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展_乔立艳

脑卒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展_乔立艳

脑卒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展_乔立艳
脑卒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展_乔立艳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也是成人最常见的残疾原因,世界每年因脑卒中导致500万患者死亡。

虽然近年来脑卒中的治疗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阿司匹林只能减少1﹪的死亡率和卒中复发率,溶栓技术由于时间窗很窄,限制了临床推广。

脑卒中患者常常会有一些自发的恢复,神经康复治疗也会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但是这些离完全恢复是有距离的,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向。

一、细胞移植用于脑卒中治疗的理论基础

神经修复学(Neurorestoratology)是一门研究神经再生、神经修补或替代、神经重塑、神经调控的神经科学亚学科[1]。在脑组织,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证实神经干细胞的存在。神经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当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发生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可增殖、迁徙和分化,并参与神经再生和脑组织的功能的恢复。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神经细胞形成仅限于在胚胎发育及出生后早期,但是大量的证据证实,在哺乳动物成年期也存在神经干细胞,并且在两个区域内产生新的神经元,即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granular layer)[2]。而且在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死亡的患者中,发现有同侧脑室下区的细胞增生现象[3]。脑梗死发生以后,研究表明[4]在缺血半暗带区域有神经再生的证据,而且再生细胞主要集中在血管附近。然而,这些内源性的神经干细胞对于逆转脑卒中所带来的脑组织损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人们把目光投向外源性神经干细胞。

二、干细胞移植治疗卒中的目的

脑卒中是指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血管闭塞和脑血管破裂形成,并引起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脑卒中后,不像帕金森病等其他疾病,表现为特定的神经细胞受损,而是所有脑组织的丢失。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卒中事件来说,期望细胞移植起的作用不仅是恢复神经成分,还包括支持成分,如血管等组织。

三、治疗脑卒中移植细胞的种类来源

理想的移植细胞标准是既安全又有最大程度的疗效。对于血液骨髓重建来说,可能一个单一的细胞就足够了,但是对于脑卒中来说,需要足够数量的细胞,因此欲移植的细胞需要在体外扩增。胚胎干细胞由于伦理和安全性(如feeder-independent扩增和畸胎癌形成)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用于治疗脑卒中的细胞主要是神经干或祖细胞、骨髓间质细胞、脐带血细胞、永生细胞系、胚胎干细胞和嗅鞘细胞等[5]。

四、神经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方法

目前临床上应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大致来说有两种方法: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是指诱导已经存在的神经干细胞移动和分化的方法,如使用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G-CSF在恶性血液疾病常规用于为移植动员干细胞,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应用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功能。在人类脑卒中中应用Ⅰ期临床试验中证明是安全的。但是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的试验证实[6]。外源性是指在体外细胞培养扩增,然后将细胞通过局部(直接脑实质移植)或者系统应用(静脉、动脉、脑脊液)移植给患者。

不管移植途径如何,移植的神经干或祖细胞通过血液和脑脊液循环,沿着由脑损伤诱导的前炎性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梯度长距离移动[6]。与此同时,这种梯度也会促进移植的干细胞和活化的上皮或室管膜细胞相互作用,最终促进移植的干细胞归巢(定位)于神经损害部位[7]。Imitola等[8]将99T

C

m给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标记,给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动脉移植,结果显示

?综述?

脑卒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展乔立艳 耿同超

DOI:10.3877/cma.j.issn.2095-1221.2012.02.010

作者单位:100049 北京,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

通讯作者:耿同超,E-mail:gtchao@https://www.doczj.com/doc/fd5853621.html,

在2 h后细胞定位于脑(脑梗死侧优先),其他主要分布于肝、肺、脾、肾和膀胱。

五、神经干细胞的临床研究

神经干细胞是指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能力的细胞。由于缺少特殊标记,大多数研究中所谓的神经干细胞,其中确实有少量神经干细胞,绝大多数是神经祖细胞或神经前体细胞,因此建议将实际研究中的神经干细胞称为神经祖细胞[1]。在一些血液和自身免疫疾病,干细胞移植治疗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方法。在啮齿动物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中,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研究众多,证实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临床研究中,很多临床前研究已经发表,结果证实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干祖细胞移植是安全的也是有效的[9](表1)。

从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脑卒中患者采用脑实质、静脉、动脉以及鞘内注射等方法,患者是可以耐受的,也未见明确的不良反应报道。在移植效果方面,虽然目前尚缺随机对照研究,但是对神经功能的作用起改善作用是肯定的。在移植细胞种类来看,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国内研究相对较多。

六、神经干细胞可能的作用机制

其修复作用依赖于以下几种因素:分泌各种营养因子,促进血管再生,减少损伤区细胞凋亡,直接替代缺损组织,促进内源性细胞增殖和促进内源性神经形成,免疫调节,促进轴突再生等[22]。

