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浅谈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浅谈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4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脐静脉置管后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了44例脐静脉置管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治疗,及护理进行分析,包括

预防感染,防止导管脱落,与移位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情况。结果脐静脉置管

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中并发症少,护理方便,减少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方便辅助检查的取血。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行脐静脉置管可以为其提供早

期静脉治疗通道,减轻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词】脐静脉置管术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应用护理

脐静脉输液是NICU治疗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部分新生儿是通过外

周浅静脉置管输液完成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情危重,在抢救过程中需要反复

且快速输注药物及抽血检查,需要长时间静脉营养,输入高渗的液体等。由于极

低出生体重儿外周浅静脉留置时间短,反复穿刺带来痛苦,也给工作人员增加了

工作量。2010年2月-2011年1月共给44个极低出生体重儿行脐静脉置管术。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1月我科NICU一共收治了44例极低出生体

重儿,男28例,女16例,胎龄为28周-34周,体重为1000-1400公斤,有34

例为剖腹产,10例为顺产,6例是双胞胎,3例有新生儿窒息,均为本院妇产科

分娩后20-30分钟专入我科。

1.2置管方法患儿断脐都均保留脐带2-3cm,用无菌盐水纱布包扎,和患儿家

人谈话取得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所用导管为(法国,美德医用导管集团,型号:1194.12,3.5F)的脐静脉导管,由2位具有脐静脉置管术资格的医师和护士对患儿行置管术。置管时患儿仰卧位,必要时镇静,常规暴露消毒术野皮肤,直径10~12cm,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导管先用5U/5ml肝素冲管。

在脐带根部系上一根丝线,以减少出血,用剪刀或手术刀切断过长的脐带,保留

1cm的残端,暴露脐静脉,使脐静脉与腹壁成30~45°角,略偏左腿,导管插入时,方向稍偏右上方约30°角,可与腹内脐静脉成一直线。深度约1.5×BW+5.6cm,回抽见回血,在脐带切面作荷包缝合并将线绕插管数圈后系牢。敷无菌纱块,用

弹力绷带固定。置管后常规拍胸腹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粘贴管道长度标识,记

录置管时间,保留时间,连接输液,用输液泵持续,匀速的泵入液体。

2 结果

本组43例例置管成功,1例导管打折,置管失败,置管成功率97.7%。一例患

儿在置管第六天出现腹胀,予拔管观察无异常,一例置管第七天出现堵管,留置

时间为6-10天,平均留置8天,拔管后导管尖端培养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其余为阴性,无并发症。

2.1护理措施保持管道固定通畅,应每日,每班检查,记录导管外露长度,及

时发现有无打折,移位,治疗时应抽回血,如未见回血不能治疗,并通知医生,

使用时要无菌操作,每8小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1次,每24小时用肝素盐水

正压脉冲封闭导管1次,不同药物之间也应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药物之间的配

伍禁忌引起沉淀,导致堵管。

2.2预防感染严格消毒隔离制度,禁止探视,控制入室人数,护理人员固定,NICU地板每日用含氯500mg/L消毒水拖两次,每天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两次,每

次1小时,以及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空气净化机24小时工作,室

内空气细菌培养两周1次,室内物品定时更换消毒,患儿的培养箱里外每天用含

氯消毒剂擦拭一遍,每3天更换一次培养箱,终末消毒备用,护理人员接触每一

个患儿前后必须认真洗手,脐部伤口保持敷料干洁,每24小时用安尔典消毒导

管周围皮肤,更换无菌纱布,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皮肤嫩,薄,容易过敏或破皮,所以不适合粘贴胶布,用无菌弹力绷带固定敷料更方便,大小便及时更换和清洁,伤口未拆线前不能洗澡。输液管路24小时更换一次,配药及连接输液要注意无

菌操作,保持管路通畅。

2.3预防并发症(1)预防栓塞,由于脐静脉插管时损伤脐静脉血管内膜,使血

小板粘附或婴儿哭闹时腹腔内压增高使血液返流导管,引起血栓,推注药液易引

起气栓,推注药液时要认证检查,确保有无空气进入,发现导管有回血立即用生

理盐水冲管,及换接各种液之间用少量生理盐水冲管,预防配伍禁忌引起结晶堵管。输液泵持续,匀速不低于3ml/h。(2)预防肺水肿,由于脐静脉导管插入下

腔静脉,容易导致肺水肿,应严格按医嘱执行输液速度,严密观察。(3)预防

脏器损失,插管时动作轻柔,防止粗暴动作,穿破血管,损伤附近脏器,置管过

程中注意观察有无腹胀,出现腹胀立即拔管,密切观察。

3 护理体会

脐静脉置管操作简单、安全,为危重新生儿抢救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快捷且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良好的静脉通道是急救的重要途径,由于导管前端已达下

腔静脉,官腔粗,可以快速输液,同时又避免了因为输入高渗透压液体造成的局

部坏死,有利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及静脉用药,减轻患儿痛苦,且护理方便,并发

症少,本组患儿有一例拔管尖端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阳性,患儿无不适,考虑是

取样时污染,无特殊处理,脐静脉置管为患儿减少许多反复穿刺的痛苦,使患儿

能安全的接受营养支持,也便于静脉采取血,减少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减轻了

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林志波,张南山,杨民招脐静脉置管术与周围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新生儿抢救.

