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上第二章教案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上第二章教案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上第二章教案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上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关于不等关系的相关知识,知道生活大量存在着不等关系的量,了解“大于”、“小于”等符号的用法和意义,能比较两数的大小,并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建立方程模型和函数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初步具备了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抽象为数学问题或数学模型的能力,为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为进一步展开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③能用实际生活背景和数学背景解释简单不等式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不等关系,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

①通过探寻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认识不等式。

②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不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分为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第二环节问题提出、第三环节活动探究、第四环节猜想归纳、第五环节运用巩固、第六环节课时小结、第七环节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寻找相等的量和不等的量

师:我们学过等式,等式的定义是什么?

生: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师:我们知道相等关系的量可以利用等式来描述。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反映不等关系的量。

师:比如,研究表明同学们每天睡觉的时间要不少于9小时;体育考试中合格的分数要不低于60分。请同学们也举一些不等关系的例子。

生1:每天我都比他早起5分钟。

生2:我的年龄不小于13岁。

生3:我的体重不低于30公斤

(同学们各抒己见)

活动目的:通过这一活动,希望学生体会不等关系如相等关系一样处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乐于探究的品质。

活动效果:学生举出了许多反映不等关系的例子,不仅能从数字上,还能从实际生活中去体会不等关系。

第二环节:问题提出

师:如何用式子来表示不等关系呢?

师:展示投影片A

(1)某厂今年的产值是a元,预计明年年产值增长率高于20%,如果明年的产值是b元,那么b和a满足的关系式是。

(2)如果某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用a cm表示,这边上的高为4 cm,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不大于8 cm2,那么a应该满足的关系式为。(注意:不大于的含义)(3)铁路部门对旅客随身携带的行李有如下规定:每件行李的长、宽、高三边之和不得超过160cm。设行李的长、宽、高分别为 a cm、b cm、c cm,请你列出行李的长、宽、高满足的关系式。

活动目的:在总结前面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初步尝试运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活动效果:学生尝试运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第三环节:活动探究

活动内容:

投影B

某中学准备在学校饭厅新添一个通风口,四周用长为xm(x≤5)的装潢条镶嵌(不计接缝),

现有两种设计方案。如下图:

师:下面请大家讨论,按题意进行解答。(学生讨论、解答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点评)

(1)问 题:

(2)探 究:

投影C

通过测量一棵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米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为3㎝,这棵树至少

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师:请大家互相讨论后列出关系式

生:设这棵树至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得

3x+5>240

活动目的:通过运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

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活动效果:初步掌握运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第四环节:归纳定义

活动内容:

方案一

圆的面积不小于1.5m 2 正方形面积不大于1m 2 X 满足的关系式 通风口规格

a 12 8 S 正与S 圆的关系 圆的面积/m 2 正方形的面积/m 2 x/m

师:投影D 观察由上述问题得到的关系式,比如:162l ≤1,π42l >1.5,π42l >16

2

l , 3x+5>240,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 连接的式子。

生:不等号

师: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特别的,不等号还包含“≠”)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出不等式的概念,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活动效果: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式子特点,理解不等式的定义。

第五环节: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练习设计

投影E

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

(1)a 是非负数;

(2)直角三角形斜边 c 比它的两直角边 a 、b 都长;

(3)x 与 17 的和比它的5倍小;

(4)两数的平方和不小于这两数积的2倍。

2、表达式①x 2≥0;②2a+4b ≠3;③5m+2n ;④x+y<0;⑤3x+2=9中的不等式有

3、801班班长拿了56元钱去给班内20名优秀学生买奖品,奖品有两种:钢笔和笔记本。

已知钢笔每支5元,笔记本每本3元,如果买x 支钢笔,则列出关于x 的不等式

是 。

4、某厂今年的产值为100万元,预计明后两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为x%,如果按此速度发展,

后年该厂产值将超过a 万元,请用不等式表示a 与x 的关系式

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活动效果:学生会运用适当的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

第六环节:课时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本节重难点。

投影E

本课我主要学会了 。

引导学生回答:能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特别要注意“不大于”,“不小于”等词语的理解。通过不等关系的式子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

活动目的:归纳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及能力。

活动效果:学生能归纳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第七环节:课后作业

习题2.1: 第1、2、3、4题

四、教学反思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充分通过学生举例和老师的选例,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存在许多等量关系外,更多的是不等关系的存在,并通过感受生活中的大量不等关系,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尽情地驰骋,老师要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与学习。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学生已经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同时经历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研究过程及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学习时可以类比七年级上册学习的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

的异同。

②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说出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发展其代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研究等式的基本性质过程类比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过程,体会类比的数学方法。

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利用班上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比高矮。请最高的同学和最矮的同学“同时站在地面上”,“矮的同学站在桌子上”,“高的同学站到楼下一楼”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比较高矮。问题1:怎样比才公平?

