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片机按键去抖动程序设计思路

单片机按键去抖动程序设计思路

单片机按键去抖动程序设计思路

1.去抖动原理:按键在按下和松开的瞬间会产生震动,导致按键信号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次转换,给程序带来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按键信号进行去抖动处理,即在按键按下和松开时,只记录一次按键状态变化。

2.软件去抖动方法:软件去抖动方法主要通过软件延时来判断按键信号是否稳定。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软件去抖动:-初始化按键引脚为输入模式,并使能内部上拉电阻;

-设定一个延时时间阈值t,用于判断按键是否稳定;

-读取按键引脚的电平,如果为低电平,说明按键按下;

-进入一个循环,每次循环读取一次按键引脚的电平,并与前一次读取的电平进行比较;

-如果连续读取到的电平与前一次相同,说明按键信号稳定;

-如果连续读取到的电平与前一次不同,则说明按键信号还在抖动,继续读取直到连续读取到的电平与前一次相同;

-当稳定的电平持续时间超过延时时间阈值t时,认为按键信号已稳定,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3. 硬件去抖动方法:硬件去抖动方法主要通过电路设计来实现。常见的硬件去抖动电路包括RC滤波电路和Schmitt触发器电路。其中,RC 滤波电路利用电容和电阻的特性,对按键信号进行平滑处理;Schmitt触发器电路则通过正反馈的方式,将不稳定的信号转换为稳定的信号。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总结:

按键去抖动程序设计可以通过软件去抖动和硬件去抖动两种方式实现。软件去抖动主要通过软件延时判断按键信号是否稳定,而硬件去抖动则通

过电路设计实现。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设

计按键去抖动程序。

单片机51 去抖按键程序

#include #define TIME_0_80_MS 0xfa3d #define TIME_1_20_MS 0xf75c #define TIME_1_80_MS 0xf30a #define TIME_2_20_MS 0xf028 #define TIME_3_80_MS 0xe4a3 #define TIME_4_20_MS 0xe1c2 #define TIME_4_50_MS 0xdf99 #define TIME_5_20_MS 0xda8f #define START_TIME_L TIME_3_80_MS #define START_TIME_H TIME_4_20_MS #define BIT_1_L TIME_1_80_MS #define BIT_1_H TIME_2_20_MS #define BIT_0_L TIME_0_80_MS #define BIT_0_H TIME_1_20_MS #define STOP_TIME_L TIME_4_50_MS #define STOP_TIME_H TIME_5_20_MS #define START_TIMER0 TR0=1 #define STOP_TIMER0 TR0=0 #define START_TIMER1 TR1=1 #define STOP_TIMER10 TR1=0 #define KD_VAL 15 sbit Ktemph=P1^0; sbit Ktempl=P1^1; sbit Ktime=P1^2; sbit Kset=P1^3; sbit Konoff=P1^4; sbit Kmode=P1^5; sbit Kfan=P1^6; sbit Kswing=P1^7; bit Startflag; bit Firstint=1; bit Irok; bit Intflag; bit Sendok; unsigned char Irrecivenum; unsigned char Irbufnum; unsigned char Irbuf[6]; unsigned char Recposi; unsigned int idata Irbuffer[50]; unsigned char Kscanbuf[8]; unsigned char Kscan[8]; unsigned char Kcount[8];

