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陇南市历史沿革

陇南市历史沿革

陇南市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辩道4个县级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武都郡。民国初,陇南各县隶属渭川道。

1949年7月26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甘肃行政区)在西安组建,辖武都、西固、文县、康县、西和、礼县7县,武都专署驻武都县。1950年5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撤销岷县专区,岷县划归武都专区。1951年4月,武都分区行政专员公署改为武都区专员公署;1955年2月,“武都区专员公署”改名为“武都专员公署”。1956年,武都专区的礼县、西和县、成县划归天水专区领导。1958年4月,国务院决定撤销两当县,原行政区域并入徽县;4月8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武都专区,所辖武都、岷县、宕昌县、文县、康县划归天水专区;1958年7月1日徽县与成县合并为徽成县,县址设徽县;8月23日西和县与礼县合并为西礼县,县址设礼县;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康县、宕昌县。1961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武都地区;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宕昌、康县、徽县、成县、礼县、西和县、两当县、撤销徽成县、西礼县。1963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临洮专区撤销,岷县重新划归武都专区管辖,这次调整后,直至1985年6月,武都地区下辖武都、岷县、宕昌县、文县、成县、康县6个县。1985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行政公署迁驻成县(实际未搬迁),管辖武都、宕昌、文县、成县、康县、西和、礼县、徽县、两当9县,原属武都地区的岷县划归定西地区管辖;6月1日,武都地区正式更名为陇南地区。

2004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地级陇南市,陇南市设立武都区,陇南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武都区城关镇。目前全市辖武都区、成县、康县、礼县、西和县、宕昌县、文县、两当县、徽县一区八县。

新铺村简介与历史沿革

新铺村的简介与历史沿革 新铺是个美丽富绕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犹如一颗璀餐的明珠镶嵌在碧绿般的斐翠中,她象一扇敞开的大门,迎送全国各地来临新铺探珍寻宝的八方朋友。 新铺村域东起青狮岭村的御驾沟,西与羊子垭村接壤,南临易家渡的塘上铺村,北有一条独具新铺气息的横断山脉将我村与艾家山村相隔。村境内正值我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信息的中心。辖区内有乡政府、中心学校、医院、电信等单位在此,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几家公司设立的分店,还有集镇上的50多家经商门面,这里素有“财主之地的美称,”确实一块风水宝地。 这里早在清代前,因唐姓人居多,叫唐家峪,民国年间改称瓜子峪,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为了顺随新社会、适应新生活,当时,有人在人民长期生活地带溪堤岸边上开设了一家小店铺,大家把这个小店铺叫“新铺儿”,于是“新铺”这个名称因此而来,沿用至今。 全村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有2765亩,20个村民小组,420户,总人口1578人,现有柑桔849亩,有一座小II型水库——桃垭水库,两个骨干塘,分别叫芦桥水库、纸槽水库,还有86个小堰塘,这些水利设施加上源源不断的溪水,使这里的农田能旱涝保收,森林覆盖面积达80%。 新铺与东湾曾几度分合,解放初,即初级社至高级社时,新铺和东湾属同一个行政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将一村为二,那时称“新铺大队”和“东湾大队”,大队行政办公处所叫“大队部”。在1995年又“将大队部”这一基层行政机构名更为“村”。2008年随着国家精简机构的大局,又将两村合二为一。 这里的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时时代代地耕耘着这片沃土,用辛勤的汗水浇出累累硕果,养育着一代代的天娇。这一代代的天娇,没辜负先辈的重托,他们在建设祖国的不同岗位上谱写出了报效祖国的壮丽篇章! 撰稿:唐生福 二0 一二年五月八日

聊城市历史沿革

聊城 1.历史沿革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东汉以后分属东郡、平原、济北等郡国。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博州,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聊城。元改东昌路,明洪武初改东昌府,领高唐、茌平、临清、冠、莘诸州县,东阿、阳谷县别属兖州府。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聊城、阳谷、东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县、莘县、高唐、寿张及聊城城关区(县级)隶属该区,濮县、范县、观城、朝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镇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区改属山东省。1967年更名聊城地区。 1997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设立地级聊城市和东昌府区。辖冠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莘县6县和东昌府区,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东昌府区。全市总面积8590平方千米,人口543.3万人,其中汉族占99.04%(数据根据《中国政区大典》)。1998年3月,地级聊城市挂牌成立。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聊城市总人口5412115人。其中:东昌府区950319人,阳谷县722863人,莘县921225人,茌平县546125人,东阿县413735人,冠县707131人,高唐县456464人,临清市694247人。 2002年末,全市辖8个县(市、区),共有12个街道、74个镇、42个乡。 2007年底,全市总面积8715平方千米。总人口580.7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39.6%。有少数民族42个,6.7万人。辖8个县(市、区),134个乡(镇、办事处)。 2010年,将东阿县顾官屯镇,茌平县广平乡、韩集乡划归聊城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东昌府区撤销许营乡、朱老庄乡,设立许营镇、朱老庄镇。阳谷县撤销郭店屯乡、西湖乡,设立郭店屯镇、西湖镇。莘县撤销魏庄乡、张寨乡,设立魏庄镇、张寨镇。茌平县撤销温陈乡,设立温陈街道;撤销胡屯乡,设立胡屯镇。东阿县撤销鱼山乡,设立鱼山镇。冠县撤销冠城镇、烟庄乡,设立清泉街道、崇文街道、烟庄街道;撤销店子乡,设立店子镇。高唐县撤销赵寨子乡、姜店乡,设立赵寨子镇、姜店镇。临清市撤销金郝庄乡、戴湾乡、尚店乡,设立金郝庄镇、戴湾镇、尚店镇。 2.地理位置 聊城市位于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 ‘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辖140个乡、镇、办事处,6486个村委会。 2010年聊城市行政区划 2010年,将东阿县顾官屯镇,茌平县广平乡、韩集乡划归聊城市经济开发区管理。东昌府区撤销许营乡、朱老庄乡,设立许营镇、朱老庄镇。阳谷县撤销郭店屯乡、西湖乡,设立郭店屯镇、西湖镇。莘县撤销魏庄乡、张寨乡,设立魏庄镇、张寨镇。茌平县撤销温陈乡,

