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有哪些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有哪些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有哪些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有哪些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有哪些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

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

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

寿的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

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早春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

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

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

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

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

时机地择食。

暮春要吃得清淡

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

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

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养热

早春时节气候仍冷,消耗热量使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另一方面,人体为了御寒也需要消耗热量来稳定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

间的饮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供给。除谷类制品外,还可选用糯米制

品及黄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时补充能量。

养阳

春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

平补适合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仁、豆浆、绿豆及苹果、

芝麻、核桃等。清补是指选用偏凉的食物,如梨、藕、荠菜、百合等。

养阴

阴虚内热体质者,春季易虚火妄动,加重病情,宜多食养阴之品。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腻、油

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虚病在春天加重,可适当服用蜂蜜等

养阴食物以增加疗效。

养肾

春天天气舒爽,是肾功能不佳患者养肾与调理的好时机,此时服用强肾配方与固肾药膳,对肾功能损害初期的疗效较高,患者要注

意春季生活调理,饮食以清淡甘味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黄瓜及香瓜等。

养脑

春天,肝阳上亢的人易头痛、眩晕。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另外,还可用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

养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

物会使肝阳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

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养胃

“饮食上应避免摄取含肌酸、嘌呤碱等物质丰富的猪肉汤、鸡汤、鱼汤、牛肉汤及菠菜、豆类、动物内脏和刺激性调味品,因上述食

物有较强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气体导致腹胀,增加胃

肠负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养气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春季阳气生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而生发,为扶助阳气,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荽、豉、枣、芪等,还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大枣、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看过春

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有哪些的人会看:

中医与养生论文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对运动养生的理解 2016 级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本科201601500060 宗春蕾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 出,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自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因 而多次发出:“不要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的忠告。人类有史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甚至有人花费毕生的精力去从事炼丹和发掘长生不老药的研究。随着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人们不仅满足于长寿,还希望在长寿的同时又更高的生活质量。现在,越来越多 的人意识到了“运动养生”这个概念,开始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生活的观 念也在不断地更新。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完美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 《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 导引之丄,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当时

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 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 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 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 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 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壬冰注:术数者,保生之犬伦:即指 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古人是 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劫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 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养身,还在于养 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崇运动养生的原因。 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也:

中医春季养生

中医春季养生 1、春季养生原则: “养阳气” 《黄帝内经》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体之阳气也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养阳”就成为春季养生的原则之一。 肝气为春季的主气,这个季节肝的功能比较活跃甚至过于亢奋。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本是相克的关系。如果肝气过强就会伤及脾气,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在这一季里,脏腑的功能特点是肝强脾弱,养生的要旨是护肝养脾,尤其是中医说的肝火旺、肝气郁的人,更要注意清肝热、舒肝气,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春季的季节特点是阳气升发,风气当令,乍暖还寒;在人则是阳亦升发,肝强脾弱,体内郁热。故相应的养生原则就是养阳气,助阳升发;避风寒,清解郁热;养脾胃,防肝克脾。 这三个春季养生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精神、饮食、起居、运动防病等各个方面去。 2、春季的饮食原则 春季的饮食调摄也应当遵循前述春季养生的总原则,即: 养阳气,助阳升发;避风寒,清解郁热;养脾胃,疏肝健脾。温补阳气,助阳升发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守《黄帝内经》里提出的夏养阳”的原则。就是说,春天人体的阳气应该与自然界的阳气一同升发,故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既能温补阳气又能帮助阳气升发的食物。根据性味原理,应吃一些味辛性温,入肺经的食物。温能补阳,辛能发阳,入肺经又可以使皮毛的汗孔打开(因为肺主皮毛),有助郁热发散。而且初春多风寒,辛温的食物能解除、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更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如韭、蒜、葱。但是,对于阴虚或阳盛体质的人来说吃这些东西并不适合。有胃病

