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篇一: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史课程论文《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李宝 航海 147,201410111227 【摘要】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出现了许多叱 咤风云的人物,其中最先开创了海洋精神的时期,应该是郑和那个时代。中国人自古就是海洋 上的勇者,最具有代表性要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许留给今天的 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那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他赴日 途中的航海行径,对中国航海史有着怎样的意义,并未有多么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从鉴真东 渡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发展史的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鉴真东渡;航海;意义;影响 一、 事件背景和过程: 唐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经济发达,地域辽阔,科技先进,各方 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所以,唐代的人民,在世界面前很有自信和底气,在与海外交流时有一 种强烈的优越感。鉴真大师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普度众生的使命感, 11 年 6 次东渡日本,最终完成了他的夙愿。 鉴真,是唐朝扬州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受戒大师。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日本 来了两名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笃信 “普度 众生”的鉴真大师, 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 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 第一次东渡,开始于唐天宝二年(743 年),鉴真和弟子祥彦等 21 人来到扬州附近的东 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却因受到官府的干涉而失败。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私渡日本 是犯法的,故鉴真还没有动身起步,就被别人举报,因此初次东渡因此而终;第二次东渡(744 年),鉴真买了一搜军船,带好了准备的粮草等物品,师徒一行再次由扬州出发,顺长江举帆 而下。这次虽然没有走漏风声,却遇上了狂风恶浪,巨浪滔天,船体破损,所以无法继续行驶 了,虽然及时抢修了,但时节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因此,第二次东渡 也宣告流产;第三次东渡,在鉴真的亲自组织下,欲取大盘山直驱日本,扬帆起航,然而到达 大盘山后却无法靠泊, 又因风向不对, 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才继续航行。 可是, 天有不测风云, 当他们行驶到乘名山(今舟山到北)时,船体却因触礁而再次破损,之后好不容易得到援救, 却又被地方官软禁在寺庙中。所以,第三次东渡也再次夭折;第四次东渡,原本做好了相关准 备,但因鉴真弟子灵佑怕师傅冒死生莫测的风险,牒告官府,极力阻拦。于是,官府派人到寺 庙中捉拿他们并将其护送回扬州。所以,第四次东渡又被迫中断。第五次东渡(748 年),日 僧荣睿、普照再次到扬州谒见鉴真,迅速商议再赴日本。鉴真没有动摇,继续出海,但船行驶 到狼山附近时,经历风急浪高的考验,之后横渡东海时遇到了台风。在海上漂流了 14 天后, 1 / 11

却到达了振洲 (今海南岛南端) , 远远偏离了正常的航线, 由此, 第五次东渡也未能达到目的。 第六次东渡,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大半个中国,名声大噪。753 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 河、吉备真备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虽然这次东渡又遭到了外界的阻挠,但鉴真 意志更加坚定,趁他人不备之时,迅速登舟启程。这次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到达了日 本,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宏伟的夙愿。在到达日本之后,他已是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了, 但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他还是应允了日方的要求,他设立 戒坛, 传播佛法, 虽然双目失明, 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 他还精通医术, 他最后留下的 《鉴 上人秘示》一书,对日本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受鉴真弟子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 16 年,日本奈良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谢了《唐大 和上东征传》。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这对于后人了解中国、日本的造船 术和航海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 多次失败的原因分析 鉴真东渡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已成为了中日交往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例,但是,它既然 发生在科技发达唐代盛世, 为什么还历经这么多次的失败?它是不是代表了唐代的航海技术的 发展水平?鉴真可不可以称得上航海家?对此,我们还得做一些探讨。 首先, 在出海政策方面。 唐代虽然海外贸易较为发达, 但它贸易的对象只是限于今印度、 阿拉伯等东南亚地区。而对于当时的日本,尚处于封建经济文化兴起时期,因此唐朝不注重与 日本的交往,甚至在海外政策上对其也有一定的禁律,尤其是坚决阻止平民出海日本。因此, 鉴真在第一、 第四次东渡日本时, 发生了被人告密、 官府逮捕的情况。 鉴真也是极力遮蔽耳目, 减少影响。由此可见,由于政府政策的影响,给鉴真东渡带来了不少的阻挠。 其次,由于唐代的造船工业有着很大的发展,但这些造船工厂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全国 有好几家大型的造船厂。正是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船厂,几乎把民间中优秀的工匠和造船材料 都搜刮殆尽了。因此,处于民间阶层的鉴真凭自己的有限力量是不可能找到优秀的造船能手和 良好的造船材料,也就不可能造出结实的船舶。这也是他们多次遭遇风浪就发生船舶损坏的原 因。 再者, 从船员的技能水平看, 那些有良好素养, 有丰富经验的船工早已被政府招之任用了, 留在民间的只是一些普通的、缺乏丰富航海经验的人。鉴真每次东渡,不免都是大量的这种人 来滥竽充数充当船员。他们在航行时,不会掌握天气和海洋的规律变化,比如,在第一、二次 出海时,当时海洋上恰有来自北太平洋的强大的东北季风,有航海经验的人是绝对不会在这个 时候出海的,出海必然遭到重创。同样第三次出海,也是由于东北风的影响,船被吹的远远得 偏离了正常的航道,被吹到南海去了。第六次虽然鉴真本人到达了日本,但同行的几艘船早已 不知被吹向何方,甚至还大大遇难受伤…然而这些船工们并不懂得这些,只是单纯的凭借一股 勇气出海,致使鉴真一行险些葬身大海。 三、意义和深远影响 鉴真怀抱着兴隆邻邦佛法的态度,普度众生的心愿,不畏沧海险阻,历经十年时间,出 生入死地六次东渡,最终以六十六岁的高龄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这 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带给日本的先进文化是流芳百世的。但是,单从鉴真航海这一方面,我 们对鉴真东渡的评价,还得有着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正确得出它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等航海 方面的影响,正确确定它在航海史上的研究地位。 2 / 11

