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酶学基本知识和技术

酶学基本知识和技术

酶学基本知识和技术
酶学基本知识和技术

第四章酶学基本知识和技术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并能在体内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特殊蛋白质。酶定量测定越来越多的应用与临床,而且在诊断、鉴别诊断上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酶活性测定的基本知识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测定酶活力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1.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被酶作用的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

2.在一定条件下,酶活力与反应所需时间成反比的关系。

一、酶活性的概念和单位

(一)酶活性的概念

在规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即酶的活性。如果将酶反应中S或P对t作图,可得到酶反应时间进程曲线图。

在线性期S和P的变化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V===K

一般情况下,产物的减少量和产物的增加量是一致的,但测定产物的生成比测定底物的减少好。

因为反应体系中底物往往过剩,而产物是从无到有的,只要方法灵敏,测定的准确度可以很高。所以,酶活性测定大多采用产物生成法。

(二)酶活性单位

是指在某特定条件下,使酶反应达到某一速度所需的酶量。有三种表示方法:

1.惯用单位:

大多是由方法的作者自己规定,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生成一定量产物为一个单位。

所以不同的酶,甚至同一个酶,不同的测定可有不同的定义。如ALT测定,改良穆氏法、金氏法、赖氏法的单位定义各不一样。所以无可比性。

2.国际单位:

1964年国际生化协会所规定的国际单位(IU):即规定实验条件下,每分钟能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1个国际单位。

如表示血清中酶浓度多以U/L表示之,即IL标本(血清)中含的酶量。我国医学界对此表示方法已经熟悉习惯。

缺点:①惯用单位换算国际单位麻烦。

②有些大分子量底物不明。

③同一种酶用不同的测定国际单位仍不相同。

3. Katal单位:

Katal,指在最适条件下,每秒能催化1摩尔底物发生变化的酶量为1个Katal 单位。1U=16.67μKatal(或1/60μKatal)。

二、酶活性的测定

酶活性测定中,一定要保证过量的底物,以保证反应是在线性期进行,酶活性测定分两种类型:

1.终点法:(end-point analysis)固定时间法:

先让酶与底物在一定温度下作用一段固定的时间,然后停止酶反应,加入试剂进行化学反应呈色测出底物和产物的变化。由于比色法灵敏度较低,或由于手工操作不易控制好,常定在30分钟左右。

历史上这类方法常被命名为“终点法”、“二点法”、“固定时间法”和“取样法”。大多数文献使用“固定时间法”。此命名指出了用这类方法测酶活性浓度,必须保证酶和底物在所选定的温度下作用时间要很精确,否则将引起较大误差。最基本一点的是此类方法停止反应后才测底物或物的变化。

优点:简便、比色时无需考虑保温,显色剂的选择,也不必考虑对酶的影响。缺点:无法了解酶作用的这一段时间是否在线性期。“固定时间法”测定时间长达30分钟,很难满足上述方法学上测定初速度V0的要求。

图17-8 二点测定法中可能引起的误差

从图上看:1的反应速度已逐渐减小,2的反应速度逐渐开始增大,3的反应速度达线性期。

所以,采用终点法时,首先要测定酶反应的曲线,避开延滞期和非线性期。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

★2.连续检测法:(continuous monitoring assay)(动力学法、速率法、连续反应法)

每隔一段时间(10~60秒)连续测定酶反应中某一产物或底物的变化量称为速率法。

定时法只测两个时间点,而速率法则进行多点连续测定,将这些点连成线,很容易找到线性期,在此段中计算酶活性,结果当然可靠准确。而且不需终止反应,是边反应边测定。但速率法要求检测仪器有恒温装置,且底物和产物可直接测定。优点:省时、省试剂、省样品,对干扰不明显。可以不作空白,适用于自动分析。

缺点:反应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反应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温度、PH底物浓度等)

(二)酶活性单位的计算:

此中ε为摩尔(线性)吸光体系(mol-1·L·cm-1)△A为吸光度变化v 为标本体积(ml)V为反应体系体积(ml)L为光径(cm)在实际测定中后面几项皆为常数,所以上式常简化为:

三、影响酶活性测定的因素

(一)样品:

1.是否溶血?红细胞中某些酶活性比血浆高,如LDH红细胞中的活性比血浆中高150倍,ALT和AST红细胞比血浆高15倍和17倍。所以溶血后对这些测定有影响。但单氨氧化酶、CK红细胞缺乏,所以即使严重溶血,上述两酶不升高。

2.抗凝剂:某些酶可被抗凝剂抑制,如EDTA可抑制需钙离子的淀粉酶和需要镁离子的肌酸激酶等。所以,生化检验一般用血清标本,需用血浆时,也用肝素抗凝。

3.样品存放时间:

各种酶的稳定性不一样如前列腺测定的酸性磷酸酶,在室温下也迅速失活,尤其在碱性溶液中失活更快,37℃也失活,所以高热患者不能正确测定此酶活性。故对酶测定要注意其稳定性。

(二)测定条件

1.温度:酶的最适温度一般在35℃~40℃之间。

2.PH:主要是改变底物的解离状态,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改变酶活性中心基团的解离状态,影响酶活性。