1.细胞替代:当移植的神经干祖细胞迁徙到受损的脑组织附近,实时跟踪监测发现,人神经干祖细胞具有很好的存活、分散和分化,附近有不均匀分布的胶质细胞[23],提示其有分化成为成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能力[24]。分化后的神经元表现出宿主细胞的组织学特性,能产生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GABA、乙酰胆碱或P物质,可形成伸向细胞环境的轴突分枝。神经电生理特性与成熟的神经元非常相似。但是即使将细胞直接脑实质移植,移植的细胞仅有很少的部分分化成为宿主的组织,这些最终分化的神经元对于损伤的脑组织来说也是很少的。因此细胞移植后出现的神经恢复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细胞替代作用。

2.直接或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中和缺血事件所释放的自由基、炎性细胞因子、兴奋性毒素、脂肪过氧化物酶和其它毒性代谢产物,神经干祖细胞能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存活和重建。另外,神经干祖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明显下调炎性脑组织的炎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25]。

3.促进塑形:一旦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受

表1脑卒中患者神经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概况

临床试验

期别

病例数病变部位细胞类型梗死时间移植途径神经功能改善

Ⅰ期12基底节梗死人NT2/D1,畸胎癌NPCs 7~55 平均

27个月脑实质改善

[10-11]

Ⅱ期18缺血或出血脑梗死人NT2/D1,畸胎癌NPCs 1~5 平均3.5

脑实质改善[12]

Ⅰ~Ⅱ期30大脑中动脉梗死自体间充质祖细胞 4 ~ 9周静脉改善[13]Ⅰ期 5基底节梗死猪胚胎细胞平均5年脑实质无[14]Ⅱ期20大脑中动脉梗死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7 d内动脉改善[15]Ⅰ~Ⅱ期12白质和(或)灰质自体间充质干细胞36 ~ 133 d静脉改善[16]Ⅰ期 6大脑中动脉梗死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90 d内动脉—[17]Ⅰ~Ⅱ期16大脑中动脉梗死自体间充质干细胞7周左右静脉改善[18]Ⅰ期 6—自体骨髓干细胞后遗症脑实质改善[19]Ⅰ~Ⅱ期59大脑中动脉神经干祖细胞后遗症鞘内注射改善[20]Ⅰ~Ⅱ期50大脑中动脉神经干祖细胞后遗症鞘内注射改善[21]

累的脑组织启动修复过程,损伤和正常的脑组织以内分泌或者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因子,从而诱导存活神经元的轴突芽突,促进新突触连接形成,恢复失去的神经功能。研究证实移植的神经干细胞不仅能够促进轴突芽突,恢复轴突的转运功能,也能够增加病灶同侧和对侧皮层的树突塑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蛋白1和2以及裂缝可能是树突发芽、轴突塑形和轴突转运的媒介因子[26]。

4.血管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祖细胞之间的早就明确了,神经干祖细胞可以促进梗死周围区域的血管细胞的增生,也可以直接分化为内皮和血管平滑肌等血管细胞[27]。反之,阻断血管形成可以减少神经干细胞的神经恢复作用

[28]。

七、展望

21世纪,全球范围内都在进行神经干细胞的临床试验,尽管移植的数量、患者的临床状态、细胞移植的途径、有效性评价指标存在不同,但结论是共同的,那就是神经干细胞治疗是安全和可行的,对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改善生活能力是有益的[29]。将来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神经干细胞的种类、数量、移植窗和是否应用免疫抑制剂等。鉴于时间就是大脑,在脑卒中,细胞移植治疗可以结合现有的溶栓技术等急性期治疗。随着示踪技术的进展,明确移植细胞的去向,将有利于明确细胞移植的作用机制。另外,通过重建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的移植,可以把一些营养因子等直接作用到脑损伤部分,也将进一步扩展干细胞的作用范围。

参 考 文 献

1 黄红云. 中枢神经修复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3-9.

2 Cameron HA, McKay RD. Restoring production of

hippocampal neurons in old age[J]. Nat Neurosci, 1999, 2(10): 894-897.

3 Marti-Fabregas J, Rinagyera-Ris M, Gomez-Pinedo U,

et al. Proliferation in the human ipsilateral subventricular zone after ischemic stroke[J]. Neurology, 2010, 74(5): 357-365.

4 Jin K, Wan X, Xie L, et al. Evidence for stroke-induced

neurogenesis in the human brain. Proc Natl Acad Sci, 2006, 103(35):13198-13202.

5 Boy S, Sauerbruch S, Kraemer M, et al. Mobilisation of

hematopoietic CD34+ precurs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is safe-results of an open-labeled non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J]. PloS ONE, 2011, 6(8):e23099.

6 Hayashi J, Takagi Y, Fukuda H, et al. Primate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neuronal progenitors transplanted into ischemic brain[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6, 26(7):906-914.

7 Imitola J, Raddassi K, Park K1, et al. Directed migr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to sites of CNS injury by the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alpha/CXC chemokine receptor 4 pathway[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4, 101(52):18117-18122.

8 Barbosa da Fonseca LM, Gut? len B, Rosado de Castro PH,

et al. Migration and homing of bone-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in chronic ischemic stroke after intra-arterial injection[J]. Exp Neurol, 2010, 221(1):122-128.

9 Macigaluppi M, Pluchinao S, Martino G, et al. Neural

stem/precursor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J].