关于单片机按键的抖动与消抖

关于单片机按键的抖动与消抖 在单片机的程序中,如果涉及到按键,一般都会看到几行注释着消抖 的代码。比如下面这一段:if((KeyV|0xc3)==0xff){//无键按下return 0; } mDelay(10);//延时,去键抖KeyV=P3; if((KeyV|0xc3)==0xff){//无键按下return 0; } 关于其作用与目的,有如下解释:按键在按下时会产生电平的变化,通常是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而且这一过程也不是瞬间完成的,按键按下之后, 电平会有一段不稳定变化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程序读取这个电平变化 并做相关的动作。但由于机械按键的局限性,当系统受到外力而产生抖动或其 它动作时,也可能使系统内部产生电平变化(通常这种变化持续的时间非常短),这种现象称之为按键的抖动。这种抖动显然不是我们期望出现的,一旦程序中没有针对它进行特殊处理,这种隐患很可能导致系统执行我们不希望出现 的动作。进而可能酿成一场悲剧。避免按键抖动的操作就称之为消抖。目前,单片机的消抖主要分为软件消抖和硬件消抖。其中,软件消抖增加软件资源,但不增加硬件成本;硬件消抖反之。现在普遍采用的是软件消抖的方式。软件消抖具体的操作思路是:当监听到按键被按下时,不立刻执行相关的操作,而进行一定时间的延时(通常是50ms),之后再次检测按键是否被按下,如果 此时按键仍然被按下,则判定按键确实被按下了(因为不论是异常情况导致的 抖动还是正常情况下按键被按下产生的电平变化都会在这一段时间内过去,紧 接着的电平将会是稳定的),然后进行按键被按下之后所需要的操作,否则判 定按键未被按下,继续监听按键状态。实际上,以上所说的软件消抖的方法在 真正的软件中应用的不多,只是在练习的时候使用。真正的应用上,会在可能 产生抖动的那一段时间内等间隔多次监听按键状态(电流状态),等到数次 (可以是连续5 次)电流平稳了才确定按键被按下。按键被放开时采取同样操

单片机按键处理技巧及C语言编程方式

单片机按键处理技巧及C语言编程 方式(共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单片机按键处理技巧及编程方式 在基于单片机为核心构成的应用系统中,用户输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输入可以分很多种情况,譬如有的系统支持PS2键盘的接口,有的系统输入是基于编码器,有的系统输入是基于串口或者USB或者其它输入通道等等。在各种输入途径中,更常见的是,基于单个按键或者由单个键盘按照一定排列构成的矩阵键盘(行列键盘)。我们这一篇章主要讨论的对象就是基于单个按键的程序设计,以及矩阵键盘的程序编写。 按键检测的原理: 它们和我们的单片机系统的I/O口连接一般如下: 对于单片机I/O内部有上拉电阻的微控制器而言,还可以省掉外部的那个上拉电阻。简单分析一下按键检测的原理。当按键没有按下的时候,单片机I/O通过上拉电阻R接到VCC,我们在程序中读取该I/O的电平的时候,其值为1(高电平); 当按键S按下的时候,该I/O被短接到GND,在程序中读取该I/O的电平的时候,其值为0(低电平) 。这样,按键的按下与否,就和与该按键相连的I/O的电平的变化相对应起来。结论:我们在程序中通过检测到该I/O口电平的变化与否,即可以知道按键是否被按下,从而做 出相应的响应。一切看起来很美好,是这样的吗? 在我们通过上面的按键检测原理得出上述的结论的时候,那就是现实中按键按下时候的电平变化状态。我们的结论是基于理想的情况得出来的,而实际中,由于按键的弹片接触的时候,并不是一接触就紧紧的闭合,它还存在一定的抖动,尽管这个时间非常的短暂,但是对于我们执行时间以us为计 算单位的微控制器来说, 它太漫长了。因而,实际的波形图应该如下面这幅示意图一样。

51单片机按键消抖程序原理

51单片机按键消抖程序原理 一、引言 按键消抖是嵌入式系统编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使用51单片机时。51单片机是一款常用的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按键作为常见的输入设备,在51单片机应用中经常被使用。由于按键的机械特性,当按键按下或释放时,会产生机械抖动,给系统带来误操作。因此,了解并编写按键消抖程序对于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二、消抖原理 按键消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算法,消除按键产生的机械抖动,从而准确识别按键的状态。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1.机械抖动的特点:按键的机械抖动主要表现为按键触点之间的快速开关,产生一系列微小的电信号。这些信号通常包含真实的按键输入信号和噪声信号。 2.消抖算法:通过分析这些信号,识别出真实的按键输入信号,并忽略噪声信号,从而达到消除机械抖动的目的。常用的消抖算法有阈值比较法、防抖延时法、防抖滤波法等。 三、消抖程序实现 下面以51单片机为例,介绍一种简单的阈值比较法消抖程序实现: ```c voidkey_debounce(intkey_pin){ //定义按键引脚 intdebounce_time=50;//消抖时间,单位毫秒