在唐代之前,我国的航海史有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从单一的木板 船发展到了带有简单风帆的船;之后在秦朝时,可以设计出了有多重甲板的楼船;再往后就有 了更高楼层的较大型船舶,如隋唐时的载有八百人的“五牙舰”,甚者有着先进的水密隔舱。所 以说,唐朝时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是相当先进的了,在世界的海运史上有着极为重大的参考 意义。所以,鉴真本人的航海,但由于各种原因,唐朝较为发达航海技术并没有在鉴真身上得 以全部体现,鉴真东渡也并没有真正反映当时的造船水平。所以,鉴真固然不能称得上是航海 家了。鉴真为实践佛法而与之斗争的对象是大海,为了超越海洋,达到海之彼岸,他几乎花费 了半辈子的时间,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说浪费时间和精力,单是最后一次 成功也是非常侥幸的,倘若天公不作美,鉴真也只好抱憾终生了。不过,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倒 是可以得到一点有关唐代的航 海状况,这对与航海史的研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鉴真第六次东渡偏离所走的是南 岛航线,史料中就曾记载了南岛上有各种标牌、岛名、泊船处等各种标志,这就可以说明当时 的南岛航线是一条非常繁忙的航线。 总之,不管鉴真东渡对航海史研究是否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鉴真大师能够不顾个人的 安危, 在条件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普度众生, 这一点是永远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鉴真的航海事迹, 真实的反映了中日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关系,并且他的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才是值得我 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在未来的航海生涯中,能够有鉴真大师的这种大无畏勇气,才是我们 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鉴真东渡》 2.张静芬《鉴真东渡日本》 3.《古代航海大事迹》 篇二: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在中国航海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李德鹏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类 151 班 201510320031 【摘要】 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出现了许多叱 咤风云的人物,其中最先开创了海洋精神的时期,应该是郑和那个时代。中国人自古就是海洋 上的勇者,最具有代表性要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许留给今天的 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那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他赴日 途中的航海行径,对中国航海史有着怎样的意义,并未有多么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从鉴真东 渡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发展史的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鉴真东渡、航海、意义、影响 一、 事件背景和过程: 唐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经济发达,地域辽阔,科技先进,各方 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所以,唐代的人民,在世界面前很有自信和底气,在与海外交流时有一 种强烈的优越感。鉴真大师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普度众生的使命感, 11 年 6 次东渡日本,最终完成了他的夙愿。 鉴真,是唐朝扬州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受戒大师。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日本 3 / 11

来了两名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笃信 “普度 众生”的鉴真大师, 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 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 第一次东渡,开始于唐天宝二年(743 年),鉴真和弟子祥彦等 21 人来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 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却因受到官府的干涉而失败。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私渡日本是犯 法的, 故鉴真还没有动身起步, 就被别人举报, 因此初次东渡因此而终; 第二次东渡 (744 年) , 鉴真买了一艘军船,带好了准备的粮草等物品,师徒一行再次由扬州出发,顺长江举帆而下。 这次虽然没有走漏风声,却遇上了狂风恶浪,巨浪滔天,船体破损,所以无法继续行驶了,虽 然及时抢修了,但时节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因此,第二次东渡也宣告 流产;第三次东渡,在鉴真的亲自组织下,欲取大盘山直驱日本,扬帆起航,然而到达大盘山 后却无法靠泊,又因风向不对,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才继续航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 们行驶到乘名山(今舟山到北)时,船体却因触礁而再次破损,之后好不容易得到援救,却又 被地方官软禁在寺庙中。所以,第三次东渡也再次夭折;第四 次东渡, 原本做好了相关准备, 但因鉴真弟子灵佑怕师傅冒死生莫测的风险, 牒告官府, 极力阻拦。于是,官府派人到寺庙中捉拿他们并将其护送回扬州。所以,第四次东渡又被迫中 断。第五次东渡(748 年),日僧荣睿、普照再次到扬州谒见鉴真,迅速商议再赴日本。鉴真 没有动摇,继续出海,但船行驶到狼山附近时,经历风急浪高的考验,之后横渡东海时遇到了 台风。在海上漂流了 14 天后,却到达了振洲(今海南岛南端),远远偏离了正常的航线,由 此,第五次东渡也未能达到目的。 第六次东渡,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大半个中国,名声大噪。753 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 河、吉备真备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虽然这次东渡又遭到了外界的阻挠,但鉴真 意志更加坚定,趁他人不备之时,迅速登舟启程。这次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到达了日 本,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宏伟的夙愿。在到达日本之后,他已是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了, 但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他还是应允了日方的要求,他设立戒坛,传播佛法,虽然双目失 明,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术,他最后留下的《鉴上人秘示》一书,对日本医学的 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受鉴真弟子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 16 年,日本奈良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写了《唐大 和上东征传》。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这对于后人了解中国、日本的造船 术和航海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 多次失败的原因分析 鉴真东渡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已成为了中日交往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例,但是,它既然 发生在科技发达的唐代盛世,为什么还历经这么多次 的失败?它是不是代表了唐代的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鉴真可不可以称得上航海家?对 此,我们还得做一些探讨。 首先, 在出海政策方面。 唐代虽然海外贸易较为发达, 但它贸易的对象只是限于今印度、 阿拉伯等东南亚地区。而对于当时的日本,尚处于封建经济文化兴起时期,因此唐朝不注重与 日本的交往,甚至在海外政策上对其也有一定的禁律,尤其是坚决阻止平民出海日本。因此, 鉴真在第一、 第四次东渡日本时, 发生了被人告密、 官府逮捕的情况。 鉴真也是极力遮蔽耳目, 减少影响。由此可见,由于政府政策的影响,给鉴真东渡带来了不少的阻挠。 其次,由于唐代的造船工业有着很大的发展,但这些造船工厂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全国 4 / 11

