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先秦)

中国古代史(先秦)

中国古代史(先秦)
中国古代史(先秦)

中国古代史

第一讲:先秦时期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

一、禅让制

1、禅让制的含义:禅让制又叫军事民主制,是指在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在部落联盟会议内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起具体做法是选贤与能。

2、禅让制推行的表现

(1)传说尧任部落联盟首领时,选择了品德高尚的舜为继承人。尧年老时,根据部落联盟会议的决定,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

(2)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3、对禅让制的认识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它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阶级、国家的出现,它必然要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二、原始社会时期的的经济

1、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分工

(1)原始人群时期: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未经加工过的石器,即打制石器,因此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2)氏族公社石器:人们已经对所使用的石器、木器和骨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这些石器被称为“磨制石器”,设一时期又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分工

①在原始农业产生以前,男子从事狩猎,妇女从事采集,氏族成员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主要是通过妇女的采集活动来供应的。

②原始农业产生以后,妇女仍主要从事采集工作,男子则从事农业生产,氏族及部落成员的食物逐渐变为主要靠农业供应。

2、原始社会后期的商品交换活动

(1)商品交换产生的原因: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求不断增加和扩大,而人们无法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产品,于是便有了商品交换。

(2)原始社会后期商品交换的特点:商品交换的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商业尚未从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3、原始农业的产生

(1)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用石刀、石斧除草,然后放火焚烧,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

(3)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刀耕火种一两年后,土壤肥力下降,为了寻找新的土地,人们不得不到处迁徙,生活十分艰难。

三、原始社会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1、艺术方面

(1)人们已经会唱歌、跳舞,但这仅是为了进行祭祀活动的需要。

(2)人们逐渐有了爱美之心,他们已经会在制成的陶器上刻画各种花纹进行装饰。

2、思想状况

(1)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认为是神在操纵者自然和人类,便产生了早期的祭祀和各种图腾崇拜。

(2)人们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所以在许多出土的墓葬中有许多随葬品的存在。

第二部分:夏、商、西周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1、夏朝的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我国从此进入到奴隶社会。

2、王位世袭制确立的过程:夏朝建立以后,禹按传统禅让的惯例,选定伯益为继承人,但他却暗中扶持自己的儿子启。禹死后,启凭实力夺取了王位,王位世袭制正式确立。

3、评价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顺应了我国进入奴隶社会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它的确立,标志着天下为公被天下为家所代替,禅让制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我国历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基本上沿用了世袭制。

(二)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行政管理制度:商朝在中央设相和卿士等,分管政务;在地方封侯和伯,他们作为

方国首领须按时向国王纳贡,臣服于商朝,并奉命进行征战。

2、夏商时期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装扮成上天意志的执行者,打着神的旗号统治人民,具有神秘色彩。

(三)西周分封制

1、西周大规模实行分封制的原因和目的: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

2、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1)内容:周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

(2)分封制条件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①权利:受封诸侯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②义务: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按时纳贡,替周王镇守疆土,并带兵随同周王作战。

3、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

4、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从分封对象看,呈现出分封类型的多样性。

(2)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从分封的结构看,实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评价分封制

(1)积极性: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拓展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国家政权趋向严密,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消极性: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权,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号令,最终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分裂,分封制走向瓦解。

(四)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概念: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项制度。

2、宗法制实行的原因和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方面的矛盾。

3、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宗法制规定,各级贵族及爵位均由嫡长子继承,他们被称为大宗,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子弟称为小宗,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但是,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宗法制的特点: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把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其中最显著地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5、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质内容,二者互为表里。

6、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的实行,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此后,在我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上,也基本遵循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五)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早期的王权实际上是一种强权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秘与迷信色彩。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表明此期的国家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5、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

1、夏朝时期的农业

(1)夏朝时期的农业的发展状况:夏朝时期,我国早期农业处于石器锄耕的阶段,木和骨耜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工具,同时,农田水利工程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2)夏朝农业的特点:由于夏朝已进入奴隶社会,使用奴隶劳动是其新的特点。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开始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昂贵,且置地相对柔软,所以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原始农具仍是人们重要的生产工具。

(2)耕作技术方面: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使土地可以连续耕种,极大地土地的利用效率。

