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1 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 行宗法制; 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 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 地方的控制, 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 扩大统治 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 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 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 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 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 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 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 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 2 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 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 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法家思想 2、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 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③本质: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即奉常、郎中 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①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 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乡、里、亭: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秦之后建立西汉的刘邦,原本是一个亭长。)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 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 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 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 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 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 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 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初中、人物选修): ①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 ③军事: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 ④交通: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第 3 节、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朝 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 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 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 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 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
2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④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③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 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 ①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 身的弊端。 ②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 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 式统率六部百司。(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 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④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 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 要原因。 6、清朝: (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①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 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 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④影响: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汉朝:①汉初: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 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
3

封侯,卿,大夫等,而这些侯,卿,大夫等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 世受其禄。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 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制权操于上, 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 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 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 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 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 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 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 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 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监察制度 (1)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 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 b.宋代谏院 等等。 3.评价: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 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 中央官制的演变 ①沿袭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 中央:御 ②汉武帝推恩令削藩, 史大夫 实行郡、县两级制 ③东汉转变为州、郡、 县三级 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 道、州、县 合作,相互牵制监督,保证了君权 门下 的独尊)
4
汉朝 巩固 隋唐 完善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魏 晋南北 朝)

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 权; ②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 宰相的权力 ①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 元朝 行宰相职权 ②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发展 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 明朝- 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强化 ②明成祖:设内阁 ①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 清朝 受到限制) -顶峰、 ②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衰落 ③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北宋 加强
“路”、州、县
科举制
实行行省制 (中国省制 的开端。)
谏院
省、道、府、县
都察院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的权限日益减少,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 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2010 年高考真题:
1.(2010 广东 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 于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答案 A. 8.(2010 广东 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 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 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 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 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 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 项也不对。答案:D。
5

专题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 5、6 课 雅典民主 一、自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古希腊多山、多港、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 的经济基础; 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 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3.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 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 4.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 ★二、公民的限定 1、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性。 2、不能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者包括:殴打父母、不赡养父母、未服兵役临阵脱逃、挥霍财产者。 3、为了提高公民素质,城邦发放观剧津贴。 三、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1、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3、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一些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五、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1、古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近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三权 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便来自于古希腊的经验。 2、伟大文明的催生剂: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 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 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 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 忍地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第 7 课 罗马法 一、含义: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 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 7 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二、发展过程: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 1、《十二铜表法》 (1)制定: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下,先后编订,陈列于罗马广场。 (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 贵族的既得利益。 (3)影响: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受成文法束缚,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这是古 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法典
6

(1)背景: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驳杂,使用不便,需要整理;查士丁尼有感于西罗马帝 国的覆灭,积极革新内政。 (2)内容:包括《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查士丁尼新 敕》四部法典。 (3)影响: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结果,为调解复 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三、基本内容:重视证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不可侵犯、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 不告不理 四、影响:1、维系罗马帝国 ★2、影响后世: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 密不可分。19 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 《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
专题三 近代西方政体
第 8 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现代政治制度、内阁制、政党制均起源于英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①13 世纪,《大宪章》,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②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 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 2、爆发:1640 年 议会斗争 ★二、《权利法案》 1、背景:1688 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 2、内容: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司法、税收、军事等方面限 制了国王权利。 3、意义:以法律形式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利受到议会限制,《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 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4、影响: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 会从此进入第期稳定发展时期。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过程:1721 年罗伯特·沃波尔首任“首相”,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 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首相;19 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 2、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②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或是内阁集体 辞职,或是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1832 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普选权,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 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议会主权至上。 2、国王 “统而不治”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3、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 4、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为一体。 5、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 9 课 美国共和制 ★一、1787 年宪法 1、背景: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 成强有力中央政府来稳定秩序,保护国家和利益和主权。 2、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7