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脐部是新生儿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连接了新生儿的身体和外界,新 生儿刚出生不就,脐带断端尚未愈合完善,就成为了开放式创口,通过这一介质,很多病菌和微生物都会进入到新生儿的体内,同时新生儿免疫能力比较差,一旦 体内进入了病菌和微生物,就会导致其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对新生儿的生长发 育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新生儿的脐部就需要开展有效 的护理措施,本文就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研究进展 引言:在新生儿的临床治疗中,脐带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新生儿极 易受到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导致脐部感染,一旦发生脐部感染就会出现脐周发红、肿胀、渗出液增多、脓性分泌物以及异味等现象,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没有 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细菌就可能会经脐部入侵到患儿的血液循环,导致病情恶化,引发其他疾病。因此在临床中做好对新生儿脐部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 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还可以保证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1.脐带结扎的时间和方式 1.脐带结扎的时间在临床中,对新生儿进行脐带结扎的时间是有 标准和规定的,脐带结扎必须在新生儿脱离母体后的两分钟或三分 钟左右完成,在完成脐带结扎过程后,新生儿的脐带会在未来的七 天左右逐渐的失去供血逐渐的干枯并脱落[1]。而脐带残端也会在干枯后逐渐的 愈合,这一期间,胶质分泌物减少,而这也会导致细菌和病毒的入侵,从而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如 没有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岂不感染就可能会导致其出现脐炎,严重甚至还会导致败血症的出现,威胁到 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2.脐带结扎的方式在脐带结扎时,分别会用到脐带夹、棉线和气 门芯等医疗用品,在结扎时,将距离脐根0.5cm处进行结扎操作, 然后等待脐带自然脱水后脱落。 2.脐带的护理方式 2.1传统护理法这一护理措施是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护理方法, 主要会用到纱布和绷带等医疗用品来包扎新生儿的脐部,虽然可以短暂的起到包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 护理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新生儿脐静脉置管者为对象,共计100例,本研究在2016年8月开始,在2020年8月结束,详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危险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100例新生儿中,27例发生并发症(27.00%)。不同胎龄、分娩方式、体重、置换时间、先天性疾病、营养支持方式、置管深度和位置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诱发因素加多,需加强护理甘油,改善预后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并发症;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前言 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动脉导管、脐静脉导管未关闭,且管径粗,脐部血管清晰 可见,脐静脉置管作为置管救治技术,相比于外周静脉置管,操作简单,且置管 留存时间长,形成有效且稳定静脉通路,具有显著应用价值[1]。然而,新生儿脐 静脉置管中存在一定并发症,需明确影响因素,制定预防管理措施。本文将以 100例新生儿为对象进行研究,探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干预措施,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新生儿脐静脉置管者为对象,共计100例,本研究在2016年8月开始,在2020年8月结束。所有新生儿中,年龄是1-12天,平均是(6.56±1.28)天;足月64例,早产36例;出生体征是1.75-3.68kg,平均值是(2.34±0.5)kg;。

纳入标准:资料齐全;新生儿;患儿家属熟知本研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资料不全;依从性差。 1.2方法 详细统计脐静脉置管并发症,并记录所有新生儿胎龄、分娩方式、体重、置换时间、先天性疾病、营养支持方式、置管深度和位置,对比发生并发症、未发生并发症新生儿的一般资料。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1对比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 检验,±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100例新生儿中,27例发生并发症(27.00%),其7例脐出血,5例导管移位,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空气栓塞,3例腹胀,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2相关因素分析 不同胎龄、分娩方式、体重、置换时间、先天性疾病、营养支持方式、置管深度和位置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 表2:相关因素分析(n/%) 组别n并发症发 生率 X2P 胎龄 (周)>3549 8 (16.33%) 4.2312 0.0465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1 月-2021年12月接收94例需接受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本次对比对象,按照奇 偶数法将其均分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优质护理,对比其 护理质量。结果:实验组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评分、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综合优 质护理运用至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作用显著。因此,在对需接受脐静脉置管新 生儿护理时可及时将综合优质护理高效用于其中,促使护理质量、护理效率均不 断提升。 关键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综合优质护理;置管时间;体重 新生儿在出生后通常易由于多种因素致使其产生肺功能发育不全、呼吸衰竭 等症状,对患儿身体发育、生命安全等均造成严重威胁,脐静脉置管是改善患儿 临床病症较为有效方式,为促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还需及时对患儿采取相应 护理措施。对此,本文将主要研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接收94例需接受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 本次对比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将其均分2组,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胎龄 30-37周,平均(39.12±0.45)周;实验组男24例,女23例,胎龄30-36周, 平均(39.19±0.48)周,两组新生儿基础信息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研 究可比性。纳入标准:a、无凝血功能障碍新生儿;b、父母无交流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c、无心、肝、肾等脏器性疾病新生儿。排除标准:a、家属对临 床护理措施较为抗拒新生儿;b、无家属陪伴新生儿;c、生命体征不稳定新生儿。