J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08, 265(1-2):73-77.

10 Kondziolka D, Wechsler L, Goldstein S, 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cultured human neuronal cells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J]. Neurology, 2000, 55(4): 565-569. 11 Nelson PT, Kondzioka D, Wechsler L, et al. Clonal human

(hNT) neron graft for stroke therapy:neuropathology in

a patient 27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J]. Am J Pathol,

2002, 160(4):1201-1206.

12 Kondziolka D, Steinberg GK, Wechsler L, et al.

Neurotranspla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subcortical motor stroke: a phase 2 randomized trial[J]. J Neurosurg, 2005, 103(1):38-45.

13 Bang OY, Lee JS, Lee PH, et al. 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stroke patients[J]. Ann Neurol, 2005, 57(6):874-872.

14 Savitz SI, Dinsmore J, Wu J, et al. Neurotransplantation of

fetal porcine cells in patients with basal ganglia infarcts:

a preliminary safety and feasibility study[J]. Cerebrovasc

Dis, 2005, 20(2):101-107.

15 Friedrich MA, Martins MP, Araújo MD,et al. 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cute ischemic stroke[J]. Cell Transplant, 2012, 21 (Suppl

1):13-21.

16 Honmou O, Houkin K, Matsunaga T, et al.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uto serum-expanded 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stroke[J]. Brain, 2011, 134 (Pt

6):1790-1807.

17 Battistella V, de Freitas GR, da Fonseca LM, et al. Safty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acute ischemic stroke[J]. Regen Med, 2011, 6(1):45-52.

18 Lee JS, Hong JM, Moon GJ, et al.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f intravenous 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 Stem Cells, 2010, 28(6):1099-1106.

19 Suarez-Monteagudo C, Hernandez-Ramirez P, Alvarez-

Gonzalez L, et al.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 neurotransplantation in stroke patients. An open study[J].

Restor Neurol Neurosci, 2009, 27(3):151-161.

20 陈琳, 黄红云. 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临床进展[J]. 中国

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1):44-45.

21 张儒有, 郑永日, 胡韶山.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

后遗症50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9):138-139.

22 Joannides AJ, Chandran S.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an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resource for neurological disease[J]. J Neurol sci, 2008, 265 (1-2):84-88.

23 Daadi MM, Davis AS, Arac A, et al. Human neural stem

cell grafts modify microglial response and enhance axonal sprouting in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J].

Stroke, 2010, 41(3):516-523.

24 Buhnemann C, Scholz A, Bernreuther C, et al.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ransplanted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precursor in stroke lesions of adult rats[J]. Brain, 2006, 129(Pt 12): 3238-3248.

25 Einstein O, Fainstein N, Vaknin I, et al. Neural precursor

attenuate autoimmunue encephalomyelitis by peripheral immunosuppression[J]. Ann Neurol, 2007, 61(3):209-218.

26 Andres RH, Horie N, Slikker W, et al.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enhance structural plasticity and axonal transport in the ischaemic brain[J]. Brain, 2011, 134(Pt 6):1777-1789.

27 Li M, Nishimura H, Sekiguchi H, et al. Concurrent

vasculogenesis and neurogenesis from adult neural stem cells[J]. Cir Res, 2009, 105(9):860-868.

28 Taguchi A, Soma T, Tanaka H, et al. Administration

of CD34+ cell after stroke enhanced neurogenesis via angiogenesis in a mouse model[J]. J Clin Invest, 2004, 114(3): 330-338.

29 Huang H, Chen L, Sanberg P. Cell therapy from bench to

bedside translation in CNS neurorestoratology era[J]. Cell Med, 2010, 1(1):15-46.

(收稿日期:2012-04-19)

(本文编辑:陈媛媛)

乔立艳, 耿同超.脑卒中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展[J/CD].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2, 2(3):208-211.

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 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 近年来干细胞的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 本文概述了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综述了干细胞的可塑性、分离培养及其在基础研究及临床上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最后,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可塑性;分离培养;应用 Advances in study of stem cells Stem cells are non-specialized cells which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newal and multipl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s has nearly involved in all the research field on life sciences and bio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stem cells, and review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stem cells plasticity, isolation, culture in vitro, and its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prospects of stem cells are also discussed. stem cell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plasticity; isolation; culture in vitro; application 干细胞(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 1 / 10

干细胞研究进展综述

干细胞研究进展(综述)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stem cells(LR) 【摘要】: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最具有发展前景和后劲的前沿技术,其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新亮点,势将导致一场医学和生物学革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干细胞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细胞因子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糖尿病 ABSTRACT:Stem cells are the body and cells of various tissues of origin, has high self replication, high proliferation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Stem cell technology is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has the most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otential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in the world of high-tech, will lead to a revolution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The research of stem cell is to modern life science and medical fields intersection, stem cell technology from a laboratory concept gradually transformed to be able to see the reality. Stem cell research as a new discipline has become the hotspot of life science.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on stem cell research summarizes. Keywords:Stem cell factor Parkinson disease Neural stem cells Diabetes mellitus 干细胞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由此人们可以用自身或他人的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组织、器官替代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并可以广泛涉及用于治疗传统医学方法难以医治的多种顽症。 干细胞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干细胞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所有的生命科学和生物 医学领域。 一、目前干细胞的主要研究热点

