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关系研究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 1-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0015919191.html,/journal/ap

https://www.doczj.com/doc/0015919191.html,/10.12677/ap.2016.61001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 and

Self-Confidence

Panpan Yang, Weihong W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Dec. 16th, 2015; accepted: Jan. 4th, 2016; published: Jan. 7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001591919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elf-confidence is a very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is paper adopts a Parenting Style scale and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in Xi’an investig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way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self-confidence, and to ex-plore a good way of family nurture to set up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Keywords

Self-Confidence, Parenting Style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关系研究

杨盼盼,王卫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16年1月4日;发布日期:2016年1月7日

摘要

自信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本文通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和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对西安在校

杨盼盼,王卫红

大学生进行调查,试图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来树立和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

自信心,教养方式

1. 引言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计。它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具体表现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并且相信自己。有研究表明自信心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呈紧密相关(吴春文,2010)。

自信心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激发大学生的意志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大学生取得成功有很大影响(佟燕燕,2007)。

自信这一人格特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教养方式就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是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家庭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是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顾明远等人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邹玉龙,2011)。总体上可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的教养观念、行为、态度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它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能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不同的学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我国大陆有的学者将家庭教养方式表述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分歧型等(关颖,1994)。鲍德温将其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依恋—干涉两个维度。鲍姆林德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他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个性的形成并非由父母的某个行为维度决定,而是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本文针对大学生的自信心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展开调查,从而验证其自信心的强弱与父母教养方式到底有无相关,父母在教养方式上的不同对大学生自信心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另外再探讨何种教养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水平。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文以西安五所高校学生(其中一本学校一所,二本学校四所)350名为被试,有效被试为300名,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68人,生源地为城市的有213人,农村的有87人。平均年龄22.2岁。

2.2. 研究工具

2.2.1. 罗森伯格的自信心量表

罗森伯格的自信心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制订,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测量个人自信心的量表。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作为单维测验量表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已成为评价其他新测验的校标(汪向东等,1993),SES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19。它共有10个测题,以四级评分,1代表“很不同意”,2代表“同意”,3代表“同意”,4代表“很同意”。得分在10~40分之间。得分分为四个等级。10~15分为自卑者,16~25分为自我感觉平常者,26~35分为自

杨盼盼,王卫红者,36~40分为超级自信者。

2.2.2.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 1990),本量表共66题,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因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度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母亲偏爱被试。具体测查是由被试者凭借记忆印象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1~4分) 4点评分。该量表含父亲分量表6个,由58个条目组成,母亲分量表5个,由57个条目组成,用以了解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1993年由岳冬梅修订出中文版(岳冬梅,1993)。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88~0.46,分半信度系数在0.50~0.91之间。

2.3. 施测方式

由本人来担任主试,给被试说明填写方式并予以知道,提醒他们认真作答。在确认所有人都明白后进行填写,并给与充分的作答时间。

2.4. 数据的处理和统计

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自信心水平分析。

3.1.1. 大学生自信心的结果分析

表1结果表明,有1.2%的大学生属于自信心超强者,40%的大学生属于自信心较强,21%属于自信心中等水平,18%属于自信心较弱的水平。证明了确实有一部分大学生自信心水平不足。

(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自信心结果分析

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生和女生的自信心得分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男生自信心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见表2)。

(2)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家庭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上的比较。

由表3可知,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两个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在父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干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严厉惩罚几个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且差异显著。

(3) 大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a) 对各个因子与自信心作相关分析

表4数据反映了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之间的关系。由表4得知大学生的自信心得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在0.05水平上成非常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拒绝否,母亲的拒绝否认成正相关。与父亲的惩罚严厉,母亲的严厉惩罚,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成相关。与母亲的偏爱被试,母亲偏爱被试成正相关,这点与其他研究结果不一致。

b)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自信心的回归分析

通过前面的相关分析中,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相关显著,为了进一步探讨母亲温暖理解对自信心的影响作用,以母亲温暖理解为自变量,自信心为因变量,运用ENTER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母亲温暖理解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如表5。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对大学生自信心有着显著预测作用。