儿科患者PICC置管技巧的应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b19273124.html, 儿科患者PICC置管技巧的应用研究 作者:程顺姣兰晓娥 来源:《延边医学》2014年第36期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 central calheler.PICC)是指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是现今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技术。20世 纪90年代后期PICC被美国BD公司引入中国,并与1996年首次应用于新生儿[1]。P I C C 导管是一种硅胶管,质软,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顺应性,刺激性小,时间长,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耐高渗等优点[2]。对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长期高浓度静脉营养及给药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减少早产儿的静脉破坏,降低频繁穿刺的痛苦,保证能量的供给与治疗的需要。随着早产儿出生率呈现上升趋势,除了会引起营养不足之外,还会降低患儿的体格发育,造成智能发育迟滞[3]。使用PICC进行静脉输液有利于保持患儿的生理稳定性,促进病情的恢复[4]。现将近年来PICC在儿科患者置管技巧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PICC置入血管的选择 1.1 上肢静脉选择 PICC穿刺时首选贵要静脉[5],林颖[6]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静脉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应结合各静脉的解剖特点选择穿刺静脉。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较少,穿刺置管过程及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最少,应作为PICC首选的静脉。肘正中静脉汇入贵要静脉,可作为第二选择。头静脉因前粗后细、送管困难及导管异位发生率高,不建议常规使用。 1.2 下肢静脉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的研究证实,经下肢静脉PICC 穿刺是成功而有效的[7] 。李力等[8]研究认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一次成功率高,尖端定 位更准确,下肢静脉PICC穿刺较传统的上肢静脉PICC穿刺更有临床应用优势。 1.3 头皮静脉胡艳群等[9]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PICC,结果发现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置管长度的测量 2.1.上肢测量法:将患儿上肢外展与躯干成900用测量尺测量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长度,早产儿加O.5 om。为导管预留置长度[10]。低出生体重儿PICC 置管使用压脉带进行体外测量,可提高PICC 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 2.2 下肢测量法:选择以下肢大隐静脉(多为右侧)为主,其次为膕静脉。经体表测量预置管长度:将患儿下肢伸直与躯干成一直线,从穿刺点测量至脐与剑突的中点再加l cm即为 置管长度,穿刺时患儿取仰卧位,下肢伸直。较之上肢静脉,下肢静脉较为粗、直,且定位和穿刺难度相对较小,测量长度较为准确和简单[11]。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PICC(经皮脐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新生儿PICC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现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相关讨论。 一、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 PICC是一种通过经皮脐静脉插管技术,将导管插入至中心静脉系统,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自1975年第一例PICC置管手术成功以来,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而在新生儿领域,新生儿PICC的应用则是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随着新生儿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PICC在临床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早产儿、低体重儿、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新生儿中,PICC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静脉通路选择。 二、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新生儿PICC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1. 便于操作:PICC插管相对来说操作简单,对于新生儿的血管造影也较为友好,降低了对于患儿的伤害。 2. 降低感染风险:由于PICC插管较为柔软,且插入部位相对固定,插管后感染的风险较小。 3. 适用范围广:新生儿PICC适用于各种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病情,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患儿,更能满足新生儿各种临床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医务人员仍需格外注意操作规范与技术要求,确保患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益。新生儿PICC的留置时间也需要严格控制,避免留置时间过长而引发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对于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医务人员需要细心呵护、精心操作,以确保患儿的安全与利益。 未来展望 随着新生儿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积极探索,相信新生儿PICC 的发展前景一定是非常可观的。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能够更好地结合新技术、新材料,使新生儿在接受PICC治疗时,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少的并发症发生,从而为新生儿的健康与生长保驾护航。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确认版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 摘要: 尽管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早产儿管理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这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领域。最佳营养能改善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并且能降低脓毒症发病率,甚至可能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新生儿专家和儿科医生的观点具有很大差异。加拿大McMaster大学建立了一个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列出了很多关于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回答的问题,并系统评估文献,严格提出询证依据,最终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指南。这些指南为技术水平的评估建立了基础。这个评估涉及非营养喂养,营养喂养,配方,特殊情况的喂养,喂养耐受的评估及胃潴留,胃食管返流和甘油灌肠的处理。 关键词: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评估 1.引言 足够的营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生长和健康的必要条件。肠内营养可避免血管导管插入,脓毒症,全静脉营养不良反应及禁食相关的并发症,因而优于全部肠道外营养(TPN)。早期肠外营养可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在早产儿营养方案中夜也至关重要,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总体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完全肠内营养,同时保持最佳的增长和营养状态,并且避免喂养速度过快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并且争议很多。 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一个由新生儿学专家、研究员、营养学家、全科护士、护士、泌乳顾问及职业临床医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工作组开展了结构化文献查阅,严格提出询证依据,通过新生儿科医生广泛讨论,最终形成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实用性建议,这也是评估的基础。有些地方证据有限,在专家们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我们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方法。我们尽可能按照询证医学中心的标准标注出了证据级别(LOE)。证据级别分类如下: 1a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1b 置信区间较窄的单个随机对照研究 2a 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2b 单个队列研究和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3a 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3b 单个病例对照研究 4 病例系列报道、低质量队列研究和低质量病例对照研究 5 没有明确评价的专家意见 如果一个负号作为后缀(比如1a-或者1b-),它表示一个研究具有广泛地置信区间或者表示一个系统性评价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2.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 2.1. 建议 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喂养目标是生后2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150~180 ml/(kg•d)],1 000~1 500 g 的早产儿目标是生后1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但是个别早产儿,特别是某些出生体重<1 000g 的早产儿不能耐受大量胃肠内喂养(比如180ml/(kg•d)或 者更多),因此这一目标仍需要个体化评估。 2.2. 依据 较快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能更快地在早期拔除血管置管,减少脓毒症发生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LOE 2b)[2–4] 。标准化喂养方案能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在一项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一周内可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达到170ml/(kg•d)的 中位时间是7天,且并不增加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6].

