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因此,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

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

学作品;

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科学提出;

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

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

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

较大的影响;

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

7、教育学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说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

①、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②、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③、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④、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b、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

【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的表现:

①、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a、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b、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c、教育培育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a、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4、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过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

造条件。

5、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

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且进行获得自由和幸福。

6、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标准化的教学、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

规范化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

7、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①、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现代教育有利于国民

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②、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a、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b、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c、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d、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③、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a、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b、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a、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b、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作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c、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②、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③、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④、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

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目的的确立:即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

选择结果的肯定。

①、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a、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适应与超越问题

c、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d、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②、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a、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b、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c、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5、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优缺点: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①、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观点:主张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

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②、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观点:a、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涂尔干,法国】

b、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凯兴斯泰那,德国】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优点: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点: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③、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6、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

生产劳动相结合。)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8、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①、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②、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a、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b、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c、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d、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只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①、双轨学制:

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学术性现代学

校和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②、单轨学制

在美国特殊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历史背景下,美国原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

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③、分支型学制

苏联的学制既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和美国的单轨学制也有区别。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学制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下达,左右畅通,这是其优点和特点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①、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②、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

4、我国现行学制的演变:

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指定现代学制。

①、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②、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③、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④、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②、完全普及义务教育;

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6、对我国现行学制局限性的理解。

7. 终身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的初步了解。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

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③、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新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2、教师职业的地位:

①、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②、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

③、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

④、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3、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特点:多角色、专业、示范性)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②、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4、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5、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

理品德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

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①、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

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②、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

统。)

③、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

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

④、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7、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

①、从教师关注角度:(从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②、叶澜从自我更新取向角度:(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

我更新关注阶段)

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辅导;③在职培训;④教师专业发展学校;⑤自我教育

9、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

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①、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②、合理的专业知识;

③、复合型的专业能力(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④、崇高的专业道德;

⑤、强健的身体素质;

⑥、健康的心理素质

10、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学习者和学者;

②、知识的传授者;

③、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④、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⑤、学生学习的榜样;

⑥、学生的朋友

11、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

方式的整体反映。

①、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

②、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

③、教师的人格形象

12、学生的本质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②、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③、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1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①、学生的社会地位;

青少年是权力的主体;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两种对立观点:“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这两概念都不恰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

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

14、师生关系的类型:

①、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背景关系)——是规定性的

(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授受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

②、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主体基本关系)——是形成性的

③、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基础和深化)

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

15、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16、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对教师来讲)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含义: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②、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③、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做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有两种理论: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教育论;(训练人的各种官能)

在实质教育基础上的课程论(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活动课程(或称儿童活动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

二者区别:a、从目的上讲,传统知识经验与获得性经验

b、从编排上讲,知识的系统性与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c、从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自主的实践

d、在评价方面,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②、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认为应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教授。

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

③、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正规课程,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④、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自上而下有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①、在课改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②、在课程设置上,过去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而现在更强调人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现在则更强调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依据,现在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过去强调学习各学科系统知识,现在更强调知识综合性、整体性;

⑥、在教学过程中,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则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第七章课堂教学

1、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

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

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①、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②、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③、从重视叫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④、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⑤、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⑥、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3、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特点:

①、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基本主张:a、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b、知识搜受的教学过程;

c、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d、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②、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基本主张:a、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b、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c、程序教学的方法

③、认知教学理论:

基本主张:a、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b、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c、学科知识结构;

d、发现教学的方法

④、情感教学理论:

基本主张:a、教学目标;

b、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c、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d、师生关系的品质

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模式

4、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

或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

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5、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①、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

②、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

③、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④、如何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6、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教学设计:

7、教学目标的表述的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8、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

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9、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①、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②、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a、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

b、加强理解

c、进行有效的联系

③、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a、专门教学与渗透教学结合]

b、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c、进行具体的训练

10、结合实际理解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行为分为:主教、助教、管理行为。

(一)讲述策略

特点:信息传播单向性;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讲述的步骤:介绍讲述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讲述策略的运用:误用是过少时间过多知识;时间过长;内容无逻辑;不顾学生基础;没激发···

对教师的建议:语意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

(二)对话的策略

特点:体现学生主体性;巩固知识;学习迁移;课堂气氛活跃

(三)指导策略

中小学常用的指导: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1、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最典型的原因:

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社会

a、社会规范失控

b、文化的商品化(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呈现出低俗化倾向)

c、城市化的影响(社会控制力削弱,个人空间结构与社会心理变化)

d、价值观多元观

e、人口流动影响

②、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学校

a、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

b、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德育问题)

c、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

d、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③、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家庭

两方面:“四过现象”;“教育真空现象”。

家庭结构裂变: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破裂家庭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班级的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班级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2、班级组织的特点:

①、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目标

②、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师生之间

(需要班主任和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动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提高其对班级成员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③、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师生之间

④、师生交往的多面性——师生之间

⑤、班主任和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3、班级组织的功能:

①、社会化功能

a、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社会价值观

b、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

c、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行为规范

d、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

②、个体化功能

a、促进发展功能:知识及认知、情感、兴趣态度、社会技能

b、满足需要功能

c、诊断功能

d、矫正功能

4、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

优点:对学生来说,良好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主要工作有:

①、班级组织的设计

依据两方面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班级群体现有发展水平。

②、指导班级组织建设

有三种风格的班主任:

专制型(支配性指导);放任型(不干预性指导);民主型(综合性指导)

③、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a、培养集体意识

b、培养集体主义情感

c、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管理班集体的能力和技能

d、培养学习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

e、培养公民意识

(二)班级制度管理

①、成文的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即实施常规管理。应避免“控制主义的层

级化管理”。

②、不成文的制度: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隐性的。

(三)班级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核心)

内容包括:

①、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应使学生学习目标共有——学习内容的价值共有——合作性的学习观)

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需要建立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合作)

③、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特点:交往活动;目的一致性;时空一致性;互相配合,责任依从;产生良好人际关系。

5、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角色作用:

①、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能关注到集体教学未关注的方面:

a、与任课教师沟通

b、关心学生品德、智力、身心等的发展

c、使班级工作按正常轨道运行

d、是学生学习期间宝贵时光的见证人

班主任的角色特点决定这他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有以下责任:

教育的责任、培养的责任、发现的责任、激活的责任、夯实的责任

②、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

③、是班级的领导者

6、联系实际理解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①、创造性得设计班集体目标

②、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

a、科学的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

b、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c、实行班干部转换制;

d、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③、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a、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关系;

b、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c、协调好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d、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④、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建构一个由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活动、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共同活动体系。)

⑤、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丁然职业技术教育学 作者简介:保罗?弗莱雷是20 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1994 年至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他也曾被美洲和欧洲29 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获得过荣誉和奖励。他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选择这本书来当教育哲学的书籍来读,是因为这本书最开始的题目吸引了我,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本书和其他教育学专著不一样,通篇没有纯粹的教育学体系和教育学概念系统,而是从对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的关怀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政治性问题,提出了教育服务于统 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压迫的现象,试图引导这些人被解放,自我解放, 最后改变他们的命运。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 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 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 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对自由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被压迫者会更 向往成为压迫着,但是是被压迫者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境地。自由要靠征服得来的,而不是靠恩赐。被压迫者想要获得自由,要经过持之以 恒的努力和敢于挑战的决心并尽心尽全力的追求才能获得。要解决压迫问题,首先就是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寻找压迫的根源,通过改造,创造一个新的环境。这么想是理想的,但是为什么压迫与被压迫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持续多年,并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可能的原因有可能是被压迫者已经习惯了他们所处的统治结构,并且已变得顺从这种结构,只要他们觉得不能去冒需要冒的风险,他们便会停止争取自由的斗争。再者说,他们获取自由所做的斗争不仅仅对压迫着造成威胁, 也会威胁到与自已同样处于压迫下的同伴,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doc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教书育人是时代永恒的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形式、目的等等都发生了改变。 学校的教育渐渐发展成为根据计划性、目的性、条理性、全面性的,多种的教育形式,教育种类,相结合,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发展。比如现今教育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更是应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需求而衍生出了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等。中共领导提出“科教兴国”,而如现的教育的发展却已经无法离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追求知识及社会对教育程度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多样发展;国家的政策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科教兴国”,“九年义务教育”等等提出都有利于教育的发展;经济文化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但在这之中也存在的发展上的不利因素,比如说:恶性竞争、教育舞弊等等,避免和解决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是很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也是正在极力解决当中的。 教育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等各不相同,但是教育作为一个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她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势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教育的规模、内涵不断的增长,体制结构不断的变化,在不断随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育缺陷,如教育不平等,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非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等。这些发展变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都是需要不断发展更新的,古时的“六艺”,现在的“九门功课同步学”,还有兴趣班的“遍地开花”等等,无一不在印证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这发展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不足的存在,大范围内的教育不平等、小范围内的恶性竞争,随新科技产生的考试舞弊……如何正确的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 教育渐渐的普及,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于是追求终身教育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在不断的壮大和发展之中。 做许多事,都会存在着目的,教育也不另外。 教育的目的在于需求,但随着社会渐渐的发展,更多的上升到了精神提升、知识丰富的领域。古时只有男子才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是较为富贵的男子,他们为了成为状元、为了做大官光耀门楣、为了成为大家敬仰的“文曲星”,他们努力学习四书五经,女子只能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因为女子不需做官,只需相夫教子;现实,男女均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现今每个人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会有不一样,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河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个人的受教育目的的方向。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复习各章重点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得标题就是“教育得一般目得”,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与教育得一般目得问题。第二编得标题就是“兴趣得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得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得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得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得标题就是“性格得道德力量”, 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得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得教育目得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得论得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与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得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得观念。“自由”得观念要求个人得意志与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得束缚而只受制于人得内在判断,归之于人得内在自律,归之于人得理性自觉,从而使人得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得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得道德实践中,人得由意志、理性所作出得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与人得其她心理品质得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与之时,即需依靠“完善”得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得意志力与坚强而紧张得毅力加以“内部得协调”。第三种为“仁慈”得观念。亦即“绝对得善”得观念。“完善”得观念得以发生作用得法宝就是人得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得内部得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与行为之间得矛盾时,就要用“仁慈”得观念来控制自己得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得恶意得冲动。“仁慈”得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得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得意志处处与别得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她人谋福利得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得观念“正义”得观念就就是“守法”得观念。如果“仁慈”得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得与她人发生冲突得恶意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教育学之读书笔记十篇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幼儿教育 一、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 三、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简答) 1、教育目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3、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下面给大家分享教育学书籍的,欢迎参考! 《家庭教育》这本书,看过后,我明白了家长在很多方面都应该较正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也教会了我怎样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怎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一、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早睡早起多运动、多看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尤其要注意时常保持健康、快乐、自信的状态,让孩子处在和谐融洽、开心向上的家庭氛围里。 二、端正的学习目标 首先,学习是一件要伴随人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才需要完成的任务。也许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可以很轻易地理解这个道理,因为不管我们拿到硕士还是博士学位,在我们工作的时候,依然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不学习不突破,就永远不会有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也理解这一点:学习不是为了拿好成绩,也不是为了考好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让你们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让你们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承担起责任,是为了改变这个还有很多缺陷和问题的世界。 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做人的道理。第一次走进东升一小的校园时,美丽的校园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操场边上那句“做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受礼的现代人”更让人深思和感动。当学校能把“德行”和“礼”作为办学的宗旨,是一种何等的高瞻远瞩的姿态。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育才,唯有