有好几家大型的造船厂。正是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船厂,几乎把民间中优秀的工匠和造船材料 都搜刮殆尽了。因此,处于民间阶层的鉴真凭自己的有限力量是不可能找到优秀的造船能手和 良好的造船材料,也就不可能造出结实的船舶。这也是他们多次遭遇风浪就发生船舶损坏的原 因。 再者, 从船员的技能水平看, 那些有良好素养, 有丰富经验的船工早已被政府招之任用了, 留在民间的只是一些普通的、缺乏丰富航海经验的人。鉴真每次东渡,不免都是大量的这种人 来滥竽充数充当船员。他们在航行时,不会掌握天气和海洋的规律变化,比如,在第一、二次 出海时,当时海洋上恰有来自北太平洋的强大的东北季风,有航海经验的人是绝对不会在这个 时候出海的,出海必然遭到重创。同样第三次出海,也是由于东北风的影响,船被吹的远远地 偏离了正常的航道,被吹到南海去了。第六次虽然鉴真本人到达了日本,但同行的几艘船早已 不知被吹向何方,甚至还大大遇难受伤?然而这些船工们并不懂得这些,只是单纯的凭借一股 勇气出海,致使鉴真一行险些葬身大海。 三、意义和深远影响 鉴真怀抱着兴隆邻邦佛法的态度,普度众生的心愿,不畏沧海险阻,历经十年时间,出 生入死地六次东渡,最终以六十六岁的高龄东渡成功,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鉴真东渡 2.作者 张静芬 著 鉴真东渡日本 3.中国励志网古代航海大事迹 并且在日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带给日本的先进文化是流 芳百世的。但是,单从鉴真航海这一方面,我们对鉴真东渡的评价,还得有着理性的思考和分 析, 正确得出它在航海技术、 造船技术等航海方面的影响, 正确确定它在航海史上的研究地位。 在唐代之前,我国的航海史有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从单一的木板 船发展到了带有简单风帆的船;之后在秦朝时,可以设计出了有多重甲板的楼船;再往后就有 了更高楼层的较大型船舶,如隋唐时的载有八百人的“五牙舰”,甚者有着先进的水密隔舱。所 以说,唐朝时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是相当先进的了,在世界的海运史上有着极为重大的参考 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唐朝较为发达航海技术并没有在鉴真身上得以全部体现,鉴真东渡也 并没有真正反映当时的造船水平,目的也并不是进行海上探险活动,而航海家是以海上探险为 主要目的的。所以,鉴真固然不能称得上是航海家了。鉴真为实践佛法而与之斗争的对象是大 海,为了超越海洋,达到海之彼岸,他几乎花费了半辈子的时间,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效果并 不理想,且不说浪费时间和精力,单是最后一次成功也是非常侥幸的,倘若天公不作美,鉴真 也只好抱憾终生了。不过,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倒是可以得到一点有关唐代的航海状况,这对与 航海史的研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鉴真第六次东渡偏离所走的是南岛航线,史料中就曾 记载了南岛上有各种标牌、岛名、泊船处等各种标志,这就可以说明当时的南岛航线是一条非 常繁忙的航线。 总之,不管鉴真东渡对航海史研究是否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鉴真大师能够不顾个人的 安危, 在条件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普度众生, 这一点是永远值得赞扬和肯定的。 鉴真的航海事迹, 真实地反映了中日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关系,并且他的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才是值得我 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在未来的航海生涯中,能够有鉴真大师的这种大无畏勇气,才是我们 最宝贵的精神 财富。 篇三: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5 / 11

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学号:201110710205 班级:经济 116 姓名:张国庆 古代中国虽是灿烂黄色的农业文明,却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航海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 中国现拥有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大陆的东面和南面有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黄海、东海和南海; 中国现在海岸线长 18000 余公里,领海中有 7000 多个岛屿,岛屿线长 14000 余公里;现有河流 中流域面积大于 1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5800 余条, 总长度 420000 公里, 其中注入海洋的河流 的流域面积占全部江河流域总面积的 64%,此外,大小湖泊也有 2000 多个;还有相当重要的 是沿海的风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在古代中国,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智 慧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进行了航海的探索。 中国古代航海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初创期,公元前 221 年前,即先秦时期;发展期, 公元前 221 年-220 年,即秦汉时期;徘徊起伏期,220 年-589 年,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 荣期,589 年-960 年,即隋唐五代时期;全盛期,960 年-1368 年,即宋元时期;由顶锋转向 停滞期 1368 年-1840 年,即明清时期。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航海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期 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航海活动最早开始在新时期时代,至少在 7000 年前,中国已能制 造原始的水上航行工具,如竹筏、木筏和独木舟等;而木帆船的出现则带来了中国造船与航海 文明史上的革命,殷墟遗址出土的物件更是证明商代已开展了海外航海贸易;在西周时期,我 国与越南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已成雏形;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讲话交 叉的综合航行网络已初步形成,海上强国的出现更是致使海上战争频发。 殷商与西周时期, 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 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 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 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 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 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 在这一时期, 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 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 如 《尚 书· 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人们 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 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 人们已经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而此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 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 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 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 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 在此初创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 对洋流、 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 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发展期 此间正是造船业大发展和航海工具的成熟时期。在此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 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 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 6 / 11

