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 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下面整理了《菩萨蛮》赏析,欢 迎欣赏!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晚唐词人温庭绮作为花间词派的鼻祖,词风浓绮艳丽。多写闺阁之艳词,故 而词中女性形象较多, 犹以思妇形象为主。 飞卿词擅长发掘出潜藏于女性美丽外 表下难以言说的内涵。从而最终创造出一个个形象饱满、情感丰沛、内蕴丰富的 思妇形象。 关于飞卿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原型猜想,学术界形成了两派观点, 一种是以国学大师王国维、 民国词学专家李冰若, 以及加拿大籍学者叶嘉莹老师 为代表的,认为飞卿词多纯美客观之作,其中的女性形象没有内涵很深的原型, 只是简单地勾画一些个普通女性形象, 没有什么隐喻在其中。 还有有一派观点是 以著名的常州词派代表人物张惠言,他认为温词继承了《楚辞》、《诗经 》 所广泛运用的“比兴寄托”的高超艺术手法, 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有暗喻的 功能,是群有着深刻内涵原型的艺术形象。这两派观点长期以来针锋相对,所以 我才敢在争议上谈自己的想法,正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在这里 因本人知识能力所限, 没有能力对温词整体女性形象做原型分析, 仅以一首最为 家喻户晓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入手,试着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做个大 胆的原型猜想。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 眉, 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糯, 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作是写一位闺中思妇独处的寂寞情怀,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 学术界一般认为“小山”指的是屏风。(见《栩庄漫记》李冰若),在古代屏风 很多放置在女性闺房。 在我分析词中思妇原型形象, 很关注这个“屏风” (小山) 意象,我们知道屏风起着屏蔽风寒、分割空间的作用,所以在那个礼教森严的封 建年代, 一个稍微有点社会地位的闺中女子的闺房里有个屏风应该是个很普遍的 现象,作者为什么开头就描写屏风呢?当我阅读到后汉李尤《屏风铭》记载的这 样一段话时我顿时有个大胆的猜想, “舍则潜避,用则设张。 立必端直,处必廉方。 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翻译过来就是说屏风:“不用它, 它就潜藏躲避。用它,它就陈设伸张。立着时必定正直,处事时必定廉洁方正。 堵塞风邪, 抵抗雾露。 侍奉上面, 遮蔽下面, 不会失去其常度。 ”那么由此看来, 小山重叠说得是屏风是处在使用中的状态, 那么这里会不会是指代作者身处的环 境呢?我们继续往下推论, 假设这里暗喻作者的身存状态, 那么就表达了作者仍 然身处仕途, 心系庙堂的状态; 表明了作者决心正直廉洁效忠于君主的心境。 “文 章四友”之一的李峤有一首专门写屏风的诗叫做 《屏》 , 其中两句“修身兼竭节, 谁识作铭”也体现了屏风的这一意象功能, 而在词的形象表现上则是表现了居室 的场景。 故此“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意思就可以解释为思妇闺房里的屏风还伸张 重叠得摆放着,可是天已经大亮了,阳光洒在屏风上一闪一闪的,金色的阳光与 金色的屏风上的成双成对的鹧鸪鸟(根据温庭筠《更漏子》“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句、 图一唐墓室出图的屏风壁画, 以及后文提到的金鹧鸪作出的假 想) 交相辉映。 至于词中为什么还要强调思妇穿着的新做好的短袄上还绣着一对 金鹧鸪呢?我们需要从鹧鸪这个动物意象来分析: 鹧鸪的啼声有一个特点,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所云的“多对啼”,也 就是雌雄和鸣,一呼一应,这自然而然地令人想到夫唱妇随夫妻恩爱,如果仅根 据这点资料推证, 貌似温庭筠只是为了表现思妇对于情爱的向往。 但是另据古籍 记载: “鹧鸪白黑成文, 其鸣自呼, 像小雉, 其志怀南, 不北徂也” ( 《异物志》 ) 、 《本草纲目》中记载鹧鸪啼声“俗云‘行不得也哥哥’”以及黄庭坚《山谷集》 卷十一《戏咏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驯鹧鸪二首》:“终日忧兄行不得,鹧鸪当是鼻 亭公。” 的论述。不难可以感知金鹧鸪也许还有着表现忠诚的决心,和现实处 境的困窘,这一点和首句的推测不谋而合。 针对“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四句,张惠 言《词选》评:“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照花’四句,《离骚 》‘初服’之意。”(“初服之意”语出《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 将复修吾初服”可以理解为是作者退一步反省自己的初衷, 继续修养自己美好的 德行),张惠言认为是继承了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那么也就是作者在此把自己 设定为词中思妇的原型。 根据我对于前面的分析推想, 我可以大胆的认同一回张 惠言的看法。把思妇原型定为是作者本人,同样用之前的研究方法,我再次从意 象入手,研究“懒起画娥眉”这句。“峨眉”一词,可以联想到屈原《离骚》里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一句,寓意美好的德行。到这里我不禁又有一个疑问, 这首词既然是写思妇思念爱人, 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她是孤独的, 目前爱人不能与 自己相会。俗话说“女为知己者容”,既然爱人不能与自己相会,那么今天迟起 的这位女子还要那么细心得画眉打扮自己, 究竟用意何在?为什么作者不同李清 照 那样尽情表现女子的放浪消沉呢?这明明是在写这个思妇在弥补自己迟起 的“过失”啊,还带有一种对于很快就能见到爱人的期待。 联系温庭筠的实际际遇, 可以了解到温庭筠本人很不受皇帝待见, 而且很不 会说话,自己的品行往往被自己的狂言所误解。 《北梦琐言》记载的一则轶闻很 说明问题“宣皇好微行,遇于逆旅,温不识龙颜,傲然而诘之曰:“公非长史司 马之流耶?”帝曰: “非也。 ”又白: “得非大参簿尉之类耶?”帝曰: “非也。 ” 谪为坊城尉。其制词曰:“死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 以补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竟流落而死也。” 如此遭际的温庭筠实在是憋屈啊,他不能不写词,表露一下品行,于是这首 《菩萨蛮》我推测和可能就是他证明自己品行,表迹心际的一篇词作。 飞卿的这首词里思妇形象也就顺理成章地设定作者自己为原型, 这首词代入 原型分析我得出的寓意就是:作者虽然遭冷落,没人理会,却仍然心系庙堂,不 断反省自己的问题,坚持修养自己的美好品格,期待着那个爱人(皇帝)能够再 次接受他,并且对于未来始终充满信心。对于这首词思妇形象的原型猜想,本人 仅仅秉着“作者未必然, 读者未必不然”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猜想, 欢迎各家批评 拍砖。