德能兼备才能称之为“才”。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未来仰仗的不是经济增长或者GDP排名,只有和谐的社会才能更具有可持续性,而这就需要更多有德行的人来承担责任。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教育成读书机器或者考试达人,而是要教他们如何做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爱护环境和保护弱者等等。简短的说,我们和学校的一致目标是要让孩子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因材施教 看过后,我意识到,孩子和小树一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也需要有不同的培育策略,要不断修枝剪叶,让她经历风雨,才能让她长成一棵有担当、有能力福荫社会的参天大树。 我的孩子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良而且会替别人着想的好孩子,比如说:今天碰到某某同学的妈妈,说你很可爱哦。慢慢地,孩子从开始抗拒上学,变得喜欢去上学了,从开始总是在课间时坐在教室里,到后来开始去操场、图书馆“探索”她的新天地。这一点一滴的进步对别的孩子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却让我很欣喜地看到她逐渐开朗和勇敢的迹象。书中那一句“仔细诊断,对症下药”的确是非常管用。上学路漫漫,将来孩子的路还很长,一定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并不厚,但却很全面地针对很多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继续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最后,因为非常喜欢龙应台说过的一段话,所以借来这里跟诸位分享:“孩子,我要去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

教育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功能的演变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法国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1)美国教育家孟禄; (2)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人类的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基础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产生教育的重要条件; (3)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1)学校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主要传授文法修辞;培养官吏、牧师、骑士等;强调纪律;个别化教学;无 学制。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1)最早出现在18世纪; (2)包括实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大学; (3)体系完备、类型多样,世俗化; (4)实施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程度逐渐增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得到更多关注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渐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学校教育功能的演变 (一)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中心功能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学校教育功能的演变 1、学校要满足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双轨制的出现 2、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服务 ●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 ●近代学制的形成 3、学校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被加强 (三)20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功能的新发展 1、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联系 2、教育终身化 3、教育要面向未来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第5章》).doc

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一第5章) 1、教育学的萌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2、《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 3、世界上第一个教师: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4、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教育成了统治工具, 其工具开始有所显示。 5、第一本现代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6、教育的功能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 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 正向功能和社会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 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从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等。 7、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 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现实特征的过程。 8、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 媒、职业组织、社区等。 9、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0、学校教育主耍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1)教 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 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1、教育功能释放的场域:社会,环节:一是产品的社会输入,产品 的社会利用。

12、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13、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 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14、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5、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有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 动有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有评价功能。 1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対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 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1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8、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 教育活动,它是以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构建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的以构建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体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9、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 理规则。 20、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 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二、政治,教育是人类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驱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长起来,使恶劣的习性销声匿迹。教育者可以自问,这样一种人为的、被强调的单纯的训育至今是否有可能? 假如不可能,那么,教育者必须有一切理由假定,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同时在对付过去业已变坏了的儿童时,除了应考虑他现存的个性以外,还应着重估量他对新的和较好的思想范围的可接受性与他接受它们的时机。”因此,教育目的的三个部分是可以合并起来的。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道德、个性联合起来作为培养目标,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作用。 笔者认为在理解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时,应该同他的培养儿童个性的教育起点联系起来,且不可以点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