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三 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三 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三  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三  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三、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一、实验目的:

学习蛙类心脏活动曲线的描记方法,验证心动周期中心脏兴奋性变化的规律及有效不应期长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心肌舒张早期以后,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同正常节律兴奋到达之前,有效不应期后,给心脏施加一个合适刺激就能引起一次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也有一个较长的不应期,因此,如果下一次到达时,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肌收缩,这样,期前收缩结束后到第二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前往往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三、实验步骤

1.动物准备取蟾蜍,破坏脑和脊髓,仰卧位固定于蛙板上。

2.手术

⑴从剑突下将胸部皮肤向上剪开(或剪掉),再剪掉胸骨,打开心包,暴露心脏。

⑵将有联机的蛙心夹在心室舒张期夹住心尖,蛙心夹的线头连至张力换能器的悬梁臂上。此线应有一定的紧张度。将刺激电极固定于万能支台,使其两极与心室接触。

3.连接实验仪器装置张力换能器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第一通道(亦可选择其它通道)。刺激电极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刺

激输出相连。

4.蟾蜍心室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观察打开计算机,启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点击菜单中的信号输入,在一通道选张力。在实验项目中选循环实验,并在“子菜单”中选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5.描记正常蛙心的搏动曲线,曲线上升支代表心缩期,下降支代表心舒期。

6.选择一适当的刺激强度,分别在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中期和晚期对心室施加同样的电刺激,观察心搏曲线有何变化。注意每刺激一次,须等心室恢复正常跳动后再给下一次刺激。

四、实验结果:

(1)用中等强度(2-3V)的单个阈上刺激分别刺激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前者不出现期前收缩;后者出现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A

五、实验结果分析

心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此期间将不会接受任何新的刺激,产生新兴奋,只有进入舒张期后才能接受新的刺激,所以不会出现复合收缩的现象,也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只能是一次次舒、缩交替的单收缩。如果在一次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后、正常的窦性节律到来之前,心肌受到一次额外的刺激(可能是人为的或来自窦房结以外的病理刺激),心室可产生一次窦性节律以外的收缩活动,由于这次收缩发生在正常节律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也有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收缩后的,来自窦房结的兴奋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时,这次兴奋将不能引起心室收缩,必须等到下次窦性兴奋到来时才能发生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这就是代偿间歇。

六、注意事项

1.破坏蟾蜍脑和脊髓要完全。

2.蛙心夹与张力换能器间的联机应有一定的紧张度。

3.注意滴加任氏液,以保持蛙心适宜的环境。

实验报告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实验报告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篇一: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实验报告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学习两栖类动物手术的实验操作 2.学习泰盟软件的使用方法 3.进一步了解心肌电兴奋性的特点,观察前期收缩与代偿间歇 二、实验对象:蟾蜍 三、实验原理:略 四、实验步骤:略 五、实验结果: 图1.心肌收缩曲线 图2.蟾蜍心室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示意图 图解: 图1所示为蟾蜍心肌收缩曲线,青色图标表示额外刺激.由图可知,当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 (收缩期+舒张早期)内不引起反应;当刺激落在相对

不应期内引起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1)Ab段--表示心肌正常收缩时间:1.22s(注:平均时间)2)ec(:实验报告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段--早搏时间:0.65s 3)cFD段-代偿间歇:1.95s 图2所示为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心肌细胞在相对不应期接受刺激产生的期前兴奋,可引起一次提前于正常收缩的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称为期前收缩;若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心室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会出现一次兴奋“脱失”,需待下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能恢复正常的节律性收缩,因此在前期收缩之后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六、讨论与分析 问题:是不是有期前收缩就一定有代偿间歇? 答:有期前收缩不一定会出现代偿性间歇。如果心律较慢,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也可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才传到心室,在这种情况下,代偿间歇就不会出现。 篇二:实验三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三、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一、实验目的: 学习蛙类心脏活动曲线的描记方法,验证心动周期中心脏兴奋性变化的规律及有效不应期长的特点。

心肺复苏总结

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通过此次培训,大部分村医都明白了心肺复苏的抢救技术,临床实际操作要领,以及在临床实际工作当中如何判断心脏骤停,如何正确的使用心肺复苏技术。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所以在某些意外事故中,如触电、溺水、脑血管和心血管意外,一旦发现心跳呼吸停止,首要的抢救措施就是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以保持有效通气和血液循环,保证重要脏器的氧气供应。在常温下,人缺氧4—6分钟就会引起死亡。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有效呼吸,以挽救其生命。抢救的成功与否还与急救员的抢救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每个人都要掌握心肺复苏的技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病人抢救归来,保证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心肺复苏 = 胸外心脏按压(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后续的专业用药。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一定是时间(4-5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抢救前应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在现实的工作如果发生因触电等而造成心跳停止着,不要害怕,