intthreshold=5;//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intkey_state=0;//按键状态,初始化为0(未按下)intlast_key_state=0;//上一次的按键状态 while(1){ //读取按键状态 key_state=digitalRead(key_pin); last_key_state=key_state; //判断按键是否按下 if(key_state==LOW){ //按键按下,开始消抖 if(millis()-last_key_state>=debounce_time){ //经过一定时间,确定按键状态 if(key_state==digitalRead(key_pin)){ //检测到真实的按键输入信号 //这里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点亮LED灯等 }else{ //检测到噪声信号或其他干扰,忽略 } }else{ //消抖时间不足,忽略当前状态 } }else{ //按键释放,忽略当前状态 }

C51单片机矩阵键盘扫描去抖程序

C51单片机矩阵键盘扫描去抖程序 最近有一个C51的项目,用的是新华龙的C51 F020单片机。项目中要实现4*5的矩阵键盘。矩阵电路图如下如示 其中,四条列线接在F020的P2~P5口线上,5条行线接在P5口线上(F020的P5口是不同于普通C51的扩展接口,不能位寻址)。同时4条列线接在一四输入与非门(74LS20)上,门输出接F020的外中断1,这样,任何一键按下,都会产生中断,通知程序进行键盘扫描。 托一个新手给写了键盘的扫描程序,基本功能都能实现,但对于键盘的去抖处理总是做不好,表现是或者不能去抖,或者按键响应过慢,或者采集到错误键值。看来新手对于矩阵键盘扫描原理掌握较好(网上资料多),但对于键盘去抖的知识却有所欠缺,基本都是按照书上说的延时一段时间再采集键值,实际应用中,这样的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过于简单。实际去抖处理应该这样进行更合理一些,即连续采集键值,当采集到的键值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同的,即认为按键状态已稳定,此键值为真实键值。另外,按键释放时,也会有抖动,导致误采键值,因此在键释放时,也应进行去抖处理,处理方法同时是连续一段时间采集到无键按下状态,才认为按键被释放。根据这个方法,我重写了新手的程序,实际应用中表现极好。 现将程序公布如下,供新手参考。 Key.h文件内容 #ifndef __key_H__ #define __key_H__

#define NULL_KEY 0x0000 #define S1 0x3801 #define S2 0x3401 #define S3 0x3802 #define S4 0x3402 #define S5 0x3804 #define S6 0x3404 #define S7 0x3808 #define S8 0x3408 #define S9 0x3810 #define S10 0x3410 #define S11 0x2C01 #define S12 0x1C01 #define S13 0x2C02 #define S14 0x1C02 #define S15 0x2C04 #define S16 0x1C04 #define S17 0x2C08 #define S18 0x1C08 #define S19 0x2C10 #define S20 0x1C10 #define KEY_DELAY 20 extern unsigned int Key_Value; extern void Init_Key(); extern void Scan_Key(); extern bit Key_Pressed; extern bit Key_Released; extern unsigned int idata Keypress_Count; extern unsigned int idata Keyrelease_Count; #endif key.c 文件内容 #include #include "key.h" bit Key_Down; //是否有键按下的标志unsigned int idata Keypress_Count;