(4) 经过事后检验,自信心强弱水平在这两个因子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自信心强与中等水平在父

杨盼盼,王卫红

Table 1.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elf-confidence

表1. 大学生自信心等级分布

等级自信心超强自信心强自信心中等自信心弱

比例 1.2% 60% 21% 18% Table 2. Confidence scor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enders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信心得分

性别自信得分

男生27.75 ± 15.9

女生24.22 ± 17.9

t值?1.58

Table 3.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family upbringing

表3. 大学生自信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M ± SD)

组别父情感温暖理解父严厉惩罚父过分干涉父偏爱被试父否认拒绝父过分保护男52.27 ± 66.75 19.13 ± 48.28 21.73 ± 15.377 11.44 ± 7.96 11.35 ± 16.51 11.30 ± 8.79 女59.31 ± 7.478 16.66 ± 25.05 20.68 ± 13.39 11.75 ± 9.79 9.34 ± 6.47 10.96 ± 5.79 t ?0.59* 2.057* 1.39*?0.47 2.98 0.67

组别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度保护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母亲偏爱被试

男58.32 ± 92.14 37.76 ± 45.70 14.92 ± 24.14 15.44 ± 30.30 11.57 ± 6.91

女58.04 ± 69.10 35.16 ± 36.75 12.38 ± 14.77 12.04 ± 12.18 13.23 ± 17.08

t 0.15 2.025* 2.876* 3.685*?2.00*注:*p < 0.05,p < 0.01。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parenting style

表4.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与自信心关系的相关分析(r)

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系数

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0.301**

父亲的严厉惩罚?0.123

父亲的过分干涉?0.065

父亲的偏爱被试0.069

父亲的拒绝否认0.182

父亲的过度保护?0.156

母亲的感情温暖理解0.386**

母亲的过度干涉0.049

母亲的拒绝否认0.207

母亲的严厉惩罚?0.163

母亲的偏爱被试0.017

注:*p < 0.05,**p < 0.01,***p < 0.001。

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两个因子上均达到显著水平。

(5) 由表6得出:在偏爱被试因子上,父母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别。而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

杨盼盼,王卫红Table 5.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family parenting style

表5. 家庭教养方式对自信心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β变量多元相关系数R 决定系数R2增加解释量ΔR2 F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0.169 0.296 0.149 0.140 15.7 Table 6.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parenting style

表6. 父母教养方式中相同因子得分比较

家庭教养方式t

情感温暖理解0.02

严厉惩罚0.00

过分干涉保护0.01

偏爱被试0.73

拒绝否认0.01

注:p < 0.05表示差异显著,p < 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

拒绝否认和过度干涉四个因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比父亲更容易表现出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干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

4. 分析与讨论

4.1. 自信心水平概况

大部分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极少数处于两级状态,即不自信者和超级自信者。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自信心水平良好,一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大学生中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此原因可能是:

(1) 归因方式不当。归因是人们在体验成功和失败时,从结果寻找内在动力因素。部分不自信的大学生常内归因,把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这样会更加怀疑自己。而成功的原因归于外在的因素,而不是自身因素,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这样会削弱大学生的自信心。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自信心的形成。

(3) 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目标定的太高太远,然而现实却并非如自己这预期,这样容易在现实中受挫,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拒绝接纳自己。

(4) 自我评价不客观。缺乏自信的大学生,往往对自我的评价是消极的,往往只看见自身的缺点,并无限扩大,长久下来,会影响自信心的发展。

4.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自信心存在差异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自信心存在差异,男生自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女生。其原因有:第一,男性有虚荣心,容易高估自己的实力;第二,中国文化背景下,仍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女两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国内研究者认为是社会重男轻女意识和学校教育的性别偏差阻碍了女性自信的发展(车丽萍,2002a, b),第三,两性生理差别则使女生在运动方面不及男生优秀,因而自信心也不及男生(张志君,2011)。

4.3. 大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各个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

在对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男女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原因可能在于:其一,