不要紧张,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实施心肺复苏,挽救生命。应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要将电源切断,向上级汇报,然后组织人员实施抢救,将患者摆放在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若要在床上进行抢救,应在患者背部垫以硬板。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两腿与肩同宽,跪贴于(或站立于)其肩、胸部旁。 2、解开患者衣物暴露前胸,使能快速找准位置。 3、打开口腔,若有异物,将病人头部偏向一侧,用手指钩出,有假齿松动的应将其取出。 4、开放气道,可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实施抢救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抬起下颌,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 5、判断是否有呼吸,将脸颊靠近患者口鼻约3厘米,用眼观察胸部是否起伏,耳听是否有呼吸声,面颊感觉有无呼吸气流,判断时间5~10秒钟,无呼吸准备人工呼吸。 6、人工呼吸。对口不能张开、口部受伤者可用口对鼻呼吸法; 7、检查脉搏,触摸患者颈动脉,用5~10秒钟判断有无脉搏,无脉搏立即胸外心脏按压。注意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过重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

实验三 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三、蛙类心脏的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一、实验目的: 学习蛙类心脏活动曲线的描记方法,验证心动周期中心脏兴奋性变化的规律及有效不应期长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心肌舒张早期以后,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同正常节律兴奋到达之前,有效不应期后,给心脏施加一个合适刺激就能引起一次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也有一个较长的不应期,因此,如果下一次到达时,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肌收缩,这样,期前收缩结束后到第二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前往往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三、实验步骤 1.动物准备取蟾蜍,破坏脑和脊髓,仰卧位固定于蛙板上。 2.手术 ⑴从剑突下将胸部皮肤向上剪开(或剪掉),再剪掉胸骨,打开心包,暴露心脏。 ⑵将有联机的蛙心夹在心室舒张期夹住心尖,蛙心夹的线头连至张力换能器的悬梁臂上。此线应有一定的紧张度。将刺激电极固定于万能支台,使其两极与心室接触。 3.连接实验仪器装置张力换能器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第一通道(亦可选择其它通道)。刺激电极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刺

激输出相连。 4.蟾蜍心室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观察打开计算机,启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点击菜单中的信号输入,在一通道选张力。在实验项目中选循环实验,并在“子菜单”中选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5.描记正常蛙心的搏动曲线,曲线上升支代表心缩期,下降支代表心舒期。 6.选择一适当的刺激强度,分别在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中期和晚期对心室施加同样的电刺激,观察心搏曲线有何变化。注意每刺激一次,须等心室恢复正常跳动后再给下一次刺激。 四、实验结果: (1)用中等强度(2-3V)的单个阈上刺激分别刺激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前者不出现期前收缩;后者出现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A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题目: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一.实验目的: 学习在体蛙心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 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验证心肌有效不应期特 别长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 心肌细胞在发生兴奋之后,膜电位变化,Na+通道经历激活、失活和复活过程,其兴奋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长期。心肌细胞有效 不应期特别长,在此期中,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细胞兴奋而收缩。在 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额外”刺激,或 窦房结以外传来“异常”兴奋,就可引起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当正常窦房结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心室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时,不能引起 心室兴奋和收缩,出现一次兴奋“脱失”,需待下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 才能恢复到正常的节律性收缩。因此,在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 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三.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牛蛙 2. 器材与药品,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张力换能器,刺激电极,铁支架,双凹夹,蛙 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蛙钉,蛙心夹,棉线,滴管,任氏液。 四. 实验步骤: 1.坏蟾蜍脑和脊髓,打开胸腔,剪开心包,暴露心脏。 2.固定蛙心及实验仪器。 3.使用计算机系统完成观察及记录实验数据。 五. 实验结论:

1.刺激落在收缩期,未引起反应;刺激落在舒张中晚期,引起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2.如果在一次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后、正常的窦性节律到来之前,心肌受到一次额外的刺激(可能是人为的或来自窦房结以外的病理刺激),心室可产生一次窦性节律以外的收缩活动,由于这次收缩发生在正常节律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也有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收缩后的,来自窦房结的兴奋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时,这次兴奋将不能引起心室收缩,必须等到下次窦性兴奋到来时才能发生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这就是代偿间歇。 六. 讨论与分析: 1.心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此期间将不会接受任何新的刺激,产生新兴奋,只有进入舒张期后才能接受新的刺激,所以不会出现复合收缩的现象,也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只能是一次次舒、缩交替的单收缩。如果在一次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后、正常的窦性节律到来之前,心肌受到一次额外的刺激(可能是人为的或来自窦房结以外的病理刺激),心室可产生一次窦性节律以外的收缩活动,由于这次收缩发生在正常节律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收缩。 2.收缩期给予刺激,是不能引起期前收缩的,因为心脏有比较长的绝对不应期,即使是阈上刺激也不能产生电兴奋和收缩。舒张期有可能引起收缩。因为绝对不应期过去了,在相对不应期,阈上刺激可以兴奋心肌细胞。 3.期前收缩也有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收缩后的,来自窦房结的兴奋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时,这次兴奋将不能引起心室收缩,必须等到下次窦性兴奋到来时才能发生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这就是代偿间歇。代偿间歇可以为零。在窦性心率较慢时,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也可在期间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才传到心室,在在这种情况下,代偿间歇将不会出现。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及蛙心灌流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及蛙心灌流