丽江市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中国分为九州,云南属“梁州”之域。战国时期(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先后设置巴、蜀、汉中三郡。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把秦的统治势力伸入今四川盐源至云南丽江一带。战国末期,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兵入滇,后庄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进军滇池地区,迫使滇国降汉。武帝封当地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王印,使其“复长其民”,并设含“云南县”在内的益州郡。今丽江市当时则属越住嶲郡(首府在今凉山州西昌市),称遂久县,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区域。东汉永平年间(1世纪中叶),在今盐源或至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先民“自狼”部落,曾向朝廷献歌三章,表达了向往内地之情。 三国时,云南是蜀国的一部分,称为“南中”。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亲征云南,最后“七擒七纵”孟获,完全平定南中,随即对原有郡县加以调整,从越嶲、益州、永昌郡中分出遂久等七县新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唐代,为打击在云南的吐蕃势力,中央王朝大力支持在今巍山的蒙舍诏(“诏”即部族之王),逐渐吞并了其余五诏,建立了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政权。公元738年,唐王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乘机向东扩张,尽有云南之地。天宝年间,唐王朝两次派兵征讨南诏,都以失败告终。唐贞元十年(794年),唐派特使袁滋到云南册封南诏异牟寻为“南诏王”,持续42年的敌对关系至此结束,南诏成为唐王朝抵御吐蕃的西南屏障。795年,南诏攻破剑共诸川(今剑川、鹤庆等地),溯金沙江北上,突袭吐蕃神川(今丽江北部)都督,夺取16城,俘虏5王,降众10余万。据唐代樊绰《云南志》等史书记载,金沙江南北在隋唐时期已有“三赕”(丽江坝)、“九赕”(巨甸)、“大匮”(大具)等众多的磨些部落,并把金沙江也称为“磨些江”。丽江的纳西首领与南诏关系密切,“磨些蛮与南诏为婚姻家”;南诏王异牟寻攻破吐蕃之后,遣使入朝,诗人白居易所写《蛮子朝》中称“蛮子”的导从是“摩娑”。近年在金沙江中甸一侧发现的东城遗址,以及丽江格子发现的南诏有字瓦,足以证明隋唐铁桥东西城之繁华。异牟寻还封丽江玉龙雪山为北岳,至今尚存的北岳庙,即为反映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历时247年的商诏灭亡。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在南诏

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芒山镇位于豫、皖、苏鲁交界的永城市北部32公里处。北枕陇海、东靠京沪、西邻京九铁路,东距历史重镇徐州70公里,西距文化名城商丘90公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镇境,芒商、芒徐、永砀、芒淮公路在镇区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镇域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芒砀群山占14平方公里,王引河、碱河、红河纵穿其间,土境肥沃、水源充足,资源富绕。境内中部有芒砀山、保安山、夫子山、铁角山、黄土山、僖山、磨山等十多个山头,主峰海拔156.8米,群峦绵亘,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区历史久远,文物古迹遍布,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芒山镇辖26个行政村,5.4万人,5.1万亩耕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幅射商丘、周口等数十县市的石料建材基地,国营、民营、集个体企业达数百家。近十年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石雕、旅游商贸果林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GDP值达到2.9亿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健康发展。镇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中心建成区2.5平方公里,含环山7个行政村,2.1万人口,形成五横四纵9条宽畅街道和长达10余公里景区通道的建设格局,文物保护有章可循,镇区、景区绿化工作按规划实施。 芒山镇历史久远。夏属豫州,商近芒邑(今陈集南),西周至春秋战国时地属宋国,战国时为砀邑。《史记。春申君列传》载:“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1010页)其中的砀即今芒山。秦时砀郡、砀县均设治于此。西汉、东汉为砀县,属豫州刺史部梁国。三国魏时因之。西晋时,砀县并入下邑县(今砀山县),仍属梁国。东晋时,先后地属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朝宋国属豫州梁郡,北朝东魏时属徐州砀郡(今砀山县)辖区。北齐时在保安山南置安阳县,砀县并入,属彭城郡。隋代,芒砀山以北地属梁郡砀山县。唐称保安镇。五代、北宋因之,属亳州永城县。金兴定五年(公元