最新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资料

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春季饮食注意事项 1.饮食要营养平衡 :春季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要保持相对比例,防止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2.春季饮食养肝为先 :按中医观点,春季养阳重在养肝,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注意在春季养阳。且春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而且由于人们肝气升发,也会引起旧病复发。 3.饮食要养阳 :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使人体坚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目前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较少食用外,葱、蒜、韭等都是养阳的佳品。 4.多食甜,少食酸: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如大枣、山药、锅巴等。 5.饮食要清淡: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转变为清温平淡,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在动物食品上,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 6.平时要多喝水 :饮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 7.多食蔬菜人们经过冬季之后,大多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春季人们常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人们一定要多吃点新鲜蔬菜,以便营养均衡,身体健康。 流感的预防措施 1.坚持开窗睡眠,但窗子不能开得太大,而居室内的空气要新鲜、流通。 2.在室内放置一些薄荷油或用米醋熏房间,以净化室内空气。 3.贯众是一味具有驱虫效果的中药,将0 . 5 克的贯众洗净,放置在水缸或水桶之中,每周换药一次,可以起到清洁水源的作用。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与保健 保健就是每个人健康的前提,它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的与平,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幸福。特别就是人到中年,如日中天,正就是人生的辉煌时节;而人至老年,仍就是夕阳无限好,余霞映满天的时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全社会关注的事情——中老年健康长寿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本人正基于这种心情,今天给大家谈谈关于中医养生与保健的问题。给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其实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早就认识到了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颇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讲讲:第一、锻炼保健,第二、心理保健,第三、饮食保健,第四、药物保健,第五、情志与健康。 一、锻炼保健 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体力,又常来自经常不懈的锻炼。因此,加强身体锻炼,也就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措施。 (一)生命需要运动 近年来,世界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副产物如空气污染、噪音等使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生活在文明中的人,精神紧张,工作繁忙,每天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就在沙发上一靠。如此日积月累,体力、体能逐渐衰退,高血压、糖尿病的病魔就会

威胁人的生命力,于就是需要提倡运动。 公元前300年,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写道;“生命需要运动”。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心脑血管病与精神病大大增多。中风、大脑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灾难。2005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2300多万,肥胖者6000万,烟民3、5亿。 医学家认为:“这都就是活动太少,加上神经、精神过度紧张”,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生产的劳动过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反体力的部分在缩减,精神的负担在增加,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化交通与交际工具作用的增长,在客观上促使人们普遍以比较消极的形式度过闲暇的时间。人体的肌力减退,已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血压病与心脏局部缺血症,逐步向中青年靠近,损害了脑力劳动者,甚至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健康。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参加各种运动(包括慢跑),进行体力锻炼,则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提出:“劳动可以健身,”她还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根据这个道理,她创造了“五禽戏”(距今有1800余年)。“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姿态动作,来锻炼身体。她的徒弟吴普按“五禽戏”来锻炼身体,就活到90多岁。后来,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即从此演变而来。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按西医来讲,体力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刺激作用,能改善代谢过程,活跃氧化过程,改善血液循环与呼吸功能。

中医春季饮食养生

中医春季饮食养生 文章目录*一、中医春季饮食养生*二、春季饮食的三个时期*三、中医养生的饮食原则 中医春季饮食养生1、中医春季养生吃什么 1.1、阿胶:阿胶号称女性美容养颜的第一圣品,其不仅具有滋阴清火的作用,同时还能补血美容养颜。春季适当的吃些阿胶可提高睡眠质量,有助于滋阴补肾,特别是对于血亏虚型病人就 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1.2、鸭肉:中医认为鸭肉性凉,特别是具有很好的清补作用。特别是对于阴虚体质,身体虚弱的人,在春季适当的吃些鸭肉可 去烦除燥、健脾养胃。鸭肉炖莲藕,鸭肉萝卜汤等都是民间常见的养生保健汤品。 1.3、甲鱼:甲鱼一直是被称为是最佳补品。中医认为甲鱼具有清补之功效,可滋阴凉血,滋补肾气。特别是对于阴虚火旺,精力不集中,身体欠佳及需保健又担心补过头的人经常食用。 1.4、干贝:干贝是一种味道鲜美,肉质很好的食物。春季适当的吃些干贝具有滋阴补肾,治疗消渴等疾病的作用。另外对于经常感到口干舌燥、食量大、体重又偏轻的人也可适当的多吃些干贝汤就具有很好的食疗价值。 2、春季饮食的注意事项 2.1、饮食要营养平衡。从饮食科学的观点来看,春季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要保持相对比例,防止饮食