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 一步的提高。根据《汉书》,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类书籍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 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这些应是中国航海人员记载下 来的他们在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此中应涉及到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 的判定对于确认航线的重要性。而与此同时,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 的地位。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 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 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载,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先后四次巡游江海,以示强威服海内,其中公元前 219 年的巡游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远航活动。秦朝时,以徐福 为代表的秦人大规模东渡日本也得以成功。汉代时期,汉武帝也曾七次巡海航行并以军事实力 扫清阻力从而畅通了沿海的海上航路。另外,汉朝时期还开辟了一条印度洋远洋航行的航路, 即后来在 19 世纪有德国学者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造船业的发达,能够利用季 风航行,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天文和地理导航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航海技术 的进步,这些都使中国航海的发展不落人后。 三、徘徊起伏期 三国时,魏国对日交往,吴国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即今台湾),他们都进行了大规模的 航海活动;两晋时期,孙恩、卢循海上大起义,反映了东南沿海人民巨大的航海能量。法显和 尚天竺求学后能够只身航海回国, 并留下一部关于远洋航行的对了解和研究中国和亚洲的古代 航海活动有中国大意义的纪实性文献——《法显传》;南北朝时对外贸易络绎不绝广州直达阿 拉伯海与波斯湾的远洋航线开通,东西亚海上联系增强。 但是此时的中国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 , 这从总体上影响了秦汉以来古代航海活动的发展 势头,由于东南沿海相对稳定,经济重心与航海重心开始南移,江南与东南沿海各政权也尽量 利用濒江临海的优越自然条件加强了海内外各种性质的对外航海联系。 因此这个阶段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为中国古代航海的徘徊起伏期。 四、繁荣期 隋唐五代时期航海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季风航行,天文、地理导航水平都 有明显提高,对潮汐也能进一步正确解释。 隋朝时,大陆台湾通航恢复并加强,隋朝还对高丽进行了三次航海活动并五次派使节赴 日考察,此间,常骏、王君政也出使赤土国;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交流做出很大贡 献,“海上丝绸之路”全面繁荣,中国能够直航直航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并首次到达红海与东非 水域。此外唐朝还出现了大型海港(如广州、泉州)并设置了专门管理航海贸易的市舶司和市 舶使;五代十国时期,东南沿海继续发展。这都为宋元时期航海的全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人们已能认识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风到来和结束的规律,并称这种与航行 有关的季风为“信风”。在利用信风航行的同时,人们不断归纳总结 直至掌握完整信风的规律。义净正是利用对南海季风、北印度洋及孟加拉湾的季风和洋流 规律的认识乘船到达东南亚室利佛逝国并回归中国的。在唐代,由于对海洋气象也有了进一步 认识,人们已经能利用赤云,晕虹等来预测台风。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 7 / 11

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 开元年间天文学家僧一行已可以利用 “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 午线的实测,而且这种测量术很可能已经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 而进行定位导航。与天文定位术一样,隋唐地文导航技术也有一定提高。“广州通海夷道”中对 航海方向、距离、时间的记录已相对具体,对某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确的地文 定位描述,而且其记录了远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标。特别是随着数学的进步,航海家已经能在勾 股定理相似关系的原理基础上,运用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来测量陆标,这大大提高了海岸 测量术的水平。在《海涛志》中,窦叔蒙深入研究了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规律,对潮汐 运动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现的时间、计算方式、潮汐循环的周期等做了详细的论述。封演 也对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论述。 此时,中国航海发展已很繁荣,隋末唐初后,我国的海船就以体积大、载量多、风力强 而闻名于世。 五、全盛期 宋朝时,对日的民间航海十分活跃,这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宋朝时期, 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 是凭天象、天体识别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阳辨向。至北宋时期,航海技术开始有了重 大的突破,船队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南宋时期,指南针发展成罗盘形构,精确度不断提高, 应用更为广泛,海上航行已普遍依靠指南针指示方向。由于罗盘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 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密隔舱技术, 使宋代后的航海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宋代人开辟了横越印度洋的航线,尤有重要意义,宋 代航海家从广州、 泉州启航, 横越北印度洋, 可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不仅促进了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更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 了重大的贡献。 此外,宋朝关于海图的记述也已十分明确。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南宋叛臣 刘豫献于金主完颜亶的海道图等,都说明了当时海图的发展。海上交通航线的发展,为海道图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海道图的产生是人类海洋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为人类进一步征服海洋, 发展海上交通事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工具与技术知识。宋朝航海在海洋地理识别探测方面也 有较大进步,能够根据天气变化确定方位,判断环境,并已懂得利用长绳系砣测量海深,并从 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断航行位置及情况。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他们 利用信鸽作为海上交通工具,而且已经能进行水下修补船只的作业工作以防止船舶渗漏致沉。 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两宋时期的对外海上交通更为安全,航向更为稳定准确,航行时间也 大为缩短,进而有利于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元代中国海洋航运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海上漕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元朝建都于大都 (今北京),要解决京城地区及北方粮食紧缺问题,就必须从江南调运, 其中海上漕运是主要途径之一。在远洋航运方面,无论是航行规模,还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方面,元代都超过了唐宋。元代较大的远洋船舶能承载千余人,有十余道风帆。阿拉伯的天文 航海技术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 由于当时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和以罗盘 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中国舟帆所及,几 8 / 11