活动目的:让学生体会当两位同学同时增高相同的高度或同时减少相同的高度时,比较才是公平的,高的同学仍然高,矮的同学仍然矮,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对能自己参与的活动很感兴趣,体会到不相等的两个量的比较要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即要加同时加,要减同时减。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

(1)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请用字母表示它。不等式有类似的性质吗?先猜一猜。

(2)用等号或不等号完成下面的填空。

如果2 < 3;那么

2 × 5

3 × 5;

2 ×

3 × ;

2 × (-1)

3 × (- 1);

2 × (- 5)

3 × (- 5);

2 × (-)

3 × (-).

(3) 验证你的结论,用字母表示你所发现的结论。

(4) 与同伴交流你的结论,并展示。

生1:等式的基本性质1用字母可以表示为:c b c a b a ±=±∴=, ,

类似地得到,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整式,结果不等号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a >b ,∴a ±c >b ±c ;或∵a >b ,∴a ±c <b ±c 。

生2: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2,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c b c a c b c a b a ÷=÷?=?∴=,, ,其中0≠c 。经过前面的探索,可类似地得到:

如果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果不等式两边同

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发生改变。字母表示如下:

c b c a c b c a c b a ÷>÷?>?∴>>,,0,

c b c a c b c a c b a ÷<÷?<,,0,

c b c a c b c a c b a ÷<÷?,,0,

c b c a c b c a c b a ÷>÷?>?∴<<,,0,

活动目的: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由特殊的数值到字母代表数,

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活动实际效果: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对比中自己先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再通过

具体数值验算性质、最后自己总结归纳出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因此在整个教学教程中,

学生均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从旁引。这时,学生对于由自己推导出性质应该感到非常兴

奋。

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

1、在上一节课中,我们猜想,无论绳长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16

42

2l l >π。你相信这个结论吗?你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这一结论吗? 2、将下列不等式化成“a x >”或“a x <”的形式:

(1)15->-x (2)32>-x

练习设计:

1、将下列不等式化成“a x >”或“a x <”的形式:

(1)21>-x (2)65<-x (3)32

1≤x 2、已知y x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吗?

(1)66-<-y x (2)y x 33< (3)y x 22-<- (4)1212+>+y x

3、小明做这样一题:已知2x>3x,求x 的范围。结果小明两边同时除以x ,得到2>3。你

知道他错在哪?

活动目的: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变形的依据,加强学生对不等式的

基本性质的理解。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讲解,能说出一个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

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这种方式达

到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目的。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在讲解例题与练习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都非常踊跃的举手要

求上黑板示范,并且每一步变形的依据都能够集体回答或个别举手回答正确,黑板上的演示

过程也十分规范,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己总结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思考后对全班说出,与全班同学讨论

交流。

活动目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与全班交流,若有任何疑问可以当堂提出供大家

讨论。教师要学会倾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尊重学生

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重点注意的问题,畅所欲言自己的

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除了今天所学新的内容之外,还复习巩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体会新

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2.2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类比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雏形。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通过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相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先猜想不等式基本性质、再通过具体数值验算性质、最后自己总结归纳完善性质定理并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例题与练习的过程中,每一步变形的依据都能够集体回答或个别举手回答正确,黑板上的演示过程也十分规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主要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

3.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数轴和实数的相关知识,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有无数个,这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在上节课,通过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学习探索。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根据具体情境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②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通过尝试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引导学生

体验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具有直观的优越性,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究性和创造性。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

师:我们已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它与等式的性质有何异同点?

生:答(略)。(多媒体呈现)

师:我们已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不等式的解的相关知识。

师:方程的解的定义是什么?

生:使得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师:换句话说,方程的解是使得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师:类似地,你认为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生: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就是不等式的解。

师:确实,“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活动目的:让学生回顾前一节及相关内容,为本节课教学做好知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活动效果:进一步复习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出示幻灯B

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

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 m/s ,燃放者离开的速度为4 m/s ,那么导火线的长度

应为多少厘米?

引导分析:设导火线长度为x cm ,燃放者转移到安全区域需要的时间最少为

410(s ),导火线燃烧的时间为10002.0?x

s ,要使燃放者转移到安全地带,必须有:10002.0?x >410。

解:设导火线的长度为x ㎝,则:

10002.0?x >4

10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得

x >5

活动目的: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实际生活意义。

活动效果:学生讨论激烈,学习热情高,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

作好了铺垫。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想一想:

师:出示幻灯片C

(1)x=-2、1、5、6、8是不等式x >5的解么?

(2)你还能说出几个不等式x >5的解吗?你认为不等式x >5的解有几个?它们有什么

特点?