3.缓冲液性质:选择缓冲液应注意①缓冲液中弱酸的pK应与要求的pH值相近;②缓冲液对酶活性无抑制;③在紫外可见光区没有或仅有少量光吸收现象。

4.底物浓度:要使反应速度v接近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般设计[S]为10-20Km为宜,因为此时v达到Vmax的90%-95%。

5.酶浓度:[S]<<[E],酶才能被[S]饱和,反应速度达最大值,所以当[S]过高时,应将标本适当稀释再加以测定。

6.激活剂:

7.抑制剂:

五、酶促反应底物动力学

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不成直线,而成双曲线关系,如图:

底物浓度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酶反应速度几乎随底物增加成正比例加快,进一步升高底物浓度,虽然反应速度也加快,但增加速度愈来愈慢,不成比例。到一定程度,反应速度趋于恒定为一常数,实际上就是趋向最大反应速度V,测定此处的反应速度V,最能准确地反映酶量多少。在此处底物浓度变化,对反应速度影响很小。

Michaclis和Menten二式首先在本世纪初对酶反应的此项独特现象从理论上加以合理解释。并推导出著名的米-门方程式:

此公式对选择酶测定的底物浓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Km对每一种酶而言在一定条件下为一常数,并可从上述方程式求出,在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V 一半时,代入上式得:

Vkm+V[S]=2V[S]

VKm=V[S]

[S]=Km

换言之,当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此时的底物就相当于酶的米氏常数Km。以mol/L表示之,大多数酶Km在10-3至10-5mol/L之间。

表7-1 底物浓度与Km比值相当的最大反应百分比

[S]/Km V/V×100

100.099.0

10.091.0

1.050.0

0.19.0

0.010.99

依据上表一般都认为酶测定时底物浓度最好为Km的20倍乃至100倍。在实际工作考虑到底物溶解度的限制,价格的昂贵,可将底物浓度降为Km的10倍。再低就不适合酶的测定,可能产生较大误差。

以上规律适用于大多数酶。一些酶还有其特殊情况,常能遇到的是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酶反应速度不仅不增加,反而下降。如乳酸脱氢酶,当丙酮酸浓度超过一定量时,酶活性反而下降,故丙酮酸浓度不能过高。

(一)米氏常数的意义

1.鉴定酶的种类:

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在反应条件一定时,只与酶的种类和性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不同种类的酶km值不同,对于未知的酶,可在规定条件下测定其km值加以鉴定。

2.反映酶和底物的亲和力:

km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小,反之亦然。因为km值越大,表示只有在底物浓度很高时,酶才能与底物定量结合,反应速度才能达到1/2最大速度。

3.选择酶的合适底物

km值取决于酶的种类和底物的性质。酶一定时,不同的底物由不同的km 值。一般考虑酶的最适底物。

4.设计时宜的底物浓度

底物浓度一般设计在10-20km,这样可使酶的最大速度达到90-99%。

二、工具酶

(一)概念

许多酶反应中,底物或产物的变化量很难直接测定,常需要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些能与产物作用但又不干扰酶反应的试剂,使第一个酶反应的产物转变为易于检测的第二个酶或第三个酶的产物。通过这种偶连反应间接测定第一个酶的待测物浓度或待测酶活性。

概念:这种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待测物浓度或待测酶活性的酶就叫做工具酶。常用的工具酶是氧化还原酶,其次还有水解酶、转移酶等。

一个酶反应的产物如不能或不易直接测定,可另加一个酶把其转变成一个能够或容易测定的产物,然后再进行测定;有时两个还不够,还需再加第三个酶才能测定,这种测定方法叫酶偶联测定法。

A B C P

A底物;B、C中间产物;P产物;Ex测定酶;Ea辅助酶;Ei工具酶例如:

葡萄糖+O2 葡萄糖酸+H2O2

H2O2+4-AAT+酚醌类化合物

GOD是测定酶;POD是工具酶。

工具酶的要求:有工具酶参与的反应中,工具酶的用量一般较多,所以工具酶必需来源广泛,价廉易得,纯度要求不是很高。但对工具酶得杂质要有限制,这样才能保证工具酶的活性。

(一)常用工具酶及其指示反应

1.脱氢酶:

用作脱氢酶都是以NAD(P)H为辅酶的脱氢酶,最常用的是LDH(乳酸脱氢酶),MDH(苹果酸脱氢酶); GLDH(谷氨酸脱氢酶);G6PD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这些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NAD(P)H为辅酶的脱氢酶。

NAD(P)H在340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可以通过测定340nm处光吸收的增加量和减少量来表示酶的活性。

本法的缺点:需要紫外分光光度计;需高纯度的酶和辅酶;灵敏度较低。

2.过氧化物酶:

POD可以催化H2O2与某些色原反应,例如与4-氨基安替比林(4_ATT)