(3)农作物种类方面:西周时期,后世农作物种类多已具备,农作物品种更加丰富。

(4)人们的生活状况: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不断迁徙走向定居,中国农业从此独立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中国早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一般表现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一般表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施肥、灌溉技术的

掌握和提高等。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

1、我国古代手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概况:我国古代手工业最初是与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它逐渐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状况

(1)特点: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这种局面被称为“工商食官”。

(2)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

①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在集中的大作坊里进行生产。

②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十分精美。

③我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

④产品主要供各级官府和贵族使用,基本不用于商品交换。

(3)夏商西周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①冶金方面

A、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经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走向繁荣,青铜器的铸造是最主要的成就,其中杰出的代表是商朝的后母戊鼎和西周的四羊方尊。

B、冶铁业方面:我国早在西周后期就出现了铁器。

②制瓷技术:商朝烧制出了我国最原始的瓷器。

③丝织技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B、商朝时期已经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C、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商业

1、夏朝的商业:我国商业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继续发展,具体表现是当时已经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人。

2、商朝时期的商业:商朝时期的人们善于经商,所以后世把经商的人成为商人。

3、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商业的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称为工商食官。

(四)西周井田制

1、井田制产生的原因: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奴隶制国家掌握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2、井田制的内容

(1)井田制的发展历程: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在西周时期达到了鼎盛,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

(2)井田制名称的来历:夏商西周时期的土地十分平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所以被称为井田。

(3)井田制的内容:井田制规定,周王是一切土地的所有者,他把土地分封给各级奴隶主贵族,受封者只能时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各级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3、井田制的特点

(1)从所有权上看,一切土地属于周王

(2)从生产关系看,奴隶主驱使广大奴隶和庶民在土地上集体耕种。

(3)在产品的分配方面,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成果。

4、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井田制决定分封制,分封制具有维护井田制的作用。

5、井田制的实质和评价

(1)实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2)评价:井田制在夏商西周时期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西周走向强盛。但在春秋时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私田的不断增加,井田制不断遭到破坏,最终走向解体。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甲骨文

(1)含义:商朝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

(2)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发现于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最早由清末学者王国维释读成功。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证明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商朝历史的正确记载。

(3)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是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

2、西周的金文和大篆

(1)西周金文:西周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又叫钟鼎文,最著

名的是毛公鼎。

(2)大篆:大篆创立与周宣王时期,是一种较为统一的文字。

3、夏商西周时期的天文历法

(1)夏朝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夏小正。

(2)商朝时期,对夏朝的历法进行修订,制定了“殷历”。

第二部分: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大分裂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

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

(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1、春秋争霸战争的背景

(1)西周末年,周王室势力衰微

(2)各诸侯国拥有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权,他们不再听从周王号令

2、春秋争霸战争的目的和实质

(1)目的: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2)实质: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3、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1)齐桓公称霸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②标志:葵丘会盟

③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他任用管仲为相,对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2)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世纪末,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打败楚军并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个霸主。

(3)楚庄王称霸:晋文公死后,晋国从此衰落,楚庄王出兵北上打败晋国,并声称要逐鹿中原,饮马黄河。在洛邑郊外,他向前来犒劳楚军的周王使者问鼎之轻重大小,暴露了他取代周王的野心。

(4)吴王阖闾称霸: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的辅佐之下,打败越国并出兵中原。

(5)越王勾践称霸:吴王夫差灭亡越国后,越王勾践带领人民励精图治,他每天坚持卧薪藏胆。经过治理,国家迅速发展壮大,最后灭亡了吴国并出兵中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4、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也即“春秋无义战”。

(2)影响

①长期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使诸侯国的数量极大地减少,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③战争加速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加速了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④各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纷纷加强了经济建设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⑤战争严重地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加速了奴隶制度瓦解的进程。

(三)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和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

1、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1)原因

①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四天的数量日益增多,井田制受到严重破坏,分封制走向瓦解。

②随着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对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日益不满,迫切要求夺取国家政权。

(2)表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3)影响

①标志着我国封建制度基本确立,我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③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变成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2、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自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之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2)目的:各诸侯国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国家的统一。

(3)典型战役:齐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秦赵长平之战。

(4)影响:战争继续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但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统一的进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

