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习题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习题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习题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习题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判断题

1.哲学中的物质范畴指物质结构中的原子。B

2.意识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A

3.只有科学理论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A

5.随着科学的发展,机器“思维”将代替人的思维。B

二、单项选择题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

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

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D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A )

A. 运动的绝对性

B. 静止的绝对性

C. 运动的有条件性

D. 静止的无条件性

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C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绝对主义的观点

5.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D )

A. 时间的间断性

B. 时间的连续性

C. 时间的重复性

D. 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6.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A )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相对主义

D. 不可知主义

7.时间和空间是( B )

A. 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A )

A. 合乎逻辑的

B. 唯心论

C. 形而上学

D. 诡辩论

9.人脑是( B )

A. 思维的对象

B. 思维的器官

C. 思维的产物

D. 思维的源泉

10.“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

A. 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C.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1.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C )

A. 人脑的产生

B. 工具的发展

C. 生产劳动实践

D. 语言的发展

12.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C )

A.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 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 否认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D. 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13.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D )

A. 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 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C. 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D.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指导社会实践,去改造世界

1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C )

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具备完全必要的物质条件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克服偶然性的干扰

15.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B )

A. 人们的主观努力

B. 社会实践

C. 科学活动

D. 思想斗争

三、多项选择题

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 ABD )

A.世界的本质是金、木、水、火、土

B.世界的本质是气

C.世界的本质是存在 C.世界的本质是原子 E.世界的本质是无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在于( ABCDE )

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C.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一般

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

E.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3、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ABC )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社会运动也离不开自己的物质主体——生产方式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的精神运动

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E.根本没有概念运动,讲概念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ABCD )

A.同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B.同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唯心主义一元论是根本对立的

C.同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有原则的区别

D.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

E.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

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指( ADE )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运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6、把感觉经验当作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BDE)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E.贝克莱主义观点

7、物质和远动的关系是(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8、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CE)

A.反映客观世界B.创造物质世界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为自然界创造秩序E.创造理论体系

9、意识的本质是(BC)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机能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10、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ACE)

A.三思而后行B.饥不择食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D.趋利避害的本能E.预见未来

1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是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2、所谓实践是指(ACE)

A.人们能动地考察探索客观对象的物质活动

B.人们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

C.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活动

D.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E.能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感性活动

13、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同动物改变周围环境的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BCDE)A.前者是精神活动,后者是物质活动

B.前者能在客观世界打上意识的烙印,后者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

C.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D.前者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后者随生物进化而进化

E.前者具有直接现实性,后者是自然本身的一种活动

14、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粹精神理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15、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ABE)

A.工人在工厂织布B.农民在田野种庄稼C.医生在医院治病

D.运动员在赛场比赛E.矿工在矿井采矿

四、辨析题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形态与结构的哲学范畴。B

2、人的意识是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因此,意识是由纯粹的生物学过程所形成的。B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只要有人脑,就能产生意识。B

4、时间、空间具有绝对性,因而无论物质状态如何变化,它都永恒不变。B

5、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它是一种主观活动。B

6、实践即是直接引起对象变革的现实的人类活动。B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 2) 、单项选择题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题号正确答案 1C 2C 3C 4C 5D 6C 7C 8B 、多项选择题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物质和意识练习题(含答案)

物质和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2.世界统一于()。 A.存在 B.意识 C.物质 D.物体 3.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4.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旧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C.人类特有的思想 D.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6.“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原理 C.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 D.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 7.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类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8.列宁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实在。”由此表 述可见()。 A.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一定是物质的 B.物质的东西一定是客观存在着的,并能被人们认识 C.能使人们认识的事物都是物质的 D.哲学中的物质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是人们思考出来的 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关系界定的 B.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1)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4、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讲解

陕科大附中高中部“255自主学习”教案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 【教学重点】世界是物质的 【教学难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法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授课课型】新课 【授课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预习: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 和,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指。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概念概括了,而不是指。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 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这三者都是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二、新知教学: (一)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 一、物质 (一)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说明了物质范畴,从而为科学地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Word版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而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一试身手】 1、(08潍坊)乙醇汽油(汽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的使用可以缓解石油危机。从甜菜或甘蔗中提取的蔗糖可以通过发酵产生乙醇。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甜菜的生长 B .汽油中加入乙醇 C .乙醇的燃烧 D .蔗糖的发酵 2、(08黄冈)下列叙述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冰融化成水 B .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 C .铜棒投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 D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3、(08宜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冰棒融化 B .木材燃烧 C .湿衣服晾干 D .灯泡发光 4、(08临沂)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钢铁生锈 B .高粱酿酒 C .蜡烛受热熔化 D .用“84”消毒液消毒 5、(08南充)下列现象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变化不同的是 A .干冰升华 B .电灯发光 C .矿石粉碎 D .粮食酿酒 6、(08泰安)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花香四溢 B .海市蜃楼 C .百炼成钢 D .木已成舟 7、(08泰安)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甲烷用作燃料 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③氧气用于气焊 ④干冰用作制冷剂 ⑤焦炭用于炼铁工业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8、(08温州) 5月17日,奥运火炬在温州传递。下列情景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 .彩旗飘扬 B .气球升空 C .火炬燃烧 D .声音远扬 9、(08重庆)节日里的下列景象伴随有化学变化的是 A .五光十色的烟火礼花 B .不断闪烁的霓虹灯 C .变化无穷的音乐喷泉 D .满屋飘香的茅台酒 10、(08青岛)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物质的溶解性 液体的沸点 晶体的熔点 酸碱性可燃性 化学性质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量变—适度开发,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3)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掌握】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一、单项选择题 1.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 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 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唯心主义宿命论 B. 唯物主义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意志论 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 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 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 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 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 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