和酚起反应,将其氧化为有色物质。(Trinder氏反应)。

Trinder氏反应易受维生素C、胆红素、尿酸还原影响(因为这些物质也可还原过氧化氢,而使结果降低)。

GOD(葡萄糖氧化酶);甘油氧化酶;胆固醇氧化酶(COD);尿酸酶等都可将各自的底物氧化为过氧化氢,因此都可以和POD偶联,通过Trinder氏反应加以测定。

第三节同工酶的测定

同工酶是指催化功能相同,但分子组成和理化性质不同的一组酶,是在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位点或等位基因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在杂交体。同工酶在体内往往显现组织器官的区域化分布或细胞内区域化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因而同工酶的测定具有很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前不论在诊断肿瘤,还是诊断心脏、肝等疾病上都找到一些较总酶活性测定特异性、灵敏度高的同工酶测定项目,同工酶正逐步成为酶学中一个重要分支。

80年代发现某些同工酶从组织进入体液后,进一步变化分为数个不同类型即所谓同工酶的亚型(isoform)。CK-MB的亚型MB1、MB2,CK-MM亚型MM1、MM2和MM3在AMI的诊断和溶栓疗效判断上都优于总酶和同工酶。

第四节酶学分析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血浆、消化液、脑脊液、尿液羊水中的通称为体液酶。本世纪初临床开始用

酶来诊断疾病,目前已有数百种酶为临床所应用,其中血浆酶的测定是临床生化

检验的重要组成成分。

1808年测定尿液淀粉酶以诊断胰腺炎,30年代测定ALP以诊断骨骼疾病,

50年代用分光光度技术建立速率法,用LD、AST、测定急性心肌梗塞(AMI)

其灵敏度远高于其他测定,60年代又肯定了CK在诊断AMI上比前几个酶更早出现增高,特异性也高。

随着广泛地应用研究,发现总酶活性浓度测定对诊断的特异性远不如预期的那样高,通过70年代对同工酶的研究,发现CK-MB和LD1诊断AMI比总酶特异性更高。CK-MB已成为公认的诊断AMI的“金指标”。

一、血清酶的来源和含量

(一)血浆特异酶

在血浆中发挥特异催化作用的酶叫血浆特异酶。大多来自肝。如参与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大部分因子和有关的酶。

(二)外分泌酶

血清中来源于外分泌腺的酶叫外分泌酶。如:淀粉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胰淀粉酶等,这些酶由不同的腺细胞分泌入口腔与消化管中。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正常血液含量极少,当腺细胞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合成与分泌功能障碍时此酶活性与含量随之改变。

三)血浆酶

机体各种组织细胞中含有丰富的酶类参与物质的新陈代谢过程,当细胞更新死亡时,一些酶释放入血从而使血中具有了种类繁多但无重要催化作用的细胞酶。

二、血清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在诊断肝疾病上的应用

1.反映肝细胞损害为主的酶类:

1).肝细胞损害时的酶活性增高:

ALT、AST、ICD(异柠檬酸脱氢酶)、LDH、G LDH、OCT等。

2).肝细胞损害时的酶活性降低:

CHE(胆碱脂酶)LCAT

2.反应胆汁淤积:

ALP、5-NT、γ-GT、亮氨酸氨肽酶

3.反映肝纤维化:

MAO,其中ALT、γ-GT、CHE三种酶作为肝病诊断的酶学常规项目。(二)诊断心肌梗塞

急性心梗时,如果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典型,血清酶测定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手段。国内外诊断心梗地血清酶有:AST、LDH、CK-MB、

AST心肌中含量最多。LDH是低度特异酶,但LD1在心肌中百分含量高。CK-MB在腓肠肌中含量高,所以心梗时CK-MB可增高10-25倍。

在上述三种常用酶测定中,CK-MB是诊断心肌梗塞最佳地血清酶指标。

线粒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与心肌梗塞并发心衰地发生率和死亡率呈正比关系,尤其在预测心肌梗塞死亡率方面比CK-MB更有价值。

(三)在诊断胰腺疾病方面的作用:

在诊断胰腺炎的酶学诊断指标上最常用的是α-淀粉酶和脂肪酶。以上两种酶均由胰腺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浆,属于外分泌酶。急性胰腺炎时上述两种酶从坏死的胰腺分泌入血,导致酶活性显著升高。

血清α-淀粉酶在发病2-12小时升高,12-72小时达高峰,可至正常上限的4-6倍,4天后恢复正常。

(四)、在诊断骨骼疾病中的作用

常用于诊断骨骼疾病的酶是ALP。ALP主要由成骨细胞合成,任何引起成骨细

胞增生或活跃的疾病都可使ALP升高。骨骼系统疾病主要伴有ALP的变化,偶而ACP也有改变。成骨肉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畸形骨炎等病ALP可高于正常30-45倍。

(五)在诊断前列腺疾病中的作用

ACP是诊断前列腺疾病,特别是前列腺癌的最重要的指标。因为前列腺、红细胞、血小板含有丰富的ACP,其中前列腺是血浆ACP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体液酶的活性测定

一、转氨酶的测定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ALT主要分布于肝脏,心肌、骨骼肌中含量较低,所以主要用于肝病检测。ALT的测定临床有①酶联-紫外检测法;②比色法。

1.酶联-紫外检测法:

丙氨酸+α-酮戊二酸丙酮酸+谷氨酸

丙酮酸+NADH 乳酸+NAD+

根据NADH在340nm处的峰值变化(降低)来检测ATP酶的活性。

2.比色法:

丙氨酸+α-酮戊二酸丙酮酸+谷氨酸

丙酮酸+2.4-二硝基苯肼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红棕色)

经比色求ALT酶的活性。

正常参考值:赖氏法.5-25卡门氏单位

?(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AST)

?该酶分布于心、肝、骨骼肌的胞浆与线粒体中,所以AST于m- AST测定用于

心肌梗塞及肝疾病的诊断。也有两种方法①酶联-紫外检测法;

②比色法

1.酶联-紫外检测法:

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谷氨酸

草酰乙酸+NADH 苹果酸+NAD+

根据NADH在340nm处的峰值减少值测出AST的活性

2.比色法:

天冬氨酸+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谷氨酸

草酰乙酸丙酮酸+CO2

丙酮酸+2.4-二硝基苯肼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红棕色)正常范围:8-20卡门氏单位

卡氏单位的定义:

1毫升血清在25℃,340nm,体积为3ml,光径为1cm时,每分钟吸光度值下降0.001为一个酶的活力单位。

AST/ALT正常为1.15。

急性肝炎时,比值由升高倾向;慢性肝炎时,比值可升到1.0;肝硬化时,比值升到2.0。

方法学评价:

速率法比较准确,但需紫外分光光度计及高纯度的酶和辅酶。限制了广泛地使用,可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

比色法,目前只有赖氏法在使用。

临床意义:

ALT时诊断肝脏疾病,特别是急性传染性肝炎的灵敏性、特异性指标。AST主要用于心肌梗塞的酶学检测。

注意两种情况,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可轻度升高,临终时常明显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所谓的“胆酶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先兆。

二、LD测定

LD是重要的糖酵解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所以测LD总酶临床意义不大。红细胞中LD较血清中高100倍,故溶血标本影响LD测定。

LD以NAD+为辅酶,催化乳酸与丙酮酸之间的可逆反应,反应的平衡点依环境pH的不同而异。

乳酸+NAD+ 丙酮酸+NADH

信息技术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电脑配置说明:Intel 奔腾4 2.8GHz(CPU即中央处理器)/256M(内存)/80GB(硬盘)/50X(光驱)/15’(显示器,对角线长度表示尺寸) 第二章《信息获取》知识点 2.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是: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评价信息1、定位信息需求——信息需求表现在:(1)、时间范围(2)、地域范围(3)、内容范围 2、选择信息来源信息来源分类:

生物酶的相关知识点

生物酶的相关知识点

————————————————————————————————作者:————————————————————————————————日期: ?

细胞代谢 物质跨膜运输与酶和ATP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物质跨膜运输 1.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自由 扩散 协助 扩散 主动 运输 胞吞 (内吞) 胞吐 (外排)运输 方向 高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细胞外 →内 细胞内 →外 运输 动力 浓度差浓度差能量 (ATP) 能量 (ATP) 能量 (ATP) 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实例水、CO 2 、O 2 、甘油、 乙醇 红细胞吸 收葡萄糖 K + 、Ca 2+ 、Mg 2+ ,小肠吸收 氨基酸、葡萄 糖 白细胞吞噬 病菌、变形虫 吞食食物颗 粒 胰腺细胞分 泌胰岛素2.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1)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2)O2浓度

特别提示:①乙图中,当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受运载物质载体数量的限制,细胞运输物质的速率不再增加。?②丁图中,当O2浓度为0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供能,细胞也可吸收物质。 (3)温度 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有关酶的活性,因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例1】(2010·广东卷,1)下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被动运输 (2010·成都质检)在水池中沉水生活的丽藻,其细胞里的K+浓度比池水里的K+浓度高1065倍。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池水中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K+进入丽藻加快

气动技术基本知识

一、气动技术基本知识 1. 气动技术中常用的单位 1个大气压=760mmHg =1.013bar =101kpa 压力单位换算 1N/㎡=bar 105-=1002.17-?kgf/m ㎡=1002.15-?kgf/c ㎡ 1kgf/c ㎡=0.1Mpa 2. 气动控制装置的特点 ⑴空气廉价且不污染环境,用过的气体可直接排入大气 ⑵速度调整容易 ⑶元件结构紧凑,可靠性高 ⑷受湿度等环境影响小 ⑸使用安全便于实现过载保护 ⑹气动系统的稳定性差 ⑺工作压力低,功率重量比小 ⑻元件在行程中途停止精度低 3. 气动系统的组成 气动系统基本由下列装置和元件组成 (1)气源装置——气动系统的动力源提供压缩空气 (2)空气处理装置——调节压缩空气的洁净度及压力 (3)控制元件 方向控制元件——切换空气的流向 流量控制元件——调节空气的流量 (4)逻辑元件——与或非 (5)执行元件——将压力能转换为机械功 (6)辅助元件——保证气动装置正常工作的一些元件 压缩机 a )气源装置 储气罐 后冷却器 过滤器 油雾分离器 减压阀 b )空气调节 油雾器 处理装置 空气净化单元 干燥器 其它

