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社会心理学笔记终极版

最新社会心理学笔记终极版

最新社会心理学笔记终极版
最新社会心理学笔记终极版

社会心理学笔记终极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种种社会性心理活动的学科。

学科性质: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先驱人物米德、发展人物林顿、海曼、戈夫曼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作用的理论。

主要观点:符号特别是言语是心智、自我、社会三者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的工具,社会与个人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互相影响和制约,社会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塑造个人影响个人的心智和自我的发展,而个人又是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维持和改造社会。

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把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海德将归因分为两种类型:

内部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如人格、态度与个性

外部原因: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情境下也会

做出同样的反应

(2)凯利的三维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的关系或情境,三维理论遵循的原

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的归因都取决

于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取决于三个维度: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稳定不稳定

内在能力努力

外在任务的难度运气、

态度:①态度的定义:是个人对特定的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②态度的形成因素:环境(社会、家庭、同辈)、个体学习(观察-社会学习、强化、联想学习)

③态度的心理成分:瑟斯顿单成分说:感情

罗森伯格双成分说:感情、认知

瓦格纳三成分说:感情、认知、行为

脑激励法:奥斯本提出:群体一起来解决问题,具有个人所没有的“脑激励作用”,促使人们找到更多更新颖、更独创的问题解决方案。

社会惰化:指群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从众:①从众的定义: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②从众的类型:真从众:外显行为与内心看法都与群体保持一致

权宜从众:暂时在外显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

不从众:内心与群体是一致的,但迫于某种需要而不能保持一致。或者是外显与内心都不一致。

标签效应:当某个人被下了结论,说他具有某种特征,说他是什么样的人,就如被贴了标签,其他人对他的印象就受了影响。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指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群体内活动的方式:

合作:不同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

竞争:不同个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社会化:

①社会化的定义: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②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是一切社会化的核心。

道德社会化: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

着不同的角色期待,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③社会化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家庭文化(关键期、对家庭的依赖、反射、家庭教养方式)、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

社会角色:

①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一种社会行为模式,由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决定的而非自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角色。

②社会角色的分类:存在形态的不同: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获得角色的方式:先赋角色、自致角色(努力、体现自我选择)

制约程度:规定性角色(正式)、开放性角色(非正式)

最终意图: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不计成本)、

③角色冲突: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

角色间冲突:是角色紧张造成的,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一个角色丛中的几个角色,如果同时期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时,就会发生角色间冲突;l 另一方面当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个极反角色的行为要求时,也会引起角色间冲突,这就需要扮演者在这两种相反的的角色行为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

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所引起的冲突。

解决的方法:角色规范化:是指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义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即遵循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

角色合并法:是指寻找一个新观念角色能兼并相反的两个角色。

角色层次法:即对角色的价值进行分类,分轻重,学会舍弃一些较轻的角色。

侵犯:

①侵犯的定义:即攻击性行为,指有意伤害他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②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醒水平

意识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社会角色和群体影响

大众媒介

沟通定义: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沟通过程的要素1.信息源2.信息3.通道4.信息接收者5.反馈6.障碍7.背景

非语词沟通是借助于非语词符号、姿势、动作、表情及非语词声音,空间距离实现的沟通。

三种形式:1.是通过动态、无声性的目光、表情、动作、手势、语言和身体运动实现

2.是通过静态、无声性的身体姿势,空间距离以及衣着打扮等实现沟通。

3.身体是通过非语词的声音如重音,声调的变化,哭,笑,停顿来实现的。

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的沟通称作身体语言沟通。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社会认知的特征:1.具有选择性

2.防御性

3.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的心理状态,如情感状态,动机

状态等,它与个人所理解的刺激物的意义密切相关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的概念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促进: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促使他活动的完成。

观众效应: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这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应。

社会抑制:他人在场,社会效果反而更差。

冒险性转移:原来倾向于谨慎从事的个体结合成群体后倾向于冒险的现象。

冒险转移产生原因:1.责任扩散论2.文化价值论 3.领导者的影响论

相符:相符也称遵从或从众,是指通过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或规范。

作业: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出现心理压力过重等障碍越来越多,其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角色紧张、角色冲突造成的。