唐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拼音及翻译整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pú菩 sà 萨 mán 蛮· x iǎo 小 s hān 山 c hónɡ 重 d ié 叠 jīn 金 mínɡ 明 m iè 灭 wēn 温 tínɡ 庭 jūn 筠 x iǎo 小s hān 山 c hónɡ 重 d ié 叠 jīn 金 mínɡ 明 m iè 灭, bìn 鬓 yún 云 yù 欲 dù 度 x iānɡ 香 sāi 腮 x uě 雪。 lǎn 懒 qǐ 起 h uà 画 é 蛾 méi 眉, nònɡ 弄 z h uānɡ 妆 s hū 梳 xǐ 洗 c hí 迟。 z hào 照 h uā 花 q ián 前 hòu 后 jìnɡ 镜, h uā 花 m iàn 面 j iāo 交 x iānɡ 相 yìnɡ 映。 xīn 新 t iē 帖 x iù 绣 l uó 罗 rú 襦, s h uānɡ 双 s h uānɡ 双 jīn 金 z hè 鹧 ɡū 鸪。

一、词句解释 (1)(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2)(鬓云欲度香腮雪)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3)(懒起画蛾眉)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4)(弄妆梳洗迟)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5)(新帖绣罗襦)罗襦:丝绸短袄。 (6)(双双金鹧鸪)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二、原文译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鬓云欲度香腮雪。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起画蛾眉,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 弄妆梳洗迟。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花前后镜,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 花面交相映。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新帖绣罗襦,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双双金鹧鸪。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菩萨蛮》温庭筠

《菩萨蛮》温庭筠 导语:对于温庭筠《菩萨蛮》,大家可以更加深入进行学习。下面是小编整 理的温庭筠《菩萨蛮》相关内容,欢迎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 1.眉妆的名目, 指小山眉, 弯弯的眉毛。 2.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 3.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 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 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 暗。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 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 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翻译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 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 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8