达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全部海岸,与亚非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海贸易关系。元代远洋 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贸港口的繁荣,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经历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 期, 不仅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东方第一大港, 而且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贸易港。 此时, 民间航海也有了很大发展, 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就曾于公元 1330 年-1390 年两次从泉 州出发,航海远游,行踪遍及南海、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沿海地区。为此,他于公 元 1349 年写成《岛夷志略》一书,其中记述国名、地名达 96 处之多。 六、由顶锋转向停滞期 明朝时, 中国航海发展可谓达到了顶峰, 最典型的代表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1405 年-1433 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其船队规模之 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广、航技之高,在当时无与伦比。 而在从 1405 年-1411 年的 6 年中, 郑和船队更是几乎没有间断地三次出洋,每次均游历南洋和印度附近的大小国家,加强了中国 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政治经济上的来往。此后外国使臣纷纷回访中国,当时 的南海上桅帆点点,中外往来日趋频繁,许多国家和地区使臣的来华也不再限于搭载郑和下西 洋的船只。同时郑和的几次出访,在旧港(在今天的印尼)消灭了海盗,也加强了与南洋各国 的联络,使海路得以安全通畅。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深远,其在航线及航海经验上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 洋穿越印度洋,直达东非。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 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 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的远洋航线,基 本上是沿海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 郑和通过七次大西洋的探险航行,开辟了海上交通路线,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海上交通网络。前 三次主要到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这里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 达西亚、东非地区。郑和重要航线有 56 条,航线总长 15000 英里,如开辟了古里到溜山到东 非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 孙剌(今索法拉港),据说分船队过了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 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不久,悲剧就发生了,明朝政府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国内的海运由政府直接组织,中国航运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中国晚期封建主义的保守和 僵化使后来的清王朝也实施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这都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 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此中国航海业进入了由盛转衰的时期。
9 / 11

10 / 11

11 / 11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主要参考书目: 1、吕万和著:《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宋成有著:《新编日本近代史》, 2、(日)远山茂树等著,邹有恒等译:《日本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 4、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二十世纪日本:从德川时代到 现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04年9月版(此书获美国普利策大奖) 6、(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新华出版社97年12月版 7、(日)福武直著:《日本社会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82年10月 8、(日)中村政则著,张英莉译:《日本战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吴学义等编:《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时事出版社。 10、张声振等著:《中日关系史(主要是卷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7年版。 12、(清)黄遵宪著,吴振清等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日)信夫清三郎著:《日本外交史》(上、下),商务印书馆 14、俞辛焞(tun)著:《日本近代外交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5、殷燕军著:《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周颂伦著:《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1905—1936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日本军国主义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航空航天]中国航空工业概况

[航空航天]中国航空工业概况 08-11-23 作者:编辑:校方人员 一、简史 中国航空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在原来极其薄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50年代初,中国航空工业迅速建设起一批骨干工厂,实现了从修理到制造的过渡,一举跨入制造喷气飞机的世界行列,并尝试自行设计飞机。60年代起,中国航空工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飞机品种和产量不断增长,原材料和配套产品也基本立足国内,并成立了航空研究院以及一批专业设计所和研究所,航空工业的布局从沿海转向内地。1978年以后,在国家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航空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初见成效。 中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经历了航空工业局、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和航空航天工业部等形式之后,于1993年6月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AVIC),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根据九届全国人大确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999年7月,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简称中航一集团 AVIC I)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简称中航二集团 AVICⅡ)。 二、现状 经过40多年建设,中国航空工业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科研、生产、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技术密集、基础雄厚的高科技产业之一。 中国航空工业目前基本是在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这两个特大型集团的基础上,由航空企业、航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近年出现少数的小型的航空制造和维修业,分别属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地方公司或合资公司。 中航一集团所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53家;科研院所30个;从事航空外贸、物资供销、科技与产品开发等专业公司与事业单位20个;从业人员24万人,资产总额349亿元。中航二集团拥有企业事业单位81个;其中工业企业56个;科研院所3个;其他企事业单位22个;总人数21万人;所有者权益126亿元。中国有航空高等院校现有7所,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另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和一大批技工学校。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和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三大航空服务保障集团于2002年10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正式

鉴真东渡简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简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唐朝高僧,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本姓淳于,十四岁出家,法名鉴真。 他曾在长安、洛阳等地游学,后来定居扬州大明寺,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对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也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 中国和日本早在汉朝就有了往来,到了唐朝,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天皇不断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公元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日本学问僧荣和普照请鉴真派弟子到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但他的弟子们却感到畏难,认为"远涉大海,百无一至".五十五岁的鉴真坚定地表示,为了宣扬佛法,"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深受感动,决心和他同行。鉴真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天动身,由于宫府拦阻,这次未能成行。 公元743年12月,鉴真再次东渡,因为海上遇到风暴,船被打坏,只得返回。以 后他又组织第三、第四次东渡,也都没有成功。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时,海上"风急波峻,水黑如墨",渡船漂流了十四天,才在海南岛南部靠岸。这次鉴真因过度疲劳,加之染上暑热,眼睛患病,医治无效而双目失明。尽管如此,他东渡日本的决心仍坚定不移。 women to rise in revolt, breaking with the feudal ethics. "The village" publicized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thought, unity and educatio 公元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年过花甲的鉴真率领二十多人,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了,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祭良最着名的东大寺。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400多人登坛受戒。鉴真所开创的四戒坛,也成为最