(3)不等式x 2≤0的解有哪些?不等式x 2≤-2呢?

生1:x=6、8是不等式x >5的解。x=-2、1、5不是不等式x >5的解。

生2:x=12、6.3、20是不等式x >5的解。不等式x >5的解有无数个。它们都比5大。

生3:不等式x 2≤0的解是x=0;不等式x 2≤-2无解。

(二)导入新知:

通过对以上问题情境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数个,但有时只有

有限个,有时无解。在此基础上,给出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的定义: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

做解不等式。

(三)做一做:

师:出示幻灯片D

(1) 不等式x + 1 > 5 的解集是;

(2) 不等式x2 > 0 的解集是.

生3:x>4

生4:x是所有非0实数。

(四)议一议:

分组讨论一:

既然不等式的解集在通常情形下有很多个符合条件的解,那么我们能否用一种直观的方法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组讨论二: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将不等式x>5的解集和不等式x-5≤-1的解集x≤4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小组展示、交流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正确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

1)指示线的方向,“>”向右,“<”向左.

2)有“=”用实心点,没有“=”用空心圈.

以上两个解集正确的表示方法为:

活动效果:本环节从生活实际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解决设计的问题串,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感受。最后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给了学生的创新空间。

第四环节:例题讲解

活动内容:出示幻灯片E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不等式的解集,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1)x-2≥-4 (2)2x ≤8 -2x-2>-10

解:(1)x ≥-2

(2)x ≤

4

(3)x <4

活动目的:解题示范,让学生明确解题格式及方法。

活动效果:学生基本都能较好地掌握。

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内容:出示幻灯片F

1、判断正误:

(1)不等式x-1﹥0有无数个解

(2)不等式2x-3≤0的解集为x ≥ 32 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x >4 (2)x ≤-1 (3)x ≥-2 (4)x ≤6

3、填空:

1)方程2x=4的解有( )个,不等式2x<4的解有( )个

2)不等式5x ≥-10的解集是( )

3)不等式x ≥-3的负整数解是( )

4)不等式x-1<2的正整数解是( )

活动目的:通过自主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活动效果:学生都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

的解集。

第六环节:课时小结

活动内容:

师:本课你主要学会了 。

生:1、学会了什么是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

-3 -2 -1 0 1

0 1 2 3 4

2、会探索简单不等式的解集,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3、用数轴表示解集时的注意事项。

活动目的: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归纳本节课所学要点,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效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描述不等式解、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对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都能准确表述。

第七环节:作业

习题2.3:第1、2、3、4题

四、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领会教材,注重知识的衔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设置问题情境让他们有兴趣参与探究、学习,从而去思考。教学中重点放在不等式解集的探索过程。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入让学生体会采用类比方程的解得到不等式的解的定义,进一步通过问题情况的引入,积极参与交流探索,通过老师的引导,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意义。在学生自主练习、小组展示和交流质疑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同见解及思维误区,并及时进行纠正指导。

在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同时,老师要积极参与,并不时纠正不正确的思维。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启发引导,对合作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更正,对困难学生要给予帮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一)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经历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的学习,对不等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在本节的学习中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对不等式的性质的利用加深对解不等式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要能将本节内容与上节内容联系起来,强化数轴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解不等式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形成及其解集的表示,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将所给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不等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与上节课联系起来,重视将解集表

示在数轴上,从而指导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让学生体会和经历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形

成过程;第二是让学生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最终实现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任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形成过程,通过类比理解一元一次

不等式的解法。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

生的探究兴趣。

2.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3.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第三环节:例题解析;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1:复习提问:

(1) 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什么?

(2) 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 >a 或x

①x -4<6 ②2x >x -5 ③6431<-x ④x x 5

13154+≥- (3)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不

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不等式的解集,为后面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

法提供条件。同时让学生体会等式与不等式之间所蕴含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讨论复习,派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对回

答完整的学生予以肯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共同讨论反思。

活动内容2:

观察下列不等式:

(1)6+3x>30 (2)x+17<5x (3)x>5 (4)

4

1010002.0>?x 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点?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对上述不等式的观察、比较,发现其异同,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

概念类比,学生不难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式也可以像方程那样

去研究,培养其化归、转换的意识。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发言讨论,教师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一元

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linear inequality with unknown)”。并向学生强调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主要特征。

活动内容3:巩固概念

想一想:在前面几节课中,你列出了哪些一元一次不等式?试举两例,并与同伴交

流。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不仅会识别一元一次不等式,而且

回味得到不等式的建模过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不等式。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内容:

例1.解不等式3-x<2x+6,并把它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提出问题:

1、你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吗?试一试。

2、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是否有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的步骤?能否归纳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3、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中,应注意什么?