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应用

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应用 早产低体重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体重小于2.5千克,身长小于47厘米的活产婴儿。其胃肠发育不成熟,吸吮及吞咽功能不协调,从胃肠道获取营养的能力差,而营养需求又相对较高,故需肠外营养支持使其逐渐成熟,早产儿的营养关系到患儿的存活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必须予以重视。 标签: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PICC 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单一输注葡萄糖,并发症较多如血糖不稳等,早期的全静脉营养液输注可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不仅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且能防止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引起的并发症[1]。由于输注时间较长,需经PICC置管,对置管并发症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2]。经过大量的阅读文献,现综述如下: 1.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 1.1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3],给予最佳的喂养体位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营养供给[4]。但是现在许多醫院NICU大都未开展母乳喂养,而且保存母乳所需要的护理技术要求较高,护士资源紧缺,所以单纯的肠内营养在临床较难普遍推广。 1.2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指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无吸允能力或吸允能力较弱,并且受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喂养困难,而早产儿对热量的需求又很高,肠道又不能耐受所需营养量,所以加强早产儿的胃肠道外营养支持非常重要[5]。肠外营养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能力弱,体内贮备能量少,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吸吮能力差,经口喂养不能满足其基础热卡需求,必需考虑其氮平衡的问题,而且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运动及胃肠功能均不成熟,同时在宫内营养存储不足,对热卡需求高,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常需部分或全部肠道外营养。所以早期应用肠外营养能更加充分满足早产儿低体重儿生长发育所需,且无肠内营养所产生的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呕吐腹胀甚至胃肠衰竭导致肠麻痹及NEC(坏死性小肠炎)等[6]。

浅谈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浅谈脐静脉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4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脐静脉置管后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了44例脐静脉置管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治疗,及护理进行分析,包括 预防感染,防止导管脱落,与移位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情况。结果脐静脉置管 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应用中并发症少,护理方便,减少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方便辅助检查的取血。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行脐静脉置管可以为其提供早 期静脉治疗通道,减轻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词】脐静脉置管术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应用护理 脐静脉输液是NICU治疗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部分新生儿是通过外 周浅静脉置管输液完成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情危重,在抢救过程中需要反复 且快速输注药物及抽血检查,需要长时间静脉营养,输入高渗的液体等。由于极 低出生体重儿外周浅静脉留置时间短,反复穿刺带来痛苦,也给工作人员增加了 工作量。2010年2月-2011年1月共给44个极低出生体重儿行脐静脉置管术。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1月我科NICU一共收治了44例极低出生体 重儿,男28例,女16例,胎龄为28周-34周,体重为1000-1400公斤,有34 例为剖腹产,10例为顺产,6例是双胞胎,3例有新生儿窒息,均为本院妇产科 分娩后20-30分钟专入我科。 1.2置管方法患儿断脐都均保留脐带2-3cm,用无菌盐水纱布包扎,和患儿家 人谈话取得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所用导管为(法国,美德医用导管集团,型号:1194.12,3.5F)的脐静脉导管,由2位具有脐静脉置管术资格的医师和护士对患儿行置管术。置管时患儿仰卧位,必要时镇静,常规暴露消毒术野皮肤,直径10~12cm,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导管先用5U/5ml肝素冲管。 在脐带根部系上一根丝线,以减少出血,用剪刀或手术刀切断过长的脐带,保留 1cm的残端,暴露脐静脉,使脐静脉与腹壁成30~45°角,略偏左腿,导管插入时,方向稍偏右上方约30°角,可与腹内脐静脉成一直线。深度约1.5×BW+5.6cm,回抽见回血,在脐带切面作荷包缝合并将线绕插管数圈后系牢。敷无菌纱块,用 弹力绷带固定。置管后常规拍胸腹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粘贴管道长度标识,记 录置管时间,保留时间,连接输液,用输液泵持续,匀速的泵入液体。 2 结果 本组43例例置管成功,1例导管打折,置管失败,置管成功率97.7%。一例患 儿在置管第六天出现腹胀,予拔管观察无异常,一例置管第七天出现堵管,留置 时间为6-10天,平均留置8天,拔管后导管尖端培养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其余为阴性,无并发症。 2.1护理措施保持管道固定通畅,应每日,每班检查,记录导管外露长度,及 时发现有无打折,移位,治疗时应抽回血,如未见回血不能治疗,并通知医生, 使用时要无菌操作,每8小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1次,每24小时用肝素盐水 正压脉冲封闭导管1次,不同药物之间也应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药物之间的配 伍禁忌引起沉淀,导致堵管。 2.2预防感染严格消毒隔离制度,禁止探视,控制入室人数,护理人员固定,NICU地板每日用含氯500mg/L消毒水拖两次,每天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两次,每 次1小时,以及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空气净化机24小时工作,室 内空气细菌培养两周1次,室内物品定时更换消毒,患儿的培养箱里外每天用含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在新生儿脐静脉或其他外周静脉处插入中央静脉导管的医疗器械,用 于输注药物、营养液、血制品等,以及监测中心静脉压力。随着新生 儿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增加,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背景介绍一方面可以阐述新生儿PICC的定义和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介绍新生儿PICC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和应用情况。通过对新生儿PICC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其在医学领域中的价值和地位,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基础和参考。【接下来将介绍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进一步完善引言部分的内容。】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评估其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作用和价值,为临床医护人员 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新生儿PICC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新生儿PICC的定义、发展历程、临床应用现状、并发症与管理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新生儿PICC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为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提供指导。通过对新生儿PICC的建议和展望的探讨,为新生儿PICC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促进其在临床中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儿患者。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新生儿PICC的规

