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鉴赏——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音乐鉴赏——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音乐鉴赏——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音乐鉴赏——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ák (1841-1904) 我听过许多交响曲,但最令我着迷的要算安东宁·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听着它,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虽然不能全部理解里面所描述的意境,但觉得听起来很舒服,旋律很感人。思乡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在异地的共同感受,但德沃夏克却用音乐把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只要旋律一响起,就会涌现出那种淡淡的思乡之意,无不令每个身在他乡的游子泛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部交响曲总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有它不同的主题,时而使人潸然泪下,时而使人感觉到慷慨悲壮。尾声则是作者的自我想象,想象和家人共同团聚时的欢乐场面。更进一步升华了作者身处他乡,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听到这里,想起昔日和家人团聚时的美好时光,又透露出作者想要回家却难以回家的无奈,这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矛盾,这种矛盾则是用第一乐章的动人旋律和第四乐章的欢快旋律形成一种鲜明的反衬,把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矛盾之意用音乐反衬的酣畅淋漓。

本部交响乐作者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而且他还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他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十一部神剧和清唱剧,九部交响曲,五部交响诗,六部协奏曲,三十二首室内乐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

节序曲》、《F大调弦乐中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等。

其中,《第九交响曲》,也译作《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所留下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在许多音乐会中都会听到这部交响乐的旋律,甚至国外许多人都会哼唱其中的一部分旋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杰作。许多交响乐团都把这部交响乐作为他们的保留曲目,在每一个重要的音乐会上广泛重奏。《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它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在描述异国感受同时更抒发了思乡念国的情怀,所以这部曲子听起来会有一种默默地乡愁。下面让我们来逐章分析:

第一乐章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作曲家初次来到北美新大陆的体验。慢板的引子,大提琴和长笛在低音区缓缓奏出一个旋律线不太明显的乐句,充满了沉思感。接着圆号在中音区奏响两声,圆号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乐器,音色辽阔而悠远,而在这里,我觉得那两声圆号更象是在模仿轮船到岸时的汽笛声,此时的音乐是闲散而宁静的。但随着轮船到岸,随着大陆在眼前渐渐清晰,全新的生活已展现在作曲家面前,于是全新的音乐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首先弦乐组在低音区奏响了一个十分强烈的动机,定音鼓、小号和长号紧随其后奏响。音乐在这一刻出现了转折,情绪出现了强烈的对比。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主题,但由于对比之强烈,不免有些不适。之后音乐的速度始终是快板,这恰恰是为了表现美国紧张、繁忙的生活,同时又包含着作曲家对生活环境变化的主观感受。这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由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组成。主部主题主要由铜管和木管组演奏,旋律激奋昂扬,这一主题贯穿整部交响曲,尤其在第四乐章中反复出现。副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的主奏乐器是长笛和双簧管,这两件乐器都较柔和,旋律是平稳的级进,几乎没有四度音程以上的跳进,绵延的音乐中含着淡淡的乡愁气质。副部第二主

题由长笛独奏,十分恬美,之后圆号和小号相继演奏这一主题,使音乐中越来越充满热烈的激情。

第一乐章由抒情的旋律起始,刚开始的引子是由大提琴奏出的宁静、徐缓的旋律,仿佛作者在沉思。主部主题饱满、激昂,这个音乐主题贯穿全曲,似乎是新大陆的景象给人带来的震惊。副部是由两个抒情、甜美的音乐主题组成。第一乐章一共表现了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之间互相包容,互相渗透,共同表现出了第一乐章所要表现的那种作者强烈的思乡心切之意,沉思自己遥远的家乡。第一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一个带有波希米亚民歌特点的具有乡愁气质的音乐,并且反复多次。具有一唱三叹的回环效果,使人听起来,仿佛那心头的思乡之意,久久不能释怀。在脑子中荡漾不绝,反复多次的旋律更是一次次冲刷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次次拍击海岸一样。强烈的引起了每个身在他乡的游子的共鸣,使人不觉为之一动。