3、内容:由序言和正文组成。规定联邦政府是 各州的中央政府, 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 独立性。 4、原则: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分权与制 衡原则;民主原则。 5、三权分立与制衡:行政权属于总统;国会有 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司法权归最高 法院。 6、评价: 积极性:①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 宪法;②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 世界先例,有力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③确 立了共和政体、“制约与平衡”民主原则,避免 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④宪 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 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二、联邦制 1、1789 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总统,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治国原则:依法治国,坚决杜绝专制。 2、1861-1864 年南北战争,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 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的完善。 3、联邦制: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 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 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 三、两党制 1.形成: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 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代表的阶层: (1)19 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 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 (2)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3.基本特点: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包括总统选举在内,其它参议员选举、众议 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到两党操纵。 第 10、11 课 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一、法国共和制 1、确立过程: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 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 波旁王朝,1830 七月王朝,1848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 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 法兰西第 三共和国。 2、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背景:1875 年,国民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2)内容:①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两院都有 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 议院负责。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 联席会议选出,任期 7 年,连选连任。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 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长副 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3)意义: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二、德国君主立宪制
8

1、背景:14 世纪以来,德意志陷入了封建割据状态。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的震撼。 爱国人士要求统一,一些邦国推行立宪改革。19 世纪中期,普鲁士颁布宪法,并在 1864 年 到 1870 年,进行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2、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主 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 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3、特点:实际上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 政党的讲坛,但对政府缺少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4、影响:积极: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消极:专横统 治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一战的灾难。 ★三、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项目 英君主立宪制 美总统制 法总统制 德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 民选(任期四年, 选举(任期七年, 世袭 世袭 方式 可连任两届) 可连选连任)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实权 无 有 有 有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内阁部长 宰相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总统对议会负 政府首脑与议 首相与内阁对 总统与议会互相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责,总统可解散 会关系 议会负责 制约 而不对议会负责 众议院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帝国议会、联邦议会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 19 世纪 70 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 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2、特征: ①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是普选产 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 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3、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 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 治秩序。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 历史意义。 (2010 广东 20)1873 年,法国某报纸刊登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 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 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解析:A 从题目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 派。工业派不希望君主派胜利,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错综复杂。
9

专题四
第 12、14 课
内有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840—1900 年列强发动的四次战争与反抗
一、战争 战争名称 时间 侵略者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南京条约》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割香港岛;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1840鸦片战争 英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1842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北京条约》 :十一口通商;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 第二次鸦 1856- 英、法 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 800 万两白银。 片战争 1860 圆明园 ——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 化,兴起了现代化运动即洋务运动。 《马关条约》辽台澎湖二亿两,苏杭重沙开工厂:割让辽东半岛、 澎湖列岛和台湾;赔款 2 亿两白银;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 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 1894甲午战争 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 1895 地,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巨额赔款使中国大借外债。中国各界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斗争。 《辛丑条约》 :赔款本息共计 9.8 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八国联军 1900- 奥、 意等 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 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 侵华战争 1901 八国 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反抗 1、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虎门炮台 关天培 英勇献 身;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反侵略;浙江定海战役中葛云飞拼死报国。 2、甲午战争: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 3、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被清政府“抚而用之”,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第 13 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经过:兴起,拜上帝教;1851 金田起义;1853 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 伐、西征、东征,1853 年达到全盛;1856 年天京变乱(转衰);提拔陈玉成、李秀成,防御 战;洪仁王干主持朝政,发布《资政新篇》;1864 年失败。 二、两大文献 1、《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 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土地。 (2)评价:革命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 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1)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做法。 (2)评价: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打上了洪 仁玕在香港生活经历的烙印,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10

背 景 经济主张 群众基础
作 用 特 点 三、评价 1、作用:太平天国扫荡了王朝的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表 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提出了近代中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先进中 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2、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 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 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启示:农民运动应该由新的阶级来领导,由新的思想武器来武装,才有出路。 ★ 第 15 课 辛亥革命
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企图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 拥有广泛的 群众基础;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标志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资政新篇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 民的拥护; 没能实施;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一、革命过程 1、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 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兴起: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以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 3、发展 (1)建立革命政党: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以“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后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 , 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2)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 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 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3)与改良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主要围绕要不 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发动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 1911 年 4 月的广州黄花 岗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们革命斗志。 4、武昌首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经过一夜激战,革 命军占领武昌。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 ,定国号为“中 华民国” 。 5、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6、中华民国建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 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 年 3 月颁布。 2、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及国民的基本权利;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3、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 法。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1

