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学》

《为学》

《为学》
《为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电子白板设备。

2、幻灯片。

3、学生收集制作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活动过程

1、明确学习任务

⑴、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3、解题

题目《为学》为——做学——学问

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可见这篇文章是长辈对晚辈在求学和做学问方面的指导与规劝。

4、熟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⑵、检测字音。

逮( dài ) 怠( dài ) 迄( qì ) 鄙( bǐ ) 语( yù )

恃( shì ) 钵( bō ) 还( huán ) 犹( yóu )

⑶、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④、吾/一瓶一钵/足矣。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疏通文意。

⑴、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

⑵、教师答疑、归纳有关字的释义和用法。

⑶、检测:

说出下列语句的重点词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①、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④、吾欲之南海,何如?

⑤、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⑥、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问题研讨:

⑴、课文讲的是做学问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人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找出本文论点。

中心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⑵、为了证明观点,作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短的话概括。

明确: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

⑶、小组合作,情境再现

提示:合理设计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气。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明确:表现出富者的轻蔑傲慢;贫者的坚定自信

特别强调:两个“子何恃而往?”的区别。

⑷、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为学的成败,不在天资的高低和客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人们主观上是否努力。只要志向坚定,勤奋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

板书: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7、文末一段示晚辈。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

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8、拓展延伸。

⑴你还能再举一些例子帮助作者证明他的观点吗?

⑵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材料。

教师补充:

⑴、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 二十六岁失去了听觉,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⑵、古希腊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于是每天含着石子,面对大海朗诵,无论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的演说家。

⑶、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能底下的人”,只上

了3个月的学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反而一直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⑷、牛顿小时很笨,成绩很差,当他做的风车被嘲笑他的同学弄坏以后,他开始发奋学习,终于成为影响物理学界的重要物理学家。

9、小练笔:

请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两人的对话,写下来。

三、板书设计

为学

彭端淑

人贵有志

事在人为

6、《为学》教案

6、《为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织文章,侧重于理想和信念。《为学》一课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文章阐述的“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理解力尚浅,对于文言的学习还缺乏经验,教师除了引导他们学习重点的文言字词外,学习本文,更注重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意味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及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理解文意、领悟哲理;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习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之”、“其”等的用法、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实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方法: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对话法、师生对话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译全文。 教学重、难点:通译全文。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 一、导入新课:(师生、生生对话。3分钟)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由塞翁失马祸福转化的故事引出,“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师生对话。3分钟) 1、文学常识及解题(见课下注释) 2、生字词读音:逮dài 、迄qì、屏.b.ǐ.ng ..弃不用、卒zú、鄙bǐ、语.y.ù.于富者、恃shì、钵bō、 三、初读课文:(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子停顿等。学生可在课文中注好停顿标志。(学生与文本对话)

《为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电子白板设备。 2、幻灯片。 3、学生收集制作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活动过程 1、明确学习任务 ⑴、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3、解题 题目《为学》为——做学——学问 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可见这篇文章是长辈对晚辈在求学和做学问方面的指导与规劝。

彭端淑《为学》阅读原文附参考答案

彭端淑《为学》阅读原文附参考答案 为学 彭端淑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 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 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 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 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 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 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 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 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

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 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 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 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 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阅读训练及答案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立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自己的想法。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 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感到诧异而生发疑问/进而因轻视对方 而生发感叹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

为学与做人阅读附答案

为学与做人阅读附答案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

学前音乐教育 期末考试材料

一、名词解释 1音乐 2音乐教育 3奥尔夫 4铃木镇一 5学堂乐歌 6体操兵操 7柯尔文音高手势 8歌曲 9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 10韵律活动 二、简答 1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2音乐目标层次结构 3歌唱的表演形式 4影响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因素 5简述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三、论述 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 3提出和撰写教育活动目标的意义原则方法