原义盛镇历史沿革

原义盛镇历史沿革 2011-07-05 16:32:32 来源:点击:3 位置面积 义盛镇位于萧山市东北部,钱塘江南岸,北接头蓬镇,南连靖江镇,西邻河庄镇、南阳镇,东与新湾镇、党湾镇接壤。距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出入口5公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2公里,毗邻钱江观潮度假村。全镇面积达23.36平方公里,城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浙江省中心镇、萧山副城区。 义盛镇建置沿革 义盛形成集镇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有220多年的历史。在南宋咸淳年间(1266-1274),现属地为盐官县时和乡;明代属海宁县时和乡,后因钱塘江江流改道,至清朝康熙十年(1680),属地沦为江道,变成沧海;到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这一带才逐渐淤涨成陆,不少绍兴等地的移民到此开垦、晒盐、种地。相传在现镇所在地有一个叫姚梅生的人开了一爿小作店,店号为义盛,开业后,生意兴隆,后逐渐形成村落,自此以义盛店号而得名。民国二十年间“义盛”街属县七都二十五图,是萧山在南沙地区比较繁荣的农村小集镇。解放后的1950年4月设义盛乡和蓬园乡;1956年7月并入永新乡、南阳乡;1958年10月实行公社化,撤销区建制,为永新管理区和乐园管理区;1961年7月恢复区建制,缩小公社行政区域,撤销管理区,建立义盛人民公社和乐园人民公社;1969年2月撤区并社并入义蓬公社和南阳公社;1971年2月恢复;1980年7月革委会改为管委会;1984年3月改为义盛乡人民政府和乐园乡人民政府;1985年义盛乡改为镇建制,建立义盛镇人民政府;1992年5月义盛镇与乐园乡合并为义盛镇。2000年8月,义盛镇被列入省中心镇试点镇。 行政区划 2000年,义盛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村,207个村民小组,9618户农户,30486人。具体区划设置见下表: 义盛镇行政村(居委会)简况表

图们历史沿革

图们历史沿革 图们地区开发较晚。虽然境内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期的一些文物和辽金时期的遗址,遗物等,但直至距今约一百年前,图们一带还是一片荒凉的林地和草甸地。1644年至1881年间,图们市地区属于清朝“南荒围场”被封禁二百余年。1714年到1881年为珲春协领管辖,1881年至1901年为珲春副都统南岗招垦局志仁社,1902年属珲春副都统管辖的延吉厅志仁和春华社,1909年至1911年为东南兵备道延吉府,1913年为东南观察使延吉县公署志仁乡,1914年为延吉道尹延吉县公署志仁乡。 同治9年(1870年)前后,清之封禁旧制始弛废,遂改行开疆实边之策。约90年前,有一名叫赵开铭的山东人携家眷移住图们开荒种地。继后期,汉流民相继移居,逐渐形成北细洞,东京洞(今五工村)、灰幕洞(今集中村)等村屯。到1925年时才有20多户人家,叫做下甸子或艾蒿甸子。1931年始成百余户的小镇,划为延吉县属。 《九〃一八》事变,日军吞并东三省。图们北依东满、北满,南连朝鲜半岛与日本隔海相望,为地理之要冲,交通之咽喉。因此,一九三二年开始,有日本勘测队活动于敦(化)图、牡(丹江)图两线,1933年,敦图铁路通车,以灰幕洞(或称会幕洞,桧幕洞、海幕洞,开幕洞等)为其终点站。

同时在图们市区大兴土木,人口突增至2万多人。由于名称不统一,招致各方面的不方便,同时灰幕洞这一名称不符合通行的国际城市命名要求,故于一九三三年(伪大同二年)5月21日,由伪满灰幕洞警察署招集9名官民代表讨论改地名事宜。同年6月1日,日伪各机关团体各自分别通知改称地名的决定。将灰幕洞改称图们(因图们江而得名),为延吉县所辖第一区。 图们,语出满族语“图们色禽”。“图们色禽”意即“万水之源”,图们乃众多的意思。图们亦写成“土们”,“豆满”,皆同音异译。 1936年(伪康德3年),伪满州国设间岛省延吉县公署,县内区改村、市改街,图们市改称图们街。1945年1月,图们街改为延吉县辖图们市。1945年8月光复后,仍为延吉县图们市,设中山、中央、中华、新民、光荣、和平、铁路、市场等9个厢,1950年9月设中山、建华、新华、中央、新民、德新、新兴、铁路、工农、农安等10个街和和平、合成(集中)、五工等3个村。1954年1月,经延吉县人民政府批准把原街政府改为街公所。1955年7月起,图们市设1,2,3,4街公所和和平,集中、五工等3个村。1956年,延吉县政府将图们市改为图们镇,并设向上、新华、国境、铁路、德兴5个等。1958年4月,延吉县人民委员会把图们镇一分为二,成立图们镇与农安乡。同年9月成立图们镇人民