第二主题是一段如歌的音乐,由长笛独奏再由小提琴接奏,更增添了几分哀伤的思乡之情。第一主题是使人不觉为之一动,而第二主题则是真正的触及到了人的心灵深处,把这种情感推向极致,使人的的思乡之情澎湃涌上心头,一发不可收拾。后面还包括展开部和再现部,都是为前两个主题作更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展开部由前两个主题片断为基础,进行广泛的发展,将乐曲推向高潮。而再现部重现了主题。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形成前后照应的对仗曲式。尾声情绪热烈,在乐队长音背景上,小号、圆号奏出充满激情的呼唤,长号以特有的色彩奏出主部主题,两个音乐重叠,在愈来愈激烈的高潮中结束。把人的情感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巅峰,把思乡之情推向一个又一个极致。而它的前序奏为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是最为人熟知,也是最感人的。中国人曾截取了第二乐章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上歌词,成了一首独立的歌曲《思故乡》。音乐速度是慢板,乐章伊始,圆号连续奏出七个色彩惨淡的和弦,暗示了整乐章的情绪气氛。在弦乐组的过渡下,英国管奏出了那感人的旋律。英国管酷似双簧管,有一份浓浓的田园气质,单英国管的音区比双簧管低一个纯四度,感觉更为哀婉,而这正切合着主题。(许多人认为德沃夏克是一个十分会选择乐器的作曲家)旋律有四个乐句,很像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第三句是一个小小的高潮,但整个旋律是忧伤而抑郁的,似乎在向我们传达作曲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又像是在描写美国黑人的生活,因为音乐中渗透着黑人歌谣的神韵。而据说德沃夏克的灵感还来自于郎费罗的一部长诗《海华沙之歌》。海华沙美丽的妻子明妮哈哈因为饥饿而即将告别人世,海华沙在外面寻找食物。奄奄一息的明妮哈哈在极度痛苦中哭泣着告别她深爱的丈夫。音乐舒缓而哀伤,响度不大,小提琴甚至安装了若音器,这使得乐句断断续续,宛如美丽的明妮哈哈的哭泣,更是德沃夏克在异乡孤独苦闷的写照。第二乐章为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用复三部曲式写成。该乐章受长诗中《森林中的葬礼》这一章的启发,海华沙的妻子明内哈哈为饥饿所迫,奄奄一息,在极度痛苦的挣扎中哭泣着向想念中的丈夫诀别。由英国管和圆号咏唱出这一举世闻名的旋律及其感人。有评论家认为它是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这一五声音阶的优美主题将我们带到了印第安人神秘的世界。乐章的中部是一个激动不安的三连音主题,它发展之后进入一段葬礼音乐,激动不安的主题最后发展到呼号般的高潮,之后是第一段的再现。这一乐章的旋律最为动人,富于歌唱性。中间段以第二小提琴、中提琴持续震音为衬托,由长笛和双簧管主奏出充满深切、激情的主题,好像思乡的情绪在心中激荡。接着出现了一个新的音调,由单簧管吹出一段较为抒情、优美、略带惆怅的旋律,好像这是对美好往事的追忆。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可称之为舞曲乐章。这一乐章充满着内在的对比,主部有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主题是舞蹈性的,音乐轻快活泼,很有生气。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在高音区奏出,旋律抒情婉转,富于民歌风格。这个主题经过一段反复发展,音乐进入副部。副部主题是典型的捷克民间舞曲,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由一个简短过渡段引出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然后反复整个主部进入热烈的尾声。

第一大段的对比性中段,音乐是抒情味同忧郁的结合,具有一种罕有的魅力,之后是第一主题的重现。中部是又三和弦构成的典型捷克舞曲,可以想象为假日农民在树荫下跳着节奏强烈的舞蹈,这里反映了作曲家对祖国的思念。最后,紧接在第一大段音乐重现之后的一段尾声,其庄严的号声合奏用以预示全曲胜利的总结。