一、名词解释 1.音乐 狭义的音乐是一种由声音和寂静组织起来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人类的 听觉系统来感知的,又成为听觉艺术。广义的音乐是人类利用声音现象进行的一种 社会文化实践活动。 2.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活动为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达到特定影响目标的社会 实践活动。最终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即健康和谐的人格的教育。 3.奥尔夫 卡尔.奥尔夫,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 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 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 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 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 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 挥、戏剧、舞蹈……,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 4.铃木镇一 铃木镇一,生于日本名古屋市,父亲曾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提琴厂。铃木 镇一在东京完成学业后,留学德国柏林,跟随卡尔·克林格尔教授学习小提琴演奏8 年。1928年与妻子回到日本,开始演出和教学活动。与三个兄弟组建铃木四重奏 乐队之后,他发现了年龄幼小的儿童都具有学习潜力,随后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才 能教育研究会”(Tal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铃木镇一主张通过儿童早年 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个性优雅、才能卓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他的教育理 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 5.学堂乐歌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 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 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 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 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 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 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6.体操兵操 7.柯尔文音高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 优翰·柯尔文首创的,所以称之为“柯尔文手势”。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在身 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 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 式。

《为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参考答案:8、(6分,每空1分)回来掉转(回转)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2分)C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11、(4分,每空2分)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意思对即可)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原文及翻译

为学 文言文《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为学》本文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历代文选清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 为学:做学问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为:做 之:往,到,代词,的 则:那么 者:代词 亦:也 鄙:边远的地方 其:其中的 语:告诉 欲:想要 何如:怎样 子:对令方的尊称 恃:凭借,倚仗 往:去往 买舟:雇船 下:顺流而下 犹:尚且,还 未:不,没有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自:从 还:返回,归来 以:相当于“把”,“拿”,“将” 至:到达 志:志向

顾:难道 屏:通“摒”,摒弃 去:距离 色:神态,神色 矣:语气助词 曰:说,道 【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返回,把(达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面有惭愧之色。 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到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的地方的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鉴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成功到行动,坚持到立志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奋发学习。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读书养气》阅读附答案

《读书养气》阅读附答案 读书养气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吸取气,汲取一种激荡于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欧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而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气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了。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一开始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透,其人性便会改变,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脚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须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论证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木舟、风与大翼关系的论述,其作用是什么? 4.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

三个数字组合成不能全奇的全部三个数

005 007 014 015 016 017 023 025 029 032 034 035 038 041 043 047 049 050 051 052 053 056 057 058 059 061 065 067 070 071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3 085 087 089 092 094 095 097 098 104 105 106 107 113 115 116 119 124 125 128 129 131 133 134 137 138 139 140 142 143 146 148 149 150 151 152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3 175 176 178 179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3 205 209 214 215 218 219 227 229 230 236 237 238 239 241 245 247 249 250 251 254 256 257 259 263 265 267 269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1 283 287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302 304 305 308 311 313 314 317 318 319 320 326 327 328 329 331 335 337 338 340 341 346 347 348 349 350 353 355 356 357 358 359 362 364 365 367 368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91 392 394 395 397 401 403 407 409 410 412 413 416 418 419 421 425 427 429 430 431 436 437 438 439 449 452 457 458 459 461 463 467 469 470 472 473 475 476 478 481 483 485 487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4 526 527 529 530 533 535 536 537 538 539 542 547 548 549 551 553 557 559 560 561 562 563 568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7 579 580 581 583 584 586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7 598 599 601 605 607 610 611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3 625 627 629 632 634 635 637 638 641 643 647 649 650 651 652 653 658 661 670 671 672 673 674 679 681 683 685 689 691 692 694 697 698 803 805 807 809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1 823 827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41 843 845 847 849 850 851 853 854 856 859 861 863 865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81 883 890 891 892 894 895 896 902 904 905 907 908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31 932 934 935 937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7 958 959 961 962 964 967 968 970 971 972 973 975 976 977 979 980 981 982 984 985 986 991 994 995 997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

