本为例 摘要:风格是一部作品的神韵所在,所以再现原文风格是译者应该也必须追求 的目标。首先,译者应完全把握原作的风格;其次,在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原作 的风格之间,译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以期在“信”的 基础上,达到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一种动态平衡。 关键词:风格再现,《红与黑》,比较研究 一、何谓风格 在《翻译概论》一书中,许钧先生将风格归结为“神”的概念:“‘神’ 在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的笔下,又往往可与如下的说法联系在一起:精神、神韵、味、原旨、意义、气势、风格等等”1。每一位作家的叙述风格都不尽相同,如梅里美的明快流畅,巴尔扎克的气势恢宏。这些风格构成了作家的独特 印记,也是读者辨识他们的标杆。 译界的各个译者对风格的体会和把握见仁见智。翻译界前辈钱钟书先生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 就算得入于‘化境’。”2这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风味”,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风格。 傅雷在《致林以亮论翻译书》中提到了“原文的风格”,他对林以亮说:“你不在原文的风格上体会,译文一定是象淡水一样。而风格的传达,除了句 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3这就是为什么傅雷这么要求自己:“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翻译。”4一位负责任的译者,唯有在完全把握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才能称得上对原作的尊重,才 有可能延续原作的生命。 许渊冲在风格重现上强调“再创造论”,他认为再创造的译文可以传达原作的风格,使人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感享受。在许老先生看来,翻译风格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内容有所冲突时,翻译只能舍“形似”而取“神似”,这一点与傅雷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举了一个例子,《约翰?克里斯朵夫》文中有一句:“Il marchait sur le monde.”鲁迅译为:“他踏着全世界直立着。”傅雷译成:“他顶天立地地在世界上走着。”许渊冲认为,鲁迅的风格就是“形似”,傅雷风格则是“神似”。关于如何评判两者孰更符合原作风格,许渊冲自问:“哪种更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更能使人愉快?或者说,假如罗曼?罗兰是中国人,他会怎么说呢?”5这样一来,傅雷的译文 1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 2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3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4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5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

教案7:风格与翻译

Style and Translation 风格与翻译 1. What is style? According to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style is "the characteristic manner of expression in prose or verse; how a particular writer says things.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style involves examination of a writer's choice of words, his figures of speech, the devices (rhetorical and otherwise), the shape of sentences (whether they be loose or periodic), the shape of paragraphs--indeed, of every conceivable aspect of his language and the way in which he uses it." --J. A. Cuddon, 1979 Style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every piece of writing, the outcome of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and his emotions at the moment, and no single paragraph can be put together without revealing in some degree the nature of its author. --Theodore Savory, 1957 Style is the man himself. -- de Buffon “风格即是本人。”——布封(法国) The word style has several senses: it refers to a writer's habitual way or peculiar way of using language, or the prevalent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of a certain perod, or the characteristic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of a certain type of writing. It may also mean grace or elegance in writing, as in "He has no style." ——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According to formality, the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Frozen Style (庄严的语体) Formal Style (正式的语体) Consultative Style (商议性语体) Casual Style (随意的语体) Intimate Style (亲密的语体) -- Martin Joos: The Five Clocks 2. 什么是翻译风格? What is translation style? “翻译风格,又称…译文风格?(有时亦指…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体体现为译者选择题材的口味、所遵循的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