角色冲突: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角色间冲突:是角色紧张造成的,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一个角色丛中的几个角色,如果同时期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时,就会发生角色间冲突;l另一方面当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个极反角色的行为要求时,也会引起角色间冲突,这就需要扮演者在这两种相反的的角色行为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举例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所引起的冲突。举例

角色紧张:指众多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构成一个角色丛,而每一个角色都有其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要求个体去履行,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举例

解决的方法:角色规范化:是指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义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即遵循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

角色合并法:是指寻找一个新观念角色能兼并相反的两个角色。

角色层次法:即对角色的价值进行分类,分轻重,学会舍弃一些较轻的角色。

2、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影响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例举。在如今的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媒介,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与新颖的内容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

网络对个体社会化影响的重要表现:

a.个体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

b.网络所创设的虚拟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种不同角色的实

践空间,有助于其对不同角色的领悟与理解

c.网络的匿名性提高了个体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有助于个体个性的培养

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的提高

d.网络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大的威胁

e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网络传播

信息的异质性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偏差,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主体,它既对个体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为个体社会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4、竞争与合作是两种主要的人际互动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竞争是个体力图压倒或胜过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是每个参与者不慎牺牲他人利益,最大限度的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目的在于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标,合作是指群体成员一起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校园竞争是学生和学生团体之间为争夺同一个目标而产生对抗性行为,而校园合作是学生机学生团体之间为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助性行为。

学校教育应从多角度充分把我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各有利弊,应辩证的看待它,合理的运用它。在竞争中承认自己的不足,又乐于帮助不如自己的人,是竞争变得和谐。从长远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竞争固然重要,然而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竞争的能力。科技迅速发展、信息的高度发达,许多有价值的社会目标必须依靠多人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况且,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人沟通,懂得正确认识他人与自己,培养自我约束管理能力,从而为他们将

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校教育同时注重培养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对个人成长很重要。

4 一般现在时练习题

用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 We often___________(play) on the playgound.

2. He _________(get) up at six o’clock.

3. __________you _________(brush) your teeth every morning.

4. What____ (do) he usually _____(do) after school?

5. Danny _______(study) English, Chinese, Maths, Science and Art at school.

6. Mike sometimes __________(go) to the park with his sister.

7. At eight at night, she ________(watch) TV with his parents.

8. ________ Mike________(read) English every day?

9. How many lessons ______your classmate____(have) on Monday?

10. What time ____his mother_________(do) the housework?

11. He often ______(have) dinner at home. 12. Daniel and Tommy___ (be) in Class One. 13. We____ (not watch) TV on Monday. 14. Nick _____(not go) to the zoo on Sunday. 15. They______ (like) the World Cup? 16. What ____they often ____(do) on Saturdays

17. Your parents________ (read) newspapers every day?

18. The girl______ (teach) us English on Sundays.

19. She and I _______(take) a walk together every evening.

20. There_______ (be) some water in the bottle. 21. Mike ______(like) cooking.

22. They_______ (have) the same hobby. 23. My aunt______ (look) after her baby carefully.

24. You always____ (do) your homework well. 25. I_____ (be) ill. I’m staying in bed.

26. She_____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 27. Liu Tao _____(do) not like PE.

28. The child often______ (watch) TV in the evening.

29. Su Hai and Su Yang ______(have) eight lessons this term.

30. -What day ______(be) it today? -It’s Saturday.

31. Don’t make a noise. Grandpa __________(sleep).

32. Tom’s family__________(watch) TV.

33. It ________(take) me two hours to finish my homework last night.

34. What ______ your mother _______(do) every evening? She _______(wash) clothes.

35. _______ it ______ (rain)every day?