单片机按键电容消抖电路

单片机按键电容消抖电路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 在许多电子设备中,按键电路常常被使用来实现用户与设备之间的交互。然而,由于按键的物理特性,如机械弹性和触点接触的不稳定性,会导致按键的震荡现象,即按键在按下或释放时会产生多次跳变。这种跳变会导致单片机误读按键的信号,可能引发系统错误操作或不稳定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按键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对按键进行消抖处理。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单片机按键电容消抖电路的设计和实现原理。通过在按键电路中引入电容元件,可以达到消抖的效果。电容元件具有快速充放电的特性,可以有效地过滤掉按键震荡带来的干扰信号,确保单片机正确读取按键状态。 文章将首先介绍单片机按键的工作原理,包括按键的接口电路和输入电平变化的检测方式。接着,将深入探讨按键消抖的必要性,分析不进行消抖处理所带来的潜在问题。在这之后,将详细介绍按键电容消抖电路的设计原理,包括电容的连接方式和参数的选择。最后,将给出经过实际测试的电路实现结果和相关性能指标的评估。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单片机按键的基本原理和消抖处理的必要性,掌握按键电容消抖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以及了解该电路的性能表现。这对于开发单片机应用的工程师和爱好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进行描述。它向读者展示了文章的章节和主题,并指导读者理解和阅读文章的内容。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如下: 1. 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 2. 正文 2.1 单片机按键原理 2.2 按键消抖的必要性 3. 结论 3.1 按键电容消抖电路的设计原理 3.2 电路实现与测试结果 文章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在引言部分,概述简要介绍了单片机按键电容消抖电路的背景和重要性;文章结构部分指出了本文的章节组成和布局,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南;目的阐明了文章的目标和意图。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单片机按键原理和按键消抖的必要性。其中,单片机按键原理详细介绍了按键在单片机系统中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按键消抖的必要性解释了为什么需要采用消抖电路来避免按键误触和信号干扰。 结论部分则以按键电容消抖电路的设计原理和电路实现与测试结果作为主题。设计原理详述了按键电容消抖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电路

按键去抖说明

由于机械触点的弹性振动,按键在按下时不会马上稳定地接通而在弹起时也不能一下子完全地断开,因而在按键闭合和断开的瞬间均会出现一连串的抖动,这称为按键的抖动干扰,其产生的波形如图所示,当按键按下时会产生前沿抖动,当按键弹起时会产生后沿抖动。这是所有机械触点式按键在状态输出时的共性问题,抖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按键的机械特性与操作状态,一般为10~100ms,此为键处理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 按键的抖动会造成按一次键产生的开关状态被CPU 误读几次。为了使CPU 能正确地读取按键状态,必须在按键闭合或断开时,消除产生的前沿或后沿抖动,去抖动的方法有硬件方法和软件方法两种。 1. 硬件方法 硬件方法是设计一个滤波延时电路或单稳态电路等硬件电路来避开按键的抖动时间。 图是由R2 和C 组成的滤波延时消抖电路,设置在按键S 与CPU 数据线Di 之间。按键S 未按下时,电容两端电压为0,即与非门输入V i 为0,输出V o 为1。当S 按下时,由于C 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充电电压V i 在充电时间内未达到与非门的开启电压,门的输出V o将不会改变,直到充电电压V i 大于门的开启电压时,与非门的输出V o 才变为0,这段充电延迟时间取决于R1、R2 和C 值的大小,电路设计时只要使之大于或等于100ms 即可避开按键抖动的影响。同理,按键S 断开时,即使出现抖动,由于C 的放电延迟过程,也会消除按键抖动的影响

图中,V1 是未施加滤波电路含有前沿抖动、后沿抖动的波形,V2 是施加滤波电路后消除抖动的波形。 2. 软件方法 软件方法是指编制一段时间大于100ms 的延时程序,在第一次检测到有键按下时, 执行这段延时子程序使键的前沿抖动消失后再检测该键状态,如果该键仍保持闭合状态电平,则确认为该键已稳定按下,否则无键按下,从而消除了抖动的影响。同理,在检测到按 键释放后,也同样要延迟一段时间,以消除后沿抖动,然后转入对该按键的处理。