图们市历史沿革

图们市历史沿革 1965年4月把图们镇和石岘镇各从延吉县(今龙井市)和汪清县划出成立图们市,1965年5月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始定称图们市。1968年7月16日图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1969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将延吉县的月晴公社和汪清县的新农公社划归图们市。1980年7月23日,改图们市革命委员会为图们市人民政府。1983年8月按照中共吉林省委文件吉发〔1983〕66号精神,将图们市所属各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1984年底,经省政府批准将原新农乡和石岘街道办事处合并为石岘镇。龙井市的长安镇和珲春市的凉水镇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先后划归为图们市,原月晴乡于1994年改为月晴镇。红光乡和月晴镇于2003年合并为月晴镇。 自然地理 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处于北纬42o46ˊ至43o12ˊ,东经120o32ˊ至130o12ˊ之间。全境东西最长约57公里,南北最宽约37公里,总面积1142.65平方公里。东与珲春市按壤,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图们江相望,西南与龙井市相接,西与延吉市为邻,北与汪清县相连。地处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区南岗山南北方向纵贯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底。市区位于图们江与嘎呀河冲击形成的山间盆地之中,四周群山环抱。地貌类型分为低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原区。低山区分布于东北部,灌林茂密,宜林宜牧;丘陵区分布于西南部,山间溪流众多,土地肥沃,宜种植水稻和经济作物;河谷平原区分布于图们江西北侧和嘎呀河与布尔哈通河两岸,是城市、乡镇、村屯聚集区。图们市总土地面积中,大体比例为:“八山半草半水一分田”。 图们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图们市与朝鲜隔江相望,境内边境线长60.6公里。市区距朝鲜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160公里,距中俄边境60公里,距日本海只有150公里。处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开发区“大、小金三角”结合部。图们口岸是吉林省唯一有铁路和公路与朝鲜相通的国家一类口岸,历史悠久,功能齐全,历来是我国对朝鲜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和转运站。 图们市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由于距日本海较近,四面环山,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6.9Co。年降水量436.5毫米,大部分集中在5、6、7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5.1%。年日照时数2427.4小时,无霜期155天。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泸州历史沿革

泸州历史沿革 泸州得名“泸水说”,古称江阳。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领江阳郡。江阳郡领:江阳县(治今江阳区)、汉安县(治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治今长宁县北)、安乐戍(治今合江县合江镇)。州、郡治今江阳区。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秦国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江阳郡属益川,下辖江阳县、符县、江安县。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 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泸州辖一郡即江阳郡,三县即江阳县、江安县、绵水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改江阳县为泸川县,为泸川郡治。泸川郡辖泸川县、富世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泸州辖泸川县、富义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未改泸州为江安川,属潼川路。辖泸川县、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改为泸州,并废泸川县入泸州,属重庆路,辖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辖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属永宁道,为永宁道治,并与江安、纳溪、合江三县脱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中共川南区委在自贡成立。1950年1月川南区委迁泸县,设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8月撤销)。 1949年12月1日,叙永解放;2日,古蔺解放;3日,泸县、合江、纳溪解放。5日,泸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代行县政府日常工作。13日,中共泸县委员会和泸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7日,设泸县专区,辖泸县、纳溪、合江、隆昌、富顺、叙永、古蔺和古宋8县。 1949年12月设置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称泸县专员公署,属川南行署区。7月10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泸县析出设立泸州市,同月底成立中共泸州市委,8月15日正式成立泸州市人民政府。泸县专署驻泸州市,辖泸县(驻泸州市小市镇)、合江、古蔺、叙永、古宋、纳溪、富顺、隆昌等8县。 1952年3月,泸县专署迁隆昌县,改称隆昌专区,后属四川省领导。同年12月专署迁泸州后,改称泸州专区。原由川南行署直辖的泸州市划归泸州专区。辖1市、8县。 1953年1月12日,泸州市划归泸州专署领导,并为专员公署所在地。(1953年,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委托泸州专署代管。) 1960年,撤销古宋县,并入叙永县。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 1983年3月3日,泸州市升为地级泸州市,将宜宾地区的泸县、纳溪、合江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 长寿元年(692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龙兴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 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重建。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被毁,寻重建。 元代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 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被毁。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僧惠远重建。 永乐六年(1408年)扩建。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崇祯十年(1637年)总兵郑芝龙等重建大雄宝殿。 民国初年(1911年),转道和尚任开元寺主持及慈儿院院长,转物和尚任开元寺监院,圆瑛法师任开元寺都监,共主修缮,改原时难全其功。 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宝殿,。 1973年政府拨款重建东、西廊。 1989年后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和准提禅院。 196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开元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建筑格局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5] 主要建筑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师所