36. What _______(do) you _______ on Sundays ? We ________ (play) football.

37. There ________ (be) a football match on TV every morning.

38. They often ________ (visit) the Great Wall.

39. Who _______ (dance) the best in your class?

40. He _____________ (not come).

41. The earth __________ (move) round the sun.

42 She ________ (buy) a sweater.

43. Mr. Wang often______( go) to Shanghai.

改句子

1. Do you often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肯定回答)

2. I have many books. (改为否定句)

3. Gao Shan’s sister likes playing table tennis (改为否定句)

4. She lives in a small town near New York. (改为一般疑问句)

5. I watch TV every day. (改为一般疑问句)

6. David has a goal. (改为一般疑问句)

7. We have four lessons.(否定句)

8. Nancy doesn’t run fast (肯定句)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南开 18秋学期(1703)《社会心理学(尔雅)》在线作业100分答案

18秋学期(1703)《社会心理学(尔雅)》在线作业 要研究噪音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自变量是: A.噪音水平 B.助人行为 C.助人环境 D.人的抉择 正确答案:A 下列不属于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的是: A.认知者的因素 B.认知对象的因素 C.家庭环境 D.认知条件的影响 正确答案:C 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有: A.神话对手 B.矮化自己 C.排斥异己 D.疑神疑鬼 正确答案:C 见义勇为属于: A.习俗行行为 B.包容性行为 C.公正性行为 D.控制性行为 正确答案:C 哪一项不是自我意识的成分: A.自我认知 B.自我情感 C.自我行为 D.自我意象 正确答案:C 关于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说法错误的是: A.生理反应 B.行为反应 C.心理反应 D.环境因素 正确答案:B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各种学习包括四种基本框架,其中不包括: A.内驱力 B.线索 C.反馈 D.奖赏 正确答案:C 社会心理学确立时期,处于:

A.“社会哲学”阶段 B.社会经验论阶段 C.社会分析学阶段 D.社会理性论阶段 正确答案:C 根据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以把角色分为: A.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B.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C.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D.开放性角色和规定性角色 正确答案:A 他人影响最大的群体规模是: A.1-2人 B.6-8人 C.几十人 D.成百上千人 正确答案:D 在演出的时候,有人人观众越多,表演得越好,有的人观众越多,越紧张,这是: 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社会促进 D.社会抑制 正确答案:B 哪一项不是雷维奇对人际关系的划分类型: A.主从型 B.合作型 C.竞争型 D.平等型 正确答案:D ()创立了平衡结构理论,将其用于社会心理学的人际认知研究。 A.班杜拉 B.海德 C.荣格 D.勒温 正确答案:B “客我”完全形成是在米德的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中的: A.准备阶段 B.博弈阶段 C.游戏阶段 D.完成阶段 正确答案:B 自我概念的功能不包括: A.引导个体行为 B.解释个体经验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主要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他当选20世纪百名最杰出心理学家之一,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自1972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全球销量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比较多,由于时间的关系,只介绍部分章节。 C1:序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

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范围上比心理学窄,不研究个人性格、特质、精神系统障碍等等,只关注人际、群体和社会,方法上与社会学相比,会采用实验的方法。 如何得出结论:对社会心理规律的解释:进化论(公理)+神经科学+生物学,核心方法:假设+求证(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定理):1、我们构建了社会现实;2、社会影响会塑造行为;3、个人的态度和性格会塑造行为。 C2:社会中的自我: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我是谁? 1、自我图式:我是谁,我的样子,我的性别,我的行为方式,我的智力水平,强壮程度,我与其它人的关系; 2、可能的自我:我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能在什么方面成功,考试能过吗,会有钱吗; 3、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是我们所有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