总之,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宏大雄伟而悲壮。一开始,弦乐组合奏,在许多人的概念中,弦乐(小提琴、大提琴等)都是柔性的乐器,然而当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和倍低音大提琴合奏时,却能达到一种悲壮有力的效果,此处便是体现。随着弦乐组隐伏声部和旋律线级级上行的相互交替,情绪越来越激昂并于最高处由小号奏出了那一著名的主题“新大陆”,速度为快板,每分钟约152个四分音符时值。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对这一主题感到陌生。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着第一次听这里时,下意识的激动得站了起来。定音鼓的加入使节奏更为坚定,而弦乐组的复调则增添了几分壮丽的色彩。"新大陆”主题对应的是一些较为柔弱的主题,甚至包括第二乐章的慢板主题。在该乐章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中多次“斗争”,最终“胜出”的是那个激越的“新大陆”主题,在乐曲的结尾,“新大陆”主题由原先的小调调性变奏到同关系的大调上,调性色彩明亮而坚定,定音鼓持续敲击,众乐器合奏,音乐辉煌而震撼地结束在最强音上。

从它的曲风上分析,第四乐章为奏鸣曲式,简短的引子为本乐章宏伟的气质作了准备。进行曲风格的主题由小号和圆号以强有力的气势吹奏出来,仿佛没好未来的黎明即将到来。副部主题甜美抒情,由单簧管奏出。先是怀念祖国的情绪,后来发展成狂热的斯拉夫舞曲,思念家乡的感情汹涌澎湃。展开部先用主部主题进行发展。接着依次出现第二、第三、一乐章的主要主题材料,并巧妙地展开,以如此回顾性的艺术手法使全曲达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将全曲推向高潮。尾声时整部交响曲的最后总结,那自由奔放的乐思和刚健的力量在世界音乐作品中都是少有的。简短的暴风雨般的引子为这一乐章宏伟的气势作了准备。主部主题在全乐队有力的和弦伴奏下,由圆号和小号奏出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风格的旋律。

随后,当它改由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复奏时,色泽显著加深。副部主题由单簧管在宁静的弦乐背景上,奏出富有歌唱性的柔美、抒情的旋律。这支抒情曲调从容自如地发展,逐渐过渡到音响饱满的结尾段。展开部把前面乐章的主题发展变化,交织成威严雄伟的热烈气氛将乐曲推向高潮。再现部又出现威武雄壮的主部和柔美抒情的副部,热烈欢快。结束部,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再次出现,交响曲在极其辉煌的乐队全奏中结束。这一段使用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

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至此,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便从曲式、配器等方面浅浅谈了一下。对于这部作品,感动我的决不仅仅是这些所谓作曲的技法。那种异乡人或哀怨或坚定的情绪才是最具感染力的。对于《NEW WORLD》,我有太多要说,只是在这里无法尽诉。德沃夏克在美国的生活里有孤单有迷茫,也有适应和坚定;宛如塔尔科夫斯基《乡愁》中流落异乡的俄罗斯诗人——手持蜡烛,一点小小的桔色,在最后一点微弱的光明下,回忆美丽的家乡,遥望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安静而美丽的土壤,支持着信仰。“新大陆”就是振奋人心的音乐,音乐中总有着无穷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仅渗透在纵向的和声或复调中,也不仅仅流淌在横向的旋律的进行中,那是作曲家内心的热情与力量!也正是在从音乐中找寻力量时,才真正的体验到作曲者的内心,经历了百年的磨砺,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依然鼓舞着我们的心。想到音乐尾声,作曲家将旋律变奏在明亮的大调调性上,且希望我们也能为青春找到明亮坚定的方向。

2009级电子二班

牛红星(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音乐高中人教新资料第三单元第六节鼓乐铿锵学案

音乐高中人教新资料第三单元第六节鼓乐铿锵学案 单元知识链接: 1、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2、民族音乐历史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闻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基本上传统形式的继承和进展。 3、民族器乐曲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江南丝竹名曲《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欢乐歌》、《云庆》、《行街》等。广东音乐的代表曲目《雨打芭蕉》、《旱天雷》、《步步高》等。 4、民族乐器分类〔按演奏方法和发音特点〕: 法,称之为八音。分为金〔钟、铙〕、石〔磬〕、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5、中国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普天乐》〔山东鼓吹〕。有许多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第六节《鼓乐铿锵》学案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以下是出guo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自新大陆交响曲