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解放军医学院 《血液系统》 论文题目: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学员姓名: 学号: 研究专业: 2016年月日

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何艳 ZS15078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和最先用于治疗疾病的成体干细胞。血干细胞移植是从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技术,由于最初是通过抽取供体骨髓而获得造血干细胞,所以又称为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由于骨髓为造血器官,早期进行的均为骨髓移植。近10年来,由于科学的进步,人们已可通过一些药物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取造血干细胞,称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一般来说,人体有三个部位生产和存储造血干细胞,大部分在骨髓里,所以叫骨髓造血干细胞。还有一部分在外周血液中,也就是在血管里面有少量的造血干细胞。第三就是在脐带里有大量丰富的造血干细胞。一般根据患者的疾病种类、疾病状态及预后、HLA配型结果及供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来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目前异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绝大多数为配型相同的同胞间、半相合父母与子女间、不全相合同胞间的移植,而随着全世界及我国骨髓库的增加,非血缘供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不同移植类型各自优劣不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点在于不受供者的限制,移植后不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严重并发症较少,费用较低,缺点是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疾病,植入的供者细胞有持久的抗肿瘤作用,复发率低,但严重并发症多,费用相对较高。近年来,全球每年的骨髓移植病例已超过1万例。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进入有序健康深入发展的状态,21世纪中国将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求大。 骨髓移植技术使众多白细胞患者得到救治,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到50%-70%。为发展此项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因而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1976年托马斯报道100例晚期白血病病人经HLA相合同胞的骨髓移植后,13例奇迹般长期生存。从此全世界应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严重血液病,严重血液功能缺陷病,急性放射病,部分恶性肿瘤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临床治疗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新纪元。目前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数一直占我国的半数以上,长期存活率已达75%,居国际先进水平以达到75%以上。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多种血液病、实体瘤、免疫缺陷病和重度急性放射病,这已被很多人所熟悉。然而科学家们在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中还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并发现许多新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造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目的应用超大剂量的放、化疗,以最大限度清除病人体内的肿瘤细胞或骨髓中的异常细 胞群以及抑制或摧毁宿主免疫系统(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言),然后移植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而使病人康复。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有哪些 1、恶性血液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造血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纤维化等。 非恶性血液病 1、先天性及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存在危及生命的不可逆的骨髓衰竭或对免疫抑 制治疗无效的再障。 2、遗传性红细胞疾病, 3、遗传性免疫缺陷, 4、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NMDP推荐的恶性血液病URD-HSCT适应症和移植时机具体如下: 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①高危AML:继发性AML(如既往有MDS病史),治疗相关性白血病,诱导治疗失败; ②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CR1;③CR2或CR3。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①高危ALL; ②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如Ph染色体阳性, 11q23), ③初诊时高白(>30 C 50×109/L), ④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或睾丸白血病, ⑤初始诱导治疗4周未获CR, ⑥诱导治疗失败,⑦CR2或CR3。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IPSS中危-1 (INT-1),中危-2(INT-2)或IPSS 高积分并包括以下任一条: ①骨髓原始细胞>5% ②除了细胞遗传学预后良好患者[包括5q- 获核型正常] ③>1系细胞减少。 4、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 ①伊马替尼治疗后3月无血液学或次要细胞遗传学反应, ②伊马替尼治疗后6到12月无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 ③疾病进展(加速期或急变期)。 5、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一)基本的技术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以正常造血干细胞替代病人的 病理干细胞。具体方法分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恶性血液疾病的病人应先进行化(放)疗诱导治疗,使病情缓解,再给予超剂量化(放)疗,尽可能杀灭病人体内所有的肿瘤细胞并抑制其免疫功能,为植入干细胞留置空间,然后通过静脉输注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病人。 2、对于造血功能衰竭或异常以及先天遗传性疾病者可直接应用免疫抑制剂摧毁其体内原

2.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2017版)

附件2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临床应用 质量控制指标 (2017年版)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适应证符合率 定义: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得例数占同期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总例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时,严格掌握适应证得程度,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医疗质量得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率 定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0天内,实现造血重建(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与血小板>20×109/L)得患者例次数占同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总例次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水平得重要指标之一。 三、重度(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 定义: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就是指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0天内,由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而引起得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疹、腹泻与黄疸,就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得主要并发症与主要死亡原因。重度(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就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重度(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例次数占同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总例次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对不同移植方式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aGVHD预防水平,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医疗质量得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四、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

定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就是指造血干细胞移植术100天后,由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而引起得慢性免疫性疾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就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例次数占同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总例次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cGVHD预防水平,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医疗质量得重要过程性指标之一。 五、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死亡率 定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00天内非复发死亡患者数占同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总数得比例。 计算公式: =×100% 意义:体现医疗机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得综合管理水平,就是反映医疗机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医疗质量