电磁阀 气缸 气压控制阀 带终端开关气缸 方向控制阀 机械操作阀 带制动器气缸 手动阀 气缸 带锁气缸 其它 带电磁阀气缸 其它 速度控制阀 C )控制元件 速度控制阀 d )执行元件 节流阀 摆动缸 回转执行件 逻辑阀 空气马达 管子接头 消音器 e )辅助元件 压力计 其它 二、空气处理元件 压缩空气中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由于这些污染物质降低了气动元件的使用寿命。并且会经常造成元件的误动作和故障。表1列出了各种空气处理元件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 1.空气滤清器 空气滤清器又称为过滤器、分水滤清器或油水分离器。它的作用在于分离压缩空气中的水分、油分等杂质,使压缩空气得到初步净化。 2.油雾分离器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归纳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归纳 (2007-06-10 22:16:11) 转载▼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一)信息 我们身边充满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读书、听广播、看电视、、与家长、老师、同学谈话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此外,用口尝,用鼻闻,用手摸也能获得一些信息。 (二)信息处理 我们随时在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 例如老师读:“wo shi ge wen ming de xiao xue sheng ”,同学们通过耳朵,输入这些声音信息,从大脑的记忆中,知道这是“我是个文明的小学生”九个字,把这九个字写(输出)在纸上。这就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 (三)电脑是信息处理机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三种重要资源。 轧钢机、缝纫机等是加工物质材料的机器; 蒸汽机、发电机是转换能量的机器; 电脑是处理信息的机器。 我们给电脑输入各种数据,经过电脑的处理,输出各种有用的信息。 (四)各种各样的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2月诞生,它的名字叫埃尼亚克(ENIAC),学名是“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它由18000多支电子管组成,重达30多吨。它的运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运算速度是每秒3千次。现在我们使用的电子计算机,体积小巧,运算速度却比埃尼亚克快了成千上万倍。 电子计算机有很多种,根据它的外观,可以分成微型机、便携式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等;根据计算机的用途可以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一般用来处理一种数据;超级市场用的收款机,记考勤用的打卡机,以及比较流行的游戏机、学习机等都属于专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只能做一件或几件工作,而办公和家庭用的计算机基本都属于通用计算机。目前家庭最常用的是多媒体通用计算机,它除了具备普通计算机具有的文字处理、数据计算等功能外,还能够听音乐、看影碟、玩游戏和漫游网络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电脑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五)电脑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软件是计算机工作时需要的各种程序和数据。 从外观上看,一台计算机主要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存储设备等组成。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诺依曼经典性建议: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7.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8.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101)2 1.2.2字符编码: 1.计算机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2.具体请见书本P6页。其中控制字符有34个,编码0-32和127;图形字符包括26个大写英文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10个数字符号、32个标点及其他常用符号。 3.如(1)已知“A”的ASCII值为65,问“C”的ASCII值为多少? 答:“C”的ASCII值为65+2=67。 1.2.3汉字编码 1.汉字编码:汉字与西文字符一样,也是一种字符,在计算机也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2.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3.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 4.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能提供216=65536个代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5.汉字的编码按照GB2312-80标准,使用2字节编码。 6.会观察码:如用16进制显示了“PC个人电脑”这几个字的码:50 43 B8 F6 C8 CB B5 E7 C4 D4,问“个”字码是什么? 答:因为英文占1字节,中文占2字节,所以“PC个人电脑”占10字节,1字节=8位,所以总共80位,每4位二进制转换成1位十六进制,所以对应的“个”字码是:B8F6 1.2.4多媒体信息编码 1.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C。 2.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100次。 4.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也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5.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傅宁121090036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动态性、时效性、多样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快速增长性。 *4.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5.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C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①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②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③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④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6.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 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核心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广播、互联网、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7.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也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是指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8.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2 数字技术基础 1.什么是比特?比特(b)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取值)。 计算机(包括其它数字设备)中所有信息都使用比特(二进位)表示,只有使用比特表示的信息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 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 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 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 3.用比特表示信息的优点: ①比特只有0和1两个符号,具有2个状态的器件和装置就能表示和存储比特,而制 造两个稳定状态的电路又很容易 ②比特的运算规则很简单,使用门电路就能高速度地实现二进制数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③比特不仅能表示“数”,而且能表示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 组合,开发“多媒体”应用 ④信息使用比特表示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大大降低信息传 输和存储的成本。 ⑤使用比特表示信息后,只要再附加一些额外的比特,就能发现甚至纠正信息传输和 存储过程中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共享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

意义: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了更可靠的保证;第页共页载体举例:报纸、课本、光盘等信息举例:报纸上刊登的足球消息播出的新闻等价值性举例: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学习材料、生产技术商业信息、定位系统时效性举例: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共享性举例:网络信息、课本图书等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 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意义: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不断,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电脑配置说明:虚拟现实技术举例:物理仿真实验室、大型游戏或视频、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实验等语音技术举例:语音拨号、语音查询、语音自动定票系统、语音