1.了解花间词 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 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词人 温庭筠 (约 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 然性喜讥刺权贵, 又不受羁束, 纵酒放浪, 因而一生坎坷, 终身潦倒。温庭筠诗词 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其诗与李商隐 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 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 (“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 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 被称为“花间鼻 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 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 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 赵崇祚将温庭筠、 欧阳炯、 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 《花间集》 (得 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因词风大 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 艳。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 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 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 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 来的一种抒情诗歌 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 “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因当时长调尚未发
2/8

《李凭箜篌引》《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理解性默写

《李凭箜篌引》李贺 1、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2、描写音乐的震撼力,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诗句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3、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5、《李凭箜篌引》中,以乐器的精良构造和移情于云来烘托演奏者技艺高超的诗句是:“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6、《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7、《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让年老羸弱、行动艰难的动物腾跃起舞的诗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8、《李凭箜篌引》中用静物来进一步烘托乐声新奇瑰丽的诗句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两句,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1. 写闺中思妇初醒而尚未起床,鬓发散乱如云的诗句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将眉喻为山,将鬓喻为云,将腮喻为雪。 2.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两句对闺中女子梳妆打扮的描写,写出了女子体态的娇柔和行动的慵懒。 3.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描写闺中女子照镜贴花的细节,再化用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写出了女子容颜之美。 4.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写闺中思妇更换衣服时,看到衣服上绣的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是说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2、“不思量,自难忘。”两句,是说人虽亡故,而过去美好的情景一直记挂,不能消除。 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两句,是说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我凄凉孤独无处诉说,此语格外沉痛。 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假设见面的情形,相爱的人,十年不见,一朝相逢,自己已是饱经风霜,两鬓斑白,妻子该要认不出来自己了。 5、“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才开始真正“记梦”,呼应标题。 6、“小轩窗,正梳妆。”两句,与其说是写梦中情形,毋宁说是回忆当年的闺房之乐。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 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成功地运 用反衬手法。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仅供 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 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 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 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 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2、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 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 腮,雪白的面颊。 3、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 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4、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5、罗襦:丝绸短袄。 6、 鹧鸪: 贴绣上去的鹧鸪图, 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 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 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表现手法