(2020年整理)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 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 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方法: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实验方法: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南开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fc16703738.html, 南开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南开大学心理学专硕有院校命题,并只招收非应届生,需要考生注意报考条件。院校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南开发布347考试大纲这为同学备考提供复习方向,可以根据大纲查缺补漏,重点复习。但是同学要谨记考研大纲固然重要,但是考研复习中不能一味“啃大纲”,大纲只是为我们复提供习重点还是要仔细复习参考书的。更多心理学考研问题可以咨询博仁教育老师或是登录博仁官网。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考试是我校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课考试。我校将根据考生本科目的考试成绩与另外两门公共课考试成绩的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科目考试是我校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课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大学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 三、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命题遵循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单项知识与综合能力考查相结合的方针。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五、考试内容 试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其中,名词解释部分包括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简答部分包括8道简答题,每题15分,共120分;论述部分包括3道论述题,每题40分,共120分。卷面总分为300分。 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如下:普通心理学约80分;社会心理学约60分;发展心理学约40分;咨询心理学约40分;管理心理学约40分;心理测量学约40分。 各部分内容的考试要求如下: I 普通心理学 该部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理解重要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的一般规律,了解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lecture1.1:Introduction and Welcome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方法研究人们如何互相看待,影响,相互联系的学科 1)Uses experimental methods 2)Relies on data analysis 2.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or the “I knew-it-all-along effect”,is the tendcy to exaggerate,after learning an outcome,one‘s ability to have foreseen the outcome. Lecture1.4: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1.Do We Share the Same Reality? 2.....but percertions are powerfully influenced by: 1)What we happen to be paying attention to 2)环境,过往经历,主观预期,个人动机以及其它动机 2.我们的感知是由外界的事物跟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共同构成的 庞佐错觉,运动后效(盯着桃红色背景看,会暂时的使你的眼睛的感光细胞对这种颜色产生疲劳,从而导致你对颜色的感知产生小小的偏移) 3.我们的视觉系统不是客观中性的 4.认不是客观中性的,相反,他们带有某些偏向,这些倾向会指引人们用独特的方式来处理社会信息。 Lecture1.5:Confirmation Bias(证实性偏见)

1.证实性偏见指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自己事先认知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这一认知的信息 e.g.表格中的四个格子都是有用的 当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论并得到了一些证据支持时,就会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不会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去寻找否定这一理论的证据 2.当个人和群体相互交流时,他们常常会抱有某种期望。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是公正的看待自己心中的期望,事实上,人们喜欢寻找那些符合他们期望的信息,他们对于这类信息的重视程度也高于那些可能会推翻他们期望的信息,即使注意到了反面证据,人们也往往会找借口置之不顾,最终导致刻板印象,成见或是社会期望。 3.不仅影响期望者本身,也影响被期望的对象。 Lecture1.6: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1.定义:一开始的一个对情景的错误定义引发了新的行为,因而促成了原来虚假观念的实现,从而延续了错误的情况,就像预言家会引用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来证明他们一开始就说对了,这就是社会逻辑的反常性。 皮格玛利翁效应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行为确证(Behaviroal confirmation) 2.行为确证 1)Behaviroal confirmation takes place when people's social expectations lead them to act in a way that causes others to confirm these expectations. 2)It's a social type of self-fulfiling prophecy. (信念可以创造现实,即使当持有原始信念的人已经完全离开了场景。)(Maybe: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研究之中,仅有40%确认此效应存在)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2个礼拜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厚达600多页的大本教材、这本书从个体和社会着手进行了分析、昨天终于看到了首尾之作--“临床心理学”,总结了一点生活中的法则。 1、事实证明,乐观的心情确实能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脏病的人多数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 5、如果你是公司的领导或者决策人甚至ceo,coo,cfo,ufo……当制定策略和销售任务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下属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6、在会议或群体中,当少数派非常不容易,鼓励这种行为,并多听听反对意见、有时候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犯决策性的错误。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8、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团体是最好的,但实试着接受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多听听和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意见,有时会更有启发。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0、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1、团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团体里面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视煽动和教唆的力量。 12、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第一个选择过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4、态度决定此行为,行为也会更加坚定你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8