杨盼盼,王卫红

异性父母会比同性父母对待子女更温柔,更疼爱;其二,传统观念认为女生比男生更温顺,比较脆弱,所以父亲对待女孩比男孩更包容,温柔,更温暖。其三,社会对女孩的要求相对男孩较低,父母则希望男孩能做成大事,所以父母更更能理解包容女孩。

4.4. 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成显著相关。

(1)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指数高,孩子的自信心水平高。

(2) 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两个因子得分高,自信心水平偏低。

(3) 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数据分析,由表6可知,除了偏爱被试因子,父母在其它因子的得分上存

在显著差异,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母亲对待子女较父亲更为慈祥,关怀,理解和保护,而父亲对待子女的更为严厉,民主。这与男女两性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个性有一定的关系,女性表达感情更为直接,而男性在表达感情方面更为木讷和内敛。

(4) 在表4的结果中,自信心得分与母亲偏爱被试,父亲偏爱被试成正相关,与其它一下研究结论不

一致。这一点,可能与问卷此因子的答题率有关,导致结果偏差。

上述发现与Nielson & Matha、Kawas等人的研究结论有较大的一致性(Nielson et al., 1994)。总之,在家庭中如果父母采取不良的教养方式越多,向子女表达的负性情绪越多,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也越低。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所以改变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提高青少年自信心水平的最佳途径之一。

5. 应对策略及建议

5.1. 大学生自我教育方面的途径

(1) 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自我评价(于天红,2003)。要改变自卑心态,首先必须要改

变原来对自己的片面的认识,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应该认识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其次要积极地悦纳自己、肯定自己、要接受现在的自己,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2) 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刺激过程,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的

积极性。自信要从喜欢自己开始,做到喜欢自己,要用积极地心理暗示,如凡事都用“我能行”、“我一定行”等来鼓励自己。喜欢自己就会保持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就有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境,就能拥有自信和力量。

(3) 进行归因训练。同样一件事情,由于归因不同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同。对成功的事情,如果把它归

因于自身以外的因素,如运气等,那么即是成功也很难提升个体的自信心;而对于失败,若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如能力等,那么自信心水平必然削弱。归因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大学生自己要学者分析自己成败的原因,进行积极地归因、客观的自我评价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4)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自信来源于能力,能力来自实践(刘瑞敏,李志霞,2010)。大学生的

腼腆和胆怯的心理,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公开场合中表现出来的,而克服这种心理也必须将自己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去证明自己。所以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5.2. 家庭教养方面的途径

(1) 选择有利于培养子女自信心的父母教养方式。

第一,父母应经常给予子女温暖和理解,常说一些鼓励的话,如“我相信你可以的”或“你一定可以做好的”之类的话。

杨盼盼,王卫红

第二,要宽容子女的过错,让子女感受到来自家庭的信任,支持,关怀和温暖。

第三,给予子女更多的自由,特别是给予子女更多的选择,多让子女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

第四,要用客观和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子女,不要总是纠结于子女过去的错误上,人都是会有改变的。

第五,父母不应该过分地干预子女的生活和选择,父母应该作为引导者给予子女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去体验生活,探索自己的人生。

(2) 改变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父母要改变过去“打是亲骂是爱”和“不打不成器”这样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种观点对子女的自信水平和人格的形成有着消极的影响。父母应该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父母应该以尊重、真诚和悦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子女,平等的对待子女,把他们当做和自己一样的成人来看待。

(3) 在生活中注意使子女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人的个性存在着差异,每个人所擅长的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成功目标也是不同而且是多样的。在教育中要让子女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体验的人一般会感到愉快,振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有一些子女有自己优势的地方被父母遗忘,当他们收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时,就会充满了成功的喜悦,甚至会由此改变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4) 树立正确的榜样。根据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间接的经验。人们大部分的知识经验都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有类似特征的榜样获得成功时,就会增强其自信心。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应该重视榜样对大学生自信心的作用,父母应该起好榜样的作用,通过正确和充满自信的做法会感染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做事坚定自信不犹豫,子女也会敬佩父母,向父母学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车丽萍(2002a). 国外关于自信的研究综述. 心理学科学进展,12, 418-424.