————————————————————————————————作者:————————————————————————————————日期: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及蛙心灌流 姓名: 学号: 班级: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心脏所作的反应,来验证心机兴奋性阶段性变化 的特征。 2.制作蛙类离体心脏模型,观察离体蛙心的活动情况。 3.观察各种理化因素对离体蛙类心脏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蟾蜍 2.器材:蛙类手术器械,玻璃分针,刺激电极,张力换能器,蛙心夹,铁支架,双凹夹,滴灌,蛙板, 蛙钉,毁髓针,蛙心插管,试管夹,棉线,烧杯,滑轮,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药品:任氏液,0.65%NaCl溶液,2%CaCl2溶液,1%KCl溶液,1:10000肾上腺素溶液,1:1000 00乙酰胆碱溶液。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1.毁髓 取蟾蜍一只,破坏脑和脊髓。 2.暴露心脏 将其仰卧固定于蛙板上,从剑突下将胸部皮肤向上剪开(或剪掉),然后剪掉胸骨,打 开心包,暴露心脏。 3.连接试验装置 1)将与张力换能器相连的蛙心夹在心室舒张期夹住心尖。 2)将刺激电极固定,使其两极与心室相接处,以不影响心室正常收缩和舒张为宜。 4.观察项目 1)描记正常蛙心的搏动曲线,分清曲线的收缩相和舒张相。 2)用中等强度的单个阈上刺激分别在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刺激心室,观察能否引起期前收 缩。 3)用同等强度的刺激在心室舒张早期之后刺激心室,观察有无期前收缩出现。 4)刺激如能引起期前收缩,观察其后是否出现代偿间歇。 二、蛙心灌流

诊断学实验

目录 第一篇体格检查报告 体格检查报告一:四大生命体征...........................................................................1 体格检查报告二:一般状态、皮肤粘膜、浅表淋巴结................................................2 体格检查报告三:头颈部检查..............................................................................4 体格检查报告四:胸廓、肺和胸膜........................................................................7 体格检查报告五:心脏和血管检查........................................................................9 体格检查报告六:腹部检查.................................................................................11 体格检查报告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12) 第二篇辅助检查报告 实验报告一:X线检查……………………………………………………………………………13 实验报告二:心电图检查…………………………………………………………………………15第一篇体格检查报告 检查报告一:四大生命体征 一、检查目标: 1、熟练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2、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及记录方法。 二、检查用物: 口表、酒精棉球、秒表、汞柱式血压计、听诊器。 三、检查步骤: (一)体温(腋测法): 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水银端放于腋窝顶部,用上臂将体温表紧紧夹住,测量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二)脉搏: 将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置于动脉表面(通常用两侧桡动脉),感知动脉管壁的起伏,以检查其速率、节律、大小、强弱及动脉壁的弹性等。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60~100次,节律整齐,强度相等,其速度和节律与心跳一致。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目的] 学习载体蛙心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前期收缩与代偿间歇,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验证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征。 [实验原理] 心肌细胞每发生一次兴奋,其兴奋性会发生一些列有规律的变化,那么岁末点位的变化,Na离子通道经历激活,失活和复活等过程,其兴奋性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改变: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长期。心肌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机械收缩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中,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的兴奋而收缩;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额外”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传来“异常”兴奋,就可以引起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称之为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如果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新式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便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出现一次兴奋脱失,需要待下一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能恢复正常的节律性收缩。因此,在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实验器材]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机械-电换能器,刺激电极,铁支架,双凹夹,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蛙钉,蛙心夹,棉线,滴管,任氏液,胶泥。 [实验步骤] 1.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将其仰卧在蛙板上,从剑突下向上呈V形剪开皮肤,提起 剑突,将粗剪刀伸入胸腔内,紧贴胸壁(避免损伤心脏和血管)沿中线打开胸腔, 剪掉胸骨。将两前肢向外拉开用蛙钉固定,尽量打开胸腔。用眼科镊提起心包膜, 并用眼科剪刀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 2.用蛙心夹在心室舒张期夹住心尖约1mm,将蛙心夹上线连与换能器感应片相连, 换能器连入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输入通道,刺激电极固定于铁支架上,并 使心室恰好处于刺激电极的两根极丝之间,无论心室收缩和舒张时,均能与两极 相接触,连接装置。 3.打开计算机,进入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操作界面,由菜单条实验项目,循环 实验,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4.观察项目。

