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身 锻炼前你必须要做的

热身 锻炼前你必须要做的

影响关节活动幅度与稳固性因素
1、关节头与关节窝之间的面积差,
2、关节囊的厚薄于松紧度、
3、韧带的多少于强弱,
4、关节周围的骨结构、
5、关节周围肌肉的体积与伸展性、
6、原动肌的力量与对抗肌的协调放松能力
7、年龄、性别、女性、训练项目和训练水平,以及气温等因素也影响关节运动幅度。

气温较低,体表的血管遇冷收缩,血液流动缓慢,肌肉的黏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较差

热身运动的生理效果

使肌温和体温升高 准备活动促使肌温和体温升高,导致神经 传导速度加快,肌肉黏滞性降低,肌肉韧带伸展性加大,酶活性提高,血 流量增加,氧的扩散加快。这些变化的总效果是物质分解与能量释放 过程加强,肌肉收缩力量和速度增加,进而使人体工作能力提高,同时 可减少肌肉疼痛和防止关节损伤。
2.预先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 准备活动可以预先克服植物性神 经功能的惰性,动员内脏器官的功能,使之能迅速地与运动器官的功能 相适应,促进机体更快地进人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准备活动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可在大 脑皮层留下痕迹,这一痕迹效应使中枢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预先提高,使 运动技能的条件反射联系多次接通,进丽使神经系统对不同器官的协 凋作用更加完善。
4.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上述赛前热证和赛前冷漠可通过不 同兴奋性的准备活动加以调整。如出现赛前热证时,可做一些兴奋性 低的准备活动。
2、准备活动的种类及应用 准备活动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其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适宜的兴奋性,使机体功能水平提高,以适应 即将开始的运动,如走、跑及一般体操等活动。
第二类为专门性准备活动。其目的是提高与专项基本练习内容相关的皮层中枢的兴奋性及脏 器的功能。如可进行一些与正式练习内容相近的活动。
第三类为混合性准备活动。该准备活动兼有一般活动与专门准备活动共有的生理效 应。
研究表明,在三类活动中混合性准备活动的效果最佳。 上述几种准备活动都属主动准备活动。还有一类准备活动,如按摩、透热疗法、热水淋浴等物理疗法及其他一些方法,因为它们都没有身体练习的成分,故又称之为被动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及与正式练习的时间间隔是影响准备活动 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在中学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因时间较短,故应 在内容上安排紧凑些。业余训练中的一般准备活动以10~30 min为宜。安排准备活动的强度、时间还要考虑个

。人习惯、季节气候、赛前状 态等。如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灵活性高,准备活动可少些,成年人则可适当加长些。
3、准备活动生理机制
准备活动对其后的动作练习有良好影响,其主要生理机制是通过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在神经中枢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
这一痕迹效应使正式练习时
A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
B调节功能得到改善,
C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得到克服,
D生化反应加快进行。
痕迹效应不能保持很久,准备活动后间隔45min,其痕迹效应将全部丧失。
4、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以及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是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应以体温上升为主要标志。日本铃木洋的研究表明,在自行车功量计上以35%VO2max。的强度运动时,呼吸循环系统功能虽有所提高,但直肠温度经过20min仍无上升趋势,在强度为45%VO2max的运动中,经过15min左右体温明显高于安静时水平(图14-3)。
另有实验证明,以68%VO2max (高于无氧值)的强度作准备活动后,最大工作时的作功量减少,稳定状态时血乳酸增多,最大工作时血乳酸减少。因此准备活动的强度以45%VO2max为宜,心率约达100—120次·min-1,时间在l0min以上。
但年龄、季节、运动专项、训练水平和个人特点等因素的不同准备活动的时间应有差异。年龄小,训练水平低,在温暖季节里准备活动的时间可适当缩短,而在寒冷季节则应适当延长,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间的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在一般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
5、准备活动的内容
准备活动的方式可分为一般性和专门性两种,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正式练习不相似的活动。
例如,体育课开始时的走、跑,跳,徒手操或游戏等,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为目的,使之体温升高,促进新陈代谢。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正式练习相类似的活动,目的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正式练习的调节能力,强化运动动力定型,为正式练习做好机能和技战术准备。
一般性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都是主动进行的,如果仅只借助于按摩、红外线照射、超声波和热疗法等被动手段使身体发热,均不能达到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