过量、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2.2、春季饮食养肝为先。按中医观点,春季养阳重在养肝。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在春季萌发、生长。因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注意在春季养阳。且春季是细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脏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负担最重,而且由于人们肝气升发,也会引起旧病复发,如春季肝火上升,会使虚弱的肺阴更虚,故肺结核病会乘虚而入。中医认为,春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如果春季养生不当,便易伤肝气。为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健康,在饮食调理上应当注意养 肝为先。 2.3、饮食要养阳。阳,是指人体阳气,中医认为“阳气者, 卫外而为”,即指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使人体坚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 3、春季养生要适量运动 再次,春季养生应加强锻炼,即所谓运动调养。冬季,人体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春后就要加强锻炼。 建议大家到空气清新处,如公园、广场、草地、树林、河边、山坡等环境舒适的地方,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要求。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XX大学会计学院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个人论文 文章题目: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 年级专业:xxxxxxxx XX大学 二〇一六年五月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在百科上,“中医养生”,指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饮食调整、精气保养、寒暑调适与适当运动等形式来实现身体保养、驱除疾病、强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如今,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对于健康的概念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有一些共性: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稳定的状态。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11周的学习中,虽然只是接触到了一些皮毛,但是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还是让自己收获颇丰,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上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在赵老师的序言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一门经过我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广泛研究了人体发育和疾病的传变规律而创立的,揭示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整体统一和辩证施治的特点。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医学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讲求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

2020年中医春季养生(课件)

2020年中医春季养生(课件) 中医春季养生 1、春季养生原则:“养阳气”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体之阳气也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养阳”就成为春季养生的原则之一。...... 感谢聆听 肝气为春季的主气,这个季节肝的功能比较活跃甚至过于亢奋。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本是相克的关系。如果肝气过强就会伤及脾气,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在这一季里,脏腑的功能特点是肝强脾弱,养生的要旨是护肝养脾,尤其是中医说的肝火旺、肝气郁的人,更要注意清肝热、舒肝气,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感谢聆听 春季的季节特点是阳气升发,风气当令,乍暖还寒;在

人则是阳亦升发,肝强脾弱,体内郁热。故相应的养生原则就是养阳气,助阳升发;避风寒,清解郁热;养脾胃,防肝克脾。 这三个春季养生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精神、饮食、起居、运动防病等各个方面去。 2、春季的饮食原则 春季的饮食调摄也应当遵循前述春季养生的总原则,即:养阳气,助阳升发;避风寒,清解郁热;养脾胃,疏肝健脾。 温补阳气,助阳升发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守《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就是说,春天人体的阳气应该与自然界的阳气一同升发,故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既能温补阳气又能帮助阳气升发的食物.根据性味原理,应吃一些味辛性温,入肺经的食物。温能补阳,辛能发阳,入肺经又可以使皮毛的汗孔打开(因为肺主皮毛),有助郁热发散。而且初春多风寒,辛温的食物能解除、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更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如韭、蒜、葱。但是,对于阴虚或阳盛体质的人来说吃这些东西并不适合。有胃病的人,辛温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较大,也要少吃。......感谢聆听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 1、春季中医养生保健的几个小常识 春季养生保健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任何劳动和运动,只要 不是过度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勤于动,不要懒,动则促进气血周流,懒则气血流通缓慢。体育锻炼是一种锻炼,劳动也是一种锻炼,人体不断的活动,保 证气血的运行畅通周流,就会有健康的身体。 2、春季中医养生保健怎么消脂排毒 千金难买春来泄,消脂排毒正当时。整个冬天,大多数人处于蛰伏状态:深居简出、 运动量减少,又偏好膏粱厚味之食物,一冬下来,体内积存了大量的脂肪和毒素。古语有说:“千金难买春来泄”,意思指的就是“春季消脂排毒正当时”。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不要一味地偏信民间的排毒药物,其实,简单的苹果和鲜奶就有非常好的排毒功效。 3、春季中医的饮食养生 早春,吃点葱姜蒜,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 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仲春,多吃野菜,古人云,春 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 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 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应不失时机地择食;暮春,要吃得清淡,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 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肠胃不好先养脾,三动作有益健康,专家推荐三个简单易学的养生小动作,能提高肝、脾脏腑功能。吞津”每日上午10时前后,用舌体搅拌口腔,产生唾液后慢慢咽下, 每日36次,可以清除大部分有害物质,有益健康。“揉腹”在胸和骨盆之间用手来回擦 或搓。 最佳时间为每日上午10时前后以及晚上睡前。每次先用右手在胃腔部按顺时针方向 揉12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120次,再用手掌揉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撮谷道”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 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每天坚持收缩肛门100次。