心脏检查——触诊

二、触诊 心脏触诊除可进一步确定视诊检查发现的心尖搏动位置和心前区异常搏动的结果外,尚可发现心脏病特有的震颤及心包摩擦感。与视诊同时进行,能起互补效果。 触诊方法是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和中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单指指腹触诊(图2-5-25a,b)。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触诊除可进一步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外,尚可判断心尖或心前区的抬举性搏动。心尖区抬举性搏动是指心尖区徐缓、有力的搏动,可使手指尖端抬起且持续至第二心音开始,与此同时心尖搏动范围也增大,为左室肥厚的体征。而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抬举性搏动是右心室肥厚的可靠指征。对视诊所发现的心前区其他异常搏动也可运用触诊进一步确定或鉴别。另外,心尖搏动的触诊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患者结合听诊以确定第一、第二心音或收缩期、舒张期也有重要价值。 (二)震颤 震颤(thrill)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震颤的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涡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发现震颤后应首先确定部位及来源(瓣膜、大血管或间隔缺损),其次确定其处于心动周期中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最后分析其临床意义。 在一般情况下,震颤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病或狭窄性瓣膜病变,而瓣膜关闭不全时,则较少有震颤,仅在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时可触及震颤。除右心(三尖瓣及肺动脉瓣)所产生的震颤外,震颤在深呼气后较易触及。临床上凡触及震颤均可认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触诊有震颤者,多数也可所到响亮的杂音。但是,通常触诊对低频振动较敏感,而听诊对高频振动较敏感,对于某些低音调的舒张期杂音(如二尖瓣狭窄),可能该杂音不响亮或几乎听不到,听诊不够敏感,但触诊时仍可觉察到震颤,需引起注意。兹将不同部位与时相震颤的常见相关病变列于表2-5-10。 表2-5-10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部位时相常见病变 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主动脉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肺动脉狭窄 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室间隔缺损 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性动脉导管未闭 心尖区舒张期二尖瓣狭窄 心尖区收缩期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卢喜烈室性早搏的代偿间歇

卢喜烈室性早搏的代偿间歇 从室性早搏开始至下一基本心律的心搏之间的一段较长的间歇,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较短的联律间歇的代偿,称为代偿间歇( compensatory pause )。室性早搏代偿间歇的测量方法,自室性早搏的QRS 起点开始至下一个基本心搏的QRS 起点为止的一段时间。测量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加代偿间歇之和并与基本心律的周期作比较,可有助于了解室性早搏的代偿间歇的类型、对某些心律失常作出鉴别诊断等。 1 无代偿间歇室性早搏插于一个基本心律的心动周期之中者,称为无代偿间歇。心电图特征:室性早搏插一个窦律周期之中而不伴其后窦性心律的P—R 间期干 扰性延长。其联律间期加代偿间歇之和等于一个基本窦性心动周期( R—R 周期)。有时室性早搏可插入于房性或交界性逸搏心律周期中。一般说来,基本心律缓慢时,易发生插入性室性早搏。插入性室性早搏中的无代偿间歇反映了室性早搏未引起基本心律的节律重整。也未与基本心律的心搏的激动在房室结内发生干扰。 2 次等周期代偿间歇次等周期代偿间歇介于等周期代偿与无代偿间歇之间。心电图表现为室性早搏的代偿间歇短于一个基本心动周期,而联律间期加代偿间歇又长于一个基本心动周期。见于:①插入性室性早搏引起其后第一个窦性P —R间期干扰性延长;②室性早搏发生于窦性心律不齐的慢相。3 等周期代偿间

歇凡窦性早搏后代偿间歇等于一个基本心律的心动周期者,称为等周期代偿间歇。见于室性心律伴室性早搏、心室起搏心律伴室性早搏。基本心律起搏点与室性早搏起搏点彼此非常邻近,早搏一旦出现,迅速引起基本心律起搏点的节律顺延。室性早搏伴等周期代偿间歇的意义可有助于确定基本心律起搏点的部位。例如室性早搏伴等周期代偿,则基本心律是室性的,或者基本心律为室性,发生的早搏有等周期代偿间歇,则表明是早搏是室性的。 4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凡代偿间歇比基本心动周期长,而联律间期与代偿间歇之和又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者,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原因是,代偿间歇没有能够完全代偿已经缩短了的联律间期。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是基本心律在室性早搏影响下发生节律顺延的标志,即室性早搏激动引起基本心律起搏点重整。见于窦性心律并室性早搏、房性心律伴发室性早搏、交界性心律伴发室性早搏、心室起搏心律伴发室性早搏的例子中。室性早搏伴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比较少见。原因是室性早搏起搏点与基本心律起搏点相距较远,更不易通过室房传导到达基本心律起搏点。室性心律伴发室性早搏,两个起搏点相距较远时,也可发生不完全代偿间歇。 5 完全性代偿间歇凡联律间期与代偿间歇之和等于两倍基本心动周期者,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原因是,此代偿间歇期恰好完全代偿或弥补了缩短了的联律间期。大多数室性早搏表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形成完全性代偿间歇的原因:①基本心律起搏点与室性早搏起搏点相距较远,室性早搏侵入基本心律起搏点的