(1)齐国管仲改革

①改革的目的:为了实现齐国的富国强兵

②内容: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征收制度

③影响:改革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为齐桓公首先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鲁国的初税亩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94年

②内容:实行了以亩积为单位的赋税征收制度,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要向国家交税。

③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④影响:鲁国的“初税亩”改革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3)秦国的商鞅变法

①变法的背景

A、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B、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封建经济的要求。

C、秦国偏居关中,面临一些不利形势,但也有着许多有利的历史机遇。

②变法的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③变法的内容

A、经济方面:“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B、政治方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制订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分封,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C、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

D、社会生活方面:扎社会风尚习俗领域内进行改革,强行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A、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为确立和巩固封建制度而进行的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变法运

动B、地位: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大的一次变法。

⑤商鞅变法的意义及其表现

A、意义:使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B、具体表现

a、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b、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

产。

c、军事上,奖励军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⑥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B、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C、未能与一些旧制度、旧习俗和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⑦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A、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B、变法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

C、商鞅变法的意志坚定,严格地制定并执行了各项改革措施。

D、变法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1、原因:频繁的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

2、民族融合的途径:民族大迁徙、民族征服和民族兼并。

3、民族融合的表现

(1)华夏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相处

(2)各少数民族在和华夏族交往的过程中慢慢的接受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华夷之别逐渐消失。

4、民族融合的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为后来秦的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1、铁制农具的使用

(1)铁器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人工冶铁开始出现,铁制农具的使用范围开始出现扩大的趋势。

(2)意义:铁制农具的使用,扩大了耕地的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从此有了重大的提高,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铁器时代。

2、牛耕技术的推广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影响: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大量劳动力的以解放出来,从此牛耕技术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我国农业生产从依靠人力转变为依靠畜力,因而使我国农用动力史上的一次革命。

3、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灌溉事业

(1)水利灌溉事业发展的表现

①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

②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③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关中主持修建了郑国渠,使关中地区变成了沃野。

④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⑤人们发明了水利灌溉工具桔槔。

(2)作用: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提高了农业产量。

4、私田的产生

(1)私田的含义:私田是指各级奴隶主贵族在公田以外另外开垦的荒地。

(2)私田大量产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劳动者开垦大量的荒地,增加了私田的数量。

②私田不用向国家交税,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3)私田产生的影响:公田大量荒芜,井田制受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封建生产关

系的产生。

5、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

(1)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私田数量大量增加。

(2)内容:私田主人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让农民交出大部分劳动成果,自己保留部分农产品。

(3)意义:它的产生更进一步地破坏了井田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生产效率。

6、小农经济的形成

(1)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②精耕细作;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的形成过程

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②原因及表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是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4)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①有利因素

A、鉄犁牛耕技术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C、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D、历代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②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A、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农业生产始终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顽固的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B、封建剥削的沉重,使小农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C、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分开垦,导致了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的恶化。

(5)评价小农经济

①积极性

A、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的主要动力。

B、它是历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固,所以得到封建政府的支持,因而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②局限性:它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占统治地位,它的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农民所受到的剥削沉重,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6)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7、重农抑商的古代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重农抑商指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对工商业的发展进行限制。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最早提倡者。

(2)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②农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③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重视农业可以通过征收土地税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④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农民从土地上流失,造成许多的社会问题。

⑤商品经济不发达,拥有货币和经营店铺不如经营土地更有保障。

(3)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①积极性:它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一时期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的。

②消极性: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重农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得到发展。

(2)伴随小农经济的出现,产生了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工商食官”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冶铁业: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青铜技术方面,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出土了莲鹤方壶。

(2)纺织业和漆工艺

①纺织业:战国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②漆工艺:采用了夹技术,漆器更加精美。

(3)煮盐业:当时开发了山东的海盐、山西的池盐以及四川的井盐。

(4)酿酒业:用曲造酒是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

(5)出土了我国第一部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它记录了齐国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在当时世界上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

(1)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高度繁荣,铸造了许多的货币,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大多数诸侯国的都城成为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2)出现了一批资金雄厚的大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2)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官府控制商业即“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4、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的认识

(1)商人的活动主要在大城市中进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仍占统治地位。

(2)销售的商品大多是服务于社会上层的奢侈品。

(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1)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注意发展经济。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以及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推广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特点

(1)生产工具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主要表现在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方面。