活动目的: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大致要分五个步骤进行:(1)去分母;(2)去括号;(3)

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1。在(1)和(5)中,如果乘数或除数是负数,

要把不等号的方向改变。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不等号以及端点的情

况。

活动的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去求解并相互交

流做法,通过观察、探讨、交流、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第三环节 例题解析

活动内容:

例2.解不等式22-x ≥3x

-7,并把它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解:去分母,得 3(x-2) ≥2(7-x)

去括号,得 3x-6≥14-2x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5x ≥20

两边都除以5,得 x ≥4

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活动目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经历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即化

为“x>a ”或“x

活动的注意事项:老师分析解题过程,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探讨。

第四环节 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随堂练习

1.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5x <200 (2) 2

1+-

x <3 (3) x-4≥2(x+2) (4)21-x <354-x 2.求不等式4(4x+1)≤24的正整数解。

活动目的:学生先独立对演算,再小组讨论,教师通过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

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过程与步骤的理解。

活动的注意事项:每小组派一个学生上台演算,其余学生自行独立计算,教师就演算进行讲

评。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一元一次不等

式的解法。)

(2) 你学会了哪些数学方法?(类比的数学方法。)

(3) 你觉得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如果乘数或除数是

0 1 -1 -2 2 3 4 5 6

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活动目的:课后小结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增强学生认识,加深学生印象,强化学生记忆。

活动的注意事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相互交流,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通过互相补充修正。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2.4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同时为后面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及解法做好准备。利用与等式(方程)对比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回顾、观察、思考、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列举出前几节课中一元一次不等式,不仅让学生能准确识别一元一次不等式,而且让学生回味不等式的建模过程。

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鼓励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解集自主尝试求解,再小组交流解答过程,并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类比解方程的方法,并比较其异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适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再通过范例与学生共同经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

4.一元一次不等式(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是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并且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而且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方程与方程组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抽象为数学问题或数学模型的形式,获得并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合作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用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度不大,可以采用通过教师出示

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处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实际

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不等式,对部分学生来说还会有一定的困难,可以采用学生尝试解决、

师生交流、总结方法、巩固运用等环节予以解决。因此本课时的目标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②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通过对不等式的求解对实际问题的

解决,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二)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方法归纳;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第三环节:范例解析,方法归纳;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方法归纳

活动内容:

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132<-x x (2)2

235-+≥x x 活动目的:通过对这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让学生回顾解一元一次不等 式的基本步骤以及在数轴上表示解集的方法。

活动效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地、正确地解决,但有一部分学生在用数轴 表示

解集时还是把端点值的实心点画成空心圆圈,有的学生甚至把方向也画反了。老师在此应再

次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解一元一次不

等式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内容: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某种商品进价为200元,标价300元出售,商场规定可以打折销售,但其利润不能少于5﹪.请你帮助售货员计算一下,此种商品可以按几折销售?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方法。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并且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活动效果:学生发言踊跃,思维活跃,有算术计算的方法,有方程的方法,也有不等式的方法。

第三环节例题解析,方法归纳

活动内容1:

[例3]一次环保知识竞赛共有25道题,规定答对一道题得4分,答错或不答一道题扣1分,在这次竞赛中,小明被评为优秀(85分或85分以上),小明至少答对了几道题?

解:设小明答对了x道题,则得4x分,另有(25-x)道要扣分,而小明评为优秀,即小明的得分应大于或等于85分,则

4x-(25-x) ≥85

解得: x≥22

所以,小明至少答对了22道题,他可能答对22,23,24或25道题。

活动目的: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并且要结合实际问题的意义作出最后的解答,同时也为学生的解题步骤起了一个示范的作用。

活动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规范性,同时为后面的方法归纳作了铺垫。

活动内容2:方法归纳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找不等关系;

(2)设未知数;

(3)列不等关系;

(4)解不等式;

(5)根据实际情况,写出全部答案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归纳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的能力。

春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单元分析】 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在“平等线的证明”一章中,我们给出了8 条基本事实,并从其中的几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这些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索的同时也经历过一些简单的推理过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从而为本章进一步严格证明三角形有关定理打下了基础。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由情景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点】 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单元难点】 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教学思路】 1.对于已有命题的证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探索、说理过程,从中获取严格证明的思路;对于新增命题,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索、证明过程,关注该命题与其他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整章的命题,注意关注将这些命题纳入一个命题系统,关注命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相关图形整体的认识。 2.对于证明的方法,除了注重启发和回忆,还应注意关注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多样的证明方法,并在比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 3.证明过程中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归纳、类比等。 4.作为初中阶段几何证明的最后阶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命题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证明表述过程,达成课程标准对证明表述的要求。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上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关于不等关系的相关知识,知道生活大量存在着不等关系的量,了解“大于”、“小于”等符号的用法和意义,能比较两数的大小,并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的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建立方程模型和函数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初步具备了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抽象为数学问题或数学模型的能力,为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为进一步展开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③能用实际生活背景和数学背景解释简单不等式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不等关系,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 ①通过探寻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认识不等式。 ②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不等关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分为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第二环节问题提出、第三环节活动探究、第四环节猜想归纳、第五环节运用巩固、第六环节课时小结、第七环节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寻找相等的量和不等的量