新建县历史沿革

新建县历史沿革 新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居住,公元六二二年(唐武德五年)单独设县,名西昌,公无六二五年并入南昌县。公元九八一年(宋太平兴国六年)划南昌县西北境(今奉新、永修一部分地区)十六乡另建一县,命名新建县。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现县治长堎镇,原为荒丘,1961年始建。 新建物华天宝。160余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遍及全县,旅游景区,景点之多列全省各县前茅;新建土地肥沃,水面辽阔,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是江西省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和水产品基地,一船年景下,粮食总产30万吨以上,棉花2千余吨,油料2.5万吨以上,水产品总量4万吨以上。 新建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南唐元宗时的邓及为童子科状元,明天顺时的王一夔三甲及第,独占鳌头。明有吏部尚书兼英武殿大学士(宰相)张位,出任朝鲜一尘不染的东阁大学士(宰相)姜日厂,抗制倭寇的工部尚书吴桂芳,兵部尚书陈道亨,镇国中尉朱谋讳,天文学家欧阳斌元,吏部郎中熊文举,理学家魏良弼、魏良政,清初山水画家八大山人朱耷,著名医学家喻嘉言,江南河道总督周学键,礼部尚书曹秀先,工部尚书裘日修,漕运总督程裔系,都察院左都御史胡家玉,抗法将领臬台蔡希分阝,美术家熊腾等。近代有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京剧表演艺术家肖长华,革命作家胡也频,书法家熊石番,数学家曾炯以及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接见和称赞的汉字两笔检字法发明者张敬哉等。 新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410年(东晋义熙六年)农民起义军在生米大败晋军。615年(隋大业十一年),农民起义军在鄱阳湖多次与隋军交战。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岳飞在生米渡口截击李成叛军。1363年(元至正廿三年)陈友谅驻水军于吴城,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洪都,鏖战鄱湖,战地多在本县境内。南明金声桓、王得仁起义反清,1648年(清顺治五年)在西山、生米、鸡笼山一带用兵布阵。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围攻南昌,新建成为拉锯战场。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南浔铁路的东化到牛行一带是关键战场。1930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来到西山万寿宫,召开“八一起义”三周年纪念大会,并广泛发动西山、生米、石埠一带群众和武装群众,从此把新建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向了高潮。 “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3月27日南昌沦陷,五十八军新十师的将士及全县人民同日寇开始了为期六年漫长的浴血之战,无数爱国志士为国捐躯,将鲜血撒在赣江两岸和鄱湖之滨,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爱国诗篇。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发动渡江之战,突破长江天堑,进入江西,捣毁蒋家王朝,5月20日,南昌和新建全面宣告解放,从此,新建的历史揭开了改天换地的崭新一页。 新建历史人文 来源:时间:2009-07-30 新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居住,公元六二二年(唐武德五年)单独设县,名西昌,公元六二五年并入南昌县。公元九八一年(宋太平兴国

鄂尔多斯历史沿革

鄂尔多斯历史沿革 大禹建立国家后,把国家分为九洲,此时的鄂尔多斯为雍州所辖,而鄂尔多斯的西南部则属渠搜国所管。成汤灭夏后,夏因君主的儿子獯鬻带着眷属逃到渠搜避难,从此之后,鄂尔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统。商朝建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划为鬼分。商朝灭亡之后,狺狁民族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威胁着西周的安全,周宣王于公元前827年和822年,分别派大将南仲、尹吉甫两次进攻狺狁,并命令南仲在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沿线要地筑城设防,历史上被称为朔方城,在今鄂尔多斯东北部置榆中。公元前5世纪末,今鄂尔多斯东部的准格尔旗一带为

魏国行政辖区,名上郡。公元前328年,魏被秦战败,魏把上郡割让于秦。此后,秦国杀掉义渠王,在鄂尔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邻地区设置了北地郡,其余地域为楼烦等游牧部落的聚居区。公元前306年,赵国打败林胡、楼烦,在鄂尔多斯东北部一带设置云中郡、九原郡。战国后期,鄂尔多斯东部地区一直为秦国所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鄂尔多斯设立郡、县。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属北地郡,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部一带属云中郡,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一带属九原郡,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带属北地郡,四郡下辖34个县。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有两个历史称谓,即“新

秦中”、“河南地”。公元前127年,西汉在今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北部地区设五原郡,郡下设河阴、曼柏、高兴三县;杭锦旗一带设朔方郡,郡下设临戎、沃野、临河、广牧、朔方、呼遒、渠搜等县;准格尔旗北部地区设云中郡,郡下设沙南县;在今准格尔旗东部及东胜区、伊金霍洛旗相关地区设西河郡,郡下设谷罗、富昌、美稷、增山、虎猛、大成6个县;在今乌审旗一带设上郡,郡下设奢延、白土、高望3县。公元12l年西汉为了管理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立五个属国,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云中郡。公元10年王莽篡权后,为控制今鄂尔多斯地区,将朔方郡改为渠搜郡,五原郡改为获降郡,云中郡改为受降