车丽萍(2002b). 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博士论文, 西南师范大学, 重庆.

关颖(1994).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 天津社会科学,4, 107-110.

刘瑞敏, 李志霞(2010). 培养大学生自信心途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60-61.

佟燕燕(2007). 大学生自信心及其培养.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12, 60-61.

汪向东, 委益富, 于欣(1993). 自信信心量表.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251-252.

于天红(2003). 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其自信心培养.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0, 46-47.

岳冬梅(1993). 父母教育方式评定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122-129.

张志君(2001). 大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安康学院院报,4, 27-30.

邹玉龙(2011).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赤峰学院院报,1, 145-146.

Nielson D. M., Metha (1994). Parental Behavior and Adolescent Self-Esteem in Elinnieal and None Lineal Group. 525-542.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第32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Vol.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09-05-24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王春杰,王卓健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对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各因素的影响力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以及提高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缺乏,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测评工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2-0117-03 The Research on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ANG Chun-Jie, WANG Zhuo-J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from important sides of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hich are concept, eval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o 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lacks in current study .Main three points: measurement tools for localization; in-deepth analysis about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improving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The discussions are identified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hildren; parental patternts of preschoolers; measurement tools; influential factors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期的教育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人的整个一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损害,以后的岁月中,他将用出‘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他的发展所造成的阻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当儿童年幼时父母教育不当,等于‘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投下了毒药’,‘把邪恶的种子向儿童注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的成长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因此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1 幼儿及幼儿期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在界定幼儿期的时间跨度上基本相同。黄希庭对幼儿期的解释为:幼儿期即儿童正式入学前的一段时期,年龄从3岁至6、7岁,是儿童上幼儿园的时期[1]。林崇德认为:幼儿期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2]。国外的学者就幼儿期的界定,更多地把它作为儿童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弗洛伊德提出个性发展的性器期(3-6岁)[3];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的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又叫游戏期阶段(3-6岁)[2]。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是父母自身素质的反映。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5]、“养育方式”[6],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7]。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有研究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 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通过“响应程度”和“要求程度”两个维度把家庭教育模式分为四类——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 响应程度:即父母给予孩子爱、接纳和支持的程度,父母能否对孩子表达爱,对孩子的需要敏感的程度。响应程度高的父母会经常微笑地面对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流他们喜欢和欣赏的事物。响应程度低的父母则经常忽视、拒绝和批评孩子。 要求程度:即父母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指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 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各种积极的发展结果相关。权威型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执行他们的要求,喜欢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一起商讨制定规则并遵守之。这样的家长往往能培养出能力较强且适应性较好的孩子。 鲍姆林德的这一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儿童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关爱还需要适当的限制。 四种教养方式具体如下: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 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 同时,他们并不缺乏应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接纳孩子的观点,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在权威型父母合理、民主的教养之下,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交流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权威”二字是翻译过来的,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汉语中的“权威”的含义。汉语的“权威”一词,往往与“威严”“权力”“服从”联系在一起。这里的“权威型”更像我们所理解的“良师益友”。 二、独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高要求、低反应。 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会提出很多规则,期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他们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儿童顺从。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他们的权威。 父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自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我们这一代人不少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里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有不少出自这类家庭。记得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时,分析神经症的案例里,几乎都有相似的一条:童年时期父母过于严厉。高压之下情绪易出问题。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高反应。 即我们说的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要求,不会密切监控孩子的行为。他们对孩子有求心应,孩子得到太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溺爱下的孩子会形成依赖、任性、冲动、幼稚、没有恒心、不能吃苦、不能体谅别人等不良的人格品质。 这也是今天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容易出现的,最后自食恶果的还是家长。 四、忽略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低要求、低反应。 也称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或者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缺少教育。在感情上也表现得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要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 这是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教养类型下成长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容易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易于发怒等问题,常发展为行为失调,课堂表现非常差。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孩子有可能成为充满敌意、自私、叛逆的青少年,他们缺少远大的目标,易出现如酗酒、逃学等反社会行为,甚至多种犯罪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学期末作业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08应用心理学A班 姓名:陈丽萍 学号:08401030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情绪研究综述 摘要综合近十年来心理学关于家庭教养的种类、方式对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等的研究,对于家庭教养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儿童的认知、情绪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情绪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它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他认为在家庭内部,温暖和控制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Bauin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 (l)专制型: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2)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3)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很多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 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概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家庭教育方式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个性发展民主型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Xu Hui, 张建新, Zhang Meiling, Xu Hui, Zhang Jianxin, Zhang Meil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8,31(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Sears R R;Maccoby E E;Levtn H Patterns of chad rearing 1957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1998(06) 4.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1998(04) 5.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03) 6.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1971(01) 7.Joan E-Crmec;Hugh L ytton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1988 8.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1996(04) 9.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998(21) 10.D.Baumrind Patterns of Pareb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my 2005 1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ences by,nature and design 1979 1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2)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3)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 16.徐慧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红艳.王洋.WANG Hong-yan.WANG Yang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引证文献(23条) 1.张燕家庭教育类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3(25) 2.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于鹏.汤明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控制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23) 4.朱立萍.李升伟.赵炳富对0-3岁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5) 5.刘愫.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10) 6.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9(5)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 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 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 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