干细胞及其移植技术初步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及其移植技术初步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4-07-25T09:12:50.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赵淑艳 [导读] 干细胞研究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其在生物学、胚胎发育学、医学、药学等方面展示出愈来愈明显的应用前景。赵淑艳(淄博市中心血站 255033)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022-02 干细胞是具有多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的细胞系,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培养都能表现为长期存活,不断地自我繁殖,在一定的微环境中可以诱导分化为所需要的组织细胞,有很强的可塑性。干细胞研究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其在生物学、胚胎发育学、医学、药学等方面展示出愈来愈明显的应用前景。 1.干细胞的相关背景知识 1901年,Reguard[1]等人在研究精子形成过程的实验中首次提出了干细胞的概念,之后学者们对干细胞不断地研究探索,随着新的血液分析方法的建立,研究发现某种细胞克隆可以使遭受致命放射损伤的小鼠造血功能恢复,从而推动了干细胞的研究[2,3],之后随着对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的深入研究,根据分化能力的不同将干细胞分为3 类:(1)全能干细胞;(2)多能干细胞;(3)兼能干细胞;按其来源分类可分为外周血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 2.胚胎干细胞与血细胞治疗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分离出来的多潜能细胞系。 由人ES细胞发育而来的各种细胞可为器官移植、组织损伤修复和细胞治疗等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从而为许多由于供体缺乏而难以根治的疾病提供了治愈的机会,如肾衰竭或白血病等的治疗。有学者成功地向神经系统有缺陷的实验鼠体内移植了由胚胎干细胞分化成的神经胶质细胞,结果表明这种人工培育的细胞能真正取代动物自身的细胞[4]。由此可见,胚胎干细胞移植技术和其它先进生物技术的联合应用,在未来的几年内可能在移植医学领域的革命性进步。 3.脐血干细胞及其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 脐血干细胞与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相比,具有采集方便、细胞免疫性不成熟、移植过程中不需要严格配型等优点,具体如下:首先,脐血干细胞来源丰富,且相对于自体骨髓干细胞,脐血干细胞获得较简便,受感染几率减少;其次,脐带血中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均为不成熟表现,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抗原表达率低,几乎没有抗体,移植后排异反应弱或不出现;再次,脐带血干细胞比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更为原始,其自我繁殖能力最强,繁殖速度最快。 由于以上诸多优点,因此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血站管理办法》等法规将脐血库作为“特殊血库”,明确干细胞的采集与供应属于血站的工作范畴。 有学者通过对脐带血进行采集、分离和检测,制备脐带血干细胞制剂进行局部移植,用来治疗肝硬化失代偿和股骨头坏死。结果发现制备的脐带血干细胞制剂有核细胞计数,均达到治疗剂量,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后白蛋白水平逐步升高,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和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好转。由此可见,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可为临床多种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一种新手段[6]。 然而,脐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目前仍不够成熟和完善,需要扩大移植病例数,要结合回顾性研究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这种技术的优缺点,还需长期的临床评估。 4.外周血干细胞及其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 外周血干细胞作为成体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一种兼能干细胞,具有只能向一种或密切相关的几种细胞类型分化的潜能,在器官损伤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应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优点在于移植的产品纯度高,对供者造成的痛苦小,治疗效果明显,费用低廉,技术风险小,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具有广泛推广的应用价值。 体外造血干细胞的扩增在临床应用方面是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最近的研究表明,利用Notch配体可以在体外高效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并且利用该方法扩增造血干细胞为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展了前期的临床试验。有学者通过研究比较了脐血干细胞移植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效果,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法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及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数据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大量腹水患者11例,治疗后腹水消失6例,明显减少5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大量腹水患者9名,治疗后腹水消失5例,明显减少4例。可见两种治疗方法具有相类似的疗效[7]。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人们通常更加关注如何提高采集效率,而忽略了供者血小板损伤对整个移植过程的影响。血小板的降低不但危害供者生命安全,还会直接影响干细胞的采集量及采集次数,这是关系到患者移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5.展望 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同时,还需考虑到临床真正应用干细胞技术,必然牵涉到干细胞工程化问题,显然自体干细胞移植不适合工程化生产,而应用同种异体或异种干细胞移植需要解决免疫排斥问题。另外,现今还无有效的手段来防止移植遗传性疾病的可能,各种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远期效果还需长期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Regaud C.Etudes sur la structure destubes semenifere et sur la spermatogenese chez les mammiferes. Part 1.Archives d’Anatomie microscopiques et de Morphologie experimentale,1901;4:101. [2] Baserga A,Zavagli G.Ferrata’s stem cells:an historical review on hemocytoblasts and hemohistioblasts.Blood cells,1981;7(3):537. [3]Thomson JA,Kalishman J,Golos TG,et al.Isolation of a primate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5;92(17):7844. [4]王常勇,吕双红,李贤仁.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现状与前景.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6(17):381-384. [5]裴雪涛.干细胞研究进展与血细胞治疗.中国输血杂志,2010,10(23):756-757. [6]范娅涵,蒋天伦,黎儒青,等.治疗用脐血干细胞的制备及初步临床应用.中国输血杂志,2010,3(23):179-182. [7]李翠莹,赵景兰,张利,等.脐血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比较.中国输血杂志,2010,3(23):182-184.