中医养生原则与方法间的对应规则

饮食调摄法 《汉书·郦食其传》言“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篇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古至今,饮食皆为头等大事,人们从食物中获取养分。得以完成生、长、壮、老、已这一系列过程。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状态,让生命过程的长度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的方法,谓之饮食调摄法。 饮食调摄法原则有三,其一为辨明气味,合理调配 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由于生产条件、地理气候环境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存在着饮食上的不同欲求。因此,有人按照膳食结构的不同,把世界上的种族分为三大类: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以乳酪 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黄帝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指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 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此外,食物还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差别,《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提出天地自然间存在的饮食五味等物质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五味不同,不仅其功效不同,对人体五 脏的“所喜所归”也有差异。《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说明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表明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素

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调配贵在其平,不可太过,五味合五脏,五味和谐,则骨、筋、气血、腠理的五味滋养而强盛不衰,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 失却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源,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灵枢·五味》根据“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归纳五味太过与五脏五体病变的关系,如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再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诸证都是“五味之所伤”而导致。这些论述阐明了饮食五味偏嗜对人体的作用不仅是一脏一腑,而是对人体整体的综合影响,因此饮食养生应“辨明五味” 食物还有四气之性,为寒凉温热。此可以分两个概念理解,一为概念上的寒热温热,是指未经过加工的食物本身所具有的性味,如鸭肉寒凉,鸡肉温补等,二为在烹饪过程中,人为对食物施加的作用,使人在食用时感受到不同的温度刺激。如油炸,冰镇,烧烤等,这甚至会改变食物原有的性味。因此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 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 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很庆幸学校给 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 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 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 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 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 的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 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 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 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 三大法宝。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 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 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这三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就是讲解这方面的专著!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的基础。人们常说“健康 是吃出来的”,同时也说过“病从口入”,这些都在说明饮食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我们平时饮食要有规律,调理有法,荤素搭配,注意饮食卫生,进食时要保持身心愉悦,细嚼慢咽。吃东西要有节制,既不能偏食,也不可暴饮暴食,更不能因为减肥而节食。只有这样我们 才有可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重要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而良好的心 态则是开启健康与长寿之门的“金钥匙”。中医特别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对人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所以主张通过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乐”“清心寡欲”“安神定志”等来调节化解人们的悲观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如果我们整日忧虑、烦恼、惊慌、焦虑,冷淡,怎么能使身材健康呢? 再次,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抽烟,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运动,如果我们把 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健康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人每天玩电脑玩手机,坐下了就懒 得动,出门就坐车,运动越来越少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了。什么眼睛近视,肥胖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脏病等一系列的病都来了,而且有趋向年轻化的迹象。俗 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浅谈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短短的八周时间里,对中医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产生了不少的兴趣和感想。 经过这个课程只是众多公选课中的一个小部分,但这堂课的重要性和价值,我觉得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和重视。第一,作为中国从古至今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累积的成就这两方面看就不容小觑;第二,我们作为当代的21世纪的年轻一代,生活中充满了西方文化,当然包括西医。因此,不管是物质还是文化,我们的生活都种满了浮躁和不安。而中医本着“中庸谦和”的古训,让人借大自然之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可谓是真切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医养生看上去即很古老但却又显得年轻,即时尚又奢华。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建立了完美的中医养生理论与中医养生方法,可谓历史悠久。但是在战争年代,内忧外患及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养生是不适时宜的。而在丰衣足食之时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人们又想起了养生,掀起了一股养生热潮。岂不知养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中医养生不是什么人都做得来的,那种半信半疑的人士做不来;那种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到的;那种没有理解中医养生真谛的人是做不对的;那种没有毅力的人是坚持不了的。这样看来,高调中医养生的人只能是一种时尚,只能是随波逐流的弄潮者,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中医养生,也达不到“年近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真谛。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养生