第八章人际关系 本章学习目标 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 人际关系状态描述和发展过程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爱情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从出生到死亡,关系一直是人生经验的核心部分。人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爱与恨等等,都与人际关系有密切关联。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文学、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一切。可以说,人际关系是生活的基础。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有重要影响。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希望了解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个体性。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2)直接性、可感性。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有合群与群居的倾向。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他人一起度过的。Read Larson等(1982)对人们的时间利用进行了研究。他们让一个成人样本和一个青少年样本中的每一位被试在一周内随身携带一台呼机。每天从清晨到深夜,研究者随机呼叫被试若干次,被呼叫的被试需要填写一份简短的问卷,说明他们正在做什么,是独自一人还是与其他人在一起。结果表明,人们在将近3/4的非睡眠时间中都与他人在一起,只有在做家务、洗澡、听音乐或在家学习时才独自一人。与此相对,当人们在学校或是工作的时候,更倾向于和其他人在一起。并且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人们为什么如此需要与他人相伴呢?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各种解释。 (一)亲和需要 阿特金森(Atkinson)等人认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亲和需求(the need of affiliation),是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即人们有需要和他人相伴的倾向;另一种是亲密需求(the need of intimacy),是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关于人的亲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了一个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里面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一个马桶、一盏灯外再无其他东西,一日三餐通过房门底的小洞口送入。谁能在这

心理学考研之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 1、定义 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 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 ◇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社会化同样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 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 ◇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青少年阶段是重点 ◇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 ◇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 ◇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语言的社会化 ◇应用:心理咨询、学习交往中鼓励学生多说,制止他人代言(特别是家长)。 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 1、社会化的内容 ◇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都是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从另一角度可说是,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 ◇政治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就是使这一体制下的个体接受、认可这一体制。而这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 ◇民族社会化――它是使本民族的个体能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习惯、风俗、传统。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令人敬重。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具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男人应坚强、勇敢,女人则要温柔、细腻。与此同时会受到社会的排斥。 ◇道德社会化――是使个体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行为。遵循这个标准个体就会被赞许,就会心安理得。 2.社会化的类型 个体一生经历的社会化的类型很多: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 (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二 ( J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三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_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 J如何提出问题 — ( J如何阅读文献 二 ( J研究方法选择 三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6

第六章社会认知 本章学习目标 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基本模式 6.社会认知的几种归因理论 7.常见的归因偏差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ve),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物的知觉。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服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明确,避免与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认识活动一部分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知觉的刺激来源

于社会客体。社会客体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社会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觉主体的个人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客体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物理特征,如高矮、胖瘦、衣着、相貌等等,还需要对客体的许多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等等作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因此准确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 (一)选择性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是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人所作出的反应程度不尽相同。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如果某种刺激物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即带来报偿时,就会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相反,对于那些令人不快和压抑的人和事,个人将极力逃避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刺激的强度也影响着认知者。一般说来,刺激量越大,越易引起认知者的注意,而微弱的刺激作用则可能使人毫无知觉。 (二)互动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被知觉者影响知觉者,而且知觉着也会影响被知觉者,从而使社会知觉过程的发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三)防御性 个人为了与外界环境获得平衡,适应社会,从而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防卫机能息息相关。个体在情绪困扰的状态下对于社会客体的反应,与在中性情绪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显然是不同的,换言之,情绪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个人是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辨明刺激物的意义和重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1. 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2.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 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

2016年6月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南开大学乐国安等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南开大学乐国安等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米德认为社会是由()构成的。
1.0 分
?
A、
人和自然
?
B、
圈子
?
C、
规则

?
D、
元素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男女除了个性跟行为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1.0 分
?
A、
体力
?
B、
智力
?
C、
情商
?
D、
速商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平衡理论是谁提出的
1.0 分
?
A、

阿西
?
B、
海德
?
C、
谢里夫
?
D、
查容克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有贼心没贼胆”是指()
1.0 分
?
A、
人的个性特点
?
B、
人的价值观
?
C、
人的人生观
?
D、

个人能力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
1.0 分
?
A、
消费社会心理学
?
B、
学习社会心理学
?
C、
政治社会心理学
?
D、
群体社会心理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
男女个性与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主要有侵犯行为、自信心、支配行为和()
1.0 分
?
A、
关爱行为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复习

社会心理学笔记终极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种种社会性心理活动的学科。 学科性质: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先驱人物米德、发展人物林顿、海曼、戈夫曼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作用的理论。 主要观点:符号特别是言语是心智、自我、社会三者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的工具,社会与个人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互相影响和制约,社会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塑造个人影响个人的心智和自我的发展,而个人又是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维持和改造社会。 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把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海德将归因分为两种类型: 内部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如人格、态度与个性 外部原因: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并假设大多数人在同样的 情境下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2)凯利的三维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的关系或情 境,三维理论遵循的原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 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个变量:区别