信息技术知识汇总

一、专用名词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的技术。 ?分类: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 ?信息特征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NII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缩写。它包括: 1.一系列不断扩展的仪器设备。如摄像机、扫描仪、键盘、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交换机、高密度磁盘和光盘、声像带、电缆、电线、通信卫星、光纤传输线路、微波通信网、电视、监视器、打印机等。 2.信息本身。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科学或商业数据库、影像、录音、图书馆档案及其它媒体等形式体现。目前大量的这类信息分布在政府的各机构中,而且每天都从实验室、演播室、出版商等处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3.各类应用程序和软件。用户能借助于这些程序和软件去访问、处理、组织和提炼那些由NII设施提供的、随时可用的大量信息。 4.各种网络标准和传输编码。依靠它们实现网络间的互连和互操作,确保个人秘密和网络的安全与可靠。 5.人。这类人的工作是挖掘信息,开发应用程序和服务、组建设备、培训其他人员等。 Internet是采用共同的计算机语言或协议被连接在一起的很多完全不同的网络的集合。这些网络之间的传输路径安排可以确保即使一个或多个路由被阻塞,传输仍然可以畅通无阻。这是ARPANET的早期设计目标的一部分,诣在使网络既有效又强大。 Internet 上的所有传输都被组织成数字包的形式--打碎的信息--每个包都有自己的地址和路由指令。这种被称为包交换的方法使数字通讯可以充分利用全部的网络资源,在特定的时刻找到最快和最经济的可行路径。数字包以共同的格式被传输,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使得起始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可以与途中和最终目的地的其它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通讯。 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为"网际协议"。它就是应用于Internet中的基础协议"TCP/IP"中的"IP",工作于网络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IP"电话,即泛指应用Internet网络及相关技术,把传统的电话(通过PSTN公用电话网)业务转移到Internet网络上来,以大幅降低通讯费用。 ISDN是Integrated Serviced Digital Network的缩写,一般译为"综合业务数字网",电信局称之为"一线通",就是因为它能实现把语音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组合在同一通信介质上,为用户同时提供这两种服务的连接。ISDN的基本速率接口提供两个64Kbps 和一个16Kbps的信道带宽(2B+D),其中一个64Kbps信道用于传输语音,另一个64Kbps信道传输数据(当不需要传输语音时,数据传输可占用两个B信道128Kbps的速率),16Kbps的信道用于传输通讯指令等服务信息。 ISDN与普通模拟电话线有什么不同?对于模拟电话线来说,是在用户到电话局之间的线路上传送的模拟话音信号,因此,它只能提供单一的电话业务。而ISDN实现了用户线的数字化,不管是什么信号(文字、图像、声音),只要变成数字信号,就可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第1章知识要点 1.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普遍性 ◇依附性 ◇共享性 ◇价值性 ◇时效性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4. 信息技术的历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5.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略) 第2章知识要点 1. 信息需求的确定 信息需求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字、声音、图、视频等。所以,人们在确定信息需求时,可以从内容和载体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确定信息内容。 (2)确定信息的类型。 2. 信息来源的确定 按承载信息的载体的不同,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 这些信息来源有其特点,在考虑从什么渠道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一般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可用的信息来源有哪些? (2)哪些是可靠的信息来源? 3. 信息获取的方法 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图书、资料获取信息的阅读法;通过查阅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文献法;通过与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访谈法;通过广播、电视、影视资料获取信息的视听法;通过实验研究获取信息的实验法;通过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信息的调查法;

代谢工程知识整理

一、名词解释: 1代谢工程:应用重组DNA技术和分析生物学相关的遗传学手段进行有精确目标的遗传操作,改变酶的功能或输送体系的功能,甚至产能系统的功能,以改进细胞某些方面的代谢活性的整套操作工作(包括代谢分析、代谢设计、遗传操作、目的代谢活性的实现)。 代谢工程是生物化学反应代谢网络有目的的修饰。它属于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2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利用遗传学的方法或生物化学方法,人为地在DNA分子水平上改变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目的产物大量的生成、积累的发酵。 3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4代谢网络的节点(Node):微生物代谢网络中的途径的交叉点(代谢流的集散处)称作节点。在不同条件下,代谢流分布变化较大的节点称为主节点。根据节点下游分支的可变程度,节点分为柔性、弱刚性、强刚性三种。 5柔性节点(Flexible Node):是节点的一种类型,是流量分配容易改变并满足代谢需求的一类节点。(指由节点流向各分支的代谢流量分割率随代谢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去除产物的反馈抑制后,该分支的代谢流量分割率大大增加)。 6强刚性节点:若一个节点的一个或多个分支途径的流量分割率受到严格控制,那么这类节点就称为强刚性节点。(指由节点流向某一分支或某些分支的代谢流量分割率是难以改变的,这是由产物的反馈抑制及对另一分支酶的反式激活的相互作用所致。) 7弱刚性节点:若一个节点的流量分配由它的某一分支途径的分支动力学所控制,则称该节点是弱刚性节点,介于柔性节点和强刚性节点之间。 8代谢流(Flux):定义为流入代谢物被途径加工成流出代谢物的速率。 9途径工程(Pathway Engineering):是一门利用分子生物学原理系统分析细胞代谢网络,并通过DNA重组技术合理设计细胞代谢途径及遗传修饰,进而完成细胞特性改造的应用性学科。 10合成生物学:简单地说,合成生物学是通过设计和构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生物系统来解决能源、材料、健康和环保等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11底物:培养基中存在的化合物,能被细胞进一步代谢或直接构成细胞组分。 12代谢产物:由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培养基中的化合物,可以是初级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乙醇等),也可以是次级代谢产物或蛋白质。 13胞内代谢物(Intracellular Metabolite):细胞内其它的化合物,包括不同代谢途径的中间代谢物和用于大分子合成的结构单元等。 14生物基质要素:构成生物基质大分子池的一类物质,包括RNA、DNA、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15途径:是指催化总的代谢物的转化、信息传递和其他细胞功能的酶促反应的集合。 16通量/物流:是指物质或信息通过途径被加工的速率,它与个别反应速率不同。 (名词解释不全……) 二、问答题: 1.代谢工程的基本原理: ①涉及细胞物质代谢规律及途径组合的生物化学原理,它提供了生物体的基本代谢图谱和 生化反应的分子机理; ②涉及细胞代谢流及其控制分析的化学计量学、分子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和控制学原理, 这是代谢途径修饰的理论依据; ③涉及途径代谢流推动力的酶学原理,包括酶反应动力学、变构抑制效应、修饰激活效应