单片机按键去抖动程序设计思路

单片机按键去抖动程序设计思路 1.硬件电路设计 为了能够较好地去抖动按键,我们可以在按键的输入引脚上加一个 RC组合电路,以延迟触发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从而消除抖动。RC组 合电路一般由一个电阻R和一个电容C组成,其原理是通过RC的时间常 数来控制信号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2.软件设计 在单片机程序中,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算法来检测按键的真实触发信号,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按键去抖动的程序设计思路: (1)初始化 首先,我们需要对按键的输入引脚进行初始化,配置为输入模式,并 设置为上拉电阻模式。这样可以确保在按键未按下时,输入引脚保持高电平。 (2)读取按键状态 通过读取按键的输入引脚状态,来判断当前按键是否处于按下状态。 一般来说,输入引脚为高电平时表示按键未按下,为低电平时表示按键已 按下。 (3)去抖动算法 当检测到按键状态发生变化时,即从未按下到按下或从按下到未按下,可以认为触发了一次按键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去抖动算法 来过滤掉抖动信号。

常见的去抖动算法有两种:软件延时法和状态延时法。 软件延时法是通过在检测到按键状态发生变化后,延时一段时间,再 次读取按键状态来判断是否真正触发了按键操作。通过调整延时时间,可 以达到去抖动的效果。但是使用软件延时法会占用较多CPU时间,因此在 需要很高响应速度的系统中不适用。 状态延时法是通过引入一个状态变量,用来保存按键的状态。在检测 到按键状态发生变化后,将状态置为相反的值,并延时一段时间。在延时 结束后,读取按键状态和状态变量的值,如果相等则认为触发了按键操作,否则不触发。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按键的持续震动导致多次触发,我们一般会 设置一个最小的按键触发间隔。即在两次按键操作之间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才能再次触发。 (4)执行按键操作 当确认触发了按键操作后,我们可以执行相应的操作,如触发一个中断、改变LED灯的状态等。 通过上述程序设计思路,可以实现按键去抖动的功能,从而得到准确 的按键触发信号。当然,具体的实现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单片机平台和开发 环境来进行调整。

单片机按键去抖原理

单片机按键去抖原理 在单片机系统中,按键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控制还是交互,经常需要使用按键来进行操作。然而,由于按键的特性,往往会带来按键抖动的现象,这就需要对按键进行去抖处理。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片机按键去抖的原理和方法。 1.按键抖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按键抖动是指按下或释放按键时,按键触点会产生不稳定的接触,导致按键信号在短时间内多次切换,造成系统误判。按键抖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按键机械结构问题:按键存在接触不良、触点弹簧不稳定等机械问题,会导致接触突变。 (2)外部干扰:如按键线路附近的磁场、电源干扰等,会引发按键误触。 (3)按键的弹性和灵敏度:按键材料和设计的不同,会导致按键的弹性和灵敏度不一致,进而引发抖动。 按键抖动会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1)误判:按键抖动会使系统误判按键的按下或释放,导致错误的逻辑操作。 (2)数据错误:抖动会造成按键信号的短时间内多次切换,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错误、丢失等问题。 (3)系统性能下降:由于抖动会产生大量的开关信号,会占用系统资源,影响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响应时间。

2.去抖的原理 去抖的原理是通过软件或硬件的方式对按键信号进行滤波,消除了按 键抖动信号,从而得到稳定的按键信号。 软件去抖的原理是通过软件算法对按键信号进行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软件延时去抖和状态机去抖。 (1)软件延时去抖: 软件延时去抖的原理是在按键按下后,通过添加延时来屏蔽抖动信号。当检测到按键按下后,先延时一段时间,并再次检测按键的状态,如果按 键仍然处于按下状态,则确认按键按下有效。 软件延时去抖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只需通过软件延时来实现,无需额 外的硬件支持。缺点是实现的延时时间需要适当,过短容易漏掉有效按键,过长则会增加系统响应时间。 (2)状态机去抖: 状态机去抖的原理是通过状态变化来屏蔽抖动信号。状态机的设计是 基于按键的状态转换,当按键按下时,状态变为按下状态;当按键释放时,状态变为释放状态。只有在状态转换时,才认定按键按下或释放为有效信号。 状态机去抖的优点是对按键状态的判断更加准确,可以避免一些较短 的抖动信号。缺点是实现的复杂度较高,需要额外的代码和状态变量来实现。 硬件去抖的原理是通过添加硬件电路来滤除抖动信号。主要有两种方法:RC低通滤波和Schmitt触发器。