青蛙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康复2班实验小组:第三组姓名:卢锦锟实验日期:2015年9月29日 (一)实验项目:蛙类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的观察 (二)实验目的:学习在体蛙心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验证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征。 (三)基本原理:(要求对写出关键点) 心肌在经历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心肌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特点是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心动周期的整个收缩期甚至包括舒张早期。在此期中,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使之产生动作电位。此后为相对不应期,可对强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最后为超常期。后两期均发生在心肌的舒张期内。因此,在舒张期内(有的不包括舒张早期),给予心室一次阈上刺激,便可以在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心室之前,引起一次扩布性的兴奋和收缩,由于该兴奋和收缩发生在正常节律性兴奋之前,故称为“期前收缩”(亦称“早搏”)。而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到达时,心肌正好处于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因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此时心室停留舒张状态。直至下一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恢复正常的节律性收缩。这种期前收缩后出现的一次时间较长的舒张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四)实验主要设备和仪器、药品和用品(要求分类、简洁、清晰表述) 1、仪器设备: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铁架台,张力换能器,微调固定器,蛙类手术器械,娃心夹,刺激电极等; 2、药品用品:丝线,滴管,烧杯,任氏液,胶泥等; (五)实验的步骤与方法(列出主要步骤、方法要点) 1、动物手术:在体蛙心标本的制备 (1)破坏青蛙的脑和和脊髓:左手持青蛙(或蟾蜍),用食指下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右手持探针在头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皮肤,再将针折向前方插入颅腔,并左右移动捣毁脑组织;然后将探针退出至枕骨大孔出,将针尖向后,插入椎管捣毁脊髓。待其四肢肌肉僵直消失、肌肉松弛、反射消失、无自发运动,即表示脑、脊髓已完全破坏。 (2)制备蛙心标本:用玻璃分针轻轻挑起心脏,暴露心脏。左手持镊子,夹起心包膜,右手持组织剪,轻轻剪开心包膜,将心脏暴露。 2、实验装置连接 (1)用连线的蛙心夹于舒张期夹住心尖,将连线的另一端连接张力换能器并固定于铁架台上,张力换能器连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通道1。 (2)将刺激电极固定于铁架台上,使其两极与心室良好的接触,另一端连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

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 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 保持呼吸顺畅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特殊曲线波形

丙转氨酶!"#$%&’()谷氨酰转酞酶*+,$%&’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 !.01123%&’肌酐-4-01123%&’二氧化碳结合力.#/ *1123%&5给予保肝6保肾6保护心肌6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衡等治疗’腹痛消失’共治疗7!天痊愈出院5 8讨论 9:;9是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刺激宿主免疫系统’释放体液和细胞介质’发生炎症过敏反应的结果<*=5诊断标准<.=>体温?-4@或A-+@B心率?"#次%分’呼吸?-#次%分或二氧化碳分压A-.11C D B外周血白细胞记数?*.E*#"%&或A!E*#"%&或不成熟细胞所占比例?#/*#5此患者入院时肝功6肾功及心肌酶类均正常’入院后7天内持续静滴青霉素未见不良反应’故排除有原发病及青霉素过敏反应5符合上述诊断标准5其原因可能是与静脉输液过程中污染有关5防治>F*G严格无菌操作及严格检查药液质量6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防止致热原进入体内5F.G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5F-G对症治疗’寒战时适当加被或用热水袋保温5F!G抗过敏药物及糖皮质激素5F7G保护重要脏器5F+G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做细菌培养5 参考资料 <*=王质刚/重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研究*7*I*7./ <.=J2K L;M’J N3O;P’M L Q Q NR J’L S N3/T L U V K V S V2K W U2Q W X W V W N K Y2Q D V KU N V3Z Q L N K YD Z V Y L3V K L W U2Q S[L Z W L2U V K K2\N S V\L S[L Q N X V L W V KW L X W V W*+!!I*+!7/ 生理学实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特殊曲线波形 潘桂兰陈晓东庞东卫吕军 F包头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内蒙古包头#*!#!#G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P文章编号*##+),!#_F.##-G#.)#*!,)#. 利用在体蛙心描记]期前收缩代偿间歇^是生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本室在学生生理实验中已沿用多年5该实验能使学生很好地验证和巩固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和心肌有效不应期较长的特点5在多年的教学中’观察到几种比较特殊的心搏曲线波形’现报告如下5 ‘第一类 该曲线表现为在心搏舒张晚期给予单个电刺激’引起一个幅度较高的期前收缩’尔后的代偿间歇基线明显低于正常心搏曲线的舒张基线5在实验中曾多次描记出这样的曲线波形5其原因尚不清楚F图*G5 8第二类 在心搏收缩期末给予单个电刺激’引发了期前收缩代偿间歇F图.)P’J G5在给予连续刺激时F*4次%秒G’出现了类似骨骼肌的不完全强直收缩的锯齿波F图.)M G5姚泰主编第7版a生理学b教材第"#页’关于]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的描述>]心肌有效不应期很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因此’心肌没有复 收稿日期>.##-c#7c#4 作者简介>潘桂兰F*"7,)G’女’河北省安新县人’大学’教授5合现象’不会发生强直收缩^5而我们在实验中却在收缩期末和舒张早期给刺激时出现了期前收缩’并且在给予连续刺激时出现了类似骨骼肌的不完全强直收缩的锯齿波5这似乎与生理学理论不符5是否说明蛙类心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存在个体差异或者与人体不同d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5 的特殊曲线波形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实验报告