(2)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井田制下的集体耕种被封建的小农经济所代替,个体手工业作坊开始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3)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

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得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或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以至万事万物作出解释,并著书立说,相互辩论所形成的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走向瓦解,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推动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势力衰微,国家分裂,政治和文化上失去了统一的权威,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阶级关系上:士的阶级日益活跃并受到了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级的利益,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人才方面的条件。

3、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1)主要流派: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杂家、农家、兵家以及小说家等。

(2)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以及韩非子等。

4、“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

(1)“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它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及后来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儒家学派

1、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整理和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书籍,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武帝以后,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着尊为圣人。

(2)孔子的思想主张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以为仁”,做到待人宽容等是实现“仁”的途径。

②政治方面

A、孔子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孔子主张统治者可以对旧的制度进行一定的革新,但反对强烈的社会变革。

③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著名主张。

(3)评价孔子的思想

①“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当时社会动乱的情况下,他强调人道的原则和主张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孔子所主张的“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②孔子主张统治者可以对旧的制度进行一定的革新,但是他又反对强烈的社会变革,这是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

③在教育方面,孔子最早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有教无类”的思想使广大平民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2、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孟子的思想

①孟子的生平:孟子名轲,战国初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被后人与孔子的思想一起称为“孔孟之道”,汉武帝以后,他被历代封建统治着尊为“亚圣”。

②孟子的思想

A、政治方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实行“仁政”的思想。

B、民本思想方面: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C、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重视教化的作用。

(2)荀子的思想

①政治方面:他提出了“仁义”和“王道”以及“以德服人”的主张。

②民本思想:认为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这一思想对后世尤其是唐太宗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③人性论方面: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要用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向善。

(3)比较孟子与荀子的思想

①相同点:他们都属于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都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都强调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②不同点: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4)孟子和荀子的思想的影响

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并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了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学派

1、老子

(1)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总是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食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②政治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他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

2、庄子

(1)庄子简介:庄子又名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的思想主张

①他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他认为只要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道家思想的影响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在西汉初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使西汉在“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下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迅速恢复了经济,使西汉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

(四)法家学派

1、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和韩非子等,其中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的主张:他认为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群臣,主张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2、法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法家思想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顶点,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所以在秦国以及后来的秦王朝的到了极大的推崇。

(五)墨家思想

1、代表人物:墨子

2、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3、评价

(1)进步性:他的思想主张代表了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主张。

(2)局限性:由于当时我国社会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十分激烈,所以墨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六)“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原因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

2、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精神成为后世社会重视人才的理论来源。

(七)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1、《诗经》

(1)《诗经》的内容:《诗经》相传为孔子所编订,主要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共305篇,因此又被称为“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主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它集中反映了贵族和平民的状况,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西周宫廷乐曲的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诗经》的特点: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诗经》的地位: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4)《诗经》的影响:《诗经》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2、楚辞

(1)楚辞的创始人:屈原

(2)楚辞的含义:屈原将楚国方言与南方民歌相结合,开创了新的诗歌体裁,又被称为骚体诗。

(3)楚辞的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4)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力,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结合起来,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了自己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离骚》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3、先秦诸子散文

(1)代表:老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以及韩非子等。

(2)特点:

①老子的文章具有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抽象的哲理。

②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立论严肃凝重,深沉慷慨。

③庄子的文章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④墨子的文章善于将推理与叙事相结合。

⑤韩非子善长用寓言比喻现实。

(八)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1、天文学

(1)《春秋》中最早记录了关于哈雷彗星的天文现象,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2)在历法的制定上,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一百六十多年。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并绘制了《石氏星表》,它是依据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所记录的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而绘制出来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医学成就

(1)春秋时期的名医扁鹊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被誉为我国中医的“脉学之宗”。

(2)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问世,成为了我国中医的奠基之作。

3、物理学的成就:《墨经》中对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并记载了光学和声学的许多现象,其中的光与影的关系以及小孔成像等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4、其他方面:战国时期出现了用于指示方位的工具司南,后来演变成指南针,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九)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

1、音乐和戏曲

(1)湖北随州出土了一整套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瑰宝。

(2)涌现出一批以俞伯牙和钟子期为代表的音乐大师。

(3)出现了一批以戏谑乐舞为业的优伶。

2、绘画艺术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2)绘画艺术的代表作有《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等。