吉安的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吉安的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息繁衍。吉安市河东案山古文化遗址可以得到证明。夏商吉安市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南境域;西周属周文王五世孙周章封地;春秋属吴。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地入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故吉安市古称“庐陵”。汉代庐陵属豫章郡。三国时期,豫章郡属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郡治在今泰和县城西北15公里处。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郡治迁西昌县治(今泰和县城西1.5公里)。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庐陵郡治迁石阳城(今吉水县城东北8公里处)。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伦迁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区孔家湾附近。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赵公塘一带;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吉州为庐陵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再改庐陵郡为吉州;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迁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区北门街道辖区内;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吉州为庐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庐陵为吉州。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等8县;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废吉安路,置吉安府,辖9县。清初沿明制;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莲花厅,领9县1厅,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年),废吉安府,直属江西省。1914年,置庐陵道于宜春,辖21县,改庐陵县为吉安县。1916年,庐陵道迁至吉安。1926年,废庐陵道,直属江西省。1932年,全省划行政区,置第九行政区公署于吉安。1939年,改第九行政区为第三行政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吉安。 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员会、吉安公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专署机关人员进驻吉安城;9月,吉安分区改为吉安专区;中共吉安地委初属江西省委和赣西南行政区党委领导。1951年7月赣西南行政区党委撤消后,一直归属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专区为井冈山地区。1979年7月再度改为吉安地区。2000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辖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吉水、安福、峡江、新干、永丰、泰和、万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区十县。

安徽省历史沿革与县市名录简述

安徽省历史沿革与县市名录综述 安徽省历史沿革: 安徽历史悠久,早在二、三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原始社会晚期,生活在今皖中、皖西和皖北的居民属夷族系统,皖南大部分地区为越族栖息地,大别山以南靠湖北、江西长江沿岸属三苗族。 夏商见于史籍的有涂山、南巢、六、英、虎方、林方、人方。西周王朝在今皖西北分封一些小国,如焦、夷、沈、胡等,而以东仍是分散的氏族部落方国。春秋大国争霸,这些封国和方国先后沦为吴、越、楚所有。战国后期,安徽全境并归强楚,楚畏秦逼,亦由湖北辗转迁都至今寿县。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涉及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砀郡、颍川郡、会稽(吴)郡,可考的县有25个。西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安徽郡县分隶淮南、荆、淮阳、梁等国。景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众建诸侯而小其国,王侯食邑略如郡县。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和六安国,徐州辖临淮郡、楚国,豫州辖沛、汝南两郡和梁国,共74县。东汉沿袭西汉旧制,稍作调整而已,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豫州辖汝南郡、陈国、沛国、梁国,徐州辖彭城国、下邳国,共69县。 三国时期,安徽为魏、吴分割。魏属豫州辖安丰、汝南、谯3郡和梁国、沛国,徐州辖下邳郡、彭城国,扬州辖庐江、淮南两郡,置39县。吴属扬州辖丹阳、新都、庐江3郡,置19县。西晋安徽仍属扬、徐、豫三州。扬州辖淮南、庐江、丹阳、宣城、新安5郡;徐州辖临淮郡、彭城国、下邳国;豫州辖汝阴、安丰两郡和沛国、谯国、梁国。共设74县。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建制置废无常,地方归属不定,加之侨置郡县,因此安徽区划比较混乱。 隋罢郡为州,以州统县,先后设颍、亳、宋、陈、徐、仁、寿、庐、熙、和、濠、滁、扬、蒋、宣、歙等17州,辖55县。大业初,复汉制,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徐州领彭城、下邳2郡,豫州领梁、谯、汝阴、淮阳4郡,扬州领淮南、庐江、同安、历阳、江都、钟离、丹阳、宣城、新安9郡。共56县。唐贞观元年,实行道、州(郡)、县三级管理,安徽为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分领。其中,河南道辖颍、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辖濠、扬、滁、和、庐、寿、舒7州,江南道辖宣、歙2州。共设44县。中唐时期,道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安徽分属河南、淮南、江南东、江南西四道。河南道领颍、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领扬、滁、濠、寿、庐、和、舒7州,江南东道先后领歙、日升2州,江南西道先后领宣、池2州。共55县,1军。晚唐藩镇林立,安徽境内有4个节镇。宣武军治宋州,领亳、颍、宋3州;武宁军辖徐、宿、濠、泗4州;淮南节度使抚有扬、滁、寿、庐、和、舒、光、黄8州;宁国军有宣、歙、池3州。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据,江淮、江南地区先后为吴国、南唐所据,行政区划制度仍循唐末藩镇、州、县制。北宋立国,实行路、府(州)、县(军、监)三级制,安徽分属5个路。京东西路辖单、徐2州,京西北路辖颍州,淮南东路辖亳、宿、泗、扬、滁5州,淮南西路辖庐、和、舒、濠