1、原因:a.同盟会涣散,成分复杂,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身上。b.立宪 派和旧官僚害怕革命发展,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c.帝国主义物色新的代理人,把目光投向 袁世凯。d.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2、标志: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 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启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一定要发动 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 第 16 课 五四运动 一、背景: 1、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2、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起来 3、思想: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 4、国际:日本在一战期间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出兵占领山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 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 二、过程 1、原因: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二十一条),对内残酷统治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爆发: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映运动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 签字”。 5、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工人阶级登台)。 6、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三卖国贼职务,拒绝和会签字。 三、影响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 神的主旋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与新民主主义
第 18 课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 一、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 (1)19 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发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之一。 二、 《共产党宣言》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阶级矛盾暴露并激化。 (2)阶级: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德 古典哲学、英 古典政治经济学(三大思想来源) 。
12

(4)实践:马、恩投身革命活动。 2、发表:1848 年初,马克思、恩格斯。 3、内容: (1)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3)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4、意义: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三、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1、背景: (1)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巴黎人民组成国民 自卫军,保卫共和国首都。 (2)1871 年 3 月 18 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巴黎市 内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2、措施: (1)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 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2)经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3)教育: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3、失败: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镇压下,5 月 28 日,巴黎公社失败。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客观原因: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5、意义: (1)其原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2) 巴黎无产阶级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 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第 19 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背景: 1.物质基础:1861 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为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发展落后:20 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仍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 3.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加深了人民群众的 痛苦和不满。 二、过程 1.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 8 日(俄历 2 月 23 日)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胜利后,资产阶级 专政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过渡现象。 2、 《四月提纲》 :1917 年 4 月,列宁回国。他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四月提纲》 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3、十月革命:俄历 10 月 25 日即公历 1917 年 11 月 7 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 赤卫队、革命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首次胜利。十月 革命爆发,俄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政治上: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经济上: 《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机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3)外交上:《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4)1918 春,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 1922 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共和国) 三、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摆脱了封建 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 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13

第 20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一、中共成立 1、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一批先进分子“以俄为师” ,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一个早期共产 党组织是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 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召开:1921 年 7 月 23 日,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2)主要内容:大会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 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成立党 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自 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共“二大”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5、工人运动的发展: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 大罢工被镇压而结束。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 1、实现 (1)背景: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的教训。b.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1923 年的 中共“三大 ”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c.孙中山接受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 同意国共合作。 (2)标志: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住 农工三大政策。 (3)意义: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成就: (1)1925 年 5 月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运动的高潮。 (2)1926 年 7 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北伐。北伐军很快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 霖也被打败,被迫退守东北。 (3)北伐战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占领了上海。 3、破裂: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发动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 “八七会议” :1927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192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 义爆发。 2、井冈山道路:1927 年,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 情的井冈山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到 1930 年夏,全国已经 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14

四、红军长征 1、原因: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1934 年 10 月开始长征——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转折点——1935 年 10 月,中央 红军到达陕北——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师,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为 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 4、遵义会议:1935.1 (1)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 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 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西安事变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2、爆发: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影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六、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 战争。日军肆意屠杀中国人民,在“以华治华”策略下,对占领区实行残暴统治。1937 年 9 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承认了中共合法 地位的谈话,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两个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组织了淞沪、徐州、武汉、太 原等四大会战。b.共产党开赴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基本上是互相配合的。 (2)相持阶段:a.1938 年 10 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1940 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之后,中国共产 党也多次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的“扫荡” ,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b.国民 党自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 3.抗战胜利: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 a.抗战胜利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b.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七、解放战争 1、政治斗争 (1)重庆谈判: 1945 年 8 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签署 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根据“双十协定”,1946 年 1 月,各党派代表与无党派人士参加 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再次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否认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国民党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等人,破坏政协决议。 (4)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公然推翻了政协通过的民主和平建国的路线。 2、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的全 面进攻,后又粉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4、战略决战: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 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15