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权威型"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2、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不可以成喜、以败悲。 4、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定之规,这需要做父母在日常生活之中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及时的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自己的教养方式,通过学习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来寻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孩子是不断发展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就是继续完善自我的过程。 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年级______ 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请您努力回想小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圈选出适合的答案。 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 1.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 事。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 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 与我家庭其他成员相比,父母更宠爱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爱。父 1 2 3 4 母 1 2 3 4 5. 即使是很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6. 父母总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使我成为出类拔 萃父 1 2 3 4 的人。母 1 2 3 4 7. 我觉得父母允许我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 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8. 父母能让我得到家庭其他成员得不到的东 西。父 1 2 3 4 母 1 2 3 4 9. 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公平的、恰当 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厉。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1. 父母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 子。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2. 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它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 为父 1 2 3 4 他们害怕我会出 事。母 1 2 3 4 13. 在我小时候,父母曾当着别人面打我或训斥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4. 父母总是很关注我晚上干什 么。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5.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在尽量鼓励 我,父 1 2 3 4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担任起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弗洛姆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是通过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由此可见,家庭对幼儿性格影响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媒介,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为其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心理需要。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一、家庭教养方式和性格的界定 根据资料表明:“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也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规中传递体现。 性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帼眉教授认为:“性格主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性格形成起源于婴幼儿期的生活。每位父母都以自己独特的教