师:我们学过等式,等式的定义是什么? 生: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师:我们知道相等关系的量可以利用等式来描述。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反映不等关系的量。 师:比如,研究表明同学们每天睡觉的时间要不少于9小时;体育考试中合格的分数要不低于60分。请同学们也举一些不等关系的例子。 生1:每天我都比他早起5分钟。 生2:我的年龄不小于13岁。 生3:我的体重不低于30公斤 (同学们各抒己见) 活动目的:通过这一活动,希望学生体会不等关系如相等关系一样处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乐于探究的品质。 活动效果:学生举出了许多反映不等关系的例子,不仅能从数字上,还能从实际生活中去体会不等关系。 第二环节:问题提出 师:如何用式子来表示不等关系呢? 师:展示投影片A (1)某厂今年的产值是a元,预计明年年产值增长率高于20%,如果明年的产值是b元,那么b和a满足的关系式是。 (2)如果某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用a cm表示,这边上的高为4 cm,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不大于8 cm2,那么a应该满足的关系式为。(注意:不大于的含义)(3)铁路部门对旅客随身携带的行李有如下规定:每件行李的长、宽、高三边之和不得超过160cm。设行李的长、宽、高分别为 a cm、b cm、c cm,请你列出行李的长、宽、高满足的关系式。 活动目的:在总结前面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初步尝试运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活动效果:学生尝试运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第三环节:活动探究 活动内容: 投影B 某中学准备在学校饭厅新添一个通风口,四周用长为xm(x≤5)的装潢条镶嵌(不计接缝),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精编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同庆初中教学设计 (导学模式)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 2、1— 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2 2c 2 a= + b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 24 2 c=25 = 3+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2 2 2c a= +,题目中并为 b 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 §1.1 1 六、作业 课本P7 §1.1 2、3、4 §1.1 探索勾股定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精华版)

1.1 不等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 )4 (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 为2 2?? ?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25)4 (2 ≤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2 2?? ? ??ππl >100, 即 π 42 l >100 (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 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 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 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π42l >16 2 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 离地面1.5m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人离开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10<2 .0x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1) a 的相反数是正数; (2) m 与2的差小于3 2; (3) x 的 3 1 与4的和不是正数; (4)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3。 解答:(1)a 的相反数是-a ,正数是比零大的数,所以“a 的相反数是正数”就是-a >0; (2)“m 与2的差”就是m-2,“ 差小于 32”即是m-2<3 2 ; (3)“x 的31”就是31x ,“x 的31与4的和不是正数”就是3 1 x+4≤0; (4)“y 的一半”不是2 1 y,“x 的2倍”就是2x ,“不小于3”即指大于或等于3,故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就是2 1 y+2x ≥3。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数格子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

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 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 第二章

初中数学试卷 第二章 1 认识无理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数中是无理数的是( ) A.0.12??32 B.2π C.0 D.7 22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B.分数不是有理数 C.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 D.3.1415926是有理数 3.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3.78788788878888是无理数 B.无理数分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 C.无限小数不能化成分数

D.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4.在直角△ABC 中,∠C =90°,AC = 23,BC =2,则AB 为( ) A.整数 B.分数 C.无理数 D.不能确定 5.面积为6的长方形,长是宽的2倍,则宽为( ) A.小数 B.分数 C.无理数 D.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 6.在0.351,-3 2,4.969696…,6.751755175551…,0,-5.2333,5.411010010001…中,无理数的个数有______. 7.______小数或______小数是有理数,______小数是无理数. 8.x 2=8,则x ______分数,______整数,______有理数.(填“是”或“不是”) 9.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______有理数;面积为4的正方形的边长______有理数.(填“是”或“不是”) 10.一个高为2米,宽为1米的大门,对角线大约是______米(精确到0.01). 三、解答题 11.已知:在数-43,-??24.1,π,3.1416,3 2,0,42,(-1)2n,-1.424224222…中, (1)写出所有有理数; (2)写出所有无理数; (3)把这些数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并用符号“<”连接. 12.我们知道,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试根据无理数的意义,请你构造写出两个无理数.