日本近代史 写实主义部分 翻译

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提倡 翻译小说、政治小说虽然是从未见过的流行的新题材小说,但是说他们是当时一种过渡现象也不为过。新时代要求新文学的出现,特别是在明治时期的前20年间,全面接受西欧的影响,各个领域都在策划进行近代化和西洋化,文学领域也不例外。喜欢读近世末期的戏剧作品的人在学习了外语、接触了英佛路文学之后,留意到了日本和西欧的巨大差距,感到改良是必要的。深感传统文学的缺点、虚假的空想和极度的夸张很明显,出场人物也十分老套、没有一点生气,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思想也无法超脱恶人必死、善人必昌这样一个常识性道理。与此相比,西欧文学中出场人物和事件本身都能让人确实的感受到那就如事实一般那个思想也被深刻的人生观所印证,并触摸到人生的微妙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文学并非是处于政治和道德的下位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堂堂文化中的一个领域而独立存在的,而且整合了西洋文学的长处而形成的写实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为了改良日本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理论逐渐被提倡,写实主义文学理论便自然成为时代的大趋势。这一类的写实文学理论的提倡者是对近世末期的戏剧作品和西洋文学都很了解,其本人也以西洋流的写实小说为基础写过小说,并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类人。 近代文学的特征就在于写实主义,它展现了新的人生解释,另一方面否定了旧时代文学理念的戏剧作品的态度和把文学立足于劝善惩恶的看法。而这种东西正是从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所得到的知识。这种写实主义理论可以说是近代文学的基础理论,但是这个理论不应该是只是理论的东西,实际上应该被认可为和小说创作者的提倡、创作息息相关的一种特色 小说神髓 明治18年到明治19年间,坪内逍遥所著的《小说神髓》的刊行,实质上就如同晓钟发出了近代文学的黎明到来的钟声。这是从小说的本质和写作方法系统性的展开来,探明引导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的一部作品。关于作为新时代小说方向的写实主义的规则做了如下的论述。(小说的核心是人情,世态风俗其次。若问人情是什么,答曰:人情就是因为人们的七情六欲引起的所谓“百八烦恼”,)。“百八烦恼”,换言之就是分析、如实描写人们心理的小说。并且,这不是描写事物的外在,而是主张应该洞察事物的骨髓内里。而且,作者还应该像心理学家那样,必须深入观察人物的外在和内心,甚至不能提及写实文学方面的作家的态度。还有另一方面,好像历来奉行“劝善主义”的功力的文学也被谴责成封建残留。逍遥的主张的重点就是第一,小说的写实是必须的,第二就是从功利而来的解放。小说是艺术的一个领域,而且是专门描写人情和世态风俗的东西。因此,小说家应该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深挖人情的真髓。而且,近世的戏剧作品不拘泥于儒教道德,否定劝善惩恶的说教手段,认可小说自身的价值,和宗教、道德、政治相独立存在。其他方面,虽然戏剧创作者中,不把小说看成民众排遣解闷的东西、而是认为这是社会最低端的东西、最卑贱的东西的也大有人在,但是逍遥也倡导人们要尊重作为描写人生的艺术的小说。这种理论主张全部来源于逍遥在英语文学的造诣和知识积累,同时也受到了本居宣长的《源氏物语玉的小节》的影响。逍遥就这样一方面发表文学理论,同时因为实践了其他方面而公开了《当世书生气质》。这部小说以一个书生作为主人公,围绕着他让许多其他书生相继登场,描述他们的生活、境遇和性格刻画出所谓的当时的书生气质所应有的样子。但是小说本身也没能真正成为《小说神髓》所说的理论所描述的样子,人物类型化,用语多受旧文学影响。这部作品作为新小说的先驱,向越来越多的人传递着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总论 继逍遥的【小说神髓】之后出现的更进一步地贯彻其立场的是二叶亭四迷的【小说总论】。【小说总论】于明治十四年四月在【中央学术杂志】登载,逍遥的【序言】也附在上面,正像其中“这篇评论,由我的友人,擅长于俄罗斯文学的冷冷亭主人所做以评论书生气质,写

1纵观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1纵观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试阐述对我国航空工业未来发展的设想 我国航空工业起步于清政府(即1910年)。从1910年到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动乱和战争时期,这时期所有的原材料,机载成品和设备几乎全部依赖外国进口,更没有与之相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师,维修人员也很缺乏。根本没有独立的航空工业,更谈不上航空科研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重视和发展航空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成功研制生产了上万架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侦察机、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支线客机和通用飞机,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60多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飞机发动机航空电子军械设备,仪表等专业设计研究机构,建立了空气动力,强度,自动控制,材料,工艺,试飞和计算技术等专业研究试验机构。我国航空工业科研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试验设备日臻完善,已建成一批技术先进的风洞试验设施,飞机全机静力试验室,发动机高空试车台,飞行试验实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等设备。 在发展航空工业的道路上,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也几经变化。从最初设立的二机部四局、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直到后来的航空航天部。1993年,航空航天部撤销,分别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决定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军工总公司的基础上,分立组建十大军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由于航空工业体系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我国在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等各种类型的机种都迅猛向世界各类先进机种靠近,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军用机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的雅克-18飞机生产初级教练机,到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歼教1。它的研制成功对培养我国第一代飞机设计人员积累自行研制飞机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诞生,这是一种高亚声速歼灭机,使我国的航空工业和空军进入喷气时代。歼6飞机是我国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歼7和歼8等在其基础上不断更新改进和提高。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轰5、轰6、水轰5、飞豹等轰炸机,枭龙FC-1型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使我国飞机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种类上也不断增多,这也说明我国航空工业不但在技术上不断更新和创新,在研制飞机种类上也不放松,两者齐头并进。 民用飞机运5飞机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运输机,之后“北京”一号、运7、运8等不断更新。直升机如直5、直8、直9、直11、“延安”2号、“701”型等种类多样。虽然现在我国现在还不能自主生产大型的载人客机,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拥有自主研发的大型空客。我国航空工业从最开始的标志性研制和研发,到现在在经济上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已经体现出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力。 我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的技术到逐步赶超西方先进的航空工业技术。在这个漫长的困难的时间里,我国的航空工业技术人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奉献了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今,世界航空航天业快速发展,传统航空航天大国都在拟定新的发展规划,积极扶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新兴国家也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历史趣谈历史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在哪里 导语: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 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有名的圣僧,他们一个西行,而另一个东渡,虽然目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佛学的信仰却是相同的,这两人就是玄奘和鉴真。那么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呢?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享年62岁,在他死后23年后,唐朝再次诞生了一位得道高僧,这个人就是鉴真。鉴真享年76岁,死于日本。这两人都是唐朝少有的高僧,并且做出了很相似的举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是却都是对佛学真理的追求,值得后世人尊敬。 玄奘西行这件事由于《西游记》这本名着和电视剧享誉中外,但是鉴真东渡这件事却是很少有人知道的。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首先,玄奘西行是为了佛教的思想分歧去寻找正确的思想才前往印度等佛教发源地,而鉴真东渡是为了向日本传授佛教真理,因为当时的日本是十分落后的,曾多次前往唐朝学习佛教知识。 玄奘和鉴真相似的点是两人都是私自行动。玄奘曾向朝廷请求西行,但是却不被首肯,所以就只身一人独自前行。而鉴真是因为要将本国的佛教思想教授给日本,而且当时他已经是唐朝少有的名僧,朝廷不愿失去这样一个人才,曾屡次派人阻止鉴真去日本。 但最后,玄奘还是西行了,鉴真也东渡成功了。这两位圣僧对佛教思想的追求是十分可贵的,值得后人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生活常识分享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 历史的巨变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003年,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被纪念的是一个叫佩理的美国将军。从这些轻松友好的笑脸上,人们很难想象,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让这个岛国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历史。 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