从生理学的立场看,热身运动的效果如下:

1. 热身运动可增加肌肉收缩时的速度和力量。

2. 热身运动可改善肌肉协调能力。

3. 热身运动可预防或减少肌肉、肌腱韧带的伤害。

4. 在耐力性运动项目,热身运动可以加速再生气(second

wind)的出现。

5. 热身运动可以改善肌肉的黏滞性。

6. 血红素和肌蛋白结合和释放氧的能力增强。

7. 代谢过程改善。

8. 血管壁阻力减少。

9. 神经感觉受纳器的敏感度和神经传导速度可因体温适当地提升而获得改善。

10. 体温上升,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使活动部位的局部血流增加;血液的流速和流量随肌肉温度上升而增加,能源的供输和代谢物的排除,因而改善。

热身运动的心理效果

俗语说有备而无患,我想这大概是为什么有许多人会认为热身运动的心理效果,更甚于生理效果。在1954年,Malareki观察运动员如能想象做过热身,则运动成绩获得进步。另外一个例子,在1961年,Massey等人进行一项有关心理的有趣研究─受试者从事热身运动,但随后又加以催眠,使他们忘记刚刚做过了热身运动,结果显示,运动能力皆未获得改善。由此可见做热身运动,可使运动者产生心理的作用而影响运动成绩的表现,此外运动者也会较具信心,同时可避免运动伤害的产生。

热身运动与伤害预防

冰冷的肌肉中,肌血流不佳,但经热身运动后,肌血流增加,可改善肌肉黏滞性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而肌腱、韧带和其它结缔组织的伸展性也随之提升,这对一些特别需要关节活动的项目至为重要。热身运动后,因体温升高,可改善身体的柔软性。伸展运动应在热身运动后实施,以获得最佳效果,因为在体温相当低的情况下,结缔组织一旦过度伸展,极可能发生伤害;在合宜的时机实施伸展运动,可减少因肌肉伸展而引起的伤害。

热身运动的适当强度

热身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必须因个人体能情况而异,也必须因项目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体温调节系统的反应效率较佳,因此这些人需要较长、较激烈的热身运动份量,才能达到热身的效果。但是热身的强度太强可能反而因过度疲劳以致弄巧成拙。在寒冬时热身运动应增加。且为了维持上升的体温,必需依赖衣物保温。相反的在夏天里或长距离项目,太多的热身效果,可能因直肠温过度上升会影响运动能力,反而得不偿失。根据研究结果,直肠温上升2℃,似乎即可达热身效果。但在运动场上不易检视直肠温度,所以我们应用其它的方式来衡量。一般来说,身体微微出汗,便可以结束热身运动,也可用心跳次数做为热身运动结束的标准﹝比安静时心跳增加60-80次/分﹞。大致上热身运动进行的时间在十至四十分钟左右,依据年龄、竞技或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体质差异、季节及气温不同,热身运动所需的时间也会不同




总之,热身运动是我们做任何运动之前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步骤,至于选择何种方式的热身运动会因人、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说来,热身运动方式以选择该项目相近的运动为佳,至于要选择何种方式?也因个人的喜好而有所不同,如慢跑、舞蹈、球类及其它特殊的方式。但我们不要忘了,要先暖身再做伸展操。最后再做些与运动项目相关的活动,如冲刺、跨栏、试掷及其它相关项目的活动。如此才能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的运动,得到健康的成果,而不致于败兴而归─未得健康的身体,反得运动伤害回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