单片机按键模块设计

单片机按键模块设计 一、需求分析 在很多电子设备中,按键模块是常用的一个组件,用于用户与设备之间的交互操作。按键模块通常包含多个按键,每个按键都有独立的功能。因此,设计一个单片机按键模块,需要考虑以下需求: 1.支持多个按键:按键模块应该支持多个按键,每个按键有独立的标识。 2.稳定性:按键模块应该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能够稳定地检测用户的按键操作。 3.高效性:按键模块应该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能够及时地传递用户的按键信息。 4.易用性:按键模块应该简单易用,能够方便地配置和使用。 二、硬件设计 1.按键连接:按键模块需要通过引脚与单片机进行连接。每个按键通过一个引脚与单片机的IO口相连。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可以在按键与IO口之间加上适当的电阻和电容,以过滤噪声信号。 2.按键矩阵:如果按键数量比较多,可以使用按键矩阵的设计方法。按键矩阵将多个按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可以通过较少的引脚实现对多个按键的检测。按键矩阵的原理是,通过按下不同的按键,可以连接不同的行和列,通过扫描行和列,可以确定按下的按键。 3.按键状态检测:为了检测按键模块的状态,可以在每个按键的引脚上接入一个电阻,通过检测引脚的电压变化来确定按键是否被按下。当按

键被按下时,引脚的电压将发生变化,单片机可以通过IO口读取引脚的 状态。 三、软件设计 1.初始化:在使用按键模块之前,需要对单片机的IO口进行初始化 设置。通过配置IO口为输入模式,可以使得单片机能够读取连接的按键 的状态。 2.扫描按键: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定时器中断来扫描按键的状态。 通过定时器中断,可以周期性地读取按键的状态,并判断按键是否被按下。如果按键被按下,则可以触发相应的操作。 3.按键去抖动:按键的物理特性是在按下和松开的瞬间都会产生抖动,因此需要在软件中对按键进行去抖动处理。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延时来 等待按键抖动结束,然后再读取按键的状态。去抖动的延时时间需要根据 实际情况调整,既要保证去抖动的效果,又不能造成过长的等待时间。 4.触发操作:当检测到按键被按下时,可以触发相应的操作,如改变 输出状态、调用函数等。根据不同的按键,可以给每个按键设置独立的功能。 四、测试和调试 在完成按键模块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后,需要对按键模块进行测试和调试。可以通过连接示波器或LED等外设来观察按键的状态和触发的操作。 还可以通过在单片机上输出调试信息来判断按键模块的工作是否正常。 总结:

单片机矩阵键盘设计方案

单片机矩阵键盘设计方案 一、设计目标 设计一个8行8列的矩阵键盘,每个按键都有一个唯一的键码,能够正常读取用户的按键输入,并将按键对应的键码显示在LCD屏幕上。二、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包括键盘电路和显示电路两部分。 1.键盘电路设计 矩阵键盘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键盘矩阵、行扫描电路和列读取电路。 键盘矩阵由8行8列的按键构成,每个按键都连接到一个由二极管组成的矩阵。行扫描电路使用8位输出的GPIO口,根据行的值来选通对应的行组。列读取电路使用8位输入的GPIO口,根据列的值来读取对应的列组。 2.显示电路设计 三、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初始化设置、按键检测、键码解析和显示处理四个部分。 1.初始化设置 首先需要对GPIO口进行初始化设置,将扫描行的GP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将读取列的GP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同时需要对LCD屏幕进行初始化设置,设置显示模式、光标位置等参数。