德惠市历史沿革

德惠市历史沿革 汉朝时属玄宽郡管理;东汉末期改属辽东郡;魏代朝时期改属辽东郡地;隋唐时代居住在松花江中游一带的勿吉族改称“浮渝靺鞨”;唐朝政府在营州都督的管辖区内设置了河黎州,专门管理浮渝靺鞨和靺鞨部落的事务;开元元年〔713年)渤海国建立之后,德惠属渤海扶馀府境;辽代属东京道龙州黄龙府(辽把渤海扶馀府改为黄龙府);金代属上京道济州(济州后改隆(安)州);元代属辽阳中书行省开元路辖境,为蒙古游牧区;明为奴尔干都司,先后属亦东河卫、伊迷河卫、马失卫管辖。 清初此地为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领地,被封禁二百年左右,不准汉人逾越。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蒙古王公招民垦荒,嘉庆五年(1800年)设立长春厅,实行蒙汉划界分治,此地彻底解除汉人移置垦荒的禁令。长春厅划分为怀惠、沐德、扶安、恒裕四乡。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是时沐石河一带人口“较昔为倍”。光绪十六年,靠山屯分防照磨移驻朱家城子,分防怀惠乡、沐德乡事务。宣统二年四月十六日(1910年5月24日)划出长春府所辖的怀惠乡的全部和沐德乡的部分地方(8个甲中的4个甲)以及“东夹荒之地(沐石河一带)”合并为德惠县,裁撤朱家城子照磨。县名取为沐德、怀惠两乡之尾字,县治设在大房身,隶属长春府。 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德惠隶属吉林省吉长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制,县归省直辖,德惠县仍属吉林省所辖,伪满康德三年(1936年)4月1日伪县公署县治由大房身迁到张家湾(即窑门站),张家湾遂改名德惠镇。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德惠县隶属于吉林省,县治设在张家湾。 1945年10月,隶属于吉合区行政委员会长春地区,11月成立德惠县人民自治政府,12月划归为吉林省政府直辖县。1946年2月归吉林省吉北专区,5月被国民政府军占领。1946年3月,组建德农县,将双山、郭家、天台、刘家、菜园子划归德农县管辖,德惠县人民自治政府撤至江北;5月德农县撤销,划归德农县的5个区重归德惠县。1946年5月.国民党统治时期,置德惠县政府。1946年7月,划归吉林省吉北专区管辖。 1947年10月20日,德惠第二次解放后,重建县政府。1948年6月22日,划归为吉林省直辖县。先后隶属吉林省直辖、怀德(公主岭)专区、德惠专区、长春市辖。1949年后县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1955年4月28日又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7月3日,划归怀德专区(同年10月6日更名为公主岭专区)。1958年10月23日,撤销公主岭专区,德惠县划归长春市管辖。1966年1月10日,设立德惠专区,德惠县划归德惠专区管辖。1968年2月28日成立德惠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3日,德惠专区撤销,德惠县划归长春市管辖。1980年1月28日,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97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德惠县,设立德惠市(县级)。8月18日正式撤县设市,由长春市代管。 清宣统二年(1910年)德惠设县时,县界东起松花江,过江为榆树厅辖境;南至柳条边,进边为吉林府辖境;北至伊通河,过河为农安县境;西南与长府分界。共划分为8个区,132个乡。 1912年6月16日,全县分为4镇7乡。1924年10月,实行保甲制。1929年12月,实行自治区制,全县分为8个区,区下设乡、镇、间、邻。1932年7月,五区双庙子、七区下九台,面积57753.23垧,划归九台县,全县分6区94乡。1933年实行保甲制,全县为24保56甲。1936年,成立保甲联合会,全县分为33保161甲。1937年7月1日,实行街村制,全县分为1街8区15村179屯。 1945年光复后,同年11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解放德惠,建立德惠县人民自治

覃怀地的历史沿革

覃氏迁徙 覃氏肇起之后,在上古时代的数千年中历经变故,至西周时迁居谭国,归谭氏,获得了一段时期安居乐业的生活。好景不长,至公元前682年,谭国又被齐桓公所灭,其后覃氏先民以国为姓,一部份留居谭地,一部份则西迁陕西有褒(今南郑),另辟基业。 谭灭后的以上两支覃氏先民,随着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通过兵征留戍、官任落籍、民徙拓荒的方式,与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合流,经历了由北向南移民的历史。由于“地望不彰”,现根据历史可考者及已知的各地谱牒资料,略去广西覃氏的情况,以探讨射洪覃氏祖源为目的,将覃氏迁徙的途径分述如下: (一)西迁覃氏 谭国灭亡后,原有竹氏覃民不愿做齐国的顺民,便相率逃亡,回归旧地陕西有褒(今南郑)、汉中一带,并由谭去言,恢复覃姓,建立基业。经过东周、秦、西汉各朝蕃衍发展,至东汉已蔚为巨族。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后裔就出在西迁覃氏这一支。 东汉时的覃儿健,汉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娄中(今湖南张家界市)人。其父覃屏在汉平帝三年(公元3年)为武陵将军,率兵助武陵太守征剿五溪,后屯兵驻守澧水流域,到王莽篡汉(公元9年),他为武陵地区反抗新莽政权的首领。公元16年(新莽天凤三年)覃屏病死,覃儿健继承父职。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冬,覃儿健带领武陵娄中土民反抗官府增税,被官军镇压。公元80年,覃儿健战死,举族被迫南迁,成为广西西北部和湖南西南部覃氏始祖。由于这一带地区是苗、瑶,壮、侗、土家、毛南、仫佬等少数民族所居,覃氏也与这些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覃儿健虽是湖南娄中(今张家界市)人,但其父覃屏“原居雍、秦,望出关中、陇右”,当为西迁覃氏的后裔。 中国历史上第二位覃氏后裔为后汉的覃万传,他是陕西南郑人,曾任蜀汉总兵,建兴三年(公元255年)随诸葛亮南征,在马忠麾下任先锋,屡出奇兵,战功彪炳。及南征师还,万传得马忠保荐授封武陵君,镇守五溪,甚得各蛮族拥戴,被推举为总酋长。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蜀后主降魏,万传不能返回原籍,其后裔落籍武陵,世袭其职。 覃万传一支在湖南西部五溪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衍生宗派,遍及湘鄂黔桂。一部份从贵州的思南、思州(今贵州岑巩县)、镇远、榕江等县南下广西北部蕃衍,今贵州东