最新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最新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4(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 2?? ?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25)4 (2 ≤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2 2?? ? ??ππl >100, 即 π42 l >100 (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 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 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 ㎝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π42l >16 2 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 的地方 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人离开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 1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实数知识点及习题

实数 知识点一、【平方根】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也即,当)0(2 ≥=a a x 时,我们称x 是a 的平方根,记做:)0(≥±=a a x 。因此: 1、当a=0时,它的平方根只有一个,也就是0本身; 2、当a >0时,也就是a 为正数时,它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是互为相反数,通常记做:a x ±=。 3、当a <0时,也即a 为负数时,它不存在平方根。 例1. (1) 的平方是64,所以64的平方根是 ; (2) 的平方根是它本身。 (3)若 x 的平方根是±2,则x= ;的平方根是 (4)当x 时,x 23-有意义。 (5)一个正数的平方根分别是m 和m-4,则m 的值是多少?这个正数是多少? 知识点二、【算术平方根】: 1、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a x =2 ,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 ”,读作,“根 号a”,其中,a 称为被开方数。特别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仍然为0。 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具有双重非负性,即:)0(0≥≥a a 。 3、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关系:算术平方根是平方根中正的一个值,它与它的相反数共同构成了平方根。因此, 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值,并且是非负数,它只表示为:a ;而平方根具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值,表示为: a ±。 例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的立方根是1±; B .24±=; ( C )、81的平方根是3±; ( D )、0没有平方根; (2)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981±= B 、14.314.3-=-ππ C 、3927-=- D 、235=- (3)2 )3(-的算术平方根是 。 (4)若x x -+ 有意义,则=+1x ___________。 (5)已知△ABC 的三边分别是,,,c b a 且b a ,满足0)4(32 =-+-b a ,求c 的取值范围。 (7)如果x 、y 分别是4- 3 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求x - y 的值. (8)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64; 121 49 ; 0.0004; (-25)2; 11. 1.44, 0,8, 49 100 , 441, 196, 10-4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 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 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 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D,满足AFCBE,则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a2b2c2,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a2b2c2,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a2b2c2,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试题含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数: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实数-15,3-27,π 2 ,16,8,0中,无理数的个数为(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下列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B ) A.8 B. 5 C. 4 D. 13 3.规定用符号[m ]表示一个实数m 的整数部分,例如:??? ?23=0,[3.14]=3.按此规定,[10+1]的值为( B ) A .3 B .4 C .5 D .6 4.如图,在Rt △PQR 中,∠PRQ =90°,RP =RQ ,边QR 在数轴上.点Q 表示的数为1,点R 表示的数为3,以Q 为圆心,QP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负半轴于点P 1,则点P 1表示的数是( C ) A .-2 B .-2 2 C .1-2 2 D .22-1 5.化简二次根式-8a 3的结果为( A ) A .-2a -2a B .2a 2a C .2a -2a D .-2a 2a 6.(2020·孝感)已知x =5-1,y =5+1,那么代数式x 3-xy 2 x (x -y )的值是( D ) A .2 B. 5 C .4 D .2 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7.(2020·徐州)7的平方根是 ±7 . 8.已知a 是10的整数部分,b 是10的小数部分,则(b -10)a 的立方根是 -3 . 9.已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是2,则a +b m +m 2-cd 的值为 1 .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 2、1— 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2 2 2c + b a=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实数(培优试题)

第二章实数 2.1认识无理数 专题无理数近似值的确定 1. 设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那么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x是有理数 B.x取0和1之间的实数 C.x不存在 D.x取1和2之间的实数 2.(1)如图1,小明想剪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板,你能帮他求出正方形纸板的边长吗? (2)若小明想将两块边长都为3cm的正方形纸板沿对角线剪开,拼成如图2所示的一个大正方形,你能帮他求出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吗?它的边长是整数吗?若不是整数,那么请你估计这个边长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3.你能估测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吗?你能估测或实际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吗?请你再估算一下我们的教室能放下多少本数学书?这些数学书可供多少所像我们这样的学校的初一年级学生使用呢?请你对每一个问题给出估测的数据,再把估算的过程结果一一写出来.

答案: 1.D 【解析】∵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x2=3,而12=1,22=4,∴1<x2<4,∴1<x<2,故选D. 2.解:(1)边长为5cm. (2)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x,∵大正方形的面积=32+32=18,而42=16,52=25, ∴16<x2<25,∴4<x<5,故正方形的边长不是整数,它的值在4和5之间. 3.解:估算的过程:教室的长、宽、高可以用我们的身高估计出来;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可以用我们的手指估计出来,也可以用直尺测量出来;我们用长宽高相乘估计出教室的容积与课本的体积相除算出能放下多少本数学书,就是能供多少名学生使用,再用本班人数乘一年级班数估计本校一年级人数,然后相处就可以估计出这些数学书可供多少所像我们这样的学校的初一年级学生使用了.估测的数据、估算的结果略.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复习课 教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判定: ①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考点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边长为6 cm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 ________. 2.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 G=CD,DF=DE,则∠E=________度. 【归纳总结】 (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性质: ①三个内角都等于60度,三条边都相等 ②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3)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等于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考点3 直角三角形 1.在Rt△ABC中,∠ACB=90°,AB=10,CD是AB边上的中线,则CD 的长是() A.20 B.10 C.5 D. 2.在△ABC中,∠C=90°,∠ABC=60°,BD平分∠ABC交AC于点D,若AD=6,则CD=_____.