菩萨蛮温庭筠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 方式,就古代诗歌 而言, 它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温庭筠 表现手法,一起来看看这首词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菩萨蛮温庭筠表现手法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 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手法。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 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 中女子之的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 以“小山”借指眉妆, 以“金”借指额黄, 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 反衬闺 中女子之孤独。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是山屏,即折叠的屏风,高低起起伏像山的形状。 【翻译】 晨光照在重叠的屏风上,光影闪动,那睡眠中的女子微微睁开眼,那乌黑的 头发好像从雪一样细腻洁白的香腮上滑过, 她懒懒地起来画一画娥眉, 慢吞吞地 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 对着镜子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再用前后两面镜子对照着,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 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温庭筠的《菩萨蛮》收在《花间集》的共十四首,这是其第一首。本词写一 个独处闺中的妇女, 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 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 及心情。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 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 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 黑发,曲卷而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 出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 娇慵的女性面貌, 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 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 的时间过程。 这第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 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 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 雪白香艳的脸腮。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 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 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 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 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 “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 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 动中, 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 自赏: 人面如花; 自怜: 盛年独处。 此“花” 当为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面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 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交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 写梳妆后穿着衣服, 不写其动作, 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 双双的鹧鸪鸟。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 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难堪!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 选取最具有特 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去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 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和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 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 两句合看, 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 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 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 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 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 地。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 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温庭筠《菩萨蛮》鉴赏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鉴赏 一、【作者及背景】 1、作者 温庭筠,唐书作廷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晚唐诗人,约比白居易晚50年。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每依新兴曲调作歌词,开五代宋词之盛。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第一位专业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近70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 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 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綯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宣宗,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致终生不被重用。 温庭筠,古籍上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国晋丞相桓文之门客 2、背景 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组词,共有十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它写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及穿衣的一系列动作,从中展现出她的处境和心境。这首词,为了适应宫廷歌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唐五代词的创作手法,以温庭筠的词为代表。 二、【知识链接】 花间词:诞生于晚唐五代。它辞藻艳丽、色彩华美,脂粉气浓腻,笔调深细婉曲,多写绮思艳情。大多数为所谓男词人写女性生活的“闺情”代言体。以“绮罗香泽”为特色。 花间词派:花间词的“花间”两字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一句。五代赵崇祚撰《花间词》,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韦庄等十八位词人500首词。这些词人就被称为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词的第一流派。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三、【诗词鉴赏】 鉴赏一: 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词作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颇晦涩难解,有认为是写室内屏风的,有认为是写女子眉妆的,还有解为是写女子发髻的,歧义纷纷。因此学者往往给予特别关注,解读评鉴,发掘之深,体会之细,分析之精,可谓字无剩义,甚至远远超出作者写作歌词时主观上所欲表现的内容意蕴。次句写闺中思妇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懒地打扮,慢慢地梳洗。其中的“懒”字和“迟”字,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 过片两句承接上片写妆扮的具体情形:簪花时,置放前后双镜,非常细致、讲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娇俏艳丽。此处写女主人公的“细致”“认真”,与前面的“懒”“迟”,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无人欣赏,而懒起迟妆,但少妇的爱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进行细致妆扮。最后两句写她更换衣服时,忽然看见上面绣有的双双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过程。结构亦循此次序作直线型之描叙,极清晰明了。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鉴赏二: 温庭筠的词往往写得有些靡丽,有浓浓的花间词的味道,但靡丽之余却自有细腻动人之处,把生命中那幽微朦胧难于言表的情绪悄然地传达,正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 “小山”句的解释历来有争议。“小山”,言其为眉妆者居多,明代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中所载第二种眉妆就是小山眉,又称远山眉。远山眉,最早源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远山眉细长而舒扬,是花间词中写得最多的一种眉形。如“眉黛远山绿”(温庭筠《菩萨蛮》其十三)、“一双愁黛远山眉”(韦庄《荷叶杯》)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菩萨蛮》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知人论世,认识作者 2. 准确把握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学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4.把握衬托这种手法 二、学习重点: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把握衬托的手法 一、猜一猜:他是谁? 请根据以下关键词猜一位晚唐的词人 年少有才却终身不第 讥讽丞相又冒犯皇帝 颜值不高却至真性情 (一)年少有才 他少年时已才华横溢,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便能写出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但是却一辈子却没能考中进士,为什么? (二)帮人作弊高手 在唐代,靠进士除了考才华,还要有一项道德评判。他由于生活放荡不羁,经常讥讽权贵,道德评判经常不过关。于是,他一气之下,在科举考场中帮人作弊,报复朝廷。 从近40岁起,他参加过五六次三年一度的“高考”,却始终考不上进士。但他很有奉献 精神,每次考试做完试卷后,都自愿无偿地帮助周围考生答题。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朝廷再次举办“高考”,礼部侍郎沈询主持考试。鉴于作 弊专业户的他早已臭名远扬,沈询为了防止他再次当枪手,特意给他设了个专座。开考后,在沈询等几位监考官的全程关照下,他貌似有点不爽,草草写了千把字,就提前交卷离场。主考官沈询终于松了口气,忍不住得意地问他:“今天你作弊了没?”他失落地说:“监考太严,我也没敢乱整,才搞了个八连发而已。”在监考官如此严密盯梢下,他居然还能神不知鬼不 觉地帮八个人作弊,完了还嘚瑟,这让主考官受到了严重打击,气得哆嗦不止。可想而知,他这次考试又悲剧了。 (三)讥讽丞相 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叫他代为撰词,并让他不要泄露此事。但是他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绹便疏远了他。 他还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宰相没学问。 (四)得罪皇帝 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他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他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 皇上说:"不是。" 后来,他被贬到遥远的江南做县尉。 (五)丑得吓人 你以为有才华的人都长得这样帅,不,他有可能是长得像钟馗一样丑。 他被称作“钟馗”,大家都知道“钟馗捉鬼”的传说,而他被称为“钟馗”,不是由于别的原因,正是因为颜值问题。据说,他的长相是“隆口巨鼻”,想想确实挺吓人的。不过,虽然其貌不扬,写出的词却是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

菩萨蛮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赏析 菩萨蛮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女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品之一,流传极广,名 气极大!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菩萨蛮温庭筠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菩萨蛮 晚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字词解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 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 “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 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 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 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 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 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作品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作品赏析: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 以及妆成后的情态, 暗示了人物孤独寂 寞的心境。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 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 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 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作者资料阅读: 温庭筠(约 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 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 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 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作 诗凡信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诗与李商隐 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4]工诗,与李商隐齐名, 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 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 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菩萨蛮》(其一)中的“小山”究竟谓何?