须贺港。 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佩理代表美国总统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这位不久前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海战中大获全胜的将军十分自负,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 面对冒着黑烟的蒸汽战舰和盛气凌人的美国将军,日本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长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富强的国家,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17世纪的世界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 而13年前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 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因此,当美国黑船压境时,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已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的新中国航空工业,成功研制生产了上万架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侦察机、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支线客机和通用飞机,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航空工业管理部门也几经变化。 从最初设立的二机部四局、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直到后来的航空航天部。1993年,航空航天部撤销,分别组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 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决定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军工总公司的基础上,分立组建十大军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两大航空工业集团自1999年7月1日成立以来,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使集团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下,两大集团组建以来,经济规模成倍增长,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大批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民用飞机和非航空产品研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但是,随着中国飞机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以及大飞机战略的实施,现行的航空工业体制已经有些不大适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说,中国的飞机研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加快缩短差距,迎头赶上,必须集中航空工业所有的科研和制造资源,而现在的两大航空集团都是独立法人,互不隶属,资源相对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资源,而且还会产生重复建设的问题。 中航二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两大航空集团分别与国内外航空企业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合并后,这些项目都可以统筹安排。两大航空集团在中国商飞公司的股份,以及在天津的空中客车飞机总装线项目的投资,合并后也将合二为一,增强了新公司的话语权。

日本近代史课程论文

日本近代史课程论文 过去,现在和将来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关键性大国,其相互间的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其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回顾2000年历史 传说,秦始皇一统九州,在物质和精神极端满足、沉迷于“万万岁”的契机下,便生出“永恒”的梦想。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奉命寻找不老药的徐福出海东去,一去不复返。疲惫的徐福在茫茫东海发现了块避难所,给这块土地带来了文明火种,这就是以后的日本。日本是个岛国,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从此,朝贡和大规模的留学开始,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从唐开始,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认为已经学完了该学的知识,开始和中国商船通商,显得自己与中国同等地位。紧随起来的是倭寇入侵,在东海沿岸一带闹腾,从以前老师学生的关系,一下降到卫士和海盗的关系,其落差之大,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自19世纪初,来自欧洲的帝国黑舰炮席卷了大半个亚洲。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等,一次次被炮火蹂躏。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欧美的先进文化,技术和制度。这就使得日本人,甚至是中国人都对中国的文化开始质疑。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到1874年,短短的几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再过20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作为这时期的中国人,当真是汗颜啊!190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日本在内的八国联军,仅仅几千人,以席卷之势,横扫了中国。当时中国的象征,紫禁城的龙椅都被踩到脚下,传说中的圆明园化成飞灰,一阵风刮得无影无踪。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表明了中国被拖入了世界大战的泥潭,而且这个泥潭很深很大也很臭。30万同胞被屠干净,这还是人干的吗?小小日本,竟构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蓝图,想以海啸般席卷太平洋,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这就是典型的与世界为敌,与人类为敌,试问这可能成功吗?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原子弹就是对日本人最好的赏赐。哼哼,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9年的10月,是一个令每一个国人难忘的日子,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2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紧随美国的脚步,日本首相前来调和关系,修复了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

我国航空航天的成就与发展 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已取得的重大成就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1981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5.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

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之后利用其所发送回至地面的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鉴真东渡(英汉对照)

当玄奘西游取经返回长安差不多100年以后,唐代另一位佛教大师鉴真,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鉴真,扬州人,少年时出家当和尚。他学问渊博,有深厚的佛学基础,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住持。 公元742年,日本天皇派人来到大明寺,请鉴真去日本传播佛法。当时海上交通十分艰险,有人表示疑虑,鉴真果断地说:为了传播佛法,我怎么能怜惜自己的生命呢?但是,鉴真去日本的计划一次又一次受阻。一次出海不久,船只触礁(jiao),又有一次被官府扣留。当他第五次东渡时,遇上狂风大浪,航向发生偏差,船在海上漂流14天后才获救,这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不久,鉴真因病而双目失明,但他去日本传播佛法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公元753年,他已经66岁了,又开始了第6次航行。在海上与风浪搏斗了一个多月,鉴真终于登上日本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跟随鉴真渡海东去的还有23名弟子。他们随身带去许多书籍、佛像、经书和其它珍贵物品。 鉴真居留日本10年,不仅传播了佛法,而且对日本建筑、医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鉴真在奈良设计创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看作艺术明珠。他的医术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被日本人誉为“医术之祖”。后来他在日本去世。 Almost 100 years after Xuanzang's return to Chang'an, Jianzhen, another eminent Buddhist monk of the Tang Dynasty, crossed the ocean eastward to Japan, to spread Buddhism. Jianzhen was born in Yangzhou. As the abbot of the Daming Temple in that city, he received envoys sent by the ruler of Japan in 742, who requested that teachers of Buddhism be sent to their homeland. Jianzhen decided to go himself. However, the crossing was fraught with hazards, and it was only on his sixth attempt that Jianzhen-by that time 66 and blind-finally reached Japan, in 753, together with 23 disciples. Jianzhen lived in Japan for 10 years. He not only spread knowledge of Buddhism, he also made prominent contributions to Japan's architecture,