人体机能学实验报告 姓名张立鑫2010221460 专业临床二系年级2010级班次4班赵文韬2010221470 日期2011年9月28日 郑维金2010221473 钟原2010221475 【实验名称】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目的】学习在体蛙心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验证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征。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药品和器材】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机械-电换能器,刺激电极,铁支架,双凹夹,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娃钉,蛙心夹,棉线,滴管,任氏液,胶泥。 【实验步骤及方法】(详见书P69.P70) 1.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 2.用蛙心夹在心室舒张期夹住心尖约1mm 3.仪器连接。 4.观察记录给予刺激后心脏收缩曲线。 【实验结果】 1 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正好落在心室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讨论与分析】 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肌每发生一次兴奋收缩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期特别长。 相对不应期和超长期均处于心肌舒张期内,因此,在舒张期如果给予心室肌一次适当的刺激可引起一个提前出现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随后窦房结传来的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常常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中,因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这样心室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舒张状态,直至下一次窦房结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恢复原来的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和收缩,因此,期前收缩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验证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较长,所以不能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从而保证了心脏泵血功能的正常进行。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疾病与健康》 1.简述现场心肺复苏急救的步骤和方法? 常温下,大脑缺氧4~6分钟就可能造成无法恢复的损伤甚至死亡。当病人停止呼吸、心跳时,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并及时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抢救,这样就有可能维持病人的生命。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简称心肺复苏,通常采用人工胸外挤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单人徒手的具体救护步骤: 1、判断意识: 先在病人耳边大声呼唤“喂!您怎么啦?”再轻轻拍病人的肩部,如病人对呼唤和轻拍没反应,可判断病人无意识。 2、呼救求援: 当判断病人无意识时,应立刻求助他人帮忙,并拨打急救电话。 3、调整体位: 对于意识不清者,让病人仰卧位,放在坚硬的平面上(如水泥地面等)。 4、打开气道: 用最快的时间,先将病人衣领口、领带等解开,用手帕或毛巾等抠除病人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呕吐物等异物。开放气道有下面三种方法,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均应使耳垂与下颌角的连线和病人仰卧的平面垂直,气道方可开放。在复苏操作的全过程中,应使气道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常用开放气道方法如下: (1)仰头提颏法亦称“压额举颏法”,如无颈椎损伤,可首选此法。站立或跪在病人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病人前额向下压迫;同时另一手食、中指并拢,放在颏部的骨性部分向上提起,使得颏部及下颌向上抬起、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2)仰头托颌法亦称“压额举颌法”,站立或跪在病人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病人前额向下压迫;另一手拇指与食、中指分别放在两侧下颌角向上托起,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在实际操作中,此法优于其他方法,不仅效果可靠,而且省力、不会造成或加重颈椎损伤。 (3)双手拉颌法如已发生或怀疑颈椎损伤,选用此法可避免加重颈椎损伤,但不便于口对口吹气。站立或跪在病人头顶端,肘关节支撑在病人仰卧的平面上,两手分别放在病人头部两侧,分别用两手食、中指固定住病人两侧下颌角,小鱼际固定住两侧颞部,拉起两侧下颌角,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5、判断呼吸: 一看、二听、三感觉。所谓看,就是看病人胸部有无起伏;听,就是耳朵贴在病人口鼻处听有无喘息;感觉,就将脸靠近病人面部感觉有无微弱的鼻息。同时心中默数:1001,1002,1003,1004,1005,如果5秒钟以内没有呼吸,就可以判断为呼吸停止。 6、人工呼吸: 口对口吹气是一种快捷、有效的人工通气方法,呼出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病人的需要。如口腔严重损伤,不能口对口吹气时,可口对鼻吹气。 (1)确定病人无呼吸后,立即深吸气后用自己的嘴严密包绕病人的嘴,同时用食、