(3)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刻画了采桑、狩猎、攻战等场面,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各种社会现实。

高三中国古代史考试卷

高三中国古代史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王国,许多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很强的历史价值,据此回答1--10题 1.《诗经》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秦朝 2“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部署了全国统一的战略和策略 C.秦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中提到的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是文盲 4.“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A.张骞通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入藏D.昭君出塞 5一位古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从诗中可看出作者肯定王昭君出塞是因为 A. 昭君出塞是为了个幸福 B. 昭君出塞是为了国家利益 C. 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D. 昭君不畏艰难

6.“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 A.鲜卑族民歌 B.北方汉族民歌 C.匈奴族民歌 D.羯族民歌 7、以下诗句能反映出外来文化对我国古代建筑有重要影响的是 A、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B、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C、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9.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说唐太宗 A.善于用人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 D.勤政贵民 10“胡音、胡骑与胡汝,五十年来竟汾泊”。对此,准确的认识是 A. 唐朝统治者起源于北部少数民族地区 B. 频繁的民族交往使唐朝社会的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 C. 五胡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D. 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重大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回答11--16题。 1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思想理论基础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12.周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则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应该是 A.都是片面的 B.都是相对进步的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13.、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B.儒法之争激烈 C.仁政代替了法治D.封建统治思想成熟 14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 15.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刺史制度B.郡国并行制C.察举制度D.三公九卿制 16.唐初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根据唐朝制度,一道治理黄河的诏令从草拟到执行必须经过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户部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一直是影响和制约中国古代社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高中-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复习资料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 一、夏、商、西周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 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 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 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朝,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2.商朝已有关于日食的纪录(世界最早)。 二、春秋战国 (一)经济 1、农业 (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禅让制 【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姓名:_____ 一、选择题(50分) 1.商朝的灭亡,确切地说是亡于 A.民族战争 B.属国征伐 C.兼并战争 D.权臣篡夺 2.“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对这一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是墨家的任贤的主张 C.是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D.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谋求发展秦国势力4.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5.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含义是 A.了解情况 B.开通道路 C.填补空白 D.开拓空间 6.秦汉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A.适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基础 B.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了多民族国家 7.建安文学的特点不.包括 A.内容充实,关注现实 B.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 C.慷慨激昂,富有生气 D.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8.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9.隋大运河的四段水道中,全在江苏境内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0.“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该句中的“制”是指 A.均田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11.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问世时,不.可能写在 A.竹简上 B.木简上 C.纸张上 D.绢帛上 12.下列关于唐至元明时期我国居民迁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大批北方居民迁居江南②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③东南沿海居民迁往南洋④许多中原人民迁往边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C.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D.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4.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 足”思想的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点归纳! 期末了,知道你们都在和时间赛跑,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今天历史君特别整理了关于中国古代史特征线索,做了一个归纳,希望对你们的期末复习有帮助。重要提示: 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 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全录”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单元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 I HOPE YOU LIKE IT 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I HOPE YOU LIKE IT1 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 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讲解学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互相竞进的时候,我国正经历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夏、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2.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3.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文化是 A.彩陶文化B.黑陶文化C.白陶文化 D 玉器文化4.传说“神农耕而作陶”,反映了当时 A.产生了原始农业B.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C. 原始农业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出现D.制陶业的兴盛 5.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尧、舜、禹时实行“禅让制” 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6.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7.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①武王伐纣②盘庚迁殷③平王东迁④国人暴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③②①8.下列国都不在今河南省的是 A.阳城B.殷C.镐京D.洛邑9.商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辽阔的疆域B.精美的青铜制造艺术 C.天文和历法D.比较成熟的文字 10.首先提出“地理”名称的著作是