春季中医养生

春季中医养生 春季养生原则:“养阳气”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体之阳气也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养阳”就成为春季养生的原则之一。 肝气为春季的主气,这个季节肝的功能比较活跃甚至过于亢奋。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本是相克的关系。如果肝气过强就会伤及脾气,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在这一季里,脏腑的功能特点是肝强脾弱,养生的要旨是护肝养脾,尤其是中医说的肝火旺、肝气郁的人,更要注意清肝热、舒肝气,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春季的季节特点是阳气升发,风气当令,乍暖还寒;在人则是阳亦升发,肝强脾弱,体内郁热。故相应的养生原则就是养阳气,助阳升发;避风寒,清解郁热;养脾胃,防肝克脾。 这三个春季养生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精神、饮食、起居、运动防病等各个方面去。 春季的饮食原则 春季的饮食调摄也应当遵循前述春季养生的总原则,即:养阳气,助阳升发;避风寒,清解郁热;养脾胃,疏肝健脾。 温补阳气,助阳升发春天,在饮食方面,要遵守《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就是说,春天人体的阳气应该与自然界的阳气一同升发,故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既能温补阳气又能帮助阳气升发的食物。根据性味原理,应吃一些味辛性温,入肺经的食物。温能补阳,辛能发阳,入肺经又可以使皮毛的汗孔打开(因为肺主皮毛),有助郁热发散。而且初春多风寒,辛温的食物能解除、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更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如韭、蒜、葱。但是,对于阴虚或阳盛体质的人来说吃这些东西并不适合。有胃病的人,辛温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较大,也要少吃。 清解郁热,补充津液明代养生家高濂的《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说: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 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5、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中医养生的五大方法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健康讲座-中医四季养生—春季养生

健康讲座-中医四季养生—春季养生 一、春季养生重养阳 ?养阳的方法——运动呼吸晒太阳 ?部位:晒后背,和脾胃。晒双腿,不抽筋。晒头顶,生头发。 ?时间:上午10点到11点(温暖柔和)。 ?人群:婴幼儿每次15—30分钟, 中青年人每次1—2小时,老年人每次20—30分钟。 ?锻炼项目‐‐根据自身体质及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步行、踏青、田间劳 动,行动不便的老人可就近朝阳呼吸。 二、春季养生宜养“生” 春应肝而养生,春季的特点在于阳气开始萌动,是长养人体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春天天气开始暖和了,身体的阳气也就开始慢慢地从闭藏状态变成一种“生”长状态。 ? 养“生”的方法——活动喝茶畅心情 ?1.户外活动,长养生机:踏青春游,慢行骑车 ?2.摆脱春困,充满生气:平卧除困,春茶提神。(卧则血归于肝。平卧时,血就会充分流到肝内,肝的气血充足、气血条达,心脑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决) ?3.心情愉快,朝气蓬勃 ?春季养生茶: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红枣3枚。 水煎入冰糖少 许,代茶饮。

?1.养肝要会养肝气‐‐肝气指肝的“生气”, 养肝的生气目的在于振奋肝的生 机以利于生血气。(养“肝气”的方法—舒情温阳生发品) ?(1)舒畅心情:身体融于大自然,以美好的春天振奋自己的心情。 ?(2)宜吃生发之品:春韭、春笋、豆芽、香椿 ?(3)宜吃温阳补品:鸡汤、羊肉、狗肉 ?2.养肝要会养肝阴‐‐肝体阴而用阳 体阴: ?一是肝居膈下,位于腹中,属阴脏; ?二是指肝藏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 用阳: ?一是从肝的生理功能讲,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升、主动,属于阳; ?二从肝的病理变化看,肝阳易亢,肝风易动。同时,肝以气为用属阳,以血为本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体阴而用阳”。 养肝阴的方法:多吃枸杞与当归,减少熬夜与劳累。 ?3.养肝重在舒肝气‐‐肝主情志,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柳枝),属木应 春。所以春天应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之机舒畅心情;心情舒畅了,气血方能调达;气血调达了,五脏才能安和。所以春天养肝贵在舒肝理气,避免抑郁。 肝的疏泄功能影响气机的调畅。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舒肝气的方法:顺其自然调情志,橘皮萝卜畅气机。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的几个小常识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的几 个小常识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春季中医养生保健的几个小常识立春以后,阳气开始升发,所以春季养生保健一定要顺应春令,注意气候多变,中医专家提示,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调养养生。 1、御寒防风莫忽视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 2、饮食调养是关键 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选用甘辛、性温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酸涩、粘硬和大辛大热之品,防止助热生火。 3、锻炼运动很重要 春季养生保健运动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的活动,适当的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