自新大陆交响曲 课题自新大陆交响曲 年级第五册第六课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听、唱、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言:本学期来,我们欣赏了交响音乐中的序曲、交响诗、组曲、协奏曲等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的作品。 2.听一音乐主题《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思考、回答以下问题:此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表现了何种情感?是哪个国家、那一位作曲家的什么作品? 导入本课将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二、介绍作品、作者 1.简介交响曲 (1)提问交响诗的特点?(交响诗是一种内容比较具体的、有标题的单乐章管弦乐曲,它多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为题材。 (2)介绍交响曲的特点(课件):交响曲是结构宏伟、庞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它通常包含四个乐章,其中至少有一个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交响曲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重大的题材表现深刻的情感体验。曲中几个乐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乐章可以单独演奏,但连续演奏时几个乐章的顺序不能改变。 2.介绍德沃夏克(课件一组配乐画像)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3.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二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其中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费罗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

鼓乐铿锵教案

鼓乐铿锵 连云港市海滨中学崔传青 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 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 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 的几种民间器乐,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 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 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 初步掌握绛洲大鼓和打溜子的打法。 2、过程与方法:欣赏代表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 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 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 兴趣。 教学重点:绛州鼓和打溜子钹的基本演奏技法 教学难点:关注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 组织教学 一、导入:视频导入(课件播放鼓乐视频)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由红罂粟女子鼓乐团演奏的《中国龙》,乐曲通过变化丰富的灯光、振奋人心的鼓声为我们展现了蒸蒸日上的、闪闪发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龙的形象。这是一首中国现代鼓乐。说到中国鼓乐,它的历史非常悠久。鼓是最能表现激动热烈场面的打击乐器之一。在中国鼓乐当中,山西绛州大鼓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出示绛州大鼓图片) 二、新授 1.绛州鼓乐《滚核桃》。 说到绛州鼓乐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设立了绛州鼓,并下令创作乐曲《秦王破点兵》因此这个绛州鼓就成为山西当地的民间文化之一而名扬天下。绛州大鼓,鼓下有架,鼓后有夹板。夹板的作用是用来为鼓打基本拍的演奏者用各种演奏技法去表现乐曲。在绛州大鼓中有这样一首乐曲叫《滚核桃》。是最具代表性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听一下这首《滚核桃》,注意观察这段视频中鼓的演奏技法。等会我请同学们上来演示一下你所观察到的。 (1)观看视频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王达津)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介绍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 1892年,M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M。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M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M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Q烈而热情的节奏,暗Y了M国那种J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S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片段4),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片段5),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片段6)。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片段7);第二主题清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鼓乐铿锵》教案

《鼓乐铿锵》教案详案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鼓乐铿锵》 (手指屏幕),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播放《鼓韵龙腾》)师:这段音乐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感受?(温柔,停顿一下)你来说还有吗你再说 生: 师:这些感受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生:节奏 师:除了节奏的不同?鼓还能表现哪些音乐要素?(等待一下,师敲鼓作提示) 生:1、力度2、速度3、音色 师:所以鼓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鼓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追溯于鼓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古代战场上:传递命令,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狩猎中:吓兽围猎,传递信息.现代:在什么场景时看到击鼓的场面?(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等可图片展示)鼓已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乐器之一。 鼓的种类也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鼓吗? 生:腰鼓 师:最著名的是?

生:安塞腰鼓 师:还有 生:凤阳花鼓手鼓(问民族)长鼓(新疆)拨浪鼓······ 师:我国这么多地方的鼓,最著名的要数山西绛州大鼓(手指屏幕),绛州大鼓又叫绛州鼓乐(课件),绛州鼓乐被称为中国鼓乐艺术的国之瑰宝,“黄河第一鼓”并被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新授)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绛州鼓乐的代表作《滚核桃》(课件《滚核桃》——描写的是劳动者在核桃丰收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晾晒核桃、核桃滚散开来等一系列场景,并且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迥然不同的各种声响,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劳动场景。 ) ①要让你们用鼓来表现这个场景,你想怎么演奏?(稍停试试)(找两学生上来展示) 让我们欣赏鼓手的表演,听他们在力度、速度上是怎么表现的?(欣赏《滚》第一部分) 师:速度生:越来越快,师:力度生:越来越强 师: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想象到什么样的场景? 生:核桃越来越多,越快,晾晒核桃······滚落开来 师: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老师给个节奏xx xx(慢弱),试试生:··· 师:表现核桃越来越多呢?(加快)再多呢()非常多呢()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案 第27节萧友梅与黄自 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二、新课 (一)音乐作品《问》 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 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 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作品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 (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共十个乐章。 (2)创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1932年,作者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以讽刺时政。 (3)音乐体裁形式——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 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歌剧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式的表演,清唱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清唱剧与康塔塔相比,它的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 (4)聆听对比: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比较它们从速度、力度、音色、情绪和风格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拓展与探究 在了解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四位音乐家生平简介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探究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及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伟大的旋律——聆听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有感(原创)