性、一贯性、一致性。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取决于三个维度: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稳定不稳定 内在能力努力 外在任务的难度运气、 态度:①态度的定义:是个人对特定的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②态度的形成因素:环境(社会、家庭、同辈)、个体学习(观察-社会学习、强化、联想学习) ③态度的心理成分:瑟斯顿单成分说:感情 罗森伯格双成分说:感情、认知 瓦格纳三成分说:感情、认知、行为 脑激励法:奥斯本提出:群体一起来解决问题,具有个人所没有的“脑激励作用”,促使人们找到更多更新颖、更独创的问题解决方案。 社会惰化:指群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从众:①从众的定义: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②从众的类型:真从众:外显行为与内心看法都与群体保持一致 权宜从众:暂时在外显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

尔雅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南开大学 2015年秋

尔雅《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南开大学2015年秋 一、单选题 1 人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 ?A、 心理属性 ? ?B、 生物属性 ? ?C、 物理属性 ? ?D、 阶级属性 ? 我的答案:A 2 凯利的归因理论叫做() ?A、

对应推论说 ? ?B、 朴素的心理学归因 ? ?D、 三度理论 ? 我的答案:D 3 人际关系的情感性包括相互接近,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和() ?A、 相互疏离 ? ?B、 相互对立 ? ?C、 相互帮助 ? ?D、 相互安慰 ?

我的答案:A 4 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说明她()了噪音 ?A、 习惯 ? ?B、 听力不好 ? ?C、 屏蔽 ? ?D、 适应 ? 我的答案:D 5 弗拉认为我们通过人际关系可以获得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这六种回报 ?A、 情感

? ?B、 期待 ? ?C、 信息 ? ?D、 利益 ? 我的答案:C 6 艾里克逊认为心理发展一共有多少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A、 六个 ? ?B、 七个 ? ?C、 八个 ? ?D、

? 我的答案:C 7 角色借用论的代表人物是()。 ?A、 查尔斯·库利 ? ?B、 弗洛伊德 ? ?C、 乔治米德 ? ?D、 赫胥黎 ? 我的答案:C 8 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

? ?B、 四 ? ?C、 五 ? ?D、 六 ? 我的答案:C 9 社会心理学研究分为()研究和应用有两种 ?A、 社会 ? ?B、 心理 ? ?C、 基础 ?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的特征: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的合意的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2,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积极地信息和消极的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定的信息。 印象管理 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的策略)a,讨好技术。b,自我宣传。 C,威慑。d,恳求 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a,借口和辩解。B,事先申明。C.自我设障。D,道歉。 社会认知的偏见 偏见的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验,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 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1海德的理论2维纳的理论3凯利的理论详见221页 归因偏差的原因:1观察着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的2涉及个人利益与否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 归因原则:1折扣原则2非共同性效果原则3利害关系原则 内隐社会认知: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的对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内隐刻板印象:指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受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形成一种概括的固定的看法,但个体并未意识到这一过去经验对自身的影响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

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已经出现的“政治数学”和人口统计来考察人口、死亡率、家庭收入、生活状况、犯罪类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调查中,有不少问题已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如法国的帕兰—杜沙特列在1834年发表的两卷本《关于巴黎城里的卖淫》中就使用了警方记录和私人访谈法来了解有关这些妇女的社会出身、对宗教和婚姻的态度、堕落的原因等。虽然他们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但在后人看来,他们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头一批样板” 。 从理论上看,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归于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创立社会学以来,早期社会学家力图用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解释社会,这种“生物还原主义”在斯宾塞的著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社会学历史中的“有机学派”。然而,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社会,这种心理规律决定社会过程的构思注定还是行不通的。但社会学中的这种心理学倾向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和社会学不同,它当时并没有在理论研究中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先在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有所反映。早在1842年,由布雷德进行的催眠术实验成为“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 。1890年前后,人们又开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