5、七届二中全会:战略转移(城市领导乡村)、胜利后的任务(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两个 “务必”。 6、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国共北平谈判破裂,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 月 23 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7、新中国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2010 广东 2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 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 17 世纪初期 B.18 世纪中期 C.19 世纪中期 D.20 世纪初期 21、C 生存斗争是达尔文 1859 年发表的《物种起源》,阶级斗争是马克思 1848 年发表的 《共产党宣言》。
专题六
新中国的政治
第 21 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 1.筹备:1949 年 9 月 21 日,新政协会议召开。新政协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 纲领》 ,同时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2.举行: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 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 合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 舞另外世界被压迫民主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二、 《1954 年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1956 年,随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同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民 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1.确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以国家根 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 运行。 2.作用: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1949 年各民主党派共同参加新政协。1954 年宪法 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地位。 2、发展:1956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主 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3、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 基本组织。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16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实施:1949 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载入 了 1954 年宪法。到 1965 年我国已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 藏) ,100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 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 第 22 课 社会主义政治的曲折发展 一、文革对民主法治的破坏: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2、社会秩序极端极端混 乱;3、人大、政协制度都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4、中共各级组织也遭到破坏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了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1)城市:1989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 (2)农村:1998 年 11 月,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农村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 3、颁布了 1982 年宪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 年 3 月, “依 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5、1999 年 4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 ,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 , 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反映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第 23 课 一国两制 ★一、理论 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①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 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的方针。 ②1981 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 针政策》。 ③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1984 年,全国全国人大 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3、意义:为中英、中葡解决香港、澳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且得以成功实践,为祖国解决台 湾问题树立了榜样,还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践:香港、澳门 1、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大增,国际地位提升;“一国两制”成为中英两国关于香 港问题的指导思想;1984 年《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2、香港:1997.7.1,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 的新纪元;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可以实践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 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澳门:1999 年 12 月 20 日 三、台湾问题 1、台海问题的由来及性质:内战遗留问题;中国内政。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 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 方针,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1980 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三通 逐渐放松; 1992.10,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达成共识, 史称“九二共识” ;1995 年,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1995 年 1 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是纲领性文件。 3、原则立场:一个中国原则,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7

专题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 24 课 两极格局 ★一、冷战 1、背景: (1)二战结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 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的全球战略。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 利益,努力扩大自己的在世界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美国更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 2、含义:泛指美苏之间除之间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 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3、导火索:丘吉尔铁幕演说 4、开始的标志:1947 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 年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5、经济对抗:美国 1948 年马歇尔计划复兴和控制西欧;苏联 1949 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6、军事对抗:美国 1949 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 1955 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 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7、 “冷战”的影响:(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了西欧依靠美国、东 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 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由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 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 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热战 1、朝鲜战争 1950-1953: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 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1954-1973:耗费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第 25、27 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欧洲共同体——资本主义三足鼎立之一 1、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西欧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要求改变受美国支配的局面。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共同的文化遗 产和心理认同感;法德和解。 2、过程:1951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三合一合 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经济联合表现: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立统一大市场。 4、影响: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5、发展:1993 年发展为欧盟,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 二、日本——资本主义三足鼎立之一 1、原因:①美国扶植日本。②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 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③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④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 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⑤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 以及美国的援助,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 2、经济高速发展的表现: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 的经济大国。 3、 影响: (1) 改变日本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 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经济的多极化, 既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18