伟大的旋律——聆听德沃夏克《自新大陆》有感(原创) 夜已经深了,收音机忽然传出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室友们立刻停止了卧谈,静静地聆听着这迷人的乐曲,没人发出一丝儿声响,连呼吸都很轻微。夜幕笼罩下校园,万籁俱寂,一切都在沉睡之中,独有这间陋室,回响着大师的旋律。 那是20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一夜,仿佛大师悄然走来,他离我们是如此的近。乐声在空中流淌,小小陋室弥漫着庄严而肃穆的气氛,听者以敬畏之心,触摸大师的脉搏,倾听大师的诉说,与大师的心脏一起跳动。这旋律引起我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一切的一切,都在脑海中消失,除了《自新大陆》,除了德沃夏克。一直到曲终,没有人说一句话,似乎任何响动都会破坏这种氛围。听完全曲,我们带着对家乡和亲人无尽的思念进入梦乡。 《自新大陆》这部伟大的艺术杰作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世界音乐史上颇负盛名的一部作品,自1893年诞生以来的一百余年间,作品流传到世界各地,被无数乐团演奏过,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百年经典,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捷克音乐具有优秀的传统,德沃夏克自小就受到本民族音乐的熏陶,他的音乐来源于波希米亚,人们形容舒伯特乐曲的“天真、忧伤、甜美、真诚”等词,也适用于德沃夏克,他被称为“波希米亚的舒伯特”。 德沃夏克出生于1841年,因家境不太好,从小就自食其力,一边做帮工一边学琴,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6岁那年,他征得父亲同意,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1892年,德沃夏克应邀出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次年创作了享誉全球的传世杰作《自新大陆》(《e小调第九交响曲》)。他在美国旅居三年,因无法忍受思乡之苦而辞职回国。1904年5月1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因脑溢血溘然长逝,捷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自新大陆》吸收了不少黑人音乐和印第安土著音乐的元素,意在用甜美的旋律将新大陆介绍给祖国的人民,同时在蕴含着波希米亚特色的旋律中表现出自己深厚的乡愁。 全曲分四个乐章,人们最喜欢最熟悉的是第二乐章,这是整部交响曲中最重要也最优美抒情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我们常常听到的就是这一乐章,其浓烈的乡愁,正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这一乐章的旋律十分简单,前四个小节是: 稍微懂一点简谱的人,都能哼唱。这样的乐句,是不是有点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高中音乐《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欣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简单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感受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学生根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实践活动。四、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童谣》的旋律谱。 (二)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简单创编打击乐作品。 教师活

自新大陆赏析

一写作背景——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我们知道,德沃夏克这样一位平民音乐家,自始至终保持着他那颗平常的、与民亲近的心境。他的音乐天才就在于汲取民间音乐的精髓,无论这种精髓是来自捷克、茨冈、莫拉维亚还是波兰。当他亲临其境,在“新大陆”体验美洲音乐的时候,他的这种激情仍然喷发而出:自然、持续、流畅而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德沃夏克对美洲黑人音乐之所以兴趣盎然,其中的缘由想必是他那种无处不在的浓浓的乡愁:强烈而痛苦的乡愁。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德沃夏克的故乡被德国人贬损为低劣民族而肆意践踏,当他看到美洲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样面临着被人蹂躏、任人宰割的命运的时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触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楚! 德沃夏克内心可能不止一次地发问:难拿到“斯莱夫(SLAVE)”一词真的源自“奴隶(ESCLAVE)”相同的民族精神,强烈感情交流,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新大陆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新大陆交响曲》的动人音符中还浸透着一个捷克人发自新大陆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是深蕴于作曲家对美国新鲜感受中的深刻内涵,是贯穿在交响曲中的民族之魂。因此,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才以更加雄浑的情感之弦,与各国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自1893年在纽约首演以来,人们都说,《新大陆交响曲》“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设有指挥过它”。二全曲赏析指南——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解萧友梅与黄 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理解、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相关清 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 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 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 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 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 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 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相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 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 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对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 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 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 与前一课作品实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 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 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对应内容。 2.能够有一定表现地歌唱《问》,初步学会读合唱谱欣赏合唱。