心脏检查

第五节心脏检查 心脏的视、触、叩、听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每个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初步判定有无心脏疾病,判断心脏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程度,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检查的注意事项是: ①一般采取仰卧位或坐位; ②体查时特别是听诊时要求环境安静;查体光线最好是来源于左侧;室温 不低于20℃; ③受检者应充分坦露胸部,绝不可隔着衣服听诊; ④者应全神贯注,按规范的检查手法,一丝不苟地仔细检查; ⑤认真作好记录,以便全面分析。 一、视诊 心脏视诊要点:检查者站在病人右侧,两眼与病人胸廓同高,以便观察心前区异常搏动和隆起;视诊心尖搏动时;视线应与心尖区呈切线位置。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正常人心前区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无异常隆起及凹陷。 异常情况: ①先天性心脏病或儿童时期即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有心脏增大,尤其是右室增大时,使正在发育中的左侧前胸壁受压而向外隆起; ②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前区胸壁受挤压而向外膨隆,外观显得饱满; ③鸡胸和漏斗胸,心前区呈隆起或凹陷,提示可能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 (二)、心尖搏动心尖主要由左室构成。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心前区胸壁对应部位,使局部肋间组织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apical impulse)。 1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在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O cm处,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一般明显可见。肥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 2 心尖搏动的改变主要是心尖搏动位置、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生理条件下,心尖搏动的位置可因体位改变和体型不同有所变化。仰卧时,心尖搏动略上移;左侧卧位,心尖搏动可左移2—3cm;右侧卧位可向右移l.0~2.5cm;小儿、矮胖体型、妊娠时,心脏横位,心尖搏动向上外移,可达第4肋间;瘦长型,心脏呈垂直位,心尖搏动向下移,可达第6肋间。 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可由以下原因发生改变: 1)心脏疾病: 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 左右室皆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右位心: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即正常心尖搏动的镜相位置。 2)胸部疾病: ①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可将纵隔推向健侧,心尖搏动随之稍向健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亦随之稍向患侧移动。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如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 ②胸廓或脊柱畸形时,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使腹内压增高,膈位置升高,心脏横位,从而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2)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变化: 1)生理条件下的变化:胸壁增厚(肥胖、乳房大)或肋间变窄时,心尖搏动减弱,搏动范围也减小;胸壁薄(消瘦、儿童)或肋间增宽时,心尖搏动强,范围也较大。此外,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心搏有力和心率加快,心尖搏动也可增强。 2)病理条件下的变化: 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左室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贫血时,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大于直径2cm,尤其是左室肥大,心尖搏动明显增强。 心尖搏动减弱:心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尖搏动减翠;心包积液、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或积气、肺气肿时,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 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搏动(dimpulse),见于粘连性心包炎;由于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所致。此现象又

图解室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

图解室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作者:卢喜烈 从表面上看,从室性期前收缩起点至下一个基本心律的心搏起点之间有一段较长的间歇,似乎是对已经缩短的联律间歇的代偿,称为代偿间歇。室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的测量方法:自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起点开始至下一个基本心搏的QRS波起点为止的一段时间。测量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加代偿间歇之和并与基本心律的周期做比较,有助于了解室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的类型,有助于某些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 1 无代偿间歇 室性期前收缩插于一个窦性心律的心动周期之中者,且不取代一次窦性搏动,称为无代偿间歇(图1)。有时室性期前收缩可插入房性或交界性逸搏心律周期中。一般说来,基本心律缓慢时,易发生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中的无代偿间歇反映了室性期前收缩未引起基本心律的节律重整,也未与基本心律的心搏激动在房室结内发生干扰。

2 次等周期代偿间歇 次等周期代偿间歇介于等周期代偿与无代偿间歇之间。心电图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短于一个基本心动周期,而联律间期加代偿间歇又长于一个基本心动周期。次等周期代偿间歇见于:①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引起其后第一个窦性PR间期干扰性延长(图2); ②室性期前收缩发生于窦性心律失常的慢相。