浅述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浅述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萌芽 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我们的先辈在很早以前就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努力可追溯到公元前。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唐赵昕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另外,在我国的许多文献、发明中可找出许多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例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明灯”。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形。 近代发展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

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现代发展 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由于飞机数量太少,就连带弹巡逻的4架战斗机也参加了阅兵式。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 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大大加快了中国航空工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史 前言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类型:选修课 2、课时:36课时 3、授课方式:讲课、讨论、作业、考试等 4、考核方式: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的考试(70%) 5、期末考试:开卷考试 6、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重在日常、重在态度、重在表现 二、课程目标:旧中国民航起步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 1、时间:1919--今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发展思路、管理体制变迁、对国家宏观经济影响行业文化沿革等 3、目的:分析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探讨中国民航发展规律 三、课程结构 1.1903-1929:中国民航早期发展 2.1929-194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3.1949-1979:新中国民航的创立 4.1979-1999:中国民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5.1999-今: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民航 6.台港澳地区的民航业

第一章中国民航早期的发展(1903-1929) 第一节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回顾 一、飞机发明 18世纪:产业革命促进了航空理论、器械的研究和探索 1782年,【法】Joseph Montgolfier制造出热气球 1783年6月4日,Montgolfier兄弟的热气球首次公开飞行 1783年11月【法】成功把人带离地面 1852年9月24日【法】H.吉法尔载人飞艇(蒸汽动力)巴黎——特拉普斯,航程28公里,实现了操作飞行 19世纪【英】G.凯利发明了滑翔机,揭示动力飞行的基本原理——利用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利用不同的翼面控制和推进飞机 1891年夏奥托〃李林达尔设计并制成一架悬挂式滑翔机,并完成15米距离滑翔 1896年失事遇难,共进行了2000多次滑翔飞行。 1903-12-17,莱特兄弟发明的飞行者号在北卡罗兰娜州的Kitty Hawk 首次实现动力驱动、可操纵、持续的、重于空气的载人飞行,这次飞行标志着飞机的研制成功开辟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 二、外国人在华的飞行表演 1910年【俄】布尔列奥,XT单翼飞机,北京东交民巷 1911年【比利时】广州近郊,五次 1911年【法】范龙,上海泯城桥赛马场表演时失事,机毁人亡,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牺牲的外国飞行家

浅谈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浅谈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学号:021210229 姓名:梁欢欢

回顾中国航空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我们感慨万千,有不少叹息,又不禁赞叹,真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长河,一曲跌宕起伏的歌谣。 中国的航空工业起步较晚,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在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我们的清政府仍然固步自封,妄自尊大,这直接导致中国当时的经济、科技水平远远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改革是翻天覆地的。工业与科技的落后,文化教育的愚昧无知注定先进的航空技术无法在旧的条件下得到发展。虽然有一些努力,但是毕竟是改变不了这种现状。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由于飞机数量太少,就连带弹巡逻的4架战斗机也参加了阅兵式。所以在旧中国,没有发展航空工业的能力。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大大加快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当时,周总理明确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之下,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很快,便争取到了苏联的援助,两国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这对于正在筹建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年的4月18日,中央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维修工作,新中国的航空工业终于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中诞生了。我们学校南航,还有北航等一批航空院校正是在这种目的下成立的。 我国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建立了航空产品的研制、生产等一系列的研究所和工厂,并且生产出了飞机。可是,在随后的几十年航空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不尽人意。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是仿制前苏联的飞机,并摸索走自行设计之路,但是由于国外技术的封锁以及自身工业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航空技术的复杂性,我国在航空领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60年7月,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回了专家。再加上“大跃进”所造成的恶果和三年自然灾害的降临,新兴的航空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航空材料和器材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航空工业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 然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正当世界各国竞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航空工业,研制新的高性能军用和民用飞机时,刚刚走上自力更生道路的中国航空工业再一次遭受到严重破坏,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严重地妨碍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文革中各种新型号的飞机长期延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时间上的损失更是无法弥补,中国与发达国家航空工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后来,改革开放以后,航空工业恢复了正常的研制生产秩序,中国的航空工业才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航空教育濒临解体的地步,人才培养中断,造成航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然而,就是在这样曲折的道路中,我们的航空事业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航空工业实现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1959年,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歼6试制成功,我国跨入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行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航空工业进入独立建设和发展时期,在克服重重困难和严重干扰中继续发展,1965年,我国自行设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他是中国著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为日本军国主义奠定下的基础 摘要: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远的学习我们,近的学习西方。中国的鸦片战争给了日本教训,所以“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国门,迫使他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事物,最主要的是日本也乐意接受这些先进事物。有个以蒸汽机的日文谐音“上喜选”作的狂歌可以形象概括:“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破太平梦,彻夜不能眠。”落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落后。 关键词:明治维新、改革、发展、侵略、制度 正文: 日本能成为世界强国,除了能从战胜中俄两国看得出外,亦能从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和日本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会中看出,英国与日本于1902年签订了<<英日同盟>>,并于1905和1911年续签,这是第一次有欧洲强国与亚洲国家签订协议,可见日本的强国地位逐渐被肯定,日本在1914年因覆行<<英日同盟>>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参与了战后和会,可见出日本的强国地位已被肯定,这些也是明治维新的影响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