范化应用,提高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新生儿医疗保健事业的不断进步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 新生儿PICC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生儿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最脆弱的一个群体,对于他们的护理和治疗需求非常特殊,而新生儿PICC的应用可以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静脉通道,有利于输注药物、营养和液体,减少新生儿受到的创伤和疼痛。新生儿PICC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减少医疗意外和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生儿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PICC的应用也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促进新生儿的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深入研究新生儿PICC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探讨其在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促进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和提高新生儿的医疗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 2.1 PICC的定义及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PICC是指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通过皮肤直接将导管置入大血管内的介入性设备。在新生儿中,PICC常用于输注药物、营养支持和抽血。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相比,PICC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适用于长期使用等优点,因此在新生儿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脐静脉置管在基层医院极低、超体体重儿的应用

脐静脉置管在基层医院极低、超体体重儿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116例患儿行脐静脉置管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导管维护 及并发症处理,大大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避免高渗药液外渗, 大大提高了危重患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及成活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极低、超体重儿;脐静脉;置管术;基层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217-02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措施, 常用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输注高浓度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等营养物质[1]。脐静脉置管成为治疗高危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重要方式之一[2]。我科自2012年7月起开展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在基层县级医院推广应用,现将其应用及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后转到新生儿科住院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共116例,其中男婴72例,女婴44例,胎龄为27+5~32周,平均31+4周,体重860~1500克,平均体重1400克。116例脐静脉留置 时间最长14天,最短3天,平均10天。患儿生后24小时内即在新生儿重症监 护室(NICU)进行脐静脉插管术(UVC)。 1.2 患儿置管指征 本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经评估需要进行静脉输液7天以上,家属签字同意,患儿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并无插管禁忌症。脐静脉插管禁忌:脐炎、坏死性 小肠结肠炎、腹膜炎、脐膨出、下肢或臀部有血运障碍的患儿。患儿在产科断脐 时留脐带残端6~8cm,入院后24小时内行脐静脉插管,如不能及时插管可用无 菌生理盐水方纱湿覆脐带,以免脐带脱水干瘪影响插管。 2.插管方法 2.1 物品准备 本院使用美国UTAH-脐血管导管,根据患儿体重给予患儿3.5 Fr型号导管、 脐静脉插管包、一次性无菌治疗巾、注射器、肝素帽、三通接头、肝素生理盐水(5U/ml)、无菌无粉手套。 2.2 操作流程 (1)患儿置于事先打扫消毒的无菌操作间,将患儿置于辐射保温台上,取 仰卧位,手脚固定,予心电监护,监测患儿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2)根据患儿出生体重(kg)确定插管长度,脐静脉导管置入长度=体重(kg)×3+9÷2+1,实际插入长度还应加上脐带残端的长度。用碘伏消毒脐部及其 周围皮肤,消毒范围大于10cm×10cm,脐周铺上无菌洞巾。在脐根部皮肤上缘系 一小绳(防止出血用)。用剪刀或刀片在距脐根部约1cm处整齐地切断脐带,识 别脐静脉、脐动脉。插管前应将腔内小血块除净。 (3)将插管与钝头针头、三通开关,以及盛有肝素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相连,将肝素生理盐水充满插管系统,不得有任何气泡。将插管插入脐静脉,一进腹壁,与水平面呈60°向头侧推进。助手将脐带向尾侧牵拉有助插入。当管前端进到门 静脉窦时可遇到阻力,可将插管退出1~2cm再行推进,一般即可通过静脉导管