为学原文及翻译{逐字逐句}

《为学》原文及翻译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做。亦:也。 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2、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学问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3、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资:天资,天分。昏:愚笨。逮:及,赶得上。材:通“才”,才能。译: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 4.、.旦旦 ..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旦旦:天天,每天。怠:懈怠。迄:到。乎:介词,相当于“于” 译: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5、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敏:敏捷屏弃:舍弃。异:差异。 译:我的天资聪明,加倍地高于别人;我的才思敏捷,加倍地高于别人;但舍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 6、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道:学说,学问。卒:最终。鲁:反应迟钝,指曾参。 译: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7、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用:功用。之:的岂:难道。常:常规 译: 如此而论,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8、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鄙:边地,边远地区。 译: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 9、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 语:告诉,于:对之:到……去何如:怎么样 译: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10、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恃:凭借 译: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11、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犹:还。买舟:雇船。 .下:顺流而下子:你。 译: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1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越:及,到。自:从。还:回来。惭色:惭愧的神色 译: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13、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去:距离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译: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1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反而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译: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5、是故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是故:因此,所以败:毁坏

变形变心变化

变形——变心——变化 ——襄阳市襄州区依托《变形计》节目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纪实 记者张启才通讯员彭春红明辉张攀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情操的形成和智力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襄州区教体局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依托《变形计》节目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系列活动,为打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攻坚战提供有效的保障。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的一档角色互换纪实栏目,秉承“换位思考”这一思维理念,结合当下青少年最典型的教育问题,如冷漠、网瘾、厌学、脆弱、暴力、物质等,让城市问题学生与农村学生角色互换中,体验不同人生,达到改善关系、解决矛盾、收获教益的目的。《变形计》节目既是一档生动的电视娱乐节目,又是一本鲜活的育人教材,更是一部震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片,教育意义显著。襄州区教体局局长蔡继革同志提出,应该让《变形计》节目深入学校班会,使师生感情得到熏陶,寓教于乐,强化学校德育。 襄州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襄州区教体局研究决定,在全区组

织开展中小学生统一观看《变形计》系列活动:观看《变形计》——师生撰写《变形计》观后感——举办《变形计》观后感演讲大赛。从2014年5月16日下发通知,到10月30日演讲大赛圆满落幕,活动持续近4个月。此次活动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注入正能量,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中带动了孩子成长热门话题。学校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德育;老师思考的是如何和谐师生关系,寻找问题学生教育的解决之道,反思自己教育方法方式;孩子们最大的收获是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礼,对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一)以变形计为媒介,促进学生洗洗澡,学生大变形。 当前部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两差一缺”的现状。行为习惯差,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学的良好习惯。思想意识欠淳朴,个别学生自我意识强,骄横野蛮,甚至流里流气……《变形计》进学校班会后,打动了众多同学。一位学生观后感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懂事、踏实的孩子,但我看了“城市少年打破冷漠学会感恩”后,我懂得了感恩,我再不会随意浪费父母用血汗挣来的钱,不会再对父母撒谎了。”

课文为学原文、翻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翻译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习,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 (也)赶不上别人。只要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不松懈,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的才能聪敏,(也)超过别人;如果丢弃不用,就与愚笨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作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 所以聪明和敏捷,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把下面这段话记在翻译后面

为学练习题答案

《为学》练习题 一、填空: 1、《为学》选自《白鹤堂文稿》, 原题_ 《为学一首示子侄》_,作者___彭端淑__,字__乐斋_ ,__清__代__文学_家,“为学”即__求学、做学问_的意思。 2、《为学》是一篇___议论_文,写法是_类比说理__,即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其作用是_说明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_。 二、加点字: 1、鄙:边远的地方 2、为:做 3、恃(shi):凭借,倚仗 4、钵(bo):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5、买:雇舟:船 6、越:到了明年:第二年 7、以:把,拿,将 8、顾:还,反而 9、焉: 10、哉:吗 11、语:告诉 12、何如:怎么样 13、犹:还 14、之:到 15、惭色:惭愧的神色 16、去:距离 四、完成下列题目: 1、从文中“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__数年来买舟而下。”,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___一瓶一钵_”,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2、本文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说明了___人之为学“贵在立志,