二、多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 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 运动是绝对的 D. 时空是相对的 E. 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2.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 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 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 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 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 唯物主义一元论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C. 二元论 D. 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 唯心主义一元论 4. 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 客观性 B. 稳定性 C. 普遍性 D. 随意性 E. 重复性 5. 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 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 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6.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 A.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世界物质性练习题[1]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1、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2、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②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③经济基础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C.③④D.①③ 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 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6、对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②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③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并通过物质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④物质具体形态包含着物质,不包含物质的物质具体形态是不存在的 ⑤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表现,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 A.①②⑧④⑤ B.①②⑧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7、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 ) A .事物是客观存在 B.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 C .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 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9、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哲学要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及其历史演变 (1)物质观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二个历史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三个历史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及意义(47正3一49)内容: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提供了前提,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它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 (1)运动范畴的涵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位移直到思维,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运动形态。 (2)物质与运动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如果设想物质不运动或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凡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3)关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涵义:绝对运动指运动是无条件的,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相对静止运动的有条件性,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回。 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运动和静止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指:就某一物体没有进行机械运动而占:就机械运动的范围内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位置保持不变而言;就某一事物没发生质变而言。 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会出现两种形而上学倾向:把静止绝对化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动论;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世界的物质性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对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为什么说这些论述是有价值的呢?(这些论述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物质,也就是承认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和诸神。)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我们先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通俗地说,不管我们怎么想,它都是客观地存在,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消失而消失。说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不是虚无飘渺的,它能为我们所感觉出来。说明:物质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认识的这就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任何事物都具有被人认识的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能被人认识的事物,只有暂时没有被认识的事物。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自然界中,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外,还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或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判定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比如“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通过实验,我们能证明它客观存在着,具有客观实在性。 易混点: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

世界物质性练习题

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2010年入夏后,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系列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这说明了() A.自然界的物质性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D.自然界是不可认识的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段论述说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可知性B.客观实在性C.运动D.物质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D.所有有形的物体 4.下列概念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B.③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5.(2010安徽合肥一中阶段测试)19世纪中叶,当人们还未发现珠峰是最高峰的时候,珠峰已经作为世界之巅屹立于蓝色星球上。这说明物质 A.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B.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C.是自然现象的共同本质D.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知识点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2010安徽合肥一中阶段测试)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过程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7.(2010浙江台州中学期中)我们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客观物质要素有 ①客观实在②生产方式③地理环境④人口因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2010安徽合肥一中阶段测试)21世纪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先进生产力是古代人不可想象的。人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说明生产力具有 A.实践性B.辩证性C.物质性D.社会性 9.2010年6月7日《楚天金报》消息,5月31日,危地马拉因飓风“阿加莎”的影响,出现了一个约61米的巨坑,让世人震惊。近日,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浙江高速、广西来宾、江西南昌也相继出现“天坑”。材料告诉我们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0.从哲学角度看,漫画中这个人的错误在于 ①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没有看到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没有认识到自然界是可以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④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2010山西大学附中模块专项练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认识物质 的() ①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 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1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②物质的具体形态 ③世界万物的共同属性④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能力点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3.(2010山西大学附中模块专项练习)据英国媒体2009年12月1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D.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4.(2010福建厦门六中期中)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 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由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大块去解释:①世界的物质性;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③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接下来就以这三部分来讨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的基石。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要以辩证唯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目的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

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世界的物质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世界的物质性 1.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②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③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于人类社会 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们在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方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上述观点( ) ①体现了现代人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观 ②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依赖于人类的一种存在物 ③表达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本质诉求 ④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角度诠释了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 ①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 ②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 ③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5.康德在其撰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指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一观点( )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学习思考引导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并能基本掌握唯物辩证法体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事物发展的两大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五个环节或范畴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学习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的概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矛盾运动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习背景建议】

○了解由于对物质与意识第一性的争议,衍生出的不同哲学派别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根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找出相应的案例 ○根据事物的发展与联系,找出相关的案例 课外形成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2. 一寺院门口挂着旗幡,山风吹过,旗幡飘动。一和尚说是幡动,另一和尚说是风动。惠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主观唯心论 D. 客观唯心论 3. 在当今社会,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变成财富。创意产业的繁荣说明了()。 A.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B. 时代的发展也可以使精神具有第一性 C.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4. 依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可以划分()。 A. 唯心论和唯物论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具体科学和哲学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可知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