脐静脉置管在NICU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脐静脉置管在NICU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主要探究脐静脉置管在NICU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有 效的护理方式。方法:以某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时间范围之内,新生 儿重症监护室中应用了脐静脉置管术的31例危重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置管 术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脐静脉置管的31例危重新生 儿中,成功置管27例,有效率达87.1%,导管的平均留置时长大概在(9.81±2.1)d;并发症发生较少,只有1例发生液体外漏。结论:脐静脉置管方法应用更加 简单,而且成功率比较高,留置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对新生儿产生痛感, 从效果来看可以被应用在NICU危重新生儿中,但是要注意并发症问题,要持续 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以防感染病变。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护理 从目前的新生儿出生情况来看,早产儿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早产儿的健康 状况不太良好,医院内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所收治的危重新生儿数量不断 增长。危重新生儿因为先天发育状况不好或者是患有先天疾病,导致多种危急并 发症发生,需要紧急抢救治疗,这就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治疗过程中用 药以及营养的供应。新生儿器官发育并不完全,很多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 此一个安全并且能够长期使用的静脉通道是治疗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方式,本文以 某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31例危重新生儿为例,在治疗中应用脐静 脉置管术,对置管术的应用效果以及护理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某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胎龄26~35周,平均胎龄(30.5±4.5)周;出生体重700~1 500g,平 均出生体重(1 107.5±49.4)g;其中1例极低体重患儿仅重700g。 1.2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妥善约束四肢。用10ml注射器抽取肝素盐水冲洗脐静脉导管使整个导管及三通装置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将结扎脐带的棉绳松扎于脐带根部,用剪刀剪断过长的脐带,保留1~1.5cm的残端,暴露脐静脉,用0.5%碘伏纱布 自脐中心向外消毒脐部及周围皮肤,铺巾、皮肤消毒。插管前先在体表测量脐根 至肩峰长度,此距离的2/3或3/4再加上脐带长度为导管插入深度。操作者一 手用血管钳提起脐带使脐静脉与腹壁成30°~45°,略偏左侧,另一手持导管缓慢 将其插入脐静脉,导管插入时,方向稍偏右上方约30°,可与腹内脐静脉成一直线,导管插入预定深度,用注射器轻轻回抽,回抽有血顺利流出后停止插入。通 知影像科行床边胸腹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内,用脐带棉线将脐带 根部扎紧,并使用缝线将脐带残端进行“荷包式缝合”,妥善固定,记录好患儿的 插管日期、时间。在置管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儿心率、心律、呼吸、血压、SpO2,注意观察有无穿破脐血管造成内出血或外出血、空气栓塞以及因导管插入过深而 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呼吸、心搏骤停等并发症。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处理。 1.3置管护理 1.3.1导管维护 穿刺成功后,将患儿置入暖箱,在患儿暖箱上方悬挂红色“脐静脉置管”警示 标识,以提醒护士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导管滑脱等意外情况发