神经干细胞综述

神经干细胞综述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细胞不具备更新能力 ,一旦受损乃至死亡 ,不能再生 ,这种观点使人们对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及脑脊髓损伤的治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虽然传统的药物及手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近年来 ,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 ,神经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存在 ,特别是成体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对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分布、分化机制及应用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神经干细胞的特点 神经干细胞的特点如下:①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②通过分裂产生相同的神经干细胞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 同时 ,也能产生子细胞并进一步分化成各种成熟细胞。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几代 ,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③神经干细胞通过两种方式生长 ,一种是对称分裂 ,形成两个相同的神经干细胞 ;另一种是非对称分裂 , 由于细胞质中的调节分化蛋白不均匀的分配 ,使得一个子细胞不可逆的走向分化的终端而成为功能专一的分化 细胞 ,另一个子细胞则保持亲代的特征 ,仍作为神经干细胞保留下来。分化细胞的数目受分化前干细胞的数目和分裂次数控制。 2 神经干细胞与其它类型干细胞的关系 按分化潜能的大小 ,干细胞基本上可分为 3种类型 :第一类是全能干细胞 ,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 ,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全身 2 0 0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进而形成个体 ;第二类是多能干细胞 ,这种干细胞也具有分化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但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类是单能干细胞 ,如神经 干细胞等 ,这种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然而横向分化的发现 ,使这个观点受到了挑战 ,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造血细胞。总之 ,生命体通过干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及保证持续生长。随着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及组织工程等各种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按照一定的目的 ,在体外人工分离、培养干细胞 ,利用干细胞构建各种细胞、组织及器官作为移植来源 ,将成为干细胞应用的主要方向。 3 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神经管形成以前 ,在整个神经板检测到神经干细胞的选择性标记物神经巢蛋白 (nestin),是细胞的骨架蛋白。构成小鼠神经板的细胞 ,具有高效形成神经球的能力。但目前尚不能肯定神经板与神经干细胞是否具有相同的诱导机制。神经管形成后 ,神经干细胞位于神经管的脑室壁周边。关于成脑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研究显示成年嗅球、皮层、室管膜层或者室管膜下层、纹状体、海马的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等脑组织中分布着神经干细胞。研究发现脊髓、隔区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这些研究表明 ,神经干细胞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在中央管周围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后亦可形成神经球并产生神经元。脊髓损伤时 ,来自于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元新生受到抑制 ,而神经胶质细胞明显增多 ,其机制可能与生成神经元的微环境有关。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感染的诊治进展

四综述四 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4.02.012作者单位: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通信作者,郭述良,E m a i l :G U O S L 999@s i n a .c o m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感染的诊治进展 彭印印 郭述良 ?摘要? 自19世纪60年代末期第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以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血液系统疾病二实体肿瘤二遗传和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三但移植后感染性并发症很常见,尤其肺部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三本文即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感染的诊治特点作一综述三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肺部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 p u l m o n a r y i n f e c t i o n sa f t e r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s t e m 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P e n g Y i n y i n ,G u oS h u l i a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t h eF i r s tH o s p i t a l a f f i l i a t e d t oC h o n g q i n g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00016,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G u o S h u l i a n g , E m a i l :G U O S L 999@s i n a .c o m ?A b s t r a c t ? S i n c et h ef i r s t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s t e m 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H S C T )s u c c e e d e di n1960s ,H S C Th a s o f f e r e da t h e r a p e u t i c o p t i o n f o r h i g h - r i s km a l i g n a n t h a e m a t o p o i e t i cd i s o r d e r s ,s o l i d t u m o r ,a n d g e n e t i cm e t a b o l i cd i s e a s e .H o w e v e r ,i n f e c t i o u s c o m p l i c a t i o na f t e r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i s c o mm o n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m o r b i d i t y a n dm o r t a l i t y o f p u l m o n a r y i n f e c t i o na r eh i g h e r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c u r r e n t d i a g n o s t i c a n d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d v a n c e m e n t o f p u l m o n a r y i n f e c t i o n s a f t e rH S C T.?K e y w o r d s ?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s t e m c e l l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P u l m o n a r y i n f e c t i o n s ;G r a f t -v e r s u s - h o s t d i s e a s e 造血干细胞移植(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s t e m c e l l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H S C T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血液系统疾病二实体肿瘤二遗传和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三H S C T 前需接受大剂量放化疗导致重度骨髓抑制,造血干细胞植入后其免疫功能重建需12个月左右[1] ,H S C T 后, 为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 r a f t -v e r s u s -h o s t d i s e a s e ,G V H D )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G V H D 本身均可导致免疫缺陷,故而细菌二真菌二病毒等感染率增高三而肺部感染依然是H S C T 后感染相关最主要的死 亡原因[2] 三本文即对H S C T 后肺部感染的特点及治疗进行综述三 1 H S C T 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已报道的H S C T 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为预防和治疗G V H D 使用免疫抑制剂二G V H D 二 其他部位的感染二H L A 不相合二男性二清髓性预处理二移植后的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 2-3 ]三但也有报道称非亲缘全相合的H S C T 相比于亲缘全相合的 H S C T 并没有更高的感染风险[4] 三 2 H S C T 后肺部感染的微生物谱及大致时限 早在1996年,S o u b a n i 等就总结了H S C T 后肺部感染的微生物谱及大致时限三H S C T 后的第1个月,即粒细胞减少阶段,以细菌(主要是来源于胃肠和口腔黏膜的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为主,也可见到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三移植后100d 内, 巨细胞病毒(C y t o m e g a l o v i r u s ,C MV )多聚集于此阶段三H S C T 后100d 之后,主要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 a r i c e l l a -z o s t e r v i r u s ,V Z V )二细菌(以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革兰阳性病原体为主)等感染三 3 H S C T 后各种病原体的肺部感染 3.1 细菌性肺部感染 细菌性肺部感染可发生于 H S C T 后任何时间,常发生于粒细胞缺乏期三移植100d 内肺部感染以医院获得性肺炎为主, 主要病原体为革兰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二大肠杆菌二肺炎克雷伯菌二嗜麦芽寡氧单胞菌二军团菌二鲁氏不动杆菌二阴沟肠杆菌等三100d 后以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主,主要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三 细菌性肺炎患者多有发热症状,但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其呼吸道症状及体征可不明显三胸片上炎性渗出性病变可缺如或不易发现三对于胸 四 131四国际呼吸杂志2014年1月第34卷第2期 I n t JR e s p i r ,J a n u a r y 2 014,V o l .34,N o .2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 概述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 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