养方式教养幼儿,使幼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幼儿的性格特征。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作用,它与幼儿的性格有密切联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据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可分为常见的以下几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严厉型、保护型、型这五种类型。(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及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1、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 (1)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听自己的,并用权利强制孩子听自己的,孩子没有绝对的自由,父母已经为孩子勾画出了他们“理想”的蓝图,只要孩子照做就行了,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永远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温暖少、强制作风比较多、批评多于表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两代人之间有一层隔阂,有一条代沟。实际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并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家长的所有做法。 (2)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这种类型的父母们,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可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原因。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不会给您带来任何不利影响。真诚地感谢您的合作! 在回答问卷之前,请您认真阅读下面的指导语: 问卷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1、2;3、4四个等级。请您分别在最适合您父亲和您母亲的等级数字上面选择并打“√”。每题只准选一个答案。您父亲和母亲对您的教 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您实事求是地分别回答。 如果您幼小时候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如果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关的题目可以不答。 您的性别是: 1男 2女 您的年级: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您的生源地: 1农村 2小城镇 3大城市 您的专业类别:1文史类2理工类3艺体类 你与父母一起生活到_____岁。 父亲是否健在:1.是 2.否(或在您_岁时去世) 母亲是否健在:1.是 2.否(或在您_岁时去世) 父母是否离异:1.是 2.否在您_岁时离异 父亲文化程度:1.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 2.中专(包括高中) 3.初中 4.小学 父亲职业: 1.工人 2.农民 3.知识分子 4.干部 母亲文化程度:1.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 2.中专(包括高中) 3.初中 4.小学 母亲职业: 1.工人 2.农民 3.知识分子 4.干部 下面举例说明每个题目回答的方法: 题目父母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父母常常打您吗?父 1.√ 2. 3. 4. 母 1. 2.√ 3. 4. 题号题目父母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1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 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 与我的兄弟姐妹相比,父母更宠爱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的小编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合理管束;赏识孩子、适当期望;感受关爱,适当挫折;平等沟通,循循善诱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个性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专制性或自由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研究论证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家庭教养中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现根据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 1.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 2. 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 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综述 家庭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因此,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影响亲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检索功能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自200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的内容与要求最后筛选出30余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国内研究综述 王化丽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主要特点:(1)在儿童发展观方面,家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认识得较深刻,家长的儿童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比较一致的;(2)在人才观方面,家长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认识与评价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传统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3)在教子观方面,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多数家长改变了“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并且意识到了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4)在亲子观方面,多数家长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5)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认识较为深入和全面,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而且更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研究者李娟研究了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对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观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对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农村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董莉,陈尚宝等者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性别、收入和父母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影响,但是儿童的性别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大。王云峰,冯维在亲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大陆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甚少,而且在行为深层机制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王中会等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杨丽珠考察了中国城市中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类型及其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分析认为家庭教育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刘文等研究发现,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放任性和溺爱性上有显著差异,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3~5 岁高活动性女孩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矛盾性。 王云峰等认为“亲子关系”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不仅强调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强调亲子关系的双向性,明确了亲子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研究者闰丹凤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教育控制源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密切相关。何晶对不同文化水平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亲子关系就越好。王玲凤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 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 式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四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早在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性和反应性。要求性指的是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和蔼接受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专制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有较好表现,比较听话、守纪律。放纵型的家长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不很关心,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以上四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应在这时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长大一些时,家长应及时听取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随着父母影响儿童的单向决定观向亲子双向互动观转变,以及人类发展生态理论模型的兴起,随着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现场化、数学化,家庭教养方式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家庭、对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历程入手,概括其研究特征,并就其发展趋势和原因作出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缘起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笔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其实,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从父母对儿童行为规范的传递中体现。儿童一出生,首先是作为一个生物个体而存在,其最基本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长时间的精心护理、照料。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由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这意味着儿童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技能,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最终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切同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的引导、教育。因此,将Parenting pattern这一英文中表示父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的短语译成“教养方式”最贴切,它全面地涵盖了上述两个同时进行的层面。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家庭教养方式之所以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与心理学对人的社会化研究有密切关系。一个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儿童如何形成同其所处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相类似的情感和行动的所有那些过程,即社会化,被视为儿童发展的核心。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许多群体或作用力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人格及社会化等方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发展;儿童教育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早期父母教养方式被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而现在的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综合体。本文重在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及社会化发展三方面来综合考察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的作用。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①张丽华等指出,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不一致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起消极作用。②王燕等人发现,父母的专制型教养风格会 ①张丽华, 杨丽珠, 宋芳. 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 ②王燕, 张雷等. 自我概念在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与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07,13(1).

抑制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使儿童在诸多领域的自我接纳和评价水平降低。③赵静波等研究了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发现优等生与差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偏爱温暖与理解,后者偏爱惩罚与干涉。而这种差异引起的结果是,优等生有信任与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他们厌学,缺乏信心。④方平等人发现,权威型教养有利于子女掌握目标,有利于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专制型和放任型反之。⑤谷传华、陈会昌等通过历史测量学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考察显示,在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总体上占主要地位,显然,这种教养方式与家庭秩序性较强,亲密度较高以及高度重视伦理和成就等家庭环境特点是一致的,这一点与西方不同。总体来看,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创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的学业自信,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并且民主、鼓励、宽容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发展,而专制、溺爱、忽视则会造成社会退缩、任性等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人格发展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⑥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 ③赵静波, 梁军林. 初中生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 ④方平, 熊端琴, 郭春彦.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 ⑤谷传华, 陈会昌, 许晶晶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 ⑥钱铭怡, 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