一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一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摘要:总结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护理。做好 脐静脉插管前的准备,熟悉脐静脉插管的方法,观察插管中患儿的病情变化,为 患儿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保证早期静脉治疗的顺利进行。经过细致的 护理,最终UVC导管功能正常,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前言:极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不足1500g的新生儿,因其发育不成熟常伴有 多种并发症、出生后1周内喂养困难等原因,常需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静脉治疗; 出生后皮肤水肿且周围循环差,常规的静脉穿刺较困难。脐静脉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血管管径较大,通过脐静脉置管术(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 ,UVC)能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给药,并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故UVC已成 为该类患儿静脉治疗的常用方法和重要的生命通道[1]。我科于2017年10月11 日收治了1例极低出生体重伴呼吸困难的早产儿,并成功进行了UVC。通过精心 护理,脐静脉导管留置了7天并安全有效使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G1P1,出生胎龄28+3周,出生体重1250g。因“胎龄小,体重低,生后呼吸困难23分钟”于2017年10月收入我院新生儿科。入院查体:T:35.8℃、P:140次/分、R:68次/分、BP:42/28mmHg、SPO2:91%。早产儿貌、肤色红、皮肤嫩、哭声低、呼吸促、不规则。脐带结扎无渗出及红肿。血常规: 血小板计数 :246 x10^9/L、白细胞计数 :16.39 x10^9/L。入院诊断:早产儿、极低 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肺炎。入院后暖箱保暖,呼吸急促予头罩吸氧;生后2小时 成功进行UVC并予各种药物及营养支持治疗。UVC由主任医师执行,主管护师协 助完成:护士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在严格无菌操作下以脐部为中心,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选择3.5Fr脐静脉导管。医生在脐带根部先系一根消毒棉线,然后切 断多余的脐带,插管成功后用创可贴黏贴导管并缝合创可贴的方法来进行导管的 固定,再将脐带根部的棉线扎紧。根据置管长度的计算方法,该患儿的置管深度 为7.5cm。置管后,回血畅,行床边X线摄片定位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内。置管 过程中,护士安抚患儿至安静状态并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尤其是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及肤色的改变。置管后第1天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脐部残 端有少许渗血,予系紧脐带根部的棉线,脐部残端予按压明胶海绵止血。置管后 第2天患儿哭闹中,肠外营养液输注速度以3.2ml/h维持中,输液泵报警提示: 堵塞,但未见导管内有回血,抽回血不畅,遵医嘱使用尿激酶5000u/ml封管,5 分钟抽回血通畅,再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补液继续维持中。置管后第3天脐 静脉闭合干结,脐部残端无渗血。置管后第7天患儿病情平稳,鼻饲喂养中,体 重恢复至出生体重,予拔除脐静脉导管改行PICC置管,继续行静脉营养及药物治疗。第58天患儿体重达2.0kg,无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准予出院。 2 护理 2.1 置管前评估 评估脐部情况:断脐后,脐部残端保留3-4cm,脐静脉血运正常,脐带为 胶质状未干结。脐部无脐膨出,脐炎及脐周皮肤病变等异常情况;无腹裂、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该患儿凝血常规正常,全身无出血倾向。查体:患儿在 头罩吸氧下肤红,精神反应好,生命体征平稳。 2.2 风险告知及协助时的风险控制

脐静脉置管

脐静脉置管 作为新生儿科医生,接诊抢救早产儿,是日常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de)事情,在成功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de)过程中,静脉通路(de)建立十分重要,也是一大难点.在VLBWI(de)治疗中,周围静脉通道很难长时间保留,反复穿刺有一定难度,在输注高渗液体时,容易外渗造成皮下坏死,因此,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开展了PICC技术,逐渐开展了脐静脉置管术(UVC),这是一项非常重要(de)临床操作. 在新生儿使用UVC技术,能有效提高诊治水平,减少护理反复穿刺,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 新生儿分娩后1-3天内,脐带未干,脐部血管清晰可见,管径相对较粗,可利用来做静脉置管. 以下将简单跟大家一起分享脐静脉置管术(de)操作要点,跟大家一起再次复习一次. 脐静脉置管术: 一、适应症: 1、中心静脉压力测定; 2、紧急静脉输液或给药; 3、交换输血或部分交换输血; 4、超低出生体重儿(de)长时间中心静脉输液 二、禁忌症: 脐膨出、脐炎、脐带畸形、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下肢或臀部有局部血供障碍时等.

三、器械准备: 脐静脉导管:(体重<1.5 kg,使用3.5Fr,≥1.5 kg,使用5.0Fr),新生儿脐动静脉置管包(包括:连接脐静脉插管和三通开关,5 ml注射器、眼科镊、弯头镊、有齿钳、无菌缝线、剪刀、手术刀、无菌巾等);新生儿穿刺护理包. 四、操作步骤: 1、确认可行脐静脉置管术(de)早产儿,生后保留脐带残端3-5 cm(部分资料提示可保留6-8 cm),脐带未干结,患儿放置辐射保温台,生后24小时内呼吸循环稳定(de)早产儿,跟家属沟通病情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2、选取合适型号(de)法国进口(de)脐静脉导管,由2名熟悉掌握脐静脉置管术(de)医师操作,计算置管深度: 公式一:体重×2+5 cm+脐残端长度(一般为0.5 cm); 公式二:体重×1.5+5.6 cm+脐残端长度; 公式三:肩缝到脐带距离×0.6; 计算深度参考范围: 3、置管过程中,患儿置于辐射台上保暖,仰卧位,适当制动患儿四肢,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患儿相关监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整个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暴露消毒术野皮肤,以脐部为中心直径10-15m,常规消毒脐部和周围皮肤,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铺单;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护理心得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护理心得 [关键词]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护理 众所周知新生儿的头皮静脉又小又细,脆嫰易破,为了能够在治疗时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和避免反复穿刺,近年来,在各地新生儿科室广泛地开展脐静脉置管术,而我们科室在脐静脉置管输液给药的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1资料 2008-07-01至2009-07-29我科室共对44例新生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术,失败2例,成功率95.4%,其中早产儿39例,足月儿5例,保留时间最长16.5天,最短1天,平均7-14天,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 1.2适应症 中心静脉压监测、紧急情况下静脉输液的快速通道、换血或部分换血、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中心静脉通路 1.3禁忌症 脐炎、坏死性小肠炎、腹膜炎、出血、脐彭出、下肢或臀部有血运障碍 2 方法 2.1 医护准备:医生下医嘱、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洗手戴口罩帽子、协助医生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2.2 患儿准备:辐射台保暖、患儿去仰卧位、固定四肢、镇静(口服水合氯醛)、心电监测 2.3 物品准备:脐静脉置管包、脐静脉导管( 3.5F或5F)、消毒用品、3M 贴膜、绢丝胶布、1ml或10ml注射器各一个、三通管、肝素帽、肝素液 2.4插管方法:消毒脐部及其周围部位(上界平剑突、下界平耻骨联合、左右平腋中线),剪断脐残端,评估导管插入深度(计算公式cm:体重×3+9÷2+1),10ml注射器充满肝素液(2.5U/ml肝素)预冲导管(连接三通、脐静脉导管、肝