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制定脑卒中的康复指南,规范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康复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传统康复医学模式的挑战。 二、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指南 1.脑卒中康复体系 医院和康复中心康复 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加强住院脑卒中病人医疗管理的模式、是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 文献中所描述的卒中康复模式包括: a) 急性期卒中病房: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为独立病房,收治急性期的病人,常是发病1周内的病人,强调监护,病人住院数天,一般不超过1周。

干细胞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

干细胞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 摘要: 本综述通过举例,简要阐述了近年来干细胞研究进展以及干细胞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应用 前言: 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己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同时,干细胞的研究对人类的疾病的治疗等也有着其绝对的重要意义。 1干细胞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干细胞(stem cell)是机体内存在的一类特殊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能根据来源的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诱导性多潜能干(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及成体干(adult stem cell)细胞。不同种类的干细胞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胚胎干细胞是由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培养而筛选出的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中200多种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已经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特化形成该类型组织的多能细胞。 1.1ES 细胞胚胎干细胞是指当受精卵分裂发育成囊胚时内细胞团的细胞,发育等级较高,可以分化为人体的所有体细胞,是全能干细胞。ES 细胞是目前研究最广泛、最成熟的干细胞体系。自2009 年起,全球共批准了3项人ES(hES)细胞的临床试验,标志着hES 细胞向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hES 细胞临床应用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免疫排斥反应。体细胞核移植(SCNT)技术能够制备携带患者基因型的hES 细胞,可解决免疫排斥的难题。2013 年,美国Mitalipov 研究团队将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到供体去核卵细胞中,成功建立了SCNT 的hES 细胞[1],标志着治疗性克隆又向前迈出关键性的一步。然而,hES 细胞建系必须摧毁人类早期胚胎,故存在剧烈的伦理学争议。此外,hES 细胞来源的分化细胞移植到体内存在发展为肿瘤的潜在风险。 1.2iPS 细胞2006 年Yamanaka 实验室利用Oct3/4、Sox2、Klf4、c-Myc 4 种因子将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标志着一种新型类胚胎干细胞的问世。PsCs 诱导的本质是使终末分化的细胞重新获得多能干细胞相似的调控网络和表观遗传学特征,迄今,已建立了大鼠[2, 3]、人[4, 5]、猪[6, 7]、猴[8]、兔[9]和绵羊[10]的iPSs细胞系,并证实具有ES细胞的发育全能性。采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可从患者自体细胞获得的iPS 细胞,这不但可解决免疫排斥的难题,而且避免了hES 细胞和SCNT 研究存在的伦理学争论。近年来,采取非整合的病毒载体、mRNA 转染、小分子化合物化学诱导等方法均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iPS 细胞[2,3]。这些技术的改进既可避免肿瘤形成和DNA与宿主整合的相关风险,又可降低iPS 细胞的制备成本,使得大规模制备自体干细胞成为可能。Yamanaka 带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 床观察 作者:高凤兰冀雅杰李英芝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移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观察 我科于200610~200812为13例不同原因造成的脑损害患者做了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术,取得初步成效,现将研究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3例,年龄4~57岁。病种:脑瘫1例,脑出血后遗症8例,脑梗死1例,颅脑损伤后遗症3例。病程:小儿脑瘫患者4年,脑出血及颅脑外伤后遗症4~13个月。 1.2 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13例患者临床表现(略) 1.3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手术方法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侧脑室内或直接移植到病灶周围,让神经干细胞不须长途迁移,直