3.如图,△ABC中,∠C=90°,AC=3,∠B=30°,点P是BC边上的动点,则AP长不可能是() A.3.5 B.4.2 C.5.8 D.7 【归纳总结】 (1)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2)定理: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定理:在直角三角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判定: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4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2.下列每一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值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长,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3,4,5 B.6,8,10 C.,2,D.5,12,13 【归纳总结】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5 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1、如图,在△ABC中,∠C=90°,∠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若CD =4,则点D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章单元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在0.3,π3,17 ,3.6024×103,2,-1,3 64中,无理数的个数是(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 下面计算正确的是(D ) A .9=±2 B .3 -8=2 C .(-3)2=-3 D .8=2 2 3. 若3 x =(x)2,则x 为(D ) A .0 B .1 C .0,±1 D .0或1 4. 下列式子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C ) A .8x B .5a 2b C .4a 2+9b 2 D . y 2 5.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10,请估计该正方形边长a 的范围(B ) A .3.0到3.1之间 B .3.1到3.2之间 C .3.2到3.3之间 D .3.3到3.4之间 6. 已知三角形三边长为a ,b ,c ,如果a -6+|b -8|+(c -10)2=0,则△ABC 是(C ) A .以a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B .以b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C .以c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D .不是直角三角形 7. 下列计算错误的是(A ) A .3+22=5 2 B .8÷2= 2 C .2×3= 6 D .8-2= 2 8. (3+5)(3-5)的值等于(B ) A .2 B .-2 C . 3 D . 5 9. 化简二次根式-a 3的正确结果是(C ) A .a -a B .a a C .-a -a D .-a a 10. 如图,一只蚂蚁从点A 沿数轴向右直爬2个单位到达B 点,点A 表示-2,设点B 所表示的数为m ,则|m -1|+(m +6)0的值为(C ) A .2- 2 B .2+ 2 C . 2 D .- 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 3 64的平方根是±2. 12.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 2 cm 与 6 cm ,则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123cm 2. 13. 满足-3<x <2的整数x 有-1,0,1. 14. 估算比较大小:-10>-3.2;3 130>5. 15. 已知x ,y 都是实数,且y =x -3+3-x +4,则y x =64. 16. 数学家发明了一个魔术盒,当任意实数对(a ,b)进入其中时,会得到一个新的实数:a 2+b -1,例如把(3,-2)放入其中,就会得到32+(-2)-1=6.现将实数对(3-2,26)放入其中,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 实数 单元测试(一)难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实数单元测试(一)难 一、精心选一选 1.在(﹣)0,,0,,,0.010010001…,,﹣0.333…,,3.1415,2.010101…(相邻两个1之间有1个0)中,无理数有()A.2个B.3个C.4个D.5个 2.下列说法:①﹣64的立方根是4;②49的算术平方根是±7;③的立方根是;④的平方根是.其中正确的说法有()A.1个B.2个C.3个D.4个 3.下列运算中错误的有()个 ①=4;② =±;③ =﹣3;④ =3;⑤± =3. A.4 B.3 C.2 D.1 4.当的值为最小值时,a的取值为()A.﹣1 B.0 C.D.1 5.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一组是() A.﹣2与B.﹣2与C.﹣2与﹣D.|﹣2|与2 6.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A.B.2 C.2 D.4 7.满足<x<的整数x是() A.﹣2,﹣1,0,1,2,3 B.﹣1,0,1,2 C.﹣2,﹣1,0,1,2,3 D.﹣1,0,1,2,3 8.若与|b+1|互为相反数,则的值为b﹣a= A.B. +1 C.﹣1 D.1﹣ 二、耐心填一填 9.比较下列实数的大小(在空格中填上>、<或=) ①;②;③. 10.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 11.的算术平方根是;1的立方根是;5的平方根是. 12.如图,在网格图中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则图中的△ABC的面积等于. 13.估算的值(误差小于1)应为. 14.写出一个无理数,使它与的积是有理数:.