三、不结盟运动 1、背景: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两极 对峙的国际格局,使这些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它们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 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2、兴起 (1)标志: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通过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确立了独立、 , 自主、 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2)主张和宗旨: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 处代替“冷战” ,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 3.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 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四、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 年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遇阻后进行政治改革。苏联与美国寻求 缓和。 (2)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 ,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 (3)主要内容: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4)重大影响: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争斗;一些加盟共和 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使东欧发生剧变。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东欧向西方靠拢:1990 年,德国实现了统一。1991 年,经互会和北约相继解散,苏联在 欧洲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2) ? 19”事件:1991,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8 (3) “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1991 年 12 月,俄罗斯等 11 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 国家联合体” ,简称“独联体” ;同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 在。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五、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 1、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六、多极化趋势加强 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美国)多强(欧洲联盟、日本、俄罗 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多极化趋势加强对世界的影响: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 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 挑战。 第 26 课 新中国外交
一、50 年代的外交 1、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2、成就: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提出: 1953 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 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国 际声誉。 (2)1955 年, 万隆会议, 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 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70 年代的外交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 联合国第 26 届大会 (1)原因: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 高。 (2) 意义: 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2)过程:①1971 年 “乒乓外交” ②7 月,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 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 年 12 月, 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 。⑤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 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中日建交: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日正式建交。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 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多边外交,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 伴关系”;2001 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而斗争。 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2001 年由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3)2002 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10 广东 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国际邮件资费表,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 10 克) 邮资(元) 亚洲各国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航空 西欧各国(捷克转) 西欧各国(香港转) 其他各洲 0.32 0.48 0.48 0.80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18、D 香港和捷克,成为桥梁或中转地的原因都不符合逻辑,B 项的表述肯定不对,所以 只有 D。
2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D.国王与议会的矛盾2.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B.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3. 17、18世纪,英国的重要制度创新主要有 ①责任内阁制②君主立宪制③共和制④两党制⑤代议制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评价的是 A.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B.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近代德国宪法与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5.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文件是 A.《权力法案》 B.《权利法案》 C.《大宪章》 D.《人权宣言》 6. 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独立战争B.南北战争C.反抗殖民统治战争D.体制改革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留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权力制衡” 8.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 A.邦联政体 B.君主立宪制政体 C.民主制共和政体 D.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 9.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10.“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11.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点有 ①政权的本质②国家元首的称谓和产生方式③国家元首掌握的权利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②③ 12.能够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事件是 A. 新文化运动 B.美国南北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 D.德意志的统一战争 13. 英国的漫画家针对法国政体的演变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 帽子了”的漫画。漫画中的房间内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pdf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 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 自省达到良知。 【篇二】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推荐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一、客观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3.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 宋太祖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措施是() A. 强干弱枝以加强中央权力 B. 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 C. 设专职人员管理地方财政 D.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4.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 () A. 皇帝能直接指挥中央官员 B. 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C. 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 D.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5.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首先进行的是哪方面的改革() A. 军事 B. 政治 C. 文化 D. 经济 6. 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 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 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力 7. 对罗马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B.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C. 罗马法本质是保护资产阶级的权利 D. 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8. 古罗马与古希腊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 A.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 B. 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 C. 实现了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D.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9. 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 工人武装通过起义夺取政权 B. 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C. 政府全体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D. 公社委员会没收私营企业 10. 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 使所有美国人都拥有平等权利 C.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D. 有效地维护了共和制度 11.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12. “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这是因为林肯() A. 巩固了北部资产阶级统治 B. 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消除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D. 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13. 美国的以下选举受两党操纵的有() ①总统选举②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③州长选举④市长选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4. 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A. 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B. 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 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 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15.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不同在于() A. 国家元首 B.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C. 对议会负责 D. 提名组成内阁政府 16. 根据各国宪法,有权解散议会(国会)的是() ①英国国王②美国总统③法国总统④德国皇帝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17.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它并不是为了维系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 有的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 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 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 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017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精彩试题-(含问题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题 班别_____姓名_____ 一、选择题:(每题一分) 1.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 C.平等色彩 D.民主色彩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 B.宗法世袭制 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 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5.《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从中可以看出( ) ①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宗旨 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窗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1 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 行宗法制; 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 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 地方的控制, 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 扩大统治 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 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 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 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 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 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 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 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 2 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 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 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法家思想 2、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