A.《诗经》B.《尚书》C.《周易》D.《春秋》11.商朝和西周农业有较大发展,主要依靠 A.耕作方式的变化B.农业工具的变化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D.肥料品种的增加 12.下列诸侯国中哪一个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 A.齐B.楚C.晋D.秦 13.我国是最早使用丝织品的国家,养蚕缫丝可以上溯到 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C.商朝D.西周 14.记载“匹马束丝”的青铜器,其制作年代应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15.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A.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B.西周铸造的“毛公鼎”上,有近五百字的铭文 C.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 D.河北藁城出土的西周时的石砭镰是医疗用具 16.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是 A.《诗经》B.《周易》C.《尚书》D.《夏小正》17.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反映了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8.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A.令民为什伍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尽地力之教D.为田开阡陌封疆 19.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本质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使用 C.公田转化为私田D.诸侯争霸战争 20.战国时,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姜氏而为诸侯,这一事件的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B.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贵族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D.卿大夫与国君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2.公元前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美其名日求富。各大卿族以已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土庶人都有机会求富。这一现象 A. 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 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 C. 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 D. 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 3.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 A. 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B. 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C. 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 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 4.《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任命十人为县大夫。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这反映出当时 A.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 B.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 5.《淮南子》论述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该思想家 A. 受教于孔子 B. 重义轻利 C.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D. 主张兼爱、非攻 6.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3.、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 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 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4.“将兴辽东之段,自洛口开渠达涿郡,以通漕运”,这条运河是指 A.通济渠B.永济渠C.会通渠D.邗沟 5.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唐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 B、唐商品经济繁荣 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 D、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 6. 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对这一史理解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 ) 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D,皇权色彩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高考历史选择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1.夏朝时,世袭制能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 ( ) A.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B.私有制度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对立阶级的产生 2.下列关于夏朝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建立时间距今约四千多年②标志着中国进入奴隶社会③建立时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④活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史记》载:“(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这里的“鹿台”是指 ( ) A.钱库 B.鹿厩 C.舞台 D.粮仓 4.商都殷位于今天的 ( ) A.陕西省内 B.山西省内 C.河南省内 D.河北省内 5.“武王伐纣”中,商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的主要原因是 ( ) A.周武王的军队十分强大 B.商纣暴政激起奴隶反抗 C.商朝前线牧野兵力薄弱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 6.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 B.武王建立西周 C.西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 D.犬戎攻灭西周 7.“国人暴动”爆发时在位的周王是 ( ) A.周文王 B.周厉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8.西周分封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 ) A.周王拥有的权力 B.诸侯国的承认 C.大量奴隶的存在 D.井田制的实行 9.西周规定,井田的所有权属于 ( ) A.耕种者 B.诸侯 C.大夫 D.周王 10.商周时期主要的农具是 ( ) A.木、石和骨、蚌器 B.木、骨器 C.骨、蚌器 D.石、铜器 11.商朝人饲养家畜很多,其用途有①食用②拉车③祭祀④耕地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下列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 C.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 D.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13.右图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出现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4.商民善经商,当时使用的货币主要是 ( ) A.刀币 B.贝币 C.布币 D.圜钱 15.邮驿传递制度的建立不晚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16、商朝的甲骨文①是比较成熟的文字②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③清末在河南殷墟发现④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

高三中国古代史历史阶段特征专项练习

高三中国古代史历史阶段特征专项练习 于水生(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四川江油621702)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 1、“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 2、“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自始注重国防,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它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的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观念所蒙蔽,而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为多。”该“国家”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3、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4、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点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大融合 C.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D.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5、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 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6、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②.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③.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发展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实现了大统一②.由于政策的调整,促 进了封建经济全面发展③.民族间交往加强,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形成④.科技领先世界,"中华文化圈"完全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中国历史文化教(学)案(史前时代、传说时代、先秦时代)

中国历史歌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争不休。 并六国始统一,两汉三国竞风流。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又。 宋元明清帝王尽,中华民族史悠悠。

第一节史前时代 传说时代 一、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约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 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元谋人、巫山人、蓝田人、直立人、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一)中华曙猿 图片欣赏:中华曙猿馆 (二)旧石器时代早中期 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直立猿人 (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山顶洞人 (四)新石器时代早期 裴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 补充小知识:母系氏族 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五)新石器时代中期 仰韶文化,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具备使用红、彩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 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 (六)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大约出现在4900年至4100年前间,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了数个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 (七)青铜器时代 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 二、传说时代 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一.高考真题枚举 全国卷II 1.(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2013)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5.(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6.(2015)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2016)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全国卷I 1.(2010)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 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2.(2011)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2012)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2013)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2014)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2015)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7.(2016)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全国卷III 1.(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海南卷 (2010)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2010)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2010)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 (2011)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