15.化简: = . 16.我们知道黄老师又用计算器求得: = , = , = …,则计算 等于. 三、计算下列各题 17. 3×2. 18.计算:﹣2. 19.(﹣)2. 20.3﹣﹣.21.0+(﹣)﹣2﹣|5﹣|﹣2. 22.(+2)2009(﹣2)2010. 23.求x值:(x﹣1)2=25. 24.求x值:2x3=16. 四、解答下列各题 25.已知,a、b互为倒数,c、d互为相反数,求的值.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备 课 教 案 学校:调兵山市五中备课人:德刚 班级:八(3) 2012年9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在我们班上,两极分化问题很是严重,对优等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而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够掌握成绩不容乐观。为使学生学好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将实行因材施教策略。 二、教材容分析 本学期数学容包括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章《实数》,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第六章《一次函数》,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第一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第二章《实数》主要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本章的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主要容是生活中一些简单几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的主要容是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几种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形、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五章《位置的确定》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 第六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主要讲述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平均数和能找出中位数及众数。 三、教学目标要求 上半学期完成第一章到第四章第四节,下半学期完成第四章第五节到本册教材结束。掌握平方根与立方根、实数、平面坐标系、一次函数、勾股定理、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并形成相应数学技能。在情感与价值观上认识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实事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在和谐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探究勤与思考大胆创新,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与素养。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 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运算,并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2. 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能够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掌握二次根式的化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 理解四边形及有关概念,掌握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 4. 理解相似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探索、四边形性质的探索、实数的概念、一次函数图象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探索、四边形性质的掌握一次函数图象及其应用的数形结合技能、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能力培养。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测试题

13{x x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期第一、二章测试卷 一、填空题 1.用不等式表示: (1) x 与5的差不小于x 的2倍: ; (2)a 与b 两数和的平方不可能大于3: . 2.请写出解集为3x <的不等式: .(写出一个即可) 3.不等式930x ->的非负整数解是 . 4.已知点P (m -3,m +1)在第一象限,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5.如果1”、“<”或“=”) 6.将–x 4–3x 2+x 提取公因式–x 后,剩下的因式是 . 7.因式分解:a 2b –4b = . 8.小明用100元钱去购买笔记本和钢笔共30件,如果每支钢笔5元,每本笔记本2元,那么小明最多能买 支钢笔. 9.若4a 4–ka 2b +25b 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 . 10.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m 2+24mn +16n 2,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 11.已知x –3y=3,则=+-22323 1y xy x . 12.已知2k -3 x 2+2k >1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那么k= ,不等式的解集是 13.函数y =kx +b (k 、b 为常数,k ≠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 的不等式kx+b>0的解集为 . 二、选择题 14.已知x y >,则下列不等式不成立的是 ( ). A .66x y ->- B .33x y > C .22x y -<- D .3636x y -+>-+ 15.将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应是( ). A 16.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a 2–4a +5=a (a –4)+5 B .(x +3)(x +2)=x 2+5x +6 C .a 2–9b 2=(a +3b )(a –3b ) D .(x +3)(x –1)+1=x 2+2x +2 17.下列各组代数式中没有公因式的是( ) A C B D

2016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

2016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 2016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汇总(北师大版) 认识无理数知识点: 1.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限小数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 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只有无 限不循环的小数才是无理数。 2.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负无理数和零。受思维习 惯的影响,有些同学错误认为正无理数与负无理数之间 应有零,零也是无理数,其实零是一个有理数,因此, 无理数只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两类。 3.带根号的数是无理数。是有理数2,是有理数-2,可见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 4.无理数是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是无理数,但并 不是用根号形式表示的,再如: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亦为不带根号的无理数。 5.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无理数并非由开方的 结果来定义的,事实上,如,0.232232223,等无理数,都不是由开方得到的。 6.两个无理数的和、差、积、商仍是无理数。两个 无理数的和,差,积,商不一定是无理数,如:等都是

有理数。 7.无理数与有理数的乘积是无理数。这种说法是错 误的!由等似乎易见无理数与有理数的积是无理数,就 下肯定结论,错了!如等足以推翻以上结论。8.有些无 理数是分数。因为分数属于有理数,且无理数与有理数 是两类不同的数,所以说,无理数不可能写成分数,当然,有些无理数可以借助分数线来表示。如,但一定要注意它并不是分数。 9.无理数比有理数少。这种说法错误,无理数在人 们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少一些,但并不是说无理数就少 一些,我们平常的计算中没有特别需要时,习惯地把一 些无理数按要求通过取近似值的方法用有理数来表示, 这样似乎就觉得使用无理数少一些,实际上,无理数也 有无限个且比有理数多得多。 10.一个无理数的平方一定是有理数。这种说法错误,不要误认为只有等无理数,如等也是无理数,显然等不是有理数。 平方根知识点: 显然,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平方根的一个,那么就可 以及时的根据相反数的概念得到它的另一个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负数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开平方,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