素液冲管、注意不能有气泡),暴露脐静脉(脐静脉位于脐带切面的11点——1点处,是脐血管中最大者,蓝色,扁形,壁薄,腔大),插管,适当固定,X线确定导管位置,导管末端应在下腔静脉(隔上0.5-1cm处)荷包缝合脐带残端,胶布H形即搭桥固定导管,并记录置入的长度、导管的名称型号、穿刺日期、穿刺者姓名、固定状况、床边X线结果。 3 护理体会 3.1 保持导管通畅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脐静脉插管时损伤了脐静脉血管内膜,使血小板粘附或因置管时间较长患儿哭闹时腹压增高,造成血流返流至导管内,血流缓慢,致静脉血栓形成堵塞导管。因此,应提高脐静脉插管技术,避免反复穿刺,插管时动作要轻,治疗抽回血时,勿抽至三通处,以免血液凝固。每24小时要用肝素盐水正压脉冲导管一次。患儿外出检查停止输液时,用浓度为2.5U/ml的肝素液2ml正压封管。输脂肪乳剂时,每6小时用生理盐水2ml冲管一次,同时转动导管外露部分,防脂肪乳剂沉积在导管。 3.2预防感染 脐静脉置管可引起继发感染。脐静脉置管术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接触患儿前后均要洗手,观察脐部及其周围组织有无渗血、渗液、红肿,脐部伤口保持纱布干燥,患儿采取擦浴的方式,不可淋浴,防止大小便浸湿或污染敷料,每日换药一次。与脐静脉导管连接的输液管、三通每24h更换一次。配置营养液时:紫外线消毒治疗室30分钟,操作台用0.05%含氯消毒擦拭,操作者认真洗手,衣帽口罩整齐,配置时严禁人员进入,避免空气污染。置管期间还要观察患儿的反应、体温、血常规、CRP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拔管,拔管前常规做导管培养,如阳性,必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3.3预防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空气栓塞和肺水肿。根据医嘱用微量泵匀速用药,速度不可过快。严格遵守输液操作规程,输液时及更换注器、延长管前,要排尽气体。更换三通、输液管时要拧紧各接头,防止松动。一旦出现空气栓塞,立即将患儿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争取抢救的时机。

最新:脐静脉置管置入深度和留置时程的研究

最新:脐静脉置管置入深度和留置时程的研究 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UV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常见的临床操作之一。对于休克或心肺功能衰竭的早期新生儿、或出生体重<1 000 g、或外周静脉通路无法建立而需要紧急建立静脉输液途径进行抢救的新生儿,均应优先选择UVC[1]。国内教科书描述的UVC适应证[2]是:(1)产房内紧急情况下给药、输液及留取血标本;(2)做中心静脉压监测;(3)交换输血。UVC主要用于建立安全有效的中心血管通路[3],因此严格意义上的UVC是指管端放置在靠近下腔静脉入心脏的位置,但由于UVC置管操作首先根据患儿体重或体表标志进行测量和计算,在估算放置深度后进行盲插,随后再利用放射或超声影像的方法定位,因此如何估算UVC的置入深度及判断管端位置成为临床关注的首要问题。关于UVC留置的时程,国内一直采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超过14 d”的建议[4],然而建议采用这个时程的随机对照研究是14年前完成的[5]。近5年来有较多相关高质量的研究,本文对这些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有效地估算置入深度、评估UVC位置、个体化选择留置时程提供参考依据。

一、UVC置入深度 1. UVC置入深度的估算方法:目前常用的UVC置入深度估算公式有6种(表1)[6-11]。2018年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比较了临床常用的Dunn、Gomella、Shukla、Vali、Verheij这5个公式的置入成功率及准确性,认为Gomella 公式是达到合适位置成功率最高的,Shukla公式则是第一次就可以过膈肌成功率最高的,但上述任意一个公式的一次性成功率均只有50%左右(44.9%~55.7%)[12]。2020年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指出,按体重和体表标志估算置入深度的成功率分别是3 2.9%(27/82)和40.2%(3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组比较时,出生体重<1 000 g 组新生儿按体表标志估算深度比按出生体重计算达到最佳位置的概率高(4 3.7%与22.5%,P=0.07)[13]。可见,目前并没有任何一个估算UVC置入深度的公式是公认的最佳方法,因此临床医生可根据各自的工作习惯和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公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