《菩萨蛮》(其一)中的“小山”究竟谓何? 作者:曾芷倩邹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11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而生的产物。作为高中语 文选修教材,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能够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也能够在 微观上体味同一阶段的不同诗人同中存异的风格。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一)一词被收录在 第7个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中,这一专题是唐诗转向宋词的过渡。 对于词中“小山”一词的注解,教材上给出了三种说法: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一说形 容女子隆起的发髻,或指女子弯弯的眉毛[1]。对备受争议的“小山”一词,采用多种观点作注解的行为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但是,这三种注解中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 基础上对“小山”一词究竟谓何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众说纷纭之“小山” 对于这首极尽女子慵懒情态的闺阁词,学者们对词中所抒发的情感倾向并无异议,一般都 认为此词是写闺怨,是典型的花间词风的代表[2]。但是,学者们对于此词开篇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争议颇多,对“小山”一词的解释有八种之多。在此,我列举出了较为 主要的六种说法。(一)山眉说这种说法与教材中的第三种解释相一致。夏承焘先生将 “小山”解读为“山眉”,依据是“唐明皇造出十种女子画眉的式样,有远山眉、三峰眉等等。小山眉是十种眉样之一”[3]。何谓“山眉”?即女子眉毛的形状像一座山。与温庭筠同时代的韦庄,在《荷叶杯》一词中写过“一双愁黛远山眉”这样的句子,山是眉之形,黛是眉之色, 可谓印证了当时确实存在“山眉”这一种眉形。(二)山枕说古代的枕头与现在的枕头大 不一样。刘学锴在《温庭筠全集校注》中指出:“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间微凹,两 端突起,其形如山,故称”[4]。“山枕”一词作为实物名称,始出现于晚唐词,《花间词》中出现最多[5]。的确,与温庭筠同时代的词人也多次写到“山枕”这个意象。如顾复的《甘州子》:“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山枕上,几点泪痕新”,“山枕上,翠钿镇眉心”。如牛 峤《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其实,在温庭筠其余词中,也多次出 现“山枕”这个意象,如《菩萨蛮》(其十四):“山枕隐浓妆”;再如《更漏子》:“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山枕的使用者多是女性,这与晚唐五代流行的妇女发式有关。当时的妇女多梳高髻,盘以 假发,堆积如云,再加以繁复的头饰。为了方便,妇女多有顶着高髻不去头饰而眠的习惯。山 枕能够让妇女的发髻有所安置,避免悬空带来的不舒适感。(三)山额说台湾教授萧继宗 将“小山”解读为“山额”,他在《评点校注花间集》说道:“小山二字,注家多误解。…… 至于所谓‘金明灭’,唐宋人以黄涂额,略似今日之印度女妆。至于‘小山’之‘小’字,初 看似尚未安,实则古人审美,以妇人额小为美。(四)发髻说这一说法与教材中的第二种 注解一致。徐培均在《唐宋词小令精华》中将“小山”解释成“隆起的发髻”,持这种观点的 还有金克木。他认为:“小山分明是说妇女挽髻睡觉,睡醒后发髻高低不平,宛若小山”[6]。王子今结合壁画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小山”形容“高髻”这一认识,又为这一说法增添论据。(五)小梳说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最先提出“金背小梳”的说法。他认为 “小山重叠金明灭”所形容的,也正是当时妇女头上金银牙玉小梳背在头发剪重叠闪烁情形[7]。 (六)山屏说、屏山说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 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此词咏立春或人日。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

藕丝秋色染”,可知。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 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赏析: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上阕写她居处的环境,借助景物的烘托委婉地透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下阕描述她的穿戴打扮,通过几个细节勾勒了人物的形貌,合起来是一幅玲珑明丽的女子怀春图。 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水精,就是水晶。颇黎,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花间词 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关于诗人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 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因当时长调尚未发展出来,因而《花间集》所收之词均为小令和中调,其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是温庭筠,共录六十六首。 3.争鸣:小山重叠金明灭 王力教授认为,“小山,指屏山,即屏风。金明灭,指日光在屏风的彩画上闪烁不定,忽明忽暗,表示已经天亮。”。也有人认为该句乃用借代手法,“小山”借指小山眉,“金”借指额黄。隔夜的小山眉深浅不匀,如重重叠叠之山峦,额黄也有明有暗。(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曾记:“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其中小山眉(远山眉)源出《西京杂记?司马相如》:“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温庭筠《菩萨蛮》 十四首(其一)