气动技术知识总结

1、气动技术是以压缩空气为介质,以空气压缩机为动力源,实现能量传递或信号 传递与控制的工程技术。 2、气动是气动技术或气压传动与控制的简称。它是流体传动与控制的重要组成技术之一,也是实现工业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3、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动力部分、执行部分、机械部分、检测传感部分、控制部分、信息处理部分,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相联系。通过控制系统发送控制信号,由执行部分产生力和运动的输出。 4、气动技术的优点: 简单、方便:气动装置结构简单、轻便、安装维护方便。 输出速度大:气缸动作速度一般为50~500mm/s,比液压和电气方式的速度快。 有良好的缓冲性:对冲击负载和负载过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电器元件的有效动作次数约为数百万次,而电磁阀(如SMC公司生产的电磁阀)的寿命大于3000万次,小型阀超过1亿次。 无污染:工作介质是空气,无污染。 安全性:气动压力等级低,具有防火、防爆、耐潮的能力,与液压方式相比可在高温条件下使用,同时,对于振动、腐蚀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因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在很多特殊场合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成本低:在自动化系统中,与单纯分别采用机械、电气、液压的传动与控制方式相比,气动方式成本低,经济性好。 5、气动技术的缺点: 能量利用率低:电气传动的效率在90%以上,液压传动的的效率为70~80%,气压传动的的效率为30~40%。实施精确控制的难度较大:气体的压缩性大。 6、气动元件的制造过程:精密压铸、挤压成型、精密加工、表面处理、装配、性能测试 7、气源设备 气源设备:空气压缩机:产生压缩空气的动力源 气源处理设备:过滤器:清除压缩空气中的水分、油污和灰尘;干燥器:进一步清除压缩空气中的水分;自动排水器:自动排除冷凝水 8、气动元件的类型及其功能 气动执行元件:气缸:推动工件作直线运动。摆动气缸:推动工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作摆动气马达:驱动工件作连续旋转运动。气爪:抓取工件。复合气缸:实现各种复合运动。气动控制元件:压力阀:控制气体压力,增压、或降压。流量阀:控制执行元件的运动速度。 方向阀: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或实现通断控制 气动辅助元件:润滑元件:a油雾器:将润滑油雾化,随压缩空气流入需要润滑的部位; b集中润滑元件:可供多点润滑的油雾器 消声器:降低排气噪声;排气洁净器:降低排气噪声,并能分离掉排出空气中所含的油雾和冷凝水;压力开关:当空气压力达到预设值,便能接通或断开电触点;管道及管接头:连接各种气动元件用;气液转换器:将气体压力转换成相同压力的液体压力,以便实现气压控制液压驱动;液压缓冲器:用于吸收冲击能量、并能降低噪声;气动显示器:有气压信号时予以显示的元件;气动传感器:将待测物理量转换为气压信号,供后续系统进行判断和控制。可用于检测尺寸精度、定位精度、计数、尺寸分选、纠偏、液位控制、判断有无等。 真空元件:真空发生器:利用压缩空气的流动产生真空;真空吸盘:利用真空直接吸吊工件;真空压力开关:检测真空压力的电触点开关;真空过滤器:把空气中的灰尘过滤掉以保证真空器件洁净、不受污染。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重点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第1、3、6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 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 信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P2 3.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P2 4.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万事万物里都有信息。P2 5. 信息是指对消息同意者来讲是预先不明白的东西,因此具有“不确定性”。P2 例:以下是否属于信息 1、报纸上刊登的新闻 (√) 2、书本中的知识(√) 3、电脑报(×) 4、电视里播放的足球竞赛实况(√)

5、《07年春节联欢晚会》VCD光盘 (×) ◎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1.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P3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P3 3.纸张能够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能够承载声音,电视能够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因此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P3 4.相同的信息,能够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P3 5.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确实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能够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能够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能够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P3