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音乐主题 教案

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音乐主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够为《“自新大陆”第四乐章》第一主题试着填写歌词。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听、唱、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念故乡》片段,提问: 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由谁作曲?是哪一部著名的交响曲的主题? 二、欣赏《“自新大陆”第四乐章》 1、介绍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2、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四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 第三单元 第六节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欣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简单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感受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学生根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实践活动。 四、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摘要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为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更是他一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在整个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佳作。其中的《自新大陆》更是脍炙人口、享誉世界,本文将就《自新大陆》和作者、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引言 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雾般的雨丝飘落在伏尔塔瓦河上,打湿了河畔的石阶,也给查理四世的雕像披上了一层迷离的光泽。通向河边的小巷曲折幽长,巷口的酒吧里透出朦胧的灯光,一位老妇蹒跚前行,摇曳的身影在石路上拖得老长。河对岸高处的城堡区,雨雾中的旧王宫和圣维特大教堂如同悬浮在半空中的圣殿,成为夜空中最璀璨的地方,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人们。在这座城市里,你可以在深巷中听见卡夫卡忧郁的叹息,可以在广场的长椅上感受到昆德拉锐利的目光,可以在“临时剧院”的舞台上瞥见斯美塔那的背影,也可以在整座城市的光下,沉浸在德沃夏克的每一曲交响乐中。多么幸运的,德沃夏克和他的音乐在这里相遇。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音乐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将会使我们更加了解这部作品以及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历程。人、音乐、城市在此汇聚,交织出了最完美的篇章。 德沃夏克的简单介绍

安东尼·德沃夏克,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来自于波西米亚之地——布拉格。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青年时期因为音乐天赋突出而被送入音乐学校学习。后来转入斯美塔那组建的“临时剧院”中工作,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妙的相遇。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大量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同时也深受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为他的音乐添上了独特的印记。同时斯美塔那在德沃夏克自己的创作中也给予了他不少的指导,两位大师的相遇必将创造出新的奇迹。之后的三十年中,德沃夏克的创作逐渐成熟,主要作品有《斯拉夫舞曲》、《交响变奏曲》、《捷克组曲》、《D大调第六交响曲》、《G大调第八交响曲》等。同时他也开始担任乐队指挥,为他的音乐事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892年,德沃夏克受邀离开布拉格,前往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 当德沃夏克踏上这块陌生的新大陆时,如同孩子般涌出了无穷的好奇心。欢迎他的有3 00人组成的庞大合唱团和多达80人的管弦乐团,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规模。德沃夏克在回忆中说道,对主人的热情好客他并不感到意外,倒是纽约港口停泊的大轮船让他印象深刻。德沃夏克的音乐才能之一,就是他能够随时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转化为他的音乐灵感。当他初次接触美洲的音乐时,最吸引他的是古老神秘的黑人音乐,原因恐怕也是两者同样的浓浓乡思所引起的共鸣。故乡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灵感源泉,第一次离开故土来到遥远的新大陆,这种思念自然而然的逐渐化开。当他看到黑人和印第安人惨遭剥削和压迫时,听到充满了民族旋律的“黑人灵歌”与“印第安民谣”时,思乡之情迸发而出。由此,在1893年5月,他完成了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思乡之曲”——e小调第九交响曲。他将其命名为《自新大陆》(From The New World)。 四年任期结束后,德沃夏克回到了故乡,继续进行创作。他在之后完成了许多交响诗、室内乐、管弦乐、歌剧等作品。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离世,死因是心衰竭,享寿63岁。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为他举行了国葬。 《自新大陆》赏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