3 等周期代偿间歇 凡室性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等于一个基本心律的心动周期者,称为等周期代偿间歇,见于室性心律伴室性期前收缩、心室起搏心律伴室性期前收缩。 等周期代偿间歇的产生机制是基本心律起搏点与室性期前收缩起搏点彼此非常邻近,期前收缩一旦出现,迅速引起基本心律起搏点的节律顺延。室性期前收缩伴等周期代偿间歇的意义有助于确定基本心律起搏点的部位。例如,室性期前收缩伴等周期代偿,则基本心律是室性的,或者基本心律为室性;发生的期前收缩有等周期代偿间歇,则表明期前收缩是室性的。 4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凡代偿间歇比基本心动周期长,且联律间期与代偿间歇之和又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者,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图3),原因是代偿间歇没有能够完全代偿已经缩短了的联律间期。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是基本心律在室性期前收缩影响下发生节律顺延的标志,即室性期前收缩激动引起基本心律起搏点重整。室性期前收缩伴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比较少见。原因是室性期前收缩起搏点与基本心律起搏点相距较远,更不易通过室房传导到达基本心律起搏点。室性心律伴发室性期前收缩,两个起搏点相距较远时,也可发生不完全代偿间歇。

新生儿心肺复苏术

新生儿心肺复苏术 一、物品准备: 纱布、简易呼吸气囊、棉签、手电筒、手消液、记录单、必要时备呼吸机、除颤器等急救器材。 二、操作步骤: (一)心肺复苏 口述:抢救室内有一名呼吸心脏骤停的患儿,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如刚喂完奶首先清除胃内容物→轻拍足掌两下患儿仍处于窒息状态(口述呼叫无意识,拍打无反应)→叫医生,记录时间(计时开始)→将新生儿置于复苏体位:掀被子、去枕头,暴露胸部,清除口鼻分泌物或异物→用棉签上的棉絮判断呼吸5s,眼观、耳听、面感→口述患者无正常呼吸(看胸廓无起伏,无呼吸气流),给予2次正压通气,同时观察胸廓有无起伏→判断肱动脉搏动5s,将食指、中指触摸肱动脉,肱动脉无搏动→胸外按压3次(按压部位:食指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采用环抱法,两大拇指并排放置于胸骨体部;频率120次/min;按压深度2~3cm或前后胸按压深度的1/3;按压与放松比为1:1,每分钟90次胸外按压和30次辅助呼吸)→正压通气与胸外按压配合为1:3→5个循环后判断患者呼吸及肱动脉搏动→口述复苏成功指征:肱动脉有搏动,自主呼吸恢复,胸廓有起伏,口唇及颜面、甲床紫绀减轻,皮肤色泽红润,观察瞳孔恢复→报告“复苏成功”(计时结束)→记录时间→恢复舒适体位→洗手,记录。 (二)简易呼吸器 简易呼吸器各阀门连接正确,气囊无漏气,性能良好→连接氧气装置,调节氧流量至3~5L/min→开放气道(仰头举颏法)→判断呼吸→患者无自主呼吸,正压通气2次,EC手法固定,同时观察胸廓有无起伏,频率为28-30次/min,与胸外心脏按压比例为1:3→5个周期后,主诉面罩内有无气流→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3蛙心收缩的记录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蛙心收缩的记录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一、实验目的: 了解心肌收缩特性以及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并掌握其记录方法 二、实验原理: 蛙心肌的特性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占据了整个收缩期,因此给心脏连续刺激并不能形成强直收缩。这种特性对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在相对不应期给予单个阈上刺激,其后便产生一个较长的代偿间歇。心肌还具有“全或无”特性。在其他条件都恒定的情况下,心肌对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放的同样大小的反应。 三、实验用品:1.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机械-电换能器,刺激电极,铁支架,双凹夹,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娃钉,蛙心夹,棉线,滴管,任氏液,胶泥。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1.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钉于蛙板上,暴露心脏 2. 在心室舒张期,用蛙心夹夹住心尖约1mm 3.仪器连接,观察记录 4.依据试验项目,给以心脏中等强度的单个刺激,观察心电图变化;2)注意事项 1、破坏蟾蜍脑和脊髓要完全。 2、用蛙心夹夹住心尖时应当避免刺破心脏 3、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保持心脏的湿润。 4、在刺激心脏之前,先用刺激电极刺激腹部肌肉以检查电刺激是否

有效。 5、每刺激一次心室后,要让心脏恢复2~3次正常搏动后,再行下一次刺激。 6、注意避免刺激电极的短路。 3)实验观察项目 (1)描记正常心跳曲线,观察心脏收缩期与舒张期相对应的心跳曲线。 (2)在心脏收缩期间,给以中等强度的单个刺激,观察心电图变化;(3)在心脏舒张期间,给以中等强度的单个刺激,观察心电图变化(4)结扎静脉窦与心房之间,此时心脏停止跳动,给予阈下刺激及强度增加的阈上刺激 五、实验结果观察与记录以及分析: 1正常心跳曲线: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篇一: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实验目的】 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 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 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 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 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 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