4.信息是能够传递和共享的。信息能够被重复使用而可不能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例1:李斌发觉按照车内的GPS导航仪规划的路线驾驶经常出错,他更新了导航软件的地图文件后,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大降低,该事例反映出信息具有(B ) (A)载体依附性(B)时效性(C)共享性(D)传递性 例2: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种现象最能讲明信息具有(传递和共享) 1.2 信息的编码 1. 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 计算机只能识不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不机器语言。 3. 冯·诺依曼: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纳二进制代码表示。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归纳总结 书生工作室 2012年7月12日 主题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及其特征 【知识链接】 1、信息定义: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就就是信息,不就是物质,也不就是能量(信息、物质、能量就是当今社会的三大资源) 我国学者钟义信: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就是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状态与方式 *信息就是利用各种载体(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通过各种渠道所传播的内容(信号、消息、情报、报道等)。 2、信息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普遍性: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信息存在。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不就是信息,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共享性: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价值性:信息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其价值因人而异,同物质与能量的价值有要质的区别。 时效性:客观事物总就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因此反映事物存在方式与运动状态的信息也应随之而变化。【同步练习】 (2008年省考题)1.萧伯纳说:“您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信息的(c) A普通性 B依附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2008年省考题)2、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中不正确 ...的就是( B) A、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B、信息对于所有人具有同等价值 C.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 D.信息就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2009年省考题)3.我国古代人利用“燃烧的烽火”传递“入侵的敌情”,这个案例说明信息具有( B) A.普遍性 B依附性 C.共享性 D.客观性 (2010年省考题)4.“家书抵万金”这句话体现了信息的(B) A.普遍性 B.价值性 C.共享性 D.客观性 (2011年省考题)5.下列关于信息的说法,错误 ..的就是(D) A.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受 D.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一信息具有相同的价值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知识链接】 1、信息技术就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与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其作用就是代替、扩展与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以电子技术,尤其就是微电子技术 .. ....为支柱,以信息 .....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 .....为核心,以通信技术 技术应用 ....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3、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产生(信息在人脑中存储与加工,利用声波进行传递,就是猿到人的标志)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知识梳理】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2.共享性;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4.价值相对性;5.时效性;6.真伪性。 [自学探究] 1.什么是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 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 技术。 ●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 学技术。 2 3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2.网络化;3.多媒体化;4.智能化;5.虚拟化 5.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②对科技进步的影响;③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②信息污染;③信息犯罪;④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6.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 知识补充: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组成: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ROM 、RAM 、软盘、 硬盘、光盘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手写笔、触摸屏 CPU (中央处理器)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 软件系统: 第二章信息获取知识点 【知识梳理】 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P18) 2.信息来源示例(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3.采集信息的方法(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4.采集信息的工具(P20):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文字.txt Windows系统自带 .doc 使用WORD创建的格式化文本,用于一般的图文排版 .html 用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生成的文件格式,用于网页制作 .pdf 便携式文档格式,由ADOBE公司开发用于电子文档、出版等方面 图形图象.jpg 静态图象压缩的国际标准(JPEG) .gif 支持透明背景图象,文件很小,主要应用在网络上.bmp 文件几乎不压缩,占用空间大 动画.gif 主要用于网络 .swf FLASH制作的动画,缩放不失真、文件体积小,广泛应用于网络 音频.wav 该格式记录声音的波形,质量非常高 .mp3 音频压缩的国际标准,声音失真小、文件小,网络下载歌曲多采用此格式 .midi 数字音乐/电子合成乐器的统一国际标准 视频.avi 用来保存电影、电视等各种影象信息.mpg 运动图象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 .mov 用于保存音频和视频信息 .rm 一种流式音频、视频文件格式 6.常用下载工具(P29):网际快车(flashget)、web迅雷、网络蚂蚁、cuteftp、影音传送带等。 7.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P25 表2-7):直接访问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 8.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的区别(P26):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最新分子生物学科大重点知识点

分子生物学科大重点 知识点

名词解释 基因gene:能够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和RNA的DNA序列,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基因组genome: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基因组文库(genomic library):由基因组DNA所制成的基因文库 基因文库(Gene library)是来自某生物的不同DNA序列的总集这些序列都已被克隆进了载体以便于纯化贮存与分析。 cDNA文库(cDNA library):用来自表达目的基因的细胞或组织的mRNA作为来源构建的文库。cDNA 文库不同于基因组文库,被克隆DNA是从cRNA反转录来源的DNA。cDNA组成特点是其中不含有内含子和其他调控序列。 Sd序列(Shine-Dalgarno sequence):原核生物mRNA起始密码子上游8-13个核苷酸处的保守序列,可与核糖体小亚基中的16srRNA的3'-端附近的互补序列配对,称为核糖体结合位点,又叫sd序列。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s):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就称为多聚核糖体。 tRNA负载(tRNA charging): The amino acid is joind to the tRNA by aminoacyl-tRNA synthetases to bacome charged tRNA. This process is called tRNA charging. 操纵子(Operon):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单位,它包括被协同调节的基因和被调节基因的产物所识别的调控原件, 在细菌中,为一个代谢途经所需要的几种酶的结构基因,可沿DNA直线排列在一起,并受一个共同的启动基因和操纵基因的控制,把这样的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可以看做一个单位,称为操纵子。 启动子(Promoter): DNA上的一个特定位点,RNA聚合酶在此和DNA结合,并由此开始转录过程。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是指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