2.按键检测 循环扫描每一行,当其中一行被选通时,读取每一列的值。如果其中 一列的值为低电平,则表示对应的按键被按下。将按下的按键的行和列的 值保存下来,用于后续的键码解析。 3.键码解析 根据行和列的值,通过查表的方式找到对应的键码。将键码保存下来,用于后续的显示处理。 4.显示处理 将键码传送给LCD屏幕,通过LCD屏幕的驱动芯片进行解析和显示。 根据LCD屏幕的显示方式,可以选择逐行显示或者按需显示的方式。 四、优化设计 在以上基本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优化设计,以提高系统 的性能和可靠性。 1.消除按键抖动 按键在实际使用中会存在抖动现象,需要通过软件滤波来消除。可设 置一个适当的延时,当检测到按键按下后,延时一段时间再进行键码解析,只有在延时之后仍然检测到按键按下,才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按键。 2.防止冲突按键 由于矩阵键盘的性质,可能存在一些按键组合会产生冲突的情况。可 以通过硬件设计和软件处理来解决。在硬件上,可以增加二极管来隔离不 同的按键。在软件上,可以通过扫描算法和按键排除的方式来避免冲突。

单片机按键模块设计

单片机按键模块设计 单片机按键模块设计 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控制中,按键模块是一种常见的输入设备,用于接收用户的操作和控制系统的运行。单片机作为嵌入式系统中的核心组件之一,常常用于实现按键模块的设计。本文将介绍单片机按键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一、确定文章类型 本文属于技术文档,旨在向读者介绍单片机按键模块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二、明确目标读者 本文的目标读者为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单片机应用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 三、确定文章结构 1、引言:介绍单片机按键模块的意义和作用。 2、单片机按键模块设计思路:概述按键模块的设计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硬件设计:详细描述按键模块的硬件设计,包括单片机选型、按

键电路设计、输入输出接口等。 4、软件设计:介绍按键模块的软件设计,包括按键的检测、消抖、处理等程序实现方法。 5、实例应用:通过一个实际应用例子,展示单片机按键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6、总结:总结单片机按键模块设计的要点和方法,强调其重要性和实用性。 四、详细描述按键模块设计 1、引言 单片机按键模块是嵌入式系统中常见的输入设备,用于接收用户的操作和控制系统的运行。在自动化控制、智能家居、机器人等领域,按键模块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介绍单片机按键模块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2、单片机按键模块设计思路 单片机按键模块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单片机的选型、按键电路设计、输入输出接口等;软件部分包括按键的检测、消抖、处理等程序实现方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按键的机械特性、单片机的处理能力和外部干扰等因素。

3、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是单片机按键模块的基础,主要包括单片机的选型、按键电路设计和输入输出接口等。在选型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具有足够资源和性能的单片机;按键电路设计需要考虑按键的机械特性和电路原理;输入输出接口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如并行或串行接口。 4、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是单片机按键模块的核心,主要包括按键的检测、消抖、处理等程序实现方法。在检测时,可以采用轮询或中断的方式;消抖可以采用软件延时或硬件消抖技术;处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编写相应的程序。 5、实例应用 以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为例,按键模块可以作为控制面板,实现照明、空调、电视等设备的控制。在实现过程中,可以采用80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通过按键电路实现开关、调节亮度、温度等操作,通过输出接口控制相应的设备。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采用中断触发的方式实现按键的检测和处理。 6、总结 单片机按键模块的设计是嵌入式系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设计和实