花间集卷第一 菩萨蛮十四首(其一)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2.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3.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4.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5.罗襦:丝绸短袄。 6.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

《菩萨蛮》温庭筠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菩萨蛮》理解性默写 1.温庭筠《菩萨蛮》中写女子早晨醒来的状态的句子是:“, ”。 2.温庭筠《菩萨蛮》中写女子因没有丈夫在身边而懒散状态的句子是:“, ”。 3.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 4.温庭筠《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 ,”。 5.《菩萨蛮》写出一幅花面相映图的诗句是:“,”。 6.《菩萨蛮》中,诗人用眉的深浅不一和发髻的蓬松如云来暗示女主人公刚刚起床的诗句是:,。 7.《菩萨蛮》中,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8.《菩萨蛮》中,尾句“双双金鹧鸪”正好呼应的了上阙诗句“, ”,揭示了女子“懒”“迟”的根源。 9.《菩萨蛮》中,描写女主人公精巧的女红却编制出寂寞和惆怅的诗句是:, 。 10.《菩萨蛮》中,“”一句把两种静态的物象贯串起来,将美人的绰约韵致写得栩栩如生。 11.《菩萨蛮》中,描写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细小之眉富有生机的诗句是: ,。

《菩萨蛮》默写答案 1.温庭筠《菩萨蛮》中写女子早晨醒来的状态的句子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2.温庭筠《菩萨蛮》中写女子因没有丈夫在身边而懒散状态的句子是:“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3.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4.温庭筠《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5.《菩萨蛮》写出一幅花面相映图的诗句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6.《菩萨蛮》中,诗人用眉的深浅不一和发髻的蓬松如云来暗示女主人公刚刚起床的诗句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7.《菩萨蛮》中,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意境相同的诗句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8.《菩萨蛮》中,尾句“双双金鹧鸪”正好呼应的了上阙诗句“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揭示了女子“懒”“迟”的根源。 9. 10.《菩萨蛮》中,“鬓云欲度香腮雪”一句把两种静态的物象贯串起来,将美人的绰约韵致写得栩栩如生。 11.《菩萨蛮》中,描写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细小之眉富有生机的诗句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菩萨蛮 小山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书法卷轴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是词史上的一段丰碑,影响极为深远。其中《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最出色的一首,为温词的代表作。 【作品名称】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创作年代】晚唐【作者姓名】温庭筠【作品体裁】词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小山: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2.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3.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⑦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⑧罗襦:丝绸短袄。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大意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菩萨蛮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此调原出外来舞曲。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项,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于是《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小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 温庭筠 (约801-866)晚唐诗人。《唐书》作廷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飞卿才思艳丽,工于小赋,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每依新兴曲调作歌词,开五代宋词之盛。累举不第,初至京师,为人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宣宗大中末,授方山尉。徐商镇襄阳,往依之,曾署巡官。 文学史上,温庭筠可称第一位专业词人。其词名压倒诗名,而其《金荃集》亦为第一本词的别集。他流传下来的词70余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多写闺妇或歌伎的爱情,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之作。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花间词? 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关于诗人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因当时长调尚未发展出来,因而《花间集》所收之词均为小令和中调,其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是温庭筠,共录六十六首。? 3.争鸣: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菩萨蛮阅读及表现手法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阅读及表现手法赏析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菩萨蛮是作者怀才不遇生活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作者的同情之心,也抒发自己内心无人赏识的孤独寂寞之情。下面是温庭筠菩萨蛮阅读及表现手法赏析,欢迎参考阅读!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闺怨B.梳妆C.相思D.送别 (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3)曾经的经历与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有相似之处的诗(词)人是()(2分) A.李清照B.李贺C.李白D.李绅 参考答案: (1)D (2)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3)A 阅读练习二: 1.花面交相映化用唐代诗人的诗句。(2分) 答:.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 2.简要赏析度的妙处。(3分) 答:度,度过,纷披,描写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2分)化静为动,富于联想与想象。(1分) 3. 简要赏析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3分) 答: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1分)以绣罗襦上的金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美妇的孤独和寂寞。(2分)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点缀皇宫里的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