基本单位的历史沿革

基本单位的历史沿革 长度单位 古代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的单位。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还有记载说:“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可见,古时量物,寸与指、尺与手、寻与身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西方古代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中有所谓的“腕尺”,约合52~53厘米,与从手的中指尖到肘之间的长度有密切关系。 也有用实物作为长度单位依据的。例如,英制中的英寸来源于三粒圆而干的大麦粒一个接一个排成的长度。 多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种类浩繁的长度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例外时期采用例外的长度单位,杂乱无章,极不统一,对商品的流通造成许多麻烦。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度单位逐渐趋于统一,这个进程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责成法国科学院研究如何建立长度和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准,为统一计量单位打好基础。次年,又决定采用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 “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 “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局里。 法国人开创米制后,由于这一体制比较科学,使用便当,欧洲大陆各国相继采用。 后来又作了测量,发现这一米原器并不凑巧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们认为,以后测量技术还会不断进步,势必会再发现

偏差,与其修改米原器的长度,不如就以这根铂质米原器为基准,从而统一所有的长度计量。 国际米原器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我国于1977年参加。 国际计量局经过几年的研究,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精心设计和制成了30根横截面呈X形的米原器,如图15?1。这种形状最坚韧又最省料,铂铱合金的特点则是膨胀系数极小。这30根米原器分别跟铂质米原器比对,经过遴选,取其中的一根作为国际米原器。1889年,国际计量 委员会批准了这项工作,并且宣布:1米的长度等于这根截面为X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在冰融点温度时的距离。 其余一些米原器都与国际米原器作过比对,后来大多分发给会员国,成为各国的国家基准,以后每隔几十年都要进行周期检定,以确保长度基准的一致性。 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凑巧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难免有一定误差,这个误差不小于0.1微米,也就是说,相对误差可达1×10?7。时间长了,很难保证米原器本身不会发生变化,再加上米原器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危险。所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把长度的基准建立在更科学、更便当和更可靠的基础上,而不是以某一个实物的尺寸为基准。光谱学的研究表明,可见光的波长是一些很精准又很安定的长度,有可能当作长度的基准。 19世纪末,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的干涸空气中,其波长等于 λCd=6438.4696×10?10米。

历史沿革蔚县

历史沿革蔚县历史悠久, 唐尧最初把中国分为九州,蔚县属冀州地。 虞舜时有将中国分为十二州,蔚县属并州。 夏禹重新分中国为九州,蔚县又回属冀州。 在殷商时期,蔚县称代国(都今代王城),依属冀州。 周朝时代,蔚县依然称代国,属冀州。 战国为赵国代郡地,周赦王十八年(公元前三零三年),赵武灵王雍封子章于安阳,号安阳君。安阳是代国的下属.安阳即今天的定安县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将天下分为郡和县,蔚县称代郡。 西汉时属并州,辖桑干、代、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灵丘、广昌、卤城、狋示十八县。汉高祖初曾置代国。 东汉时属幽州代郡。 三国时属幽州,辖代县、平舒县、当城县、桑乾县、马城县。 西晋时属幽州,辖代县(今蔚县代王城镇)、当城县(今蔚县定安县村)、平舒县(今广灵县平城村)、广昌县(今涞源县)。从史籍考证看,蔚州的设置和辖境是有变化的、有移徙的。追溯蔚州最早建置于东魏永安中(公元528-530年)改怀荒、御夷二镇(分别在张北县与赤城县北)置,寄治并州邬县界。《中国历史地图集》北朝·东魏图(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中蔚州治,即标定在此。正如清朝顺治十六年版《蔚州志·古迹》载:“蔚州废城:在平遥西北二十五里,后魏迁蔚州民居此,州废。”当时领郡有三:即始昌郡、忠义郡、附恩郡。领县有七;即于门县、兰泉县、苇池县、西凉县、利石县、化政县。 今之蔚州,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始置蔚州(治今蔚县城),蔚自此始,北周宣帝时(公元579年)又置蔚州,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置大昌县州治在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蔚县地属之。 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蔚州置雁门郡,为雁门郡灵丘县地。 隋末陷于突厥。 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重轩蔚州,寄治并州阳曲县,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破突厥,复故地,移治灵丘县,属河东道。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置安边县(治今蔚县城),天定元年(公元742年),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