事在人为”的道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_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3、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阐明难与易的辩证关系,提出论点_____。 4、文中有两个“子何恃而往”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第一个“子何恃而往”,是一般疑问句,可译为“您靠什么去呢”. 第二个“子何恃而往”,是反问句 ,反问中带否定,就是您靠这些东西是去不了南海的__。 6、“吾一瓶一钵足矣”,两个“一“表现穷和尚__对物质条件要求极地_;“足”体现出穷和尚__战胜困难的信心__。整句话则表现了穷和尚在困难面前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心和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_。 7、“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_富和尚原以为自己条件优越,想去南海却没去成;而穷和尚仅凭一瓶一钵到了南海,让富和尚倍感惭愧。 8、作者分别举“穷和尚”、“富和尚”的例子,以_对比_的手法来写他们实现理想的不同条件和结果,强调说明了_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和坚定的信念,事在人为__这一道理。 9、本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__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_而写的。文章侧重于讲述_做学问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做__的道理。以___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__难和易之间的辩证。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162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O文章编号:1673–2804(2011)01-0162-03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张 睿,韩 虔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主体;翻译客体;权力话语;翻译标准 摘 要:回顾了阐释学发展的历史,解释了现代阐释学中“前理解”、“视域融合”、“偏见”等基本原理的内 涵,最后从翻译的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权力话语、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的讨论了现代阐释学对翻译学的深 刻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科学主义转向了语言论的阐释哲学(Hermeneutics),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巨大,不仅仅使人们开始对语言给予普遍性的关注和重新审视,而且人们认知范式的变化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翻译理论研究。对强调“忠实性”的翻译标准、作者的主体性、文本的绝对权威等等方面,阐释学开启了崭新的视角,对研究语际间语言转换的翻译学理论来说,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一 现代阐释学的内涵 阐释学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中比较流行的方法论,“它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不过是用来指传达神喻、解释经典的学问”[1]。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阐释学、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三个阶段。古典阐释学局限在宗教层面,解读经典、注释经书,满足于获得经典文本的原初意义。传统阐释学由施莱伊马赫的浪漫主义理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和赫斯的意图说文本理论三大体系构成。传统阐释学承认理解的历史性,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意识活动,都必然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传统阐释学力求使阐释者摆脱一切历史影响,超越历史环境,达到对文本完全不带主观色彩的、透明的、无蔽的理解”[2]。他们把阐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的东西看成是理解的障碍,看成是产生误解和偏见的根源。所以传统阐释学认为阐释的核心是避免误解,阐释者的任务应该是客观地还原作者及文本的原初意义。 现代阐释学沿袭了传统阐释学的阐释具有历史性的观点,但是却接受了阐释者对文本的误读。两大领军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迦达默尔。 海德格尔对阐释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前理解”的概念。前理解包括了“先有”、“先见”、“先知”三个层面的意思。这三个层面涵盖了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心理等人类一切从逝去到当下的精神物化物。他认为,任何一个阐释主体在进行文本的阐释前,就已经处于这种前理解状态中,受到既定的文化,历史、语言、意识、心理的侵占,不可能无蔽地、透明地对文本原初意义进行阐释。因此,“阐释主体从前理解起步达向文本,势必带着历史‘偏见’去理解文本的意义”[3]。可以说,就是历史导致了“此在”的阐释主体对“彼在”的文本意义获得中的偏见。 迦达默尔从海德格尔那里承接了“前理解”及其三个层面的含义,统统把他们纳入到他自己创建的术语“视域”中,即他认为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一个是阐释主体的视域,一个是文本(作者)的视域。“阐释主体的视域指浸淫阐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彼端(逝去)与此端(当下)之间”,亦即“从逝去的历史延伸而来的阐释主体存在着的当下视域”[3:44],被称为第一视域,是历史强加给主体展开理解的起点;文本作者创建文本所存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为第二视域,它影响了作者的理解即文本意义的生成。阐释者无法摆脱由自身历史存在而来的“先见”,但同时却又不可能以自己的“先见”去任意曲解阐释对象,“先见”只接纳它所能接受的理解。因此,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会卷入这样两个不同历史背景,即阐释者的“先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只有二者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迦达默尔称这个过程为“视域融合”。所以阐释者因为受到自己“视域”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理解的偏失,这个偏失就是理解在走向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见”。迦达默尔不强调无蔽地、透明地获得文本的原初意义,而是充分肯定了阐释者或读者在阐释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承认个人的历史存在对个 第11卷 第1期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Hebei Poli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3-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