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适应春季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主要。 4、精神调养很有益 春季养生保健精神调养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春季中医饮食养生 早春吃点葱姜蒜 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乍暖乍寒。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影响脾胃运化。此时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

养生四项基本原则

养生四项基本原则 节饮食 《医学心悟》:”人身之贵,父母遗体,饮食非宜,疾病蜂起。”《内经》中更把节食提到养生的第一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的不断增长。《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疔)。”每餐饮食过饱,使血液集中于胃肠,就会导致脑部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现象,因而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糖尿病等。并且,饮食过量,摄取营养太多,热量过剩,也会容易肥胖,而肥胖又引起多种疾病。 节制饮食,并不是不吃饱,不吃好,而是应对饮食的量、味、冷、热、软、硬、荤、素等加以适当限制。适当节制饮食,主要是减少主食摄入量,而对有利于防止组织器官衰老的食物如牛奶、豆类及其制品、鱼类、蔬菜、水果、瘦肉等都可酌量增加,而富含脂肪及高糖的食物也应减少食用。《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慎风寒

《医学心悟》:“人身之中,曰荣与卫。寒则伤荣,风则伤卫,百病之长,以风为最,七十二候,伤寒传变。”肌肤腠理的机能具有调节温度和使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风寒伤人,一般均由于腠理失密。患者首先有一阵冰凉的感觉,毛发耸立,进而发展成恶风恶寒、发热疼痛或拘挛或胀痹。如果能够内气充实,腠理致密,就有抵御风寒的本钱。慎风寒是养生家的首要课程,《内经》云:“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惜精神 《医学心悟》:“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我们生活在一个空前纷繁的时代,好像一切就在眼前,但得到一切又是那么难,人的欲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的精神备受煎熬,加之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人们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于是现代人便出现了比以往社会更严重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恐慌、失眠。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疾病有50%~80%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等。因此,老年人在注重养身的同时,更 应重视养神与调神。

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3月16号下午,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俱乐部举行中老年人健康保健暨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本次活动主要是为了对中老年人的健 康保健进行预防式宣传,对高血压的患者 及高危人群进行中医药防治指导。城南中 心邀请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唐俊主治医师对在场全体中老年人进行高 血压的中医药养生保健宣传与指导,活动上唐俊主治医师主要讲述了对高血压的预防:1)合理膳食;2)控制体重;3)戒烟限酒;4)适量运动。并重点介绍了中医养生保健:1)生活起居(环境、膳食、睡眠、排便、运动);2)食补药补(食疗方剂);3)中医按摩方式方法;4)中药饮片的煎服。并针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情况提出了几个好的食疗方剂。唐俊主治医师详细介绍了高血压 如何预防与如何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对中医 按摩的手段和中药饮片的煎服进行详细的指导。 活动上每一位中老年人都认真聆听了唐俊主治 医师的讲解,对高血压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有 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对高血压的认识,降低了 对高血压的恐慌感。 本次活动提高了城南社区的中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降低城南社区高血压的发生率,让城南社区的中老年人更好的对疾病的防治,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作用得以重视,唐俊主治医师代表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表达了社区工作人员对每一位中老年人的真挚的关心。 至此,中老年人健康保健暨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宣传取得圆满成功,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意识得以提高,为中老年人的健康做出有益贡献。 本次讲座人数92人,测血压人数48人,现场咨询人数32人,发放健康手册80本,健康宣传资料324张。 德阳市旌阳区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谈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姓名:曾伟燃学号:2009111183 系别:09级临床医学6班“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中所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上》所说的“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以及《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具有其深度的养生思想观: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

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同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的看法: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