嵌入式系统下按键操作的软件设计方法

嵌入式系统下按键操作的软件设计方法 嵌入式系统键盘软件设计存在3方面问题:软件去抖动、等待按键抬起和连击处理。 1嵌入式系统键盘软件设计的3个问题 1.1软件去抖动问题 一次完整按键过程的时序波形如图1所示。当按键未被按下时,单片机端口输入为通过上拉电阻获得的高电平;按下时,端口接至地,端口输入为低电平。当机械触点断开、闭合时会有抖动,这种抖动对人来说是感觉不到的,但对计算机来说,则是完全可以感应到的。计算机处理的速度是us级,而机械抖动的时间至少是ms级,对计算机而言,这已是漫长的时间了。 为使单片机能正确地读出端口的状态,对每一次按键只作一次响应,这就必须考虑如何去除抖动的问题。嵌入式系统一般采用软件延时去除抖动。软件延时去除抖动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单片机获得端口有按键动作时,不是立即认定按键开关已被按下,而是延时10 ms 或更长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端口,如果仍为动作电平,则说明按键开关的确按下了,这实际上是避开了按键按下时的抖动时间;而在检测到按键释放后(端口为高)再延时5~10 ms,消除后沿的抖动,然后再对键值处理。当然,实际应用中对按键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编制处理程序,但以上是软件延时去除抖动的基本原则。 1.2等待按键抬起问题 单片机在查询读取按键时,不断地扫描键盘,扫描到有键按下后,进行键值处理。它并不等待键盘释放再退出键盘程序,而是直接退出键盘程序,返回主程序继续工作。计算机系统执行速度快,很快又一次执行到键盘程序,并再次检测到键还处于按下的状态,单片机还会去执行键值处理程序。这样周而复始,按一次按键系统会执行相应处理程序很多次。而程序员的意图一般是只执行一次,这就是等待按键抬起问题。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当按键抬起后再次按下才再次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等待时间一般在几百ms以上。通常在软件编程中,当执行完相应处理程序后,要加一个非常大的延时函数,再向下执行。

单片机的高级按键消抖核心算法

新型高级按键消抖算法 还在用延时消抖的方式检测按键是否被按下??这一招太out啦!! 大家都知道,机械按键在被按下的瞬间,是会发生机械抖动的,这个执行过程对于高灵敏度的单片机来讲,识别的可能是杂波或者一大堆上下突变的高低电平的组合。很可能造成指令误接收,从而导致误动作输出。 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基本无外乎传统的延时消抖,也就是教科书上说的,延时个几十毫秒,然后再判断一下是否真的被按下。这种做法在程序中大量使用时钟的情形(比如多层定时器中断)下,会表现出按键响应非常笨拙的情况,甚至有时候触发一些小概率事件,还是无法完全避免误动作的情况。 今天介绍一种全新的分层思想,在单片机当中也是相当有用的,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的技术要点。这些在学校是学不到的,也是工程从业人员与大学生代码风格的区别。

以C语言来论述,因为纯粹的C语言描述比较容易被接受,也容易懂。 记住下面3个语句: u8 TRG; u8 CONT; void P0_KEY_CORE_READ(void) { u8 READ_CORE = P0^0xff; TRG = READ_CORE & (READ_CORE ^ CONT); CONT = READ_CORE; } 上面就是核心的算法了,下面解释一下: TRG(trigger)代表的是触发,CONT(continue)代表的是连续按下。 P0_KEY_CORE_READ()函数的涵义是:先取反,然后送到READ_CORE临时变量里面保存起来。然后,提取设置TRG作为触发标志位变量,通过位的与操作和异或操作得出。之后TRG作为全局变量,其它程序可以直接引用。最后一句类同第二句,用来计算连续按下标志位变量。 通常情况下,按键接入单片机时,我们常用的是外部上拉电阻到VCC,按键按下拉低电平的方式。至于为什么这样这里就不赘述了。那么,按键没有按下的时候,读端口数据为1,如果按键按下,那么端口读到0。下面按情况分析这几种情形。 1、没有按键的时候 端口为0xff,READ_CORE读端口并且取反,很显然,就是 0x00 了。 TRG = READ_CORE & (READ_CORE ^ CONT);(初始状态下,CONT也为0),因为READ_CORE为0,则它和任何数“相与”,结果也是为0。 CONT = READ_CORE;保存CONT其实就是等于READ_CORE,为0; 结果就是: READ_CORE=TRG = CONT =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