接在神经受损的部位进行神经的修复与重建,移植方法简便,移植物利用效率高。

1.4 移植后观察随访记录见表2。 表2 13例患者移植后观察随访记录(略) 1.5 疗效评定指标语言、肌力、智力。评定时间:1周、半个月、1个月、2个月…… 1.6 影响因素移植成功与否取决于病人的年龄、病程的长短、内环境与个体差异、移植的方法。 2 结果 语言功能改善8例,瘫痪肢体肌力不同程度提高10例,智力改善2例,病情无明显变化者2例。实践证明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效,尤其以语言的改善最为明显,多数患者肌力、智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病人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明显。 3 讨论 神经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分化出神经元、髓鞘细胞等多种类型神经细胞的特殊细胞,被医学界誉为

“源泉细胞”,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进行营养和修复。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由以下两种细胞组成,即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是这两种细胞的祖先。理论上,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干细胞能够大量增殖并分化成整个大脑和脊髓的全部细胞。干细胞被国际上公认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非常理想的种子。 正常情况下,当神经损伤后病灶局部可产生大量的趋化因子,它能使这些神经干细胞做远程迁移,进入到神经损伤区对损伤的神经组织起替代和修复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趋化因子会逐渐减少,因此过晚做神经干细胞移植会降低治疗效果。但过早移植可能会因为神经损伤后早期会出现局部组织的变性坏死水肿不利于移植物的定植生存。因此建议脑出血、脑外伤、在伤后或术后2个月、病情基本稳定后再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功能:(1)补充受损的神经细胞。(2)延缓或抑制进行中的神经系统损伤。(3)通过细胞替代作用更换已死亡或受损的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网络。(4)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损伤周边大量的神经细胞,虽然健存,但受到损伤的影响,转入休眠状态,其功能受到抑制,移植的干细胞可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激活这些细胞,从而改善机体的神经功能。

干细胞研究进展

科学前沿论坛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干细胞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干细胞技术也得到了较高水平的提升。自从1998年报道第一例人类干细胞前体细胞株被成功的分离和培养,干细胞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其在细胞多能性维持机理、疾病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除此之外,干细胞作为体外器官构建和遗传性疾病治疗的首选细胞以及其在再生医学治疗中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主要有诱导多样性干细胞、单倍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以及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治疗和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干细胞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等基础内容,然后重点阐述了干细胞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以求为今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干细胞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干细胞是指来自于胚胎、胎儿、成人的具有自我更新和不断繁殖以及分化为多种细胞能力的一类细胞,是机体及其他各种组织细胞的初始来源。根据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干细胞划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ES)、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1.1 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ES)是由未着床的早期胚胎内细胞团中分离得到的一类干细胞。1981年,小鼠胚胎干细胞被成功的分离和培养,并随着今后的深入研究成为了最为成熟的干细胞体系。此后,科学家相继成功分离和培养得到了牛、羊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1998年,人胚胎干细胞得以分离和培养,并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系,而且证明了人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骨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细胞类型,这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种子细胞。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有较强的增值能力,且染色体的核型和带型都比较稳定;胚胎干细胞无论是在体外和体内培养的条件下都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可以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并进一步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相应类型的组织细胞;此外,由于其端粒酶的活性较高,胚胎干细胞还具有高度未分化状态的保持能力。 1.2 成体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是一种可以在特定的组织中通过其自我更新能力产生来源一致的特异性细胞类型的一类未分化细胞,因此可以作为生成某种细胞的前体。成体干细胞的来源有很多,包括皮肤、肝、肾、骨髓、牙髓、胰腺、脑、视网膜、外周血等,但是成体干细胞并不能定向分化为人体所需的全部类型的组织细胞,而且成体干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分离和纯化以及鉴定方面均具有一定的难度。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都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而且在移植后会出现免疫排斥,但是不同于胚胎干细胞的是成体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不能产生多种细胞类型,分化功能有一定的局限,不能保持长时间的不分化,同时受到多种生长因子的影响,其分化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DNA变异增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但成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核转移技术进行器官移植,有利于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1.3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首次成功建系是在小鼠体内,2006年,科学家在小鼠的成纤维细胞中导入c-Myc、Oct4、Klf4、Sox24个转录因子,在此条件下成功获得了小鼠多潜能干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s),该项研究成功受到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在此后的不断研究中成功建立了猪、猴、人等多个物种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细胞形态、培养特征、表面标志物、基因表达谱、染色质状态等多个方面与胚胎干细胞高度相似,在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受到较大伦理争议的今天,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出现以其较大的优势使胚胎干细胞的研究避开了伦理争议,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问题。同时iPS细胞制备技术也得到了较高水平的发展,丙 干细胞研究进展 李 京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 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体内所有类型细胞。 干细胞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并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出现,成为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同时我国干细胞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并在全世界干细胞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干细胞的概念、分类等基础内容,干细胞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以及干细胞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作了如下综述。 关键词 干细胞;分化;临床;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 Q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6)08-0006-01 作者简介:李京,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下转第39页) SCIENTIST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